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大學生考證:利弊與對策

來源:文萃谷 6.09K

“考證熱”的出現有其必然的因素,那麼在大學生熱衷於考證的過程中,會產生哪些利與弊呢?我們又當如何趨利避害呢?

聚焦大學生考證:利弊與對策

  一、 大學生考證的正面效應

1. 促使高校創新體制,進一步深化教學改革

大學生積極參加考證,反映出他們一方面有一種拓寬知識面,改善知識結構,增強實際工作能力的緊迫感,另一方面,希望學校根據市場對人才的需求狀況,改革現有的人才培養模式。這必然會反過來促使學校以積極主動的姿態推進教學改革,使之迅速適應社會需要的合理要求。同時,大學生的這一行為表明,他們不僅認同了改革的就業制度,並主動以自己的行動配合、支持這一制度的實施。由於大學生以他們特定的角色和特有的方式積極參與這一改革實施,無疑有利於這一改革的進一步深化。

2. 有助於促進學生自身發展,提升大學生的整體素質,能增強學生自主意識和競爭意識,促使其開發自身的潛能

“考證”是大學生適應市場需求和就業需要的一種主體行為。大學生為了不在激烈的人才競爭中被淘汰,成為一名勝利者,再不能按部就班,僅僅只是按課表來安排自己的學習,而應充分地發揮自己的需求。“考證”作為大學生適應市場需求和就業需要的一種主體行為,大大激發了大學生學習的自覺性與主動性,增強了其競爭意識和創新能力,完善了知識結構,提高了自身的含金量。而幾乎所的用人單位也都不否認通過考證能夠提高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業務素質和市場競爭能力,同時也認為有“持證優先”促進了經濟秩序的規範,推動了我國人才管理制度與國際接軌。

3. 有助於知識結構的改善,在當前有利於自主擇業

現代大生產需要的人才,不僅要有過硬的專業知識和技能,而且既要懂經貿、外語,又要懂計算機、信息科學,還要在管理、公關、決策、諮詢等方面有一定的才能。當前培訓、開考的證書類型較廣,內容也比較新,如果選擇得當,對大學生知識結構的改善可以起到一定的彌補作用。

4. 提升人文水平,向學習型社會轉變

早在十六大報告中就提出要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大學生作為先進文化的代表和具有較高文化修養的社會羣體,他們對知識對真理的追求、對學習的巨大熱情在全社會有很大的示範性和號召力,他們言行舉止會有意無意中對其他社會羣體產生巨大的影響,使全社會的學習氛圍不斷濃厚。

  二、大學生考證的主要弊端

1.影響正常學業,干擾學風建設

有的學生為了考證,“身在課堂,心繫證書”;有的學生專業思想本來就不牢,現在見到這些熱門證書,自然移情別戀;有的學生連規定的課程難以學好,卻也盲目從眾,勉為其難;有的學生認為自己繳了學費有自主選擇學習內容的權利,想學什麼就學什麼;同時,“考證”內容往往是學生熟悉的知識領域,必須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因此,可以説,他們獲得的每一個證書,都是以犧牲正常學業為代價的。事實表明,學生這種缺乏引導的“考證”並無助於學風的真正好轉,如任其發展,還會將學風引入新的歧途。

2.導致畸形的人才錯位現象

由於市場調節的自發性和盲目性,當前人才市場的需求狀況並不能真實、全面地反映國家社會、經濟對人才的諸多需求,如國家重點項目、國防建設、文化教育、基礎學科和高新技術,以及邊遠地區、某些艱苦行業對人才的需求,就難以在人才市場得到充分地反映。如果一哄而起湧向涉外、經濟和法律等領域的熱門專業去大考其“證書”,必然會導致畸形的人才錯位現象,造成國家人才培養的嚴重浪費。

3、“考證”大多注重理論的考察而非實際能力的考察

大部分證書都採用筆試的方式(外語口譯除外),既然是筆試,其考察的內容只能以理論為主,而在實際操作中,只懂理論是遠遠不夠的。長沙乘風廣告文化傳媒公司曾招聘過一個有CPA(即註冊會計師)證書的應屆畢業生,事後發現,他雖然理論知識紮實,但實際工作能力較弱,連作賬都不會。可見,通過考試的方式來取得證書,往往只是具備了一定的理論知識,與實際工作能力差距甚遠。證書並不一定能反映學生的實力,有時反而掩蓋了背後“虛弱的實力”。

