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數學下冊《平均數》教學設計(通用10篇)

來源:文萃谷 2.83W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往往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教學設計是把教學原理轉化為教學材料和教學活動的計劃。那麼問題來了,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四年級數學下冊《平均數》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分享。

四年級數學下冊《平均數》教學設計(通用10篇)

四年級數學下冊《平均數》教學設計 1

教學內容:

人教版國小數學教材第90~91頁的例1、例2及相關內容。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平均數的含義,初步學會計算簡單的平均數的方法。

2、感知平均數的範圍。

3、培養應用所學知識合理、靈活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理解平均數的意義,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平均數在統計學上的意義。

教學準備:

1、教師:多媒體課件;

2、學生:收集自己的身高

教學過程:

一、預學—談話匯入

師:期末考試成績出來了以後,要想比較藍鑫小組和長敏小組哪個小組的成績好一些,怎麼比較呢?

生(預測):比較總分,看看哪個小組的總分高。

生(預測):這樣不公平,我們小組三個人,他們小組四個人。

生(預測):應該比較平均成績。

師:對,應該比較他們兩個小組的平均成績。在我們數學的統計中,平均成績也有一個名字,它叫做平均數。

每年的四月七日是世界衛生日,環境衛生對我們的身體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為了保護環境,我們學校的環保小隊利用週末的時間去收集了很多的廢舊塑料瓶。出示課件圖,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

平均數教案

課件出示自學小貼士,學生獨立完成

1、自己想辦法找出這幾位同學收集的廢舊飲料瓶的平均數,你有幾種方法來解決。

2、這個平均數表示什麼?它是不是實際每個人收集廢舊飲料瓶的數量?

3、平均數與這組數相比,你有什麼發現?

獨立完成後組內做好分工,在組內交流,看誰說得好,看誰聽得認真!

二、互學—小組交流,展示點撥

小組交流

師:已經計算出來的同學,小組可以在小組裡面交流一下你的方法,比一比看哪個小組做的又對又快!

生(預測):可以通過畫圖表來解決,每個人先都畫出11個,然後將剩下的8個平均分下去,每人就是13個了;

生(預測):把他們每個瓶子用一個圓圈表示,再進行移動,使每個人的瓶子一樣多為止,這樣把小紅的一個移給小蘭,小明移兩個給小亮,這樣每個人就一樣多了;

四年級數學下冊《平均數》教學設計 2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初步學會簡單的求平均數的方法。

(二)過程與方法

學生經歷用平均數知識解決簡單生活問題的過程,積累分析和處理資料方法,發展統計觀念。初步感知“移多補少”“對應”等數學思想。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感受平均數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體驗學習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樂趣。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平均數的含義,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

教學難點:藉助“移多補少”的方法理解平均數的意義。

三、教學準備

課件、實物投影。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1、談話引入。

以幻燈片形式出示教師家的書櫥。

現在,我的書架上層有12本書,下層有10本書,我想請同學們幫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層書架上的'書一樣多。

2、感知課題。

(1)學生思考,想象移動的過程。

(2)教師操作並提問:現在每層都有11本書了,這個11是它們的什麼數?

(3)教師:像這樣把幾個不同的數,通過“移多補少”的方法,得到相同的數,就是這幾個數的平均數。

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下“平均數”這個新朋友,好嗎?

(板書:平均數)

(二)探究新知

1、引發質疑,探索新知。

教師:看到這個課題,你想通過這節課學習到哪些知識?

預設:

(1)平均數是一個什麼數?

(2)怎樣計算平均數?

(3)平均數在生活中有什麼用?

2、理解含義,探求方法。

出示例1,為了保護環境,學校四年級1班的一組同學利用業餘時間收集礦泉水瓶,做環保小衛士。

仔細觀察統計圖,從圖中知道了什麼?你能根據統計圖提出什麼問題?

預設:

(1)小紅比小蘭多收集多少個瓶子?

(2)小明再給小亮幾瓶,他倆的瓶子就一樣多?

(3)他們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個瓶子?

你怎樣理解“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個瓶子?”你怎樣才能讓他們的瓶子數量一樣多呢?

學生彙報交流。

小結1:求平均數實際就是把多的補給少的,在數學上叫做“移多補少”。

小結2:求平均數也可以採用計算的方法,用他們一共收集的礦泉水瓶個數總和除以人數,得到平均每人收集多少個。

(14+12+11+15)÷4=13(個)。

【設計意圖】注重讓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通過解決平均每人收集多少個礦泉水瓶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並理解求平均數的方法,掌握“移多補少”以及“先求和再平均分”的數學方法。

3、理解平均數的含義。

教師:剛才我們通過移多補少和計算,求出平均每人收集了13個礦泉水瓶,看這個平均數13,它是不是每個人真正收集的礦泉水瓶數量?

引導學生體會13不是每個人真正收集的礦泉水瓶數量,而是4個人的總體水平。

小結:平均收集13個礦泉水瓶,不是每個人真正收集的數量,是一個“虛擬”的數,反映了這組收集礦泉水瓶數的情況。

教師:生活中你還在哪些地方或什麼事情中遇到或用到過平均數嗎?舉例說一說。

預設:

(1)本週平均最高氣溫6攝氏度。

(2)三年級學生的平均身高是140釐米。

(3)四年級2班五位同學平均每人捐10本圖書。

(4)李莉同學平均每天上學路上花費15分鐘。

【設計意圖】初步理解平均數的意義,並在現實生活中尋找例項,感受數學源於生活。

(三)知識應用

1、判斷。

(1)某國小全體同學向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3元。那麼,全校每個同學一定都捐了3元。

( )

(2)學校排球隊隊員的平均身高是160釐米,有的隊員身高會超過160釐米,有的隊員身高不到160釐米。

( )

(3)小明所在的1班學生平均身高1.4米,小強所在的2班平均身高1.5米。小明一定比小強矮。

( )

【設計意圖】讓學生結合具體情境,進一步理解平均數的含義,初步感受平均數的特點:一組資料的平均數比資料中最大數小,比最小數大。

2、選擇。

小明家平均每月用水( )噸。

A、(16+24+36+27)÷365

B、(16+24+36+27)÷12

C、(16+24+36+27)÷4

【設計意圖】通過解決平均用水量的問題,鞏固所學知識,根據所求問題找準與總數相對應的份數。

(四)全課小結

今天你有什麼收穫?

