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

來源:文萃谷 3.17K

身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精】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1

各位領導老師大家好,今天我做課的內容是部編版二年級上冊第15課《我要的是葫蘆》,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就是引導學生在具體的語境中識字,學詞、學句,結合圖畫理解葫蘆葉子和果實之間的聯絡。

本節課的教學中,我重點體現以下兩個方面:

一、關注識字的情境,讓字詞句教學有生命力

語言文字的學習一定離不開具體的語境。如果脫離了語境,讓孩子單純地去識某個字,不但字形不容易記,而且字音也很容易遺忘,字義的理解也就更難了。所以教學中我特別關注學生在具體的語境中進行識字,真正做到了字不離詞,詞不離句。比如:學習“藤”字時,我先引導學生看圖認識藤,直觀瞭解藤的'特點,再由“葫蘆藤”拓展到生活中學生見過的黃瓜藤、葡萄藤等,進而讓學生更好地識記這個“藤”字;在“謝”字教學中,我在和學生的交流中給學生創造一種語言環境,讓學生明白在“謝謝”這個詞中,“謝”表示感謝的意思,在“花謝了”這個詞中,就表示的枯萎凋落的意思,從而讓學生進一步理解“謝”的字義。

二、關注語言的應用,讓字詞句教學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

教育的核心目的就是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而學習語言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應用語言。所以在本課的教學中,我特別關注學生思維的發展和語言文字的理解應用。比如,在“慢”字的教學中,我先引導學生比較句子體會小葫蘆慢慢變化的過程,然後引導學生想想在我們的身邊還有什麼也在慢慢地發生著變化,這個問題一下子喚起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他們想到了----,想到了----,想到了----,我想,孩子們在用慢慢說句子的時候,他們的腦子裡面是有畫面的,是有情境的,這樣的字詞句教學是基於學生已有的認知經驗的,是指向學生思維發展的,也是有生命有活力的。

三、關注漢字文化,讓字詞句教學增進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熱愛

漢字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每個漢字都承載了及其豐厚的文化內涵。本節課在“慢”字的教學中我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古文字深入理解“慢”的字義,同時瞭解漢字文化的博大精深,使學生對漢字產生興趣,從而產生學習漢字的願望,增進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

以上就是我個人的一點想法,由於本人經驗有限,課堂上還有很多不當之處,敬請各位領導老師批評指正。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2

《我要的是葫蘆》這篇課文講的是一個種葫蘆的人,一心只想得到葫蘆,卻不管葉子上長的蚜蟲,結果蚜蟲把葉子吃光了,剛長出來的小葫蘆變黃了,都落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事物之間是有聯絡的,如果只顧葫蘆,不管葉子,最後葫蘆也長不成。

這篇課文是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來寫的。語言樸實,用詞準確。如:“長滿了綠葉”,“滿”是說葉子長得很多,鬱鬱蔥蔥,十分茂盛的樣子。“藤上掛了幾個小葫蘆”,“掛”就是“結”的意思,但用“掛”比“結”更準確,因為葫蘆的柄長,從藤上垂落下來,就像掛在那裡一樣,十分可愛。“他盯著小葫蘆自言自語地說”,“盯”是注意力十分集中地看,用“盯”突出那個人只要葫蘆的形象。

本課還有兩幅插圖:第一幅畫的是課文第一段的內容,種葫蘆的人盯著可愛的小葫蘆,非常高興。第二幅圖畫的是課文的最後一段,種葫蘆的人不聽鄰居的勸告,不給葉子治病,結果小葫蘆慢慢變黃了,一個一個都落了。

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是:引導學生認識事物之間是有聯絡的。要抓住第一段與第四段中寫葫蘆的句子,使學生知道葉子與果實之間的關係。抓住寫種葫蘆人所想、所為、所說的句子,使學生在具體感受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之後,知道不了解或不不注意事物之間的聯絡,光顧葫蘆,不顧葉子,是得不到葫蘆的。

教學過程中,我試圖通過“生本”理念,先學後教,不教而教。教師確定學習的內容和進度,讓學生自己學,對學生的學給予恰當而不過分的指導,確定學生在課堂上的根本性地位。

具體的教學目標及教學過程,我是這樣安排的。

預習:學習生字,通讀課文。通過各種方式查詢資料,瞭解植物葉子與果實之間的聯絡。

第一課時: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從整體上感知課文內容。初步學習課文第一自然段和最後一自然段,感受語言的樸實,用詞的準確。會寫八個生字。

第二課時:結合課文插圖繼續學習課文第一和第四自然段,感受事物的變化。理解課文,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間的聯絡。體會反問句、感嘆句與陳述句的不同語氣。

通過師生的共同學習與交流,我主要有以下一些心得與經驗。

做得較成功的地方有:教案設計符合孩子的'學習特點與學習規律,脈絡清晰,容易操作,讓人感覺語文就是要這樣簡簡單單地教。因此教師在課堂上也表現得很從容,能很好地駕馭課堂之上。因為整結課注意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努力將學生推向“舞臺”,因此課堂氛圍輕鬆活潑。在這樣的氣氛下,學生小組之間的合作效果很好,小組成員敢說敢評價,達到了預期的目的。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我也將小組學習作為訓練重點,通過各種互動,孩子們也自然而然地悟出了故事所要說明的道理。

