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觀潮》教學反思(通用15篇)

來源:文萃谷 6.35K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反思過往之事,活在當下之時。那麼什麼樣的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最新《觀潮》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最新《觀潮》教學反思(通用15篇)

最新《觀潮》教學反思 篇1

上完《觀潮》這一課後,我在思想上很深的啟發和感受。認真反思,確有許多遺憾之處。我想這些新的認識和感受對在今後的教學中定有新的突破。

《觀潮》是一篇以寫景為主的散文。文章語言優美,詞語豐富,句子變化錯落有致。特別是“潮來時”一段,把錢塘江大潮描繪得有聲有色,讀來令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景。我用三節課對這篇課文進行教學,重點講讀“潮來時”的情形。上完課後,效果感覺良好,也有許多的感受、體會。回顧整堂課的教學,這堂課在教學中主要體現出以下一些教學思想:

一、學生為主體的意識體現得十分清楚,比較充分地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體現了以人為本

整堂課中,幾乎沒有對課文的思想內容提出什麼問題,主要通過學生的讀來讀懂、理解課文,感悟語言文字的美和大潮的雄偉壯觀。如在讀、議、品的環節裏,我始終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線,學生喜歡哪句我便導哪句,打破傳統的教師教,學生聽的模式,而改為學生學,老師導,充分體現學生主體性,教師主導性。教師的指導主要體現在組織學生進行語言訓練,在訓練過程中給予適當的指導。在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民主意識也比較強,經常轉換角色,作為學生中的一員共同參與學習,使課堂氣氛更加和諧,學生在愉快輕鬆的氣氛中學習得更加主動,更加投入,學習的效率也隨之得到提高。如在學生讀得有滋味時,老師也參與他們的朗讀。學生讀之後自己再讀,把自己當作了學生參與到學生朗讀中,學生再反過來評老師的朗讀,從學生的評議中,我巧妙地指導了學生的朗讀。這樣教師轉變角色,作為學生的一員共同參與學習,這種改變一種形式進行朗讀示範,使學生感到親切,融洽了師生感情。加上我適時地對學生進行鼓勵,使學生願讀、樂讀、愛讀,極大地激發起學生讀書的積極性。在和諧的氣氛和環節設計中學生很自然地又學到了朗讀和理解課文的技巧──帶上動作表演讀能理解詞語的意思。這種別出心裁的形式,得到的效果遠遠勝過常規的讀法。這樣的教學方法可稱得上獨具匠心,效果很好。

二、整堂課充分重視朗讀和背誦積累的訓練和指導,注重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的提高,實施並落實語文五好目標,體現了語文學科的工具性

以讀為本,熟讀成誦,是中國傳統語文教學的寶貴經驗。在課堂教學中我儘量抓住機會,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多讀,如齊讀、男女賽讀、表演讀、配樂讀等,讓學生讀懂,讀通,讀熟,讀得有情有趣,讀得津津有味。通過讀,讓學生自己來理解課文內容,如讓學生談談“你為什麼喜歡這句?”,培養學生的語感,落實五好目標中的“朗讀好”。在“句子比較”這一環節裏,通過不同語氣的朗讀,感受課文語言的直觀性和形象性,並且能很好地幫助學生積累課文中好的語言材料。熟讀自然就能成誦,好的語句讀熟了,有意識地讓學生背背,強化一下記憶,並有針對性地設計一道填空文段讓學生口頭回答,同時也落實學生的“口才好”,更可以有效地促進語言的積累

三、恰當地使用現代化教學技術手段,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運用必須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為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服務。這堂課採用了錄音和錄像手段。首先播放江潮來時的錄音,有悶雷滾動的聲音,也有山崩地裂的響聲,讓學生想象,説説自己聽到了什麼,達到“入境”的效果。接着播放潮來時的錄像,第一次整體觀潮,對大潮先有感性認識;第二次結合有關語句相機觀看錄像,讓學生感受觀潮時的氣氛,從而更好地理解文章內容;第三次讓學生邊看錄像邊背誦,既幫助學生理解,又能促進記憶。可以説,這節課的情境教學法落到實處,也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總之,這節課整個教學流程是“感受——理解——運用——延伸”。我是從以上幾個方面去努力達到自己設想。在教學實踐中感受到遺憾很多:如果課堂上把學生已經激發的情感通過不同方式的誦讀訓練表達出來,課文思想情感將更深化;如果老師提出問題更精確化,課堂效率會更高一些;如果讓學生學會在讀思中去自發的發現問題,不始終圍繞老師一問一答的形式套教材,老師將教得更輕鬆,學生學得更愉快;如果教學環節中細微處弘揚學生個性,教師大膽放開,學生綜合能力培養將會真正落到實處。今後我會努力彌補這些不足,爭取打造出使學生更喜歡的課堂來。

最新《觀潮》教學反思 篇2

《觀潮》是一篇寫景記敍文。作者通過耳聞目睹錢塘江大潮潮來前、潮來時、潮退後的景象,寫出了大潮的奇特、雄偉、壯觀。特別是“潮來時”一段,把錢塘江潮描繪得有聲有色,讀來令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景。