再看看開始想解決的問題:(1)平均數是一個什麼數?(2)怎樣計算平均數?(3)平均數在生活中有什麼用?現在能解決了嗎?

四年級數學下冊《平均數》教學設計 3

一、教學目標:

1、結合解決問題的過程,初步認識平均數,體會平均數的必要性。

2、能讀懂簡單的統計圖表,並能根據統計圖表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3、在具體的情境中培養學生合作交流的能力,並能根據情況進行合理推測。

二、教學重點:

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學會計算簡單資料的平均數。

教學難點:

感受求平均數是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的需要,並通過進一步的操作和思考,體會平均數的意義。

四、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體驗產生平均數的必要性。

同學們平時喜歡打球嗎?前些天,二(3)班有5名男生,4名女生進行了一場激烈的投籃比賽。說到比賽,你們最想知道什麼?

我們一起來看看比賽情況。

出示兩幅統計圖:這是男生隊和女生隊每個人在相同時間內投中球情況統計圖。(0表示投中一個)

A、觀察統計圖,根據比賽情況,你認為哪隊的投球水平高一些?說說你的想法。

學生討論比總數——每隊總人數不相同,不公平

比最多的——個人水平,不是整隊水平

B、到底怎樣比才公平地體現兩隊的實力(投球水平)呢?

(平均每人投中多少個球)——實際就是每隊隊員投球的平均數

揭題板書——認識平均數

2、認識平均數

剛才同學們經過討論,一致認為算出每隊隊員的投球平均數,能幫我們評判輸贏。那怎樣才能求出兩隊投球的平均數呢?

A、同桌合作完成

a、利用手中的作業紙,不用箭頭在圖上移一移,也可以動筆算一算,求出兩隊的平均數。b、再比一比,哪隊贏了?

B、反饋:哪隊贏了?你是用什麼方法研究出來的?

a、移一移,學生板演,其他生觀察:在移的過程中,什麼變了,什麼沒變?

每人投球個數變了

每隊的總個數不變

(每隊內部的個數調整,不影響整個隊的實力)

像這種在總個數不變的情況下,把個數多的移給個數少的,使每人投球個數相同的方法叫:移多補少

剛才同學們用移多補少的方法求出了男生隊投球的平均數是5,女生隊投球的平均數是6,從而認為女生隊投球的實力比男生隊強一些。

還有別的方法嗎?

C、算一算,(7+3+5+9)/4=6(個) (4+7+5+4+5)/5=5(個)

(1)、算式中的數都表示什麼意思?

(2)、比較平均數,誰贏了?

比較兩種方法,你喜歡哪一種?為什麼?

小結:當數字比較小又接近的時候我們用移多補少更簡便,

當數字比較大而複雜的時候我們用計算的方法更為簡單。

3、理解平均數的意義

剛才在評判了兩隊的輸贏碰到困難時,是誰幫助我們進行公正地評判的?那平均數到底是個怎樣的數呢?想不想更進一步地瞭解它呢?

(1)、仔細觀察女生隊每人的投球數,和平均數相比,你發現了什麼?

有的比5大――可能相等或不相等

有的比5小――

(2)、同樣都是“5”,它們所表示的意義相同嗎?

是個體的投球水平

是整個隊的總體投球水

4、其實,我們身邊也有許多平均數,你能舉個例子嗎?

五、在具體情境中理解、應用平均數

1、是的,正是由於平均數能體現整體狀況,在生活中的作用還不少呢。前不久,學校想了解三年級同學的身高狀況,該怎麼辦?

昨天、我從咱們班第一橫排中選5個同學,瞭解了他們的身高,一起來看看吧。

(1)、出示身高計表

同學12345

身高cm131136134132137

(2)、估計:他們的.平均身高大約是多少?你是怎麼估算的?

145cm、130cm可以嗎?最小數<平均數<最大數

(3)、算一算他們的平均身高(計算方法)

平均數134cm和表格中的134cm有什麼不同?(5個人的整體的身高狀況、3號個人的實際身高)

(4)、根據第一排同學的身高,請你推測一下咱們班同學的平均身高,並說說你的依據是什麼?

(5)、看來推測的結果是否準確和我們選取哪5名同學有很大關係,如果按現在的座位(8排8列),還是選5名同學,你準備怎麼選?

小結:看來平均數的作用真大,它不僅讓我們瞭解了一個小整體的狀況,還能根據小整體的狀況推測出大整體的狀況。

2、小熊商店

(1)、出示統計圖,你知道了什麼?

(2)、求出前三週的平均數

(3)、預測一下第四周進幾箱?

六、拓展

淘氣身高1.3米,不會游泳,到平均水深0.8米的小河洗澡,有危險嗎?

七、小結

這堂課你學得開心嗎?有什麼收穫嗎?

四年級數學下冊《平均數》教學設計 4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平均數的意義和求平均數的方法。

2 、使學生能根據資料列出算式求平均數。

3、在教學活動中提高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教學重、難點:

1、重點:掌握平均數的意義和求平均數的方法。

2、難點:能根據資料列出算式求平均數。

教學過程:

一、談話匯入

列式:8 ÷4=2 ,在這個算式裡 8 稱為什麼數?(總數) 4 稱為什麼數?(份數)得到的 2 稱為什麼數?(每份數,也叫平均數)

今天這節課我們繼續來學習求平均數,大家看看今天學習的與以前學的又有什麼不同。

揭示課題:平均數

二、探求新知

1、匯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都是愛衛生、保護環境的小朋友嗎?大家看到黑板上,這裡是小紅、小蘭、小亮、小明利用課餘時間收集到的廢瓶子的統計圖。

(1)出示統計圖。

(2)觀察:從統計圖中,你能瞭解到哪些資訊?

