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春節習俗(通用7篇)

來源:文萃谷 2.08W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説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根據寫作命題的特點,作文可以分為命題作文和非命題作文。你寫作文時總是無從下筆?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福建春節習俗作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福建春節習俗(通用7篇)

福建春節習俗 篇1

福建平潭過春節習俗1:做年仔

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過小年,俗稱“做年仔”。就是要準備過年了。舊社會,長工吃過小年飯,就跟主人給結賬下工,回家過年。但店鋪夥計例外。他們要拿着主人的帳單上債主門催債,但一般不收錢,僅為通知而以。

二十五日開始收錢。直到除夕封門為止,封門後任何人不得叫門收帳。從這天起,家家户户就開始張羅年貨,裁新衣,殺豬羊,蒸年糕,宰雞鴨,買年畫、春聯、鞭炮等等。大人忙忙碌碌操心費神,小孩歡歡喜喜期盼過年。這一天還是民間祭灶的日子。傳説此日灶君要回天庭彙報各家的情況,主人家置灶糖、灶餅給灶君、灶媽送行,年正月初四晚,再貼新灶君圖,迎接灶君回來。

福建平潭過春節習俗2:撣塵

春節是一個非常隆重的節日,節前就要做很多準備工作。農曆十二月二十三日為撣塵日。就是從這天開始到三十日要選擇奇數日,對屋裏屋外進行大掃除。用粽片或草綁在竹竿上,對天花板,牆壁的灰塵撣除乾淨。除外還要洗門窗、地板、傢俱等等。就是要過一個乾乾淨淨的春節。

福建平潭過春節習俗3:分年

在春節前夕,已出嫁的女兒要向父母送年貨,平潭人叫作“分年”,其實就是“分送年貨”的縮語。新年的頭年“分年”的禮物要求比較嚴格,一般要送豬蹄一副、線面五斤、五素五葷十件。第二年後,“分年”的禮物件數不拘。“分年”是尊老敬老、孝順父母的良好風俗,至今平潭仍然延續。

福建平潭過春節習俗4:過除夕

過除夕一個重要的內容就是吃年夜飯,平潭人稱為“三十盲脯頓”,家主人都把最好的東西拿出來做年夜飯,越豐盛越好。但不能做成十道菜,可以是九道,也可以是十一道。平潭有個習俗,給祖先的亡靈祭祀時供品要擺十碗飯菜,因此給活的人一般不擺十道菜。平潭人在平常點菜都不點整十道菜,就是此因不管你年夜飯多豐盛都要煮一些幹米飯叫“隔年飯”,寓意年年吃不完,都有隔年飯。一家老小吃完年夜飯後,長輩要向未成家的兒孫輩送壓歲錢,叫做分壓歲錢。然後全家人圍坐一起。促膝談心,憧憬未來,直至零點,開大門放鞭炮,迎接財神爺。除夕夜還要通宵點燈,取燈明火旺,來年紅火之意。

福建平潭過春節習俗5:拜大年

正月七年級日,又稱元旦。午夜剛交,就有人放鞭炮。有“七年級起的早,全年都起早”之意。七年級這天的早飯各家各户都吃甜線面,還配上太平蛋一雙,希望一年之中生活甜蜜,福壽綿長,太平如意。這早餐第一口多吃麪或者雞蛋,不先喝湯,這也成了習俗。因而有“出門逢下雨是因七年級早上喝麪湯”的説法。

飯後都出去拜年,主人或主婦留家中接待客人。拜年時客人向主人作揖,祝主人萬事如意,閤家平安。主人也要作揖回賀,然後請客人享用糖果、蜜餞、果品、瓜子,叫“吃甜”。至親好友還給小輩互送壓歲錢。這一天,凡在路上遇到熟人,無論友善與否,均應點頭致意,還要互相恭喜,互祝平安發財。

