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張衡傳》優質教案

來源:文萃谷 6.99K

《 張衡傳》為傳統名篇,選自《後漢書》,作者 范曄(398—445),是一篇精彩的人物傳記。文章以時間作為敘事線索,描述了張衡在科學、政治、文學等領域的諸多才能。接下來應屆畢業生小編為大家搜尋整理了高一《張衡傳》優質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一《張衡傳》優質教案

 【三維目標】:

1、掌握常用文言實詞,弄懂一些專指詞語,疏理文言否定詞。

2、學習記敘和說明相結合的表達方式

3、瞭解張衡一生對人類文明發展做出的傑出貢獻,學習張衡的高尚品德和刻苦鑽研的精神。

 【教學設想】:

1、在朗讀的基礎上培養語言感知能力。

2、結合語境分析語句,從而積累文言知識,培養語境意識。

3、對人物進行概括評價,從而體會傳記詳略剪裁作用。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整體感知課文,瞭解張衡的一生。

2、瞭解與課文有關的文化常識

 【教學過程】:

一、 匯入

二、 檢查預習:

1.給下列句中加點的字注音:A

①衡少善屬文( shào ) ②不好交接俗人( hào )

③累召不應( yìng ) ④五載復還( huán )

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A

①a.遊於三輔( 於,介詞。 表處所,在; )

b.雖才高於世( 表比較; )

c.尤致思於天文陰陽曆算( 表範圍,在……方面;)

②a.因入京師,觀太學( 因,介詞。趁(機會) )

b.……作《二京賦》,因以諷諫( 通過、藉 )

c.伺者因此覺知( 因為; )

③a.公車特徵拜郎中( 召,動詞 )

b.京師學者鹹怪其無徵( 徵象,證據,名詞。 )

④a.精思傅會,十年乃成( 精心,形容詞 )

b.以精銅鑄成( 純,形容詞 )

3.翻譯句子,指出各句包含的語法現象。B

①永元中,舉孝廉不行,連闢公府不就。

永元年間,被推薦為孝廉,(他)卻不去應薦,多次被公府徵召,(他)也沒有去就任。——“舉”、“闢”為被動用法,“不行”、“不就”省略主語“他”,即張衡。“連闢公府”是“連闢於公府”,省略“於”。

②大將軍鄧騭奇其才,累召不應。

大將軍鄧騭認為他才能奇特,累次召請(他),(他)沒有應召。——“奇”,形容詞的意動用法。省略“召”的賓語和“不應”的主語(即兼語)“其”。

③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

用篆字山、龜、鳥、獸等圖案雕飾。——狀語後置。

④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

自從有書典記錄以來,不曾有過這樣的事。——“所記”,“所”+動詞、組成名詞性結構。“未之有”即“未有之”,否定句代詞賓語前置。

  三、 文學常識。B

1、作者簡介

范曄(398---445),南朝宋代的史學家。他根據前人撰述的幾十種有關後漢的歷史著作,編寫成《後漢書》。

2、張衡介紹

張衡(78---139),東漢著名的天文學家和文學家。其作品《二京賦》《四碧詩》都有很高的文學價值。特別是他在科學上的成就更為出色,他是我國古代的科學家。他的“候風地動儀”比歐洲地震儀早一千七百多年。他在政治和哲學上也有一定研究。

3、關於《後漢書》

《後漢書》是紀傳體東漢史,也是傑出的歷史散文,南北朝時南朝宋范曄撰此書內容充實,對考核史實有參考價值。文筆簡練生動,議論部分具有強烈的抒情色彩,文筆流暢,即具有史學識見,又有較高的文學價值。范曄原定編著百篇,僅完成帝紀十篇、列傳八十篇,十志未及完成而因密謀擁護文帝弟劉義康做皇帝而死於獄中。後人將樑代所注的晉司馬彪《續漢書》八志三十卷補入,遂成一百三十卷的今本《後漢書》。