(3)問:他們收集到的廢瓶子是一樣多嗎?在統計圖上怎樣才能使 4 個人收集的廢瓶子一樣多呢?大家來想想辦法。

組織學生交流、討論,然後指名回答。

一種:“移多補少”,在統計圖上引導學生把多的移到少的地方去。

二種:列算式,假如沒有統計圖的情況下,應該怎麼辦?(先求出他們的總數,平均分給了 4 個人,再除以 4 )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並板書:

( 14+12+11+13 )÷4

=52÷4

=13(個)

“ 13 ”在這裡也叫什麼數?

(4)鞏固提問:這裡為什麼要除以 4 ?

(5)教師小結:像這樣的題目,首先要求出他們的總數,再看他們是平均分成幾份,就除以幾,這樣就求出了他們的平均數。

三、鞏固提高

1、用四個同樣的杯子裝水,每個杯子分別標有水面的高度,這四個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釐米?(12釐米,6釐米,10釐米,4釐米)

(1) 指名學生彙報,並說一說你們是怎麼求平均數的。教師板書。

(2) 根據學生的完成情況,教師小結。

2、一本書,小明第一天讀了12頁,第二天讀了20頁,他平均每天讀了多少頁?

3、 活動:求平均年齡

在小組內說出每個同學的'年齡,小組長作好記錄,然後根據記錄要求學生獨立求出本小組同學的平均年齡。

4、想一想:下面哪個列式才對?

下面是一隻母雞六個月產蛋的統計表。根據題目中給的資料,算出這隻母雞平均每月產多少蛋。

月份個數

一月20

二月23

三月26

四月28

五月30

六月29

5、一個小組有7個同學,他們的體重分別是:39千克、36千克、38千克、37千克、35千克、40千克、34千克。這個小組的平均體重是多少千克?

6、想一想: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20釐米,小明身高140釐米,他在游泳池中學游泳,會不會有危險?為什麼?

四、全堂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什麼?你們覺得自己學的怎麼樣,學懂了沒有?

五、佈置作業,課後拓展延伸。

自已調查家人的身高及體重,算出平均身高和平均體重。

教案說明:用談話的方式來培養學生熱愛衛生,保護環境的意識來匯入進新課(教學例題)。

最後的鞏固提高也是按從易到難來設計,先讓學生求小棒 的平均數鞏固好已學的求平均數的方法,然後用課堂活動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不但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能力,更好的提高了學生的動手合作能力和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更好的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四年級數學下冊《平均數》教學設計 5

一、教學目的:

1、使學生在生活情境中理解平均數的概念。掌握較複雜的求平均數的方法。

2、提高分析與推理能力,以及將數學知識引入生活並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在探求知識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合作意識。

二、教學重點:

靈活運用求平均數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樣本平均數的意義。

三、教學過程

(一)議一議:

課件出示;一個猴媽媽在林中摘了一些桃,回到家後叫來了三隻小猴分桃給他們,猴老大10個、猴老二9個、猴老三5個。

師:對猴媽媽桃這件事,你有什麼話想說嗎?

生:三隻猴分的桃子不一樣多。 生:應該三隻猴分的一樣多

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不一樣多 一樣多 師:如何使他們分的一樣多呢?

學生討論,指名彙報。(從猴老大手中拿2個桃給猴老三,再從猴老二中拿1個桃給猴老三。這樣每人都是8個桃。)

師:很好。誰能給這種方法取個名字?(“移多補少法”。)

師:你還有什麼好方法嗎?(先把三個人的桃全合起來有24個,再平均分給這3只猴,這樣每隻猴都是8個桃。)

師:這種方法也很好!我們也給它取個名字。(“先合再分”)。 師:剛才我們用不同的方法,都能使他們分的桃個數相等,都是8個。

師:同學們幫猴媽媽解決的分桃不公平的問題,這下小猴們也不會有爭執了。

(二)探究新知

師:說起這個啊,老師想起前不久在我們班舉行的一次套圈比賽,三(3)班男女生之間發生的一次爭執。

師:為了備戰套圈比賽,我們班的男生和女生之間選擇了一些代表隊先進行了一次套圈比賽。每人套15個圈。看,這是他們套中個數的統計圖。

(出示兩幅條形統計圖。)

女生套圈個數統計圖 男生套圈個數統計圖

9876543210小英小紅小花小麗小晶1086420小強小軍小華小剛

師:從這兩幅統計圖上你能知道些什麼數學資訊?

師:套圈比賽結束了,男隊員說男生套的準,女隊員卻說是女生套得準,爭執不下。現在,我想請大家做一個公平的裁判,你們覺得,是男生的整體水平高一些,還是女生的整體水平高一些?(小組討論)

指名彙報,說明理由。(有3名男生都投中得比女生少,所以女生投得準一些)

這是你的意見,有不同的意見嗎?(女生一共投中30個,男生一共投中28個,男生投得準一些)

可是男生只有4個人,女生有5個人啊!還有不同的意見嗎? (去掉一個男生。)

去誰合理呢?能去嗎?(應該求出女男生套中個數的平均數,然後再進行比較)

師:有道理,他們兩個隊的人數不同,所以我們不能用套的總個數來比較,分別求出他們套中個數的平均數,用平均數來體現他們套中的整體水平,好辦法!掌聲鼓勵。

師:我們先來求哪個對的平均數呢?怎麼求他們的平均數呢? 先來求女生投中個數的平均數。

觀察女生套圈成績統計圖,小組討論,代表彙報。

(將多投中的兩3個分1個給小紅,分2個給小花,這樣,她們每個人都是投中了6個,也就是女生投中個數的平均數是6個。)

師:不錯,方法很簡潔,移多補少法。有不同的方法嗎? (先求出五個人投中的總個數,再求出平均每人投中的個數。)

總數:8+5+4+6+7=30(個)

平均每人投中數: 30÷5=6(個) 他用的方法就是——先合再分法。

師:看來,大家都非常聰明,男生平均套中的個數會求嗎? 師:你們覺得這時我們求平均數用哪種方法比較合適?為什麼? 小結:求平均數的方法很多,要根據實際情況來定。人數少,差距小,用移多補少簡單;人數多,差距大,用先合再分的方法比較簡單。

學生在練習本上計算,指名板演,集體訂正。 師:為什麼這裡求得的總數除以的是4而不是5?

