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日常:"在星巴克見!"

來源:文萃谷 1.17W
  一·開端

不知不覺,我成為了星巴克萬千常客中的一個。

隨筆·日常:"在星巴克見!"

大概五六年前,合肥的北環區發展得勢,寫字樓和商羣隨着資產的介入拔地而起;全球最大的咖啡商公司自然不會放過二三線城市下沉計劃中的任何可乘之機,於是一家帶着濃郁洋人氣的“星巴克咖啡”便首當其衝地出現在了北環的某個位置,而我,則剛好住在離這家店走路不出五分鐘便到的隔壁小區裏。

最初,因為這份“家門口”的便利,星巴克開始逐漸成為我在這座三線小城裏平靜日常的一部分——這聽起來很像是廣告,但一個只要走路五分鐘就到的,咖啡味很香,無線網很快,冷氣很足,逼格很夠,又可以讓我“不想在家待着”的地方,我是無法拒絕的——從那時開始,“在星巴克見”成為了我使用率極高的一句話。加入了會員制以便獲取更多積分之後,我才意識到自己不慎掉進了經典的商業陷阱,逐漸發展出了像是糯米年糕那般韌性的“用户黏度”;至於被高中同學冠以“星巴克小公主”的外號反覆調侃,便又是另一後話了。

總之這就是我和綠色雙尾美人魚的邂逅。

  二·家門口

比起星爸爸其他的店鋪,雖説同樣佔據了“寫字樓一層”這種戰略性地方,眼前的它卻是極為迷你的一家——店鋪的形狀十分狹長,若想和朋友來,保證面對面的交流又不和別人分享桌面,恐怕要來早些才能佔到理想的地方;點單台前只要多個二三人,擁擠的感覺立馬就油然而生;好像連新品存貨,小食飲料,烘豆瓷杯之類,都會比其分店少供些。所以在星爸爸龐大的“家庭裏”,它絕對會是個子最小的那種孩子。

不過,也正是因為這並不是一家有規模,有人氣的大分店,我很快喜歡上了它。小一些的空間,給人非常安全的感覺(幾乎每個座位和角度,作為常客的我都已經非常熟悉了)。店員們不會那樣忙碌,所以和年輕的咖啡師們聊天再經常不過,也十分有趣;而客人們遺留在桌上的蛋糕盤不會被擱置很久,座位也不會一直亂七八糟。狹長店面的這一頭,面對着終年忙碌塞車的北環路;另一頭則是個清淨的內廣場,同樣不大。透過落地玻璃,是咖啡店的室外座位、其他店鋪的燈光、和環繞內廣場的綠植,四季葱鬱。因此,進入這家店,人們好像就能把那不休的繁忙感扔到背後,在狹窄店鋪的一隅裏躲起來一樣,無論晴雨,無論春秋。

每當這個時候,廣袤的全世界都藏在了手中的那一盞咖啡杯裏,任由人們的小口啜飲。就算是生意人的約談,在這裏似乎都沒那麼緊張了——這個世界上永遠不缺分歧和忙碌,可好在這個世界上,也永遠不缺美味的咖啡(還有喝咖啡的地方,哪怕只是這麼小而已)。

想到這裏,我總是很高興:人,咖啡,咖啡店,多麼值得為之愜意的美好關係啊。這一點,是超越了“星巴克”的,適用於普世的法則:只是之於我,無疑是在這家店的幫助下才感受到的。

  三·點單

關於我點單的'習慣,的確隨着這些年的過去而改變了很多(大部分人在如此長的時間裏,都會有所變化吧),這家星巴克也一一見證了。

國中時,因為並不瞭解意式咖啡各類喝法,拿鐵或別的什麼也好,在我嘴裏沒有什麼顯著區別——實際上,那時的我是時令新品星冰樂的青睞者,因為他們更好看,也更豐富,滿足了拍照欲和少女心,“顏值即為勝利”便不無道理(笑)。還有熱巧,一度是我的心頭好。那時的我被可可豆的惡魔所迷惑,以至於“熱巧好不好喝”成為了我判斷飲品店好壞的標準之一。

開始真的喝咖啡,看着黑圍裙在操作枱前做手衝,已經是上大學之後的事情了。如今站在星巴克熟悉的櫃枱前,瞅瞅菜單,“探索欲”已經大大減少。我的點單再一次固化了起來:拿鐵,冷萃,美式——幾乎沒有更多了。

若是想喝點牛奶,就喝拿鐵,冷熱都愛。卡布多奶泡、敦實感不足;摩卡香濃兼併、甜度卻略齁。拿鐵之於牛奶與咖啡,好比有默契的二人跳舞,節奏和比例都完美,不出差池;雖説少了驚喜感,卻平淡如一,不來不去。

若是大早上陽光明媚,就喝冷萃——和温度沉澱了許多個小時之後,黑咖啡裏令人不適的酸度被大大降低了,適合早上醒來,口味還不能吃太重的時候。配三明治,絕佳早餐。

若是在運動之前,或是感覺當天有點大卡超標的危險,就是單純的美式了。一邊苦一下舌頭,一邊警告自己還是個胖子的事實,能從中獲得許多健康養生的動力。

這家店也是我與許多朋友消磨時光的固定去處——大多是同齡人,有共同話題,喜歡互相見面嘮嗑。他們之中,有的人還在身邊,而有的已經踏上另一條征程:我幾乎記得每個人點單的習慣:“tall杯冰美式”已經因為種種原因減少了許多聯絡;“星冰樂”在我離開了“糖分俱樂部”後仍然保持着孩子般的甜口;“橙汁”不喜歡咖啡和茶,只買灌裝橙汁;“紅茶拿鐵”對國內星巴克的紅茶拿鐵比美帝本土更香一事嘖嘖稱讚。國中班主任,同樣因為住址靠近的緣故,幾乎同時和我一起掉進了星爸爸的坑;最近一次見她,師生間意外地有默契,都表示了對清淡配方的偏好,真是難得緣分。

現在回頭看看,點單時所做的思考,實際上是非常重要且有趣的思維過程。從腦海裏產生了想法開始,到出口告訴店員結果,還有最後拿到滿滿一杯飲料的時候,都是這個人本身的映射。偶爾,我會看看點單的隊伍,只那麼兩眼,看見許多新手和老薑們在櫃枱前那瞬間,或猶猶豫豫,或搖頭晃腦的模樣,不盡相同,卻都有趣。可我依然希望每個人最後從咖啡師手中接過的,都是即時即刻他最喜歡、最想喝到、最希望與人分享的一杯。為此,我感到很欣喜。

所以在我看來,站在點單台前的一瞬,那一杯已經不僅僅是飲料了,也是關於如何“喝掉自己”的自我實現,所以才重要啊。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