有待改進的地方有:學生的小組展示還是要移到臺前,那樣更能鍛鍊學生的應變能力與表達能力,從小培養從容淡定的說話習慣。小組合作時各組員的職責還需要更細化一些,讓每一個孩子都有事可做,讓他們其中的任何一個都積極地參與到學習中,不放過每一次展示的機會。在學習中還可以更放手一些,充分信任學生,併為其創設更和諧的學習環境。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3

開設精品課程建設是為了更好地落實“強隊伍、精管理、優課堂、興科研、重人文、鑄品牌”內涵發展的要求。

當“精品課程建設”的春風席捲而來時,我校語文低年段根據本年段的實際情況,確立精品課程研究的課題。從科研的專項研究、理論學習、課堂試驗幾個方面來看,精品課程研究初見成效。現根據實際情況,結合教學課例,對課題研究小結如下:

一、專家指導,深入學習

自確立研究課題後,我校領導多次組織科組裡的成員深入學習精品課程的有關理論,並分別邀請鎮教辦肖主任、沅校長蒞臨指導,使教師們更深入地瞭解“精品課程”的意義、內涵和研究的方法,讓我們加快了推進精品課程序研究的腳步。

二、紮實推進,初見成果

①、有效的反思是教師成長的必然,它能更好地提升教師的語文素養和駕馭課堂的能力。精品課程的研究更是離不開教師們對課堂教學的反思,因此,每次教研活動,我們都把教學的反思放在研究的首位,希望通過有效反思來促進教研活動的開展。

 ②著力打造精品課。為了更好地落實精品課程研究,9月份進行了“課堂教學大比武”。比賽中,教師們不斷創新,想方設法創設輕鬆和諧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愉悅的學習中從“要我學”變成“我要學”,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得到了有效的激發。

③在形式多樣的活動中提高識字量。《新課程標準》提出:國小階段,要想辦法讓學生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願望。這就要求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儘可能教給學生靈活多樣的識字方法,鼓勵學生在生活中識字。為了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們開展了讀書活動,鼓勵學生做讀書卡,寫讀書心得,當讀書之星。10月初還進行了《識字競賽》,從各種活動來看,學生們自主識字能力提高了,識字量也相應得到增加。11月份進行青年教師精品課研討,並讓陳老師的.課例作為研究,大力推進精品課程建設的研究。

④教師的專業素養和教學、教研能力有所提高。隨著精品課程的不斷推進和深入,教師們教學的方式方法日趨新穎,駕馭課堂的能力有所提高。

三、存在的問題

①識字教學定位偏。從老師的課例來看,還存在著對教材把握教材不透的情況,所展示的課例既不像閱讀課,也不像識字課。

②識字課忽視對漢字的運用,片面追求會讀、會認、會寫;寫字環節要從實際出發,應該讓學生在觀察、比較、描紅、仿寫中落實寫字訓練,而且寫字的時間不夠充足,有點像走過牆的感覺。

③沒有把訓練學生的語文能力放在首位。語文課的教學始終要把語言的學習、體會、感悟作為重點,要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個人的感受。

④課堂上學生讀得比較多,但感悟比較少,很多時候學生是漫無目的地讀。有經驗的老師會善於引導學生有目的地讀,讓讀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中,通過讀訓練語感,豐富學生的表象,使學生在讀中漸入佳境,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參與。

 四、困惑

1、識字教學該如何定位?

2、如何讓語文課堂教學更有實效性?

“精”就意味著“少而精”,因而,精品課程研究要走“刪繁就簡”的路,才能形成“領異標新二月花”的語文教學新局面。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4

《我要的是葫蘆》是人教版第三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課文。文章短小精悍,語言生動形象,十分貼近兒童生活,具有較強的可讀性和趣味性。教學中,引導學生感情朗讀,在朗讀中識字和感悟是本課的教學重點。通過感情朗讀,體會反問句、感嘆句與陳述句的不同語氣,並懂得與課文有關道理是教學難點。

長時間以來,在強調識字與閱讀的有效整合過程中,低年級的大部分語文教師都存在有這樣的困惑:低年級的語文教學,應該怎樣安排課時內容?究竟是先識字還是先學文?細心觀察,我們不難發現,很多時候我們注重了識字卻忽視了閱讀,強調了感受又錯失了最佳識字時機,顧此失彼的現象比比皆是。許多教師依然堅持識字和閱讀“兩張皮”。採取“兩段清”的模式——先指導識字,再帶領閱讀,即為掃清障礙,再讀文;進入“閱讀教學”環節,生字被孤立地擱置在一邊了,學完課文,生字還是陌生的`,使得識字與閱讀形同陌路。

《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是識字的基本途徑,要在語言環境中識字”。本課教學中,我採用了隨文識字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識字,由字到詞,再由詞到特定的語句,甚至再將語句納入到一段文字中去理解。例如: “盯”是本文的一個生字,教學時我是這樣設計的:

師:這個人是怎樣在再跟葫蘆說話?