師:現在我們能幫三(3)班的同學解決他們爭論的問題了嗎? (女生平均每人投中6個,男生平均每人投中7個,所以男生投得更準一些。)

師:觀察統計圖,女生平均每人套中6個,(用直線畫出6的水平位置),提問: “6”是什麼?是不是每個人都套中6個?還有什麼情況存在?

小結:一組數的平均數是我們計算出的結果,表示的是這組數的平均水平,並不一定這一組數都等於平均數,有些可能比平均數大,有些可能比平均數小。

(三)應用方法、解決問題

師:看來平均數的本領還真不小啊!其實在我們的學習生活中,處處都要用到它,老師這裡就收集了一些有關平均數的資訊。想看看嗎?

《一》、教師課件出示列舉生活中的平均數問題,學生自己閱讀這些資訊

國家旅遊局關於2008年“五一”黃金旅遊周旅遊資訊的'公告

(1)上海東方明珠平均每天的門票收入為130萬元,北京故宮平均每天門票收入為200萬元 。

(2)南京中山陵平均每天接待遊客70000人,北京故宮平均每天接待遊客50000人。

師:你有什麼想說的?

《二》學習了平均數,它能為我們解決一些生活中的問題嗎?讓我們繼續來看。

1、老師前幾天調查了我們班同學的身高,這是其中一組同學的身高。

3 138釐米

4 142釐米

5 145釐米 129釐米 131釐米

你能估計一下這5同學的平均身高嗎?

老師發現,你們猜的時候都是往中間的數猜,大家想一想,這個平均數會起過145釐米嗎?會低於129釐米嗎?

到底誰猜的對呢?有什麼方法可以知道?

2、計算:怎麼樣計算?

自己試試看。指名板演。並說一說分別表示什麼?(總數、項數、平均數)

3、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你是偏高呢?還是偏矮?

4、鐵道部門規定:身高不超過140釐米的兒童,坐火車時享受半價票優惠。這組同學的平均身高是137釐米。如果他們一起去坐火車,是不是就都可以享受半價的優惠?為什麼?

(有些同學可以,有些同學不可以的。乘火車是看每個人的身高,而不是看平均身高的)

看來,我們要根據實際情況,選用平均數。

四、課後總結

師:平均數在我們的生活學習中是多麼的重要啊,你還在哪些地方見過平均數?

師:今天你有什麼收穫?請大家回去蒐集一些有關平均數的資料,並利用平均數來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

五、作業:

1、試一試

甲種餅乾第一季度銷售量統計圖乙種餅乾第一季度銷售量統計圖200180160140120100806040200一月

250200數量/包數量/包150100500二月三月一月二月三月

(1)哪種餅乾第一季度的月平均銷售量最多?多多少?

(2)分析一下乙種餅乾的銷售量越來越大的原因。

(3)從統計圖中你還能得到什麼資訊?

2、評一評

招聘廣告:東方廣告公司因工作需要,現招一名繪畫水平高的專科畢業生,本公司月均收入1000元,歡迎有意者前來報名。

小海被招聘入公司,第一個月只拿了600元月,他覺得上當受騙了,要去法院告廣告公司,你覺得他能打贏這場官司嗎?為什麼?

四年級數學下冊《平均數》教學設計 6

一、教學內容:

平均數(數學第八冊)

二、教學目標:

1、體會、感悟 “平均數”的意義。

2、感受“平均數”所蘊含的豐富的現實背景和“平均數”的作用。

3、會求“平均數”,並能解決相應的比較簡單的實際問題。

4、鼓勵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及多策略的解決問題。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平均數”的意義。會求“平均數”。

難點:正確理解“平均數”的實際意義,能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四、教學過程:

(一)開展活動,產生需求

1、釣魚比賽:

遊戲:現場進行釣魚比賽。

2、填統計表:

第 組 釣魚情況統計表 2009年xx月xx日

同學①②③④⑤合計

釣魚條數

將各組釣魚情況填入統計表。

3、隨機抽取資料,進行比較,引出平均數:

比較①:我們先比較這兩個組。(人數相同,釣魚條數不同)

哪個組的釣魚的水平高?為什麼?學生討論。(比釣魚總數即可)

比較②:人數不同的兩個組進行比較。

哪個組的釣魚水平高?為什麼?學生討論。(有必要認識平均數)

4、瞭解學生情況:

你對平均數有哪些瞭解?

(二)自主探索,初建概念,探究方法

1、丟擲問題,小組探討:(任選一組能整除的資料)

例如:第x組 釣魚情況統計表

同學①②③④合計

釣魚條數235512

這個組平均每人釣幾條魚呢?

小組討論。

2、班內交流資訊:(根據學生彙報情況方法不分先後,還可有其他方法)

方法a —— 移多補少:學生擺一擺,說一說

方法b —— 求和均分:例如:(2+ 3+ 5 + 2)÷ 4 = 3

為什麼要把這幾個數加起來,再除以4?

兩種方法的結果有什麼相同點? (每人釣的魚同樣多了)

小結:同學們用不同的方法都研究出了這個組平均每人釣3條魚。

這個3就是2、3、 5、 2的平均數。

3、解決問題:

① 確定另一組釣魚水平。(任選一組不能整除的資料)

例如:第x組 釣魚情況統計表

同學①②③④⑤合計

釣魚條數2234314

a、這個組釣魚的平均數是幾呢?

