2018考研政治《形勢與政策》複習重點

來源:文萃谷 1.68W

《形勢與政策》是考研政治必考科目之一,暑期複習過程中,考生們要有重點,重難點理解記憶。以下是本站小編搜索整理的關於2018考研政治《形勢與政策》複習重點,供參考複習,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想了解更多相關信息請持續關注我們應屆畢業生考試網!

2018考研政治《形勢與政策》複習重點

  1.《第四輪六方會談共同聲明》(05年9月)

中朝日韓俄美在北京舉行了第4輪6方會談。6方從地區和平與穩定出發,達成共識:

(1)以和平方式可核查地實現朝鮮半島無核化是六方會談的目標。朝方承諾,放棄一切核武器及現有核計劃,早日重返《不擴散核武器條約》,並回到國際原子能機構保障監督。 美方確認,美國在朝鮮半島沒有核武器,無意以核武器或常規武器攻擊或入侵朝鮮。韓方重申其依據《朝鮮半島無核化共同宣言》,不運入、不部署核武器的承諾,並確認在韓國領土上沒有核武器。1992年《朝鮮半島無核化共同宣言》應予遵守和落實。 朝方聲明擁有和平利用核能的權利。其他各方對此表示尊重,並同意在適當時候討論向朝鮮提供輕水反應堆問題。

(3)通過雙邊和多邊方式促進能源、貿易及投資領域的經濟合作。中、日、韓、俄、美表示,願向朝鮮提供能源援助。 韓方重申05年7月提出的有關向朝鮮提供200萬千瓦電力援助的方案。

(4)共同致力於東北亞地區持久和平與穩定。 直接有關方將另行談判建立朝鮮半島永久和平機制。 六方同意探討加強東北亞安全合作的途徑。

(5)根據“承諾對承諾、行動對行動”原則,採取協調一致步驟,分階段落實上述共識。

(6)六方同意於2005年11月上旬在北京舉行第5輪6方會談。

  2. 中國關於聯合國改革問題的立場文件

聯合國改革應遵循以下原則:

(1)改革應有利於推動多邊主義,提高 聯合國的權威和效率,以及應對新威脅和挑戰的能力。

(3)改革是全方位、多領域的,在安全和發展兩方面均應有所建樹,特別是扭轉聯合國工作“重安全、輕發展”的趨勢,加大在發展領域的投入,推動落實千年發展目標。

(4) 改革應最大限度地滿足所有會員國、尤其是廣大發展中國家的要求。應發揚民主,充分協商,努力尋求最廣泛一致。

(5)改革應先易後難、循序漸進,有助於維護和增進聯合國會員國的團結。對達成一致的建議,可儘快作出決定,付諸實施;對尚存分歧的重大問題,要採取謹慎態度,繼續磋商,爭取廣泛一致,不人為設定時限或強行推動作出決定。

  3. 中日關係

(1)要嚴格遵守《中日聯合聲明》、《中日和平友好條約》和《中日聯合宣言》三個政治文件,以實際行動致力於發展面向新世紀的中日友好合作關係。

(2)要切實堅持以史為鑑,面向未來。日本軍國主義發動的侵略戰爭給中國帶來了深重災難,也使日本深受其害。正確對待歷史,就是把對那場侵略戰爭表示的反省落實到行動上。

(3)要正確處理台灣的問題。台灣的問題是中國的核心利益,涉及中國人民的民族感情。日本政府多次表示堅持一箇中國政策,不支持“****”。希望日方以實際行動體現上述承諾。

(4)要堅持通過對話,平等協商,妥善處理中日之間的分歧,積極探討解決分歧的辦法,避免中日友好大局受到新的干擾和衝擊。

(5)要進一步擴大雙方在廣泛領域的交流與合作,進一步加強民間友好交往,以增進相互瞭解,擴大共同利益,使中日關係健康穩定地向前發展。

  4.建設節約型社會

要建設的節約型社會有三層含義:

(1)節約社會資源的同時,特別要節約和高效利用自然資源;

(2) 當今的節約已不同於以往的過“苦日子”,而是提倡在享受的過程中降低消耗資源,即在保證人民羣眾過上舒適的小康生活的前提下,減少不必要的資源消耗和浪費;

(3)要在全社會形成以節約為榮、浪費為恥的文化氛圍,形成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消費習慣。

