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地質實習報告4篇

來源:文萃谷 2.37W

在不斷進步的時代,報告的適用範圍越來越廣泛,寫報告的時候要注意內容的完整。你所見過的報告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地質實習報告4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選】地質實習報告4篇

地質實習報告 篇1

1、 實習目的

本次的野外地質實習針對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05級學生。

這是一次地質啟蒙教育,是一次重要的認識實習,重點要理解基本的地質概念,瞭解基本知識,學會基本技能。通過短期的野外實習對地質學研究的主要內容和特點有一個比較全面的瞭解;通時通過實習鞏固學過的《普通地質學》的課堂內容,加深對課程有關內容的理解;此外,通過實習培養對大自然的熱愛,陶冶情操,提高對地質科學的興趣;同時充分認識到地質實踐對地質科學的重要性。

2、 北京概況

北京位於華北平原的西北邊緣,北接灤平、豐寧、赤縣和承德等縣;西臨懷來、涿鹿等縣;南臨淶水、涿縣、永清、固安、廊坊及天津市的武清等縣、市;東與大廠、香河、三河、興隆和天津市的薊縣為鄰。東南是一塊緩緩向渤海傾斜的平原,稱北京平原,其形狀很象一個向羣山叢中突出的海灣,故有“北京灣”之稱。北京城座落在北京灣的西南隅。

北京市南起北緯39度28分,北到北緯41度05分,西起東經115度25分,東至東經117度30分,南北橫跨緯度1度37分,東西經度相間2度05分。北京地處中緯地帶,氣候具有明顯的温暖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形成的帶性植被類型為暖温帶落葉闊葉林。

北京市地勢西北高,東南低。西北部山脈綿延,山峯林立,其中海坨山海拔2334米,為全市最高點。地貌呈明顯的層狀結構,山區河流多為成型河谷,主要河流有永定河,潮白河,温榆河,洵河和拒馬河。

北京有悠久的歷史,很早就有人類居住,曾發現舉世聞名的北京猿人化石和山頂洞人遺址。全市面積16807.8平方公里,轄九縣十區,人口達1000多萬,是僅次於上海的全國第二大城市,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全國的交通運輸樞紐。

3、 實習路線

本次實習共有五條路線。

6月25日: 灰峪村口的採石場-->灰峪村北西向一山坡-->灰峪東山腰處-->灰峪東山樑處及從軍向北,向西遠眺-->軍莊火車站南,鐵路剖面-->鐵路隧道附近 6月26日: 軍莊以西,永定河邊的陳家莊-野溪附近-->下葦甸村西公路邊-->河東鐵路東面-->鐵路隧道北口一帶 6月27日: 昌平一號隧道-->龍山頂-->十三陵水庫 6月28日: 房山區石花洞 6月29號: 周口店山口村東側-->羊屎溝口-->東山口花崗巖採石場

附:交通位置圖

二、 地層

北京的地層發育比較齊全,除缺少震旦系、上奧陶統、志留系、泥盆系、下石炭統、三迭系及上白堊統外,其它地層都有發育,總厚度達六萬米以上。

1、 元古界

北京的元古界缺失下元古界,中上元古界分佈很廣。

元古界的特點是在古老變質巖系之上發育的第一個蓋層,是一套巨厚的、完整的、沒有變質的沉積巖系。底部下部巖性以碎屑巖(礫巖、砂巖、頁巖)為主,夾有白雲質灰巖及火山巖(安山巖、玄武巖),中上部以化學巖(白雲質灰巖、頁巖等)為主,夾有少量的粉砂巖。

(1) 青白口系(Zq)

[1]下馬嶺組(Zqx)

本組特點是淺海相灰色,、黑色、黃綠色粉砂巖——頁巖組成頻繁、明顯的沉積韻律。巖性變化較穩定。沉積厚度116-458米,由東向西有逐漸增厚的趨勢,青白口以北最厚。

[2]長龍山組(Zqc)

本組底部為含礫粗石石英砂巖;下中部為灰白色薄——厚層石英砂巖(局部為長石石英砂巖),夾黃綠色頁巖及粉砂巖,交錯層理髮育;上部為黃褐、灰綠色薄—— 中層含礫鐵質石英砂巖及石英砂巖與粉砂巖互層含海綠石;頂部為暗紫、灰綠及黃綠色頁巖。與下馬嶺組假整合在不同層位上。厚約20-191米。

[3]景兒峪組(Z q j)

本組底部為石英粗砂巖(含灰巖角礫),呈現沉積間斷特點;下部為灰色中至厚灰層巖或白雲質灰巖;中部為黃綠色薄層泥灰巖或白雲質泥灰巖夾灰色灰巖透鏡體;上部為灰白、灰黃、紫紅、黃綠色薄層板狀泥灰巖、白雲質泥灰巖,緻密細膩,具有泥質條帶及縫合線構造。厚約76- 204 米。

2、 下古生界

北京的下古生界巖性基本穩定,厚度不大,化石不夠豐富,代表一種典型的穩定淺海沉積。本區只有寒武系和中、下奧陶統,而上奧陶統及志留系(與華北廣大地區一樣)都不存在。

下古生界主要巖性為砂巖、頁巖、豹皮灰巖、泥質條帶灰巖、竹葉狀灰巖、鮞狀灰巖和純厚石灰巖等,總厚約1600餘米。

(1) 寒武系

下分三個統;

