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語文《將相和》教案(精選19篇)

來源:文萃谷 3W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教案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五年級語文《將相和》教案「優秀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五年級語文《將相和》教案(精選19篇)

五年級語文《將相和》教案 篇1

《將相和》這篇課文選自人教版語文第十冊,它根據《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改編:它以秦趙兩國矛盾為背景,具體地敘述了戰國時期趙國的廉頗與藺相如由失和到言和的事實,歌頌了藺相如勇敢機智、熱愛祖國、顧全大局的思想品質,也讚揚了廉頗知錯認錯的精神。

教學目標:

1、正確認寫本課生字,理解重點詞語。

2、能簡要複述本文的三個小故事。

3、瞭解三個小故事之間的內在聯絡。

教學重點:

複述“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把握三個小故事之間複雜的因果關係。

教學過程:

一、 談話匯入

人們都說:“文能安邦,武能定國”,這說明一個國家的生死存亡和長久發展需文臣武將齊心協力,但在戰國時,曾發生一件將相有不和到和的故事,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將相和》這篇課文。

二、 初讀課文,感知內容

(一)提出自讀要求:

1、要求把課文讀通順、讀懂。

2、藉助上下文理解詞義。

(二)小組合作學習

1、分小組輪流朗讀課文,相互糾正生字的讀音。

2、提出不懂的問題,做好記錄,小組內探討。

三、反饋交流

1、指名朗讀課文。

2、把握詞語的詞義。

(讓學生聯絡上下文和藉助工具書理解詞義)

無價之寶 理直氣壯 完璧歸趙 負荊請罪

無價之寶:形容物品珍貴,用多少錢也買不到。

理直氣壯:理由正確、充分,說話氣勢壯盛。

完璧歸趙:把和氏璧完好無損地送回趙國。

負荊請罪:光著上身,揹負荊條,向人請罪。

四、精讀課文,合作探究

1、文題中“將”指誰?“相”指誰?“和”是什麼意思?

(“將”指廉頗,“相”指藺相如,“和”是齊心協力,共保趙國。)

2、 本文主要寫了哪幾個小故事?請簡要複述故事。

(“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

完璧歸趙:趙王得到無價之寶——和氏璧,秦王想佔為己有,假意用十五座城交換,藺相如與秦王巧妙周旋,最終把和氏璧安全送回趙國。

澠池之會:秦王約趙王在澠池會見,秦王要趙王鼓瑟,並讓人記錄下來,藺相如要求秦王為趙王擊缶,秦王被逼無奈,只好敲了一下缶。藺相如也讓人記錄下來。秦王沒佔到半點便宜。

負荊請罪:藺相如官位在廉頗之上,廉頗很不服氣,揚言要讓藺相如下不來臺。藺相如一針見血的話語傳到廉頗耳中,廉頗深知自己大錯,揹負荊條,上門請罪。

3、這三個小故事之間有什麼內在聯絡?

(學生能說出其中的因果關係即可。教師應引導學生明確“澠池之會”是“完璧歸趙”的發展,而“完璧歸趙”、“澠池之會”的結果是“負荊請罪”的起因,三個小故事合起來構成“將相和”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

五、佈置作業

把“將相和”的故事講給家長聽。

六、板書設計

將相和

完璧歸趙

澠池之會

負荊請罪

五年級語文《將相和》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運用已掌握的識字方法學習本課生字。理解“完璧歸趙”“負荊請罪”等詞語的意思。

2.初讀課文,瞭解“將”、“相”分別指定是誰,全文共講了哪幾個故事.

3.讀通課文,掌握課文的主要內容。

教學重點:

掌握課文的主要內容。

教學難點:

流利地朗讀課文,理清文章條理。

教學準備:

《將相和》的相關資料。

教學過程

一、揭題匯入新課

1.板書課題:將相和。

2.引導學生讀課題,對課題質疑。

二、初讀課文

1.帶著剛才的問題初讀課文,並注意生字詞的讀音,運用已學過的方法理解詞語的意思。

2.檢查生字詞的讀音及意思。

無價之寶——形容物品特別珍貴,用多少錢也買不到。

完璧歸趙——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趙國。這個成語現在用來表示物歸原主。

理屈——理虧。

絕口不提——迴避而不說。

示弱——表示比對方軟弱,不敢較量。

抵禦——抵擋,抵抗。

理直氣壯——理由充分,說話有氣勢。

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每戰必勝。形容善於打仗。

負荊請罪——現用來表示向人認錯賠罪。

同心協力——團結一致,共同努力。

3.交流初讀課文的收穫,以及存在的疑問。

三、再讀課文,理清文章條理

1.默讀課文,思考:

(1)課文講了幾個故事?找出相應的自然段。

(2)給文章列小標題。

2.交流,完成板書。

完璧歸趙澠池會負荊請罪

四、找準矛盾點,抓住探究主題

1.看課題,既然是“和好”,那說明將相以前有過“不和”,他們為什麼“不和”?找出文中那句關鍵的話來。

2.找到文章倒數第四自然段,指導學生朗讀。

“我是趙國大將,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藺相如有什麼能耐,就靠一張嘴,倒爬到我頭上去了。哼,碰見他,我要給他點兒顏色看看!”

3.那麼藺相如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他的嘴到底厲害不厲害?他的職位該不該比廉頗高?這就是咱們下節課要研究的問題。

五、作業

1.抄寫生字詞。

2.熟讀課文,思考老師剛才提出的問題。

五年級語文《將相和》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認識“璧、臣”等13個生字,讀準多音字“相、強、劃”,會寫“召、臣”等12個字,會寫“召集、大臣”等37個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瞭解課文內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3、感受人物形象,體會人物各自的美好品質。

4、結合課文內容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口頭表達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1、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心理描寫,感受人物形象。

2、瞭解“將”和“相”從“和”到“不和”的發展過程和內在的原因。

3、結合課文學習,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和想象能力以及口頭表達能力。

教學準備:

教學課件

教學課時: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故事匯入,預習檢測

1.講述和氏璧的來歷

相傳在春秋時期的楚國,有個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塊璞玉,把它奉獻給了楚厲王。厲王就叫鑑別玉的專家來鑑定,鑑定的專家說是石頭。厲王大怒,認為卞和在欺騙、戲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砍掉了卞和的左腳。不久,厲王死後,武王即位,卞和又把這塊璞玉奉獻給武王。武王也讓鑑定專家來鑑別,結果也說是塊石頭,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卞和的右腳。武王死後,文王即位,卞和抱著璞玉到楚山腳下哭了三天三夜,眼淚哭幹了,哭出了血。文王聽說後,就派人問他:“天下被砍掉腳的人很多,都沒有像你這樣痛哭的,你怎麼哭的這麼悲傷呢?”卞和回答:“我不是為我的腳被砍掉而悲傷,我所悲傷的是有人竟把寶玉說成是石頭,給忠貞的人扣上欺騙的罪名。”於是,文王派人對這塊玉進行加工,果然琢磨成一塊寶玉,文王就把這塊寶玉命名為“和氏璧”,和氏璧夜能發光,冬能取暖,價值連城。

2.同學們,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一個歷史故事。這個故事就是由“和氏璧”引起的。(板書課題:將相和)齊讀課題xx。 故事發生在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期。之後100多年,西漢司馬遷在他的著作《史記》中記載了這個故事,(板書:《史記》)我們要學習的這篇課文就是根據它改編而來的。板書課題,學生齊讀。

3.解讀課題:看到課題,你想知道什麼?

(看到課題,我想知道“將”、“相”分別指誰?“將”、“相”之間是怎樣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

二、初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1、學生小聲自讀課文,勾畫出不認識的字,藉助拼音讀一讀。

2、指名讀生字、新詞,質疑交流。

3、出示生字、詞語:讀準字音,指導字音、字形。隨機展示圖片“鼓瑟”“擊缶”。指導書寫“荊”,注意“荊”左右結構,左邊的部分寫短一些,收一些,右邊的“刂”可以向下伸展一些。

三、整體感知,理清文脈

1.同學們都讀過了課文,知道了課題中的“將”是指——(廉頗),“相”是指——(藺相如),題目是“將相和”,那麼之前兩人之間因為什麼原因不和呢?我們先來關注兩個詞語,這是戰國時期兩個官職的名稱,誰來讀一讀:上大夫、上卿,(指名讀,正音、齊讀)你們讀了課文,知道這兩個官職誰更高嗎?(上卿比上大夫級別更高,相當於宰相。)

2.課文圍繞著“將相和”講了三個小故事,下面我們快速瀏覽課文,找出每個小故事中小結性的句子,用橫線畫出來,並試著找出關鍵詞概括小標題。(學生交流)

(1)這就是“完璧歸趙”的故事。藺相如立了功,趙王封他做上大夫。

用小標題概括——完璧歸趙,看老師把這個詞語寫到黑板上,(板書:完璧歸趙)“璧”其實就是一種玉器,所以是——玉字底。在這個故事裡的這塊璧可不是一塊普通的璧,它是無價之寶——和氏璧。

(2)藺相如在澠池會上又立了功。趙王封藺相如為上卿,職位比廉頗高。

澠池是一個地名。在這段課文中還有這幾個詞語比較難讀,誰來試試——鼓瑟 侮辱 拒絕 擊缶;(指名讀,正音、齊讀)第二個故事用小標題概括——澠池之會(板書:澠池之會或澠池立功)

(3)藺相如見廉頗來負荊請罪,連忙熱情地出來迎接。從此以後,他們倆成了好朋友,同心協力保衛趙國。

用小標題概括——負荊請罪。理解“負”(揹著)(板書:負荊請罪)

(4)這三個小故事合起來就是“將相和”。請大家把這3個小標題端端正正地寫在相應的故事旁邊,寫詞語的時候注意字與字之間的相互關照,寫整齊,寫美觀。

3.這三個小故事之間有什麼聯絡呢?學生交流,師小結。

(起因——發展——結果)

第二課時

一、複習故知,匯入新課。

1、“將”指的是誰?“相”指的是誰?

2、《將相和》一課由哪三個小故事構成?

二、深入閱讀,感知人物

過渡:廉頗和藺相如之間有和,那在這之前就有不和,快速瀏覽課文,找到課文中直接描寫兩人不和的那段話。

1、廉頗很不服氣,他對別人說:“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麼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我碰見他,得給他個下不了臺!”

廉頗說藺相如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他頭上了,說說廉頗是什麼樣的人?藺相如又是什麼樣的人?

指導朗讀,讀出廉頗的不服氣。

那藺相如是不是隻靠一張嘴就會耍嘴皮子呢?我們學習第一個故事:完璧歸趙。我們應該怎麼學呢,誰能告訴大家用什麼方法學?(畫出描寫藺相如言行的句子,根據人物的言行,分析藺相如的性格特點。)

2、討論、交流、整理:

(1)語言:“我願意帶著和氏璧到秦國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來換,我就把璧交給他;如果……就沒有動兵的理由。”(機智)

行動:當滿朝文武為難時,藺相如挺身而出。(表現出藺相如的勇敢)

(2)語言:“這塊璧有點小毛病,讓我指給您看。”(機智)

行動:當藺相如覺察到秦王沒有誠意換璧時,就上前一步,故意指點璧上有毛病,把和氏璧要回手中。(機智)

(3)語言:“我看你並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現在璧在我手裡,您要是強逼我,我的腦袋和璧就一塊撞碎在這柱子上!”(不畏強暴、機智勇敢)

行動:捧著璧,往後退了幾步,靠著柱子站定,舉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不畏強暴、機智勇敢)

3、看圖講述,訓練表達。

讓學生仔細觀察課本插圖,發揮想象,說說藺相如智鬥秦王、完璧歸趙的故事。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複述故事能力。進一步瞭解藺相如是個不畏強暴、機智勇敢的人。

4、小結:

秦王企圖騙取趙國的和氏璧,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前往秦國,利用秦王說的以城換璧的話,

隨機應變,揭穿了秦王的騙局,巧妙地要回和氏璧,機智勇敢地和秦王鬥爭,做到了完璧歸趙,被封為上大夫。

5、指導有感情地朗讀第一個故事。

6、總結、擴充套件

(1)總結學習第一個故事的方法。

(2)讀課文,理清層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掌握故事的主要內容。

(3)畫出描寫人物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點。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7、學生自主學習“澠池會見”和“負荊請罪”

(1)學生按照以上學習方法,前後桌四人為小組進行學習。

(2)組織交流學習情況。

(3)小練習:

師:廉將軍為什麼口口聲聲表示不服藺相如,可最後為什麼又負荊請罪了呢?