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我將教學重點放在朗讀訓練上,通過反覆有感情的朗讀,使學生置身其中,感受大潮的雄偉、壯觀,激發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以讀為主、以讀為本。讀是培養語感的主要方法,是培養閲讀能力的基礎,讀字當頭,一切都在其中。而要使學生具有一定的朗讀能力,教師應該為學生創設出良好的情境,讓學生的朗讀訓練落到實處。

一、激發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興趣才有學習的動力,教師要努力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因此,在教學三、四自然段時,我讓學生自主選擇最喜歡的語句讀一讀,並談一談讀了之後的感受。談完感受後再鼓勵並引導學生把這種感受帶入自己的朗讀中,讀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讀出大潮的壯觀。為了幫助學生感悟自然美和語言美,我還組織學生比賽讀、輪流讀、表演讀等,激發學生讀書的熱情。

二、充分感悟。只有在充分理解了文本內容,並將文本內化為自己的個人感受的基礎上,學生才能將自己的感情融入文本,讀出真情實感。因此,在學生充分理解了課文的內容,體會到了錢江潮的雄偉氣勢後,讓學生有感情的朗讀,使學生增加對錢塘江大潮的感性認識,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同時在熟讀的基礎上,出示課文中描寫江潮的四字詞語,然後讓學生用這些詞語複述潮來時的情景,以此訓練學生的思維,培養想象力。

三、加強指導。在學生充分理解課文內容,感悟文本情感的基礎上,教給學生一些朗讀的基本技巧。如重音、停頓、語速等。如“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並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一句,為了突出錢江潮的壯觀氣勢,應該讀得稍快,強調出“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並進”“浩浩蕩蕩”“山崩地裂”“顫動”等詞語。以學生跟讀的方式指導學生的朗讀技巧。

通過本節課的朗讀訓練,不但幫助學生理解了文本,感悟了情感,而且朗誦情況也比以往稍好一些。相信,只要堅持不懈,學生的朗誦水平、語文能力都可以得到較大提升。

最新《觀潮》教學反思 篇3

從全班的教學情況來看,經過充分的閲讀,學生在閲讀中實現了自我學習、自我理解和自我滿足。通過自我理解,激發學生的思維和情感體驗。通過自由評價,充分發揮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和主體地位。這樣,學生不僅能理解課文,而且能體會到祖國的壯麗和祖國語言的美麗。

總體而言,本課程的教學目標已基本實現。缺點是在閲讀、理解和品味的前幾個環節花費了太多的時間。由於時間不夠,語言積累的訓練稍顯不足,如多義現象。此外,與平時課堂相比,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氛圍不夠活躍。除了客觀原因外,我認為我的教學吸引力需要提高。俗話説,沒有金子就沒有完美的人。經過這次教學,既有滿意之處,也有不足之處。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我會彌補我的不足,盡我最大的努力給學生上好課。

最新《觀潮》教學反思 篇4

觀潮這是一篇關注風景的散文。這篇文章語言優美,詞句豐富。異常的是“漲潮時”部分,它生動地描繪了錢塘江的大潮。它讓人感覺置身於現場,聽到聲音,看到風景。在本學期的教師基本技能競賽中,我特意選擇了這篇課文進行教學,重點關注閲讀的情況“當潮水來臨時。下課後,感覺效果不錯,有很多感覺和經歷。回顧全班教學,本課主要體現以下教學理念:

一是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意識,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和學習的主動性,體現了以人為本。

二是全班充分重視閲讀和背誦積累的訓練和指導,注重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提高,貫徹落實語文五好目標,體現語文學科的工具性。

三是合理運用現代教學技術手段,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總之,從全班的教學可以看出,經過充分的閲讀,學生在閲讀中實現了自我學習和自我理解,通過自我理解,激發了學生的思維和情感體驗。通過自由評價,充分發揮學生的參與意識和主體地位。

“閲讀和深入討論中的理解”學生們不僅理解了課文,還體驗了祖國壯麗的山川和祖國語言的美麗。經過聽力訓練,學生了解了寫作方法的順序和特點,這一難點也得到了突破。總體而言,本課程的教學目標已基本實現。缺點是在閲讀、理解和品味的前幾個環節花費了太多的時間。由於時間不夠,語言積累環節不夠,如句子對比、背誦方法指導、習語積累訓練等。我想可能是我的教學設計安排能力太大了。由於時間的問題,我在教學上做了一些臨時的調整或縮減。在未來的設計和教學中,我需要注意這些因素。畢竟,我可能總是認為設計是完美的,但在實現中會有很多變數。此外,稍有不足的是,與平時課堂相比,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氛圍不夠活躍。除了客觀原因外,我認為我的教學吸引力需要提高。俗話説,玉是有瑕疵的,沒有人是完美的。經過這次教學,既有滿足感,也有缺點,但它們將是我的收穫和收入。

