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中秋節的小報圖片

來源:文萃谷 2.17W

中秋,是一個籠罩在月光中的節日,溶溶如水的月色給這個節日灑滿了婉轉的柔情。你瞭解有關中秋節的小報圖片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有關中秋節的小報圖片,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有關中秋節的小報圖片欣賞
有關中秋節的小報圖片

  有關中秋節的小報圖一

有關中秋節的小報圖片 第2張

  有關中秋節的小報圖二

有關中秋節的小報圖片 第3張

  有關中秋節的小報圖三

有關中秋節的小報圖片 第4張

  有關中秋節的小報圖四

有關中秋節的小報圖片 第5張

  有關中秋節的小報圖五

  有關中秋節的小報內容資料1:中秋節諸國習俗各不同

在日本,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被稱為“十五夜”或“中秋名月”。日本人在這一天同樣有賞月的習俗,在日語裏稱為“月見”。日本的賞月習俗來源於中國,在1000多年前傳到日本後,當地開始出現邊賞月邊舉行宴會的風俗習慣,被稱為“觀月宴”。與中國人在中秋節的時候吃月餅不同,日本人在賞月的時候吃江米糰子,稱為“月見糰子”。由於這個時期正值各種作物的收穫季節,為了對自然的恩惠表示感謝,日本人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雖然日本在明治維新後廢除了農曆,改用陽曆,但是現在日本各地仍保留着中秋賞月的習俗,一些寺院和神社在中秋節還要舉辦專門的賞月會。

節日這天,成千上萬的居民都穿上富有民族特色的服裝,吟唱吆喝,扶老攜幼,抬着神龕到廟裏去進香。孩子們還到野外採集象徵吉祥如意的野草裝飾家門,迎來幸福;晚上全家聚集在院子裏,擺上瓜果、米糰子等供奉月神,然後分食、賞月,聆聽老人講述關於月亮的神話。

去越南體會別樣中秋習俗

中秋習俗:當晚孩子要提鯉魚燈出遊,各地會舉行花燈節和舞獅。

越南人農曆八月十五也過中秋節,同樣也吃月餅也賞月,不過越南的中秋節主要是給小孩過的!在越南的中秋節,家長們會給孩子送上五顏六色的花燈、玩具以及各種零食,因此,中秋節是越南兒童最快樂的日子

説起越南中秋節的起源,因為農曆八月十五這一天正好是稻子成熟收割的時候,這時候各家各户都要拜祭土地神,在豐收之前,各家各户的大人通常都忙於耕種,沒有太多時間陪孩子們玩耍,於是就利用中秋節慶祝豐收的這一天多給孩子們一些補償。中秋節當晚越南的孩子們會聆聽關於阿貴的傳説,是講述曾經有一條鯉魚成精後害人,有人為除害用紙紮了鯉魚燈鎮住魚妖。所以越南孩子在中秋夜均要提鯉魚燈出遊玩耍,還預示長大“跳龍門”之意。另外,越南的一些地方還在節日期間組織舞獅,常在農曆八月十四、十五兩晚進行。當地人過節時或全家圍坐院子裏,或舉家外出到野外,擺上月餅、水果及其他各式點心,邊賞月、邊品嚐美味的月餅。孩子們則提着各種燈籠,成羣結隊地盡情嬉鬧。

當季風景:越南除了河內,順化和會安的風景也很美,這個季節建議租自行車,尤其是會安古城至海邊那一段,一路田園風光很美,尤其是海灣大橋值得騎行。至於西貢也有很多地方值得體驗,許多法國殖民時期的建築都很漂亮,可以步行慢慢欣賞。

坦桑尼亞讓人心驚肉跳的“月圓節”

