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人物畫的特點都有哪些

來源:文萃谷 2.44W

宋代的繪畫是繼唐代以後,中國繪畫史上的又一座藝術高峯。繪畫的畫體、畫風的多姿多彩,也是前所未有的。下面是小編精心收集的北宋人物畫的特點都有哪些,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北宋人物畫的特點都有哪些

北宋人物畫的特點:

北宋人物畫的主要成就表現在宗教繪畫、人物肖像畫、人物故事畫和風俗畫的創作上,武宗元、張擇端都是人物畫家中的卓越人物。

北宋與南宋人物畫的差異:

一、 道釋人物畫

1、北宋的道釋人物畫

⑴、北宋的道釋人物畫在創作方面較為活躍,但大多為統治階級輔佐政教服務。

在五代十國時,因後周“滅佛”,為此廢除了大批寺院。但佛教在吳越、南唐、後蜀等南方諸國仍很流行,所以,佛教藝術的水平仍有所保持。北宋初期,宋太祖和宋太宗也都很崇尚宗教,尤其對道教更為崇信,所以在道釋畫的創作上開始增多,但也大多為統治階級輔佐政教服務。據史書記載,宋太宗趙匡義登基時,為了平息百姓的議論,加強集權統治,就曾命令宦官王繼恩授意道士張守真編造“翊聖將軍”降顯的神話,來證明自己是軍權神授。

⑵、北宋的道釋人物畫雖多以寺廟壁畫的形式出現,但開始出現世俗化的傾向,帶有一定的觀賞性。

隨着對宗教信奉的恢復,北宋的寺廟也開始增多。因此寺觀壁畫以及宗教化的大量需求促進了道釋畫的發展。在北宋時期的宗教壁畫中以開封的大相國寺和玉清昭應宮規模最為宏偉。大相國寺是汴梁最著名的寺廟,遺存的佛像壁畫有各名家創作的《阿育王變相》、《大降魔變》、《寶誌化十二面觀音像》、《熾盛光佛降九曜鬼百戲》、《佛降鬼子母揭盂》……這些壁畫的內容大多是鬥法、降魔、樂部馬隊、百戲等熱鬧場面,是以借戲劇化的情節來吸引人們,從此中不難看出此時的作品已開始具有明顯的世俗化傾向。

⑶、在北宋時期,在畫風上仍沿襲前代吳道子的畫風。在繪畫技法上,多運用單線勾勒的白描法來描繪。

宋代的畫家人數眾多,層出不窮,但是要説到北宋的道釋人物畫家就要首推武宗元。他的傳世作品《朝元仙仗圖》就是一幅道教壁畫的白描樣稿,全卷共畫有八十七個神仙,描繪的是五方帝君中的三位帝君帶領仙伯、神將、女仙和儀仗去朝覲元始天尊的情形。這幅長卷的線描乃用“蓴菜條”的畫法勾出,勾線細膩流逸,雖近於吳道子的畫風,但較之更為温和。可以看出北宋白描繪畫水平所能達到的高度。

2、南宋的道釋人物畫

⑴、與北宋相比,南宋的道釋人物畫已無多少政治教化的意義。其神權色彩也隨着觀賞性的增強而明顯的淡化了。

在前代,禪宗興盛,禪宗的宗旨在於清靜簡直,重精神而輕形式,受之影響,南宋的傳教者與信教者對於佛畫的儀像及變相等也不多為重視,因此對於道釋人物畫的創作也漸漸廢棄。此時,因社會經濟的發展,市民審美趣味的改變,繪畫作品開始多傾向於較有情趣的山水花鳥的發展。對於道釋人物畫也多隻是沿習舊規,且日趨簡率,或專用水墨,或專用簡筆,或專用粗筆,由此足以看出南宋道釋人物畫之衰退。

⑵、當然,在南宋也有較為優秀的道釋人物畫家出現。在繪畫技法上也隨之趨於多樣化,且有了新的境地--更為灑脱豪逸的“簡筆畫”。

梁楷,善畫道釋人物,亦能山水、花鳥。在他的人物畫中參合石恪的“簡筆”和當時風行的馬遠、夏圭的水墨技巧,在水墨簡筆人物畫方面獨具特色。其傳世作品《六祖圖》就是以“簡筆”作畫,筆法活潑而抑揚頓挫。梁楷的另一幅作品《潑墨仙人圖》,也主要是用墨色的變化來造型,將仙人的仙骨仙姿描繪得淋漓盡致,在這幅畫中,線條的作用可以説已經是微乎其微了。逸筆草草,恣肆蕭疏,以少勝多,以簡化繁,不求形似,但求神韻,這正是梁楷的人物畫所追求的。也正因為如此才為北宋的人物畫壇注入了新的氣息。