生:盯著葫蘆。

師:盯字怎麼記?

生:目+丁。

師:這個字跟什麼有關?

生:眼睛。

師:誰能表演一下?

(指名演一演)

師:他看的時候怎麼樣?

生:非常認真。

生:眼睛眨都沒有眨一下,

師:是的,認真地只看著一樣東西就叫盯著。那這裡為什麼用盯而不用看呢?

生:因為盯看得仔細,說明他太喜歡小葫蘆了。

師:我們一起讀出他對小葫蘆的喜愛吧!

這樣聯絡上下文,在具體的語境中,從認識字形到理解字義,再昇華到幫學生理解種葫蘆的人對葫蘆的愛,可謂一舉多得。

隨文識字,這種在語境中識字的方式,為學生提供了一定的語言環境,通過多種方式感知含有生字的詞語、句子、段落或短文。學生在認讀生字時,生字不再是孤立的個體,而是在一定的語境中,再配上背景中出示的圖片,有效地幫助學生建立起與生字的親切感,激發了學生認讀生字的興趣,降低了識字的難度。“字不離詞,詞不離句”,結合語言環境,學生既知字音、認字形,又能借助語言環境解字義、明用法,提高了識字的效率,對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的內容也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我以後要多嘗試。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5

《我要的是葫蘆》這篇課文簡短精悍, 一類字二類字一共12個生字。教學中,我重點指導學習“葫、蘆”,讀好輕聲。在教學其他幾個生字時,先讓學生自己把生字讀一讀,再安排他們同伴互助學習生字,然後向老師彙報,得到同學幫助的生字是哪幾個?有的學生彙報:“鄰”字讀成了後鼻音,“藤”“盯”字讀成了前鼻音,同伴教會了我“哇”字怎麼組詞。這樣經過學生一彙報,我也就知道這些生字是他們難以掌握的生字了。我再把這幾個生字當做重點,以多種形式反覆地讀,例如:1.指名讀,讀對了大家跟著讀,同時表揚“小老師,你真棒!”,2.組與組之間比賽讀,3、男女比賽讀,4、開火車讀。經過趣味性的強化記憶,學生最終掌握地比較好了。這樣的生字教學效果使我自己很滿意。

當學生和文字接觸之後,我提問:可愛的小葫蘆為什麼會落呢?我設計以此問題為突破口,採用變序閱讀法,先學習第一自然段和最後一自然段,再朗讀中間兩段,感悟問題的原因:種葫蘆的人只要葫蘆,而不管葉子,他不知道事物之間是有密切聯絡。他所犯的錯誤可以從他的語言看出來。在教學時讓學生抓住文中人物的語言朗讀體會,並進行分角色朗讀,理解課文內容。

《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應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個性都不一樣,就應鼓勵學生對閱讀內容作出有個性的反應,不刻意追求所謂的“標準答案”。

我在教學《我要的是葫蘆》這一課時,採用角色換位學習體驗。“你如果也是種葫蘆的人,看到葉子上長了蚜蟲,心裡有什麼感受?”學生根據自己的體會,有的說的慢條斯理,有的以急切的語氣來勸告書中種葫蘆的人,有的以葉子和葫蘆的關係來用科學道理講給書中種葫蘆的人聽。這樣的角色換位體驗學習法,使學生說出富有個性化的語言,思維也得到了發展。

在品讀感悟2、3自然段時,我對種葫蘆的人只要葫蘆的思想,帶領學生更加深入體會。我抓住人物的語言,人物的神態動作來教學。如文中的“盯”就是那個種葫蘆的人眼裡只有葫蘆的集中表現,加以品析。在這個環節,我先讓學生帶著問題(這麼可愛的小葫蘆為什麼會一個一個都落了?)自由讀課文,然後交流談論;當學生談論到那個人不給葫蘆葉治蚜蟲,不聽鄰居勸告才導致的後果時,我追問:“那個人為什麼不給葫蘆葉治蚜蟲,不聽鄰居勸告?”學生回答後,引出關鍵詞句:“有幾個蟲子怕什麼?”“葉子上的蟲還用治?”,和“盯”的`品析。

最後進行分角色朗讀練習。先讓學生自己選擇,你想讀什麼角色的內容,然後老師和不同層次的學生對讀,再讓男生和女生對讀,接著讓學生分小組分角色讀課文,來讀出那位種葫蘆的人滿不在乎的語氣,和後來不聽鄰居勸告,結果沒有收到葫蘆後悔的語氣。學生讀得興趣盎然,對課文也非常熟悉了。

