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塵暴的預防措施

來源:文萃谷 9.86K

風沙災害被認為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目前已經受到了全國乃至全世界的普遍關注和重視。風沙災害被認為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目前已經受到了全國乃至全世界的普遍關注和重視。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風沙災害的防治措施,歡迎閲讀

沙塵暴的預防措施

  風沙災害的防治措施

  1.防沙治沙安全格局的構建

加強建設生態環境管理體系 根據風沙災害危險程度區域界定的級別,針對各級別區域所需的相應風沙擴散阻力值劃分出治理區,統籌設計治理方案。

核心區 將風沙源區及其臨近區域設定為核心治理區,實施喬灌草相結合,針對乾旱和半乾旱地區的水資源制約,選擇抗旱、根系發達的樹種及草種進行治理,爭取迅速增加地表覆蓋,固定土壤,恢復天然植被及生態系統的原有保障功能。

治理區 將高度危險區設定為外圍治理區,做好生態規劃, 保護好現有沙區植被,嚴禁濫伐、亂墾、濫牧;恢復並擴大自然林植被種植;實行農田保護,進行保育種植,減少沙化土地的裸露面積;對沙化程度較高的土地開展綜合治理,發展經濟林木與半人工草地,建立起遏制沙漠推進的生態屏障,以減緩和治理沙塵。

控制區 將中度危險區設定為外圍控制區,統籌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結合水資源狀況和生態環境條件加以科學佈局,優化設計土地利用及不同土地覆被結構,合理配置草、田、林的種植比例及品種組合,進行農業生產與生態景觀結合的生態環境建設,使之構成高效生態防護、經濟效益複合系統的第二層防護體系,以控制風沙漫延,並保證地區的可持續發展。

保護區 將低度危險區和輕度危險區劃為外圍保護區,以現有林地、果園、苗圃、庭院綠化、城市公園作為風沙控制屏障,構建城鄉連通的護林路、護堤林、農田林網等生態網絡,實現對景觀生態過程的整體控制。

  2 構建防災減災預警及科研體系

建立和完善沙塵天氣的動態監測、預警系統 利用衞星遙感、雷達和探空等高科技手段,對沙塵天氣的形成、發展和擴散進行實時跟蹤觀測,及時發佈預警。

做好防災減災的科學研究 加強對沙塵源區形成及環境與沙塵運移規律的分析,研究氣候條件對沙化、沙塵天氣相互作用的機理,探討歷史上氣候變遷與沙化及沙塵天氣的對應關係,預估未來氣候變化狀況,為準確評估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對沙化和沙塵暴的影響,有效防止風沙災害提供科學依據。

  沙塵暴的形成原因及防治措施

前言:

沙塵暴指強風將地面大量塵沙捲入空中使空氣特別渾濁,水平能見度低於1千米的天氣現象。沙塵暴形成需具備地面上的沙塵物質、大風和不穩定的空氣狀態等條件。沙塵暴可造成房屋倒塌、交通供電受阻或中斷、火災、人畜傷亡等,並污染自然環境,破壞作物生長。近幾年,春季頻繁發生的沙塵暴給我國工農業生產、航空、運輸、公路交通和人民生活帶來極大的不便,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同事沙塵暴的遠距離傳輸現象盡達東亞的韓國、日本遠及太平洋彼岸的美國和加拿大,已發展成為區域性環境問題和全球性環境問題

  1、沙塵暴天氣行程的原因

有利於產生大風或強風的天氣形勢,有利的沙、塵源分佈和有利的空氣不穩定條件是沙塵暴或強沙塵暴形成的主要原因。強風是沙塵暴產生的動力,沙、塵源是沙塵暴物質基礎,不穩定的熱力條件是利於風力加大、強對流發展,從而夾帶更多的沙塵,並捲揚得更高。

除此之外,前期乾旱少雨,天氣變暖,氣温回升,是沙塵暴形成的特殊的天氣氣候背景;地面冷鋒前對流單體發展成雲團或颮線是有利於沙塵暴發展並加強的中小尺度系統;有利於風速加大的地形條件即狹管作用,是沙塵暴形成的有利條件之一。總之,沙塵暴的形成需要這三個條件:

一是地面上的沙塵物質。它是形成沙塵暴的物質基礎。

二是大風。這是沙塵暴形成的動力基礎,也是沙塵暴能夠長距離輸送的動力保證。

三是不穩定的空氣狀態。這是重要的局地熱力條件。沙塵暴多發生於午後傍晚説明了局地熱力條件的重要性。

除此之外,過度放牧、開荒破壞草場、破壞綠化,無法有效的阻擋風沙,也是沙塵能夠形成沙塵暴的原因之一。

  2、我國的沙塵暴現狀

根據沙塵暴發生頻率、強度、沙塵物質組成與分佈、生態現狀、土壤水分含量、水土利用方式和強度,結合區域環境背景將中國北方劃分出4個主要沙塵暴中心和源區:1)甘肅河西走廊及內蒙古阿拉善盟;2)南疆塔克拉瑪干沙漠周邊地區;3)內蒙古陰山北坡及渾善達克沙地毗鄰地區;4)蒙陝寧長城沿線。上述沙塵暴多發地區的沙塵也常隨西風和西北氣流輸送到華北及長江中下游,形成沙塵天氣。沙塵暴多發生在春季的 3—5 月, 以午後為多,其伸展高度一般為 1 000—2 500 米, 嚴重時可達2 500— 3 200米。

  3、沙塵暴的危害

沙塵暴天氣是中國西北地區和華北北部地區出現的強災害性天氣,可造成房屋倒塌、交通供電受阻或中斷、火災、人畜傷亡等,污染自然環境,破壞作物生長,給國民經濟建設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造成嚴重的損失和極大的危害。沙塵暴危害主要在以下幾方面:

(1)生態環境惡化:出現沙塵暴天氣時狂風裹的沙石、浮塵到處瀰漫,凡是經過地區空氣渾濁,嗆鼻迷眼,呼吸道等疾病人數增加。如1993年5月5日發生在金昌市的強沙塵暴天氣,監測到的室外空氣含塵量為1016毫米/立方厘米,室內為80毫米/立方厘米,超過國家規定的生活區內空氣含塵量標準的40倍。

(2)生產生活受影響:沙塵暴天氣攜帶的大量沙塵蔽日遮光,天氣陰沉,造成太陽輻射減少,幾小時到十幾個小時惡劣的能見度,容易

使人心情沉悶,工作學習效率降低。輕者可使大量牲畜患染呼吸道及腸胃疾病,嚴重時將導致大量“春乏”牲畜死亡、颳走農田沃土、種子和幼苗。沙塵暴還會使地表層土壤風蝕、沙漠化加劇,覆蓋在植物葉面上厚厚的沙塵,影響正常的光合作用,造成作物減產。沙塵暴還使氣温急劇下降,天空如同撐起了一把遮陽傘,地面處於陰影之下變得昏暗、陰冷。

(3)生命財產損失:1993年5月5日,發生在甘肅省金昌市、武威市、武威市民勤縣、白銀市等地市的強沙塵暴天氣,受災農田253.55萬畝,損失樹木4.28萬株,造成直接經濟損失達2.36億元,死亡50人,重傷153人。2000年4月12日,永昌、金昌、武威、民勤等地市強沙塵暴天氣,據不完全統計僅金昌、武威兩地市直接經濟損失達1534萬元。

(4)影響交通安全:影響交通安全(飛機、火車、汽車等交通事故)沙塵暴天氣經常影響交通安全,造成飛機不能正常起飛或降落,使汽車、火車車廂玻璃破損、停運或脱軌。

(5)危害人體健康:當人暴露於沙塵天氣中時,含有各種有毒化學物質、病菌等的塵土可透過層層防護進入到口、鼻、眼、耳中。這些含有大量有害物質的塵土若得不到及時清理將對這些器官造成損害或病菌以這些器官為侵入點,引發各種疾病。

  4、沙塵暴的防治措施

目前我國每年投入治理沙漠的資金約為3 000萬元, 但依然處於沙進人退的狀態; 要達到全面遏止沙漠擴張的態勢, 預計至少需要 15 億元資金的投入。防治荒漠化, 已成為我國西部大開發面臨的一大課題。沙塵暴是由天氣過程和地面過程共同作用的產物。但是目前人類控制天氣的能力還很有限, 減緩沙塵暴災害頻度與強度的關鍵在於搞好地面的生態保護與建設。堅持“預防為主、保護優先、防治並重”的生態保護與建設方針;建立和完善生態保護的法規和政策體系, 停止導致生態環境繼續惡化的一切生產活動, 對於超出生態承