(1.1) 下寒武統

[ 1 ]昌平組即府君山組

本組主要由豹皮灰巖、白雲質灰巖及白雲巖等碳酸鹽巖石所組成。

巖性橫向變化大,厚約13.5到95米。

[ 2 ] 饅頭——毛莊組

本組下部為角礫狀泥灰巖,含角礫泥灰巖;中部為紫紅色頁巖夾砂質頁巖,泥質白雲巖與白灰質灰巖;上部為紫紅色砂質頁巖、頁巖及綠色頁巖,夾薄層細粒結晶灰巖。與昌平組(府君山組)為整合接觸,但局部有沉積間斷。厚約50-185米。

(1.2)中寒武統

[ 1 ]徐莊組

本組以鮞狀灰巖為主,可劃分為五個沉積韻律。每個韻律起始於細砂巖,經鮞狀灰巖與細砂巖或泥質條帶灰巖互層,到大量的巨厚層鮞狀灰巖出現結束。厚約60-100米,與下浮地層整合接觸。

[ 2 ]張夏祖

本組下部以泥質條帶泥灰巖夾頁巖為主,有部分鮞狀灰巖,上部則以巨厚層鮞狀灰巖為主,組成一個沉積旋迴,其中下部又可細分為四個韻律,每個韻律起始於頁巖,隨之鈣質增高,出現泥質條帶泥灰巖與頁巖互層,韻律之末,出現了鮞狀灰巖與泥質條帶灰巖互層。厚約33-267米。

(1.3)、上寒武統

[1]崮山組

本組下部為灰色泥質條帶灰巖,鮞狀灰巖,條帶狀結晶灰巖夾竹葉狀灰巖。上部為紫紅色粉砂紙條帶灰巖、鮞狀灰巖、結晶灰巖、泥質條帶灰巖夾竹葉狀灰巖及少許鈣質粘土巖。厚約59米。

地質實習報告,

[2]長山組

以綠灰色泥灰巖、淺灰色泥質條帶灰巖及竹葉狀灰巖為主,下部有時夾少許灰綠色鈣質粘土巖;底部為淺玫瑰色細晶白雲巖夾竹葉狀灰巖、竹葉狀礫石,具有紫紅色氧化圈。厚約29米。

[3]鳳山組

本組上部為灰色中層含白雲質灰巖、厚層泥質條帶灰巖夾竹葉狀灰巖及黑灰色薄板狀灰巖;下部為灰色巨厚層泥質條帶灰巖,局部含白雲質,夾大量竹葉狀灰巖,底部見紫紅色含雲母鐵質條帶。厚約79-97米。

(2) 奧陶系

北京只有下奧陶統和中奧陶統,與華北廣大地區一樣都缺少上奧陶統。

(2.1)下奧陶統

下奧陶統與鳳山組呈整體接觸關係。

[1]冶裏組

本組下部以淺灰、灰白色巨厚層細晶灰巖為主,其底部為花斑狀白雲石化微晶灰巖,上部為深灰、灰黑色中——厚層灰巖,夾淺黃色含白雲質條紋灰巖、竹葉狀灰巖及鈣質灰巖。厚約46-93米。

[2]亮甲山組

本組下部為灰黑色厚層——巨厚層含燧石條帶或團塊灰巖夾中層泥質條紋灰巖、竹葉狀灰巖及少量白雲質灰巖、頁巖;上部以灰黑色中層白雲巖、含灰質白雲巖、粘土質白雲巖為主,普遍含燧石團塊或燧石條帶,其上多為玫瑰色燧石,其下多為黑色燧石,頂部白雲巖局部為角礫狀。厚約168-252米。

(2.2)中奧陶統

3、上古生界

北京的上古生界包括石炭統(本溪組)、上石炭統(太原組)、下二迭統(山西組、紅廟嶺組)、上二迭統(雙泉組)組成。沒有泥盆系和下石炭統。

(1) 石炭系

(1.1) 上石炭統

下楊家屯組(太原組)

本組屬海陸交互相,以灰黑、黑色粉砂巖、頁巖為主,夾有細砂巖、薄層泥灰巖1-2層。本組為主要含煤地層。厚約38-176米。

(2) 二迭系

(2.1)下二迭統

山西組(中楊家屯組)

本組為陸相碎屑巖發育,下部主要為深灰色粉砂巖,灰色細砂巖夾灰黑色粘土巖、灰色硬砂巖及1-4層礫巖,礫巖中常含鈣質結核。含薄煤層。厚約79-321米。

(2.2)上二迭統

雙泉組

本組主要為灰綠、紫色凝灰質板巖和粉砂巖,中間常夾一層厚5-8米的灰白、綠灰色礫巖和砂巖。

4、 中生界

北京的中生界沒有三迭系,只有侏羅系和下白堊統。

(1) 侏羅系

侏羅系中統

髫髻山組

以中性為主的火山熔巖及其集快巖、角礫巖與火山碎屑巖互層。與下伏地層九龍山組呈不整合或假整合接觸,與九龍山以前地層均為不整合接觸。厚約3000-4000米

附:各層的信手剖面圖 及素描圖

三、 巖漿作用及巖漿巖

北京的巖漿巖分佈很廣,在漫長的地質歷史中,發生許多巖漿活動,包括各種形式的噴出活動和侵入活動。不同時期的巖漿巖成分不同,加上產狀各異,使其巖漿巖 不論從化學成分到礦物組成上,都有很大差異,因而形成了各種各樣的巖漿巖。