最新《觀潮》教學反思 篇5

《觀潮》是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一篇課文。本文是一篇以寫景為主的散文,文章語言優美,詞語豐富。作者寓情於景,通過對錢塘江大潮雄奇壯麗,氣勢非凡景觀的描繪,抒發了熱愛祖國壯麗山河的思想感情。為了讓學生與文本融為一體,感受大自然的雄偉壯麗的景觀,我在教學設計中主要注重了以下幾點:

一、注重學生主體參與,充分地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整堂課中,主要通過學生的讀來讀懂、理解課文,感悟語言文字的美和大潮的雄偉壯觀。如在讀、議、的環節裏,我始終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線,學生喜歡哪句我便導哪句,打破傳統的教師教,學生聽的模式,而改為學生學,老師導,充分體現學生主體性,教師主導性。

二、指導學生朗讀,感受雄奇壯美的景象,深化感情。

為了幫助學生感受景象,更深更透地理解作者的表達感情,我着重採用了朗讀的方法。首先我指導學生們自由朗讀,再談感受,並鼓勵他們讀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讀出天下奇觀的氣勢。然後我來讀,學生閉上眼睛,腦海中浮現出畫面,幫助學生感悟自然美和語言美。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讀書的熱情,而且激發了他們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

三、抓住文章重點,整體感知教學,體會感情。

教學時我抓住文章重點,圍繞“觀”這個中心詞,按照“潮來前——潮來時——潮退後”的思路,引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首先用小黑板出示自學思考題:課文是從哪幾個方面來寫錢塘江潮雄偉壯觀景象的?找出你認為最能體現潮水雄偉、壯觀的詞句。小組討論交流後師明確。由於導入新課時,已激發了同學們的學習興趣,同學們通過讀、思、議,明白了“僅如銀線”是抓住潮來時的形狀特點。在觀看插圖之後,再回到文中細細品評,學生陶醉在有聲有色的情境中。領略到大自然的美好,激發了學生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使學生受到了潛移默化的美的薰陶。

四、賞析重點語句,理解課文內容,學習表達。

教學中設計品文析句的環節,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把握作者的思路,學習作者的表達方法。因此,在教學第一段時,我讓學生先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海潮的雄偉壯觀,然後分析文章是從哪幾個方面、按什麼順序來寫的?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這樣寫有什麼作用?這樣加深理解了課文內容,進一步學習了作者按一定順序抓住特點的表達方法。

總之,從整堂課的教學可以看到,學生通過充分讀,實現了在讀中自學,讀中自悟,讀中自得;通過自己領悟,激發了學生的思維和情感體驗;通過自由評,使學生的參與意識,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得淋漓盡致。這樣,學生不僅讀懂了課文,而且體會到祖國山河的壯麗,感受到祖國語言文字之美。

總的來講,本課教學目標基本達到,不足的是在前面的讀、悟、品的環節中耗時過多,積累語言這一練的環節因時間把握不夠,如一詞多義等的訓練就稍顯不足了。另外,課堂上學生的學習氣氛跟平時的課堂相比還顯得不夠活躍,除了客觀的原因外,我想我的教學感染力還有待於提高。俗話説,金無足赤,人無完人。通過這次教學,有滿意的地方,也有不足之處。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我會彌補我的不足,盡全力給學生上好每一節課。

最新《觀潮》教學反思 篇6

下課後,我覺得課堂上有幾個地方掌握得不好。

一、對單詞的理解和學習太粗糙了。雖然是四年級,但這是一個向高級階段過渡的時期。然而,對詞彙的理解和掌握卻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如果沒有很好地理解單個單詞的用法和含義,可能會失去積累的機會。

二、有人懷疑這會影響學生的理解。情感路線仍然是根據老師的想象來實施的。是否有情緒灌輸的嫌疑?我上課不夠大氣。有時我會堅持一種觀點

最新《觀潮》教學反思 篇7

在對本節課的教學實踐與效果進行回憶比較後,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值得探索與反思:

1、《觀潮》一文是以寫景為主的散文,語言優美,詞彙豐富,把錢塘江潮描繪得有聲有色,讓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景,為了讓學生更能入情入境,課前要求學生蒐集有關材料,並用錄像引入課文教學,激發學生興趣。

2、“潮來之時”的景象是全文的精華。教學時我採用變序教學方法,直奔重點,突破難點。為了加深對一部分精彩語言的理解和記憶,我幫忙學生在理解和辯析重點詞句的基礎上,深入體會潮來時的聲間和氣勢,注重朗讀,做到讀中悟,悟中讀。

3、合作學習是新課程實現學生學習方式轉變的着眼點。本節課先讓學生獨立思考,然後小組合作探索“潮水從遠處湧來的形態和聲音是怎樣變化”這個問題,並要求學生畫一畫,讀一讀,在不明白的地方打問號等,學生在合作中體現了組內合作,組外競爭的探討氛圍,拓展了學生學習的空間。

4、課堂上把時間還給學生,給予學生思考問題,朗讀課文的時間,耐心等待學生思維的結果,同時,延緩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把評價的權力還給學生,鼓勵學生嘗試和探索。最後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進行語言實踐活動,讓學生當一回講解員,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用心性也深化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5、值得探討的問題:

⑴把學習的主動權和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大膽地嘗試,充分地交流,但拓展學生的思維與教學任務是否能完成存在着矛盾,該怎樣解決這個問題?