有的同學用擺一擺方法,得不到平均數。

有的同學們為什麼不用移的方法解決呢?

列式:(2+ 2+ 3 + 4+ 3)÷5 = 2.8 為什麼要除以5?

b、這組每個人實際是釣2.8條魚嗎?

它表示什麼意思呢?

c、2.8條在統計圖上怎樣表示?

小結:2.8不是每個人實際釣魚的數。它表示的是這個組釣魚的一般水平。

②小結計算方法:剛才同學們是用什麼方法得到平均數的?

③各組釣魚情況:

你們每個組釣魚的平均數是多少呢?算一算。

④評價:各組報本組釣魚的平均數。

x組釣魚水平最高。

(三)初步應用平均數,理解、內化概念。

1、嘗試獨立解決問題:

小強就特別喜歡打靶,他去打了兩次。哪次打得好?為什麼?

小強打靶成績統計表(第一次)小強打靶成績統計表 (第二次)

第幾槍1234第幾槍12345

打中分數98910打中分數771079

平均數有什麼用?

2、用身邊的例項,進一步理解平均數的'概念:

怎麼計算咱們四(1)班的平均身高?

咱們班的平均身高約為148釐米。148釐米是你的身高嗎?(指某一個同學)你的身高比平均數怎麼樣?

這個148釐米表示什麼?(同學身高的一般情況)

四(2)班同學的平均身高是146釐米。請問四(2)班任誠同學的身高一定就比咱們班某個同學矮嗎?為什麼?

3、估算,明確平均數的取值範圍:

①提供素材:(放電視錄影:歡樂總動員歌手比賽)

你能很快估計出這位歌手的最後得分嗎?

(歡樂總動員評委評分為:96、95、93、94、95、95、96、93、93 )

②全班交流估的分數。

③你是怎樣估的?

④為什麼不估96分?93分?

⑤驗證歌手得分。

a學生計算。b放錄象驗證歌手得分。

⑥討論:你認為這種評分方法是否公平、合理嗎?你有什麼建議嗎?

為什麼要去掉一個最低分?一個最高分?

如果去掉一個最低分,一個最高分怎樣算平均分?

(四)總結

你對平均數有了哪些新的認識?

(五)聯絡實際,課外延伸

我們的學習和生活中,哪兒還能用到平均數呢?舉例說一說

四年級數學下冊《平均數》教學設計 7

教學目標

1、初步掌握求“平均數”的基本思想(移多補少的統計思想),理解“平均數”的概念。

2、掌握簡單的求“平均數”的方法,並能根據具體情況靈活選用方法進行解答。

3、培養學生估算的能力和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靈活選用“求平均數”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平均數的意義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秒錶、繩子

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師:我聽體育老師賈老師說咱們班的第一小組和第二小組的6名同學的“跳繩”成績挺不錯的!我很想知道兩個小組,哪個更好些?有什麼辦法?

生:比賽,在規定1分鐘內看哪個小組跳的'總數多,就是勝利者。

師:哦,好建議。不過,一節課只有40分鐘,誰來出個好主意,在短時間內得出結果?

生:6人一起跳,分組數數。

師:哦,好主意!那就按你的方法比賽吧!

(二)解決問題,探求新知

1、引出“平均數”,體驗“平均數”產生價值。

6名學生開始比賽,其餘學生認真地數著。生彙報,師板書如下:

第一組:82、86、81第二組:78、83、82

師:請同學們以最快的口算算出結果,並彙報補充板書如下:

第一組:82+86+81=249第二組:78+83+82=243

師:(熱情洋溢)通過比總數,第一組以248大於243獲勝了,恭喜你們(師與他們一一握手錶示祝賀,這時發現第二組同學鴉雀無聲,面無表情)

師:我加入第二組,讓老師也來跳一跳,你們幫我數著。(學生歡呼)

師跳了83下,改板書如下:第二組:78+83+82+(83)=326,現在第二組獲勝了吧,你們高興嗎?

生:(議論紛紛,有幾個喊叫)不公平的,第二組4個人,當然獲勝了。

師(面帶疑惑)哎呀,看來人數不相等時,用比總數辦法來決定勝負是不公平的。難道就沒有更好的辦法來比較這兩組總體跳繩水平的高低了嗎?

(全班寂然無聲,學生思索著,半晌,有學生舉手了)

生:我在電視上看到過這種類似的情況,比較平均數就可以了。

(這時有很多學生表示贊同,並投去了讚賞的目光)

師:(讚賞)哦,你知道的知識真多,老師佩服你!

2、探索求平均數的方法

師:怎樣計算每個組跳繩的平均數呢?

(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提出了方法,師要求任選一組說想法)

生1:我用算術法求第一組的平均數,我是這樣算的:(82+86+81)/3=83

生2:我從86裡拿出3個,給82加1也變成83,給81加2也變成83,每人都是83,那平均數就是83

師:誰聽明白了嗎?(再指5名學生說)

師:(看著生2)你能給你的這種方法取個名字嗎?

(由於平時有滲透過這種方法,生2很自然地說出是“移多補少”)

師板書:算術法移多補少法

師小結:剛才生1和生2分別用算術法和移多補少法求出了第一組的平均數是83,那有誰求出第二組的平均數了?

(生搖頭,大膽學生說:除不盡的)

師:(乘機)那你們有什麼好辦法?

生:用我們學過的“估算”

師:好,那你們試試吧!(指1名板演)

板書:(78+83+82+83)/4~81

師:從兩組平均數83和81中,你知道了什麼?

生:第一組平均數大,所以還是第一組總體水平好一些。

3、理解平均數的意義

師:第一組的83表示什麼?你怎麼理解“83”這個數?

(引導學生明白:“83”是個“虛數”,第一組的83不表示每人真跳了83下,有可能小於83,有可能大於83,還有可能等於83。)

師:通過剛剛的情景,當人數不相等,比總數不公平時,是誰幫助了咱們?(平均數),那你想對“平均數”說什麼心裡話?