1、 侵入巖

根據巖體的接觸關係、地質構造對巖漿巖的控制因素、巖體的變質程度等可將北京地區的巖漿侵入活動分為以下幾個時期:

(1) 早元古代

本期的侵入巖主要為超基性巖類和變質基性巖類。

超基性巖類中包括橄欖巖和輝石巖,多呈北東向小型巖體沿斷裂帶活片麻理侵入太古代的片麻巖中。

(2) 中、晚元古代

本期的巖漿活動有侵入和噴出兩類。侵入巖體只發現有斜長環斑花崗巖體、四合村輝巖和紅石灣輝石巖等。

斜長石斑花崗巖體沿東西向基底斷裂侵入密雲羣沙廠組的片麻巖中,與片麻理斜切。巖體東西向延長,為一北陡南緩,向南傾斜的不對陳巖脊。巖石的特點是具似斑狀結構,鉀長石斑晶為卵形,外面包圍一圈更長石或中長石。巖體內有稜角狀片巖捕虜體。巖體被三次侵入。第一次是斜長環斑角閃黑雲母花崗巖,分佈於巖體的西部,巖石呈灰色或暗灰色。第二次是斜長環斑黑雲母花崗巖,為巖體的主要組成部分,巖石呈紅色。第三次是中粒黑雲母花崗巖,呈紅色;中粒二雲母花崗巖,呈米黃色;細粒花崗巖,呈淺色。

四合村輝石巖體:呈脈狀侵入太古代密雲羣大漕組花崗片麻巖中。巖體主要由二輝巖和橄欖巖兩個巖相帶組成,但分異不好。巖石蝕變類型主要有蛇紋石化、滑石、蛭石化和綠泥石化等。

紅石灣輝巖體侵入於太古代角閃斜長片麻巖及花崗質片麻巖中的超基性巖體。巖體可分為角閃單斜輝石巖、角閃二輝巖、角閃斜方輝石巖及橄欖輝石巖四個巖相。

2、 噴出巖

(1) 元古代的噴發巖體

屬中、酸性火山熔巖及火山碎屑巖,呈古火山頸相及海底噴發組產出,以火山角礫巖、安山巖及凝灰巖為主。

(2) 早侏羅世南大嶺組玄武巖

是一套經多次噴溢活動形成的玄武質熔巖流。每一噴發層厚度5米至15米不等,但都有底部小杏仁構造帶、中部緻密塊狀帶和頂部大杏仁構造帶等,杏仁體主要為石英、玉髓、方斛石、蛋白石、綠簾石等。柱狀節理髮育,球狀風化明顯。

(3) 中侏羅世髫髻山組火山巖

由一系列中性火山物質構成的礫巖、熔巖及火山碎屑巖互層組成。火山巖系得巖性和厚度變化都很大,巖石組成也較複雜,主要的有輝石安山巖、角閃安山巖及火山角礫巖等。

(4) 晚侏羅世東嶺台組火山巖

本組由一套酸性、中性及偏酸性巖類組成,主要以流紋巖、英安巖及粗面巖為主,並形成相應成分的火山角礫巖和凝灰巖。

四、 變質作用與變質巖

主要介紹太古代及早元古代的變質作用。

1、 太古屆變質巖系

(1) 密雲羣

北京出露最早、變質最深的巖層,屬於中深及深區域變質程度,巖性為各類片麻巖及麻粒巖,普遍受較強的混合巖化作用。

地質實習報告,

[1]沙廠組

巖性以角閃斜長片麻巖、黑雲斜長片麻巖為主。混合巖化發育,主要為陰影狀、條帶狀,其次為星佔狀。

[2]大漕組

巖性以黑雲斜長片麻巖為主,夾大量花崗片麻巖,角閃斜長片麻巖、角山巖和斜長角閃巖等,且縱向和橫向變化較穩定。

[3]陽坡地組

巖性以黑雲斜長片麻巖、角斜片麻巖為主。縱向變化較大,橫向變化較小。

密雲羣的三組從下到上,變質程度由深變淺、混合巖化由強到弱。各組段之間均為連續過渡的接觸關係。

(2) 張家墳羣

為一套以片麻巖、片巖為主,下部含較多的石英巖、大理巖的淺變質巖石。屬淺、中深區域變質

[1]石城組

巖性以黑雲母石英片巖、黑雲角閃斜長片麻巖、花崗片麻巖夾石英巖為主。

[2]椴樹樑組

巖性以石英巖、大理巖為主,還夾有板巖和片巖,最底部的局部地點可見厚3至4米的底礫巖。

[3]山神廟組

巖性主要有為黑雲母石英片巖,黑雲母斜長石片麻巖及角閃斜長片麻巖。

[4]宋營子組

巖性以黑雲母斜長片麻巖、黑雲母角閃斜長片麻巖為主。

張家墳羣變質程度淺,原巖成分由泥砂質——硅質——鈣質——泥砂質——泥質,構成一大沉積旋迴。反映當時地殼運動頻繁,海水逐漸加深又逐漸變淺的沉積環境。

2、 元古界變質巖系

元古界的特點是在古老變質巖系之上發育的第一個蓋層,是一套巨厚的、完整的、沒有變質的沉積巖系。底部下部巖性以碎屑巖(礫巖、砂巖、頁巖)為主,夾有白雲質灰巖及火山巖(安山巖、玄武巖),中上部以化學巖(白雲質灰巖、頁巖等)為主,夾有少量的粉砂巖。

