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閩南中元節習俗

來源:文萃谷 1.47W

中元節”俗稱農曆七月半、祭鬼節,在此節日裏閩南民俗祭事繁多。那麼您瞭解福建閩南中元節習俗嗎,閩南中元節的習俗——“普度”又是怎麼回事呢?以下是本站小編為你整理的閩南的中元節習俗,希望能幫到你。

福建閩南中元節習俗

  福建閩南中元節習俗

建舊俗十分重視中元節,閩南人早在六月二十九日,家家户户都在門前點一盞長明燈,並以菜飯祀鬼。七月十五日也有在水邊設祭,祀死於水中者,稱祭“流水孤”。在龍巖、詔安、同安、南安、漳平等地,夜裏還放水燈,在永福縣已嫁之女子須回家祭祖。

福州、南平、三明等地,有十五日“施食”的習俗,就是備好蔬菜及其紙錢,舉行超度儀式,然後將小部分供品分散在空野,人們在房屋前後、穀倉前、果樹下以及橋頭、河邊、路口等處,燃香點燭,焚化紙錢,供無家可歸的孤魂用,以保地方平安。

三明、南平、龍巖等各縣市還有“燒寄包”的習俗,即以金銀色紙折成金錠、銀錠狀,然後和紙製的冥衣一道裝入紙袋之中。紙袋用封條封好,封條上寫明祖先名諱,再焚化,最後把這些灰燼用紙包好,投入江河或溪流之中。據傳這樣先人便能收到,以供在冥間使用。

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這天,全國很多地方都會選擇吃鴨子。為什麼呢?原來“鴨”就是“壓”,取其諧音,吃鴨子是為了壓住鬼魂。中元節的飲食一般是包子、水餃、扁食、饅頭,飯後吃蘋果、梨等時令水果。祭祀供品必有西瓜,因此又稱“瓜節”。

  閩南中元節的習俗——“普度”

“普度”是閩南地區的一種民俗文化現象,它是揉合農曆七月十五曰道教中元節和佛教盂蘭盆會而形成的民俗節日。

在閩南,七月七年級稱“開鬼門”或“開地獄門”。這天幾乎家家户户要在大門口設度祭祀無主的孤魂野鬼,主人焚香祝告,請諸位“好兄弟”來享用,並祈求他們勿騷擾家人,保佑閤家平安,等等;然後燒冥鈔、經衣等,以供“好兄弟”在陰間使用、穿着。晚上,許多地方還會在門口懸掛“路燈”,給“好兄弟”照路用。

普度在農曆七月進行,主要的祭拜對象是俗稱“好兄弟”、“門口公”、“老大公”、“頭目公”、“人客”、“大眾爺”的孤魂野鬼,希望他們早日脱離苦海或輪迴轉世。據説閻羅王每年在這個月中會將地獄中的無主鬼魂放出來,到陽間享用民間的致祭,並帶回在地獄生活的經費與用品,因此,在閩南人的觀念中,整個農曆七月是鬼月或鬼仔月。在這個月中人們不婚嫁、不祝壽、不喬遷、不辦各種喜慶之事,唯恐將孤魂野鬼引進門;如果不幸有人在這個月裏亡故,也只舉行出殯儀式,而不舉行歸虞等“引魂”儀式,唯恐引(家鬼)魂入户時,孤魂野鬼也跟着入宅而不走,從而造成今後的麻煩。

過去,許多村落的廟宇在七月前要舉行“收兵”儀式,即將村廟神靈派出鎮守在村落四界阻擋孤魂野鬼入村作祟的五營神兵神將收回,並封上廟門,讓“好兄弟”可以安心進入村落,接受人們的祭祀與供奉。七月七年級還在要廟前豎起高高的燈篙或招魂幡,俗稱“起燈腳”或“豎旗”,以此向四方的孤魂野鬼昭告,在整個七月,陽間將逐日有人供奉食品與用品。這以後,則輪流在村落與城鎮的每個角落或街道做一場正式的“普施”儀式。輪到的村落或區域,其他地方的親朋好友也會來湊熱鬧,祭祀用的食物到了中午晚上則可以宴請賓客。在這一個月的時間內,大家都要輪流做普渡,敬祭亡魂,互相宴請,據説是請的人越多越好。

