犛牛的繁殖生理特點是什麼

來源:文萃谷 2.56W

犛牛全身都是寶,藏族人民衣食住行燒耕都離不開它。下面是本站小編給大家整理的犛牛的繁殖生理特點簡介,希望能幫到大家!

犛牛的繁殖生理特點是什麼

  犛牛的繁殖生理特點

(一)性成熟

幼年犛牛,發育到一定時期,開始表現性行為,生殖器官發育成熟,公犛牛產生成熟精子,與母犛牛交配,使母犛牛懷孕。母犛牛能正常發情排卵並能正常繁殖,稱為性成熟。

犛牛性成熟的時間,尚無系統精確的測定。據在生產實踐中觀察,公犛牛在一歲左右就出現爬跨母犛牛的性行為,但此時沒有成熟精子產生,也不能夠使母牛受孕。在兩歲以上才有成熟精子產生,並能夠使母牛受孕。所以,公犛牛的性成熟時間是在兩週歲以後。公犛牛的使用年限可達10年左右,配種能力最旺盛的時間是3~7歲,以後逐漸減弱。對配種能力明顯減弱的公牛,應及時淘汰。在自然交配的條件下,一頭公牛可配15~20頭母牛。公犛牛的嗅覺異常靈敏,能在成百頭母犛牛羣中迅速找到發情母牛。有的公犛牛隻在配種季節才合羣於母牛羣中,且護羣性強,配種季節過後,即自動離羣到高山中去,翌年配種季節再回到母牛羣中,這一習性,與某些野生動物相似。

母犛牛一般是2~2.5歲時第一次配種。有的個別個體1.5歲時即出現發情並受配懷孕,也有的個體到3~4歲時才發情受配。母犛牛的初配年齡取決於當地的草場和飼養管理條件,營養狀況好,個體發育正常,初配年齡就早,營養狀況差,發育受阻,初配年齡就推遲。據對四川甘孜地區九龍犛牛的調查統計,2歲配種3歲產犢者佔32.49%,3歲配種4歲產犢者佔59.90%。母犛牛的利用年限為10年左右。

(二)發情周期

母犛牛的發情周期很不一致,平均21天,也有報道21.3天、14.88天,但是個體差異懸殊,最短者5~6天,最長者60天以上,一般14~28天佔多數,為56.2%。

母犛牛發情的症狀不象普通牛那樣明顯。發情初期,外陰部略有充血腫脹,陰道粘膜充血呈粉紅色,這時僅有育成後備公牛追逐,壯齡公牛不追逐。發情10~15小時後,逐漸達到發情旺期,精神不安,興奮,吼 叫,爬跨其它母牛,食慾減退,產奶量下降。陰脣腫脹並有粘液流出,常作舉尾排尿姿勢,陰户頻頻擴張,陰道濕潤潮紅,引誘公牛並接受交配。此後,發情徵狀逐漸減弱,陰道粘液變濃,逐漸進入休情期。

(三)發情持續期

母犛牛發情持續期與發情周期一樣不一致,平均為41.6小時、51.0小時,個別短的12小時,長的94~118小時,一般24~36小時。青年犛牛較正常,一般平均28小時,44小時;經產犛牛不正常,為 12~118小時。

(四)排卵時期

母犛牛排卵時間,大約在發情終止後12小時,範圍5~36小時。黃體形成時間,約在排卵後64小時,範圍30~120小時。

(五)產後第一次發情

母犛牛產後到第一次發情的間隔時間多為100天左右,也有報道113.2(29~177)天。3~4月份產犢的第一次發情間隔時間最長,以後逐漸減少,有產犢愈早第一次發情愈晚的情況。據各地觀測結果:海拔低、氣温偏高、牧草萌生早的地區,除3月份產犢的母犛牛有較多的(33.3%)在7月份第一次發情外,其餘則大部分在8、9兩月才發情;海拔高、氣温低、牧草萌生遲的地區,3~4月份產犢早的母犛牛,一般要到8~9月份發情,與產犢晚的牛甚至同一時期內第一次發情,這説明產犢早的母犛牛產後第一次發情不一定就早,而是集中在生態條件好的月份。

