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縣草畜產業發展情況彙報

來源:文萃谷 4.76K

一、發展現狀

全縣草畜產業發展情況彙報

近年來,全縣草食畜牧業發展緊緊圍繞建設草業大縣、畜牧強縣的奮鬥目標,按照“區域化佈局、規模化飼養、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發展”的思路,以人工種草、良種繁育體系建設、規模養殖等項工作為重點,積極爭項目、引資金、建基地、抓培訓、重服務、促產業,使畜牧業經濟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勢頭。目前全縣大家畜飼養量19.01萬頭,存欄14.01萬頭,出欄5.0萬頭,其中牛飼養量7.0萬頭,出欄

2.5萬頭,商品驢飼養量8萬頭,出欄2萬頭;羊飼養量180.1萬隻,存欄120.1萬隻(其中能繁母羊存欄69.5萬隻),出欄60.0萬隻;豬存欄9.5萬頭,出欄8.5萬頭;雞飼養量73.83萬隻。肉蛋奶總產量2.21萬噸。每年種植紫花苜蓿40多萬畝,一年生禾草20萬畝,多年生牧草累計存留面積173萬畝;每年青貯玉米秸稈38萬多噸。畜牧業提供農民人均純收入950元。

二、環縣畜牧業可持續發展面臨的挑戰

(一)資源匱乏對畜牧業可持續發展形成巨大障礙,主 1

要表現在:

1、牧草資源匱乏。一是天然草地資源退化嚴重。據調查,1965年天然草原平均鮮草產量112公斤,1983年下降到93.5公斤,2011年下降到88.6公斤。草場植被覆蓋度下降,七十年代在60—70%,九十年代中期只有30%左右。全縣可利用天然草原超載36.7萬個羊單位,超載率194.8%。二是人工草地生產能力不高。全縣的人工牧草地,25°以上瘠薄地佔有很大比例,加之春夏降水嚴重不足和疏於田間管理,牧草稀疏。據調查,有些地塊紫花苜蓿每畝乾草產量不足100 kg,僅僅是平均每畝366 kg產量的27%。“重農輕牧”、種植分散、管理技術落後、收貯運輸加工設備緊缺、產業化程度過低等都是制約提高人工草地質量的重要因素。

2、勞動力不足。環縣傳統上是千家萬户放牧為主的養羊方式,飼草飲水、疫病防治以及勞動力成本都很低,自2003年以來全縣推行封山禁牧舍飼養畜,水草料貯存加工以及飼餵等環節都要通過人工完成,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勞動力成本,加之畜牧業利潤微薄,目前從事的大多為中老年人,“80後”大多不願意從事。千家萬户的小規模經營模式向集約化經營轉變勢在必行。

3、水資源短缺。環縣屬乾旱半乾旱地區,年降水量390㎜,蒸發量卻高達1164.6㎜;境內主要有環江、蒲河等5條較大的河流,平均徑流量不足1立方米/秒。 除蒲河流2

域為淡水外,其餘均為苦鹹水,人畜不能飲用,也不能灌溉。除淺溝和川區可利用水井、溝泉外,縣內絕大多數地區家畜飲水依賴水泥窖。許多地方因為水源短缺,無法建設標準化規模養殖場。

4、飼料供需偏緊,且價格上漲過快。正常年份全縣糧食總產量11萬噸,人均300多公斤,僅能解決温飽問題。發展現代畜牧業除了優質牧草,還要有足夠的精糧飼料來補充。加之近年來玉米價格不斷上漲,牛羊飼料成本隨之增長。

(二)規模養殖生產水平低,向市場供應產品能力不強。目前的規模養殖場,選址佈局規劃不盡合理,養殖品種做不到專門化,飼養技術簡單落後,管理鬆散,沒有形成一套嚴格的疫病防治措施,養殖規模過小,生產效率低,距離“畜禽良種化、養殖設施化、生產規範化、防疫制度化和糞污無害化”的標準要求還有很大差距。

(三)草食性家畜所佔比重小,良種化程度低。羊牛肉4330噸,佔肉類的42.2%,豬禽肉4950噸,佔48.2%,千家萬户的養豬業一項產值就佔到畜牧業總產值的34.2%,亦即三分之一,而羊牛兩項只佔48.3%,還不到一半。良種肉羊佔肉羊總數的46.9%,改良絨山羊佔60.2%;灘羊、隴東黑山羊和改良絨山羊選育程度不高,肉牛品種以本地黃牛為主,改良肉牛隻佔43.9%。畜牧業產值只佔大農業的30%,距離發達國家的平均50%還差20個百分點。

3

(四)畜產品加工轉化率低,產業鏈不夠完整。目前以出售活羊活牛等原始產品為主,活畜加工停留在初級屠宰上,羊羔肉、手抓羊肉及地毯等加工規模小,形不成龍頭帶動效應;羊絨未經分梳等簡單粗加工就以原絨出售;草產品以打製草捆為主,且規模很小,草顆粒、草粉、苜蓿葉蛋白等精深加工不能開展,產品不能增值。

三、環縣發展草食畜牧業的對策和建議

(一)做活做好結構調整這篇大文章

改變傳統的盲目追求數量擴張觀念,在穩定現有基礎的同時,應在質量和結構上下功夫,重點是發展優質、安全、生態的牛羊產品,滿足人們的需求。

第一,加快建立優質人工牧草基地。環縣土地面積廣闊,氣候温和,光照時間長,發展人工種植紫花苜蓿草有着得天獨厚的優勢條件。應以紫花苜蓿為主,一年生禾草為補充,對已有的低質量人工草地進行補種更新,提高產量,新建的草地必須採用好地、平整地退耕種植。

《全縣草畜產業發展情況彙報》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餘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查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