4.誘發學習上的實用主義和個人功利主義

大學生考證看重的是證書的市場效應即受到用人單位的青睞,增加競爭的籌碼和被錄用的機會,而對“考證”是否影響正常學業,是否有利於構造合理的知識結構,是否有利於自我完善,則並不在意。這種學習上的實用主義觀念一旦形成,就會認為學習的目的並不在於尋求客觀規律,獲得真知,而只是為了取得一種謀生的手段,或者説得到一塊敲門磚。這種以是否能直接獲利而決定學習內容取捨的學習上的個人功利主義,對大學生成才是十分有害的。

5. 人才培養費用高額飆升

美國教育經濟學家亨利•萊文指出“教育過度”具有三層含義:一是勞動者相對於其受教育程度,經濟地位下降。二是受過教育者不能實現其對於事業的期望。三是工人擁有比其工作要求較高的教育技能。當前的現實是,一些行業人為拔高學歷和證書要求,致使人才培養陷入考證和培訓的“怪圈”,人才培養費用高額飆升,教育成本令人咂舌,有統計數據表明,我國考證經濟每年超3000億。而與之相對應的是,人力資本上 “大材小用”、“高聘低用”、“儲而不用”、“才無以用”等現象屢見不鮮,最終導致人力資源的優化配置紊亂。

由此,大學生考證各有其利弊,那麼現實生活中的我們如何趨利避害,樹立正確的“考證觀”呢?

  三、大學生“考證熱”現象的應對策略

1.政府要做好對考證市場的規範與引導

首先,政府應採取合理的宏觀調控,為大學生創造寬鬆的就業環境,緩解就業壓力,給規範考證市場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其次,目前考證熱勢頭正盛,可考證書和培訓機構都也越來越多。為了防止考證成災,國家應該對工作崗位和證書的關係制定相關規定,哪些崗位需要證書,需要什麼樣的`證書,在政策上加以規範和正確引導,以免造成許多人盲目考證,造成人力資源和教育資源的浪費。最後,由於目前考證市場混亂,存在某些培訓機構誇大宣傳,誤導甚至欺騙大學生,政府應開展有針對性的整治。與此同時,政府應該制定相關法法規加強對發證機關和有關培訓機構的監督,確保考證過程的公平、公正,保證證件的有效性

和含金量,也防止製造假證等違法現象的危害。

2. 高校要做好對大學生考證的引導工作

1) 進一步深化教學改革,努力為大學生學習、成才創造條件。

大學生考證是對學習內容、學習方式的一種自發選擇,因此,引導學生“考證”行為的最好辦法就是深化教學改革。在培養機制上,要密切注意就業市場動態,認真研究市場對人才的各種需求、就業形勢及其趨向,根據人才市場需求規律,確定培養規格、專業設置、招生規模,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在專業建設上,一方面對現有專業要注意拓寬口徑,擴大服務面,增強應用性、針對性和靈活性;另一方面,要大力發展目前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急需的新專業,包括增設適量的市場需求的熱門專業,使學生在學習上有較大的選擇餘地。在教學內容上,一是加快建立、完善學分制,使學生在規定必須完成的學分(或課程)裏有自主選擇、自我設計的機會;二是建立主輔修制、選修制,使學生能根據需要跨專業、跨學科學習,在文、理、工、管等領域都有所接觸和涉獵;三是推行第二專科和雙學位制,以利於學生成為交叉型、複合型人才。此外,學校及院、系可分別成立“選修指導委員會”或“選修指導小組”,指導學有餘力的學生科學合理地選擇選修課程和專業(包括“考證”內容),對學習本專業尚存在不同程度困難的學生,要實行“緩選”、“限選”或“禁選”。

2)引導學生建立合理的知識結構,注重培養綜合素質。

首先要處理好知識的核心層次與外圍層次的關係。專業基礎理論和基本技能屬核心層次,與之相近或相關的層次屬外圍層次,如果核心突出,外圍知識不夠,知識面就太窄;外圍知識過雜,核心不突出,知識面就太偏,這兩種情況都不利於成才。“考證”的內容大多屬外圍知識,如果“核心”尚未確立,卻一個勁地去追求外圍知識,結果只會適得其反。其次,要重視知識的整體關聯性。應多層次、多方位、多深度地考察知識的相互聯繫、相互配合的可能性,將各種知識有機地協調起來,使之產生整體效應。知識的整體關聯性要求學生慎重選擇“考證”的內容,務使所考的內容能與已有的知識融會貫通,成為有機整體。第三,重視知識的動態調節性。要善於運用反饋和預測的方法,使知識結構始終處於最佳狀態。反饋是一種被動調適,即根據實踐活動中知識短缺的信息反饋進行調節;預測是一種主動超前,即根據學科發展的趨勢進行調節。“考證”只是一種彌補知識短缺的被動調適。第四,要重視知識的目標指向性。國家對每一個大學生都有明確的培養目標,大學生在構建自己的知識結構時,必須首先考慮這一點。搞好專業學習是實現培養目標的基本途徑,如果拋開所學的專業,一門心思去追熱門,知識結構就會由可能達到的合理走向不合理,形成畸形。建立以特定的職業崗位所需的知識和技能為骨架的知識結構,是對大學生的基本要求,由於現代大生產所依賴的不僅僅是專業技術,而需要比專業技術廣泛得多的認識能力、理解判斷能力和綜合能力,因而,大學生還應注重培養超越具體專業的綜合素質,而不能將目光僅僅盯在能帶來眼前利益的幾本書上。