(1) 長城系

下部以碎屑沉積巖為主,由石英巖、雜色頁巖過渡到灰巖;中部為石英巖、硅質白雲質灰巖夾安山熔巖及火山碎屑巖;上部為碳酸鹽巖。

[1]常州溝組

主要由礫巖、長石石英砂巖及石英巖組成,

五、 地質構造

北京大地構造處於華北地台中部——燕山沉降帶的西段。在漫長的地質歷史中經過大幅下降接受巨厚沉積又產生劇烈的造山運動。伴隨着地殼運動的發展,褶皺變動與斷裂變動廣泛發育。

1、 灰峪向斜

2、 龍山斷層

3、 昌平一號隧道兩組剪節理

六、 外動力地質作用

1、 永定河上游河曲

2、 石化洞

3、 龍山風化

七、 地質簡史

1、 太古代和早元古代

這是地殼最古老的一段歷史。也是地殼活動最強烈的階段,地球表面的巖石圈、水圈、大氣圈已經形成。從巖相和地質構造可知,前期以巨大,急劇的沉降為主,整個地區被海水侵漫,接受了大量的沉積物,可能還有大量火山噴發物的堆積。而後期以顯著的隆起佔優勢,伴隨着沉積物受強烈的褶皺和斷裂,大規模的巖漿侵入以及由於強烈的構造變動和巖漿活動而引起的顯著變質作用和混合巖化、花崗巖化作用。結果形成褶皺的變質基地巖系。太古代末的一次運動之後,海底抬升為陸地,經受長期的風化剝蝕和夷平作用,因而北京缺失下元古界。到了早元古代末又發生過一次強烈的構造運動。地殼主要由各種片麻巖、混合巖、片巖和大理巖組成,形成了很多礦產。沒有發現古生物化石遺蹟。

2、 中——晚元古代

這個時期以巨大的下降運動及早期局部地區伴隨有海底火山噴發活動為特徵,並形成很厚的海相沉積巖和局部的火山巖層。地質作用很少,巖漿活動微弱且範圍不廣。到萬元古代末期沒,北京和華北廣大地區一起變為相對穩定的古陸。

生物界主要由微古植物和迭層石組成。化石成為鑑定地層的重要依據。

3、 早古生代

寒武紀的生物大爆炸,海生無脊椎動物繁盛,各種化石得到大量保存。寒武紀至中奧陶世,大部分地區沉沒於海底,形成了廣闊而穩定的淺海,動物界飛速發展。地殼活動相對微弱,巖相比較穩定。早寒武世海侵開始,形成以泥質和碳酸鹽為主的沉積。中奧陶世,海侵達最大規模,形成代表淺海相的由淺水至深水的碳酸鹽巖相沉積。總之,海水由淺到深,沉積環境由動盪到比較寧靜,依次形成紫紅色頁巖,鮞狀、竹葉狀及塊狀石灰巖、白雲質石灰巖等沉積。

由於中奧陶世後,華北隆起,長期遭受剝蝕,因而缺失上奧陶統、志留系、泥盆系和下石炭統。

4、 晚古生代

北京經過近一億年的隆起和剝蝕,形成凹凸不平的地面,隨後是中石炭世頻繁的地殼升降運動,殘積了鋁鐵及粗粒碎屑的沉積,繼之海水侵浸大陸,形成粉砂質,泥質以至石灰質的沉積。一直到晚石炭世,均為海水時進時退的海陸交互相沉積。

石炭紀海中各種無脊椎動物發育。陸生植物大發展,森林密佈。植物死後遺體被泥沙掩埋形成了煤。一直到早二迭世前期。到後期,氣候變幹,植物衰退,形成內陸盆地的碎屑沉積。

晚二迭世有微弱火山噴發,形成含火山碎屑以砂質為主的沉積。

石炭二迭紀是地質歷史上第一個重要的造煤期。

5、 中生代

三迭紀北京沒有沉積。進入侏羅紀後,早侏羅世又是一個重要的造煤期。

侏羅世裸子植物達到繁盛,真蕨類仍十分繁榮。爬行動物發生。

北京經歷了二迭紀末的構造變動後又經過三迭紀長期的剝蝕,進入早侏羅世,在低窪地區沉積了厚度不等的砂頁巖相。地殼活動增強,有間斷性的火山噴發。之後,形成了許多短陷盆地,盆地中接受了周圍高地帶來的泥沙、礫石,在潮濕而温暖的氣候下又是一個利於植物大量繁殖的時期。這就是地質歷史上第二次重要的造煤期。