結合插圖想象,廉頗揹著精挑到藺相如門上請罪會說些什麼?藺相如又會怎麼說?運用本節課所學的描寫人物的方法,把人物的言行寫生動具體,符合人物當時的心境。

三、總結:

最終,藺相如完璧歸趙,“完”是完好無損,那完好無損的只有和氏璧嗎?

(引導學生回答)

除了和氏璧,還有藺相如自己,更為重要的還有趙國的尊嚴,藺相如憑藉自己的勇敢機智維護了趙國的尊嚴,被封為上大夫。經過澠池會見和負荊請罪,最終促成了將相和這一家喻戶曉的大故事。本篇課文選自司馬遷的《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自己閱讀,去體會其中生動鮮活的人物形象。

四、作業設計

1.小練筆:請用上“無價之寶,為難,理屈,完璧歸趙”等詞語,把藺相如完璧歸趙這件事簡寫成100字左右的小故事。

2.蒐集歷史故事進行閱讀。

五、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將相和》是一篇敘事性課文。這篇課文的三個小故事中,表現藺相如性格特點的詞句是教學重點,教學中抓住這些詞句,就能讓學生體會藺相如的大智大勇和以國事為重的品質,同時感性認識在特定的環境中表現人物特點的方法。

在教學時,我提出的問題是:藺相如和廉頗為什麼不和?學生圍繞這個問題,層層展開學習。他們從故事的發展中知道這兩員大將之所以不和的最終原因是藺相如的職位比廉頗高。那藺相如又是怎麼“爬到”廉頗的頭上呢?學生通過閱讀很快會找到結果:是因為藺相如聰明機智,以國家利益為重,幫楚王解了圍。

長文短教的問題需要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提高認識、不斷積累經驗、不斷摸索實踐,最終用最短的時間上好較長的課文,既完成教學任務,又教給學生知識和技能

五年級語文《將相和》教案 篇4

《將相和》這篇課文以秦、趙兩國的矛盾為背景,以藺相如的活動為主線,通過三個相對獨立而又緊密聯絡的故事,寫出了將相之間由失和到和好的過程。文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因果關係錯綜複雜。因此,“理解三個故事的因果和了解三個故事之間的聯絡”就成了本文教學的重點、難點。

一、查閱資料,瞭解背景。

《將相和》由“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故事組成,因年代久遠,內在聯絡複雜,課前可先讓學生查閱有關資料,初步瞭解當時的時代背景及人物的情況,並做到適當摘錄,以豐富學生知識,為學文作好鋪墊。學生掌握了第一手資料,教師可給他們創設一個展示、交流的機會,在課前幾分鐘裡,讓學生各抒己見,使學生獲取多方面的知識資訊,這樣,既為順利地讀懂課文打下了基礎,又培養了學生主動查閱資料的好習慣。

二、理清脈絡,分清因果。

1.初讀感知,設疑激趣

遵照大綱中閱讀教學要從整體入手的原則,我們在教學伊始,可首先讓學生通讀全文,在讀準、讀通的前提下,教師可借檢查預習,瞭解學生對課文生字新詞(包括課後題4的詞語)的認讀情況,對課文整體感知的情況以及對“將”“相”“和”三字的理解。然後由“和”字引出“不和”。此時教師可設疑激趣: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他們失和?又是什麼原因使他們言歸於好了呢?學生帶問題默讀全文,邊讀邊思考,最後通過討論,初步理出故事的來龍去脈,即前兩個故事是失和的原因,第三個故事是事情的結果。

2.分清因果,突破重點

《將相和》一文篇幅較長,三個故事的處理不能平均用力。可以重點段“完璧歸趙”為主,教師扶學指導,並滲透一定的學習方法或思路,然後發揮群體優勢,以小組學習的形式,自學後兩個故事,做到長文短講,省時高效地突破重難點,達到教學目標。

(1)扶讀悟法。細讀“完璧歸趙”,引導學生弄清兩個問題:一是該故事的起因和結果各是什麼;二是你從中體會出藺相如是一個怎樣的人,畫出有關語句並談出理由。重點引導學生抓住描寫藺相如的動作、語言和語句來體會,如“上前一步”“往後退了幾步”“舉起”等動作的描寫;“他理直氣壯的說”“大大方方地說”等語言的描寫。通過練讀體會他是一個怎樣的人。也可以讓學生扮演角色,“理直氣壯”地讀,“大大方方”地說,儘可能地站在人物的立場體會他當時的心理,從而讀出人物的語氣。最終通過學生的讀和發言,總結出這樣的結論:藺相如在趙王危難之時,群臣無策之際挺身而出,面對強大的敵人毫無懼色,由被動變主動與秦王進行了針鋒相對的鬥爭,從中看出他機智勇敢的性格。這樣,教師引導學生通過“抓重點句段體會人物特點”,滲透了學法的指導,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

(2)自學用法。“澠池之會”和“負荊請罪”兩個故事,教師可由半扶半放到全放,也可以直接全部放手,以課後題1的(2)(3)或上面兩個問題為主,分小組自學。要注意引導學生運用“抓重點句段體會人物特點”的方法,在熟讀、精讀中理解課文內容。可重點抓以下兩部分:一是藺相如“逼”秦王擊缶並記錄下來,二是“負荊請罪”中藺相如說的話。從這兩部分中,體會出他的機智勇敢和對敵寸步不讓、對友卻寬巨集大量的高貴品質,突出他一切以國家利益為重的愛國思想,同時可滲透團結、愛國的思想教育。教師可讓學生在充分理解、朗讀的基礎上覆述“負荊請罪”,完成課後題5。

通過自學,學生弄明白了每個故事的前因後果,然後以課後題2、3為主進一步深入探討,抓住故事之間的內在聯絡,得出結論:第一個故事的結果是第二個故事的起因,即藺相如完璧歸趙立了大功,才會有澠池之會的隨行;前兩個故事的結果又是第三個故事的起因,即藺相如連立奇功造成廉頗與之失和;整個故事的起因則是課文第一自然段所講的“戰國時期,秦國最強,常常進攻別的國家。”

三、品讀欣賞,領悟方法。

教師要引導學生回過頭來領會作者是怎樣運用語言文字表達課文中心的,從中學習表達方法。如《將相和》一文,作者構思巧妙,雖然因果關係錯綜複雜,但卻表達得非常清晰。為了讓學生加深認識,可設問:這三個故事的順序能否顛倒,為什麼?另外,作者在寫人物特點方面主要抓住了人物的語言、動作來表現其性格特點,這也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可找出有關句段品讀、體會、欣賞。也可以讓學生談體會:你認為課文哪些地方寫得好?讓其各抒己見,說明理由。如:前兩個故事中幾次用到“只好”“只得”這兩個詞語,可抓住它們來深究事情的前因後果,在事情的因果關係中體會出藺相如的智與勇,從中品析出作者用詞之巧妙。

另外,教師可根據學生實際情況考慮佈置以下作業:

一是知識延伸練習。課後設懸念:“既然將相和同心協力保趙國,最終趙國為什麼還是被秦國滅亡了呢?它是怎樣滅亡的?”這個問題雖然難度較大,但卻能引導學生從課堂走向課外,促使他們博覽群書,養成查閱資料的好習慣。

二是讀中學寫練習。通過一件事寫寫同學、朋友之間團結友愛的故事,要寫清前因後果。

五年級語文《將相和》教案 篇5

《將相和》這篇課文以秦、趙兩國的矛盾為背景,以藺相如的活動為主線,通過三個相對獨立而又緊密聯絡的故事,寫出了將相之間由失和到和好的過程,以下是專門為你收集整理的語文《將相和》優秀教案,供參考閱讀!

教材分析:

《將相和》這篇課文以秦、趙兩國的矛盾為背景,以藺相如的活動為主線,通過三個相對獨立而又緊密聯絡的故事,寫出了將相之間由失和到和好的過程,文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因果關係錯綜複雜。

學情分析:

《將相和》這篇課文由“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故事組成。因年代久遠,內在聯絡複雜,教學前可佈置學生查閱有關資料,初步瞭解當時的時代背景和人物的情況,為學習課文作好鋪墊。教學中抓住“騙”、“逼”、“避”三個字引導學生體會人物性格,理解三個故事的因果和了解三個故事之間的聯絡。

教學要求:

1、學習本課生字新詞。

2、讀通、讀熟課文,理清文脈。

3、理解課文內容,分清事情的前因後果,體會人物的個性特點,從人物的好品質中受到啟示和教育。

4、複述三個故事中的一個,並自由組合進行排練,在班上演一演。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1、學習本課生字新詞

2、讀通、讀熟課文,理清文脈。

3、學習第一個故事“完璧歸趙”。

教學步驟:

一、匯入新課,審清題目。

1、板書課題:11 將相和

2、出示課題練習,讓學生板演:

(1)“將”的讀音有( )( )。這裡應讀( ),“將”指的是( )。

(2)“相”的讀音有( )( )。這裡應讀( ),“相”指的是( )。

(3)“和”的讀音有( )( )。這裡應讀( )。既然講“和”,說明他們原來( )。

二、設疑激趣、理清文脈,初步瞭解三個故事之間的關係。

由題目裡的“和”引出不“和”。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他們的失和?又是什麼原因導致他們言歸於好的呢?要求學生帶著問題默讀課文,邊讀邊思考,同桌討論完成填空:

將相不“和”的原因是( ),後來“和”了,“和”的原因是( )。

教師依據學生回答板書: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

三、抓住“騙”字教學“完璧歸趙”:

1、自由讀課文1——10自然段,討論完璧歸趙的起因是什麼?(以城換璧、秦國騙璧``````)結果怎樣?(完璧歸趙)要求答案的內容用四字加以概括。教師依據學生的回答引導教學。

秦國作為當時最強的國家,以城換璧是誠心誠意的嗎?你從那裡可以看出來?

“秦國騙璧”,你是從哪裡看出來的?``````

2、藺相如識破了秦國的騙局,他是怎麼做的?從中你體會到藺相如是個怎樣的人?(不畏、機智勇敢、深謀遠慮``````)對於這環節教師要引導學生抓住人物的動作(上前一步、後退幾步,靠著柱子站定。),神態(理直氣壯、大大方方),語言進行充分的討論。並指導學生演一演。

四、課時總結:

藺相如在趙王危難之時,群臣無策之際挺身而出,面對強大的敵人毫無懼色,由被動為主動與秦王進行了針鋒相對的鬥爭,從中我們體會到了他的機智勇敢的性格。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學習第二、第三個故事,分清事情的前因後果,進一步體會人物的個性特點,從人物的好品質中受到啟示和教育。

教學步驟:

一、抓住“逼”字教學“澠池之會”。

1、“完璧歸趙”之後,秦國兩次打敗趙國,在這種情況之下年,秦王約趙王在澠池相會。澠池之會上發生了一件什麼事情?結果怎麼呢?

