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占庭繪畫的藝術特點有哪些特徵

來源:文萃谷 4.79K

拜占庭美術首先是宗教美術。拜占庭建築是基督教教會的建築,繪畫作品多取材於《聖經》,其形式和人物表情處理都須遵循具有神學意義的傳統模式。下面是本站小編給大家整理的拜占庭繪畫的藝術特點簡介,希望能幫到大家!

拜占庭繪畫的藝術特點有哪些特徵

  拜占庭繪畫的藝術特點

① 基督教美術 和 宮廷藝術相結合,追求威嚴富麗的效果。

② 拜占庭帝國不但繼承了古希臘羅馬的古典文化傳統,同時也受到東方文化的影響。

③ 在鑲嵌畫,壁畫,聖像畫中,美術手法:

1.採用抽象的形式語言,抑制對空間和深度的表現,

2.採用圖案化的對稱構圖,熱衷於運用線條與色彩

拜占庭美術成就主要表現在 建築、繪畫、雕刻上

(1)建築上:拜占庭的建築主要繼承羅馬風格,教堂建築風格綜合了磚石拱券技術和裝飾手法,希臘古典柱式和羅馬建築的宏大氣派。以內部裝飾得五彩繽紛與外形樸實渾厚的強烈對比為主要藝術特徵。

拜占庭藝術的第一個黃金時代查士丁尼時代,早期教堂建築主要沿用萬神廟式的圓穹頂,拜占庭教堂的典型代表1聖索菲亞教堂,綜合了兩種設計形制,即巴西利卡式和集中式,它有着東方教堂最顯著的特色穹頂,這是整座建築的主體。還藉助帆拱技術來建構大而高的穹頂,超越了羅馬萬神殿。

巴西利卡式是強調水平方向和縱向軸線的長方形教堂, 其突出縱深感,而 穹頂集中式則強調向心性,為了解決其組合在一起的矛盾,採用了希臘十字式,威尼斯的2聖馬可教堂就是這樣的十字形教堂。

(2)繪畫上:鑲嵌畫 ,聖像畫,壁畫

1. 鑲嵌畫 在拜占庭藝術中佔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拜占庭教堂內大量的玻璃鑲嵌畫造成了金碧輝煌的視覺感受,如在拉文那聖維塔萊教堂的鑲嵌畫最為著名,使人領略到查士丁尼時代宮廷美術的新風格和珠光寶氣的效果。在查士丁尼和皇后西奧多拉各自的獻祭圖中,採取平面性繪畫,人物造型都和以往希臘羅馬造型藝術不同了,如: 人物比例拉長了,皇帝偉岸挺拔,皇后修長纖美,頭小眼睛大,排除了細小的動作和表情,長袍又硬又板,人物重疊出了差錯,這對於希臘羅馬造型藝術是不可想象的,但是大眼睛目光讓人捉摸不透,彷彿來自一個時光停滯,空間凝固的永恆世界,將人們從不確定的、片刻的瞬間擺脱出來,獲得靈魂的安寧,平面性繪畫不需製造立體、空間等視覺假象,因而解放了色彩、構圖、點線的運用。

2. 在聖凱瑟琳修道院牆上有描繪基督生平的鑲嵌畫,《基督變容》充分顯示了拜占庭繪畫強調平面性,構圖靈活的.特徵,儘管圖中人物動作狀態不符合自然常態,但整個構圖均衡穩定,人體結構也隱約可見。雖然描繪的是事件卻沒有敍述性情節。聖像是溝通天國與凡間的橋樑,這種思想導致了拜占庭繪畫嚴格程式化,連教堂不同位置的繪畫內容也有嚴格的標準,在達夫尼修道院可以看到。在 達夫尼修道院教堂 的鑲嵌畫,不再是用人物表情冷漠超然的畫法,而是追求情感的表達,穹頂的基督揚眉瞪眼。《上十字架》則流露着温和悲傷的情愫,真切地表現了基督受難的痛苦,聖母、約翰的悲泣,風格:仍舊採用拜占庭慣用的純金色背景,講究畫面線條的優雅。

3. 最早的聖像畫是聖凱瑟琳修道院的聖母子像、基督像。這種聖像畫是宗教精神的顯現,賦予了神靈,威力無比。成為了教徒崇拜的對象。君士坦丁堡 的《符拉基米爾聖母》體現了新的人文色彩,使人們體會到了聖母的温情和最終將失去兒子的憂傷,這幅聖母子像傳到俄國,影響了東歐聖像畫的製作。