范曄的《後漢書》與司馬遷的《史記》、班固的《漢書》、陳壽的《三國志》合稱“四史”。均對我國的文學、史學有很大影響。

四、結合課文語句,識記下列文化常識:B

1、文史專名

遂通五經,貫六藝

(1)五經:《詩》《書》《禮》《易》《樂》《春秋》

(2)六藝:禮、樂、射、御、書、數

2、官職專名及相關用語。

舉孝廉不行

(1) 孝廉:被舉薦的品行端正的人。

(2) 舉:推薦。(被)舉薦任官

連闢公府不就

(3)闢:徵召,招來授官。(被)召

(4)公府:官署。指三公的官署。東漢以太尉(掌管軍事)、司徒(掌管政事)、司空(掌管工程)為三公,是當時最高的官。

(5)就:就職,任職。

公車特徵拜郎中

(6)公車:官署,總領天下徵召事務。

徵拜尚書

(7)尚書:協助皇帝處理政務的官員。

出為河間相

(8)出:離京去外地為官。

衡下車

(9)下車:指官吏初到任。

視事三年

(10)視事:指官員到職工作。

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

(11)除:拜官。除去舊職任新職。

累召不應

(12)召:召請來授官。

(13)應:應職,接受官職。

拜為上卿

(14)拜:任命。授給官職。

再遷為太史令

(15)遷:調動官職。左遷,降職貶官。

再轉復為太史令

(16)轉:調動官職。

所居之官輒積年不徙

(17)徙:調動官職。

上書乞骸骨

(18)乞骸骨:請求辭職,告老還鄉。

學校及相關詞語

遊於三輔,因入京師,觀太學

(1)太學:最高學府。

(2)觀、遊:指遊學,考察學習。

  五、文章結構分析。C

傳記是記述一個人的生平的,是否意味著事無鉅細都要寫進文章去呢?本文是怎樣處理人物的材料的?列出它的結構提綱。

分析:傳記記述一個人的生平,但並不等於也不可能把一個人一生的全部經歷、事無鉅細都寫進文章去,而只能記述人物一生中的重要事件,同時顯示出這個人的品格特點。

本文先介紹了張衡的品格和他卓越的文學才能;重點寫他一生中最突出的輝煌的科學成就,而在科學成就中尤其重要的是他首創的候風地動儀,最後介紹了他政治上的才幹。文章這樣處理材料,就使重點突出,主次分明。

結構提綱

第一段(第1自然段):介紹張衡的品格和卓越的文學才能。

第二段(第2、3、4自然段):介紹張衡輝煌的科學成就。

(1)張衡的潛心科研

(2)張衡的不慕名利

(3)張衡的重大發明

第三段(第5自然段):介紹張衡傑出的政治才幹。

 六、佈置作業:

梳理文言基礎知識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積累聞言基礎知識。

2、瞭解張衡一生對人類文明發展做出的傑出貢獻,學習張衡的高尚品德和刻苦鑽研的精神。

【教學過程】:

一、文言基礎知識展示A

1、解釋加點的古今異義詞

常從容淡靜 古:言語舉止適度得體。今:不慌不忙,沉著鎮定

舉孝廉不行 古:不去(應薦)。今:不可以。

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 古:篆,篆文。文,通“紋”,花紋。今:漢字的一種書體。

覆蓋周密無際 古:四周嚴密。今:周到細緻。

振聲激揚 古:激越、傳揚,此指清脆響亮。今:激動昂揚或激勵使振奮起來。

尋其方面 古:方向。今:事情或事情的一面。

衡下車,治威嚴 古:官吏初到任。今:從車上下來。

上下肅然 古:整肅,老實收斂的樣子。今:十分恭敬的樣子。

中有都柱 古:大。今:都市或用作表範圍的`副詞

2、指出加點字的活用現象,並解釋。

時天下承平日久 名詞作狀語,“當時”

衡少善屬文 形容詞作動詞,“擅長,善於”

安帝雅聞衡善術學 形容詞作動詞,“擅長,善於”

妙盡璇璣之正 形容詞作動詞,“研究透了”;形容詞作名詞“正確的道理”

大將軍鄧騭奇其才 形容詞意動用法,“以……為奇”

  二、問題探究

1、作為傳記,它的一般寫法是怎樣的?本文是怎樣寫的?A

分析:按照傳記的體例,開頭介紹人物的姓名、籍貫,如《廉頗藺相如列傳》、《柳敬亭傳》都是。本文也是開頭介紹姓名、籍貫,結尾寫到他死的年代。所以本文是完全按照一般傳記體例的寫法來寫的。

2、張衡有哪些可貴的品格? B

分析:他的可貴品格可從兩個方面來看。

一是“從容淡靜”“不慕當世”。他不慕名利,先是“舉孝廉不行”、“連闢公府不就”、“累召不應”,以後做了官,哪怕“所居之官輒積年不徙”他也無所謂,由此反覆說明了張衡的高潔。不僅如此,他還“不好交接俗人”,不滿當時“王侯以下”的“逾侈”的風氣,經十年苦心構思寫成《二京賦》用以諷諫;一上任河間相,立即“治威嚴,整法度”,將圖謀不軌的“奸黨”“一時收禽”,都反映了他對當時奢靡庸俗風尚的不滿和對不軌行動的鬥爭。這是他從容淡靜、不尚虛浮的品德。

