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成人大學聯考醫學綜合複習知識點

來源:文萃谷 4.35K

成考醫學綜合知識點對於我們來説是非常重要的,那麼關於成人大學聯考醫學綜合複習知識點有哪些呢?下面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成人大學聯考醫學綜合複習知識點,希望大家喜歡。

2017成人大學聯考醫學綜合複習知識點

  成人大學聯考醫學綜合複習知識點

一、食物的熱價、氧熱價和呼吸商

(一)食物的熱價

將1g食物氧化(或在機體外燃燒)時所釋放出來的能量稱為食物的熱價。

(二)食物的氧熱價

氧熱價是指每消耗1升氧用以氧化某種營養物質所產生的熱量。氧熱價是根據定比定律關係推算出來某物質氧化消耗1升氧的產熱量。將這個概念應用於整個機體時,只要知道單位時間內的氧耗量,就可通過氧熱價計算出能量代謝率。

(三)呼吸商

機體依靠呼吸功能從外界攝取氧,以供各種營養物質氧化分解的需要,同時也將代謝終生物 CO2呼出體外,一定時問內機體的CO2產生量與耗氧量的比值稱為呼吸商。

二、影響能量代謝的主要因素

機體能最代謝的多少不與體重成比例關係,而與體表面積基本上成正比。我國人體體表面積的推算可應用下列公式:體表面積(m2)=0.0061×身高(+0.0128×體重(kg))-0.1529。影響機體能量代謝的因素很多,比較重要的有下面幾種:

(一)肌肉活動

肌肉活動對能量代謝的影響最為顯著。機體任何輕微的活動都可提高能量代謝率,實驗證明,肌肉活動的強度與耗氧量的增加成正比,劇烈運動或勞動時,耗氧量可比安靜時高10~20倍。故測定能量代謝率時必須考慮肌肉活動的影響。

(二)精神活動

當機體處於精神緊張狀態時,能量代謝將顯著升高,其原因一方面是精神緊張時,骨骼肌的緊張性增加,儘管沒有產生明顯的肌肉活動,但產:生的熱量已經提高許多,另一方面則由於精神緊張,引起兒茶酚胺大量釋放,使機體代謝加速.產熱量增加。

(三)食物的特殊動力作用

進食後一定時間內,食物引起機體產生額外能量消耗的現象,稱為食物的特殊動力作用。蛋白質食物的特殊動力作用最為明顯。可提高30%的耗損。

(四)環境温度

人在安靜狀態下,環境温度為20℃~30℃時,能量代謝最為穩定。當環境温度低於或超過這一範圍時,代謝率都增加。因寒冷可引起戰慄以及肌肉緊張度增強;而温度升高可致細胞內化學反應速度加快、發汗功能旺盛及呼吸、循環功能增強。

三、基礎代謝與基礎代謝率

(一)基礎代謝與基礎代謝率的概念

基礎代謝是指基礎狀態下的能量代謝。基礎代謝率是指單位時間內的`基礎代謝,即在基礎狀態下,單位時間內的能量代謝。所謂基礎狀態是指人體處在清醒而義非常安靜、不受肌肉活動、環境温度、食物及精神緊張等因索的影響時的狀態。

(二)基礎代謝率的正常值及其臨牀意義

  成考醫學綜合複習知識點

一、體温的概念及正常變動

(一)體温的概念

人體的外周組織即表層,包括皮膚、皮下組織和肌肉等的温度稱為表層温度。機體深部(心、肺、腦和腹腔內臟等處)的温度稱為深部温度。體温是指機體深部的平均温度。臨牀上通常用口腔温度、直腸温度和腋窩温度來代表體温。直腸温度的正常值為36.9℃~37.9℃,口腔温度平均比直腸温度低0.3℃,腋窩温度平均比口腔温度低0.4℃。

(二)體温的正常變動

以下因素可以使體温有所變動:

1.晝夜清晨低,午後高;

2.性別 女性略高於男性;排卵日低,過後升高;

3.年齡新生兒、幼兒略高於成人,老年人略低;

4.活動 勞動或運動時,體温可以輕度升高;

5.其他精神因素、外界環境温度也可以影響體温。

二、產熱和散熱

機體在體温調節機制的調控下,使產熱過程和散熱過程處於平衡,即體熱平衡,維持正常的體温。如果機體的產熱量大於散熱量,體温就會升高;散熱量大於產熱量則體温就會下降,贏到產熱量與散熱量重新取得平衡時才會使體温穩定在新的水平。

1.主要產熱器官

機體安靜時主要產熱器官是內臟器官,各內臟中,肝臟的代謝最旺盛,它的產熱量是最高的。運動或勞動時,肌肉為主要產熱器官。

2.主要散熱部位及散熱方式

(1)輻射散熱:是指機體以熱射線的形式將熱能傳給外界較冷物體的一種散熱。任何物體,除處於絕對零度外,均發射熱射線。在安靜狀態下,裸體、室温,以這種方式的散熱量達機體總散熱量的60%左右。影響輻射散熱的主要因素有皮膚與氣温的温度差和有效輻射面積。