進入晚侏羅世,在早期巖漿活動以酸性噴發為主,形成一套流紋巖、英安巖、流紋質火山碎屑巖夾安山巖等沉積物。

地質實習報告,

早白堊世,一方面斷裂升降,一方面是酸性巖漿的大規模侵入活動。這是北京重要的內生成礦時期。

從zhong侏羅世到早白堊世期間曾發生不止一次構造變動,因為中上侏羅統之間,上侏羅統與下白堊統之間及下白堊統與上覆第三系之間的一系列角度不整合。這次構造形成了強烈的褶皺、斷裂和大規模巖漿侵入巖體以及伴隨構造變動而使北京大部分地區抬升,構成了今日山脈的雛形。

6、 新生代

這個時期哺乳動物和被子植物大發展,構造變動很強烈。

我國現代的地貌輪廓在中生代末就基本定型。

第三紀末,北京地區普遍上升,在廣大地區形成了侵蝕基準面。

第四紀地殼運動相對穩定,出現了人類。出現了著名的北京猿人,以及之後的山頂洞人。開始進入人類歷史時期。

第四紀發生了地史上最近的一次大規模冰川活動。

地質實習報告 篇2

20xx年7月7日至9日我們礦資班的全體同學在彭老師的帶領下進行為期三天的地質實習(兩天地面一天地下)。

  一、 實習目的

本次實習是在校內完成了《地質學與礦物學》課程的教學後,到礦山進行一次課程實踐教學實習。其目的是把《地質學與礦物學》課程的理論實與礦山實踐相結合,培養學生認識.判別、分析地質現象的能力。鞏固、深化和擴大地質學基本理

論與基本知識,並學會使用地質羅盤及地形地質圖,為後續課程及今後工作打下基礎。

  二、概述

廣西大廠錫多金屬礦田位於廣西西北部XX縣境內,交通較為便利。大廠鎮位於XX縣西南部,東與車河鎮相連,南與XX市XX區交界,西與吾隘鎮相鄰,北與城關鎮、羅富鄉接壤,為柳州華錫集團下屬企事業單位所在地。鎮政府駐地距縣城41公里,全鎮轄7個村民委、4個社區居委會,160個自然屯,165個村民小組。20xx年末總人口32862人(含華錫集團駐鎮各單位人口),全鎮總面積273.3平方公里,實施退耕還林還草後實有耕地面積9908.46畝,森林覆蓋面積2.77萬畝。大廠鎮地理位置優越,216國道過境並直達自治區首府XX市。境內已探明錫儲量160.5萬噸,佔全國總量的22.7%、世界總量的6.2%;銻163.5萬噸,佔全國總量63.3%,世界總量的30.4%;銦6777噸,佔世界總量的52.2%,被譽為中國新興錫都和中國有色金屬之鄉。我鎮立足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有色金屬產業,轄區內有廣西華錫集團下屬的生產企業銅坑礦、鳳凰公司、再生資源公司、水電廠等和廣西高峯礦業有限責任公司等區直企業,32家民營選礦企業、5家民營冶煉企業。20xx年財政收入5.1個億,社會生產總值預計突破40億元大關,農民人均純收入預計突破4800元。

  三、 礦區地層特徵

礦帶內出露的地層主要有泥盆系至三疊系(見圖2-5、表2.1),屬海相類復理石碳酸鹽巖建造,沉積厚度約4325~7851m。基底地層應屬加里東構造層的一套下古生界至前寒武系,可與桂北地區的四堡羣、丹州羣(板溪羣)、震旦系、奧陶系和志留系下統等對比。陳毓川(1993)[2]對桂北地區各時代統、組地層單元中成礦元素與同類巖石中的背景含量比較,認為四堡羣中富集的成礦元素有:w、sn、v、fe、mn、co[29];丹州羣有:th、fe、cr、co;寒武系是:th、p、au、as、sn、pb的富集層位;下奧陶統是cu、ni、mo、v的富集層位。因此,基底地層具有為上覆地層中的礦牀提供成礦物質的條件。

  四、礦區地質構造特徵

礦區的構造線沿北西向分佈,主要構造包括大廠斷裂和大廠背斜,長坡-銅坑、巴力和高峯等錫多金屬礦牀沿大廠斷裂和大廠背斜自北西向南東呈串珠狀排列。

大廠斷裂:是丹池斷裂派生的次一級斷裂,呈壓扭性,斷裂面在走向和傾向上呈舒緩波狀,走向3160-3400,總體傾向北東,傾角400-750,具多期活動的特點,大廠斷裂既是導礦構造,又是容礦構造。銅坑-長坡礦牀即產於斷裂的上盤。大廠斷裂等nw向構造,還普遍被ne向(250~450)斷裂切割,ne向斷裂主要顯張扭性,在大廠背斜的轉折傾伏部位特別發育,是後期充填脈狀礦體的主要容礦構造。 大廠背斜:位於大廠斷裂北東側,是與之近乎平行的倒轉背斜,背斜西翼巖層產狀較陡,傾角大於700,局部直立,甚至倒轉;東翼較平緩,傾角小於400。背斜軸跡為3300,向北部轉為3000,向北西傾伏。在傾沒端的中、上泥盆統不同巖性接觸層位,巖層間普遍發育強烈的層間錯動,特別是在細條帶硅質灰巖(d3l2b)與小扁豆狀灰巖(d3l2c)、細條帶硅質灰巖(d3l2b)與寬條帶灰巖(d3l2a)以及寬條帶灰巖(d3l2a)與硅質巖(d3l1)等層位之間的層間錯動尤為強烈,錯動帶中常含有大量瀝青質。這些構造對後期的改造成礦和礦體的形態、產狀均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五、 礦區巖漿巖特徵