3)把考證指導納入就業指導。

高校就業指導部門應向學生提供根據社會需求開列的相關考證目錄,供學生選擇和參考。引導學生考證前綜合分析個人的具體情況(專業、興趣、職業發展等),在明確考證目的的基礎上適當取捨(是否考證以及考什麼證),避免盲目考證造成的時間、金錢和精力的浪費。

4)教育學生正確處理個人、集體、國家三者之間的利益關係。

首先,根據國家要求,圓滿地完成學業,全面達到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成為國家需要的有用人才;其次,注重一專多能,提高綜合素質,增強適應性,滿足用人單位對人才的多種需求;第三,在學有餘力的前提下,對自己進行科學合理地再設計,使自身潛能得到進一步挖掘,個人的人生價值得到更充分地體現。在滿足國家需要的前提下,依次考慮集體的需要和個人利益。

5)加強對大學生考證的心理疏導。

部分大學生盲目考證,原因之一就是就業壓力應對不良,把“考證”當成應對就業壓力的“救命稻草”(這也是為什麼大三的學生考證熱度最高的原因)。為此,高校相關部門應對學生進行及時有效的心理疏導,緩解其就業壓力,使其理智地對待考證,避免衝動考證。

3.用人單位樹立健康正確的人才觀

招聘時側重認“證”,工作中側重能力,這是不少用人單位在人才引進上所表現出來的自相矛盾,這反映出用人單位擇才方法科學性的欠缺。證書是個人綜合素質的一部分體現,但判斷一個人綜合素質的高低不能以其擁有證書為標準。僅憑證書而選定招聘者也是不科學的。因此,用人單位必須樹立正確的用人觀,進一步完善其擇才標準和方法。

4.大學生應理性面對考證熱

1)避免“重證書,輕能力”的誤區

在進行個案訪談的過程中,多數受訪者表示大學生不能盲目考證,應該理性考證。 大學生在考證過中應該避免以下誤區:首先,許多人抱着“多個證,多條路”的想法,紛紛加入到越來越壯大的“考證一族”中。然而,多不如精,企業在用人時很注重專業程度。因此,證書並非越多越好。 其次,部分大學生認為擁有證書就能在職場上暢通無阻。因此許多人只注重考證的通過與否,卻忽略了應該積極參加實踐,提高實踐能力,以至於最終只會讀書考試。正所謂“坐以論道不如經世致用”,大學生考證應避免“重證書,輕能力”的誤區

2) 應結合實際, 慎重定位

大學生應結合自己的個人興趣和職業生涯規劃,給自己明確定位,再根據自己的實力,有針對性的選擇考證,適當地考社會認可度比較高並與自己所學專業或將來打算從事的行業相關的證書,避免盲目跟風學習。同時,大學生在考證前,一定要對證書的發證機構、考試內容、證書市場口碑等方面有所瞭解。

3) 處理好考證與本專業技能的關係

大學生應在學好本專業知識的前提下,再考取其他證書,考證不應該影響正常的專業知識學習。學生應充分認識到培訓和考證只是起輔助作用,專業才是將來發展的基礎,只有真正提高自己的綜合能力,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脱穎而出。有些學生甚至在上專業課的時候拿出考證的書複習備考,本末倒置。建議大學生在考證的同時或者之前把本專業的知識先學精學透,這樣報考的證書才能真正成為提升自己的手段。

4) 考證的同時注重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

有超過70%的企業主管反映,證書並沒有完全反映大學生的個人能力,他們需要的是具有實踐能力的人才。歸根結底,能力高於證書本身。只有內容和形式相一致的求職者,才能得到用人單位最終的認可。因此,大學生在學習的同時,應該要尋找機會不斷提高自身的能力,多參加社會實踐,把自己學到的只是在實踐中應用,在實踐中提高自己的能力。

因此,大學生正確考證觀的樹立,離不開政府、學校與企業,這三者對證書的看法直接影響到了大學生考證的熱情與力度;大學生對於考證要保持清醒的頭腦,按需選考,據實備考。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