福建平潭過春節習俗6:貼春聯,掛年畫

平潭貼春聯掛年畫的習俗與其他地方相似。一般要在除夕日前貼好春聯掛好畫,以迎接新的一年的來臨。凡在本年度有新喪的人家,春節只貼綠色春聯以示戴孝。

七年級是新年的第一天,誰都希望百事遂意,有個好兆頭。因此禁忌很多,集中體現了人們趨吉避凶、祈求福佑的心理。

福建春節習俗 篇2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中國有56個民族。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民族。他們都有着自己獨具特色的民風民俗。下面,就讓我講講福建的春節吧。

在福建,臘月二十三就已經要開始“忙年”了,也就是所謂的大掃除,大掃除就是為了把一些不要的東西整理出來,也是為了“辭舊迎新”。

在臘月三十,家家户户都貼上了新的對聯和年畫。在晚上,大家都不睡覺。到了大年七年級的零點,家家都開始把桌子擺在門口,拿上吃的擺放在桌上,然後開始拜公,家家在地上放鞭炮。轉眼間,每家的門口都成了火紅的一片。

大年七年級,男女老少穿起了新衣,街上是看不到人的,到了中午,大家都會拿錘子捶餈粑,再拿上一些食物,去到以前聖上的屋子裏去祭拜。大人們還會走親訪友互送禮品,在晚上的時候,年夜飯會吃魚和餃子。之所以吃魚,是因為魚象徵着“吉慶有餘”;而吃餃子,則是把硬幣包在餃子裏,吃到硬幣的人,這一年都會幸運。半夜的時候,大家還會出來放煙火。

在九年級的時候,每户人家都必須要殺一頭豬,然後再去祭拜。在中午的時候,還會有人來巡遊。他們開着一輛輛的禮炮車,“砰!砰!……”驚天動地,人們鼓着鑼鼓邊敲邊走。非常壯觀,讓人忍不住也要一起過去。而在這幾天裏,觀光拜佛的場地,到處是人山人海,擠滿了人,一不小心可能就會摔倒。

正月十五元宵節這一天,要吃湯圓。湯圓有各種各樣的,湯圓是“圓圓滿滿”的象徵,一家人都要坐在一起吃湯圓。過完元宵,福建的春節也差不多結束了,人們又恢復了以往的日子。

福建春節習俗 篇3

我的老家在福建,那兒的新年處處張燈結綵,門口懸掛着各行各色的燈,男女老少都穿上新衣,家家在做團圓飯,到處是飯菜的香味。

新年是最傳統的節日。每到農曆臘月二十三“祭灶”日這天,我們都要穿上好衣服,在家中供上家禽,魚類禽畜海鮮,以及水果、糖果、香茶等供品,再燒香放鞭炮,為灶神送行。而從起,“過年”也就開始了。到了除夕這天家家户户都要先將象徵新春祥瑞、萬事如意、招財進寶等內容的春聯,貼在自家的門前。此後,在堂屋供桌上擺設供品、香燭,以祭拜祖先並迎接他們“回家過年”。從這時開始,燃放煙花、熱鬧非凡,而且一直延續到大年七年級的早晨。

年夜飯中,除要吃象徵全家團圓的魚丸、肉丸和寓有“食雞起家”之意的雞肉,以及表示“年壽長久”的長年菜,還有各種極富地方風味的油炸食品、年糕,特別是吃“烏龜豆沙年糕”則有年年益壽的意思。年夜飯吃過之後,便是長輩們給子孫贈送“壓歲錢”的給法也頗具特色:年齡大的孩子,其“壓歲錢”是用紅紙預先包好遞到他們手裏的;而年幼孩子的“壓歲錢”,是先對長輩説吉祥的話才給紅包。正月七年級這天,人們都會早早起牀,梳粧打扮和洗漱停當之後,就是開始了極富人情味的互相拜年祝福,以及走親訪友或遊覽公園等等,迎來送往,熱鬧非凡,人們普遍沉浸在歡樂、慶賀、幸福、美滿的節日氣氛之中。