⑵課堂上有一些學生的思維敏捷,搶着發言,而一些學生卻反應遲鈍,但是我們要面向全體學生,注意學生的參與面、而對這兩個極端,我們又該如何協調?

最新《觀潮》教學反思 篇8

《觀潮》這篇課文裏,描述潮來時的雄偉壯觀的景象這一部分資料是課文的重點。而抓住重點詞句來品味錢塘江大潮的壯觀之美是難點。在設計教學過程時,我思考運用“邊讀書邊想象畫面,播放課件聯繫上下文,並結合生活實際體會詞句的含義”的教法比較恰當。在教學時,我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以生為本,讓學生聽範讀、自由讀,邊讀邊體會,並採用小組合作學習形式讓學生相互評議、補充,讓每個學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礎上得到提高。因此,我重視“讀”。學生自由朗讀潮來時這一部分,找出自己最喜歡的地方讀,在閲讀教學中以讀為本,把時間和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讀中自學,讀中自悟,讀中自得。讓學生能夠充分發展自己的見解,允許有不同意見,並鼓勵創新,圍繞“哪些景象最吸引你,説説體會,並把體會到的讀出來”這一問題,全班交流,大家各抒己見。並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多媒體的直觀教學優勢,如讀到“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並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時,播放大潮視頻,使學生看到真實的情景,感受到了大潮湧動的速度。透過朗讀課文,再觀看錢塘江大潮的視頻,更進一步使學生驗證了自己的感受,體驗錢塘江大潮聲音、氣勢的變化。學完全文後,我再次讓學生讀自己最喜歡的地方,並給予時間讓學生展示,這樣既鞏固了學生的感受,又進一步激發了學生讀書的興趣。

上《觀潮》這課,是我第一次開始在在教學中使用多媒體(這學期教室裏剛裝上多媒體)在上完這課後,我體會到多媒體課件是能夠以它直觀形象的畫面較快地突破重難點,但運用過早時可能會束縛學生的想象力。所以我們在教學中運用多媒體課件時也應思考“因課施教”。

以讀為本,熟讀成誦,是中國傳統語文教學的寶貴經驗。在課堂教學中我儘量抓住機會,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多讀,如齊讀、男女賽讀、表演讀、配樂讀等,讓學生讀懂,讀通,讀熟,讀得有情趣味,讀得津津有味。

經過讀,讓學生自我來理解課文資料,如讓學生談談“你為什麼喜歡這句?”,培養學生的語感,落實五好目標中的“朗讀好”。在“句子比較”這一環節裏,經過不一樣語氣的朗讀,感受課文語言的直觀性和形象性,並且能很好地幫忙學生積累課文中好的語言材料。熟讀自然就能成誦,好的語句讀熟了,有意識地讓學生背背,強化一下記憶,並有針對性地設計一道填空文段讓學生口頭回答,同時也落實學生的“口才好”,更能夠有效地促進語言的積累。

一堂課下來,感覺自我對課堂的幾個地方把握不好。

一、字詞的理解

學習太過粗略。雖然是四年級,是向高年段過度的時期。但對於字詞的理解掌握不夠重視。對個別詞的運用、意思理解不到位,可能失去了積累的機會。

二、對學生的理解

還有些越俎代庖的嫌疑。情感線還是按教師的設想去落實,是否又有情感灌輸之嫌呢?我在課堂上並不夠大氣,有時候拘泥於小空間。不能從整體上把握、調控,教師的教學機智待加強!

三、讀的方面

在生生互動、點評做的不夠好。期望在以後的課堂改善!

最新《觀潮》教學反思 篇9

《觀潮》是一篇文質兼優的寫景文章。作者寓情於景,通過對農曆八月十八日的錢塘江大潮雄奇壯麗,氣勢非凡,景觀的描繪,抒發了熱愛祖國壯麗山河的思想感情。本文的教學,不但要使學生增長見識,學習作者的觀察及表達方法,受到語文能力的訓練,還要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壯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一)課始,以“聲”激情誘趣。

好的作品默默地看與朗朗地讀又與有音樂烘托伴奏的朗誦,對人的感官的刺激作用,帶給人的內心體驗都是不同的。文章描繪了錢塘江大潮來前的風平浪靜與潮來時的驚濤浪吼形成鮮明對比,尤其繪聲繪色地描述了潮水由遠推近,有如排山倒海之勢,雷霆萬鈞之力。為了充分發揮作品的感染力,用雄渾有力的交響樂伴以激情昂然的朗誦,使學生入其境,動其情。

