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山水畫的特點有哪些

來源:文萃谷 2.3W

在唐代藝術整體繁榮的局面下,山水畫也步入成熟階段,並且形成風格不同的兩大主要流派。下面是本站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唐代山水畫的特點簡介,希望能幫到大家!

唐代山水畫的特點有哪些

  唐代山水畫的特點

唐代早期山水畫中的神仙思想仍然存在,但隨着社會的富庶、貴族生活的奢華,人們對物質生活的興趣遠遠超過了魏晉時期的求仙訪道、卧遊山水,因而這一時期與之相聯繫的反映瓊樓玉宇輝煌壯麗的工細山水畫隨之而興,並呈後來居上之勢。盛唐以後,雖社會經濟仍然繁榮,但隨着中國封建社會的漸呈下坡之勢,社會矛盾日益深刻,一些大夫嚮往投身自然山水之寧靜生活,詩歌中也發展了田園山水詩派,表現在繪畫上,是山水畫中湧現了大批表現隱逸生活和清幽景像的田園山水及起比德作用的表現士人品格的松石圖障,技法上也出現了筆意渲淡的水墨寫意畫風,山水畫的審美內涵在不斷地發展和擴大。

應當説,山水畫在繪畫技藝上經過初唐的探索和創造,至盛唐時已經有了極大提高,完全擺脱了早期的稚拙狀態。如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所述“山水之變,始於吳,成於二李”,説明山水畫至大小李,已經發展較為完備。其間出現了許多傑出的山水畫家,如李思訓父子、吳道子、王維、張璪、畢宏、鄭虔、王默、王宰、項容、劉商、朱審等等。具體而言,在表現形式上,唐代山水畫主要有二類體格:

一、李思訓父子畫風

李思訓(651-718年),字建,唐朝宗室。開元初封左武衞大將軍,故畫史上有“大李將軍”之稱,他的山水畫極為時人所重,唐人推崇他的作品為“國朝山水第一”,一家五人並善丹青,其子李昭道,官至太子中舍,人稱“小李將軍”。在中國山水畫發展史上,李思訓及其子李昭道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

《歷代名畫記》中張彥遠贊其“畫山水樹石,筆格遒勁,湍瀨潺湲,雲霞縹緲,時睹神仙之事,(窯)然巖嶺之幽”。《唐朝名畫錄》亦説李思訓:“與子昭道中舍俱得山水之妙,時人號大李、小李。思訓格品高奇,山水絕妙”。《唐朝名畫錄》和《太平廣記》等都記載了李思訓和吳道子畫嘉陵江三百里的故事,明皇雲:“李思訓數月之功,吳道子一月之跡,皆極其妙也。”可見李思訓和吳道子雖畫風不同,但異曲同工,成就皆不凡。

李思訓在山水畫上的成就是發展了青綠山水精妙臻密、繁華富麗的畫風,自成一家。李思訓的山水畫在題材及藝術風格上都帶有明顯的貴族色彩,在造景立意上尚未擺脱神仙思想,畫中時有神仙故事,依然是“雲霞縹緲”。在技法上,多以“勾勒成山”,用大青綠著色,並用螺青苦綠復染,所畫樹葉多用夾筆,以石綠填綴。在描繪山水形象上,打破了單純的勾描填色,而以遒勁帶有變化的勾勒,表現山石結構,再填以濃厚的青綠重彩,設色富麗堂皇,顯示了盛唐藝術“煥爛以求備”的輝煌氣象,形成金碧輝映的藝術特色。其筆下青綠山水,雖仍帶有較強的裝飾性,但較之隋及初唐山水則顯得更為自然成熟。李思訓作品的藝術特色,可以從保存下來的屬於他的流派的作品中見到。如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有三幅《宮苑圖》,與記載中的李畫特點相一致。從傳為其作的《江帆樓閣圖》中,也可以明顯看出這種從隋到唐的山水畫的發展。也明顯可以看出山水畫技法到李思訓時,確已達到了一種成熟的地步。

李昭道,人稱“小李將軍”,克承家學,並稍有發展。張彥遠評其“變父之勢,妙又過之”。然而朱景玄《唐朝名畫錄》説其筆力“不及思訓”。《太平廣記》、《圖繪寶鑑》等典籍也多有此論。但李昭道的山水技法上在李思訓基礎上確實有所發展,傳為李昭道《明皇幸蜀圖》現藏台北,畫中崇山峻嶺,山徑迂迴。該圖本是描繪帝王蒙塵,而畫家卻巧妙地避諱了這一點,只於畫幅前端畫諸騎“出飛天嶺下,初見平陸,馬若皆驚,而帝見小橋,作徘徊不進狀”。這個微妙的描繪既出其心境,又不損帝王的威嚴,可見作畫時的獨具匠心。全畫細筆勾描,無皴法,用石青、石綠、丹粉施以重彩,顯得富麗堂皇、描繪精微。這幅畫可幫助我們很形象地瞭解李昭道“變父之勢、妙又過之”的藝術特色。

