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格式塔心理學與中國畫中的留白論文

來源:文萃谷 2.92W

  一、引言

淺談格式塔心理學與中國畫中的留白論文

格式塔心理學誕生於1912年,是現代西方心理學的主要流派之一。格式塔心理學美學認為,藝術作品只是冰山的一角,但是,經過作者準確選擇最具代表性的形象與暗示,卻能與讀者的心理結構形成某種微妙的聯繫,從而讓讀者看到整座冰山的真實面目,即整體大於部分之和。

留白是中國畫中最常用的技法之一,也是中國畫的一大特色。中國畫不像西方的油畫強調色彩的衝擊,它用淡淡的墨跡給我們描繪出一個個充滿想象空間的世界,而這個空間很大程度上是留白的作用。中國畫中的留白與西方格式塔心理學有着異曲同工之處,下面我將淺談兩者之間的聯繫。

  二、格式塔心理學

格式塔研究的出發點是“完形”,而完形有三個特點:1、它反對元素分析, 強調整體組織。認為整體並不等於部分的綜合,並不是由若干元素所組合而成的。反之,整體乃是先於部分而存在並制約着部分的性質和意義。2、在其大小、方位等發生改變的時候, 仍然保持整體性和功能不變,具有變調性。3、完形是客體經過知覺活動組織成的整體,是客觀的刺激物在主體知覺活動中呈現出來的式樣。

總之,人們在觀看的時候,物體內在的物理結構使人通過視覺形成了一種和諧一體的心理結構。即異質同構。其次,格式塔是一個力的結構。有中心,有邊緣,有重心,有傾向,有主次,有虛實,有對比,完形自發組織地追求着一種平衡,力的藴涵、運動都圍繞着平衡進行。這種平衡,是力的平衡、動態的平衡。再次,格式塔從客體方面講,是結構;從主體方面講,是組織。格式塔的活動原則有兩個:簡化與張力。簡化就是以儘量少的特徵、樣式把複雜材料組織成有秩序的力的骨架。簡化以分層、分類、忽略等多種方式,走向知覺上的動態平衡。動態平衡的基礎在於張力。點、線、面的結合, 色彩的對比、過渡,其中藴涵着內在的傾向性的張力。格式塔心理學理論不僅對現代心理學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方法意義,同時對整個藝術領域尤其對設計藝術發展具有特殊意義。

  三、留白與格式塔心理學

中國畫中的“留白”有着深遠的歷史,並且是在畫家們的創作中自覺形成的一種技法。對於畫面上有意識的“留白”並作深入研究的時代當為宋代,這個時期是中國畫之“留白”造美的興盛時期。如趙佶的《池塘晚秋圖》 ;馬麟的《層疊並綃圖》 ;以及北宋文同的《墨竹圖》 。下面我們着重分析一下文同的《墨竹圖》 。文同至於畫竹,他曾對好友蘇軾有過表露,説:“吾乃學道未至,意有所不適而無以遣之,故一發於墨竹”,可見畫竹是他渲泄情感,遣發胸懷的手段。

這幅《墨竹圖》本幅墨竹縱131.6釐米,橫105.4釐米,雙拼絹本,現在存於台北故宮博物院。開創的是用墨畫竹的先河,此圖竹竿用筆自然圓渾,墨色偏淡,節與節之間雖斷離而有連屬意。畫小枝行筆疾速,柔和而婉順,枝與枝間橫斜曲直顧盼有情。竹是氣節之意象,用墨跡來表現它更是想顯出它的蒼勁有力。同時我們不得不看到此幅畫作亦有大面積的留白存在。留白,給了我們無盡的遐想,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眼前這一株竹子,我們看到的是竹子的品性。這裏也可以用以小見大的思想去理解 。竹子的高潔,竹子的骨氣被表現的淋漓盡致。當視覺分化但圖形的外輪廓線不明晰時,在某些條件下知覺有着使輪廓線彌合而形成完整的圖形知覺的趨勢。這是一種將空間上有間隙的圖形組合的更加緊密或單個圖形單元更加完整的傾向,是完形心理學的核心概念。從格式塔心理學美學的角度來看,《墨竹圖》的留白藝術表述,恰恰就給予視覺組成了一個完形結構,建立起一個有機的格式塔。

到了近代,齊白石先生的畫作中更是把用“留白”把畫中的意境表現得淋漓盡致。老先生作品《蛙聲十里出山泉》 ,畫中借用青蛙初生時的蝌蚪形態來表達詩中的意境,使詩意達到完美的傳達——遠處黑色的巖縫中汩汩流着泉水,幾只小蝌蚪順勢而下,穿過石隙,沒有蛙聲勝過蛙聲,把一句詩用繪畫語言進行了形象的'詮釋。巖石故意用厚實的濃墨,黑白相對的中國傳統繪畫特有的着墨方式和泉水的大面積留白處理在此處用得恰到好處,讓觀者彷彿真正身臨其境,聽到那涓涓的泉水,聽到小蝌蚪快樂的跳出水面的聲音。

  四、結論

通過對以上兩組國畫作品的留白分析,我們再來探討一下留白的內涵與格式塔心理學之間的聯繫。

中國畫中的留白這一獨特的技法延續至今,其中的內涵是相當豐厚的,它有着很傳統的思想依據,一是中國的哲學思想“氣”理宇宙説;二是道家的美學思想“氣”歸“道”,而“道”為“虛無”,如老子的“大象無形”“知其白,守其黑”和莊子的“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留白給了中國畫無盡的想象空間,也給了人們無窮的浩渺之感。《深山藏古寺》只畫山巒、密林與一個挑水上山的和尚,卻完全找不到古寺,但這“冰山的一角”卻給觀者提供了準確的形象與暗示,從而與觀者之間建立起聯繫,構建了一個“完形”,也就是格式塔。在這個格式塔中,觀畫者自然能夠“看”到隱藏在深山中的古寺。反觀格式塔心理學,其重心在於揭示主體與客體之間的完形結構,選取藝術的“形式”及其與知覺的關係考察文學藝術,進而提出整體性的原則。不正是歸納演繹了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的“淡然無極而眾美從之”的精髓嗎?

國畫留白,獨特而深遠。讓人們煩躁的心得以安靜,也讓人們禁錮的思維得以發散,我們在觀看畫作的同時心中構建起格式塔,填補了畫面中的“白”,完形在每個個體的知覺活動中。

作者簡介:李奐達(1991-),男,漢族,天津人,現為天津工業大學藝術與服裝學院,視覺傳達設計專業,在讀碩士研究生。自幼喜好美術,本科學習設計,作品曾獲得天津市首屆青年水彩畫大賽入選獎,第二屆青年美術節優秀獎等。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