通過本課的教學,使學生知道了植物葉子與果實的關係,這是從科學的角度來掌握的,另外也讓學生懂得想得到好果實,就得細心呵

護植物各部分的生長,注意做事情的過程很重要的,不能只注意結果,懂得做任何事都得注意事物之間的緊密聯絡。

篇二:《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

《我要的是葫蘆》是人教版國小語文第三冊的一篇講讀課文,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短小精悍,語言活潑生動,人物形象鮮明,是深愛孩子們喜愛的一篇課文。結合國小語文課程標準,一至三年級“要培養學生通過上下文理解課文中重要詞語的意思,並能在閱讀中不斷積累詞語。”“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本文講述的是一則寓言故事:種葫蘆的人由於不瞭解葉子和葫蘆之間的關係,於是當葉子上長了蚜蟲,他覺得是沒有問題的,所以後來當鄰居勸說時他也是漫不經心,不加理睬。到最後,原本可愛的小葫蘆一個個都落光了。 在教學過程,我力求使學生通過多次朗讀,多種形式的朗讀,積極主動地發現、品悟課文語句裡包裹著的豐富的思想感情。同時,我抓住課文中的關鍵詞句:“有幾個蟲子怕什麼?”“葉子上的蟲還用治?”“我的小葫蘆,快長啊,快長啊!長得賽過大南瓜才好呢!”通過品讀、評讀、個人讀、分角色讀、選擇讀等不同方式的閱讀,從多個角度引導孩子們體會種葫蘆的人的心態,以讀悟文,品析詞句,讓孩子們在讀的過程中思考領悟。

本課的優點是:通過巧妙地創設情境,使得課堂氣氛活躍了,學生對事物的認識也更深了,孩子們的語言表達能力也強了,學習的主動性也得到了最突出的體現。

本科的不足是:在讀的指導過程中,我沒有尊重學生閱讀的獨特感受和體驗,當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時,老師遷強地讓孩子去達到自己的理解答案,如果能讓學生結合詞語句子自己再去探究,我想學生

會改變過來的,教學效果會更好。課堂是靈動的,學生是活生生的個體,所以在教學中總是存在很多的變數,需要教師有隨機應變的能力。總之,很多不足還需在今後的教學中逐漸改正與完善。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6

閱讀教學應立足於培養孩子閱讀文章的興趣,引導孩子品味語言,積累語言,發展語言,從而達到自能讀書的目的、因此,這堂課我始終把語言的學習、體會、感悟作為重點,注重學生的語言感受、

而語言感受最重要的手段就是“讀”。

學生在教師有目的的設計和引導下,針對性地多讀是很重要的、多讀可以訓練學生的語感,可以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參與,可以豐富孩子的.想象、

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我根據二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用實物“葫蘆”讓學生感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同時,利用課文形象的插圖,讓學生觀察、說話,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觀察聽說能力、從而讓學生了解葫蘆的生長過程,感受植物生命的繁衍不息、抓重點段,引導學生帶著中心問題:“長得那麼好的葫蘆,為什麼會變黃、落了呢?”質疑,使學生產生強烈求知慾、通過學生自主學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種葫蘆人和鄰居的不同態度,最後,讓學生在理解文字,感悟語言的基礎上懂得植物的生長需要各環節的聯絡。

抓關鍵詞句:“有幾個蟲子怕什麼?”“葉子上的蟲還用治?”“我的小葫蘆,快長啊,快長啊!長得賽過大南瓜才好呢!”通過評讀、個人讀、分角色讀、齊讀、賽讀、範讀等不同方式的閱讀,比較句子中的不同語氣,從多個角度引導孩子體會種葫蘆人的心態,以讀悟文,品析詞句、利用多媒體投影儀,播放課文插圖,讓學生在觀察中走進課文情境,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小葫蘆的可愛,學生髮自內心地對小葫蘆產生喜愛之情,朗讀時自然地加入了自己的真實情感,為後文與鄰居的對話情感打好鋪墊。

教師範讀時的情感就直接調動了學生的情感,一些朗讀的技巧滲透到教師的讀中,學生在無意模仿中就學會了朗讀的技巧和技能、不足之處是:

1、提問多了些,散了些,學生回答的面不夠廣,有些話老師帶學生回答了,以後要在優化提問上下功夫。

2、讓學生用“自言自語”練習說話時,學生只注重說:我自言自語的說,老師並沒有及時訓練學生“他自言自語的說”,這樣的話,就對課文中種葫蘆的人的語氣體會的不是特別的到位。

3、對反問句變陳述句的句子指導的不夠到位,以至於在老師說出的幾個句子時,學生沒能理解其意思,說的也不明白。

在以後的教學中,虛心向他人請教,及時彌補自己的不足之處,多多聆聽其他老師的課,以取長補短。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7

本課學習中學生讀書的興趣很高,感情很投入,讀得特別到位,教後我感到非常滿意,學生的表現讓我很興奮、我覺得這堂課上得紮實,主要在於利用了觀察法和範讀法、觀察法、範讀法

在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時,我沒有對課文進行繁瑣地分析,而是結合課文的插圖讓學生在觀察中走進課文描寫的情境,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小葫蘆的可愛,學生髮自內心地對小葫蘆產生喜愛之情,朗讀時自然地加入了自己的真實情感,為後文與鄰居的對話情感打好鋪墊,後文的感情朗讀水到渠成,不用再進行指導朗讀技巧,學生卻能掌握並熟練運用朗讀技巧來傳遞感悟到的文字間包裹著的思想感情。