準備一段由緩慢抒情到急促激越再到平緩漸弱的交響曲。以“舒展緩慢”吻合潮來前的平靜;以“歡樂抒情”襯托人們觀潮的喜悦心情;以“雄壯激昂”,烘托大潮的磅礴氣勢。

(二)課中以“像”釋疑解惑。

學生生活在繁華的城市,許多孩子沒有到過海邊,更無從目睹這樣雄偉壯麗的大潮之景觀。對於沒有見過的事物,又無類似經歷可以借鑑,不僅給理解課文帶來障礙,也給展開想象造成困難。因此,需運用電教手段,聲像同步,視聽結合,創設情境,提供感知,發展情感,促進理解。

根據課文內容,從《神州風采》裏的“海寧觀潮”一片中截取有關片斷,按潮來時開始還是風平浪靜到有聲無“形”,然後“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現一條白線”;漸近,拉長變粗,橫貫江面”;再近,白浪翻滾,如同一道城牆”;更近,猶如“戰馬飛奔”的順序組接。錄製兩遍。第一遍按由遠及近,將潮水的“如線”、“橫貫江面”、“如牆”、如“萬馬奔騰”的四個畫面各定格6秒,以便使學生有時間看清楚並將實際景象與課文裏的文字描述在頭腦中“銜接對號”。第二遍不定格,使學生對大潮由遠及近的推進變化、發展有一個連貫、完整的印象,以加深感受。

(三)以“讀”促思通文。

朗讀是理解內容的基礎,也是檢查理解的手段,更是以文悟道的途徑。《觀潮》從聲、形、色三方面描繪讚美了被稱為天下奇觀的錢塘江大潮,形象鮮明,富於感染力。有感情地誦讀既有助於理解課文,又能更好地受到感染。

讀,應求形式多樣,不同的讀法有不同的作用和效果,要根據不同段落的學習內容、訓練任務、教學目的選擇適當的讀法。默讀,利於思考;朗讀,助於理解;齊讀,訓練面大;自由讀,靈活主動;個別讀,“以點帶面”便於指導。讀,又不能走形式,明確讀的目的,提出讀的要求,求得讀的成效。要以讀引思,以思促讀,讀思結合。

這堂課的教學,採用下列讀法:

課始:教師範讀激情;課中:自學時默讀,理解中自由讀,理解後感情朗讀;課尾:個別讀、齊讀相結合。

(四)優化課堂結構。

教學結構力求體現“教為主導、生為主體、學為基礎、思為核心、‘道’貫其中”的整體優化結構型。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做到“三動”和“三個保證”。

三動:動腦思考;動口讀説;動手畫批。

三個保證:在學習的中心階段,即高潮處,關鍵處,難點、重點處,保證有充分的時間讓學生去讀、去思、去議;保證學生各抒己見,暢所欲言;保證學生自始至終在課堂上過着愉快的精神生活。

最新《觀潮》教學反思 篇10

《觀潮》這篇課文是以寫景為主的散文,文章語言優美,詞語豐富,句子變化錯落有致,特別是“潮來時”一段,把錢塘江潮描繪的有聲有色,讀來令人如身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景。在教學中,為了讓學生與文本融為一體,感受大自然的壯麗奇特的景觀,我在教學設計中主要注重了以下幾點:

一、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體現了以人為本。

《觀潮》一課,潮來時雄偉壯觀的景象這一部分是課文的重點。抓住重點詞句品味是難點。學習這一部分時,我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充分讀,體會,並發動學生相互評議、補充,讓每個學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礎上得到提高。教學時,我讓學生圍繞“哪些句子最讓你喜歡,説説體會,並把體會到的讀出來”這一問題,全班交流。給學生足夠多的時間討論交流,讓學生能夠充分發展自己的見解,允許有不同意見,並鼓勵創新,大家各抒已見。這一環節的設計,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老師搭設的學習舞台上發揮、表演。

二、恰當地使用現代化教學技術手段,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運用必須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為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服務。這堂課我採取體會重點詞語、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反覆誦讀體會文章的氣勢、體會文章從遠到近的寫作方法、比喻的修辭方法等多種方法,引導學生體會文章的氣勢。但對於錢塘江大潮學生畢竟不熟悉,在充分的品詞品句,想象、誦讀之後,我又採用了錄音和錄像手段,讓學生觀看了一段大潮的視頻,讓學生感受觀潮時的氣氛,從而更好地理解了文章的內容,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以教材為範本,教會學生寫作方法。

在帶領學生理解語句的過程中,我有意識的引導學生積累好詞好句、體會比喻等修辭方法的好處;在學生理解課文後,我又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觀察順序及從哪些方面去描述潮水,然後結合生活實踐,讓學生練習運用,試着描寫一下下雨的場景。這樣設計,主要是想讓學生完成一個由積累到運用知識的轉變,讓學生把課上學到的寫作方法、積累的好詞好句,試着運用到自己的寫作中,真正做到讀寫結合。

總之,本課教學目標基本達到,不足的是在前面的讀、悟、品的環節中耗時過多,後面留給學生練習寫作的時間不足,沒能看到學生的習作。另外,課堂上學生的學習氣氛跟平時的課堂相比還顯得不夠活躍,除了客觀的原因外,我想我的教學感染力還有待於提高。

俗話説,玉有瑕疵,人無完人。通過這次教學,我受益匪淺。希望大家開誠佈公,多多指導。謝謝大家!

