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彙報材料

來源:文萃谷 1.68W

互看互學”活動泰順縣彙報材料

縣彙報材料

一、今年重點工作回顧

今年以來,我們借温州大建設、大投入、大改革、大發展的強勁東風,狠抓機遇,乘勢而上,發揚“不用揚鞭自奮蹄”的精神,正視差距、自我加壓,大幹快上,經濟社會快速發展。1~10月,全縣實現財政總收入5.31億元,同比增長39.3%,其中地方財政收入4.01億元,同比增長46.5%;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4.27億元,同比增長25.3%;固定資產投資21.3億元,同比增長81.1%。第三季度,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949元,同比增長21.2%;農民人均現金收入5354元,同比增長24.7%。特別需要説明的是:一是全省6個重點欠發達縣發展競爭雖然異常激烈,但我縣GDP、財政收入等主要指標升位前移,其中,地方財政收入從去年6縣第三躍居第一;二是在全市11個縣(市、區)中,財政收入、地方財政收入增速全市第一。主要抓了以下六個方面重點工作:

(一)狠抓投入,項目建設掀起新高-潮。一是緊盯“雙十工程”。今年實施“雙十工程”項目95個,新(改)建項目67個、續建項目28個;前三季度,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率61.3 %,前8個月就超過去一年投入,是歷史以來投資最多、增速最快的一年。二是緊盯重大項目前期。只有抓好重大項目前期,才有大投資和可持續發展。今年,我們落實“專班、專款、專案”,下大力氣抓重大項目前期,在市裏高度重視下,龍麗温高速通過預工可審查;國際影視城項目與中央新影集團、第三方正式簽約並初步完成概念性規劃編制;交溪流域水電開發項目獲省發改委“路條”審批;泰順抽水蓄能電站列入省抽水蓄能電站選點規劃站址;與中工美集團合作達成開發“泰順石”的初步意向;温(州)武(夷山)鐵路(含泰順段)列入省鐵路建設規劃;52省道改一級、58省道改一級、文福公路、青文泰公路等項目列入省市交通規劃。三是緊盯項目管理。在抓項目進度的同時,狠抓項目質量、安全管理。落實縣領導包重點項目制度,一位縣領導包一個以上重點項目;建立項目建設一月一督查、一排名、一通報、一分析、一專題協調、一現場辦公等“六個一”制度,強化項目建設全過程動態監管;組織開展項目集中開工、“三級協調周”、“百日攻堅”、克難攻堅“雙百行動”、質量安全固本強基等活動。

(二)狠抓轉型,山區城鎮化邁出新步伐。一是以“三個1/3”為主導,謀劃人口新佈局。按照“1/3人口外出創業、1/3人口集中縣城、1/3人口集聚其它中心鎮”的`發展思路,推進鄉鎮行政區劃調整,全縣由36個鄉鎮調整為9鎮1鄉,規劃組建63個聯村新社區,投入1000萬元對社區便民服務中心規範化建設予以補助。二是以“雙十億”為新要求,推進新城區開發建設。圍繞“拉框架、強功能、上品位”目標,新城區規劃面積拓展至15平方公里,以“雙十億”(每年投資十億元、土地出讓十億元)為要求,落實項目68個,新城區面貌有了較快改變。三是以“無區域生態移民區”為龍頭,推進農房集聚建設。制定實施無區域生態移民政策,開工建設全縣最大的縣城無區域生態移民區(規劃面積1.5平方公里,安置1.5萬人),通過原宅基地置換等方式,重點推進珊溪庫周、烏巖嶺國家自然保護區羣眾整村搬遷到縣城,實現全縣農村人口跨行政區域無障礙流動,改變了以往下山移民“點多分散、二次搬遷”狀況,保護温州“大水缸”。目前,全縣已啟動無區域生態移民區等12個農房改造集聚項目建設。四是以交通建設為先行官,拓展城鎮發展新空間。以建設4小時到杭州、1小時到市區、1小時到縣城的“411”交通圈目標,引領城鎮轉型新發展。今年,大力推進“一高三連三通景”交通項目建設:58省道至雪溪公路、黃橋至文成銅鈴山公路、雅陽至氡泉景區公路、52省道至烏巖嶺景區公路建設開工並加快推進;58省道至筱村公路、58省道至彭溪公路年內開工建設。

(三)狠抓培育,生態產業構築新格局。一是圍繞“兩大板塊”推進生態旅遊主業化。生態是泰順最大優勢,旅遊是泰順最終發展方向。克服旅遊起步遲的現狀,奮起直追,今年完成全縣旅遊總體規劃修編和廊橋--氡泉生態休閒旅遊度假區可研報告編制,加快廊橋--氡泉、烏巖嶺--飛雲湖兩大主板塊重點景區開發。廊橋--氡泉生態休閒旅遊度假區建設加快,氡泉旅遊休閒文化中心、玉龍山户外浴嘗烏巖嶺景區旅遊設施工程等5個項目累計完成投資3.2億元。二是圍繞“四大縣級功能區”推進生態工業集聚化。以點狀的生態工業完善一、二、三產業合理佈局。彭月產業基地累計引進企業34家、投產13家,其中今年新開工企業3家,建成投產2家。泰順(大安)生態科技創業園、泰順石產業園、司前竹木產業園前期工作紮實推進,配套設施建設項目分別開工。三是圍繞“農業兩區”推進生態農業優質化。立足山區農業基礎地位,提出“三年一個億”投入農業“兩區”建設的思路,強力推進糧食生產功能區和萬峯、飛雲湖現代農業示範園區建設。加快“三杯香”中國馳名商標申報步伐。大力實施“強龍興農12345”工程,培育農業產業協會3個、省市級農業龍頭企業39家,發展有機產品17個、綠色食品4個,建成農產品示範基地40個。四是圍繞“建築業強縣”推進建築業特色化。圍繞創建省級“建築業強縣”目標,制定出台用地、税收、金融等相關扶持政策,規劃建設建築業總部經濟園,不斷做大、做強、做優建築企業。截至目前,全縣共有建築業企業31家,其中一級6家、二級5家,1~9月,實現建築業總產值55.74億元,全年可望實現產值80億、創税8000萬元。

