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事處生態之城建設調研報告

來源:文萃谷 7.83K

“五城建設”解放思想大討論活動明確提出,推進創新之城、產業之城、文化之城、生態之城、好人之城“五城建設”,打造科學發展、綠色崛起的,是推進“三年奪冠”的有力支撐,是驅動跨越發展的強大動力。根據地理位置優勢,我近期圍繞生態之城建設,以“抓好園林城市創建、發展生態農莊、打造城南綠肺“為主題展開調研。

辦事處生態之城建設調研報告

一、基本情況

辦事處地處南部,華北油田腹地,面積14.15平方公里,轄12個行政村,11000人口,耕地1.3萬畝。農業以傳統種植為主,產量較低。自“百日攻堅“以來四旁植樹35000棵,種植林木苗圃共計1020畝。

轄區內新拓寬了繞城線將全線開工,交通環境得到改善。新建和兩個遊園,優化了居住環境,增加了城市品味。

二、存在的問題

(一)綠化不夠,在新建道路、通村路、村莊周圍綠化不足,種植樹木密度不夠,沒有形成綠樹成蔭的效果,分道路兩側土地裸露。

(二)垃圾亂倒現象。辦事處各村實現了“村收集、處轉運、市處理”垃圾處理長效機制,但是部分村民衞生意識不強、部分企業亂扔亂倒,存在部分路段、坑邊有垃圾堆積現象。

(三)污水溝多。轄區內有尹豐渠、花草渠、柿莊渠等多條溝渠,主要是油田生活污水和雁翎工業園區污水排放,溝渠內水質烏黑,氣味難聞,羣眾多用渠內水澆地,造成二次污染,羣眾意見較大。

(四)耕地疏於管理

農民種地積極性低下,農民認為,種地只能實現滿足基本的糧食需求功能,不能實現發財致富的目的,由此導致許多年輕人或者能流動外出的農民都不願意種地,並給種地貼上一種“划不來”的標籤,勞動力流失嚴重,大部分農民只種植一季玉米,不種植小麥,冬春季節大片土地荒置。

三、採取措施

(一)發展生態農莊,集約利用土地

辦事處結合實際環境、農業結構等特點,充分挖掘區位優勢,合理開發農業資源,大力發展生態種植、養殖,積極引進休閒項目,建設集農業生產、放牧養殖、休閒娛樂於一體的複合型生態農莊。

一是生態種植基地。合理開發農業資源,利用現代農業技術,將佔地40畝的季家鋪村葡萄園擴大種植規模到300畝,在柿莊新建佔地200畝紫谷伊甸生態農業採摘園,與柿莊東村佔地200畝的冬棗基地和蔬菜基地串聯起來,形成複合生態種植基地。着力傳播棗知識和葡萄酒文化,吸引市民前來,可在園內開展觀賞、採摘、挖掘、參觀、科普知識講座等活動。

二是生態養殖牧場。三聯物業有限公司,現有良種馬200匹,雞2000只,大耳山羊2000只,可向北流轉土地300畝,擴大規模,建設第一個跑馬場,發展高雅休閒娛樂,種植林木,林木下發展生態養殖業,養殖柴雞、野兔等,可開展餵養、放牧、騎馬、狩獵等活動。

三是農業文化娛樂園。即將一定面積的土地規劃為景觀區、生產區、消費區、休閒娛樂區,開展公園式的農業休閒活動,開展觀賞、划船、垂釣、採摘、燒烤、餐飲等活動。辦事處謀劃在白墳村北可利用土地400畝、水塘面積100畝,太平莊村北及鐵路以西、津保路兩側等600畝土地,通過引進公司進行合理規劃,種植觀賞性植物,優化垂釣環境,兼具美觀性和效益性,達到綜合效果。

(二)綠化工作

配合園林城市創建,做好“八大家”公園用地工作。在各村主幹路兩側種植常綠樹木,在太平莊村北、鐵路輸油支線南、北通村路兩側約500畝地塊,村南通村路東側、京九鐵路西側約300畝三角地塊打造綠化景觀帶,種植林木、油菜花、油葵等植物,充分發揮景觀觀賞、隔音除塵、防風阻沙之功能,打造“城市綠肺”涵養周邊,改善環境。

(三)完善垃圾處理。各村完善垃圾處理長效機制,對建築垃圾、農作物垃圾等定點存放、定期清理。向村民廣泛宣傳垃圾分類,不亂扔亂倒,維護乾淨整潔的'生態環境。

(四)溝渠污染治理

全市儘快啟動雨污分流,控制排污源頭,對污染溝渠進行清淤。堅決治理污染企業,取締轄區內全部高污染企業,加強企業技改,淘汰落後產能。鼓勵企業加快技術改造,引進低能耗、低污染、高收益、高附加值精細工業。

推進“生態之城”建設,主要做好“綠和水”的文章。在不斷擴大綠量的同時,我們要把經濟發展與節約能源資源、保護環境和生態建設結合起來,讓生產要素產生最科學的集聚效應,營造出源源不斷的發展後勁,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融、生態與經濟的互惠共進,助力“五城一村”建設,為實現的跨越式發展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