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的習俗的作文七篇

來源:文萃谷 4.78K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接觸過作文吧,作文要求篇章結構完整,一定要避免無結尾作文的出現。你知道作文怎樣寫才規範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春節的習俗的作文8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春節的習俗的作文七篇

春節的習俗的作文 篇1

説到我家鄉的春節習俗,那可真多啊!讓我給你細細道來。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等。每逢春節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貼與門上,為節日添加喜慶氣氛。

貼福字

在貼春聯的同時,大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大大小小的“福”字。

拜年:

人們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扮的整整齊齊,出門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

我最喜歡的就是除夕了。

因為我喜歡聽那個傳説,我給大家講講吧!

相傳在遠古時候,我們的祖先曾遭受一種最兇猛的野獸的威脅。這種猛獸叫"年",它捕百獸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時,還會闖入村莊,獵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終日。人和"年"鬥爭了很多年,人們發現,年怕三種東西,紅顏色、火光、響聲。於是在冬天人們在自家門上掛上紅顏色的桃木板,門口燒火堆,夜裏通宵不睡,敲敲打打。這天夜裏,"年"闖進村莊,見到家家有紅色和火光,聽見震天的響聲,嚇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來。夜過去了,人們互相祝賀道喜,大家張燈結綵,飲酒擺宴,慶祝勝利。

怎麼樣,看了我們這兒的習俗,才知道各地習俗沒多大差別吧!

浙江的春節習俗

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傳統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因此春節的習俗也多種多樣。因為相傳年獸怕紅色,怕火光和怕響聲,所以人們便有貼春聯、放鞭炮、敲鑼打鼓等習俗。 不同時期、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習俗都不相同。

在浙江的春節中,活動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在農曆臘月二十三日,傳説這日是“灶王爺上天”之日,因此家家要祭灶神。人們認為灶王爺上天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幾句,便會給家裏帶來幸福,可保佑來年一家平安。因此,每年臘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要祭祀灶神,請求他上天后多説好話、吉利話。民間傳説,灶王爺上天專門告人間善惡,一旦那家被告有惡行,大罪要減壽三百天,小罪要減壽一百天。

農曆臘月二十四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在春節前掃塵,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户户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 統統掃出門。

除夕是指每年農曆臘月的最後一天的晚上,它與春節(正月七年級)首尾相連。過了十二點就是大了一歲。壓歲錢是由長輩發給晚輩的,有的家裏是吃完年夜飯後,人人坐在桌旁不許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長輩發給晚輩,並勉勵兒孫在在新的一年裏學習長進,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後,放在他們的枕頭下

這就是浙江的春節習俗。

春節的習俗的作文 篇2

春節是我們中國最大的傳統節日,所以因地而異各地春節習俗也各有千秋,就北京地區來説。

從臘月初八家家户户要泡臘八醋(蒜),就開始有了“年味”。民謠講:“老太太別心煩,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臘月二十三又稱“小年”。有一首歌謠唱道:“糖瓜祭灶,新年來到,丫頭要花,小子要炮……”。從這一天開始,北京人更加忙活了,要祭灶,掃房子,蒸饅頭,置辦年貨,貼“福”字,貼年畫,剪窗花,貼對聯。貼門神,貼掛錢,一直忙活到除夕,開始過大年。

北京人總是把“福”倒着貼在門裏、衣櫃、水缸上,寓意着福到了。貼春聯也有許多講究,一般百姓家貼紅色春聯,門楣上貼“橫批”,內廷、王公府第,一律用白宣紙鑲紅邊;守制者(有父、母喪者)則要用藍紙;廟宇用黃紙。春聯最早始於五代時的後蜀。據説當年蜀太子在本宮門上提寫“天垂餘慶、地接長春。”八個大字,這就是中國最早的一副春聯。北京人在屋內廷貼上“抬頭見喜”,屋外貼上“出門見喜”,院內貼“全院生輝”等春條。

過去大多數老北京人家都供有佛龕或神像,到了年三十最講究的要擺上九堂大供;有成堂的蜜供,成堂的套餅、花糕的面鮮,成堂的水果、成堂的乾果、花糕大小八件,年糕年飯,素餃子(或蒸食),素炒菜(或炸食)。家境不好的也要擺三堂或五堂供品。北京人過年講得就是吃喝玩樂,以吃為主。這些供品實際上也是為人準備的。

北京人除夕晚上的年夜飯(又稱團圓飯)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全年最豐盛的一次晚餐。除夕的年嬉飯要葷素一起上。有冷葷、大件和清口菜。冷葷有冷燉豬、羊肉、冷燉雞、鴨。大件有:紅燒肉、扣肉、米粉肉、紅白丸子,四喜丸子。清口菜一般都是豆腐、青菜、羅十、鹹菜佛手等。主食多以葷素睡覺為主。