在坦桑尼亞,每當公曆九月的月圓之夜是坦桑尼亞的“月圓節”,各家各户的大門都輕輕地打開,人們靜悄悄地走出家門,來到空曠處,圍成一個個圓圈,默默地坐下。直到皎潔的月亮高懸中天,人們才打破沉默,開始熱烈地交談,並舉行各種各樣的慶祝活動,歡渡一年一度的節日。

在坦桑尼亞,關於“月圓節”的來歷還有一段古老的傳説。相傳,很久很久以前,外敵曾入侵這塊富饒的土地,這天正值月圓時節,當地人被外敵追殺,被迫逃進了一片森林藏身。敵人追趕到森林邊,卻不見一個人影,只見一片明月高照的森林,耳邊不時傳來一陣陣秋風吹動樹葉的嘩嘩聲。此時,敵人誤認為林中埋伏着大批軍隊,不敢貿然進入密林之中,只好匆忙撤離。而善良的人們也終於免於一場災難。為了紀念這個月圓之夜,後人便將每年公曆九月的這一天定為“月圓節”。時至今日,人們仍然依照古老的習慣,圍坐在皓月之下慶祝這一值得紀念的節日。

揭開斯里蘭卡“月圓節”的神祕面紗

中秋節,在亞洲大多數國家和地區是“一年一度”。然而,斯里蘭卡的“月圓節”,是按“佛曆”習俗流傳的,每月當月亮“團圓”時,就要過一次佳節,當然以“中秋”的“月圓節”最隆重。“月圓節”這天,斯里蘭卡全國放假。善男信女們早早安排好美味佳餚後,都爭先恐後地到寺廟或神堂去聽講經,拜月亮。聽拜之後,人們圍坐在場院裏,就着美食,端坐賞月。直至明月西沉,才燃火掌燈,歌舞娛樂,盡興而散。

泰國人流行祈月拜“八仙”

泰國人民把中秋節喚做“祈月節”。這是很名符其實的,且受中國民間文化影響很是明顯的。八月十五,節日之夜,各家各户,男女老少都要參拜月亮。人們在大方桌前端坐祈禱,互相祝福。大方桌上,供奉着南海觀世音菩薩,面目慈祥,在向祈禱者灑布“大慈大悲”;桌上還供奉着中國民間傳説的“八洞神仙”。個個栩栩如生,在向祈禱者傳授“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桌上還擺滿了“壽桃”、“月餅”之類美食。據泰國傳説,中秋祈月,八仙會帶着壽桃到月宮給觀音祝壽,菩薩神仙們就會“降福生靈,壽半人間。”

柬埔寨人的“拜月節”

柬埔寨人,在佛曆十二月上弦十五日舉行傳統的“拜月節”。這天清晨,人們開始準備供月禮品,有的採鮮花,有的挖木薯熬湯,有的舂扁米,有的煮甘蔗水,一派歡樂繁忙。晚上,大家把供品放進托盤,將托盤放在房前一張大席子上,靜待明月東昇。當月上樹梢頭,人們虔心拜月,祈乞賜福。拜畢,老人把扁米塞進孩子嘴裏,直到塞滿不能咀嚼時方止。這表示“圓圓滿滿”、“和和美美”。大家盡興品嚐美食而散。

緬甸中秋節的另類叫法:光明節

緬甸人在8月的“月圓日”要大張燈火,以慶祝“光明節”的光臨。節日之夜,萬家燈火,亮若白晝,到處是“不夜城鄉”。天上皓月,地上明燈,照耀緬甸一片光明。緬王每年親自主持慶祝活動。國王還要在衞隊和文武百官簇擁下,出宮觀燈並舉行盛大施捨。各地還要通宵達旦放電影、演出話劇、木偶戲、跳舞唱歌,佛塔內還有大規模的佈施齋飯等活動,好不熱鬧。

最長的中秋:伊朗“麥赫爾幹節”