(2)傳導和對流散熱:傳導是指機體的熱量直接傳給同它接觸的物體,傳導散熱除了與皮膚和接觸物體間的温差,接觸面積的大小有關外,還與物體的導熱性能有關。

對流是機體接觸氣體或液體時的一種散熱方式。機體的熱量傳導給與體表接觸的空氣,使其加温,這種温度較高的空氣便與較冷的外部空氣發生對流,體熱又傳給較冷的空氣,如此反覆進行。對流散熱是傳導散熱的一種特殊形式。

(3)蒸發散熱 當外界環境温度高於或等於體表温度時,蒸發散熱即成為皮膚髮熱的惟一形式了。蒸發散熱是指體表表面的水分通過汽化時吸收體熱而散發的一種散熱方式。臨牀上常用酒精擦浴、温水擦浴為高熱病人降温就是運用這一原理。

蒸發散熱又分為不感蒸發(不顯汗)和發汗兩種方式。不感蒸發是體內水分直接透出皮膚和呼吸道黏膜表面,並在未形成明顯水滴之前就蒸發了的一種散熱方式。正常人每天有1000mL左右的液體是以不感蒸發的形式丟失的。發汗是通過汗腺分泌的汗液,在皮膚表面形成汗滴而蒸發的一種方式。它是高温環境下的主要散熱方式。

3.發汗及汗液分泌的調節汗腺分泌汗液的活動稱為發汗。發汗是可以意識到的有明顯的汗液分泌,因此,汗液的蒸發又稱為可感蒸發。

發汗是反射活動。人體汗腺接受並感膽鹼能纖維支配,所以乙酰膽鹼對小汗腺有促進分泌作用。發汗中樞分佈在從脊髓到大腦皮層的中樞神經系統中。在正常情況下,起主要作用的是下丘腦的發汗中樞,它很可能位於體温調節中樞之中或其附近。

三、體温調節中樞

(一)體温調節中樞

調節體温的基本中樞位於下丘腦。產熱中樞興奮時,一方面通過使骨骼肌的緊張性增加等作用引起產熱過程增強,另一方面使皮下血管收縮,以減少散熱。散熱中樞的興奮引起皮下血管舒張、發汗等一系列散熱活動。

(二)調定點學説

此學説認為,體温的調節類似於恆温器的調節。有人認為,下丘腦的視前區一下丘腦前部中有個調定點,它的活動有一定的閾值(如37℃)。如果體温偏離此數值,由反饋系統將偏差信息輸送到控制系統,然後通過對受控系統的調整來維持體温的恆定。通常認為,視前區一下丘腦前部中的温度敏感神經元可能在體温調節中起着調定點的作用。

  成考醫學綜合複習講義

一、發熱的概念

當機體在致熱源作用下或各種原因引起體温調節中樞的功能障礙時,體温升高超出正常範圍,稱為發熱。

正常體温36℃~37℃左右。

生理變異正常體温在不同個體之間略有差異,且受機體內、外因素的影響稍有波動。但一般波動範圍不超過1℃。在24小時內下午體温較早晨稍高;婦女在月經前及妊娠期、劇烈運動、勞動或就餐後體温也可略升高。老年人因代謝率稍低,體温相對低於青壯年。在高温環境下體温也可高於日常。

二、發熱的病因

能引起發熱的原因甚多,臨牀上大致可分為感染性與非感染性兩大類,其中以前者較為多見。

(一)感染性發熱

是指各種病原體感染所致的發熱。常見的病原體包括:病毒、立克次體、細菌、螺旋體、真菌、原蟲、蠕蟲、朊毒體。

(二)非感染性發熱

是指由各種非感染性疾病所致的發熱。常見的有:血液病、內分泌疾病、腎臟疾病、風濕性疾病、變態反應性疾病、腫瘤、中毒、過敏反應、創傷、體温調節中樞功能失常和自主神經功能紊亂。

三、發熱的臨牀表現

(一)發熱的分度

按發熱的高低可分為:低熱:37.3 0C~38℃;中等度熱;38.1℃~39℃;高熱:39.1℃~41℃;超高熱:41℃以上。

(二)常見的熱型及臨牀意義

將不同時間測量的體温度值分別記錄在體温單上,並將其連接成曲線即為體温曲線。發熱病人的體温曲線可有一定的規律,稱為熱型,不同的病因所致的熱型也不同。分析病人的熱型特點有助於臨牀醫生對疾病的診斷,臨牀上常見的熱型如下:

1.稽留熱體温恆定地維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達數天或數週。24h內體温波動範圍不超過1℃。常見於大葉肺炎、斑疹傷寒及傷寒高熱期。

2.弛張熱又稱敗血症熱型。體温常在39℃以上,波動幅度大,24h內波動範圍超過2℃,但都 在正常水平以上、常見於敗血症、風濕熱、重症肺結核及化膿性炎症等。

3.間歇熱體温驟升達高峯後持續數小時,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無熱期(間歇期)可持續1天至數天,如此高熱期與無熱期反覆交替出現。見於瘧疾、急性腎盂腎炎等。

4.迴歸熱是指高熱持續數以後自行消退,但數日後又再出現的體温曲線類型,可見於迴歸熱、霍奇金病等。

5.波狀熱是指體温逐漸上升,發熱數日後逐漸下降,數日後又再發熱數日的熱型,可見於布氏桿菌病、登革熱等。

6.不規則熱是指發熱病人體温曲線無一定規律的熱型,可見於流行性感冒、敗血症、癌性發熱等。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