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大學生考證:考證對就業實際影響

來源:文萃谷 1.46W

隨着高校擴招和教育改革的推進,如何在畢業時提高自身的就業競爭力成了眾多在校大學生的普遍問題,為此,很多學生選擇考取更多的證書以增加其未來成功就業的籌碼。然而,這對於增強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究竟有沒有影響、影響多大,以及大學生羣體中出現的盲目考證現象是否合理,我們需要研究探討一下。

聚焦大學生考證:考證對就業實際影響

  一、大學生就業狀況

通過分析歷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及就業率變化趨勢 ,我們發現,自 1999 年高校擴招的十多年來,大學畢業生人數總體呈現逐年大幅上升的趨勢,2009 年以來上升速度有所減緩。這十年來,初次就業率也不穩定: 自 2001 年起連年升後 2007年下降了七個百分點左右,社會勞動力基本形成供大於求的局面,就業形勢日益嚴峻,在形勢低迷的三年內採取了一些促進就業的措施後,2010年形勢有所回暖,待業人數也有所下降。

最近統計數據也顯示,2011 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近 660 萬人,比2010 年增加 30 萬,比 1999 年高校擴招第一年翻近 6 倍。由此可見,近年來人才市場的競爭日趨激烈,供大於求的矛盾十分突出。當代社會整體呈現出的就業形勢不是很樂觀,大學畢業生就業仍然面臨很大的壓力。

  二、大學生考證狀況

通過調查發現,有的學校英語四級和計算機二級和學位證書掛鈎,所以這種高校裏考通用型(必考型)證書的學生幾乎達到了100%。而近幾年來隨着就業形式的嚴峻,其中絕大部分高校的學生都對公務員的考試躍躍欲試,據有關機構調查,2005年國家和一些地方公務員的報名人羣中,高校應屆畢業生應考比例超過七成,成為主力大軍,在校大學生考證已相當普及,考證已成為大學生學習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下表為各專業傾向報考類型。

1. 考證動機分析

大學生考證熱的現象一定程度反映了當前大學教育專業課設置與社會職業需要的脱節與矛盾,也反映了社會對大學生就業技能要求的短時眼光,需要在教育和就業觀念等方面進行深入的反思: 一方面,學校的課程設置是否合理,現有專業課是否能滿足就業的需求; 另一方面,一些崗位實行職業資格准入制度是否必要和合理。

由此看來,雖説考證的動機千千萬萬,但是還是比較集中在迫於就業壓力和自己本身的學習興趣上。

2. 考證與專業聯繫度

通過調查分析大學生對所考證書的瞭解程度,我們發現,大多數同學對自己所考的證書處於基本瞭解的狀態,這也是因為他們能從自己所學專業的角度出發來選擇自己需要的證書類型。

而通過調查分析大學生考證對其專業課學習的影響,我們可以看到,有約三分之二的學生的考證都能夠對課內的專業學習帶來積極的影響,促進專業課程的學習和鞏固。

由此,我們可以得知大學生考證與專業的聯繫程度: 大多大學生都能從自己的專業出發考取相關證書,這在促進了專業課學習的同時,也增加了就業的籌碼,緩解了就業壓力。

3. 考證與就業競爭力關係

關於考證能否提高今後的就業競爭力,調查顯示,大部分同學認為不一定,這似乎與上文所述就業壓力才是考證的根本原因有矛盾。想要提高就業競爭力是大學生考證的根本原因,然而考證並不一定能提高就業競爭力。看似矛盾的兩個問題,恰恰説明了考證與就業競爭力並非相互作用的兩個命題,這正好與當今大部分用人單位認可各種證書,但更注重大學生積累的經驗與各方面的能力的事實相符。企業更看重的是能力,真正的好公司不是隻看重證書,資格證只是表明通過了相關考試,但不代表持多種證書的大學生就有與證書相匹配的能力。大學生考證固然是提高就業競爭力的一個有效途徑,但是符合就業方向的證書才是提高就業競爭力的重要保證。

  三、大學生考證與就業存在的問題

1.大學生自身層面

1)職業能力不足,知識結構相對單一。

大學生在就業時表現出的職業能力不足主要反映在知識結構不健全、專業知識不繫統、不紮實、綜合技能水平不高 ( 尤其是科研能力、創新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低) 、缺乏一專多能的水平等方面。