2、默讀課文,相互討論,答案用四個詞語概括。(侮辱趙王、沒佔便宜``````)

秦王是如何侮辱趙王的?(逼趙王鼓瑟)對於秦王的侮辱,藺相如是如何反應的?(逼秦王擊)藺相如為什麼逼?如何逼?(出示句子:藺相如說:“您跟我現在只有五步遠。您不答應,我就跟您拼了!”指導朗讀。)逼的結果怎樣?

從這個故事中你體會到藺相如又是一個怎樣的人?說說理由。(突出藺相如為了維護國家的尊嚴,對敵人寸步不讓。)

二、抓住“避”字教學“負荊請罪”:

1、過渡:藺相如為了國家的尊嚴,國家的利益,對敵人寸步不讓,相反,對於居功自傲的廉頗老將軍,他的態度又是怎樣的呢/

2、學生自由讀課文第三個故事,找出關鍵詞“避”,圍繞下面三個問題並體會藺相如的為人。(為了國家的利益,對友寬容大度)和廉頗的性格特點。

(1)藺相如是如何設法避開廉頗,不跟廉頗見面的?

(2)藺相如的手下是怎樣看待他的避讓態度的?

(3)藺相如是怎樣向手下人說明避讓原因的

三、品讀賞析,瞭解三個故事之間的關係:

這三個故事的順序能否顛倒?為什麼?(進一步分清事情的因和果)

四、佈置作業:

1、引導課外閱讀:既然將相和同心協力保趙國,最終趙國為什麼還是被秦國滅亡了?

2、寫一件發生在同學、朋友之間的團結友愛的故事,要寫清楚故事的前因後果。

五年級語文《將相和》教案 篇6

【教學目的】

1.掌握生字詞;

2.能抓住人物特點,理清各段之間的聯絡及各段與整篇的關係,培養邏輯思維能力和務求理解的讀書習慣;

3.懂得遇事要從國家利益出發,顧大局,識大體,講團結。

【教學重點】準確概括人物特點,理清各段之間的內在聯絡及各段與整篇文章的關係。

【預習提示】本文篇幅較長,但故事情節並不難懂,語句也不難讀,歷史故事也為學生喜聞樂見,預習時要能理解字詞,熟練地讀通課文,並考慮課後作業問題。課堂教學的有限時間要重點用於概括人物特點和搞清聯絡上。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在預習的基礎上,從整篇入手,初步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組織分段,仔細閱讀第一大段;開始接觸第二大段。

教學步驟:

一、啟發談話

1.題解。

2.概括課文主要內容。

3.提示學習課文的要求。(學習方法)

①寫人物的文章,要抓住人物特點。

②課文是由三個獨立完整的故事結構而成,寫的是兩個人物間發生的事,學習時還應抓線索以理解三個故事是怎麼聯絡在一起的。

二、指導分段

1.通讀全文,考慮分段要求。

2.討論分段。重點研究二、三兩段間過渡段的歸屬,要從內容和邏輯關係上理解。

三、講讀第一大段

1.輕聲朗讀,讀後說出小標題,寫誰。

2.理出故事的情節(起因,經過、結果)。

3.討論:從三層內容的敘述看出藺相如是怎樣一個人。

4、形成的板書:

22.將相和

5.小結。

①這個故事為什麼叫完璧歸趙?藺相如為什麼能完璧歸趙?

②挖掘藺相如的思想品質。

③設疑。這個故事與下文有什麼聯絡,與全文有什麼關係。(圍繞線索考慮)

④歸納學法(根據故事情節的發展,抓人物特點)。

四、用學習第一大段的方法學習第二大段,考慮怎樣理清情節,抓人物特點

五、作業

繼續閱讀二、三兩段,並思考學習第一大段結束時的設疑問題。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仔細閱讀第二、三兩大段;搞清三個故事間的聯絡及三個故事與整篇的關係。

教學步驟:

一、複習檢查

1.學習本文的要求(學習方法)。

2.第一大段的主要內容及藺相如的特點。

二、講讀第二大段

1.說出本段寫了一個什麼故事,是寫誰的。

2.默讀,並理清故事情節,抓人物特點。

3.討論:澠池會上發生了什麼事,藺相如是如何鬥爭的?表現了藺相如什麼品質?趙國勝利的原因是什麼?

4.思考,暫不作答。這個故事還是寫藺相如,與其他故事有什麼聯絡,與將相和有什麼關係。

三、講讀第三大段,先小聲朗讀後討論

①這是一個什麼故事。主要寫誰,故事的情節是怎樣的?

②從藺相如對廉頗的步步退讓中,進一步看出他有什麼特點,他為什麼能這樣做。

③廉頗為什麼能負荊請罪,廉頗這個人有什麼特點?

④故事的結果怎樣。

四、討論(搞清聯絡)

1.課文的結構特點,是由三個相對獨立的故事組成,三個故事之間的聯絡是怎樣的,它們與全文的關係又是怎樣的。

2.總結本課學習方法。

3.練習歸納中心思想。

4.形成板書:

22.將相和

一、完璧歸趙 抓人物特點

藺相如 勇敢機智 忠貞愛國 抓線索、聯絡

二、澠池之會 ↓

藺相如 不顧個人安危 和的重要

三、負荊請罪 失和的原因

廉頗 知錯就改 言和的基礎

五、作業

1.熟讀全文,歸納中心思想,歸納人物特點。

2.複習生字,練習要求聽寫的詞語。

第三課時

教學內容:

複習上兩節課內容,朗讀全文,歸納中心思想;歸納人物特點;鞏固字詞。

教學步驟:

一、複習各部分內容及小標題,進一步明確各部分間,各部分與整篇的關係

二、通讀全文,準確歸納中心思想及人物特點

1.中心思想:課文突出地表現了藺相如勇敢機智、顧全大局和廉頗知錯就改的品質,以及他們從國家利益出發,加強團結的精神。

2.人物特點:

三、字詞練習

1.講講對完璧歸趙負荊請罪兩個成語的理解,練習造句。

2.聽寫詞語。(見課後作業3)

四、作業

1.複習本文,重點複習人物特點和文章各部分的內在聯絡,以及學習類似文章的方法。

2.預習下文,要會讀,並考慮課後問題。

五年級語文《將相和》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學習第二、三個故事,找出事情的前因後果,瞭解三個故事間的聯絡。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根據人物言行,體會人物的性格特點。

教學重點:

1、分清事情的前因後果,感受人物形象。

2、學習他們各自的美好品質。

教學難點:

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瞭解三個故事間聯絡,弄清事情的前因後果。

教具準備:

投影片教學過程:

一、複習匯入

1、本文主要寫了一個什麼故事?是由哪幾個小故事組成的?根據第一個故事,說說藺相如這個人物的性格特點。

2、過渡:藺相如完璧歸趙後,被趙王封為上大夫,那麼,在澠池之會上,藺相如又是怎樣再立大功,被封為上卿的呢?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第二、三個小故事。

二、按照學習第一個故事的方法學習第二個故事。

1、讀第二個小故事,理清層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

2、畫出描寫藺相如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點。

思考:藺相如為什麼逼秦王擊缶?表現了他什麼性格特點?秦王擊缶後,為什麼“不敢拿趙王怎麼樣”? 指導有感情地朗讀,深化理解人物性格特點。

三、學習第三個小故事。

1、默讀第三個小故事,找出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

2、畫出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性格特點。

(1)再讀藺相如的、語言,深化理解、挖掘。

①出示投影片,說說對這段話的理解:“秦王我都不怕,會怕廉將軍嗎?大家知道,秦王不敢進攻我們趙國,就因為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如果我們鬧不和,就會削弱趙國的力量,秦國必然乘機來打我們。我所以避著廉將軍,為的是我們趙國啊!”

②指導有感情地朗讀藺相如的語言,體會人物的特點。

(2)分析廉頗的語言、行動:

①體會人物的語言、行動的句子,說說廉頗的性格特點。

②出示投影片,觀察第二幅插圖,想象人物當時的言行,說說廉頗負荊請罪的情景。(學生可以展開合理想象、各抒己見,只要合文章情理即可。)

③廉頗為什麼向藺相如負荊請罪? ④指導有感情地朗讀廉頗的語言、行動,深化理解人物的性格特點。

四、思維擴充套件,深化認識

1、討論:這三個故事的順序能否顛倒?為什麼?三個小故事間有什麼聯絡?將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2、文中藺相如和廉頗你更喜歡誰?為什麼?

3、聯絡自己的學習、生活,談談學了本文後的感想。

五、小結

1、鼓勵編排課本劇。

2、複述三個小故事。

六、課外延伸

1、引導課外閱讀:既然將相和同心協力保趙國,最終趙國為什麼還是被秦國滅亡了?

2、寫一件發生在同學、朋友之間的團結友愛的故事,要寫清楚故事的前因後果。

五年級語文《將相和》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學會生字,理解詞語“理屈詞窮、絕口不提、理直氣壯、允諾、完璧歸趙、無價之寶”等在句子中的意思。

2.理解課文內容,抓關鍵詞句,品味人物言行,從中受到啟示和教育。

3.給課文事件加小標題,搞清之間的內在聯絡及各事件與整個故事的關係,分清事情的前因後果。

教學重點:

抓關鍵詞句,品味人物言行,準確概括人物特點,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進一步訓練學生語感及其它語文能力。

教具準備:

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預習探究

師: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發生在兩千多年前,戰國時期的歷史故事《將相和》。板書課題。

師:通過課前預習,你都瞭解到了哪些相關資料,讓我們來交流一下。

生1:我知道故事發生在戰國時期。(師出示背景資料補充。)

生2:我知道將是廉頗,相是藺相如,好是和好。

生3:……

二、合作交流

師: 同學們想一想:在這三個事件中,有一位貫穿始終的靈魂人物,他是誰?(生交流)對,卿相藺相如。

師:同學們在閱讀過程中是否注意到,經歷了完璧歸趙之後的藺相如由一介平民被封為士大夫,澠池之會後的藺相如被封為上卿,可謂平步青雲,書上特別說明的是職位比廉頗還高。(出示古代大夫和上卿的有關規定,幫助學生理解廉頗對藺相如的不滿)

師:那作為同朝為官、戰功顯赫的大將軍廉頗此時對藺相如作何評價呢?找到廉頗的話,誰來讀讀?

廉頗很不服氣,他對別人說:“我廉頗功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麼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我碰見他,得給他個下不了臺!”(抽生讀書)聽了廉將軍這短短的三句話,你彷彿看到了一個什麼樣的廉將軍在你的面前?(預設交流:耿直暢快、豪爽、率直,性子直等,相機板書)

師:作為一員武將,廉頗之所以這樣率直地表達不滿,是因為他一直站在誰的角度?題目是將相和,此時的將相之間是和還是不和?引導學生用“將相之所以不和,是因為藺相如__________,還因為廉頗__________”來從表象和實質兩個層面感悟:將相之所以不和,表面看是因為藺相如的官位比廉頗高,實際是因為廉頗的錯誤認識:藺相如沒有本事,只靠說嘴皮子就作了比自己還高的官。

三、品讀體驗

師:你覺得藺相如真的像廉頗說的那樣就靠一張嘴,沒有什麼能耐呢?生:不是。

師:老師給你們佈置一個任務,趕快從文中找事實來說服廉頗吧!