除了運用課文形象的插圖外,教師的範讀也起到不小的作用、教師範讀時的情感就直接調動了學生的情感,一些朗讀的技巧滲透到教師的讀中,學生在無意地模仿中就學會了朗讀的技巧,在多次地練習裡形成朗讀的技能、這樣做比純粹地教給學生空洞的朗讀技巧的效果要理想得多、教師教得輕鬆,學生學的愉快(精神的愉悅)。

在這堂課上,教師範讀的地方不少,談話煽情的.地方也有幾處,但是並沒有妨礙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學生學得很自主。

教學的內容比形式更重要,範讀、談話,這些傳統的教學形式和教學方法,運用得當,同樣讓學生學得自主、在課改的今天,在崇尚新形式的課堂上,卻得不到好效果的困惑裡,我們該反思什麼才算真正的自主學習。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8

本堂課學生學習的興趣很高,感情很投入,教後我感到非常滿意,學生的學習熱情讓我很興奮。

我覺得這堂課重點突出,難點突破。課文之初的情感基調定得準。

我主要利用了談話法、觀察法、範讀法和課件演示法來教學本課。充分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的理念,讓學生能夠自主地學習。“主動而積極自覺的學習行為,建立在學生具有內在學習動機基礎上的“想學”;建立在學生掌握了一定的學習策略基礎上的“會學”;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礎上的“堅持學”。我在平時的教學中非常注意這一點,所以,今天的課上學生的自主學習主要表現在:(1)能自主發現關鍵詞句(2)能自主收集與課文相關的資訊。比如:在教學“那個人不明白為什麼葉子上的蟲子要治”時,學生能結課前的預習說出充分的.理由,而且語言完整。這就給課堂一個激情的火花,適時的點評,激發學生用這種方法繼續學習,達到了學生學習興趣的高峰。這樣,既引導了學生要帶問題讀書,想辦法解決讀書中的問題,還體現了預習的重要性,一舉兩得。

本課教學中,我還注意培養了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並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在教學“那個人看見葫蘆一個一個都落了的情景時,心裡會想什麼?”這一環節時,我給學生設計用“那個人看見葫蘆一個一個都落了,可能會( )地說:“( )”這樣的句式來說,說之前讓同學小組交流討論,建立同學之間資訊交流的通道,師的參與,便使生生之間,師生之間在資訊傳遞和情感交流中思維得到碰撞,學生帶著這種高漲的情緒學習思考,體會集體的力量。這一環節還鍛練了學生說完整話,讓學生的說話有了依託,又有較大的活動空間。發展了學生的語言和思維,更是一舉兩得。

為了培養學生創新意識,提高他們的創新能力,在教學中,我還注重了結合教材內容設計了環環相扣、步步加深的問題,如果明年你也種了一棵葫蘆,葉子上長了蚜蟲,你會怎麼辦呢?由前面學生高漲的學習情緒,這裡學生說得很好,讓我不由自主地想給他鼓掌。通過回答這些問題,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葉子和果實關係的認識。

本課的教學也有很多不足,在感受小葫蘆的可愛時,應該讓充分讀“多麼”讓學生髮自內心地對小葫蘆產生喜愛之情,朗讀時就會自然地加入自己的真實情感。在朗讀“葫蘆的樣子”時,應該講讀“雪白”的花並板書,再掛實物,這裡我忘記了。所以沒有讓學生充分地體會到這棵葫蘆到底有多好。如果這裡充分的朗讀,全面和鄰居的對話就會有了很感情基調,學生就能掌握並熟練運用朗讀技巧來傳遞感悟到的文字間包裹著的思想感情了。在今後的教學中,還是要充分備課,爭取做得更好。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9

《我要的是葫蘆》是人教版第三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課文。這一單元的主題是讓學生學會怎樣看問題、想問題。而這篇寓言是讓學生明白事物之間是有聯絡的。在教學設計過程中,緊緊圍繞單元目標,結合本課特點,從觀察兩幅插圖的不同為切入口,採用不同的方式通讀全文,然後分別學習一、四兩段,瞭解現象及結果後,再探究其緣由,學習二、三兩段。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朗讀中積累詞彙和培養語感是本課的教學重點。通過感情朗讀,體會反問句、感嘆句與陳述句的不同語氣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在教學中,我重視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主體地位,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與體驗,把讀有所悟,以悟促讀作為教學的重點,力求使學生通過多次朗讀,多種形式的朗讀,積極主動地發現、建構意義,品悟課文語句裡包裹著的豐富的思想感情。

現反思總結以下幾點:

一、積極倡導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

《語文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強調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重視感悟和體驗。教學設計以讀為主,在學習過程中重視閱讀感悟和體驗,教師範讀、學生自由朗讀、同桌合作讀、分角色夥伴合作朗讀、個別展示朗讀等閱讀方式突出了學生閱讀行為的自主性,使學生在不同的閱讀實踐中自主地領會文章的思想內容,最終內化為學生的語言積累,既調動了學生主動地參與閱讀,又培養了創新思維和語文能力。另外“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還強調:“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因此,我十分重視學生的閱讀實踐,組織學生通過自己的讀書實踐,理解課文內容,不同程度地有所感悟和思考,獲得思想啟迪。