“二李”的這種富麗非凡的勾金染碧的裝飾性繪畫,後來被當作山水畫一種固定圖式,不斷為後人仿效。如現存題為唐人之作的《宮苑圖》、《採蓮圖》等皆是此類作品。

二、王維與水墨渲淡畫風

唐代繪畫的另一體格是水墨渲淡的寫意畫風。在人物和花鳥畫中難得一見,而在山水中卻表現得淋漓盡致。這一畫風的代表畫家以王維最為著名,此外,還有張璪、鄭虔、畢宏、王默、劉商、韋偃等人,直至五代的山水畫家衞賢、董源、巨然、荊浩、關仝等人仍然都是屬於水墨渲淡一路。

和李思訓父子山水畫風面貌不同,王維作品充分體現了水墨繪畫在唐代的萌芽和發展,代表了唐代山水畫的另一種風格。

王維(701-761年),字摩詰,太原(今山西祁縣)人,是開元、天寶年間久負盛名的詩人,在音樂上造詣亦頗高。同時又是才華橫溢的畫家。王維於開元九年中進士,後因“安史之亂”被迫接受偽職而遭降官,漸漸無心仕途,晚年隱居陝西“藍田別墅”,以彈琴、賦詩、奉佛為事。王維是盛唐之際“王孟”詩派的領袖,其山水田園詩,恬淡寧靜,清新自然,善於用凝練的詩句寫出色彩明麗、情景交融的動人境界,具有清鮮而又含蓄的效果。王維曾深依禪宗,有時“談玄終日以為樂”,因而他的藝術作品中,也就滲透着一定的佛學思想。如他的詩“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等等,都包含了一定的禪機,有一種禪定的境界。更主要的是他不僅能詩善畫,而且能夠把藝術中的'詩與畫,通過他的創作給以相互交融,詩畫相互滲透,把詩一般的意境鮮明凝鍊地收入畫面,使畫面具有深邃靜謐的詩境。故蘇東坡對他推崇備至,説“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東坡題跋》卷四)

王維工草隸,善山水人物,尤以山水出色。《圖繪寶鑑》載其“善畫,尤精山水”。《唐國史補》亦有“王維畫品妙絕,于山水平遠尤工”。朱景玄《唐朝名畫錄》雲其“筆蹤措思,參於造化”、“如山水平遠,雲峯石色,絕跡天機,非繪者之所及也”。他的山水能集眾家之妙,“體涉古今”,既有接近李思訓青綠山水的一種“筆墨婉麗”、石用小斧闢皴、設色“重深”的作品,亦有“蹤似吳生,而風致標格特出”的作品,還有“筆意清潤”或筆力勁爽的“破墨山水”。他最為後人稱道的便是這一種“破墨山水”。通過單純的墨色變化表達樸素平淡的景色和心境。以董其昌為代表的一些文人畫家更是抓住王維“筆意清潤”的特點,説他“一變勾斫之法”而專長“水墨渲淡”,追其為“南宗畫之祖”。史載王維作畫不拘泥具體物象,畫物不問四時,曾把芭蕉畫在雪景中,“畫花往往以桃杏芙蓉蓮花同畫一景”。宋沈括《夢溪筆談》中謂之“此乃得心應手,意到便成,故造理入神,迥得天意”。這其實是一種浪漫主義傾向在繪畫創作中的體現。

王維真跡在唐代就已不多見,張佑在《題王右丞山水障子》中曾經慨歎“右丞今已歿,遺畫世間稀”。《宣和畫譜》雖載北宋御府藏其作一百二十六幅,除佛像外大多為山莊漁市及雪景山水,但看來真跡亦不會多,能遺傳至今的大都不可信。如今有《輞川圖》、《江山雪霽圖》、《雪溪圖》、《江山雪意圖》等存世,多為後人摹品或託名之作。《雪溪圖》傳為王維所作,有宋徽宗題簽,可知在宋代曾入藏內府並定為真跡。畫面表現為江邊雪景,近處有小橋竹籬亭舍,途中有村童趕獵,寒江中有舟船行駛,頗有情致,王維向以雪景山水著稱,宋代人多以江南人所畫雪意圖,只要用筆清秀者便託為王維所作,但此幅《雪溪圖》,渾厚古雅,應是一幅早期山水畫的佳作,即使不是王維所作,也應當近其畫風,可作為研究畫史的參考。