北京人除夕和正月七年級都要吃餃子,取其“更歲交子之義“。還總是把餃子包成元寶形,在餃子中放進糖、銅錢、花生、棗、栗子等。如吃到糖的,意味着日後生活甜蜜;吃到銅錢意味着有錢花;吃到花生意味着長壽,因花生又名長生果,吃到棗和栗子的意味着早立子……

北京春節的習俗真有趣!如果那年我能在北京過春節那該多爽啊。

春節的習俗的作文 篇3

我國春節,一般是從祭灶揭開序幕的。民謠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謂"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説法,也就是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則為二十五日舉行祭灶。

祭灶,是一項在我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人們稱這尊神為"司命菩薩"或"灶君司命",傳説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龕大都設在灶房的北面或東面,中間供上灶王爺的神像。沒有灶王龕的人家,也有將神像直接貼在牆上的。有的神像只畫灶王爺一人,有的則有男女兩人,女神被稱為"灶王奶奶"。這大概是模仿人間夫婦的形象。灶王爺像上大都還印有這一年的日曆,上書"東廚司命主"、"人間監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兩旁貼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對聯,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灶王爺自上一年的除夕以來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護和監察一家;到了臘月二十三日灶王爺便要上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彙報這一家人的善行或惡行,送灶神的儀式稱為"送灶"或"辭灶"。玉皇大帝根據灶王爺的彙報,再將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應該得到的吉凶禍福的命運交於灶王爺之手。因此,對一家人來説,灶王爺的彙報實在具有重大利害關係。

送灶,多在黃昏入夜之時舉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擺上桌子,向設在灶壁神龕中的灶王爺敬香,並供上用飴糖和麪做成的糖瓜等。然後將竹篾紮成的紙馬和喂牲口的草料。用飴糖供奉灶王爺,是讓他老人家甜甜嘴。有的地方,還將糖塗在灶王爺嘴的四周,邊塗邊説:"好話多説,不好話別説。"這是用糖塞住灶王爺的嘴,讓他別説壞話。在唐代著作《輦下歲時記》中,間有"以酒糟塗於灶上使司命(灶王爺)醉酒"的記載。人們用糖塗完灶王爺的嘴後,便將神像揭下,和紙與煙一起上天了。有的地方則是晚上在院子裏堆上芝麻秸和松樹枝,再將供了一年的灶君像請出神龕,連同紙馬和草料,點火焚燒。院子被火照得通明,此時一家人圍着火叩頭,邊燒邊禱告: 今年又到二十三, 敬送灶君上西天。 有壯馬,有草料, 一路順風平安到。 供的糖瓜甜又甜, 請對玉皇進好言。

送灶君時,有的地方尚有乞丐數名,喬裝打扮,挨家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舞,名為"送灶神",以此換取食物。

送灶習俗在我國南北各地極為普遍,魯迅先生曾寫有《庚子送灶即事》詩: 只雞膠牙糖,典衣供瓣香。 家中無長物,豈獨少黃羊。

他在《送灶日漫筆》一文中説:"灶君上天的那日,街上還賣着一種糖,有柑子那麼大小,在我們那裏也有這東西,然而扁的,像一個厚厚的小烙餅。那就是所謂'膠牙餳'了。本意是在請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調嘴學舌,對玉帝説壞話。"魯迅詩中提到"黃羊"的典故,出於《後漢書·陰識傳》:"宣帝時,陰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臘日晨炊,而灶神形見,子方再拜受慶;家有黃羊,因以祀之。自是巳後,暴至鉅富。至識三世,而遂繁昌,故後常以臘日祀灶而薦黃羊焉。"陰子方看見灶神,殺黃羊祭祀,後來交了好運。從此,殺黃羊祭灶的風俗就流傳下來了。

唐宋時祭灶的供品是相當豐富的。宋代詩人范成大的《祭灶詞》對當時民間祭灶作了極其生動的描寫: 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雲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 豬頭爛熟雙魚鮮,豆沙甘鬆米餌圓。 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 婢子鬥爭君莫聞,貓犬觸穢君莫嗔。 送君醉飽登天門,勺長勺短勿復雲, 乞取利市歸來分。

臘月二十三日的祭灶與過年有着密切的關係。因為,在一週後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爺便帶着一家人應該得到的吉凶禍福,與其他諸神一同來到人間。灶王爺被認為是為天上諸神引路的。 其他諸神在過完年後再度上天,只有灶王爺會長久地留在人家的廚房內。迎接諸神的儀式稱為"接神",對灶王爺來説叫做"接灶"。接灶一般在除夕,儀式要簡單得多,到時只要換上新灶燈,在灶龕前燃香就算完事了。

春節的習俗的作文 篇4

小時候對什麼都不感興趣,除了玩和吃——所以臘月到正月這段時間對我來説簡直是像在天堂。

説這段日子像在天堂,不外乎有兩個原因,一來是每天都能吃到好東西,二來時這段時間內,大人們都在忙着過年,自然就沒有精力管我,留下我和鄰家孩子們瘋玩,而且很多時候大人們回家時都會給我捎幾個小玩意兒。