最新《觀潮》教學反思 篇11

《觀潮》是一篇傳統課文。如何把這篇課文講得有新意,符合新的課改理念呢?我在課堂活動中注意了以下幾個方面:

一、讓語文學習的過程成為學生精神享受、感悟生命的過程

國小語文課本中描寫大自然的文章有許多,不同的作家描寫的側重點不同,從自然中得到的感受也不盡相同,自然界的萬事萬物無不藴含着生命的力量。因此,本節課我就想通過學習作者對大潮雄奇壯觀氣勢的描寫,引領學生感受到一種生命的跳動,感受到生命的力量,感受到一種勇往直前、永不退縮的偉大力量,從而感動自己,感悟人生,受到一次精神上的震撼。

二、給學生一個充滿情感的感悟課堂

在語文課中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其關鍵就在於“情感”。只有充滿感情的課堂,才能調動學生的興趣,學習熱情和學生的靈性。因此,課堂上,我始終把我對課文的理解,對生活的感悟,我的真實情感,用我的語言、我的眼睛、我的動作傳遞給我的學生,讓學生在教師德感染薰陶下展現他們健康向上、充滿熱情與激情的自我。通過引導學生讀,在讀中受到情感薰陶,引領學生通過朗讀感受自己眼中、心中大潮的磅礴之勢,真正地讓學生去探索、去辨析、去歷練、去體驗生活之美。

三、利用資料體會課文內容

1、創設情境,激發情感

由於特殊原因多媒體不能使用了,新課開始,向學生展示了錢塘江大潮氣勢磅礴的圖片,讓學生領略大潮雄奇壯觀的氣勢,使學生的情緒調動起來,以濃厚的興趣投入到課文的學習中。

2、突破重難點,紮實訓練語言

課文語言流暢,氣勢宏大,但想讓學生感受大潮奇壯之勢,感悟大潮的力量、給人的啟迪,學生還有些困難。因此,課前我給學生補充了許多書上沒有寫出的大潮的'各種形態,如“十字潮”、“回頭潮”、“美女潮”、“交叉潮”等,並結合學生在家裏觀看的精彩音像畫面,談感受到的大潮的聲之奇、形之奇。

欣賞各種形態的朝後,我又讓學生模仿作者的寫作方法,當堂寫出自己喜歡的潮的聲音、形狀。學生既得到了情感上的薰陶感染,又得到了紮實的語言訓練。

四、培養學生紮實的語文功底,讓學生學會作者精美表達,有序的描寫

《觀潮》一文,作者由遠及近,運用貼切的比喻寫了大潮的形之奇、聲之奇,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美文,因此讓學生學習作者如何運用生動的語言描寫事物也是我語文課上的一個要點。接着讓學生觀看《日出》或《日落》採用這種方法寫日記。

五、讓學生帶着“新問題走出課堂”

語文課堂的結束不是一個句號,而應該是一個問號,應該是下一節課的開始。基於這個思想,在課即將結束時,推薦內容相關的書籍給他們閲讀,引發學生帶着心得學習任務在課下進行語文綜合實踐活動。

儘管,這節課我進行了精心的設計,但教案畢竟是教學的預設,在課堂上,學生的表現並沒有按我的設計意圖來進行,我還需要進一步提高教學機智,積極正確地評價學生,從中發現他們潛在的閃光點,使他們的個性得到更充分更自由的發展。

最新《觀潮》教學反思 篇12

我懷着激動而又忐忑不安的心情結束了我來到新學校的第一堂語文課,教學效果不是很理想,為了今後能切實的提高自己的課堂效率,趁熱打鐵,及時寫下了這篇教後記。

面對國小四年級學生學習語文興趣高,但自制力還不是特別好這種現狀,我認為自己應該在以下幾個方面改進提高:

1.生字詞教學不夠到位,沒有做到穩紮穩打。

由於我是第一年任教語文的客觀原因,在語文課堂上沒有花太多時間放在生字教學這一板塊。對於現在所教的四年級學生的心理狀況還不是特別瞭解,雖然他們正處在低段向高段過度的階段,但學生自覺學習生字詞的能力還處於待發展區,所以還需要以教師在課堂上主導生字教學為主,畢竟生字一直是國小語文課堂的重點之一。對於不理想的字詞基礎作業情況,我在課後也儘量做了一些及時補救的措施。如:學完了這一課的生字詞後,在課堂上學生進行了默寫,教師全批全改後,讓學生及時地進行改正,最後再由各小組的組長進行監督檢查。對於默寫中出現的共性錯誤,教師在進行個別強化,讓他們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了課標要求掌握的生字。再比如:學習新詞,教師領讀,學生跟讀,天經地義。可是教學中,我讓學生領讀,我來跟讀,這種角色的轉換,所得到的效果可能遠遠勝過學生跟讀的被動做法。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學得更加主動,更加投入,學習效率也隨之得到提高。