二、仔細觀察,大膽想象,發展學生的語言和思維。

想象是孩子們的天性,只有喜歡想象才會有所創造。我結合文章的空白之處,設計了想象說話的內容,想象說一說:你想對他說什麼嗎?這樣學生說話既有了依託,又有了較大的伸展空間。師生之間在資訊傳遞和情感交流中思維得到了碰撞,在學習中學生認識到自己的智慧力量,體驗到創造的歡樂,發展了自己的創造性思維。從而提高了學習的'增量,進而發展了學生的語言和思維。

在教學中,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那也是新課程所提倡的。因此,我在這節課中把課文的兩幅插圖並列出現,讓學生在觀察中發現不同,並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再從圖到文,學習課文。學文後,我又出現這兩幅圖,讓學生觀察,產生問題,進入下節課的學習。這樣在觀察的基礎上,訓練口語,發展想象,以培養創新能力。

三、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

《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應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個性都不一樣,就應鼓勵學生對閱讀內容作出有個性的反應,不刻意追求所謂的“標準答案”。因此,教學中採用角色換位,“你要是種葫蘆的人,看了心裡有什麼感受?”學生根據自己的體會說出富有個性化的語言,思維也得到了發展。

四、教學不足以及今後努力的方向

1.教學反饋及應變能力有待於提高。在教學中,隨時都有學生當堂的生成,即興語言的表達,如何圍繞教學目標,充分肯定,及時地促進學生,我覺得做得還不夠好。這一點,我想需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磨練,另外,在聽課時多多學習其他老師好的做法。

2.教學語言的再精煉。我覺得在教學時,語言的指向性要更明確些;語言的目標性應更明瞭些。

最後,我想用一句話來勉勵自己不斷地鑽研——“教學有法,教無定法。”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10

我教學的是第一課時,從整個教學流程看,自己的設計是比較完整的,但是從孩子們的課堂表現看,我的教學還是不夠紮實,還充在許多問題,俗話說:‘‘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方可使自己有所進步,下面是自己的教後反思:

1、首先抓題眼,質疑問難是給學生一定的空間,培養學生髮現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自主選擇解決方案是教給學生解決問題的主動權,體現課堂的民主。在匯入環節,孩子們的問題是很有價值的,為我的教學做了很好的鋪墊。

2、在識字環節,孩子們能運用自己已有的識字方法小組進行合作交流識字記憶字形,教師省了很多的字形分析和講解,只是在擴詞訓練上沒有給孩子們充足的時間進行說話訓練。

3、閱讀教學應立足於培養孩子閱讀文章的興趣,引導孩子品味語言,積累語言,從而發展他們的語言,達到他們會讀書的目的。在<<我要的是葫蘆>>的教學設計中,我抓住課文中的關鍵詞句:‘‘有幾個蟲子怕什麼?’’‘‘葉子上的蟲子還用治?’’‘‘我的小葫蘆,快長啊,快長啊,長的賽過大南瓜才好呢,’’通過品讀,評讀,個人讀,分角色讀,齊讀,分組讀,引讀等不同方式的閱讀,最終達到‘‘豁然開朗’’‘‘柳暗花明’’的境界。在日積月累的訓練中,讓孩子們養成結合語境理解字詞以及主動閱讀的習慣,從而提高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

4、如能將課文內容排成課本劇讓孩子們來演一演,孩子們的個性會得到張揚,學習氛圍會更濃,對文字所蘊涵的道里理解會更深刻。

總之,在學校組織的這次平行研討課活動中,我們又得到了一次鍛鍊和學習的機會。我深感上好一堂課是多麼得不易,不僅要深專教材,緊扣目標,還要根據學情因材施教。從這幾天的講課情況看,我校的教學水平在穩步提升,我發現了自己與別人的差距,應迎頭趕上,努力專研教材,認真備課,關注每一個孩子,虛心向別人請教,多看有意的書籍,多進行課後反思,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質量。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11

《我要的是葫蘆》講述的是一則寓言故事:種葫蘆的人由於不瞭解葉子和葫蘆之間的關係,到最後,原本可愛的小葫蘆一個個都落光了。本篇課文教學的重難點就是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朗讀感悟,明白其中的道理。新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強調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重視感悟和體驗。因此,教學中張老師重視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主體地位,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與體驗,力求使學生通過多次朗讀,多種形式的朗讀,品悟課文語句裡包裹著的豐富的思想感情。