(四)狠抓創建,城鄉面貌發生新變化。一是深入開展“五城(縣)聯創、六縣聯動”。對照市裏“六城聯創”,提出“十二五”全面開展創建國家級生態縣、國家級衞生縣城、省級示範文明縣城、省級園林城市、省級森林城市和省級旅遊經濟強縣、省級教育現代化縣、省級文化先進縣、省級衞生強縣、省級體育強縣、省級計生優質服務縣。國家級生態縣創建紮實推進,2個國家級生態鄉鎮創建等待命名,6個國家級生態鄉鎮創建完成申報;其它創建活動紮實有序推進。二是深入開展珊溪庫周及浙閩交界綜合環境整治。切實加強珊溪庫區生態環境治理,取締了礦產加工點,實現畜禽養殖“零”排放,確保温州“大水缸”飲用水源安全。開展浙閩交界地區環境污染整治,建立了縣際邊界環境污染處置聯動機制。三是深入開展“美好鄉村”創建。全縣建成8個省級以上生態鄉鎮、236個整治村、124個市級生態村,建成8個城鎮污水處理廠,創成全省第一批、全市唯一的浙江省美麗鄉村先進縣。

(五)狠抓民生,社會事業有了新發展。一是致力實施“三年項目”。按照“三年規劃兩年實施、三年項目兩年完成”的要求,全面組織實施扶貧開發、產業發展、公共服務等3大類31個年度特別扶持項目,1~10月,完成投資4.14億元。二是致力落實幫扶機制。建立健全“一户一策一干部”、“百企(單位)聯百村、千名幹部扶千户”、村級資金互助組織、農户聯保貸款等制度,組織100家單位(企業)、2130名幹部幫助100個經濟薄弱村和2130户低收入農户發展生產,落實資金150萬元;為壯大村級集體經濟,落實特扶資金1200萬,補助120個村,每村10萬元,入股三插溪電站,年年有穩定收益。三是致力培訓轉移農民。深入實施“農民知識化”工程,完成各類技能培訓5284人,轉移就業3730人;建設來料加工基地7個,累計發展來料加工點274個,帶動2萬人就業,1~10月實現加工產值5.54億元、加工收入9500萬元。四是致力促進社會事業大發展。全力推進“十大民生工程”建設。按照“高中進城、國中進鎮”的辦學思路,撤併中國小校67所,優化中國小校網布局;泰三中改建、新城區九年一貫制學校、7所鎮級公辦幼兒園等項目加快建設。加快推進中醫院上等級工程,啟動泰順仁愛醫院建設,建成了縣人民醫院遷建工程、縣公共衞生大樓、縣體育中心。全面啟動省級體育強縣創建工作。啟動北碉公園等縣城3個公園改建。

(六)狠抓改革,為長遠發展打下新基矗一是加快統籌城鄉改革。制訂城鄉統籌綜合改革“1+12”縣級配套政策文件,實施《羅陽鎮城鄉統籌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完成中心鎮“1+X”規劃編制。對其它中心鎮發展提出“八個一”:即一鎮一“1+X”規劃、一鎮一主攻產業、一鎮一農房集聚點、一鎮一投融資平台、一鎮一項目庫、一鎮一公園、一鎮一幼兒園、一鎮一農貿市場改造提升的發展規劃,培育中心鎮集聚能力。二是完成“2+4”產業佈局設置改革。設置了羅陽中心城市功能區、廊橋--氡泉生態休閒旅遊度假功能區2個市級功能區和彭月產業基地、泰順石產業園、泰順(大安)生態科技創業園、司前竹木產業園4個縣級功能區。三是推進制約要素改革。出台總部經濟相關扶持政策,針對13萬泰順人外出、“泰順人經濟”較為活躍等實際,深入實施泰順人互動發展戰略,制定實施泰順縣發展總部經濟財税扶持政策,推進“泰順人經濟”向泰順經濟轉化。出台加強人才工作相關政策,制訂人才發展十二五規劃,完善特殊人才引進和培養政策,落實人才公寓建設,設立人才發展專項資金,以每年一般預算支出的0.5%為基數,與地方財政支出同步增長;建立“泰順傑出人才”評選機制,每3年評選一次,每位獎勵10萬元。出台加快農村土地復墾政策,在加快土地轉而未供,年底要完成90%的基礎上,實施耕地開墾項目16個、面積2048畝,為發展謀劃新空間。實施投融資體制改革,積極搭建縣級和鎮級投融資平台,籌建城投、旅投等六大投融資公司,9箇中心鎮均成立新農村投資建設有限公司。實施中心鎮財政體制改革,實行中心鎮經常性收入的超收部分100%返還、土地出讓金100%返還“雙百”鼓勵政策,支持中心鎮加快發展。出台整治規範招投標市場的“1+11”政策,謀劃縣代建中心模式等。

二、明年工作展望

2015年既是新一屆黨委政府開局之年,又是黨的召開之年,保持今年良好發展態勢,做好明年工作,意義特別重大。主要指標安排: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2%以上;財政總收入增長15%,地方財政收入增長16%;固定資產投資率達6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2%;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3%。重點要在六個方面取得新成效: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