出示學習任務:

(1)一邊讀一邊感悟,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藺相如並不僅僅靠一張嘴,他是有能耐的。

(2)學習建議:建議大家先劃出重點句子或重點詞語揣摩人物特點,並有感情的朗讀,然後採用擺事實或講道理的方法,來說服廉頗。

(3)友情提示:你可以直接從藺相如的語言、動作來體會藺相如的特點,也可以從趙王和秦王的表現作對比,從而體會藺相如的特點。

學生一邊讀書,一邊勾畫描寫藺相如的語言、動作的句子。

師:好,來,按課文敘述順序交流你畫出的內容。(抽生交流)生的回答,隨機指導幾個重點句子的理解。

1.藺相如想了一會兒,說:“我願意帶著和氏璧到秦國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來換,我就把璧交給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來。那時候秦國理屈,就沒有動兵的理由。”

(1)藺相如想了一會兒,他在想什麼?

(2)文中用假設句式說明什麼?

生:藺相如早就把計策相好了,可以說是胸有成竹。

師:指導學生朗讀。

2.“藺相如看到這種情形,直到秦王沒有拿城換璧的誠意,就上前一步(怎麼樣地)說:‘大王,這塊璧有點兒小毛病,讓我指給您看。’……說著舉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①自由讀這段話,從中你發現了藺相如得什麼特點?從哪裡看出來的?和氏璧既然已經回到自己手中,藺相如再說話可就——理直氣壯了。誰能讀出藺相如理直氣壯的話來?(抽生同時提醒餘生:現在,我們就是秦王,聽聽藺相如的話。)

“……我指給您看”這是有謀;

“我的腦袋和璧就就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這是有勇。

②體會藺相如在說這些話時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讀藺相如說的話。

3.到了舉行點禮那一天,藺相如進宮見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說:"和氏璧已經送回趙國去了.……秦王沒有辦法,只得客客氣氣地把藺相如送回趙國。

自讀這段話體會藺相如是個什麼樣的人。

4.“藺相如一看秦王這樣侮辱趙王,生氣極了……藺相如也叫人記下來,說在澠池會上,秦王為趙王擊缶。”

①讀讀這段話,想象當時的情境。澠池會上藺相如為什麼逼秦王擊缶?秦王擊缶後為什麼“不敢拿趙王怎麼樣”?

②從這裡可以看出藺相如的什麼特點?

“我就跟你拼了”──捨身救主,維護趙國的尊嚴

“秦王被逼得沒法,只好為趙王擊缶。”──不畏權勢

綜上所述,藺相如靠的並不是一張嘴,學生總結靠著聰明才智、機智勇敢和不畏的精神維護了國家的尊嚴。

5.就是這樣一位在敵人面前勇敢無畏的上卿,面對廉頗的這些片面評價時卻說出了怎樣的話?(抽生讀)出示:藺相如說:“秦王我都不怕,會怕廉將軍嗎?大家知道……我所以避著廉將軍,為的是我們趙國呀!”,你聽出了什麼?(預設交流:藺相如迴避廉頗不是怕他,而是為了國家利益。將相和,國家則安;將相不和,國家則危!)

6.同學們,我們尚且聽出了藺相如的識大體、顧大局,更何況是大將軍廉頗呢!於是他脫下戰袍,背上荊條,親自到藺相如門上請罪。藺相如見廉頗來負荊請罪,連忙熱情地出來迎接。來看插圖,廉頗與藺相如共同的愛國情懷成就了一段“將相和”的佳話。在腦海中想象一下兩人見面會是怎樣的情景,他們會說些什麼。

7.你認為廉頗是個什麼樣的人?(以國家利益為重、勇於認錯、知錯就改、為人坦率)

8.一個知錯就改,另一個真誠相待,都是多麼的難能可貴!從此過後(出示齊讀)——從此以後,他們倆成了好朋友,同心協力保衛趙國。

師:同心協力這四個字濃縮為一個字,就是課題中的——和。是呀,俗話說:“人和百事旺,家和萬事興”,國家也一樣,正由於將相二人同心協力、和衷共濟保衛趙國,秦國很多年都不敢再來進犯趙國。

9.三個故事之間的聯絡(相對獨立又緊密聯絡,第二個故事是第一個故事的發展,前兩個故事又是第三個故事的原因)

四、鞏固延伸

同學們,我們平常在寫作文描寫人物時,要想表達人物的形象,主要是通過哪些方式呢?(語言、動作、神態、心理……)。

師:那麼我們對廉頗和藺相如的瞭解主要是通過人物的什麼知道的?(語言)你能通過一段話來表達一個人的性格特點嗎?

板書設計:

將相

勇於改錯 完璧歸趙 勇敢機智

顧全大局 澠池之會

不和

負荊請罪

五年級語文《將相和》教案 篇9

教學內容:

講讀課文。

教學步驟:

一、從整體入手,啟發提問,直奔重點、難點,激發學生讀書興趣

1.板書課題後提問:用簡練的語言概括文章主要內容。

2.教師提問:廉頗、藺相如為什麼不和?廉頗是怎麼說的?從課文中找出廉頗說的這段話,讀一讀。

3.繼續提問:廉頗說,藺相如就靠一張嘴,爬到他的頭上去了,他說的對不對?不對,靠什麼(引導學生讀議第一段。提示三個故事的聯絡)?

二、學習第一段,幻燈提示本段重點內容,通過重點部分人物言行的讀議,瞭解人物品質

1.默讀第一段。

思考題:藺相如在完璧歸趙中是怎樣立功的。

閱讀要求:抓住藺相如的言行,認真理解藺相如是怎樣一個人,即他具有怎樣的品質。(學生默讀、勾畫、思考;教師板書:言行→品質)

2.幻燈出示圖片——課文中第一幅插圖。學生看圖後,教師提問:畫面上表現的是這一段中哪一小節的內容?然後指名讀這一節。(第八自然節)

3.結合這一小節描寫藺相如言行的語言說一說藺相如是怎樣一個人。學生讀議中,教師適時做如下點撥:

①藺相如理直氣壯地面對秦王,他的理在哪裡?

②藺相如說著,舉起和氏璧說是要往柱子上撞。在他要撞卻沒撞的瞬間,他可能想些什麼?

學生回答,教師板書:“機智勇敢”

4.教師小結:藺相如是怎樣做到完璧歸趙的呢?他利用秦王說的以城換璧的話,隨機應變,揭穿秦王的騙局,又抓住秦王愛璧的心理,機智勇敢地與秦王鬥爭,爭取主動,贏得時間,做到完璧歸趙,為趙國立了大功。那麼他在澠池會上又是怎樣為趙國再立大功的呢?

三、用學習第一段的方法——抓住最能突出人物特點的主要內容

通過人物言行,瞭解人物品質的方法學習第二段,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閱讀能力,強化訓練重點

1.引導學生回顧第一段的學習方法,加深訓練重點:“言行→品質”的印象。

2.提出進一步要求:不借助圖片提示,確定此段的重點內容。(第三自然段)

3.學生默讀、思考、抓住人物言行議論(議論重點:“生氣極了”,“再要求…再要求……”“不答應……拼了”)。

4.教師小結:藺相如不畏,在與秦王的鬥爭中,置個人生死於不顧,維護了趙國的尊嚴,被趙王封為上卿,是當之無愧的。可廉頗卻認為他是靠一張嘴上去的,產生了矛盾,這個矛盾是怎樣解決的?繼續學習第三級。

四、讀議第三段,圍繞“和”字,抓住人物言行,進一步突出人物思想品質

1.指名朗讀這一段。

2.要求學生自己確定貫穿全段的思考題。

3.抓住人物言行,圍繞“將相是怎樣和好的”讀議此段。

教師適時點撥:

①“秦王我都不怕,會怕廉將軍嗎?”這句是不是藺相如自我吹噓,為什麼”(引導學生回顧藺相如在“完璧歸趙”和“澠池會見”立功的情景,再與對廉頗忍讓的言行對比,突出藺相如對敵狠,對己和的高尚品質。)

教師板書:“顧全大局”

②“秦國之所以不敢進攻趙國”……秦國必然趁機來打我們。課文中哪個地方證明了藺相如的話是對的(引導學生體會;廉頗在保衛趙國中起了大作用。板書:英勇善戰;藺相如充分估計廉頗作用,可廉頗卻貶低藺相如的功勞,兩相對比,看出藺相如的高尚;認識到:為了國家的利益,必須和好。)

4.教師範讀藺相如說的這一段話。

5.這一段話的中心句是哪一句?為什麼?等教師提示後,學生齊讀“我所以……利益”。

6.學生讀議“負荊請罪”一節。(引導學生通過廉頗的動作描寫,突出他為了國家利益,知錯就改的品質)。

教師點撥:

①在對藺相如的態度上,廉頗開始是“很氣”,後來又覺得“很不應該”,這是為什麼?

②廉頗認識到自己錯了,登門請罪,他為什麼把自己的錯誤看成是罪過?

幻燈出示第一幅插圖,學生看圖,教師小結。

學生齊讀“負荊請罪”一節。

五、總結全文

教師提問:

1.通過這一段的學習,我們瞭解了藺相如和廉頗哪些高尚品質。

2.這些品質作者並沒有直接寫出來,我們是怎麼知道的。

教師板書:言行品質

教師總結:我們通過這一課的學習,不僅學習了廉頗、藺相如為了國家利益,團結一致的愛國主義思想,而且學到了通過人物言行,突出人物品質的寫作方法。

五年級語文《將相和》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生字新詞。

2.讀通、讀熟課文,理清文脈。

3.理解課文內容,分清事情的前因後果,體會人物的個性特點,從人物的好品質中受到啟示和教育。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激情引入

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的這一課的課題,雖然只有三個字,卻包含了兩個人物,一個故事。你能看出是哪兩個人物,是什麼故事嗎?那個“將”是誰?“相”又是誰?“和”在故事中是什麼意思?

二、自讀自悟,瞭解故事內容

完成以下自學要求:

1. 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

2. 就課文中內容給每個故事各加一個小標題,說說三個故事之間的聯絡。

三、質疑問難,理解課文內容

1. 再讀課文,邊讀邊思考,遇到感興趣或不懂的問題,做好記號,準備跟同學討論。

2. 學生提問,師生共同討論解決。

(1)有關知識的問題和一些新詞的理解,引導學生查工具書來解決。

(2) 有關文章內容理解方面的問題,指點學生聯絡上下文反覆思考,反覆討論交流。

教師可抓住以下類似的問題展開討論,結合理解課文內容:

① 秦王為什麼沒有得到和氏璧?抓住“慷慨激昂”“理直氣壯”等詞語體會藺相如的勇敢、機智。

② 澠池之會上,秦王為什麼會為趙王擊缶?抓住“不動聲色”及藺相如的話體會藺相如的機智和勇敢,抓住文中寫廉頗將軍駐守邊境的句子體會其對秦王的威懾力,從而明白趙王獲勝的原因是因為文有藺相如、武有廉頗。

③ 將相為什麼會不“和”?又為什麼“和”了?

在討論交流的同時,隨機選擇有關句段朗讀,以加深理解、體會。

四、評價人物,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1. 文中講到了趙王、秦王、藺相如、廉頗等幾個人物,下面我們來開個“人物評價會”。你喜歡課文中的哪個人物?從課文中舉出事例來說一說,評價時要抓住課文中的敘述、描寫,同時加入自己的看法。

2. 學生默讀課文,邊讀邊圈畫標記,做好準備。

五、拓展練習

出示掛圖“負荊請罪”,觀察想象:廉頗到藺相如府負荊請罪,會怎麼說,怎麼做?藺相如又會如何做和說呢?