生(自由發言)生1:平均數,你真厲害,使不公平的事變公平了。

生2:平均數,因為有了你,世界上才會太平

......

4、溝通平均數與生活的聯絡。

師:在平時生活中,你們見過平均數嗎?

生舉例:統計考試成績需要平均數;平均每月用電量;節目比賽打分用到平均數......

(三)、聯絡生活,拓展應用

1、多媒體呈現:下面是某縣1999—xxxx年家庭電腦擁有量的統計圖。

圖略:1999年350臺,2000年600臺,xxxx年1000臺,xxxx年1600臺,xxxx年2500臺

(1)求出這五年來,平均每年擁有電腦多少臺?

(出現算術法和移多補少法兩種方法)

(2)估計一下,到2004年這個縣的家庭電腦擁有量是多少?為什麼?

(3)從圖上你還知道些什麼?

2、多媒體呈現一幅統計圖,內容為:小剛家每個季度用水分別是16噸、24噸、36噸、27噸

師:請你幫他算一算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噸?應該選擇哪個算式?

(1)(16+24+36+27)/4

(2)(16+24+36+27)/12

(3)(16+24+36+27)/365

a、生舉手表決

b、師生小結:計算平均數時,得從問題出發去選擇正確的總數和總份數後,再總數/總份數=平均數

(四)、總結評價,提高認識

師: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師:你覺得這些知識對你以後生活或學習有什麼影響或作用?

板書設計

求平均數(算術法移多補少法)

第一組:(82+86+81)/3=83第二組:(78+83+82+83)/4~81

當人數不相等,比總數不公平時,我們就得看“平均數”。

“平均數”是個“虛數”(大於平均數;小於平均數;等於平均數)“平均數”可用來預測未來發展趨勢

四年級數學下冊《平均數》教學設計 8

教學目標:

1、在具體問題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數是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的需要,並通過進一步的操作和思考體會平均數的意義,學會計算簡單資料的平均數(結果是整數)。

2、在運用平均數的知識解釋簡單生活現象、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積累分析和處理資料的方法,發展統計觀念。

3、進一步增強與他人交流的意識與能力,體會運用已學的統計知識解決問題的樂趣,建立學習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難點:

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學會求簡單資料的平均數。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自主探究

1、呈現套圈情境。

多媒體演示“套圈比賽”場景。談話:這是三(1)班第一小隊正在進行的套圈比賽,一隊是男生,另一隊是女生。比賽規則是每人套15個圈,比一比哪一隊套得準。下面就請同學們給他們做裁判,好不好?

2、收集整理資料。

多媒體依次演示4個男生和5個女生套圈比賽情況,最後將每個選手卡通像與其套圈結果“定格”組合成一個畫面。要求學生根據男、女生套圈成績,小組合作利用小方塊完成統計圖(每小組中男生合作完成男生隊成績的統計,女生合作完成女生隊成績的統計)。

【設計意圖:運用多媒體對教材例題進行動態處理,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擺”小方塊製作統計圖,目的是讓學生親歷資料收集整理的過程,同時也為後面用“移多補少”的方法求平均數作準備。】

3、引入平均數。

出示男、女生套圈成績統計圖。提問:看了這裡的統計圖,你發現了什麼?要比較哪一隊套得準,你準備從哪個方面去比較?結合學生的想法,適時進行引導。想法一:因為吳焱套中的個數最多,所以女生隊套得準(比最多)。追問:用一個人的成績代表整個隊的成績,這樣合適嗎?想法二:先要求出每個隊一共套中了多少個,再比較哪一隊套得多(比總數)。追問:這種想法的可取之處是已經注意到從整體的方面去比較,但是他們兩隊人數不相等,這樣比公平嗎?可以怎麼辦呢?想法三:先要求出兩個隊平均每人套中了多少個,再比較哪個隊套得準(比平均數)。追問:這樣比公平嗎?(公平)我們就用這種方法試一試。(板書:平均)

【設計意圖:富有啟發性的“追問’’,旨在引導學生認識到用原有認知結構中資料處理的方式,如比最多、比總數等解決這一問題並不合適,從而引出平均數,並在這一過程中初步感受平均數能表示一組資料的整體水平。】

4、理解平均數。操作:男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個呢?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個呢?下面請同學們仔細觀察自己面前的統計圖,先在小組裡討論怎樣找出每個隊的平均成績,再試一試。看哪些小組想的辦法又多又好。提問:怎樣求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個數?學生可能出現兩種方法:一是移多補少;二是先合後分。反饋時,先讓學生在實物投影上邊操作,邊講解移多補少的過程,教師利用課件動態演示。再讓學生說一說怎樣用先合後分的方法求平均數(課件動態演示:將統計圖中的塗色方塊合併起來,再平均分成4份),並引導列式:6+9+7+6=28(個),28÷4=7(個)。

【設計意圖:將學生對平均數的探求發端於操作,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得有關平均數的多種求法。】

談話:請大家看男生套圈成績統計圖(用紅色線條標出平均數,並不斷閃爍),圖中閃爍的紅色線條表示什麼?根據學生回答,在前面板書的“平均”後面添上“數“。

觀察:圖中的平均數與實際每人套中的個數相比,你發現了什麼?(平均數比最大的數小,比最小的數大??)多媒體閃爍平均數的取值範圍。

提問:根據你的發現,誰能猜一猜女生隊平均每人套中的個數一定在什麼範圍之內?可以通過哪些方法來驗證?談話: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個圈呢?你是怎樣知道的?先和小組內的同學一起說一說。反饋時,引導學生交流求女生隊平均數的方法及所求平均數的意義。列式計算時注意讓學生說說為什麼要除以5而不除以4?提問:現在你能判斷男生套得準還是女生套得準嗎?小結:通過剛才的活動,我們認識了什麼?你能結合剛才的例子,說一說平均數表示的意義嗎?

