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小鬼當家愁煞人暑期安全知識

來源:文萃谷 1.6W

暑期是快樂的,暑期更應該是平安的。

兒童小鬼當家愁煞人暑期安全知識

面對環繞在孩子周圍猶如噩夢般的黑色意外,如何避免?如何讓傷害降低到最小程度?今天,我們請有關專家專程來説一説。

  意外之一:溺水

現場搶救很講究

每年暑期,總是孩子溺水高發期。對於父母來説,乃是最讓人提心吊膽的兩個月。

2004年7月27日,慈溪市附海鎮東港村,單家3兄弟的3個兒女竟一同被離家不遠處的一個巨大深水坑吞沒了。

2006年7月28日,一8歲男孩在日湖游泳時發生溺水意外,被急救人員送到醫院時已無氣息。

2008年6月3日,一9歲男孩與兩名同學一起在一水庫划船玩耍時,不慎落水淹死。

2009年7月2日,鄞州二院急診科先後接診兩名溺水身亡兒童。

歷年統計顯示,溺水已成我市中國小生“頭號殺手”,尤其是在暑假期間。

來自市教育局的一份學生非正常死亡統計數據:2004年全市非正常死亡的學生共計116人,其中溺水死亡的達68人;2005年全市非正常死亡學生數共計93人,其中溺水死亡的達58人;2009年,市學生、幼兒園小朋友非正常死亡55人,其中溺水死亡38人。在學生非正常死亡事件中,溺水死亡人數一直高居榜首。

何以會出現如此多的孩子溺水慘痛事件?市體育局、市水上救生協會負責人分析,除了家長缺乏照顧,缺少教育知識、安全知識外,最主要原因是孩子對水域情況不瞭解,同時高估了自己的泳術。類似日湖、姚江這些流動水域的水流情況非常複雜,暗流多,水温低,而孩子們在泳池裏學會的游泳技術,在面對突發事件時根本起不了多大作用。

“一旦身陷險境,孩子容易驚恐慌張,導致肌肉收縮,身體僵硬,失去自救能力。”市水上救生協會負責人感歎,“因為這個原因使孩子溺水身亡的例子實在太多太多。”

專家提醒:孩子下水游泳,要有大人陪同,還要注意六大安全要點:一是選擇安全的地方游泳,例如有救生員當值,不可在溪澗、碼頭、池塘、水庫等地方游泳;二是如有雷電,切勿下水;三是飽餐後不可立即游泳,肚餓或疲倦時,也不應游泳;四是切勿在黑夜遊泳;五是游泳前,先做熱身運動,感到不適或受傷,立即上水;六是一旦身陷險境,必須保持鎮定,減慢呼吸頻率,放鬆肌肉,並減慢動作,使身體浮在水面,以等待救援。

目擊者救助:發現險情時,孩子適宜間接呼救,召喚大人,撥打110,或找救生員求助。

大人則可在發出求救訊號的同時,選擇適當的救助物,例如毛竹杆、衣服、繩子等,將自己重心降低,抓緊岸邊的固定物,小心將溺水者拉回岸上。如需下水救人,注意不要從正面進行,以免被溺水者抱住手腳,無法成功施救。

在將溺水者救上岸後首先要判斷溺水者有無生命體徵,主要有兩個方面:呼吸和心跳,溺水者有無心跳可以通過觸摸脈搏得知。

如果溺水者呼吸心跳都停止,需馬上對溺水者做心肺復甦術。首先把溺水者口中的異物清理乾淨,接着倒水,倒完水後開始對溺水者做人工呼吸和胸部按壓,要連續往溺水者口中吹兩口氣,然後做30次胸部按壓。一直到溺水者恢復心跳和呼吸為止,然後儘快送醫院。

  意外之二:氣管異物

別讓孩子邊吃邊玩

氣管異物是一種致死率很高的意外傷害事故。花生、瓜子等堅果類食品是孩子們的“危險食品”。

近日,一個女孩因為被瓜子卡住了氣管導致呼吸困難,送到李惠利醫院時已經昏迷,臉色蒼白,嘴脣發紫。五官科醫生直接為患兒手術,用了10分鐘將卡住孩子氣管的一顆醬油瓜子取出。醫生表示,要是再晚來幾分鐘,患兒可能就被活活噎死。

像這樣的例子實在不少。五官科主任醫師沈志森告訴記者,氣管異物對孩子來説十分危險。如異物嵌在喉部,可能導致聲音嘶啞、窒息、甚至死亡。若異物較大,阻塞了總氣管,會引發陣發性咳嗽和呼吸不暢。隨着時間延長,異物刺激支氣管黏膜,還可出現發熱、多痰、呼吸困難等症狀,有時往往被誤診為肺部感染。

沈醫生説:“我們院就曾收治過這樣一個病例,一女孩因反覆咳嗽四處求醫,都被誤診為肺部感染,用抗生素藥物治療,效果一直不好,到我們醫院就診時已出現肺功能損害。後經氣管鏡檢查,竟發現女孩左支氣管中有半顆完整的.花生米。”