在課堂教學中張老師還抓住課文中的關鍵詞句:“有幾個蟲子怕什麼?”“葉子上的蟲還用治?”“我的.小葫蘆,快長啊,快長啊!長得賽過大南瓜才好呢!”通過品讀、評讀、個人讀、分角色讀、齊讀、選擇讀、引讀等不同方式的閱讀,從多個角度引導孩子們體會種葫蘆的人的心態,以讀悟文,品析詞句。讓孩子們在讀的過程中思考領悟,在日積月累的訓練中,讓孩子們養成結合語境理解字詞以及主動閱讀的習慣,從而提高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12

在學習《我要的是葫蘆》一文時,我重視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主體地位,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與體驗,以發展語言為目的的指導思想來組織教學,把讀有所悟,以悟促讀作為教學的重點,力求使學生通過多次朗讀,多種形式的朗讀,品悟課文語句裡包裹著的豐富的思想感情。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充分發揮教師和學生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創造性,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現反思總結以下幾點:

一、運用插圖——動情

語言的學習與掌握,都是從詞語的理解開始的。學生只有準確深刻地理解了,才能在頭腦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才能奠定其內化的基礎。利用課文插圖可以有效地幫助低年級學生形象地理解語言,有利於詞語的積累。

在學習《我要的是葫蘆》一文中,我先讓孩子們觀察長勢很好的小葫蘆插圖,讓他們用自己的話來描述一下所看到的葫蘆,然後我再讓他們讀讀文中作者描寫小葫蘆的相關句子,對比感悟作者遣詞用句的準確、巧妙,從而感悟、積累優美語言——“細長的葫蘆藤”、“雪白的小花”、“可愛的小葫蘆”。這樣圖文結合,孩子們能更好地感受到小葫蘆的可愛,自己的內心燃起了對這棵葫蘆的喜愛之情,自然而然地理解、體會到文中種葫蘆人對自己所種葫蘆的深愛情感。為後面的感情朗讀也起到了水到渠成的引導作用。

二、憑藉語言——融情。

語言作為思想的外衣,它的物質外殼與思想內容應當是渾然一體、不可分割的'。語言不可能不表達一定的思想,而思想總帶有一定的情感。眾所周知,語言的習得,要經過感悟、積累、運用的過程。因此要發展學生的語言,必須要藉助語言文字,引導學生去感悟、去體會、去聯想、去想象,在頭腦中形成鮮明的形象,為積累和運用語言打基礎。在教學《我要的是葫蘆》一文時,我抓住描寫種葫蘆的人“每天都要去看幾次”、“他盯著小葫蘆自言自語地說:“我的小葫蘆,快長啊,快長啊!長得賽過大南瓜才好呢!”等重點詞句,讓學生抓關鍵詞、關鍵標點符號等方法通過反覆朗讀、想象、感受那個人喜歡小葫蘆的思想感情。

三、角色體驗——抒情。

角色表演是低年級兒童喜聞樂見的一種遊戲活動。學生閱讀教材的過程,也就是情感“蓄積”的過程。根據課文的特點,讓學生扮演角色入情入境地去演一演,通過角色表演把“蓄積”的情感盡情地抒發出來。角色體驗的過程,伴隨著思維的過程,語言內化、錘鍊、發展的過程,也是情感豐富的過程。我給孩子們創設了這樣一個演一演的情境:讓孩子們根據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分角色演一演種葫蘆的人和鄰居之間的對話、動作、神情,學生在與夥伴的愉快合作中,才能更好地拓展學生個性化思維發展。從而能把課堂教學推向了高潮,同時把全體學生的情感推向了新的境界。

四、教學不足以及今後努力的方向

1、教學反饋及應變能力有待於提高。在教學中,隨時都有學生當堂的生成,即興語言的表達,如何圍繞教學目標,充分肯定,及時地促進學生,我覺得做得還不夠好。比如:在給種葫蘆的人如此愛葫蘆,請你給他起個“雅稱”時,有一個孩子起名“葫蘆迷”,可以說起的恰到好處,這時我激勵性的語言就顯得比較蒼白。還有在學習“盯”時,我也應讓學生在說一說為什麼用“盯”不用“看”?這一點,我想需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磨練,另外,在聽課時多多學習其他老師好的做法。

2、教學語言的再精煉。我覺得在教學時,語言的指向性要更明確些;語言的目標性應更明瞭些。比如在比較陳述句和反問句時,應該明確告訴學生這是反問句,要讀出反問的語氣。

最後,我想用一句話來勉勵自己不斷地鑽研——“教學有法,教無定法。”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13

今天,我們學習了寓言故事《我要的是葫蘆》。這個故事講的是:從前有個人種了一棵葫蘆,葫蘆開花後結小葫蘆了,可是葉子上也有蚜蟲了。而這個人一心一意只想著要“葫蘆”,不聽鄰居的勸告,不去治蚜蟲,最終導致小葫蘆變黃且都落了。

課堂學習時,我們學生已經預習了這篇課文,早讀也讀了這篇課文。直接揭題後,相機學習“葫蘆”,且“蘆”單獨時是二聲,在詞語“葫蘆”中,“蘆”讀輕聲。而後,理解課題:

“我”指誰?“葫蘆”又指什麼?“從前的那個人”即種葫蘆的人。“葫蘆”是果實。

這篇課文,我們採用了變序閱讀,先讓學生從課文中找找,“那個人”喜不喜歡小葫蘆?(喜歡,從‘那個人每天都要去看幾次’)為什麼喜歡小葫蘆?學生都能說出“小葫蘆很可愛”。我再次追問:哪些詞句說明了小葫蘆的可愛。學生會從第一自然段中的第二、第三句話中,找出“細長的葫蘆藤長滿綠葉雪白的`小花藤上掛了幾個小葫蘆”來說明小葫蘆的可愛。

接下來,讓學生默讀課文,一邊讀一邊思考:那個人要成葫蘆了沒有?為什麼?