1. 自己練習說一說。

2. 把負荊請罪的結尾補充豐滿,寫幾個片段。

六、總結

鼓勵學生多讀歷史故事。

五年級語文《將相和》教案 篇11

教學目標:

1、認識7個生字,會寫9個生字。正確讀寫“召集、商議、隆重、約定、膽怯、拒絕、能耐、諸位、和氏璧、無價之寶、理直氣壯、完璧歸趙、攻無不克、戰無不勝、負荊請罪、同心協力”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瞭解課文內容,領悟3個故事之間的內在聯絡。感受人物形象,體會人物的愛國思想和他們各自的美好品質。

教學重難點:

1、讀講故事,感受人物形象。

2、把握三個故事之間的聯絡。

教學安排:

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探究

1、同學們,“戰國七雄”時期,秦國是最強大的一個國家,它總有吞掉其他國家的野心。因此,當時一些中、小國家在軍事和外交方面的措施就具有關係到國家興亡的重大意義。今天,我們就學習發生在當時的秦、趙兩國之間的故事。板題,讀題。

2、讀了課題,你有什麼疑問嗎?

二、合作交流

1、過渡:就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讀讀課文。

2、自由讀文,思考剛才的問題。

3、想想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

4、小組學習。

三、品讀體驗

(一)1、讀課後問題二,知道本課由三個故事組成。

2、帶著課後問題二默讀課文,找找這三個故事分別在課文的哪些自然段?

3、學生彙報。

4、採用多種形式引導朗讀,從各個故事中找出能歸納小標題的語句,指導歸納。如:A、這就是“完璧歸趙”的故事?小標題《完璧歸趙》。B、過了幾年,秦王約趙王在澠池會見?小標題《澠池會見》。C、藺相如見廉頗來負荊請罪,連忙熱情地出來迎接?小標題《負荊請罪》。

第二課時

(二)、默讀《完璧歸趙》,思考:你認為藺相如是怎樣的人?從文中哪些句子體會出來?

1、學生默讀思考。

2、同位交流。

3、學生彙報:

評價:藺相如是個勇敢機智的人。

重點句段體會:

(1)秦王雙手捧住璧,一邊看一邊稱讚,絕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藺相如看這情形,知道秦王沒有拿城換璧的誠意,就上前一步說,說:“這塊璧有點兒小毛病,讓我指給您看。”(巧妙奪回和氏璧)

(2)他理直氣壯地說:“我看您並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現在璧在我手裡,您要是強逼我,我的腦袋就和璧一塊兒撞碎在柱子上!”(理解“理直氣壯”,為了國家的利益願意犧牲自己的愛國、勇敢精神)

(3)藺相如說和氏璧是無價之寶,要舉行個隆重的典禮他才交出來。叫手下人化了裝,帶著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趙國去了。(巧妙地拖延時間,讓和氏璧完璧歸趙)

(4)到了舉行典禮的那一天,藺相如進宮見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說:“和氏璧已經送回趙國去了。您如果有誠意的話,先把十五座城交給我國,我國馬上派人把璧送來,決不失信。不然,您殺了我也沒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國是從來不講信用的。”(機智、勇敢)

(三)、默讀《澠池會見》,採用以上方法體會人物形象

1、學生默讀思考後彙報,教師引導評議。(學習方法與上個故事相同。)

2、需要注意的地方:

(1)找出描寫廉頗的句子,說說從中知道了什麼?(廉頗是個威震四方的將軍,連秦王也懼怕三分)

(2)從《完璧歸趙》和《澠池會見》兩個故事中找出含有秦王“只好”的句子,從這些句子中體會到什麼?(在藺相如智鬥、廉頗配合的情況下,秦王無可奈何)

第三課時

(四)、默讀《負荊請罪》故事,結合上兩個故事思考:廉頗為什麼不服氣?

句段一:這就是完璧歸趙的故事。藺相如立了功,趙王封他做上大夫。

句段二:藺相如在澠池會上又立了功。趙王封藺相如為上卿,職位比廉頗高。

句段三: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麼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我碰見他,得給他個下不了臺。

四、鞏固延伸

(一)、品讀藺相如的有關語句,體會藺相如形象(注意在人物的語言中體會“顧全大局,以國家利益為重”)

(二)、從廉頗的語言和動作中體會廉頗的性格特點(知錯能改、熱愛祖國)

(三)、回顧全文,瞭解三個故事間的聯絡

每個故事都有矛盾的發生、發展和結果,有相對的獨立性,但又緊密聯絡,第二個故事是第一個故事的發展,前兩個故事的結果,又是第三個故事的起因,合起來構成“將相和”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

課堂作業

提出感興趣的問題或不明白的問題與同學討論。

板書設計:

將相和

完璧歸趙

澠池之會

負荊請罪

教學反思:

感受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是本課的重點。教學時,利用語言把學生帶到情境之中,讓學生在讀、議、辯、演中感受人物。

五年級語文《將相和》教案 篇12

教材分析:

“和氏璧”可謂國寶,是世所罕見的珍貴文物,由此,本課在教學時,可滲透《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培養學生保護文物的意識和繼承中華民族優秀歷史文化遺產品質,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學情分析:

五年級學生具備一定的閱讀領悟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但因課文內容年代久遠,內在聯絡複雜,教學前可佈置學生查閱有關資料,初步瞭解當時的時代背景和人物的情況,為學習課文作好鋪墊。教學中抓住“將”、“相”之間是怎樣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理解三個故事的因果和了解三個故事之間的聯絡。 由於諸多原因,學生接觸文物機會幾乎沒有,對保護文物的意識也較淡薄。加強文物保護意識的教育,是本課滲秀法制教育的重點。

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認識“璧、廉、頗、缶”4個生字;會寫“趙、璧、騙、撞、怯、廉、頗、辭、諸、削”10個生字;

2、掌握“趙國、完璧歸趙、撞碎、膽怯、廉頗、推辭、削弱”等詞語。

(二)過程與方法

1.給課文分段,並給每段加上一個合適的小標題。

2.通過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點。

3.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後果,瞭解故事之間的聯絡。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學習藺相如對敵不畏、機智勇敢,對友胸懷寬廣、忍辱退讓的高尚品質;學習廉頗知錯就改、勇於改過的精神;學習他們兩個的愛國精神。

2、教學中滲透《中華人民花和國文物保護法》,培養學生保護文物的意識,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重點、難點:

(一)本課的重點是指導學生讀懂課文內容,認識故事主要人物藺相如和廉頗的性格品質。

(二)本文的難點是領悟三個小故事之間的內在聯絡

教 法:情境教學、以讀助講、

學 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學用具:《將相和》有關資料及相關課件

課時安排: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幫助學生認識“璧、廉、頗、缶”4個生字;會寫“趙、璧、騙、撞、怯、廉、頗、辭、諸、削”10個生字;掌握“完璧歸趙、撞碎、膽怯、削弱”等詞語。

2、熟讀課文,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瞭解“完璧歸趙”、“澠池會見”、“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前因後果。

3 、初步感受三個小故事之間的聯絡。

教學過程:

一、激趣匯入,板書課題。

出示和氏璧圖片,講關於它的故事。

(本環節,教師根據學生實際情況,提出“文物”這個詞,並讓學生自由說說身邊出現過或聽說過的文物,從而引出《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培養學生保護文物的意識。)

【設計意圖:以故事匯入,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變“要我學”為“我要學”通過對《文物保護法》的簡介,樹立學生保護文物意識,完成在學科中滲秀法制教育的目標。】

二、簡介背景、揭示課題。

(1)出示課件:戰國地圖,介紹背景:“將相和”這個故事發生在戰國末期,當時有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個國家並存。秦國最強大,要統一中國,不斷向其它六國進攻。趙國緊鄰秦國,是一個比較弱的國家,常受到秦國的侵略。文中講的故事就發生在秦昭襄王和趙惠文王時期。

【設計意圖:教師介紹時代背景,學生了解時代背景有助於更好的學習課文。】

(2)看到課題,你想知道什麼?

(看到課題,我想知道“將”、“相”分別指誰?“將”、“相”之間是怎樣由不和到和的。)

【設計意圖:緊扣“和”字,既培養學生質疑提問的能力,又教會學生抓住課題閱讀文章的方法,從而讓學生大膽猜測,三個故事之所以放在一起,是緊緊圍繞“和”這一關鍵詞。】

三、檢查預習,掌握字詞

(1)課件出示要檢查的生字,讓學生讀,並積累該課詞語,學生大聲讀。(要求讀準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義,會組詞。)

(2)學生提出不理解的詞,可以讓其他的學生解答,學生說不出來的教師可以解答。重點理解完璧歸趙和負荊請罪兩個詞。

【設計意圖:學習語文就是積累和運用的過程,這一環節既使學生積累了詞語,又培養了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習慣,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四、自讀自悟,整體感知

(1)出示閱讀提示:

1、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

2、試給文中的三個小故事加一個小標題,想想三個故事之間的聯絡。

【設計意圖:“閱讀是教師、學生、文字和編者之間對話的過程”,其中學生與文字之間的有效對話是基礎。這一環節,既訓練了學生的語言概括能力,又為下面的感情朗讀以及對話的展開奠定了基礎。】

五、交流自學情況,歸納課文主要內容。

(1)檢查讀文,糾詞正音。

(2)交流三個小故事所加小標題: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

(3)設疑激趣、理清文脈,初步瞭解三個故事之間的關係。

由題目裡的“和”引出不“和”。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他們的失和?又是什麼原因導致他們言歸於好的呢?學生討論完成填空:

出示課件,學生補白:

因為藺相如( )立了功,被封為( ),他又在( )立了功,被封為( ),廉頗認為他( )而爬到了自己頭上,所以將相( ),後來,廉頗知道,藺相如避著,為的是( ),所以,廉頗( ),將相( )。

教師依據學生回答板書:(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

【設計意圖:閱讀教學要以“整體感知”為主,切忌將課文肢解。為了避免將三個看似“相對獨立”的小故事教成“絕對孤立”,我將學生的視覺拉向課題中的“和”字,這就抓住了“文眼”。有“和”必有“不和”,不和的原因是什麼?這就把矛盾的焦點指向了廉頗的錯誤認識(藺相如就憑一張嘴)。將矛盾的焦點聚焦到藺相如的“嘴”上。看看藺相如是怎樣憑著一張嘴官拜上卿的。這就將三件事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形成一條不可分割的主線.】

六、拓展延伸,滲透《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

同學們,讀了這篇課文,相信你們對祖國曆史上發生許多故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我們的祖先真的很偉大,給我們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文物。請同學們下去收集資料,瞭解一下我國有哪些珍貴的文物。同時,回去認真讀一讀《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瞭解一下,做為一名國小生,應該怎麼樣保護好祖先留給我們的禮物。

七、佈置作業

1、熟讀課文

2、抄寫字詞

3、收集文物資料,閱讀《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

【設計意圖:這兩項作業不僅完成了本課的教學目標,而且為下一課時做好了準備。】

五年級語文《將相和》教案 篇13

一、課題內容簡介:

《將相和》是人教版國小語文五年級下冊第五組的第一篇課文,這是一篇精讀課文。本組課文都是以“中國古典文學名著之旅”為專題進行編排的,把它作為第一篇課文,是為了讓學生體驗閱讀名著的樂趣,初步感受古代文學的博大精深和無窮魅力,從此,喜愛古典名著,開始閱讀古典名著的旅程。《將相和》是根據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改寫的一篇歷史故事課文。課文通過“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故事,突出表現了藺相如臨危不懼、足智多謀、顧全大局,廉頗知錯就改以及他們兩人為了國家利益團結協作的品質。三個小故事敘述形式相似,各有中心。既有相對的獨立性,又緊密相關。文章篇幅較長,語言簡練,人物個性鮮明。

二、教學目標

1、瞭解課文內容,分清事物的前因後果,領悟三個故事之間的內在聯絡及各個故事與整篇文章的關係。

2、抓人物言行感受人物形象,體會人物的愛國思想和他們各自的美好品質。

3、進一步學習通過人物的語言、行為理解課文,概括特點的讀書方法。

4、懂得“國家的利益高於一切”、“和為貴”的道理,從小培養熱愛祖國、團結協作的品質。

三、教學重點

抓關鍵詞句,品味人物言行,準確概括人物特點,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進一步訓練學生的語言感知能力。

四、教學難點是

分清事物的前因後果,搞清各段之間的內在聯絡及各段與整篇文章的關係。

五、學情分析

上課班級新家園國小五年級的學生,大部分是本地的農村孩子,還有十幾名外地借讀的學生。這個班級的學生大多本性純樸,學習踏實,有比較良好的學習品質,對語文學習比較感興趣,課上注意力集中,能在教師的主指導下積極思考。五年多的學習中掌握了一些基本的閱讀方法,具有初步的理解、感悟的能力,能在品味語言文字的基礎上體會文章主題,有近二分之一的學生思維活躍,能夠積極主動地與教師和同學交流。但農村孩子由於條件所限,語文課外知識較為匱乏,在學習本組課文之前,只有極少同學知道一些《史記》的作品,對廉頗和藺相如的深刻了解普遍缺乏。接觸本組課文後,學生通過資料蒐集,開始對人物有些瞭解,通過引導產生了想對歷史人物進一步深刻了解的慾望。

六、教學過程

1 複習匯入,整體把握

師:《將相和》這篇課文中“將”指的是誰“相” 指的是誰?