丹池成礦帶內主要有燕山中、晚期的花崗巖漿活動,主要分佈在龍箱蓋、大廠、芒場等地,以巖脈、巖株、巖牀形式產出,屬淺成-超淺成巖漿巖。巖石種類有黑雲母花崗巖、花崗斑巖、石英斑巖、煌綠玢巖、閃長玢巖、白崗巖等。

1、黑雲母花崗巖

出露於礦帶中部的龍箱蓋褶斷帶,面積1600m×200m。據地球物理資料,其為一等軸狀(東西向略長)的隱伏巖體,在0m標高的面積約21km2。該巖體主要組成礦物包括鉀長石、斜長石、石英、黑雲母、白雲母,副礦物成分有黃玉、磷灰石、電氣石等。同位素年齡為167ma及97ma,相當於中白堊世,為燕山晚期產物。

在化學組成上其特徵是:①si02含量高; ②偏鹼性, k20含量大於na20;③氧化鋁過飽和;④貧cao、fe203、feo、mgo和mno等組分。

2、花崗斑巖

分佈於長坡礦區的東部,呈巖牆狀產出,當地稱之為“東巖牆”,地表共見3條,一般長500-1500m,最長達8000m,寬5-16m。南北走向,傾向東,傾角約700。含少量黃鐵礦、閃鋅礦、自然銅、脆硫銻鉛礦以及錫石等礦物。在長坡等地觀測,該巖牆周圍的蝕變作用很弱,也遠離錫礦體。其rb-sr同位素年齡為93ma.

3、石英閃長玢巖

斷續出露於長坡礦區的西部,以巖牆形式

泥灰巖的巖石組合中。

長坡-銅坑礦牀從上到下、從新到老的地層分別為:1、d 3 3 泥灰巖、頁巖;2、d2d 3 大扁豆灰巖;3、d2c 3 小扁豆灰巖;4、d2b 3 細條帶狀灰巖;5、d2a 3 寬條帶狀灰巖;6、d1 3 硅質巖;7、d2 2 灰巖、頁巖、硅質巖。

1、d 3 3

泥灰巖、頁巖

灰黑色至黑色,泥質、鈣質、碳質,可見生物碎屑化石)。厚340~370米。層理髮育,巖性軟,抗壓強度1177㎏/㎝2。如1#標本。

2、d2d3

大扁豆灰巖:灰色,扁豆狀構造,扁豆體排列不規則,扁豆體大小4cm×2.5cm~2cm×0.6cm之間,成份以鈣質為主,少量泥質,巖性軟。厚15~20米。巖石完整、層理不發育、裂隙較發育。抗壓強度1150㎏/㎝2。

3、d2c 3

小扁豆灰巖:灰色,扁豆狀構造,扁豆體排列較規則,扁豆體大小3.5cm×0.5cm~1cm×0.3cm之間,成份以鈣質為主,少量泥質,巖性軟。厚90~116米。巖石完整、節理髮育,抗壓強度1620㎏/㎝2。

4、d2b 3

細條帶狀灰巖:深灰色硅質薄層與淺灰色鈣色薄層相間,形成條帶狀構造,條帶寬1~5mm,巖性較硬。厚16~20米。巖石堅硬,裂隙較發育,抗壓強度1650㎏/㎝2。層內有星散狀或條帶狀黃鐵礦產出。

層間見浸染狀黃鐵礦化,裂隙脈充填物中有黃鐵礦、鐵閃鋅礦、脈石為石英。

5、d2a 3

寬條帶狀灰巖:灰色,條帶狀構造,條帶寬1~2cm之間,泥、鈣質成份,巖性軟,可見典型的層間梯狀張性裂隙脈,裂隙由方解石充填。層內有星散狀或條帶狀黃鐵礦產出。厚16~20米。巖石完整,抗壓強度923㎏/㎝2。

6、d1 3

硅質巖:灰黑色至黑色,緻密塊狀,隱晶細粒結構,組份主要是石英。厚60~160米。層紋或條帶狀構造,巖石堅硬、破碎、裂隙很發育,抗壓強度1562㎏/㎝2。本層含碳酸鹽結核,有浸染狀和順層狀產出的細粒黃鐵礦。