二是“無驕尚之情”。他年少時便“善屬文”、“通五經”、“貫六藝”,全面發展,甚至“才高於世”,卻始終“無驕尚之情”,這確是難能可貴的。正是由於不尚虛浮而又謙遜踏實的品德,他才能把全副精力撲在科研工作上,在獲得兩次擔任太史令、有機會觀察天象博覽群書的客觀條件之後,渾天儀、《靈憲》、《算罔論》,乃至候風地動儀得以相繼問世。

3、張衡在科學上的輝煌成就,是主要通過具體、詳細地介紹他的重大發明地動儀來說明的。文章這部分是怎樣記事狀物的? C

分析:文章是按照如下的順序來介紹候風地動儀的。

時間——陽嘉元年

名稱——候風地動儀

材料——以精銅鑄成

外形——圓徑八尺,合蓋隆起,形似酒尊,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

構造——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關發機。外有八龍,首銜銅丸,下有蟾蛛,張口承之。其牙機巧制,皆隱在尊中,覆蓋周密無際。

作用——如有地動,尊則振龍,機發吐丸,而蟾蜍銜之。振聲激揚,伺者因此覺知。雖一龍發機,而七首不動,尋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效果——驗之以事,合契若神。

評價——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

驗證——嘗一龍機發而地不覺動,京師學者鹹怪其無徵。後數日驛至,果地震隴西,於是皆服其妙。

使用——自此以後,乃令史官記地動所從方起。

候風地動儀是十分精緻靈巧的:都城洛陽與發生地震的隴西郡相距一千多裡,地動儀竟能及時測報,可見其靈敏準確的程度。文章的這部分的介紹深入細緻,清晰扼要,文字簡練,而又形象生動,跌宕多姿,寫得非常精彩。因此,候風地動儀雖已失傳,根據這段文字卻能複製還原。今天讀這篇文章,除了把它作為一般的傳記作品,更可把這段文字看成典範的科學說明文來學習,讓學生讀了以後仿照著寫一段說明文。

4、本文寫了張衡的文學才能、科學成就和政治才幹三個方面的內容,卻又並非彼此獨立。它們是如何相互聯絡的?C

分析:全文三大段,分別著重寫了一個方面的內容,而彼此又有相互聯絡。比如第1段的“從容淡靜”與第2段的“不慕當世”;第1段的“不好交接俗人”“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因以諷諫”與第3段出任河間相時的“治威嚴,整法度……稱為政理”。又如第1段的“通五經,貫六藝”“才高於世”與第2段“尤致思於天文陰陽曆算”“著《靈憲》、《算罔論》,言甚詳明”,等等。我們都能看到張衡無論是平時為人還是政治才幹,無論是謙遜自處還是潛心科研,都是前後一貫、渾然一體,而不是彼此孤立的。

5、本文對候風地動儀的介紹,寫得那麼具體細緻、清晰扼要,還由於作者是從各個角度去觀察並說明事物的特點的。深入理解這部分的文字,有助於學生記事狀物能力的提高(這一內容,可作為基礎好一點的班級進一步探討之用。)D

分析:大體上可分四個層次。

第一層即第一句,點明地動儀制作的時間和名稱。

第二層“以精銅鑄成……周密無際”,寫地動儀的構造。構造寫得井然有序:先寫材料,再從大小、形狀以及外形上部的雕飾綜述整體的構造,再以“中有都柱”一句從外過渡到內,分述內部構造,然後又回述整體構造,涉及外形的下部。使讀者既看到地動儀完整的形象,又理解內中的機構。這是具體事物說明的關鍵部分,要抓住事物的特徵,要按事物本身的內在聯絡決定說明的順序。這可算是地動儀的“靜態”。

第三層“如有地動……未之有也”,寫地動儀的功能,或者說是它的“動態”吧。這裡用“振”、“吐”、“銜”幾個動詞準確、連貫,說明都柱、龍首、銅丸、蟾蜍的報震功能的靈敏,卻只用了十三個字的一個假設複句,“振聲激揚……”是說功能的自動。“雖一龍發機……”一句說明地動儀八道機關的報震功能的準確。唯其功能靈敏、自動、準確,而且從古未有,所以作者予以稱讚。功能,是具體事物說明必不可少的內容。

構造,要寫得條理清楚、具體精確,功能,要寫得恰如其分、切合實際。

第四層“嘗一龍機發……所從方起”,寫地動儀的驗證。這看似設下的波瀾,以顯示“合契若神”的效果,點出科學史上的重要貢獻,實際更可使讀者領會張衡發明地動儀的重要意義,即從此人類歷史上出現了第一架觀察地震的科學儀器。

總之,這段文字除開頭的時間與名稱之外,是從地動儀的外形、構造、功能和驗證幾個角度去觀察並說明事物的特點的,值得好好學習。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