師:課文還講述了將、相之間的三個小故事,分別是什麼? “

2 抓住不和,引出矛盾

師:題目中的這個“和”字是什麼意思?(和好)有和好就有“不和”文章有一處直接寫了廉頗特別不服藺相如,快速瀏覽課文找一找。

師:廉頗認為藺相如封為上卿就靠一張嘴,你同意嗎?那他憑的是什麼呢?你們要從文中找到依據,那麼就請同學們默讀課文,畫出描寫藺相如言行的句子,並在文中做批註。

3讀解感悟文意

生1:藺相如想了一會兒,說∶“我願意帶著和氏璧到秦國去。……那時候秦國理屈,就沒有動兵的理由。”

師:從這句話中,你能看出藺相如的什麼?(智慧)誰能把他的智慧在讀一遍?

師:“我一定把璧送回來”體現出藺相如說話的堅定。

生2:藺相如看這情形,知道秦王沒有拿城換璧的誠意,就上前一步,說∶“這塊璧有點兒小毛病,讓我指給您看。”藺相如看秦王沒有拿城換璧的誠意,就使了點計策,說璧有點小毛病。

師:藺相如此時抓住了秦王的心理,說明了藺相如的?(機智)再讀

生3:他理直氣壯地說∶“我看您並不想交付十五座城。……”你是怎樣批註的?

生:“我的腦袋和璧就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說明藺相如很勇敢,都不顧自己的生命了。

師:說得太好了,藺相如很勇敢,面對強大的秦王他臨危不懼、毅然決然。那麼誰能把他的勇敢讀出來?(生讀)

師:你讀得真好,重點讀了撞碎,看出了他的勇敢。(生再讀)

師:我們看“撞碎”這個詞,除了看出了勇敢,你還能看出什麼?

生:藺相如很機智,他看出秦王很喜歡這塊和氏璧,不可能讓璧撞碎。

師:你說得太好了,藺相如抓住了秦王的心理,用撞碎璧來威脅秦王。所以在讀的時候除了撞碎,我們還要突出哪個字?(璧)誰來讀一讀,表現一下藺相如的機智。(生讀)

師:讀出了藺相如的機智,那麼同學們這句話藺相如是怎麼說的(理直氣壯),什麼叫理直氣壯?(有理由有氣勢)那麼這句話怎麼能理直氣壯地說,誰來讀?(生讀)

師:理還不夠直,氣海不夠壯,誰再來讀?(生讀)來聽老師讀一讀看看和你讀的有什麼不同?

生:突出重點詞,比較緩慢。

師:藺相如是一個外交使臣,面對秦王他不會那麼咄咄逼人,那麼誰能既不咄咄逼人,又能讀出他的`理直氣壯?(生讀)讀得有進步,誰再來讀?

師:從剛才的朗讀中我們看出了藺相如的有理、有力,然而作為一個外交使臣,他還要講究禮節,從哪看出來的?

生:通過“您”,這個詞看出來的。

師:藺相如作為外交使臣,他不會做讓國家丟臉的事,那麼同學們就按照自己的理解,讀出他的有理、有力、有節。(生讀)

師:同學們,剛才我們是抓住了藺相如的語言來感受到他的機智和勇敢。那麼你能不能再結合藺相如的動作和秦國、趙國所處的環境再來說一說他的機智勇敢?(生說句子)在這機智勇敢的背後是怎樣的感情?(愛國)

師:在機智勇敢的背後是藺相如的一顆愛國之心。那麼我們帶著這種愛國之心,看看藺相如是怎樣面對的。(齊讀)

師:當趙國使臣和趙王無計可施、進退兩難之時,藺相如想了一會胸有成竹的說……

面對貪婪的秦王,藺相如是上前一步,沉著鎮定地說……

當藺相如把和氏璧穩穩地拿到手之後,他理直氣壯地逼迫秦王說……

當他把和氏璧安安全全地送回趙國之後,他是大大方方、無所畏懼地說……

師:同學們,第一個情節藺相如受趙王所託,把和氏璧護送到秦國,我們給它起一個題目叫做護璧,那麼第二個情節的題目是什麼?(取璧、撞璧、送璧)

師:通過護璧、取璧、撞璧、送璧這幾個情節我們可以看出藺相如為了和氏璧不惜犧牲自己的性命,表現了他的?(愛國)在完璧歸趙這個故事中我們感受到了藺相如的機智勇敢。就在完璧歸趙這個故事之後藺相如立了大功,趙王封他為上大夫。

師:那麼在澠池會上,你從哪看出他不僅憑的是一張嘴啊?

生:藺相如說∶“您跟我現在只有五步遠。您不答應,我就跟您拼了!”

師:藺相如怒髮衝冠,離秦王只有五步,五步之內,相如欲血濺秦王。秦王左右拔刀相見,藺相如的眼睛睜得如銅鈴般大,大喝一聲,誰敢上前?秦王的侍衛都不敢動。於是秦王不得不擊了一下缶。《史記》中有這樣的記載: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張目叱之,左右皆靡。於是秦王不懌,為之擊缶。(生讀)

師:面對如此危險的情況,藺相如是如此的無畏,我們一起讀出他的大義凜然(生讀)

師:為什麼藺相如不惜以死相拼,也要秦王為趙王擊缶呢?

生:秦王讓趙王鼓瑟,這侮辱了趙王……瑟和缶都是下人用的。

師:所以藺相如為了國家的利益,不惜犧牲自己,誰把這句話再讀一讀?(生讀)

師:在完璧歸趙和澠池相會這兩件事當中,藺相如表現得都如此的出色,所以趙王封他為(上卿),職位比廉頗高。這時候廉頗不高興了,他是怎樣說的,這就回到了課前我們所講的,誰來讀?(生讀)

師:得給他個下不了臺,這句話傳到了藺相如耳中,藺相如對廉頗是避而不見,即使見到了也是避而遠之,這是為什麼呢?

生:大家知道,秦王不敢進攻我們趙國,就因為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如果我們倆鬧不和,就會削弱趙國的力量,秦國必然乘機來打我們。我所以避著廉將軍,為的是我們趙國啊!

師:大家看這兩段話,這兩個人所說的話有什麼不同?(生答)

師:廉頗計較的是個人利益,而藺相如時刻把國家的安危放在心上。(分析兩段話“他藺相如”“廉將軍”)

師:他們一個是輕視對方,一個是尊重對方。這番話又被廉頗聽去了,他心理很過意不去,於是他脫下了百戰沙場的戰袍,也脫下了他身為大將軍的赫赫威名,揹著荊條跪倒在藺相如家門口負荊請罪。書上並沒有詳細些這段對話,那麼你想想,他們會說些什麼呢?

師:廉將軍,有失遠迎,您身背荊條,這是為何?(藺大人,我以前很自私,請您原諒,您用荊條狠狠地抽我一頓吧)將軍嚴重了,您這樣做相如實不敢當,澠池會上如果沒有您的大軍,我也不能保趙王全身而退。(我真是愧對您和趙國啊,以前我以為您不懼怕我,才說了那番話,真是不應該啊)讓我們一起來保衛趙國吧。

4練習拓展評結

師:將相和則國家和,國家和國家才能興旺發展。同學們,你們覺得廉頗有怎樣的精神?(知錯能改、敢作敢為、能屈能伸)那麼在知錯能改的背後你又能看到什麼?(對趙國的忠誠,愛國)正因為他們兩個都愛國,才使將相和成為一段千古的佳話。

師:為了趙國的利益和尊嚴藺相如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為了趙國廉頗也知錯能改、能屈能伸。文章講了三個故事,這三個故事是什麼關係?(生答)

師:三個故事是因果關係,當每個故事又獨立成篇,這就是《史記》的精妙之處。我們再來看課題將相和,這個和字還只是和好的意思嗎?(和諧)將相和則國和,將相和,國興旺。(齊讀)

七、板書設計

將相和

和 不和 和

(完璧歸趙) (澠池相會)( 負荊請罪)

發展

原因

五年級語文《將相和》教案 篇14

一、揭題質疑

1、出示課題。理解:“和”,就是和好。

2、質疑激趣。看到課題,你們想知道什麼?

“將”和“相”是誰?他們之間發生了什麼事?他們為什麼和好?

二、初讀感知

1、帶著問題自讀課文,要求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簡單介紹歷史背景。

3、快速瀏覽全文,把“將”、“相”的名字畫下來。同時想一想,這篇文章講了幾個小故事?(“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和“負荊請罪”。)

三、理清層次

1、這三個故事分別用了哪幾個自然段來敘述的?

2、交流。

完壁歸趙(1~10)自然段,寫藺相如出使秦國,機智勇敢,保護國寶,立了大功。

澠池之會(11~15)自然段,寫藺相如在澠池會上,不畏強暴,維護國威,又立新功。

負荊請罪(16~18)自然段,寫廉頗負荊請罪,將相和好,同心協力保衛趙國。

四、深入研讀

1、你覺得廉頗和藺相如不和的原因是什麼?課文中哪個地方描寫了將相的不和?

廉頗很不服氣,他對別人說:“我廉頗功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麼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我碰見他,得給他個下不了臺!”

(1)請同學們自由讀一讀,從廉頗的話中能讀懂些什麼?(廉頗內心的不服氣、不滿、妒忌……)

(2)指導有感情地朗讀。

2、藺相如是不是真的就像廉頗所說的僅僅靠一張嘴,沒什麼能耐?課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藺相如並不僅僅靠一張嘴,他是有能耐的。劃出重點語句,寫出感受。

根據學生的回答,隨機指導幾個重點句子的理解。

(1)“藺相如看到這種情形,直到秦王沒有拿城換璧的誠意,就上前一步說:‘大王,這塊璧有點兒小毛病,讓我指給您看。’……說著舉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①自由讀這段話,從中你發現了藺相如得什麼特點?從哪裡看出來的?

“……我指給您看”這是有謀;

“我的腦袋和璧就就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這是有勇。

②體會藺相如在說這些話時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讀藺相如說的話。

(2)到了舉行點禮那一天,藺相如進宮見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說:"和氏璧已經送回趙國去了。……秦王沒有辦法,只得客客氣氣地把藺相如送回趙國。

自讀這段話體會藺相如的性格特點。

(3)“藺相如一看秦王這樣侮辱趙王,生氣極了……藺相如也叫人記下來,所在澠池上,秦王為趙王擊缶。”

①讀讀這段話,想象當時的情境。澠池會上藺相如為什麼逼秦王擊缶?秦王擊缶後為什麼“不敢拿趙王怎麼樣”?