(1)塊狀構造,黑色,磁黃鐵礦沿裂隙充填,充填物為方解石。

(2)似條帶狀構造,少許星點狀黃鐵礦層間分佈,裂隙充填物為方解石,碎屑角礫。

7、d2 2

灰巖、頁巖、硅質巖(7#標本、圖-16):深灰色灰巖、頁巖、硅質巖互層,成份:碳質、鈣質、泥質、硅質,巖性軟,有生物碎屑化石。70~116米。

  七、 礦牀水文地質特徵

礦區內沒有大的地表水體,北部雖有銅坑溪,南部有同車江溪,但流量小,受地下水及大氣降水補給,地表且覆有200~350米厚的灰頁巖隔水層,同車江溪距礦牀甚遠,與礦牀不發生水力聯繫。礦區內石炭系地層富含喀斯特水,但被長坡背斜地下水分水嶺所隔,地下水流向北東,即向礦牀側伏方向,因而喀斯特水對礦牀充水不發生影響。地形對地下水和大氣降水的排泄均有利。

礦牀範圍內的上泥盆統五指山組扁豆狀灰巖裂隙發育,但含水的裂隙不多。裂隙水是礦坑充水的主要因素,其次是來自塌陷坑內的大氣降水。總的來看,礦牀水文地質條件簡單,不致影響礦牀開採。

  八、 實習收穫與體會

參加完三天的地質實習,真正體會到了地質工作的艱辛,深深地懂得了地質工作者的辛苦。

通過三天的地質實習,不僅讓我們在專業知識上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也讓我對自己所學專業有很大的理解。 通過這次實習我比較好的掌握了正確地辨別觀察到各種地質現象,能通過巖石礦物的各種物理性質鑑別常見巖石礦物,對實習及出露的巖石能夠正確的描述和命名,初步分析實習區中的地質構造特徵及地層產狀,掌握野外識別方法,掌握地質羅盤的使用方法(包括方位測量及測量巖層產狀要素) 這一次實習教會了我很多事情,首先是要有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即使條件再艱苦,我們也要堅持。第二,本次實習讓我對課堂上學到的東西更進一步深入的理解,加強了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第三,本次實習更鍛鍊了我吃苦耐勞的精神。這三天我們基本都是在野外,每天頂着烈日,路邊雜草叢生。雖然早上老師允許我們坐車上銅坑,但我們幾個同學還是依然選擇走路上去。

這次實習是我的第一次外出實習,為我今後積累了許多的經驗。對我以後的工作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讓了進一步瞭解礦山,對專業更加熟悉。我一定更加努力學習專業知識,為建設美麗礦山貢獻自己的一份力。

地質實習報告 篇3

前言

在學校學習地質基礎已經有一年的時間了,對一些地質現象和一些巖石與礦物有了一些理論和概念上的瞭解,併為了對以後工作的需要我們要進行一次野外的地質實習工作。此次實習,一方面使理論聯繫實際,加深和鞏固課堂知識,提高在野外識別各種地質現象的本領,另一方面,通過學習培養和鍛鍊學生體質,培養吃苦耐勞的精神,成為一個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和格人才。通過這一實習,熟悉區域地質調查工作的全過程,培養我們獨立從事地質調查設計和野外調查研究的能力。其次,地質實習也是我們專業最為重要的實踐環節之一,涉及到很多基礎地質知識、技能和方法,是大學階段的一次比較系統的綜合訓練過程,在將來的工作中會受益匪淺。

實習紀律要求

1.實習期間嚴格聽從實習帶隊老師的要求和安排。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在四天野外實習中結合所學知識,識別簡單的構造現象,能對一般的工程地質問題進行分析和評價,對理論知識和實際相結合得到初步認識。

2.對實習中所見到的各種現象要現場做好原始記錄。

3.每天結束實習後,要及時總結,做好實習日記。

4.實習結束後,按要求認真編寫實習報告。

實習內容及要求:

學習內容:

1、主要以常見的地質現象為主,包括外力地質作用,內力地質作用,巖石及礦物的識別,各種地質構造現象,地層古生物和石油地質方面的知識及野外的基本工作方法。

2、本次實習我們進行了地質測量、踏勘、實測地層剖面、記錄、描述觀測點、填繪地質圖;學會綜合分析和解釋的能力;通過野外實際材料、圖表,自己完成實測地層剖面圖、測區綜合柱狀圖。 實習中要求達到:

1、能比較正確地辨別觀察到的各種地質現象,並能初步進行成因上的分析

2、能利用礦物的物理性質鑑定識別常見礦物,特別是造巖礦物。

3、對實習及出露的巖石能夠正確的描述和命名。

4、瞭解實習區侵入巖和噴出巖的產狀及時代。

5、瞭解實習區變質作用類型及引起變質作用的因素。

6、熟悉實習區出露地層的時代、巖性及化石。

7、初步分析實習區中的構造現象及掌握野外識別方法。

8、較正確的學會地形圖、地質圖的使用和閲讀,能利用地形、地質圖尋找地質點,識別地質構造。

9、學會繪製信手地質剖面圖。

10、掌握地質羅盤的使用方法(包括方位測量及測量巖層產狀要素)

一、實習地點所屬範圍及地質特徵

1、實習地點所屬範圍為鄂爾多斯盆地

鄂爾多斯盆地的廣義地理界線:北起陰山,南到秦嶺,東自呂梁

山,西至賀蘭山,六盤山一線。盆地含油氣地層主要為侏羅系的延安組合三疊系富含延長植物羣的一套地層。盆地內出露的地層包括:太古界至奧陶系,石炭系至白堊系,第三系和第四系,以陸相中生代地層和第四系黃土最為發育且廣泛分佈,缺失志留系和泥盆系.