載能力的地區要採取一定的生態移民措施。

(1)科學防沙治沙:科技的應用是做好防沙治沙工作的關鍵之一。20 世紀初美國大規模開發西部土地, 導致 30年代震驚世界的“黑風暴”, 30 年代以後, 對西部的建設和改造中大力調整農業種植結構, 採取不同成熟期和不同播種期作物間作、套種和作物留茬, 大力推行免耕法及改革農機具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前蘇聯 20 世紀 60 年代開墾哈薩克斯坦卡拉庫姆荒漠周圍土地, 同樣出現強烈的沙塵暴;60 年代以後, 在對中亞的建設和改造中重視興修水利工程、大力建設農田防護林網都收到了比較好的效果。美國和前蘇聯為世界提供了兩種不同的防治沙塵暴的技術模式——簡稱農業措

施(美國) 和林業措施(前蘇聯) 。我們應汲取世界其他沙塵暴多發地區的成功經驗, 制訂適合我國國情的生態恢復策略和方針。

(2)保護現有植被:植物措施是防治沙塵暴的有效方法之一, 把 保護現有植被放在優先位置, 也是國外遏止荒漠化的成功之道。植物通常以三種形式來影響風蝕:分散地面上一定的風動量;減少氣流與沙塵之間的傳遞;阻止土壤、沙塵等的運動。總結國內外的經驗與教訓, 我們應該調整思路, 採取強有力的措施, 對現有的.沙地植被、荒漠植被進行保護:加速依法劃定原生沙漠封禁保護區、沙漠野生動植物自然保護區、國家沙漠(沙生植物)公園予以保護;依法嚴禁濫墾、濫牧、濫採、濫挖、濫砍等破壞行為,保護好沙區現有植被;在經濟開發上嚴格實行生態環境影響評價制度,避免西部大開發變成“大開挖”;採取以草定畜、品種改良、舍飼圈養等措施, 恢復和提高草原的生產、生態功能;採取嚴格的水資源管理措施, 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 實現生活、生產、生態用水的合理分配和協調利用。

(3)農牧交錯地帶是防治重點:荒漠化防治的重點應是農牧交錯地帶。應科學劃定西北乾旱區農墾的北界, 降低這些地區的墾殖指數;改變傳統的治沙方式, 防止引水造林治沙造成的水資源短缺;保護沙

漠周邊地區的地表結皮、固沙植物, 切忌盲目地“人進沙退”。

(4)協調人與自然關係:防治沙塵暴關鍵在於改變人與自然的關係。 防得住沙, 還要防得住人! 如果不徹底改變“先破壞、後治理”或“邊破壞、邊治理”的怪現象, 生態惡化的趨勢還將繼續。可怕的生態冷漠症有三種表現: 其一, 麻木不仁。當經濟建設和環境保護髮生矛盾時, 大談所謂的“先顧肚皮, 再顧臉皮;先要温飽, 再要環保”, 對生態環境進行毀滅性的破壞; 其二, 盲目樂觀。當綠化工作經過長期、艱鉅的努力而有所成就, 只看到身邊多了幾棵樹和幾坪草就認為萬事大吉; 其三, 怨天由人。當沙塵暴、洪水等天氣災害頻繁發生時, 只怪老天, 不怨自己。人類只有客觀地認識沙塵暴等天氣災害和人類活動的關係, 改正破壞生態環境的惡劣行為, 加強對沙塵暴等災害的研究, 才能不斷減少災害發生的頻率和帶來的損失, 降低沙塵暴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

  結語:

沙塵暴形成的原因除地面上的沙塵物質、大風、不穩定的空氣狀態外,過度放牧、開荒破壞草場、破壞綠化,無法有效的阻擋風沙,也是沙塵能夠形成沙塵暴的原因。近幾年,我國沙塵暴問題嚴峻,空間上的分佈主要在西北地區, 每年冬春影響我國的沙塵暴源區有境外源區和境內源區兩大類。北臨騰格里和巴丹吉林沙漠, 甘肅省河西走廊地區, 以及內蒙古阿拉善盟地區已經成為目前中國北方強度最大的沙塵暴策源地。時間上的分佈主要集中在 3月~ 5 月。隨着形勢的嚴峻,沙塵暴的危害也越來越嚴重,其中包括生態環境惡化、影響生產生活、生命財產損失、影響交通安全、危害人體健康。針對沙塵暴的危害並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沙塵暴的主要防止措施有:科學防沙治沙、保護現有植被、防治荒漠化以及協調人與自然關係。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