這就是我們過新年的過法,這就是獨有的過法。

福建春節習俗 篇4

世界各地的`過年的習俗都是不一樣的,在爆竹的陣陣聲中,我們迎來了一個喜慶的節日—春節。

家鄉在過除夕夜和正月七年級那天是最為熱鬧的。首先是在除夕晚,先是敬天公,敬天公是在於子正時(為零點)一到,四處爆竹聲響成一片,我們即要在家中萬堂中設案,擺上三牲、果子、清茶等貢品,並且燃上三柱清香、點燭拜天公。這種祭祀天公是一直要持續到初四。除夕之夜。不僅要守歲還要開正,開正就是在除夕之夜守歲到十二點,迎新年,在子正時“敬天公”的同時,燃放煙花爆竹,以表慶賀,開門迎春迎祥,俗稱“開正”。

正月七年級,首先是賀正。清晨,無論是男女老少,個個都是要早早起牀,穿上早已準備好新衣服,早餐閤家都吃麪線加雞蛋,據説吃蛋去殼,意思是在除黴氣,迎吉祥,而面線則象徵着福壽綿長之意。早上吃完早餐即要出門走訪鄰居親友,親友則笑臉相迎,首次見面皆要互相道到:“恭喜”。就是俗稱“賀正”,要是有小朋友上門做客,主人必要奉上糖果、蜜餞或者喝甜茶、喝甜茶,意思是讓上門小客人“甜一下”意思。以示讓小客人有個甜甜蜜蜜好開端。

到了初九了,春節的熱鬧差不多就過了,小孩子們去照常上學了,大人們也去照常做事了。

福建春節習俗 篇5

在閩南一帶鄉村過年習俗顯得與城市不盡相同。鄉村農家,房多門多,除了貼春聯外,房門兩側還要擱置兩株圈貼紅紙的連根甘蔗,叫“門蔗”,方言“蔗”與“佳”近音,寓意進入佳境。廳堂中案桌擺有隔年飯、長年菜、發糕,並插上用紅、黃兩色紙紮的“春枝”,寓意飯菜長年豐足,吉祥發財。每家要把薯藤柴枝堆垛大門外,點燃待其煙繞火旺,男人依輩分跳過這堆火焰,邊跳邊念:“跳入來,年年大發財;跳出去,無憂共無慮;跳過東,五穀吃不空;跳過西,錢銀滾滾來。”這叫“過火羣”,象徵燒掉舊歲的邪氣,消災過運,迎來乾乾淨淨、大吉大利的新年。

“跳火羣”後,就要用新掃帚打掃廳堂,掃完後掃帚畚斗擱在一起,垃圾堆放門邊,希望如願再從畚帚中走出來,幫助發家致富。同時要把跳火羣未熄的餘灰收集一些添於炭爐中,叫“添旺”,象徵更加興旺。家長率子女圍坐爐旁,叫“圍爐守歲”,最好通宵達旦守着,據説這是為父母添壽。此時,長輩給晚輩分壓歲錢,叫“分圓”。隨着社會進步,生活節奏加快,閩南鄉村一些繁瑣的習俗已逐漸被廢止了,但農家企盼好年景的風俗仍保留下來。特別是“圍爐”在臘月寒冬,全家人圍在暖烘烘的小爐旁痛飲暢談,述舊歲展望未來,那是多麼温馨,多麼幸福。

在正月七年級,黎明開門,梵香燃爆,曰“開正”。晨起祭祀祖先,是日,糞土不傾户外。

正月九年級,為喪家清新愁(即燒新牀)之日。凡在七年級、二未到過之友家,是日應勿往訪,訪即為不敬。有諺語曰“七年級早,八年級早,九年級困甲飽”,意思是九年級日無客登門,晚起無妨。那麼這個習俗是怎麼來的呢?相傳,明朝嘉靖年間,倭寇佔領廈門外島浯嶼。一年除夕夜晚,官兵忙於過年而疏於守備,大股倭寇乘機攻城,軍民奮起抵抗敵人,激戰二日三夜,倭寇才敗退,但城內軍民傷亡極重。九年級日,百姓各自收埋親友,弔喪亡靈,哭聲震天,無暇到別家登門拜年。第二年九年級日,廈門居民把此日作為忌日,久而久之,成為慣例。

在正月初四,奉佛人必焚紙帛與馬,接神,系迎接十二月二十四日的送神。

在正月初九,玉皇誕辰,香案敬神。惟喪家要停祭兩年。

在正月初十,地誕。是日不砍柴、不掘土。並以普通物品祭敬。

在正月十三,關聖帝君誕辰,商家均有祭敬。

在正月十五,上元或日元宵,即三官大帝誕辰,鬧花燈。

以上就是我家鄉——福建的春節習俗。小夥伴,一起來,更精彩喲!