【設計意圖:多媒體演示與學生的交流有機結合,使學生對求平均數的方法——移多補少、先合後分,平均數的意義及取值範圍等建立清晰的表象。同時,將平均數學習嵌入一個完整的統計活動中,較好地突出了平均數的統計意義。】

二、聯絡實際,拓展應用

我們一起玩闖關遊戲好嗎?

1、挑戰第一關“走進生活”平均數能為我們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1)想想做做第1題。移動筆筒裡的鉛筆,看看平均每個筆筒裡有多少枝?還可以用其他的方法求出來嗎?

(2)想想做做第2題。小麗有這樣的3條絲帶,這3條絲帶的平均長度是多少?請你先估計一下這3條絲帶的平均長度是多少?在哪兩個數之間?然後學生獨立練習,集體校對。

2、挑戰第二關“明辨是非”

(1)一條小河平均水深1米,小強身高1.2米,他不會游泳,但他下河玩耍池肯定安全。()

(2)大泗學校全體同學向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3元。那麼,全校每個同學一定都捐了3元。()

(3)學校排球隊隊員的平均身高是160釐米,李強是學校排球隊隊員,他的身高不可能是155釐米。()

(4)學校籃球隊可能有身高超過160釐米的.隊員。()

3、挑戰第三關:“合情推測”四(2)班第一小組同學身高情況統計表

學號1 2 3 4 5

身高(釐米)132 134 136 140 142

(1)明明算了他們的平均身高是143釐米,不計算,你能不能知道他算得對不對?

(2)星星公園規定:購買團體票時平均身高不足140釐米的學生可享受七折優惠。如果第一小組同學集體去玩能享受優惠嗎?不計算你能知道結果嗎?說出你的想法。

【設計意圖:練習設計既重視平均數的求法,更重視對平均數意義的深刻理解。通過估計、預測、判斷等一系列數學活動,溝通了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絡,強化了學生對平均數意義的理解,較好地發展了學生的統計觀念和應用意識,闖關遊戲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總結評價,感情昇華

今天我們認識了新朋友“平均數”,你想對它說些什麼讚美之詞呢?

教後反思:

本節課我從學生的現實生活出發,極力選取學生身邊的事例,使生活素材貫串於整個教學的始終,注意將數學與學生生活緊密相連,遵循了數學源於生活、寓於生活、用於生活的理念。通過數學教學,實現了數學的應用價值。

具體地說有以下幾個特點:

1、緊密聯絡學生生活實際,使數學問題生活化。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習的內容與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貼近,學生自覺接納的程度就越高。課一開始,就設計了一個情境,出示學生熟悉的套圈遊戲以此來切入主題。這樣做使學生感到所學內容不再是簡單枯燥的數學,而是非常有趣、富有親近感,他們被濃厚的生活氣息所感動,興致勃勃地投入到新課的學習之中。

2、充分保障學生自主探索的時間與空間,把學習的自主權與選擇權交給學生。《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數學教學要努力改變單一的、被動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有利於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要讓學生自主探索,在教學中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設計出具有開放性的、探索性的數學問題,給學生創設自主探索學習的情境,使之在開放問題的情境下積極主動地進行探索,使數學教學更加豐富多彩,學生學得更加生動、活潑,實現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目的。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是本課的重點,學生只有掌握了求平均數的方法,才會解決生活中的求平均數的問題。因此,在這一環節的教學中,讓學生自主動手操作學具,在小組合作、探索的過程中,找出求平均數的方法。這樣,學生有了學習的自主權和選擇權,他們的積極性與創造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3、較好的滲透了數學思想和方法。如:在計算平均數前讓學生利用平均數的意義進行估計,滲透估算的思想,即培養學生的估算能力又加深了對平均數的理解。總之,本節課較好地體現了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作用的和諧統一,實現了數學思想與數學方法的有機結合,符合素質教育要求,較好地達到了創新教育的目的。

四年級數學下冊《平均數》教學設計 9

教學內容:

教材第90、第91頁的內容及第92頁做一做

教學目標:

1、理解平均數的含義,初步學會簡單的求平均數的方法

2、初步學會簡單的資料分析,進一步體會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

3、感受平均數在生活中的應用,增強探索數學規律的興趣。

教學重點:

理解平均數的含義,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移多補少” “先合併再平分”的實際意義和應用。

教學難點:

初步學會簡單的資料分析,進一步體會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

教具學具: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情境匯入

1、談話引入

師:同學們,喜歡吃桃子嗎?老師這有16個桃子,我把它們分給2個同學看,怎樣分才能讓他們一樣多。

2、引入“平均數”師:每人都是8個桃子,8就是一個平均數。這樣分兩個同學就一樣多了。(出示課題:平均數)

同學們在日常生活中還聽到或者用到平均數?(平均身高,平均成績,平均速度,平均產量等等。

二、自主探究,解決問題

1、初步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和求平均數的方法。

(課件出示教材第90頁例1情境圖)

師:同學們請看這張圖片,這是環保小分隊的同學們收集飲料瓶的統計情況,在這張統計圖你獲得了哪些數學資訊?我們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

師:你怎樣理解“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個瓶子?”你怎樣才能讓他們的瓶子數量一樣多呢?學生彙報交流

師:這個小組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個飲料瓶?(13個)

師:大家都同意這個演算法嗎?13是怎麼來的?