伊朗人稱中秋節為“麥赫爾幹節”。這一天是伊朗太陽曆的七月十六日。節日期間,人們都以品嚐各種豐收果實為樂,隆重的慶祝活動持續六天才結束。

異域風俗:老撾通宵達旦過月福節

老撾稱中秋節為“月福節”。每逢中秋節到來時,男女老少也有賞月的風俗。夜晚,青年男女翩翩起舞,通宵達旦。

朝鮮:歡慶豐收的農家節日

在古代的朝鮮,“秋夕”是一個歡慶豐收的農家節日,也是農耕社會最重要的節日之一。在這一天,人們用新打的穀米做成各種食物,帶上同樣是新米釀成的清酒,跳起歡慶的農樂舞,去祭掃祖先的墳墓。這樣的習俗如今在朝鮮農村依然可見。而除卻祭掃親人墳墓、歡慶豐收,城鄉居民瞻仰烈士陵園和紀念碑,也成為今日具有“朝鮮特色”的新習俗。

  有關中秋節的小報內容資料2:古代文人騷客吟中秋

中秋,是一個籠罩在月光中的節日,溶溶如水的月色給這個節日灑滿了婉轉的柔情。“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空中的皎皎圓月,像懸掛在碧霄中的天鏡,照見了那錦箋素帛上的綿綿情思,喚醒了那鼎銘竹簡中的千年心緒。“明月如霜,好風如水”,悠遠的詩情在時光的深處涉水而來,重新盪漾出我們心底的漣渏。

“月到中秋分外明”,讓清風翻開一頁頁古雅曼妙的中秋詩篇,從這些琅琅上口的字句中,我們染得仙宮中的丹桂清香,掬得唐宋時的樓台倒影。煮字為酒,舉杯邀月,那輕颺的逸興飛上了九霄,去擁抱這一輪照耀千古的中秋明月。

中唐詩人的望月思緒

“中秋”這個節日是農曆每年中的八月十五日,正當三秋之半,故稱“中秋節”。相傳西周時期就有賞秋祭月的習俗,到了唐朝初年已成為固定的節日。然而,從唐代的詩篇中我們可以看到,當時的人們還沒有普遍流行“中秋節”這一名稱。《全唐詩》中題詠中秋的詩篇,多數都題為“八月十五夜”或“十五夜”。中唐詩人王建這首詩的題目也不例外,叫做《十五夜望月》。

雖然稱謂不同,但中秋節時望月懷遠,意遙神馳的情懷卻並沒有什麼不一樣。庭院裏月色如霜,鴉鵲也悄無聲息地棲於樹上,一派靜謐素雅的圖景。那彷彿來自廣寒宮的冷露,浸濕了飄香的桂花樹。天涯萬里,有多少人像我一樣仰頭望月?那綿綿的秋思隨風散去,會落在誰家呢?

秋日,是一個讓人們思緒紛飛的季節,而靜坐在中秋的圓月下,時空流轉的腳步被月光透視,變得無比清晰。心中積澱着的情感像霜葉的顏色一樣越發濃重。我們思念遠方的親友,我們感懷似水的流年,舉起灑滿月光的那杯酒,飲盡説不盡的悠悠心事。

蘇軾的千古絕唱

這首著名的中秋詞寫於宋神宗熙寧九年,距今已有一千零三十四年。小序中的“子由”,是指蘇軾的弟弟蘇轍。蘇氏兄弟小時候同起同卧,一起誦讀學習,形影不離。然而,兩人金榜高中、加官晉爵之後,卻是天各一方,難得相見。所以,當知道蘇轍在山東濟南任職時,蘇軾特意向朝廷上書,申請從杭州調到密州,也就是現在的山東諸城。然而,諸城離濟南也有五百里之遙,中秋節還是無法團圓。於是,蘇軾醉飲達旦之後,寫下了這一曲千古絕唱。不過,值得欣慰的是,兩年後的中秋節,兄弟兩人終於在徐州團聚了。