福建春節習俗 篇6

“做大歲”和“白額春聯”福建莆田特有的過新年風俗

莆田市轄的莆田和仙遊兩縣,在宋、元、明、清四個朝代,都同屬於興化這一軍、路、府,因此習慣上只稱興化。興化人家俗例,從農曆新年正月七年級早開始,親友登門互相拜望,叫做"拜年",説些吉利話兒,這種習俗全中國都一樣。但在興化,至今還沿襲"做大歲"、貼"白額春聯"的習俗——

"做大歲"

明嘉靖41年11月間,倭寇進犯興化,殺戮掠奪,至次年正月底始退,城中屍骸遍地,慘不忍睹。

農曆二月八年級日,出外避難的人陸續回來,悲喜交集,既為倖存者慶幸,又為死者悲傷。此時親友之間急先互相探望,然後擦乾眼淚,重過春節,補做大歲,慶賀光復。

因家家都沒過大年節,便決定在初四夜補過。以後為了紀念那段慘痛的歷史,民間相約以除夕為小年夜,正月初四為"大年夜",亦稱"做大歲"(仙遊則是在初五"做大歲")。並以正月八年級為"探亡日",這一天互不登門,以示對死難親人的哀悼。

後來因感到春節期間互不登門,終究不便,就變通為七年級日如已到親友家拜年過,八年級日就不必忌諱了。

"白額春聯"

全國各地春聯均為一色滿紅,唯獨興化春聯有一段兩寸長的白色聯頭,紅白相間,格外醒目。

相傳清兵入關後,實行高壓政策,濫殺無辜,不少人家因辦喪事貼了白聯。時值春節,清廷又強令家家户户貼紅聯,以飾"國泰民安"。有人在貼紅聯時,有意讓門上的白聯露出一小截,以示心有餘哀。各家起而效之,遂成"白額春聯"習俗,流傳至今。

臘月二十五之後,大人都要特別交待小孩,在外面不許罵人,更不能和人打架,大人也不能打罵小孩。

為使年過得熱鬧、旺意,莆、仙民間,尤其是農村,家家户户都要備辦“紅團”(麪皮綠豆餡,麪皮伴有食物紅顏料,故名)、“番薯起”(用煮熟地瓜搗碎後和米槳、紅糖、發好後蒸制而成)、白糕、油炸葱餅、油炸豆腐、油炸排骨、購買橘子、茶、酒等,並要殺雞(鴨)、殺豬(羊)、殺魚等,統稱三牲(春節期間不能講“殺”字,要講“閹”,如問你家閹雞了沒有?),以備祭天地、神、祖先等辭年之用。

臘月三十零時辭年,鄉村中不約而同地響起爆竹聲,家家庭院前擺着一張繫着金線繡花桌裙的供桌,桌上擺着五果、六齋、三牲和貼着福、祿、壽紅紙花的幹線面,全家人由年長的領頭,依次拈香跪拜天地,在供桌前燒起供銀、銀紙,再次燃放爆竹。而後供桌退後一步,換上同樣的一套供品,跪拜祖先,祈祝全家平安,來年幸福,然後,在供桌前再一次燒起供銀、銀紙、燃放爆竹,表示辭年結束。