4. 由於君士坦丁堡被十字軍洗劫一空,拜占庭重建,帝國的衰敗無法支付造價昂貴的鑲嵌畫,壁畫重新受到青睞,特點:大型壁畫,有眾多人物並帶敍事性,畫中強調具體人物和整個構圖的動勢,如 卡里·凱米修道院的《基督在地獄邊緣》。拜占庭繪畫缺乏平易近人感,基督教精神始終是拜占庭美術的主旨。

(3) 雕刻上:拜占庭的雕刻僅僅用作建築裝飾,最著名的是柱頭,在聖索菲亞教堂和聖維塔萊教堂的花籃似的鬥形柱頭,從科林斯式發展而來,但立體葉簇已變成了花蔓連翩的鏤空透雕, 雕刻由團塊式轉向平面化,更接近繪畫。

  拜占庭美術的分期

拜占庭美術在1000多年的發展中經歷了幾次大的風格變化,330年~5世紀為早期,6~8世紀為第一盛期,9~12世紀為第二盛期,13世紀~1453年為第三盛期。

早期

早期拜占庭美術仍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西方古典傳統。這一時期的教堂、會場、公共廣場仍然豎立着圓雕裝飾。一些雕刻和繪畫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有着完美的結構、自然的動態、準確的透視及和諧的色彩。

第一盛期

6世紀,拜占庭美術發展進入了第一盛期,它的獨特風格在建築、繪畫和其他造型藝術中建立起來。藝術觀念和形式都發生了變化。藝術家不再考慮人物形象的物質存在及其在空間中的體積和運動處理,而是越來越多地強調錶現他的內在精神體驗,並賦予某種超自然的、神祕的象徵意義。

這一時期繪畫中,程式化了的人物形象有着聖者的超然,宮廷的優雅。其衣飾細節處理反映了半東方式的奢華。

第二盛期

8~9世紀的聖像破壞運動對藝術發展造成了嚴重的影響,鑲嵌畫、牙雕等黯然失色。在禁用聖像的時期,教堂採用了幾何與花卉圖案。 843年聖像爭論平息下來後,拜占庭美術發展進入了第二盛期,即所謂馬其頓文藝復興時期(867~1057)。這一時期的美術創作被納入一套固定的圖像模式,創作主題和表現手法都向程式化發展。藝術形象原有的美有所喪失,開始表現出一定的人間感情。人們對世俗藝術和古典晚期藝術發生了新的興趣。

第三盛期

13世紀後半葉至15世紀中葉,被稱為拜占庭文藝復興時期,即帕里奧洛加斯時期,也被看作拜占庭美術的第三盛期。在這個政治混亂、經濟極度衰落的時期,拜占庭美術卻再度獲得繁榮,影響到意大利及南歐、巴爾幹半島,並對俄國產生很大影響。藝術風格又一次發生變化,題材處理更加自由,人物形象有了更多的性格特質。

  拜占庭美術的插圖

拜占庭插圖以東方式的裝飾色彩、風格化的形象處理和燦爛的金色背景為特徵。現存第一盛期插圖代表作有《維也納創世紀》、《羅森諾福音書》和《西諾普福音書》中的作品。《維也納創世紀》的每頁手稿下方都繪有生動而富有表現力的畫面,其中很多畫面表現了連續的情節。《西諾普福音書》中的插圖畫有着更多的東方色彩,畫中的透視,空間和背景處理較之聖維塔萊教堂的鑲嵌畫更為出色。

聖像爭論時期出現了兩種插圖手稿。一種遵照官方的禁令不表現宗教圖像;另一種則在手稿邊頁上繪滿聖經故事,或者諷刺聖像破壞者的圖畫。聖像爭論時期之後的大多數手稿本書籍中都出現了具有獨立藝術價值的插圖畫。9~10世紀著名的《巴黎詩篇》中有14幅整頁繪畫,其中出自大師手筆的《摩西在西奈山上》再現了君士坦丁堡盛期的精湛風格。巴黎國家圖書館的一些同時期的插圖畫有着更多的繪畫性。《以西結的幻覺》是其中的一幅,它成功地將古典美術的自然主義與拜占庭美術的超然性結合起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