2、鄂爾多斯盆地的地質特徵:

鄂爾多斯盆地地表主要出露沉積地層系統,包括下古生界寒武—奧陶系以碳酸鹽巖和碎屑巖組合而成的廣闊陸表淺海沉積;上古生界中石炭統—二疊系和中生界的三疊—侏羅系的碎屑巖夾含煤巖系及白堊系的碎屑巖沉積。上古生界記錄了由陸緣濱海海陸交互相沉積向陸內沉積盆地轉化的地層組合,中生界則為陸內沉積盆地的特徵河流—湖泊相沉積組合其中陝北地區的中生界河流—湖泊相沉積和陝西富平趙老峪的上奧陶統海相深水碳酸鹽重力流沉積秦嶺造山帶因普遍遭受變形變質改,以發育變質沉積地層系統、變質火山—沉積地層系統和變質雜巖異地地質體的複雜構造組合。秦嶺造山帶中的華北陸塊南緣構造帶是造山帶與穩定陸塊間的過渡帶,除出露新太古界—古元古界結晶基底變質雜巖和中元古界淺變質火山—沉積巖外,主要發育中新元古界—下古生界的海相和二疊—三疊系的陸相沉積巖系。北秦嶺構造帶則突出發育古元古界的變質雜巖,中新元古界—下古生界的中、深變質的海相火山—沉積巖系,後者中殘留洋殼的殘餘片段。在上述基礎上,上疊了石炭—二疊—三疊系的陸相沉積。

地質實習報告 篇4

一、實習目的

測量實習,主要任務是繪製實習位置的地形圖。通過實習,鞏固和加深測量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的理解和運用。熟練掌握各種測量儀器的使用。培養學生能綜合運用所學的測量知識,去解決資源調查和礦業資源工程測量問題的能力,為今後從事相關專業工作奠定基礎。

二、實習內容

我們首先用的是水準儀測高程。開始的時候測量進展得很順利,可是最後檢驗的時候發現誤差整整差了十多釐米。我們開始反思是哪裏出了問題,有可能是因為天色晚的時候,我把十字絲上下絲讀成中絲了。因為結果誤差不合格,我們在第二天早上重新測量過了一遍,對比前一次的讀數,發現上次是十字絲的讀數問題,有了這次失敗的經驗,我們都細心起來了。最後校合時fh=-28。

三、碎部測量

我們採用了全站儀和經緯儀觀測,現場展點繪圖。測量中我主要負則的是觀測,其他成員記錄、立杆、繪圖密切配合。開始我們用的是經緯儀測量。經緯儀測站的高程是要計算的,因此,除了操作規範外還要正確的讀出水平角、豎直角、下下十字線距離和中絲讀數。因為工作比較繁鎖,一天下來才得四五十個點,繪圖工作也基本跟得上。第二天我們用全站儀觀測。因為全站儀只要在站點對中整平後,對準前視點安下程序就好了,因此測得很快,一天下來就測了兩三百個觀測點,繪圖工作就相對跟不上了。而我們使用儀器的時間有限,因此我們就先把點位給測好,並在旁邊標註點的性質,這些方面查找,又讓畫圖者一目瞭然,知道該怎麼畫。部分測站上觀測不到的區域,我們採了用角度交匯法和鋼尺量距法測出數據把圖畫了出來。因為對測繪工作基本上手,所以在預定的時間內我們把測圖任務完成了。

四、施工放樣

我們這次放樣是將15*20m的建築畫在圖上空閒處,以一定的精度標定到實地上。我們用的是經緯儀放樣建築物的軸線。我們先在圖上測出要放樣的一點的座標,然後運用已知點的座標和方位角算出該點與已知點的距離和方位角。以此類推,分別算出另外三點與已知點的距離和方位角。將經緯儀安置在已知點上,以控制點定向,定好方位,用鋼尺量所需距離,在所算好的距離上定點。因為開始時我們計算我數據出了錯誤,所以在放樣時校核不對,我們又重新計算過,用正確的數據放樣。因為在最後一點實地有阻礙,我們用了角度放樣得到了點。最後檢測得到相對精度1/XX0達到了要求(數據和略圖詳見表6)。高程放樣我們用的是水準儀,已知高程a與需要標定已知高程的待定點b之間安置水準儀,精平後讀取a點的讀數a,則儀器視線高程為hi=ha+a,則放樣已知高程為h的點b前視讀數為b=hi-h。組員每人操作一次。

五、實習心得

我們的實習正好是期末,很影響考試的心理。同時全站儀數量太少對我們的測量不免產生了不少感歎。要是這些方面能得到解決,我相信我們的實習會更加愉悦。

通過這次實習,我明白了組員團結一致,密切配合的可貴。這種測量是不能單靠個人能力所能完成的。同時我更加深刻體會到細心做事反覆思考的重要性。這次實習很堅苦,天冷,而且還下着雨,給測量工作帶來了很多不便。組員們早起不午休的測繪,我明白了只要努力,完成任務不是問題。在此過程中,老師也不分時段的來給我們耐心指導,感謝老師。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