②從這裡可以看出藺相如得什麼特點?

“我就跟你拼了”──捨身救主,維護趙國的尊嚴

“秦王被逼得沒法,只好為趙王擊缶。”──不畏權勢

(4)綜上所述,藺相如靠的並不是一張嘴,學生總結靠著聰明才智、機智勇敢和不畏強暴的精神維護了國家的尊嚴。

3、廉頗開始很不服氣,後來背上荊條到藺相如門上請罪,是什麼原因讓他改變了呢?

出示:藺相如說:“秦王我都不怕,會怕廉將軍嗎?大家知道……我所以避著廉將軍,為的是我們趙國呀!”

廉頗聽了這話心裡在想什麼?

4、於是他脫下戰袍,背上荊條,親自到藺相如門上請罪。藺相如見廉頗來負荊請罪,連忙熱情地出來迎接。“這時候兩人相見會說些什麼呢?

5、你認為廉頗是個什麼樣的人?(以國家利益為重、勇於認錯、知錯就改、為人坦率)

6、說說你喜歡課文中的哪個人物,為什麼?

7、三個故事之間的聯絡(相對獨立又緊密聯絡,第二個故事是第一個故事的發展,前兩個故事又是第三個故事的原因)

五、課後延伸

1、同學課後去閱讀有關的書籍,瞭解一下後來秦國滅了六國,趙國也包括在內。那麼趙國後來怎麼也逃脫不了被滅亡的命運呢?

2、閱讀根據《史記》改編的其他小故事。

五年級語文《將相和》教案 篇15

一、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的生字新詞。

2、理解課文主要內容。感受藺相如的機智勇敢,顧全大局,對友胸懷寬廣,忍辱退讓的好品質,以及廉頗知錯就改的好品質。

3、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瞭解事情的前因後果,理清各段之間的聯絡及各段與整篇的關係,培養邏輯思維能力和務求理解的讀書習慣。

二、教學過程

(一)、揭課題,曉背景。

1、同學們,上課前,我們來聊聊一本書《史記》,把書翻到95頁的“資料袋”。史記是由西漢文學家、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一部編年體歷史著作。

《史記》記載了從黃帝到漢武帝太初年間長達三千年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歷史。其中戰國是我國曆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當時,比較強的國家有七個,即秦、楚、齊、趙、燕、魏、韓,稱為“戰國七雄”。七雄並峙,戰火頻繁。而秦國又數七雄之中最強悍,常常侵犯別的國家,被其他諸國稱為“虎狼之國”。我們來看看春秋戰國的形勢圖。大家可以看到,趙國的東面是富強的齊國,西面是強大的秦國,處於兩大強國之間。當時秦國全力進攻楚國,不能集中兵力對付趙國,主要用威脅的手段佔趙國的便宜。《將相和》這個故事就始於較強勢的秦國和較弱勢的趙國之間。(課件:戰國形勢圖)

2、出示課題:(課件:課題)將相和(板書),齊讀課題,解釋課題:“將”是誰?“相”是誰?“和”是什麼意思?

(二)、初讀課文

1、現在我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讀懂課文。

2、老師這有幾個詞語,在我初讀課文的時候也覺得有幾個字比較容易讀錯,你們能正確地讀出來嗎?(課件:生字新詞)允諾膽怯拒絕乘機鼓瑟擊缶上大夫上卿

3、詞語會讀了,課文你們讀懂了嗎?課文有幾個故事組成?找出每個小故事的起止,並用適當的小標題概括每個故事的內容。(指名說一說)

4、其實這篇課文有個特點,每個故事結束之後,都有個小結段,快速地瀏覽課文,這出這幾個小結段。(指名說,出示課件)

5、同學們把這幾個小結段齊讀一遍,邊讀邊思考:能不能從中找出關鍵詞以小標題的形式來概括這幾個故事嗎?(齊讀句子)好,誰能來說一說?(指名說)

(澠池之會:這是一次在澠池的會見,文言文中“之”有“的”的意思,你可以把“之”加進去再說一說嗎?)

6、板書小標題,強調“璧”的寫法。

7、我們再來看前兩個小結段,前一句話總結了上文的故事,後一句話引出了下面的故事,我們把這樣有承上啟下作用的段叫做——過渡段。對,過渡段能更便於我們瞭解課文內容。

8、再讀故事,明晰每個小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

(三)、精讀課文,深入體會人物形象。

1、弄清將相和的前因後果。通過課題我們就能知道藺相如和廉頗最後和好了,這也說明他們之前不和。不和的原因是由什麼引起來的?和的原因又是什麼?(也可以用小故事的標題來回答)

2、你覺得趙王應該升藺相如為上卿嗎?藺相如是靠什麼升為上卿的?再讀三個小故事,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等細節描寫,體會藺相如的過人之處。

A抓住”騙”完成完璧歸趙。

1討論完璧歸趙的起因是什麼?結果怎樣?

秦國作為當時最強的國家,以城換璧是誠心誠意的嗎?你從哪看出來的?

藺相如識破了秦國的騙局,他是怎麼做的?從中你體會到藺相如是怎樣一個人?抓住人物的動作神態語言,進行討論,演一演。

總結:藺相如在趙王危難之時,群臣無策之際挺身而出,面對強大的敵人毫無懼色,由被動為主動與秦王進行了針鋒相對的鬥爭,從中體會到了他的機智勇敢。

B抓住”逼”完成澠池之會。完璧歸趙後,秦國兩次打敗趙國,在這種情況下,秦王約趙王在澠池相會,澠池會上發生了一件什麼事?結果是什麼?秦王是如何侮辱趙王的?藺相如何反應的?為什麼逼?如何逼?結果怎樣?,(抓住藺的語言動作神態)描寫

C抓住”避”完成負荊請罪。藺相如為了國家的尊嚴和利益,對敵人寸步不讓,相反,對於居功自傲的廉頗老將軍的態度又怎樣?

(1)如何避開廉頗,不跟廉頗見面?

(2)手下如何看待?

(3)怎樣說明原因的?

你這一事件中,你又讀出了藺相如身上怎樣的品質?

總結:同樣是語言描寫,人物的個性不同,語言也不一樣,以後在描寫人物時,必須體會人物的個性。

三、總結

(一)、這三個小故事的順序能否顛倒?為什麼?

(二)理清文章條理:課文的結構特點,是由三個獨立的小故事組成。三個小故事之間的聯絡是怎樣的?它們與全文的關係是怎樣的?最後咱們想一想:藺相如為什麼能機智勇敢,胸懷開闊?廉頗為什麼勇於改過?因為愛國。

四、結尾。

最終,廉頗和藺相如和好了!將相和,國家則安;將相不和,國家則危。如此說來,趙國本應更加強大,可是最後還是秦國統一了六國,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史記》中寫的清清楚楚,同學們可以詳細地讀一讀《龍門靈秀》中《廉頗》。而且《史記》中寫人的藝術課遠不止“品其言,知其人”而已,(出示課件)希望同學們能在歷史長河中盡情遨遊,在《史記》中認識更多有血有肉,性格鮮明的人。

拓展:讀《硬脖子的洛陽令》,思考《硬脖子的洛陽令》:硬脖子指的是什麼性格特點?本文是通過哪幾件事寫出了他的這個性格特徵?這幾件事是什麼關係?

五年級語文《將相和》教案 篇16

教學目的:

學習第三個故事《負荊請罪》,教育學生學習藺相如以國家為重、顧全大局的品質和廉頗知錯就改的精神。

教學過程:

一、提示課題

昨天,我們學了前面兩個故事,看到藺相如為使完璧歸趙,在秦王面前臨危不懼,以死相拼,澠池會上又是藺相如機智勇敢地維護了國家的尊嚴。今天我們繼續學習第三個故事。(板書:負荊請罪)

二、新授

(一)請同學們自己讀課文,注意抓住故事的主要情節。

1、出示填空題:

(1)藺相如做了上卿,職位比廉頗高,廉頗聲稱,藺相如聽了就。

(2)他對手下說這樣做為的是。

(3)廉頗知道了,就到藺相如門上。從此,他們,保衛趙國。

2、學生自讀課文,練做填空題,請學生填空。

3、小結層意:這三題把這則故事分成三層。第一層講藺相如職位比廉頗高,因而將相不和。第二層藺相如為了趙國利益,一再避讓。第三層講廉頗負荊請罪,將相和好。

(二)學習故事第一層。

1、先來看故事第一層,一生讀。

2、小結過渡:從這一層我們知道廉頗起初曾想給藺相如一個下不去,可後來卻與對方握手言和,最終將相和好。在這個過程中,誰起了關鍵作用?

(三)學習故事第二層。

1、過渡討論:關鍵因為誰?他是怎麼做的?他的行動用一個詞來概括(避開)。他為什麼一再避開廉頗呢?在整個事情過程中,藺相如的行動起了很大作用,除此之外,還有什麼?

2、幻燈出示:藺相如說:秦王我都不怕,會怕廉將軍嗎?大家知道,秦國之所以不敢進攻趙國,就因為我們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如果我們倆鬧不和,就會削弱趙國的力量,秦國必然乘機來打我國。我之所以避著廉將軍,為的是我們趙國的利益啊!

3、齊讀,你讀了這段話理解了什麼?(板書:顧全大局)

4、老師分層,同學們對這段話已經有了初步認識,我們再來一層一層細細討論一下。

5、齊讀第一層:這句話說什麼?

6、齊讀第二層:

(1)這層圍繞哪個字來寫的?

(2)怎麼說和這個道理的?(正反兩方面)

(3)不和有什麼壞處呢?指齊讀。

(4)和呢?(引讀)

(5)這句話你怎麼理解的?文的作用從前兩個故事可以看出,武呢?

(6)是啊,因為我們文武兼備,齊心合力,才保住了趙國;如果我們不和,只能是國破家亡。

7、齊讀第三層:趙國的利益指什麼?

8、藺相如關心的是趙國的利益,他一心為了趙國。你們看看他這段話中幾次提到趙國?把我們換成趙國讀一下好嗎?

9、藺相如的話一心為了國家,處處維護國家的利益。(板書:維護國家利益)

10、我們能不能讀出他表達的意思呢?(讀、評)

(四)再學故事第一層,藺相如這樣說,廉頗又是怎麼說的呢?

1、一生讀廉頗說的話,你覺得廉頗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2、先看第一句: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

(1)他為誰而攻?為誰而戰?

(2)克是什麼意思?攻無不克呢?戰無不勝?

(3)這克、這勝來得容易嗎?怎麼來的?為的誰?

3、再讀讀澠池相會中寫廉頗的句子,你有什麼體會?

4、廉頗是一位戰功赫赫、聲名遠揚的大將軍。他也是為了國家身經百戰,出生入死。這時的居功自傲,我想,只是他一時只看到自己的功勞,而看不到旁人的作用?

5、過渡:當藺相如那一番肺腑之言傳到廉頗的耳朵裡,廉頗又是怎麼想的呢?

(五)學習故事第三層。

1、齊讀,討論:廉頗怎麼想的?引讀。

2、他是怎麼想的?又是怎麼做的?請同學們看這幅畫面。

3、幻燈出示:(負荊請罪圖)

(1)從圖上你能看出誰是廉頗嗎?誰是藺相如?

(2)你能描繪一下廉頗的樣子嗎?

(3)他認為自己有什麼罪?他背荊條做什麼?