專家提醒:孩子邊吃邊玩時,尤其是邊吃邊做劇烈運動或哭喊時,很容易將口含物吸入氣管內致使氣管受到刺激,出現劇烈嗆咳、喘鳴,甚至引起氣管阻塞,導致呼吸困難或窒息。

目擊者救助:如果孩子不小心吞吸了異物到氣管內,家長最好要直抱孩子,不要盲目地拍打孩子的後背,應該立刻送往醫院就診。

此外,吸入花生米之類的東西后,急着用手指摳出來,也是大錯特錯的。吸入之物原本尚未嚥下,但經手指一摳,一吸氣,就把本來還在嘴巴里的東西給吸到了氣管裏。

這時,家長不應驚動孩子,和他説話,吸引他的注意力,誘導孩子自己慢慢地將東西吐出來。

  意外之三:燙傷

千萬別用土法止痛

天熱,孩子穿的衣服少,滾燙的開水、爐子等等都有可能對活潑好動的孩子產生傷害。

來自甬上各大醫院燒傷科的門診記錄顯示,在接診的患兒中,以就讀幼兒園的兒童最多,其中剛學會走路的年齡是高危受害年齡,因為這個年齡的孩子對一切都很好奇,對危險也沒有概念。

“燙傷、燒傷、電擊傷中,燙傷最多見。”李惠利醫院金麗華主任醫師説,“熱水、熱飲料這些生活中離不開的熱源都是燙傷孩子的源頭。比如有的家長放洗澡水時,習慣先放熱水,再放冷水,可孩子不知道,家長一個轉身,孩子就遭遇燙傷。”

由於夏天裸露部位多,孩子燙傷部位分佈很廣,其中,以臉頸部、四肢、臀部最常見。“不燙則已,一燙驚人。”金醫生感歎,“醫學上按三度四分法區分燙傷程度:一度、淺二度、深二度,三度。孩子燙傷後,程度往往在淺二度和深二度兩個範圍。”

雖説電擊傷的孩子不多見,但後果往往都是極為慘痛的。市二院曾接診過一位17歲男孩,因為被高壓電擊傷,其左上側前臂和4只腳趾面臨截肢惡運。

去年7月16日,餘姚市譚家嶺路路邊更是發生一起慘劇:一名約10歲男孩爬到高壓電線杆上去掏鳥窩,結果被高壓電擊中身亡。

專家提醒:平時家長要養成一些“安全”習慣,例如:將盛裝熱水、熱湯等熱液的“危險”容器放在孩子觸及不到的地方;給孩子洗澡、洗腳或是自己洗衣服時先放冷水,再加熱水,以及加強對孩子的安全教育等等。

目擊者救助:一旦發現孩子被燙傷,要立即脱離熱源,馬上用大量冷水沖洗受傷部位20分鐘以上,使傷處温度降低。然後儘快送往醫院。不要憑藉經驗為孩子揉搓燙傷部位。土法止疼,如搽鹽、肥皂、牙膏等特別是塗抹醬油等有色溶液,不僅會影響燙傷程度的判斷,給治療帶來不便,還有造成感染的危險。

  意外之四:跌落

一定要將孩子看牢

每年寒暑兩個長假,以骨科專業為特色的市六院小兒骨科門診,總會迎來1500多個意外受傷的“小淘氣”。

“年年如此,今年也不例外。”該院小兒骨科曹進醫生説,進入7月以來,已陸續接待了不少“小病號”,多時,一位醫生一天門診要接診五六十號。

六院小兒骨科的門診記錄顯示,這些“小病號”中,小的只有一兩個月,大的十七八歲。其中,3到6歲的兒童最多。“小病號”最常見的受傷原因有玩耍時跌倒、高處跌下、自行車或電動車摔傷或撞傷、體育運動時受傷、車禍傷等,受傷的部位以肘部、臂骨、腿骨和鎖骨最多見。

都説家是最安全的地方,但小兒骨科的門診醫生在接診中發現,事實情況並不然。孩子跌落受傷的高發地點之一,就是家。據一項權威調查顯示,特別是0—4歲因跌落受傷的孩子,80%以上是在家裏發生的。

“上一週,僅因摔下牀發生骨折的孩子,我已接診了不下5例。最近一例,是一位來自奉化的男孩,左肱骨遠端骨折。”曹醫生連連感歎,父母們萬莫大意,不要認為將孩子放在家中就萬事大吉,必要的防範措施一定要做好。

專家提醒:為防兒童跌落,家中窗户前不要放孩子可攀爬的桌子、凳子等傢俱;窗户上裝一定高度的欄杆,陽台欄杆間的寬度要不易讓孩子鑽出。不要讓幼兒獨自在牀上、桌上蹦跳,爬行。尤其不能在沒有看護的情況下邊玩邊喝水、玩尖鋭物品,否則在摔下時會加重損傷。

目擊者救助:一旦發現,要緊急送往醫院。若懷疑有骨折,應固定患處,千萬不能用轉動受傷的關節來鑑別是否存在骨折,以免造成骨折處錯位。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