“移多補少”的方法。

指名學生說自己用的方法,結合學生的口述和學生動手操作,用課件演示“移多補少”的過程。

師:這種方法對嗎?為什麼要把小紅的一個給小蘭,把小明的兩個給小亮?(為了使他們每個人的瓶子數量同樣多)能給這種方法起個名字嗎?(指名學生試著回答總結)

師:像這樣把多的飲料瓶移出來補給少的,使得每個人的飲料瓶的數量同樣多,這種方法叫“移多補少”,(板書移多補法)這裡平均每人收集了13個,這個“ 13”是他們真實收集到的飲料瓶嗎?(不是)而是4個人的總體水平。

師:還有不一樣的方法嗎?學生口述算理並說算式,老師板書。

師:像這樣先合併然後再平均分的方法同叫“先合後分法。”無論是通過移多補少還是先合後分,其目的只有一個,就是使原來幾個不同的數變得同樣多,這樣得到的數就是這組資料的平均數。13就是這4個數的平均數,這也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

(板書課題:平均數)它引導學生利用“移多補少”或“平均分的意義”理解,平均數並不是每個學生收集到瓶子的實際數量,而是“相當於”把4個學生收集到的瓶子總數平均分成4份得到數,可能同學們收集到的比這個數量小,也可能比這個數量大。平均數是為了代表這組資料的總體水平而創造出來的一個“虛擬”的數。

2、內化拓展、進一步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和計算方法。

師: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體育小組的.活動(課件出示照片和91頁例2情景圖——————踢毽比賽)對於比賽,你們最想知道什麼?(哪個隊贏)那就是想知道哪個隊的成績好?現在老師讓你們當裁判,一定要公平公正地裁決。

(1)出示表一:(男女生各一名同學)師:如果你是裁判,你認為哪個隊贏?你是怎麼知道的?(19>17)

(2)出示表二:(男女生各加入三名同學)師:現在哪個隊贏了?你怎麼知道?(指名學生說是通過計算總成績知道的)現在男生算你們隊的成績,女生算你們隊的成績。

通過計算得出:68<76(女生隊獲勝)引導學生體會,在人數相同的情況下,可以用求總數的方法比較輸贏。也可以求平均數的方法。

男生:68÷4=17(個)

女生:76÷4=19(個)17<19(3)出示表三:(男生加入一名同學)

師:看來女生隊暫時領先,男生隊還有一名隊員要加入進來,請各位裁判獨立思考後給出最終的裁定?並說出你是怎麼想的?

預設:比總數男生對獲勝,比平均數合理。

師:怎樣列式解答呢?(學生口述,老師板書):男生隊平均每人踢毽個數,女生隊平均每人踢毽個數:(19+15+16+18+17)÷5,(18+20+19+19)÷4 =85÷5 =76÷4 =17(個)=19(個)17<19。答:女生隊的成績好些。

三、探究結果,回顧小結

1、體會平均數的意義。

師:回憶一下,我們學了什麼?(預設:平均數)用自己的話說一說,平均數是一個什麼樣的數?(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話說出求平均數的意義和作用。)

①當個數不同,用總數量比較結果時有失公平,可以用兩組資料的平均數來比較。

②平均數能較好的反應出一組資料的總體情況③平均數是一個虛擬的數。

2、回顧求平均數的方法。

①把多的瓶子移出來,補給少的,使得每個人的瓶子數量同樣多,這種方法叫移多補少。

②用先合後分計算的方法求平均數時,平均數=總數量÷總份數

四、聯絡實際,拓展應用

1、做一做(課件出示)學生獨立思考解決,並指名學生板演並說方法。

2、判一判(課件出示)指名學生讀題,獨立思考後判斷並說理由。

3、說一說(課件出示)學生小組交流並彙報。

五、實踐作業、課後延伸

參照十歲兒童身高正常,測量本班同學的身高,判斷一下同學們的身高是否正常。

男生:140cm

女生:141cm)

板書設計:

平均數較好地反映一組資料的總體情況

方法:移少補多(有侷限)找基數,分多餘數

公式:總數÷份數=平均數

特點:最大值﹥平均數﹥最小值;平均數≠實際數。

四年級數學下冊《平均數》教學設計 10

【教學內容】

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下冊)第92~94頁。

【教學目標】

1、在具體問題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數是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的需要,通過操作和思考體會平均數的意義,學會並能靈活運用方法求簡單資料的平均數(結果是整數)。

2、能運用平均數的知識解釋簡單的生活現象,解決簡單實際問題,進一步積累分析和處理資料的.方法,發展統計觀念。

3、進一步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增強與同伴交流的意識與能力,體驗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樂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具、學具準備】

教具:課件、男女生套圈成績圖。

學具:每四位學生一副男女生套圈成績學具板。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匯入。

談話:很多同學都知道套圈遊戲,一起來看。(媒體出示:三年級一班的男女生進行套圈比賽,每人套15個圈。下面的統計圖表示他們套中的個數。)想請大家來當裁判,願意嗎?可要比比哪個裁判最公正哦!

二、合作探索,解決問題。

(一)兩隊人數相同,每人套中的個數不同。

螢幕出示第一小組男、女生套圈成績統計圖。提問:要知道男生套得準一些還是女生套得準一些,你認為可以比什麼呢?

學生回答後教師相機引導並小結。

(二)兩隊人數不同,每隊中每人套中的個數相同。

螢幕出示第二小組男、女生套圈情況統計圖。請學生一起回答是哪個隊套得準一些。提問:有同學認為可以比比他們套中的總個數,你們覺得公平嗎?

結合媒體演示小結。

(三)兩隊人數不同,每人套中的個數也不完全相同。

1、提出問題,自主探究。

出示第三小組的套圈成績圖(例題),引導比較,得出與第二小組套圈成績圖的異同。

小小組四位同學利用學具板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師巡視。全班交流比的結果。

指出:其實,象這樣移了以後再比,是分別求出了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個數再去比的。結合電腦演示教師講解揭示平均數的含義。

2、提問:你還能用其他方法求出男生平均每人套中了幾個嗎?女生呢?

指名列式並說說想法。

3、理解平均數的意義。

談話引導學生觀察、比較,加深對平均數意義的理解。

4、小結。

三、鞏固深化,拓展應用

1、辨一辨、說一說。

2、移一移、估一估、算一算。

(1)“想想做做”第1題。

(2)“想想做做”第2題。

(三條絲帶的長度分別改成6釐米、44釐米、13釐米。)

3、想一想,選一選。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