而各種風格山水畫的建立,標誌着唐代山水畫的發展已翻開了新篇章。多描寫自身生活的環境,表現了恬淡閒居的生活理想,被蘇東坡稱為“畫中有詩,詩中有畫”。

這個時期,善於水墨畫的畫家,尚有韋偃、陳恪、盧鴻家。王維於開元九年中進物中二李,説明山水畫至大小、祁嶽、朱審、張志和、顧況、項信、陳式等。另外還有各的灑脱和豪放之氣在李思訓山水物博,他的畫發展到他的學生王默種畫風的山水畫家也名家輩出,山水畫風格各派畫家,他往往禿筆抹寫物謂之此乃得心應手,異彩紛呈。如張彥遠《歷代名畫記》中所記“又若王右丞之能遺傳至今的大都不可信。如今物華重視墨法技巧甚至大潑墨重深,楊僕射之奇贍,朱審之濃秀,王宰之巧墨,抵於絹素”。他早年曾隨鄭中有了極大提高,完全擺密,劉商之取象,其餘作者非一,皆不過之,對於中國畫的發展起着物博項都是善於用墨的大師,這種百花齊放形勢的出現,標誌着山水畫在唐代已翻開新的一頁。

  唐代山水畫的風格演變

作為中國畫的一個重要門類,山水畫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已經萌芽。這個時期已經形成了專門的理論著作,如第一篇中國山水畫理論《山水畫序》。在這篇理論著述中宗炳明確提出了“聖人含道應物,賢者澄杯味象”、“萬物趣融其神思”等理論,形成了山水畫理論體系並一直影響至今。在《敍畫》中,王維也提出了關於山水畫的理論:要使山水畫與地圖的功能不一樣,就需突破“目有所及,固見不周”的生理侷限。發展到隋唐時期,國家的統一和經濟的繁榮發展進一步推動了山水畫的發展。山水畫題材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進步,技法和理論在這一時期交相輝映,互相影響。此時山水畫在唐代雖然還未處於主體地位,不過晚明唐志契卻認為:“畫中惟山水最高。雖人物花鳥草蟲,未始不可稱絕,然終不及山水之氣味風流瀟灑。”可以看出,此時山水畫已經受相當多的重視、評價之高。

在唐代特別是唐中期以前,政治家們勵精圖治,經濟與文化得到空前發展,社會穩定,在這種大時代背景下,山水畫獲得長足發展。山水畫作為背景在唐初多應用在亭台樓閣之上,起裝飾作用。唐代初期受前朝遺韻的影響,道家思想特別是隱逸風尚的盛行,對唐代山水畫產生了極大的影響。科舉制度的進一步完善,改變了以往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局面。許多中下層的讀書人有了進入仕途的機會,這樣一來,社會尚學之風濃厚。這一時期的唐代文化達到鼎盛,特別是詩歌、書法對繪畫也產生了極大的影響。社會各階層,宮廷畫、士大夫畫、民間畫各成體系,又相互影響。唐中後期,安史之亂後,國勢衰微,畫風漸轉變為以隱逸為主,各種專才全面發展,並且此時社會上鑑藏風氣正盛,這一系列的影響促成了山水畫在唐代的發展與變革,畫風也由延續前人的青綠山水向水墨山水轉變,用線方面也由細勁的春蠶吐絲似的線條發展成為氣勢瀟灑、筆跡爽利的帶有主觀情感的線條。另外審美趣味愛好從精工燦爛、雍容華貴至清簡疏遠、恬淡放逸的轉變也促成了山水畫風格的演變。

  山水畫的起源

山水畫,簡稱“山水”。中國畫的一種。描寫山川自然景色為主體的 繪畫。在魏晉、南北朝已逐漸發展,但仍附屬於人物畫,作為背景的居多;隋唐始獨立,如展子虔的設色山水,李思訓的金碧山水,王維的水墨山水,王洽的潑墨山水等;五代、北宋山水畫大興,作者紛起,如荊浩、關仝、李成、董源、巨然、范寬、許道寧、燕文貴、宋迪、王詵、米芾、米友仁的水墨山水,王希孟、趙伯駒、趙伯驌的青綠山水,南北競輝,達到高峯。從此成為中國畫中的一大畫科;元代山水畫趨向寫意,以虛帶實,側重筆墨神韻,開創新風;明清及近代,續有發展,亦出新貌。表現上講究經營位置和表達意境。傳統分法有水墨、青綠、金碧、沒骨、淺絳、淡彩等形式。

山水畫:系中國畫,特有的畫種之一。在魏晉南北朝時已逐漸從人物畫中分離出來,形成獨立的畫料,到唐代已完全成熟。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