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農村調研報告

來源:文萃谷 3.76K

在經濟危機的大環境下,大學生就業問題已經成了社會的一大難題。每年六七百萬的大學生畢業,而在現在的經濟形勢下要想實現完全就業甚至是大部分就業都非易事。 但是,城市的就業容量十分有限,歷年累計的250多萬未就業的大學畢業生就是明證。長期累積下去,沒有哪個社會能夠負擔,而且愈來愈嚴重,人力資源的浪費也將長期存在。而農村是中國曆來最廣闊的就業渠道,是有效釋放就業壓力的“安全閥”,也是改革開放30年以後,最迫切需要人才的地方。農村需要大學生早已無容置疑。

大學生農村調研報告

大學生到農村去,是時代的呼喚,是農民的期盼,是黨對當代大學生的殷切期望,是新農村建設的需要,是人才市場的必然選擇,也是解決目前大學畢業生就業問題的一個很好的途徑。隨着各高校對大學生就業指導力度的加大,以及國家、各級政府部門陸續出台的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就業的優惠政策,已有很多大學生開始轉變觀念,願意到基層去,願意到農村就業,願意嘗試自主創業。

不少大學生在這深入基層的鍛鍊中體會頗深,感慨萬千!很多大學生懷着滿腔熱忱的邁出大學校門,希望能儘量發揮自己所有的特長,展現自己所有的能力,儘自己最大力量,造福一方子民!

然而,在調查中發現不少到農村就業的大學生工作情況並不是很好。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一、大學生與村民之間存在着矛盾。

很多村民都普遍感覺大學生能力缺乏。農民也好、基層政府也好,不是不存在對大學生的需求,農民普遍期待大學生能夠給他們帶來一些資金、農技、信息、市場方面的服務,遺憾的是很多大學生並不具備這方面的能力,很多大學生下鄉之前連韭菜和麥子都分不清楚。有些學生下去前沒有足夠的培訓,對當地的情況、如何做工作、工作的困難一無所知,下到農村後有不想放下身段,要把自己作為農民的一分子,虛心向農民學習,誠心與農民交朋友,先當“村民”後當“村官”,儘快與當地農民融為一體。所以,讓村民感到不滿。而另一方面,農村的生活條件辛苦,待遇一般,讓大學生無法安下心來

真正為農村服務。

二、是犯了眼高手低的毛病。

部分大學生覺得自己從大學出來,很了不起,於是就擺出一副高姿態,看不起那些土生土長的農民 。心有大志,卻不符合實際,更加不願從小事做起。 不懂得要想做好一個村官,就必須從最基本的做起。要先去走訪村民,瞭解當地風土人情,與村民的需要融合,這樣才能夠為你將來做大事打下基礎。遇事不懂時,又不會向村民請教一些大學生村官到任後,一些村官和村委會幾乎處於分離狀態,大學生村官和村幹部在工作中沒有真正融合在一起。於是有些大學生初到農村,感覺自己空有一身本事,對工作無從下手。

三、待遇不明確。

大學生村官到基層去,為農村發展貢獻自己的青春和力量,有關部門應給其應有的待遇,這樣才能解決他們的後顧之憂,讓他們在基層安心的為農村服務,而根據調查,目前大學生村官工資不能按時發放,“三險一金”不到位,有的地方甚至連最基本的醫療保險都沒有,連“村民”待遇都無法享受。還有大學生村官的住房和伙食怎麼解決,這些最基本的問題都沒解決,他們怎麼能安心的工作呢,此外,有些地區領導只重視大學生,但並不重用大學生。他們招收了大學生,只是為了為上級彙報政績,説自己的縣有多少多少個大學生村官而已,導致大學生的熱情不高。

因此對於大學生自己而言,要當好一名大學生村官必須要嚴格要求自己,做好各方面的工作。

要到農村工作,首先要找準自身定位,時刻保持頭腦上的清醒。從繁華市井到偏遠農村,從象牙塔到土坷垃,如何適應從校園到農村生活的過渡,實現由學生到村官身份的轉變,這是要面對和解決的首要問題。要解決好這一問題,必須有一個明晰的認識和

端正的態度,明確自己所肩負的職責。農村的各項娛樂措施以及各項基礎設施遠不及城區便利齊全,環境也很艱苦。這種落差難免會讓我們產生心理上的不適應和不平衡,會影響我們的工作情緒。這就需要我們積極調整心態,消除失落感才能夠安心的投入到農村工作中。

其次要對農民有的深厚感情。去當大學生村官,必須有對農村農民深厚的熱愛之情,離開了這一點,是不可能紮根農村,作出奉獻的。“到基層去,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這不僅僅是一句口號,更是一個莊嚴的承諾。要選擇去基層,一定要懷有愛民之心,處處想着農民的疾苦,時時想着自己肩負的重任,牢牢記住村民的熱切期盼。唯有如此,大學生才能克服生活上的各種困難,工作上的各種阻礙,才能想法設法為農村謀發展,為農民謀利益。只有熱愛農民,熱愛農村,年輕的大學生村官才能耐得了寂寞,受得了清貧,在基層比較艱苦的生活環境中堅持下去;才能和基層的同事、村民打成一片,適應他們的工作方式和生活習慣;才能實現自己當大學生村官時所立下的的誓言。

《大學生農村調研報告》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餘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查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