(六)發情季節中發情次數

母犛牛在整個發情季節,多數只發情一次。據在青海大通牛場觀察統計,發情一次者佔73%,發情兩次者佔21%,發情3次以上的只佔6%。因此,抓好第一次發情的配種工作,對提高犛牛的繁殖率具有重要意義。同 時,也告訴我們,用母犛牛在下二個發情周期是否發情來判斷是否妊娠是很不可靠的。

(七)繁殖季節

犛牛的繁殖有明顯的季節性,發情配種集中在7、8、9三個月。據在青海大通牛場對416頭母牛的觀察統計,7月份發情的有59頭,佔14.2%,8月份發情的有150頭,佔36.1%,9 月份發情的有194頭,佔46.6%,3個月合計佔96.9%。6月以前和10月以後發情的牛很少。產犢則集中於4、5、6三個月。

母犛牛的發情時間,與上年的.繁殖狀況有密切關係。“乾巴”母牛(上年未產犢)發情最早,“牙日瑪”母牛(上年產犢)次之,當年產犢的母牛發情最晚,甚至不發情。

關於犛牛的繁殖有明顯季節性的問題,據調查,青海省大通牛場、果洛州乳品廠的牛羣中,每年都有個別母犛牛於9~11月分娩,這就説明個別牛於每年1~3月發情受配,其明顯季節性是相對而言,不是絕對的。

(八)妊娠期

犛牛的妊娠期平均為256.8天(250~260天),若犛牛懷雜種牛犢(犏牛犢),則妊娠期延長,一般為270~280天,即延長15天左右。

  犛牛的分類地位

犛牛的分類地位一直存在着爭議,犛牛究竟是屬於牛亞科牛屬還是屬於牛亞科犛牛屬,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形成一個明確的定論。本文通過對犛牛與牛亞科其他屬在古生物學證據、形態學特徵、血液蛋白多態性、微衞星多態性、mtDNA序列變異、rDNA的RFLP數據和功能基因序列信息等各方面研究資料的比較分析,發現犛牛無論在古生物學證據、形態學特徵,還是在分子生物學特徵上均表現出與牛屬中的普通牛Bostaurus、瘤牛Bosindicus不同,而與美洲野牛Bisonbison的親緣關係更近一些,因此將犛牛劃分為牛亞科中1個獨立屬(即犛牛屬),似乎比將犛牛作為牛屬中的1個亞屬或1個種更合適。

犛牛起源於中國,是一種古老而原始的物種。犛牛Bos grunniens、Poephagus mutus或Bos mutus是唯一能在青藏高原的高寒牧區繁衍的牛亞科動物,是當地人民必不可少的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有“高原之舟”和“全能家畜”的美譽(Wieneret al.,2003)。

  犛牛的生活習性

犛牛體形防寒保暖,體軀緊

湊,頸短耳小,皮厚表面積小;汗腺機能極不發達,被毛長度、細度不等且隨季節變化,體側及下部裙毛密而長,可禦寒防濕,適宜寒冷氣候。胸廓大,心胸發達,氣管粗短,紅細胞大,血紅蛋白含量高,呼吸、脈搏快,適應高原缺氧環境。嘴巴寬大、嘴脣靈活,能啃食矮草;蹄質堅實且有軟墊,性情温順,反應靈敏,建立的條件反射比較鞏固,容易調教;抗病力強、抗逆性強、合羣性強、食性廣、耐飢渴、耐粗放的飼養管理條件。

犛牛能適應海拔3200~4800米,大氣壓68420.85~55435.28Pa,氧分壓14505.43~11679.01Pa,含氧量14.9%~11.44%的生態環境。其胸廓發達,心肺發育指數大,藉以保護胸、腹內臟器官、外生殖器官、乳房及各關節,以防受凍。據測定,在海拔3800米的草甸草場上日放牧9.5h,犛牛日採食鮮草27.86±1.42kg。

犛牛還有識途的本領,善走陡坡險路、雪山沼澤,能遊渡江河激流,並能避開陷阱擇路而行,可作旅遊者的前導。

猜你喜歡:

1.犛牛養殖技術

2.犛牛如何放牧及養殖管理技術介紹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