年三十中午,家家户户都是吃“擦粉”(地瓜粉、線面、油炸豆腐、肉絲、及青菜等混合煮成的糊糊,意思是辭去過去湯湯水水的不如意的生活)。除夕夜圍爐開始,各家各户大門上掛上一對大紅燈籠,上書主人的姓氏,廳堂裏燈火通明,全家人歡聚一堂,同享天倫之樂。在農村,還要把木炭燒紅放在供爐裏、置於餐桌下面,表示一家親熱團圓、興旺發達。

莆田、仙遊圍爐時,餐桌上的菜,也有規矩。大多都有吉利的寓意,且十分豐盛。盤菜中,一定要有鯽魚(俗名鯽母,諧音“積寶”)、蝦(諧音“和”,意即一家和和氣氣,和氣生財)、蟹(要選十隻腳齊全,寓十全十美之意)、海蠣(諧音“在”,寓意來年家人都會還在這個世上),其他的菜看各家喜好和經濟情況。廚房的水缸裏還要養幾條活魚,表示年年有餘。莆田、仙遊人重視親情,過年時一定要千方百計趕回家和家人團聚,如果有親人實在無法趕回家過年,一定要在餐桌上為他放一副碗筷,留一個位置。

圍爐以後,長輩給16歲以下的未婚男女分壓歲錢;也有子女給父母、爺爺奶奶壓歲錢的;還有丈夫給沒有職業的妻子壓歲錢的。過年分壓歲錢的願意:一是對小輩的愛護、對長輩的尊敬,對妻子的恩愛。二是壓歲其諧音“壓祟”,即禳災驅邪之意。

除夕之夜,莆田、仙遊還有守歲的風俗。舊時,有的窮人為了避債,除夕夜要到城隍廟看戲,這樣,債主就不敢在城隍爺面前討債了。一般人家就圍坐一起談天説地。除夕夜一定要亮燈到天明,説是不讓老鼠回孃家,破壞鼠輩們的好心情,影響它們的發育和生育,減少對農户的為害。城裏人吃完自家的年夜飯,還要上至親好友家裏去喝上一杯酒,以示同圍爐、特別親切之意。

和其他地方一樣,莆田人也喜歡大紅大紫,自然是要傳承貼春聯式的中國紅習俗嘍。但莆田人的春聯又和其他地方的有所不同了。全國各地的春聯均為一色通紅,唯獨莆田春聯的聯頭上多了一截白額,紅白相間,格外醒目。相傳清兵入關後,實行高壓政策,濫殺無辜,不少人家因辦喪事貼了白聯。時值春節,清廷為粉飾太平,強令家家户户貼上紅聯。人們在貼紅聯時,有意讓門上的白聯露出一小截,以示心有餘悲。各家起而效之,遂成“白額春聯”。以後沿襲為例,流傳至今。

莆田人在除夕夜“圍爐”(莆田人把吃大年飯稱作“圍爐”),七年級開始遊春(莆田人習慣把春遊叫做“遊春”,“母X”和“母豬”叫“X母”和“豬母”)。在全國其他地方八年級通常也是個拜訪親友的好日子,然而在莆田則不同,這一天恰好不宜出門。此俗源於明嘉靖四十一年間,倭寇進犯興化(莆仙一帶的舊稱),兩地被殺者眾。戚家軍打贏倭寇後,出外避難的老百姓紛紛回家探望,大家悲喜交集,既為生者倖存而慶幸,又為死者不幸而悲傷。八年級日,許多家庭忙着為死者料理後事,串門的都是來弔唁之人,因此八年級串門就成為不吉利之事。後來就把這一天定為“探亡日”,每年這一天互不串門,即使是至親,也不例外,只有居喪之家才允系友上門,以示對死難親人的哀悼。後來因感到春節期間互不登門終究不便,就變通為七年級日如已到系友家拜年,八年級日就不必忌諱。九年級在各地都可以自由串門。莆田的初四正是與其他地方大不相同之處。

