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楠攝影作品展的內容

來源:文萃谷 1.99W

永恆的尺度――呂楠攝影作品展

呂楠攝影作品展的內容

呂楠是當今中國最有分量的攝影家之一,他的分量來自於那些被慄憲庭稱為象徵了“人類今天精神狀況”的三部曲--《被遺忘的人:中國精神病人生存狀況》、《在路上:中國的天主教》、《四季:西藏農民的日常生活》。呂楠前後花了15年的時間,足跡遍佈十幾個省市,完成了三部曲的拍攝。“永恆的尺度-呂楠攝影作品”展於2008年2月29日至3月30日在廣東美術館1、2、3、4號廳展出,此次將展出全部三部曲作品共225件,是呂楠作品在國內美術館規模最大的一次展出,開幕當天還將舉行“隱祕的現實與深度的觀察”呂楠攝影作品研討會。

呂楠試圖通過這三部曲邀請我們參與到一種“永恆”的鍛造之中。正如呂楠自己所説:“攝影師的工作方式,決定了影像要在一瞬間形成,但不意味着攝影師總捕捉稍縱即逝的瞬間。心靈的思考是必然性,不是偶然性。我是要關心人們根本、持久和本質的東西”。能否在瞬間中把握永恆,能否截取時間的片段從而讓時間無限綿延是呂楠念茲在茲的東西,是他的信念,也是他成為藝術家的理由。《被遺忘的人》中我們看到理性失語時顯露的平靜的哀涼,《在路上》中我們能管窺到國人身上異乎尋常的尚未窮盡的信仰深情,而《四季》則賦予了人類肉身之軀以寧靜崇高的神性。《四季》被慄憲庭稱讚為“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畫面莊嚴,凝重,肅穆,體現出呂楠對於畫面情緒的強有力的“控制力”(語出慄憲庭)。這些作品無論在中國攝影史還是在世界攝影史上都是極富啟示意義的,那種超驗的永恆與有限的存在之間的張力無疑將使這些作品具有持久而深刻的魅力。

從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國當代紀實攝影實踐看,呂楠的意義是,他率先把鏡頭對準被遮蔽的對象,讓隱祕的現實呈現在圖像中,用圖像去見證變動的社會中不為人知的細節。此外,他的工作方式,也就是用長時間去追蹤同一題材,和被拍對象處於同一視角上,把人文關懷轉變為持續而深入的觀察,極大地影響了中國攝影的發展,甚至成為紀實攝影的一個重要轉折。今天的中國,從視覺意義上看,是歷史上被紀錄得最為詳盡、最為充分的,這個功勞,毫無疑問要歸功於中國幾代攝影家的努力,而當年呂楠的作為,是一個重要的開端。更可貴的是,他的努力還一直延續到今天,這就是他所拍攝的“三部曲”在中國當代攝影中享有重大意義的原因。這説明,呂楠的工作,從他的拍攝方式到拍攝成果,是書寫這三十年中國攝影的重要篇章。而且,還可以預言,他的影響,將成為新一輪攝影運動發展的'關鍵節點。我們看到,攝影家通過鏡頭,對現實生活中的精神狀態始終保持了一種儆醒的自覺,並且透過謙卑,肅穆和凝重的畫面展現在人們的眼前。

呂楠的意義還不限於攝影這個領域,他所紀錄的,不僅是邊緣的一羣,不僅是始終處於隱祕現實的中間地帶,被瘋狂發展的物質社會和犬儒化的精英階層所遺忘,他的所作所為,是力圖通過對這些人羣的觀察,重振,或者重問一個與生存密切相關的價值問題,一個簡潔、普通而又重大的存在的意義的問題。所引申出來的討論,也絕不是攝影本身所能涵蓋的,其中包含着的社會性,將成為那些關心中國發展的人們永遠也不會過時的話題。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