法常,是繼梁楷之後最負盛名的禪畫大師,工於簡筆,擅長表現光影變化,筆觸雖然粗放,但是作品卻充滿了寧靜而澄澈的氣氛。其傳世作品《觀音圖》以荒涼的山野取代了宏偉壯麗的佛國道場,且以簡淡的筆觸體現了禪宗空寂的心境。

二、風俗人物畫

1、北宋的風俗人物畫

(1)、北宋時期的人物畫壇,值得我們注意的現象是反映城市經濟的發展與市井小民生活題材的出現。畫家們將視線轉到了都市中人數眾多的市民階級。

在這一時期出現了不少善畫描繪城鄉生活的風俗畫的畫家,他們大多生活在羣眾之中,熟悉市民羣眾的審美趣味和生活理想。所以許多畫家把視野從描繪天上的神佛和人間的權貴推到了描繪城鄉生活的廣大天地中。這一進步標誌着宋代人物畫發展中的新成就。

現存北宋較早的風俗人物畫是王居正的《紡車圖》,畫中柳樹下婆媳二人正在紡紗,右邊媳婦坐在小凳上,懷抱着嬰兒,左手搖動着紡車,勞動的情景刻畫的十分傳神,此外畫面中村婦的身後還有一逗弄蟾蜍的頑童和一隻頑皮的小黑犬,使得畫面氣氛恬靜而活潑。

(2)、北宋時期的風俗人物畫不僅在創作題材上有了重大的突破,其在繪畫的造型技巧和藝術構思上也是讓人歎為觀止的。

北宋時期,將風俗畫推向高潮的,則無疑是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作品以連貫的長卷形式描繪北宋都城汴河及東角門裏市區的繁華景象。畫家根據自己細緻的觀察理解和創作需要選擇了既具有形象性而又具有社會本質特徵的事物、場面及情節作了細心的描寫。畫家在畫卷的整體構思上,以寧靜的郊外為開端,在通過橫跨汴河的虹橋走向城內,最後結束與最繁華的市區街巷,有引子、高潮、結尾等完整的敍事過程,在情節的處理上也技巧的展示了生活的洪流。它是一幅傑出的現實主義繪畫,真實地揭示了當時城市工商經濟的發達和市民階層的壯大,具有重要的歷史文獻價值。

人物畫的.傳統特點:

中國人物畫家主張:以形寫神、形神兼備。緊緊抓住有利於傳神的眼神、手勢、身姿與重要細節,強調分別主次,有詳有略,詳於傳情的面部手勢而略於衣冠,詳於人物活動及其顧盼呼應而略於環境描寫。在人物活動與環境景物的關係上,抒情性的作品往往借創造意境氛圍烘托人物情態,敍事性的作品在採取橫幅或長卷構圖中,尤善於以環境景物或室內陳設劃分空間,採用主體人物重複出現的方法,把發生在時間過程中的事件一一鋪敍,突破了統一時空的侷限。人物畫中使用的筆墨技巧與技法,在工筆設色、白描和小寫意作品中,更重視筆法的基幹作用,為此創造了十八描。筆法或描法一方面服從於形象的結構質感、量感與神情,另方面也要傳達作者的感情,同時還用以體現作者的個人風格。在寫意人物畫中,筆墨相互為用,筆中有墨,墨中有筆,一筆落紙,既要狀物傳神,又要抒情達意,還要顯現個人風格,其難易程度遠勝于山水花鳥畫。被稱為行樂圖的人物肖像畫,一律把人物置於最易展現其氣質品格的特定景物中,具有不同於一般肖像畫的特點。在色彩使用與詩書畫印的結合上 ,人物畫具有一般中國畫的特色。

在中國傳統繪畫中,肖像畫與人物畫的創作客體都是人,都以客觀存在的人物作為觀察對象和創作素材。但是,在轉化為藝術形象時,肖像畫有着比人物畫更為現實而具體的要求。首選,肖像畫講求真實性。肖像畫描繪的必須是客觀存在的、具體的、特定的某個人,是在現實生活中或歷史上實際存在的真人。而人物畫則可通過概括、綜合甚至想象,創作出非特定的、類型化的甚至虛構的人物形象。中國古代肖像畫人十分重視“實有其人”,古時稱肖像畫為“寫真”、“寫照”、“寫影”。許多論述肖像畫的理論也把觀察和刻畫真實人物作為創作的出發點。如東晉·顧愷之“實對”理論,南齊·謝赫“應物象形”概念,宋·蘇軾“燈下取影”,元·王鐸“寫像祕訣”,清·蔣驥“以遠取神”方法。肖像畫的社會功能、作用主要為真人寫貌留影,再現客觀現實,發揮認識功能,同時作為紀念、供奉、鑑戒的圖像,達到教化目的。唐·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指出:“以忠以孝,盡在於雲台。有烈有勛,皆登於麟閣。見善足以戒惡,見惡足以思賢。留乎形容,式昭盛德之事。具其成敗,以傳既往之蹤。”肖像畫要求“外形酷似”。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