指導思想:以鄧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樹立和落實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堅持資源開發與節約並重,把節約放在首位的方針,緊緊圍繞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性轉變,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為核心,以節能、節水、節材、節地、資源綜合利用和發展循環經濟為重點,以改革開放和科技進步作為動力,加快結構調整,推進技術進步,加強法制建設,完善政策措施,強化節約意識,儘快建立健全促進節約型社會建設的體制和機制,逐步形成節約型的增長方式和消費模式,以資源的高效和循環利用,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建設節約型社會的重大戰略意義:能源、礦產、水、土地等自然資源,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和保障;加快建設節約型社會,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保障;加快建設節約型社會,事關現代化建設事業,事關人民羣眾根本利益,事關中華民族生存和長遠發展。

旨在遏制全球氣候變暖的《京都議定書》於2005年正式生效。

  5.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和諧社會包括人與人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這6個基本特徵,體現了民主與法治的統一、公平與效率的統一、活力與秩序的統一、科學與人文的統一、人與自然的統一。

和諧社會的戰略是符合哲學所説的“矛盾同一性原理”的。同一性即“統一”、“一致”,是矛盾雙方相互吸引的.性質和趨勢,是事物的穩定、和諧狀態。矛盾同一性為事物的發展提供條件,使矛盾的各方在統一的整體中吸取有利於自身的因素並壯大和發展自己,並且規定事物發展的基本趨勢和方向。矛盾的同一性的本質要求是和諧、穩定、有序。

構建和諧社會的最根本的保證是共產黨的領導和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具體措施是:

(1)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物質基礎。

(2) 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經濟發展與各項社會事業的協調發展。

(3) 堅持和完善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堅持效率優先兼顧

公平原則,儘可能地實現社會公平,保持社會穩定。轉變城鄉二元結構。

(4) 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完善市場法律法規。

(5) 加強國家的宏觀調控。

(6) 加快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積極擴大就業和再就業。 (重要,易考分析題)

  6. 《反對分裂國家法》

“一箇中國”的內涵:(1)世界上只有一箇中國;(2)大陸和台灣同屬一箇中國;(3)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容分割。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是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全中國人民的共同義務。

台灣的問題是中國內戰的遺留問題。解決了台灣的問題,實現祖國統一,是中國的內部事務,不受任何外國勢力的干涉。堅持一箇中國原則,是實現祖國和平統一的基礎。以和平方式實現祖國統一,最符合台灣海峽兩岸同胞的根本利益。國家以最大的誠意,盡最大的努力,實現和平統一了。

台灣海峽兩岸可以就下列事項進行協商和談判:

(1)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

(2)發展兩岸關係的規劃;

(3)和平統一的步驟和安排;

(4)台灣當局的政治地位;

(5)台灣地區在國際上與其地位相適應的活動空間;

(6)與實現和平統一有關的其他任何問題。

“****”分裂勢力以任何名義、任何方式造成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事實,或者發生將會導致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重大事變,或者和平統一的可能性完全喪失,國家得采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捍衞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

2005年******主席連戰訪問大陸,此次訪問被稱為“和平之旅”

  7.《進一步加強農村工作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見》(05年1號文件)

2005年農業和農村工作的總體要求是: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統籌城鄉發展的方略,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穩定、完善和強化各項支農政策,切實加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繼續調整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努力實現糧食穩定增產、農民持續增收,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

繼續做好農業的“兩減免”工作(減免農業税和取消除煙葉以外的農業特產税)。加強農業基礎,繁榮農村經濟,必須繼續採取綜合措施。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要把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農業科技進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作為一項重大而緊迫的戰略任務,以嚴格保護耕地為基礎,以加強農田水利建設為重點,以推進科技進步為支撐,以健全服務體系為保障,力爭經過幾年的努力,使農業的物質技術條件明顯改善,土地產出率和勞動生產率明顯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明顯增強。

(2004年一號文件是《關於促進農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見》)

兩個趨向:在工業化初始階段,農業支持工業,為工業提供積累是帶有普遍性的趨向;但工業化發展到一定程度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實現工業與農業、城市與農村協調發展,也是帶有普遍性的趨向。

  8.人類社會與自然界的協調發展(海嘯、颶風、颱風)

人類社會同樣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是物質世界的一部分。人類社會永遠不能離開自然界,不能違背自然界的客觀規律,人類社會與自然界是相互依存的。因此,人類社會與自然界應當協調發展,建立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人類社會所面臨的一系列生態環境資源問題,最直接原因是人們沒有正確協調好人與自然界的關係,在利用自然資源時沒有尊重自然界的客觀規律。

人類的實踐活動是有目的的,目的的實現受到客觀條件及其規律的制約。面對人與自然關係的衝突現狀,人類必須從實際出發,遵循和利用自然規律的社會規律,做到科學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提出,改變了傳統認識論對主客體關係的處理,即不再只是把客體當作主體認識和改造、征服與獲取資源的對象,而主張在自然和社會發展可持續性的前提下,實現主體與客體,自然與社會的和諧共處。(易考分析題)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