南宋詩評家胡仔曾經誇讚道:“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盡廢”。也就是説,有了蘇軾這首詞後,其他的中秋詩詞都好似螢火遇見了日光,黯然失色了。如今,每逢中秋佳節,“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這兩句就會油然唱響在我們的心頭。其中的浪漫豪情,讓我們也禁不住對月舉杯,陶然一醉。而且,此時此刻,沒有比“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一句,更能恰到好處地表達對遠方親友和愛人的思念與祝願。

北宋進士的歡樂之情

這首詩的作者李樸,字先之,是北宋哲宗年間的進士,和黃庭堅、秦觀是同一時代的人。他的詩名並不是多麼顯著,但是這首《中秋詩》,卻被選入舊時學童們必讀的《千家詩》裏,流傳很廣。這裏面提到了許多有關月亮的典故,傳説嫦娥奔月時,懷抱着一隻雪白可愛的兔子。詩人偏愛一輪皓月朗朗當空的模樣,俏皮地請玉兔去月亮之外的地方玩耍,不想讓它的身影遮住明月的清光。他又引用古人 “蟾蜍食月”的説法,喝斥着驅趕想要偷吃月亮的“妖蟆”,如此寥寥幾筆便將輕鬆活潑的心境躍然於紙上,令温情美滿的中秋之夜更添幾分愉悦歡樂之情。最後兩句,則是詩人見月色迷人,恨不得乘坐所謂的“靈槎”直到天上,“槎”,就是大木筏,古人以為天上的銀河和地上的江河是連通的,晉代文人張華的《博物志》記載,有一個人乘坐大木筏,溯流而上,竟然不知不覺中就來到了天上的銀河。今天,對於我們來説,月亮早已不再那樣神祕,但臨風對月時,那種種瑰麗奇偉的傳説,還依然馳騁在我們的心間。

宋代才女的純真之情

朱淑真這位宋代才女,遇人不淑,所嫁非偶,給世人留下了《斷腸集》和《斷腸詞》這兩卷浸滿淚水的文字。不過,少女時代的朱淑真還是相當幸福的,她出生在官宦之家,通過朱淑真所寫的《璇璣圖記》,我們可以瞭解到這樣一個故事:朱淑真未嫁之時,隨着父親一起到浙江西部遊玩,見到了南北朝時另一位才女蘇蕙所創的《璇璣圖》,她十分喜愛,有戀戀不捨之意。父親明白她的心意,當即花重金買下來送給她。由此可見,朱淑真的父親對她是十分寵愛的。

這首其樂融融的中秋詩,應該就是朱淑真待字閨中時所寫,雖然因年歲尚小,語句顯得有些稚嫩,遠不如她後期的作品字字珠璣、渾然天成,但中秋家宴時那份團圓安樂的心情,卻真切地洋溢在字句間,年少時的和樂融融也成為她一生中的美好回憶。

董小宛的真情流露

這首詩是明末著名的才女,名列秦淮八豔之一的董小宛所寫。她雖然淪落風塵,但卻生就一個“喜靜不喜鬧,喜散不喜聚”的性情,始終渴望着終身有托,不再混跡於浮萍。董小宛是一個多才多藝的女子,不但琴書畫俱佳,而且精擅廚藝,是中國古代十大名廚之一。崇禎十三年的這個中秋節,董小宛寫下了《秋閨詞十一首》,我們選了其中的第八首。這些詩句她用工整清秀的小楷,寫在一個金箋紙的扇面上,經歷了三百七十多年的歲月滄桑,有幸完好無缺地保存了下來,現存於吉林省博物館內,董小宛那一手端嚴精麗的好字,也成為傳統文化收藏寶庫中一件不可多得的珍品。時年董小宛年方十六歲,未脱風塵,所以尋常百姓家團圓喜樂的佳節裏,更令她鬧中取靜,在獨自冥想的'時候,心生淡淡的愁緒。詩中的“人自愁”和“書不盡”直抒董小宛當時的寂寥,有幸的是,就在這一年,她結識了明末四公子之一的冒闢疆。才情兼備的董小宛與冒闢疆初次相見,驚鴻一瞥。郎才女貌的二人很快墜入愛河,結成眷屬。後來,經歷了明末清初的家國動盪,二人在重重阻礙之下,仍然志氣高潔、不仕滿清,這段典故也成為歷史佳話。

