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過度消費

來源:文萃谷 1.78W

隨着人們的生活水平逐漸提高,很多家長都不願意讓孩子過苦日子,希望把最好的都給孩子。但這種方式也導致了很多孩子養成了過度消費的壞習慣。

家庭教育過度消費

和同學聚餐唱歌、吃頓大餐,買些衣服、購幾雙鞋,置台電腦、添部手機……暑假,在緊張的學習中稍稍放鬆的孩子們,釋放出巨大的消費能量。 在即將結束的這個暑假,不少孩子過得很“愜意”,當然,這愜意是靠父母的鈔票來保證的。

“胃口”越來越大

同學聚會、遊玩是中學生的一大樂事。無論是去公園、遊樂園,還是去遊戲廳、KTV唱歌,或是去看電影、吃大餐,每一次娛樂,都有不小的開銷。 在北京市海淀區一所不錯的中學就讀的駱飛(化名),開學上九年級。他表示,面臨會考,學習會很緊張,所以這個假期要適當放鬆一下。每次出去打球或去遊戲廳,至少花上100多塊;前幾天和同學一起去“歡樂谷”玩,門票加上吃飯,一天就花了300元,一個暑假下來,也花了2000多元。這樣的消費在同學中很普遍。他説:“平時除了上課還是上課,很少有時間出去買東西,暑假正好是個機會。我平時喜歡打籃球,所以對鞋比較在意,一定要舒服好看,暑假買了兩雙,一共花了小2000塊吧。另外還買了新手機、點讀機和電子詞典,這個暑假算是‘豐收’了。”男孩的言語中透着滿足。 如今的孩子小小年紀就知道愛美了,買衣服因此成了不少女孩的一大嗜好,假期更是成了“購物季”。“孩子國小五六年級的時候,就講究要牌子了。上了中學以後,學校要求穿校服,孩子們就更在意腳上的鞋和校服裏面的上衣,比如帽衫。這個暑假,女兒買了幾件泰迪熊、A02、Scat的裙子、T恤衫和帽衫,哪件也不便宜。”家長趙女士無奈地説。 電子產品也是不少孩子暑假購買的主要物品之一。日前,記者在北京西單大悦城的蘋果專賣店,發現一些學生“蘋果發燒友”,不少孩子將蘋果產品視為理所當然的“必需品”。“iphone4s很高貴,我覺得同學們都是這樣想的,不信你問問別人,班裏大部分同學都有蘋果手機了。”即將上國小六年級的蘇悦告訴記者,她正在挑選一款白色的手機。據北京中關村一家手機賣場的導購介紹,針對中國小生的手機基本都在1000元以內,但學生往往就直奔着iphone、HTC這些高端機來。已經挑選了一款3000多元某品牌智能手機的葛芮告訴記者:“這個能一鍵發微博,多潮!”其實,除了智能手機,點讀機、電子詞典、iPad、筆記本電腦,都是孩子們買得最多的。 此外,正如九年級學生秦靜表示的那樣,買蘋果幾件套的獎勵已經不稀奇了,剛剛從美國遊學回來的她透露,班上很多考得不錯的同學都選擇了出國遊,一般花費都在三四萬元。 由此我們不難發現,孩子們在物質方面的獲取,近年來水漲船高。

對錢沒有概念

在北京中關村一家阿迪達斯專賣店,高一學生顧朝陽正在試穿限量版籃球鞋的,當記者問他鞋的價格時,顧朝陽表示:“不知道”,最終,他刷卡買了這雙近1300元的運動鞋。據他介紹,平時買東西很少問價錢或者看衣服上的吊牌,小到幾十塊錢的筆袋,十幾或二十幾塊錢的簽字筆,大到幾百上千的衣服、鞋子,通常喜歡就買,班上不少同學都這樣。一般來説,男生喜歡買鞋、山地自行車,女生則喜歡買衣服、鞋、手錶、眼鏡、頭飾等等。據瞭解,少數孩子有銀行卡,一些孩子手裏有為數不少的零花錢,多數孩子的壓歲錢也自己掌握。顧朝陽説:“有時候父母給的錢不夠花,就拿壓歲錢補貼。今年春節收了一萬多壓歲錢,因為來得容易,花起來也沒感覺,不怎麼肉痛。” 多數學生表示會向父母要錢或東西,而超過一半的父母會以學習為條件滿足他們,北京中關村某品牌運動服飾專櫃的營業員介紹説,開學前兩週往往是一些運動休閒品牌熱銷的時候,很多品牌的消費主體都是學生,現在很多家長為了孩子出手也很大方。家長李先生則坦承,一般來説孩子的消費水平要比父母高很多,“至少零花錢上不能讓他跟同學差距太大。”暑假伊始,李先生應讀高中的兒子要求,給他買了一輛山地自行車。“2000多塊。兒子説,好朋友們都有了,我們也不想讓他在同學面前有自卑感。”在這方面,家長章女士的觀點代表了很大一部分家長的態度。“很多東西,比如電子產品,別人都在用,不給孩子用豈不是使他跟社會脱節了。再説會用科技產品也算是一種技能啊。” 中國人好面子,父母的攀比心理給孩子帶來很大影響,同在學校裏,家長都不想讓自己的孩子比別人差,無論是學習方面還是其他方面。

補上理財這一課

現在家庭多是獨生子女,家長對孩子教育的投資非常重視,投資的力度也在逐年加大。但不容忽視的是中國家長對孩子的理財教育很落後,很少有家長去主動培養孩子的`理財意識。其實,兒童少年的每一步成長都需要教導,包括消費。 北京海淀區一位資深的中學班主任高老師認為,“有些家長認可孩子要‘富養’,但‘富’不應體現在物質方面,而要注重提升孩子的情趣、豐富孩子的精神世界。像買書、聽音樂會、欣賞高品質的電影,也可以帶孩子去旅遊,感受各地的風土人情。出國遊學也是可以的,如果孩子很希望以後去海外讀大學,想去名校走走,家庭負擔得起,家長可以出這筆費用,但一定要有明確的目的,設計合理的路線,使孩子有所收穫。反之如果是盲目的攀比出國遊,就沒有必要。”高老師表示,不要把“暑期消費”變成“暑期浪費”,這不僅加重了家庭的經濟負擔,更會促使學生們相互攀比,不利於兒童少年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 有專家認為,“不當家不知柴米貴,如果孩子沒有‘當家’理財的經歷,很容易花錢大手大腳。父母有必要讓孩子從小有機會學習‘量入為出’的理財觀。”從孩子讀國中起,父母就讓他對家庭收支狀況有所瞭解,這能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消費觀念。比如,讓他知道,買個手機,花掉的錢在家庭月收入中佔多大的比例。孩子對這些有概念了,在向父母要東西時就會更仔細地考慮。“孩子用錢沒概念,花錢大方,和家長的態度很有關係。而且很多家長帶孩子買東西採用刷卡的方式,這樣,孩子很難對‘花錢’有較深的印象。”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青少年工作系教授劉衞兵説,相較於學校和家長的評價,學生往往更在意同齡人對自己的看法,一旦同學中有部分人使用名牌產品,就會在學生羣體中形成“夥伴壓力”,也叫做“同輩壓力”。因此,要使孩子合理消費,不僅要注重避免“窮學生”盲目攀比,也要減少“富學生”炫富,從而使他們在相對平等的環境中逐步樹立起健康的消費觀。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