2.閲讀教學環節還不夠專業化。

語文教學的形式要多種多樣,不能一直停留在教師問學生回答這種老教育套路上。在課堂上,我沒有調動學生主動去品讀和理解課文,從自我閲讀中領略文章深意,只是一味地朗讀課文,達到的教學效果不是很好。因此在今後的閲讀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多讀,品讀,精讀。特別是寫景抒情敍事一類的文章,要能夠想方設法煽動學生讀書的積極性,從讀中感受語言美和作者所抒發的情感。

在教學之前,我要觀看關於這一課的教學視頻,跟優秀教師學習,借鑑他們的課堂教學策略。比如朗讀課文“潮來時”一段,我設計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語句讀給大家聽,努力讀得精彩些。這樣處理朗讀,學生就會讀的更加主動,更加投入,也更有興趣。

3.整節課重視朗讀和背誦的指導工作還不夠到位。

以讀為本,熟讀成誦,是中國傳統語文教學的寶貴經驗。課堂中教師就是應該抓住機會用多種形式的讀引導學生多讀,讓學生讀懂、讀通、讀熟,讀得有情有趣,讀得津津有味。通過讀,讓學生自己來理解課文內容,培養學生的語感,感受課文語言的形象性與直觀性,並且幫助學生積累課文中的好的語言材料。熟讀自然就能成誦。好的語句讀熟了,有意識地讓學生背一背,強化一下記憶,可以有效地促進語言的積累,很有必要,也很值得提倡。我在這節課的教學中,盡最大努力去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運用各種形式的讀,課堂上書聲朗朗,體現了語文教學的特點,是一節名副其實的語言文字訓練課。

“看着容易做着難”,因為在課堂上的隨機性比較強,所以在實際操作時,細節上的問題有待於去發現和總結,又加上經驗不足,很多的微小之處都需要在教學中日積月累,儘快地去完善自己的語文教學。

4.在理解文章的同時,要注重語言的積累和運用上還不能得心應手。

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要讓學生學會運用,能夠把學過的詞語、句子讓學生用一用,這樣有利於學生“消化吸收”課文的語言,對國小生學習語言、發展語言能力極有益處。

在進行語言運用的活動中,由於不是對課文內容的簡單重複,而是要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靈活運用學到的詞語,各種層次的學生都能根據自己的水平填寫詞語,的的確確能夠體會到成功的喜悦,這樣學生參與練習的積極性就會特別高。學過的詞理解了,再試着運用,有利於促進課文語言的“消化”。這樣的練習我認為是非常成功的。因此在以後的教學中,我認為一個語文老師要多動腦筋,想辦法,多設計一些有針對性的練習,讓學生積累語言,運用語言創設情境。這樣的教學才是真正的學以致用。

總之,語文教學的細節問題很多,要在自己的實踐過程中不斷地總結和摸索,善於積累,多和同備課組的人交流和探討,多聆聽備課組的教師的新授課,學習他們的好的教學方法借別人的優點,來彌補自己的不足,不斷地給自己“充電學習”。相信通過自己的堅持不懈的努力,我一定會慢慢地成長為一名合格的語文教師的。

最新《觀潮》教學反思 篇13

隨着統編教材的全面實施,四年級上冊第一課《觀潮》已經授完,上午對照新教材,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談談教後反思。

《觀潮》屬於一篇文質兼美的經典佳作,以前S版的四年級教材也有這一課,由此可見這一課在國小語文教材中的地位。教授之前,我確定教學重點為在反覆誦讀中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運用聯想和想象,感受錢塘江大潮的雄偉壯觀,並在電腦上下載了相關的PPT,希望通過生動直觀的視頻感受大潮的聲音和形狀。

我的教學設計也是圍繞“聽説讀寫”四個方面展開的:養成上課認真傾聽的習慣,能正確聽寫出課後詞語;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能熟練熟練複述課文;在多種形式的朗讀中體會錢塘江大潮的壯觀雄偉,課文學完後賞讀《浪淘沙》進一步感受文本;總結課文之後教給學生觀察順序和寫作方法,鼓勵學生在作文中真實表達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並會用上恰當的修辭手法。

用了三個課時終於教授完《觀潮》這一課,可是總覺得遺漏了什麼,重新研讀新教材,反問自己雙線訓練做到位沒。這個單元的人文主題是感受自然之美,人文要素是推薦一個好地方並寫清楚推薦的理由。反思今天自己的教學,發現人文主題落實的不夠到位,只有在教學環節中始終滲透學生對大自然的讚美熱愛之情才能激發學生推薦一個好地方的慾望,看來統編教材的雙線訓練真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因此在下午的課堂上,我又花了十分鐘的時間再次捋順課文的思路揭示文章主題引起學生共鳴,引導學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多留意觀察身邊的美麗景物,以此為本單元的寫作之旅埋下伏筆。