學生知道,那個人沒有要成葫蘆,因為小葫蘆慢慢變黃了,一個一個都落了。

其實,這個答案在課文的最後一個自然段中,即第四自然段。

再次,追問學生,“小葫蘆為什麼一個一個都落了呢?”師生一同探究,學生得知因為葫蘆的葉子上爬了蚜蟲。學生張馨冉還說:“因為葫蘆葉子能給小葫蘆提供水分與養分,葫蘆葉子沒有了,那麼小葫蘆沒吃的沒喝的,就會營養不良,就會變黃、落地的。在此期間,相機指導朗讀,一是對話,二是比較體會其反問句、感嘆句與陳述句不同的語氣。同時,進行了拓展練習。如:

葉子上的蟲還用治?

葉子上的蟲不用治。

有幾個蟲子怕什麼!

有幾個蟲子不可怕。

總結拓展環節,使學生明白:植物的生根、發芽、開花、結果,是個系統工程,前一個環節出錯,那麼後一個環節直接受到嚴重的影響。從而懂得做任何事都得注意事物之間的聯絡。另外,還讓學生進行說話練習:假如你是文中的那個種葫蘆的人,看到小葫蘆一個一個都落了,會想些什麼?

羅儀琳說:“我想我應該聽鄰居的話,給葉子噴灑一些農藥,那樣,我就能得到小葫蘆了。”

胡宇軒說:“我想我應該接受鄰居的建議,先治蚜蟲。”

高雅寧說:“我想是我錯了,我要是聽了鄰居的話去治蚜蟲,就好了。”

李雅欣說:“我想鄰居勸我治蚜蟲時,就得趕快去治。我想捉一些七星瓢蟲,讓它們來消滅蚜蟲。”

陳佩霓說:“我想,今後,我應該多聽聽他人的意見或建議,多向他人學習,我不懂的更應該多問問,多學習(求教)了。”

課堂上,我們還練習寫了生字詞。

葉子與小葫蘆,使我們探祕其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讓我們知道了不能只注重“結果”,而忽略“過程”,即知道了怎樣看問題,怎樣想問題。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14

我請學生在初讀課文時就想一想,你讀了本課知道了什麼。沒有想到,學生的語言雖然不太規範,可是還是有人能說得出來,只關心葫蘆不關心葉子是不對的。可是原因呢,卻不好說,因為孩子們畢竟沒有這方面的知識呀。只是明白,但說不來道理。這已經不錯了。請學生說一說讀了課文的感想。學生說得也不錯。在朗讀指導時,還是注重訓練學生對標點符號的感知。原來在讀的時候,雖然也教給他們方法,可是學了一個文章之後,才知道符號的.作用,和具體的指導方法。常說的一課一得,我想不僅學生一課一得就可以,教師也是一課一得才行。像這樣的課,訓練朗讀就可以了,不必面面俱到,對學生培養的效果來看,更實際,更深遠。遠強於博而不精。在指導的時候,注意讓學生用這些標點說一說平時的話,學生更容易理解句子的語氣。可能這就是打通與學生經驗世界的聯絡吧。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15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採用了隨文識字的方法進行教學,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識字,由字到詞,再由詞到句。並通過運用生動活潑的教學方式,充分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在語文課上“我能說”、“我能演”、“我能做”,使他們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例如:請同學上臺來掛葫蘆,其他同學觀察他的動作,從而使學生意識到“掛”要靠手,所以是提手旁。然後再想想還有什麼好辦法記住這個字,學生們很快想到了“哇、畦、窪”等生字,從而拓寬了學生的識字面,並使以前所學知識得以鞏固。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始終努力抓住一條主線:引導孩子們順其自然地識字,並在識字活動的基礎上滲透漢字文化及人文教育。想象是孩子的天性,只有喜歡想象才會有所創造。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根據課文內容,設計了幾個想象說話的`環節。如:“當看到那麼多蚜蟲時,如果你是種葫蘆人的朋友或者只是個過路的人你會說些什麼?”以及最後續編故事:“第二年春天他如果又種了葫蘆,當再次生了蚜蟲時他會怎麼做?”通過這樣的大膽想象,不但發展了學生的思維和語言,同時也使學生的創造能力得以培養。

此外,低年級學生對人物的感知通常要藉助於情境的創設,因此在教學本課時我通過課件創設情境向學生們展示了葫蘆的可愛,蚜蟲的可怕等,從而啟用學生們的思維,使之更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去。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