4、一個威望極高、戰功赫赫的堂堂大將軍竟然這樣跪在人家面前,你對廉頗有什麼新的想法?別人會怎麼想?(廉頗為了國家的利益,不顧自己的顏面,不計較榮辱得失,勇於改過,負荊請罪,這是多麼難能可貴啊!板書:勇於改過)

5、此時此刻,面對廉頗的舉動,藺相如是怎麼做的?小結:他們兩人,一個是顧全大局、不計前嫌、寬容大度的宰相,一個是顧全大局、不計得失、勇於改過的將軍,為了維護國家的利益,握手言和,齊心協力保衛國家,多麼偉大的兩個人物啊!

6、齊讀。

(六)小結文章寫作方法。

1、這篇文章有三個故事,這三個故事合起來就是(生說)。三個故事是怎麼連起來的?

2、這是內容上相連,什麼思想貫穿全文?是啊,《將相和》這篇文章從頭至尾都閃爍著一種愛國主義的光輝。正因為這點,這則記載在《史記》中的故事才流傳了幾千年。故事中兩位偉大人物的崇高品質啟迪了一代又一代人!直到今天,人們還傳為美談!我們也應該像他們一樣,熱愛祖國,處處維護國家的尊嚴,維護國家的利益。

五年級語文《將相和》教案 篇17

教學目標:

1、讀懂課文內容,認識故事主要人物藺相如和廉頗的性格品質。

2、領悟三個小故事之間的內在聯絡和文章的命題方法。

3、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簡要地講述故事,並給每個小故事加標題,培養朗讀能力、複述能力、概括能力。

4、幫助學生認識“璧、廉、頗、缶”;會寫“趙、壁、騙、怯、廉、頗、辭、缶、卿、削”;理解“膽怯、推辭、侮辱、擊缶、上卿、大夫、削弱、無價之寶、完璧歸趙、理直氣壯、負荊請罪”等詞語。

5、引導學生根據課文編寫小劇本,並嘗試進行排練表演。

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內容,認識故事主要人物藺相如和廉頗的性格品質。從藺相如為了國家利益,對敵不畏強權,機智勇敢和對友胸懷寬廣,忍辱退讓的好品質中受到啟示和教育。

教學難點:

理解三個故事的原因和結果,瞭解三個故事之間的聯絡,並給每個小故事加標題,培養朗讀能力、複述能力、概括能力。

教學用具: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 複習匯入

1. 複習上一節課整理的問題

二、 根據問題細讀課文,認識人物形象。

1. 學習完璧歸趙

(1) 默讀課文1-10自然段,概括這個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

起因:秦王倚仗強勢,要騙寶玉;

經過:藺相如向趙王獻策,並與秦王面對面鬥爭;

結果:藺相如派人送寶玉回趙國。

(2) 深入閱讀,認識人物形象,回答下列問題

①提出有價值的問題;

②帶著問題深入閱讀

③在什麼情況下,藺相如向趙王獻策?

理解“戰國”“和氏壁”“說願意拿15個城池換這個寶玉”“為難”。

④藺相如獻策時說了什麼,他的態度、想法、心情怎樣?

理解“我願意帶著寶玉到秦國去”“如果”“理屈”。

⑤藺相如怎樣把獻給秦王的寶玉又拿到手並送回趙國?

“……您要是強逼我,我的腦袋和璧就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他是真撞還是假撞?由此你領悟出什麼?

⑥你怎樣認識這個故事的結果?取得這個結果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3)課文哪些語句描寫突出了藺相如的精神品質?有感情的朗讀。

三、 總結第一段的學習方法。

1. 默讀課文,概括了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

2. 提出有價值的問題。

3. 帶著問題細讀課文,認識人物形象。

4. 有感情的朗讀,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品質。

四、 運用學習方法,學習第二個小故事。

1.提出有價值問題。

2.閱讀,思考以下問題

① 趙王在什麼情況下動身去澠池赴會?

② 澠池會見時,藺相如怎樣與秦王針鋒相對?

③ 這個故事的結果是什麼?取得這種結果的原因是什麼?

3.引導討論,著重體會重點詞句,明確當時情況;針鋒相對;事情結果及原因。

總結:藺相如進一步發揚維護國家尊嚴與利益的精神及機智勇敢的品質戰勝了秦王;廉頗大力配合,用武力作後盾,雙方配合一致。

4.有感情的朗讀這一段。

五、自學第三段。

1、把這一段分成三層,理出這個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

2、將相不和的原因是什麼,又是怎樣和好的,促使他們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3、藺相如和廉頗的行動和表現有哪些感人之處?

4、有感情地朗讀體會。

六、總結。

1、迅速瀏覽全文,思考

(1)把三個故事連起來看,前一個故事的結果與後一個故事的起因有什麼聯絡,具體說一說。

(2)從課文中找到三個故事連線、過渡的句子,讀讀並體會它們的作用。

2、評價人物,著重認識二人的品質。

藺相如和廉頗各自表現的品質是什麼?共有的品質是什麼?你喜歡哪個人物?為什麼?

3、朗讀,欣賞人物的描寫。

五年級語文《將相和》教案 篇18

一、複習舊知,提出問題。

1、 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將相和》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三個小故事(學生齊讀板書: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

我們還學習了第三個故事,明白了藺相如是一個顧全大局,胸懷寬廣的人(板書:顧全大局、胸懷寬廣),所以負荊請罪的結果是——將相和好了,藺相如和廉頗成了好朋友,同心協力,保衛趙國。

2、既然有“和”,就說明他們曾經“不和”,為什麼“不和”呢?

指名讀第16自然段,明白廉頗認為藺相如就憑一張嘴升了官,他不服氣。

討論“嘴”指什麼?(板書:嘴)

(廉頗看不起藺相如,認為他只是靠嘴巴說說,沒有其他本領。)

3、推出研究問題:藺相如是不是隻憑一張嘴,沒有其他能耐呢?

藺相如幫趙王解決了許多難題,比如“完璧歸趙”(出示貼圖)這個故事就是一個例子。

我們就來聽一聽,在這個故事中,趙王面臨著怎樣的難題?

二、深入閱讀,研討材料。(完璧歸趙)

㈠第2~3自然段

1、 聽2~3自然段錄音,說一說:趙王遇上了什麼麻煩事?(秦王知道趙王得了個無價之寶——和氏璧,就寫信說願意拿十五個城換這塊璧。)

2、 趙王接到信,非常著急,立即召集大臣來商議。趙王為什麼如此著急?

(引讀):大家說秦王不過想把和氏璧騙到手罷了,不能上他的當;可是不答應,又怕他派兵來打。

3、 到底要不要把和氏璧送去呢?“送”如何?“不送”又如何?能否用上“如果……就……;如果……就……”用自己的話說說趙王為什麼而著急?

(趙王深深地知道秦國並無誠意以城換璧,如果如信上所說把和氏璧送去給秦王,秦王當然不會如約交付城池,趙王就只能白白吃虧,讓秦王輕易地佔到便宜;如果不按照秦王的話做,只怕秦王會以此為藉口,發兵進攻,到時候遭秧的就是趙國。)

㈡第4~7自然段

1、正當群臣無策,趙王左右為難之時,有人向他推薦了勇敢機智的藺相如。(板書:勇敢機智)

聽4~7自然段錄音

2、 我們來看看,所謂“機智勇敢”的藺相如是怎麼給趙王出主意的。

(生齊讀第6自然段)藺相如想了一會兒,說:“我願意帶著這塊和氏璧到到秦國去。如果秦王真拿十五個城來換,我就把璧交給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個城,我一定把璧送回來。那時候秦國理屈,就沒有動兵的理由。”

3、我們以前學過,文章一般通過哪些方面來表現人物的性格特徵呢?(人物的言行)

⑴ 在這段話裡,能否從藺相如的言行中體現出機智勇敢呢?抓住重點詞品一品,填好表格,說說為什麼。

⑵ 學生彙報,教師點撥

① 藺相如“想了一會兒”,他在想什麼呢?是在想到底要不要去嗎?

(藺相如想的並不是去不去,而是在想如何既能保住和氏璧,又不給秦王發兵進攻製造機會。)

② “願意”:在國家危難之時能挺身而出。

③ “如果……就……;如果……一定……”(出示句子):這是兩個假設句的連用,表示對兩種情況的對策。藺相如把兩種情況都考慮到了,說明他慎謀遠慮,考慮周全。

④ 句式訓練:能否用“如果……就……;如果……一定……”說一句話

⑷ 朗讀指導:藺相如把問題考慮得非常透徹,連對策都想好了,真可謂是成竹在胸。該怎麼才能把這幾句讀好呢?

自由讀——指名讀——齊讀

㈢第8~9自然段

趙王和大臣們沒有別的辦法,只好派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到了秦國。藺相如到了秦國,進宮向秦王獻上和氏璧(板書:進宮獻寶)。秦王喜歡這件寶物嗎?從哪裡看出來的?

朗讀訓練:指名學生讀“秦王雙手捧住璧,一邊看一邊讚歎”。

五年級語文《將相和》教案 篇19

《將相和》是一篇講讀課文。課文通過“完璧歸趙”、“澠池會”、“負荊請罪”這三個小故事,突出地表現了藺相如臨危不懼、足智多謀、顧全大局、注意團結的品質,也讚揚了廉頗知錯就改的精神。課文是通過典型的事件和人物的言行來表現人物特點的。領會和學習這一寫作方法是本課的教學重點。本著把語文課上成語言文字訓練課的宗旨,圍繞課文教學重點,我採用瞭如下的教學步驟:

(一)疑

在正確讀出課題後,引導學生圍繞課題進行質疑:看著課題,你想知道些什麼?學生紛紛提出:“將”是誰?“相”是誰?“將”、“相”為何失和?又怎樣和好?……質疑以激起學生強烈的閱讀願望。在學生質疑時,教師板書:

(二)讀

讓學生帶著自己的疑問去讀課文。在閱讀中識讀生字新詞,找出上述問題的答案,瞭解課文的主要內容,並給三個小故事加上小標題,明確三個故事之間的關係。在學生回答問題的過程當中,教師去掉上面板書中的問號,第一次完善板書。

(三)講

要求學生講講三個小故事。既是複述的訓練,又進一步熟悉故事內容,為下一個教學環節作準備。三個小故事的複述指導由“扶”到“放”。具體做法如下:

“完璧歸趙”:師生一起閱讀故事,理清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共同列出提綱(小黑板上)。讓學生邊看提綱,邊看課文插圖進行復述。

“澠池會”:讓學生自己閱讀故事,列提綱,看提綱複述。

“負荊請罪”:讓學生看課文插圖,回想故事,進行創造性複述。

(四)品

一品人物特點。在複述故事後,追問:你覺得“將”、“相”各是怎樣的人?讓學生充分發言,師生評判,形成共識,第三次完善板書。

二品課文是如何體現人物特點的(這是整篇的教學重點,花時要多)。先讓學生再次閱讀課文,用筆劃出文中能體現人物特點的語句,並分別註明體現了人物的什麼特點;然後進行交流。交流時隨機進行品讀,要求讀出適當的語氣,讀出感情。

通過交流、品讀,讓學生深切地感受廉頗、藺相如的可貴,激起學生的愛國之情,滲透思想教育。

三品課文的寫作方法。在前兩品的基礎上,讓學生總結出本課的寫作方法。

(五)寫

讓學生學習課文的寫作方法,進行一次小練筆:寫一個人物片斷。要求選取一件典型的事,注意通過人物的言行來表現人物的一個特點。小練筆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實踐真正掌握學到的寫作方法,也使閱讀教學和作文教學結合起來。

關於教學設計的三點說明:

1、把預習作為課堂教學的一個環節(即“讀”),有利於加強指導,提高教學效益。

2、課文中的生字新詞較多。不要集中學習,可隨課文識讀理解,個別詞語也可隨課文進行說話訓練。

3、教學時間為兩課時。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