莆田人初四也是要過年的,也就是重複過年,初四這一天也就和大年三十一樣的熱鬧隆重了。此俗源於明嘉靖四十一年,倭寇進犯莆田,到處殺掠,至次年正月七年級被戚家軍打敗後始返。由於家家都避難外地,沒法過大年,便決定在初四夜補過。為了紀念這段慘痛的歷史,民間相約以除夕為小年夜,正月初四為“大年夜”,亦稱“做大歲”(仙遊則是在初五“做大歲”)。初五的這一天我們也是當作七年級一樣過,像七年級一樣,早飯是炒麪,是一年中最可口的早餐,之後就互相串門。

春節中還有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鬧元宵。莆田人鬧元宵的日子在各個村都會有所不同,早的初六就開始鬧元宵,晚的話就跑到正月下旬了。現在莆田有些地方過元宵節也越來越簡單了,就是請親友吃午飯或晚飯,再去觀看迎神的節目就罷了。以前還有很多,小孩子最喜歡的是跟着迎神隊伍走,到各家“做頭”(簡單的意思就是掌管神會的頭頭,每年都有幾個“頭”——大頭、二頭……一年後大頭就退出頭位了,二頭進位為大頭,後面以此類推。)的去等着分糖果。在莆田一些地方,當迎神隊伍經過他們的家門口時,就把煮飯的鐵鍋端出,倒置地上用鋤頭把鍋灰“耙”(莆仙方言,“磨”的意思)掉,這時,全村充滿“幾查、幾查”的聲音,其意一則驅邪,二為納福。這個習俗據傳是在元末明初,有一對年輕夫妻流落在外,因鬧元宵的迎神隊伍經過自己寓居的家門時,沒錢買鞭炮燃放接駕,只好將耙鍋發出的響聲權充鞭炮聲以表示虔誠。年過一年,他們的家業越來越大,人丁越來越旺,把這歸結為耙鍋聲感動了神明而賜予洪福,於是元宵耙鍋迎神便被他們看作是一種吉利的舉措並廣為流傳。

福建莆田春節風俗習慣

1、掃巡興化話把大掃除叫“掃巡”。這是個良好的衞生傳統。俗語説:“千補萬補,洗淨見先祖”、“掃巡四面光,洗淨見祖公”。掃巡日一般定在農曆十二月初十日至二十日户都選個“雙日”中的大晴天(“雙日”是莆仙羣眾的吉利數碼),把家裏能搬動的東西,都搬到户外,先洗淨讓太陽曝曬,一求幹,二消毒。然後室內再“掃巡”。

2、祭灶公。 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舉行“祭灶”,就是送灶公上天。祭拜時燒一紙線,送灶公上天是祈求玉皇賜福,豐衣足食。f2N*_Jl~U3、農曆十二月廿五日,是莆仙習俗公定的大日子,俗稱“二十五日頭”。這一天,一般是大晴天,相傳為“天官賜福”的日子。這一天,也是發善心積德的日子。凡種種原因向神許願的金錢、穀物,都要主動送到城隍廟(或村裏宮廟),由經辦人化為施捨給窮人、乞丐。這一天必須做好事,如債務未清者,也不能討債。

4、辭歲,“除夕”前一天,俗稱“小除”,户户放鞭炮,貼新春聯。當晚,家家户户堂上點花燭,疊紅橘果如塔狀,上插“三春”紙花,供“隔年飯”於灶頭,備辦豐厚祭禮和“貢銀”,祭祀天地神,名為“辭年”。除夕俗稱:“做歲”,除夕夜叫“三十暝”。逢小月叫“廿九暝”,全家同桌飲宴稱為“圍爐”,宴席菜一般備10碗,魚不切尾,螃蟹要10腳全。飲宴結束,大放鞭炮,長輩要給兒童分壓歲錢,一般通宵不睡,俗稱“守歲”。80年代以來,隨着人民生活的提高,成年的晚輩往往給年邁的長輩奉獻壓歲錢。以表孝道。