新教材雙線並進的單元結構,呈現了確定的語文課程,實現了從“教課文”到“教語文”的轉身。很明顯,這節課,我以語文要素為主,走進了“跟着課文的思想內容跑”的誤區,掉進了“教知識”的陷阱。而這正是以前教學慣性使然。

用好教材的關鍵在於從核心素養出發,準確定位語文教學目標。提領而頓才能百毛皆順。因此,在解讀新教材文本的時候多多挖掘,深入領會,遵循雙線訓練的原則,才能更好的體現“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這一語文學科的基本特點。

最新《觀潮》教學反思 篇14

《觀潮》這篇課文裏,描述潮來時的雄偉壯觀的景象這一部分資料是課文的重點。而抓住重點詞句來品味錢塘江大潮的壯觀之美是難點。在設計教學過程時,我思考運用邊讀書邊想象畫面,播放課件聯繫上下文,並結合生活實際體會詞句的含義的教法比較恰當。在教學時,我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以生為本,讓學生聽範讀、自由讀,邊讀邊體會,並採用小組合作學習形式讓學生相互評議、補充,讓每個學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礎上得到提高。因此,我重視讀。學生自由朗讀潮來時這一部分,找出自己最喜歡的地方讀,在閲讀教學中以讀為本,把時間和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讀中自學,讀中自悟,讀中自得。讓學生能夠充分發展自己的見解,允許有不同意見,並鼓勵創新,圍繞哪些景象最吸引你,説説體會,並把體會到的讀出來這一問題,全班交流,大家各抒己見。並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多媒體的直觀教學優勢,如讀到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並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時,播放大潮視頻,使學生看到真實的情景,感受到了大潮湧動的速度。透過朗讀課文,再觀看錢塘江大潮的視頻,更進一步使學生驗證了自己的感受,體驗錢塘江大潮聲音、氣勢的變化。學完

全文後,我再次讓學生讀自己最喜歡的地方,並給予時間讓學生展示,這樣既鞏固了學生的感受,又進一步激發了學生讀書的興趣。

文中作者按照時間順序潮來前、潮來時、潮去後來寫,又按照由遠及近的順序來寫潮來時的壯觀景象。我把重點放在了“為什麼説錢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觀?”這一個問題上,讓學生去讀書,孩子們首先找到的是描寫潮來時雄偉壯觀的句子。我們通過找到關鍵詞“午後一點左右、再近些、越來越近、過一會兒、霎時”熟讀的基礎上,掌握記敍順序。然後我讀學生們閉着眼睛聽,想象畫面。大家交流哪一句讓你感受到什麼,彷彿聽到什麼,看到什麼。此處比較精彩,學生們都能暢所欲言。

但錢塘江大潮的“奇”並不只在“壯觀”,還在“一年一度”。這部分信息在文中第二段,所以在學習完第三自然段之後,我們再來看剛剛被學生們漏掉的第二段。重點理解“一年一度”,這樣再讀到“人山人海”和“等着、盼着”就能更好的體會人們觀潮時急切的心情。

最後的口語表達一是讓學生完整的理解課文內容,瞭解錢塘江大潮來前、來時和去後的壯觀景象,二是鍛鍊他們的口語表達能力形成良好的語感。

不足:讀寫結合沒有充分挖掘,這是一個很好的寫景例子。但是在課上並沒有進行相應的片斷練習。如果為學生們提供一個動態場景,讓他們試着去抓住主要特點和進程變化去寫一寫,我覺得會更好。

最新《觀潮》教學反思 篇15

《觀潮》一課在教學預設中首先要考慮的是:四年級的孩子閲歷較淺,能有幸看到“天下奇觀”的錢塘江大潮的小朋友更是少之又少,因此,如何讓學生走進文本,感悟文本,真正感受到錢塘江大潮的洶湧之威,咆哮之勢,感受到的動感之美是首要問題。通過本篇課文的教學,我覺得自己在以下方面抓的較成功:

一、住住重點詞句,品析詞句,感悟課堂內容,本節課教學重點是學習課文二、三自然段,這兩自然段這種描繪了錢塘江大潮來之前的平靜與潮來時的驚濤駭浪形成鮮明對比,尤其繪聲繪色地描述了潮水由遠及近,排山倒海之勢,在教學時,在學生通過句鄉初步感受錢塘江大潮後,引導學生品詞品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再通過整體的朗讀感知作者由遠及近的觀察順序。

二、以“聲”、“像”輔助理解,對於“悶雷滾動”、“人聲鼎沸”、“山崩地裂”等詞語,讓學生自己茉莉聲音來理解,對各種形態的潮水則是在初步感知上配以錄象輔助學生理解。

三、以讀感悟:我主要參取了以下讀法:師激情範讀,學生自讀、齊讀相結合,理解後的感情朗讀和背誦。

語文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永遠擁有殘缺的美,我總覺得在品詞品句處理的時候過於零散,不利於學生對課文的總體把握。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