董小宛與冒闢疆鴛侶相伴的時間只有十年,小宛就不幸病逝。冒闢疆為紀念與董小宛之間這一段身逢亂世、堅貞不渝的愛情,特別寫下《影梅庵憶語》,字裏行間真情流露,追憶着他們這一生中最寶貴的愛情傳奇。

辛棄疾的中秋追憶

九州萬里,睛雨不同。中秋佳節之時,想必也有一些朋友所處的地方正在綿綿陰雨之中,從而無緣看到那輪皓潔如鏡的圓圓明月。然而,我們也不必像古人一樣歎息:“此夜若無月,一年虛過秋”。蘇東坡説得好:“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所以,同為豪放派詞人的辛棄疾,在這個濕漉漉的中秋節裏,心態依然是從容安樂。在詞中,辛棄疾追憶前一年賞花賞月的好景,融景於情。丹桂飄香,映在花影裏,攬月入懷,將良辰好景盡收心中,自有一番吐納天地的豪情。到了這一年中秋,秋雨盈盈,薄雲遮月,斟一杯陳年好酒,酒香散入秋風中,潤濕了紗窗。本應玉盤懸空的團圓之夜,因為天地間的濕霧氤氲變得朦朦朧朧。若不是這天高地遠,真叫人恨不能乘風而上,探一探造物者的別具匠心。可轉念一想,既然天意如此,那索性就在這燭火通透的人世間,就着記憶中的明月與塵世中的美滿,歡宵達旦、且歌且吟。

張孝祥的月下豪情

張孝祥是南宋初年的一位蓋世英傑,他不但才華卓絕,有着瀟灑倜儻的氣質,而且豪邁不羈,有着剛正不阿的性格。這首詞寫於公元1166年的中秋時節,談及中秋詞,歷史上説來,首推蘇軾的《水調歌頭》,這第二位的就是張孝祥的這首《念奴嬌 過洞庭》了。廣袤浩淼的洞庭湖波,此時如軟玉一般温潤。一葉小舟遨遊於天水之間,越發顯得空渺疏曠。素潔的月光和星光,照映在水晶般剔透的湖水中,整個世界也彷彿變得通明澄澈。張孝祥目睹此景,忍不住向天地敞開他光風霽月般的胸懷,他心如玉壺,纖塵不染,無愧無畏。他欲以江水為酒,北斗為杯,邀萬物都來做他的賓客,這等吞星吐月般的豪情,絲毫不遜於當年的李太白。對水對月,往往會讓人感到安祥,感到聖潔。但願“處處清涼水,夜夜琉璃月”。今夕何夕,就讓月光沐浴我們的整個身心,照得那心田裏,也如同冰雪一樣晶瑩剔透。

元代白樸的“祝願”

白樸是元代著名的詞曲家,他與關漢卿、王實甫、馬致遠並稱為“元曲四大家”。他寫的《牆頭馬上》,是一出膾炙人口的愛情喜劇。白樸的這首詞,寫得十分新穎別緻,短短一首詞中,竟然如“百寶嵌”一般鑲入了十九個“月”字。確實,賞月是中秋時最重要的一個內容。

古人説:“天上月色,能移世界”,月光的輝映下,就算是尋常的景緻都多了幾分清麗和淡雅,朦朧和夢幻。月下賞花,花映月色更為多姿;月下撫琴,聲隨月光遠行千里;賞月宜登樓,看清輝高遠,照鑑胸懷;賞月宜臨水,觀水月相溶,寄述情思。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