5、過年時,莆田春節習俗每有做“紅團”和“番薯起”,一以孝敬祖先,二為時令口福,三取一家人紅紅火火、大吉利、大平安、大團圓之意。“紅團”皮的製作是有一番技巧的。把糯米浸水後,撈起瀝乾,用手工舂成米的粉末(俗叫“米祭”),一篩再篩,取其最細的粉末,晾乾備用。用時,加入適量的開水和“食物紅”一起揉勻成粉紅色的團皮,搓成圓長條,再以手摘成等量的一塊塊的團皮塊。“紅團”的餡大都是甜的,也有鹹的。甜的加紅糖就行;鹹的則須加入葱花、香菇絲和搗碎的炒花生米等調味品,別有鄉土風味。“紅團”的餡分三類:一是以綠豆為餡(綠豆去砂和雜質,洗淨去殼)。俗叫“綠豆餡”;一是以糯米為餡,俗叫“糯米餡”;一是以番薯乾粉為餡,因為從前山區和沿海地帶,少產稻米,全年主糧就是“番薯”、“番薯幹”。“做歲”時做“番薯幹餡”的團,倒是不忘苦日子的樸素民風。“紅團”和“番薯起”是莆田人家“過年”時的獨特美食文化。

炸豆腐是莆田習俗必備的美食,香噴噴金燦燦的炸豆腐,寓意吉祥和富貴。過了油,香噴噴的炸豆腐就做好了,剛出鍋的炸豆腐香氣四溢,十分美味。炸豆腐是莆田人過年必備的美食,香噴噴金燦燦的炸豆腐,寓意吉祥和富貴。

6、元宵從正月初六起為至廿日為“元宵”。每個村落日子不同,以正月十五日這一年中的第一個月圓之夜為元宵正日,俗稱“元宵心”。元宵節在莆仙相當熱鬧,雖然莆仙各地鬧元宵的時間、內容、形式不完全一致,但均體現“以神為主,神民同樂”的基調,農村尤為突出。各村(過去叫“境”)各宗簇圍繞各自的村社鬧元宵,為期一般3天,有的還聯合鬧元宵。農村中慶祝元宵,普遍演戲酬神,並在“行儺”之外,穿插放焰火。慶祝元宵,各里社已婚男子都要按年輪流擔任“福首”,負責是年向社神燒香、清掃、祭祀、收藏社神袍服、祭器等,元宵時捧社爐隨神座繞境,讓各户進香。

元宵彩架在慶祝元宵中,各地還流行各種習俗,各里社在前一年結婚和生育男孩的人家,每户須於元宵夜向神獻禮,或燃點巨燭1對,稱為“喜燭”,較特殊的習俗,前一年新婚的婦女,在元宵夜都盛裝打扮,排坐在各自里社的廟前,讓人們晤識新婦風姿。農曆二月八年級日是“中和節”。這一天俗稱“頭牙”。各户祭神祭祖先。商家備辦酒席,邀店員做“頭牙”。鄉村裏社凡在正月因大雨等原因未舉行元宵活動的,多在這一天補辦,俗稱“二月二”。仙遊農村把“二月二”稱為“頭福”。

福建春節習俗 篇7

仙遊縣地處福建東南沿海中部,湄洲灣南北岸結合部,木蘭溪中、上游,位於東經118°27'-118°56',北緯25°11'-25°43'之間,隸屬於莆田市。縣境東接莆田市區,西接永春、德化,南連惠安、南安、泉州市泉港區,北介永泰,東南瀕臨湄洲灣,挨天然良港秀嶼港,接肖厝港。縣域東西寬49公里,南北長63.4公里,海岸線長5公里(全縣唯一靠海的鎮為楓亭鎮),區域總面積1835平方公里(摺合272.2萬畝),其中耕地42.6萬畝,山地203.7萬畝,林地177.7萬畝。從縣城至福州交通里程152公里,至莆田市區42公里,至泉州85公里,至廈門192公里。

2013年末,全縣户籍人口116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3.59萬人。

仙遊縣域整個地勢順趨木蘭溪,西北高東南低,形成“馬蹄狀”,沿海、平原、山區層次分明。著名的東西鄉平原是魚米和蔗糖之鄉,東北角的“興泰裏”和西北角的“仙遊山”是著名的珍稀林區。全境分佈着“七山一水二田”。

2017年,仙遊縣被列入國家園林縣城。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