具體説來,城區舊式住房的普度和鄉村類似,都是在天井或靠大門的裏面或大門外面擺桌子、放酒菜祭品、燒金。隨着高層多户雜居式樓房的增加,產生了一個普度祭祀地點的問題。從個案看到的.樓房住户的普度方式現有三種:1.在自家大門內面向樓道擺祭,到樓外面燒金;2.在樓道內自家大門外擺祭,到樓外面燒金;3.下到一樓露天處擺祭並燒金。這是居民們在新的居住方式與傳統祭祀行為之間調節的結果。三種類型做法裏,燒金行為都要在樓房外面做,這不單單是出於安全或通風的考慮,而是人們對傳統意識的承襲。

祭祀儀式一般在下午四五點點開始。無論城區還是鄉村,左鄰右舍總要前後呼應地開始做普度儀式,理由是怕一家一户的酒菜“供不應求”,引得普度公生氣對自己家人不利。

祭祀後邀親喚友來“吃普度”也是泉州城鄉共同的特點,祭祀儀式結束後的晚飯,隊(作者按:原文誤,應為除)親戚外還廣邀朋友來喝酒,人們常常吃了這家又趕到那家去吃,這裏剛吃着,那裏的催促電話就打來了。不拘城鄉,熱鬧的“吃普度”成為泉州地區普度全過程的一個高峯。有人説,各家各户請很多客人是為了顯示自己,也有人説是怕普度公吃完祭不走,叫來很多人壯膽,可以嚇走普度公。我想,後者的理由也許是比較原始的,前者則是派生出來的一種客觀效果。事實上“吃普度”表現出今日的普度活動兼有很大的社交功能。由於輪流做普度,使人們有更多互訪機會以及參加的自由度高,普度時節的社交圈大於春節,這是普度的一大特點。 普度的祭祀對象是“普度公”,它是一種沒有具體傳説、沒有具體形象和神像的存在。對於“‘普度公’長什麼樣、他平時在哪”之類的詢問,人們的回答是“具體樣子不知道,他到處有”、“也許是一個也許有很多個”、“是孤魂野鬼的頭頭,是管理孤魂野鬼的”、“是孤魂野鬼,有很多是被殺了頭的人,在地獄裏很餓”等等。很少看到講述普度公的文字資料,沒有聽到流傳什麼普度公的傳説,也沒有聽説有誰不做普度就受到“普度公”什麼懲罰了,但是大家很怕它給自己家帶來什麼麻煩。認真地做普度,鄰里相邀同時開始做儀式、“金”要放到露天燒並且要完全燒盡等等的行為,表明普度公對人們是一種帶威脅性的存在。

調查個案表明普度亦開始產生變化,許多年輕人不直接參與做普度儀式,往往只參加“吃普度”;一些結婚後獨立居住的兒女們普度時則依附於父母家,離開舊街道搬入新樓房的住户的一部分不做普度了。這些現象提示了這個傳統活動也許正處於一個新的過渡期,抑或可以説是正在開始一個新的變容時期。

又王銘銘《宗族、社會與國家——對弗裏德曼理論的再思考(中)》説:“中元節普度在安溪縣是分裏進行,屬於地方性的輪祭,七月二十四日輪到溪村舉行普度時,村民們便在每個房頭的公用祖廳前擺上獻祭品,供孤魂野鬼食用,獻祭之後,在家中舉行宴會,宴請從村外來的親戚。祭鬼是一種驅除外來危害的行為,表現溪村各房頭各自的邊界和內部認同,同時表現全家族共同合作處理外來危害的態勢,但在祭鬼之後舉行的宴會,則反映不同宗族之間的密切聯繫。”

閩南地區的廈門、漳州兩地普度的習俗,與泉州大同小異。需要補充的是,舊時過普度,閩南家家户户門口要掛一盞燈,從七年級一直長明到三十才熄,謂之“普度燈”,現在多數人已不掛了;普度祭品中有一紙馬。普度的一些習俗,源自佛教“盂蘭盆”節“施食”祀餓鬼的法事,後逐漸演變成一種民間習俗,祭祀的主人也由僧侶演變成了百姓。

農曆七月三十,是俗稱“關鬼門”或“關地獄門”的日子。有豎燈篙或招魂幡的村子都要將其倒下,熄燈“路燈”,打開廟門,祭祀神靈,請求將五營神兵派出去,繼續鎮守村界。各家各户則在自家門口擺上桌子,擺上菜碗及酒、飯、米、水等,主人拈香祝告,送走“好兄弟”。至此,普度月宣告結束。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