2)考證存在盲目性。

對企業的調查顯示,企業對證書的信賴度並沒有大學生想象的那麼高,原因是,如今證書種類繁多,加上近年來各種培訓機構層出不窮,其中又以短期培訓和針對應試的居多,企業面對這支日益壯大的 “考證大軍”產生疑慮———持證人是否真的具有相應能力? 因此相比證書,企業更看重個人綜合素質和實際操作能力。自我認知與瞭解都不夠準確,角色轉換不及時。對大多數習慣了大學階段有限的生活學習空間的大學生而言,就業時初入紛繁複雜的社會,往往不能擺正自己的位置,客觀、冷靜地進入求職狀態,不能很好地完成自我角色轉換,未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認識社會,瞭解社會,以自身的實力,積極主動地去適應社會需要。

2.高校層面

1)高校專業設置和教育體制未進行有效調整。

我國目前對中高級應用型技術人才的需求遠大於基礎型理論人才,而目前中國職業技術教育遠遠落後於基礎教育。很多高校沒有擺正自己的位置,為了爭排名亂設專業,忘記了自己培育人才的本職工作,沒有把教育學生和市場需求很好地結合起來,造成人才需求的結構失衡。

2)就業信息宣傳不到位,傳達不及時。

作為企業與大學生之間的橋樑和紐帶,高校對企業信息的掌握較為全面,卻不能通過有用的途徑全面傳達至大學生中,導致大學生的就業信息不充分,無法高效的實現就業。

3.企業、政府與社會層面

大學畢業生歧視性就業政策依然存在。雖然國家已明確了大學生就業實行 “雙向選擇”的市場就業模式,但是一些地區的就業准入制度、女性大學生羣體的不公正就業待遇、對於應屆畢業生的經驗歧視乃至利用大學生沒有經驗趁機壓低薪資標準的問題,都仍然存在。配套制度的缺失,就業服務有待加強。如現行的户籍管理制度劃分出了農業户口和非農業户口、常住人口和暫住人口,不同的户口有不同的待遇,出現了辦理暫住證、借讀費、遣返外來人口的等等現象。國家鼓勵發展的職業介紹和培訓機構中以榨取中介費為目的的依然存在,這嚴重阻礙了大學生的就業。

  四、建議

我們針對大學生如何在考證方面提高就業競爭力,提出如下建議:

1.大學生考證應以專業為前提全方位發展,成為複合型人才

高校大學生首先要深入瞭解自己所學專業,對於一些應用性較強的專業,如會計、金融等,考證應該以專、精為前提,注重專業內的證書,保證與職業對接; 而對於一些強調綜合理論基礎的專業,如人文、數理化等,則可以選擇外向求證,根據市場需求,選擇一些對提升自己綜合素質有幫助的證書。同時,大學生應適時進行職業生涯規劃,通過全面分析自身特點、興趣愛好和就業環境,為自己將來的就業形成通盤考慮,從而為考證提供方向,避免因逢證必考、盲目考證而浪費時間精力,削弱了就業競爭力的現象。考證是為了培養一種應對特殊工作要求的技能,並不涉及綜合素質,而大學不只培養技術工人,更培養具備綜合素質的創新型人才。因此,大學生要牢記: 就業是實力的較量。首先,要認真踏實地學好專業知識,掌握核心技能,使自身具備就業的核心競爭力。其次,應積極投身社會實踐,參加第二課堂活動,提高與專業相關的各種能力以提前適應社會,做到學術與實踐的完美結合。最後,要保持積極的就業心態,克服浮躁等消極心理,做到以良好的心理素質為主的綜合素質的提高。整體素質的提高以及各方面能力的培養對於提高就業競爭力才是根本保證。

2.高校應注重在考證方面的正確引導,提高大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高校應引導大學生明確考證目的,以避免迫於羣體考證壓力而跟風隨大流的現象; 引導大學生正確處理專業課學習與考證之間的關係,幫助學生正確分析自己所學專業的特點,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選擇同自己專業興趣較接近的證書; 引導大學生全面考慮自身實際情況,提醒其在參加考證前充分估量自己的實力,在個人知識儲備和能力水平與要考證書的要求無法匹配時應有效引導。高校還可以積極推行 “雙證制”,鼓勵高校學生參加職業技能培訓,畢竟,多學一門知識,多掌握一門技能,就多了一把開啟就業之門的鑰匙。例如對已取得會計上崗證的會計專業學生,可以鼓勵參加會計助理和中級會計師考試,如果學校有一定的精通雙語教學,且專業知識較強的人員儲備的話,可以鼓勵學生參與國際公認的國際會計師資格培訓等。

3.政府應加強對高校、用人單位和社會的協調,減輕大學生考證的壓力

政府應指導高校及時取消不適合社會發展的專業,及時修改適合社會發展需要的課程設置並開設新的專業,從而縮小大學生考證的範圍,避免盲目考證; 積極搭建企業與高校的合作平台,引導相關企業完善和健全用人機制,弱化證書的作用; 同時,聯同其他相關社會組織為應屆畢業生提供全面有效的就業信息,減輕考證壓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