這段時間裏,外婆通常在家裏包餃子,灌香腸,拌什錦菜。香腸之類的一做就做一大批,凍在冰箱裏,夠着吃一年,而什錦菜卻只有過年才能吃到,因為大人們説什錦菜是由於一的,什麼黃豆芽是如意,薺菜是聚財,芹菜是勤勞,黃花菜是前途似錦,香菇是和和美美,千張是千秋百代代代興旺……我是從來不講究什麼寓意的了,宗旨能吃就行,就這麼十來樣菜放在一起炒,色香味俱全。有時因為菜販子提前回家過年,少了個一兩種菜,外婆就買別的提上,所以年年的什錦菜都有不同的味兒,就有不同的盼頭。什錦菜一炒就是一大鍋,用鐵缸子盛着,從臘月一直吃到正月。

外婆在家裏炒菜灌香腸包餃子,我就在花園裏盪鞦韆和鄰居的小胖墩龍蛋玩。有時,外婆會給我幾個鋼鏰兒,讓我買點小東小西。這錢通常是用來買摜炮的,摜炮外頭用紅紙裹着,裏頭包一點火藥,一塊錢三盒,這是小孩子們最愛的玩具。把這個小炮仗往地上使勁一摜,就“啪”地炸響。最喜歡乾的,就是把摜炮朝電瓶車扔,就在離它不到一寸處炸開,熱的電瓶車驚恐得警報直響,調皮的我們就會慶祝似的歡呼起來。

每每當玩的正盡興時,外婆的聲音那個會就從窗子裏傳出“小玉!來嚐嚐這味兒怎麼樣?”有些需要“大批量”製作的年味兒,她通常先做一些給我嚐嚐,等我點點頭説好吃時,她就又會得意地用南京話自誇道:“嘖嘖,這是頂呱呱!好得一沓帶一抹!”又愉快地給我擦擦嘴,拍拍我的屁股,然後哼着小調套上棉襖淋上小寶帶我去“五條巷”買點小雜貨。

新年即將來臨,小巷子也年味十足。到處都裝點着紅色,就連再小的燒餅攤也掛上了紅燈籠。路邊的小販子們將各種各樣的“金童玉女”“招財進寶”“福“……大大小小色彩鮮豔的貼紙擺在地上,於是路旁邊多了一份如春花般的爛漫。除了賣紅貼紙的,小巷裏還有推着車子走來走去的賣韭菜盒子的,糖葫蘆的,酒釀圓子的……就是平時只能在山西路看到的買糖人的也來了。一時間,空氣中瀰漫着各種小吃的叫賣聲,使這大冬天裏的巷子頓然暖和了起來。

如果巧的話會正好趕上巷子裏頭那家做花生糖,那糖漿的香味能叫人被甜化了,誘人地瀰漫在空中,叫人聞不夠,吸不夠。他們把超好的花生均勻地灑在大砧板上,金黃的糖稀就這麼滾燙地澆上去,不一會兒便凝固成了一整塊,繫着圍裙的大嬸利落地又小心地將其切成薄片,這時的花生糖,脆脆的,還温熱着,入口即化,好吃得不行啊。

年味在臘月裏不斷的預熱升温,到了除夕,我便會異常的興奮,也許是興奮地有點累,我總是熬不過八點就睡了,比平時還早得多!因為睡得早,大年七年級總是五點多就醒,不安分了起來,爸爸媽媽總叫我再睡一會兒,可實在是沒法睡了,我悄悄溜下牀,跑到廚房指望灶台,那裏的糖年糕我饞了好幾天了,家裏人總不給吃,説必須留到正月七年級,這樣才“節節高”。待到家裏人都起來後新的一年就要在走親拜友中開始了!

隨着年齡的增長,我在新城市裏過年的次數越來越多,卻越發懷念從前在故鄉老房子裏的年味兒。

春節的習俗的作文 篇5

春節是我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春節期間的活動更是數不勝數。

吃團圓飯是春節習俗中最重要的。那麼春節為什麼要吃團圓飯呢?原來是因為很久以前,有一種兇猛的怪獸,住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它長的形貌猙獰,生性兇殘,專吃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人們談“年”色變。後來,人們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每到這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飯,熄火淨灶,再把宅院的前後門都封住,躲在屋裏吃“年夜飯”,吃過飯後,誰也不敢睡覺,坐在一起閒聊壯膽。不吃年夜飯是熬不過年的。久而久之,過年吃團圓飯的這個習俗就保留下來了。當然,過年吃餃子也是很重要的。其實餃子藴含了許多美好的寄託。一是過年守歲時包,辭歲時吃,即到子時吃,此時為兩年之交、迎新辭舊的時刻,具有特殊意義,取“更歲交子”之意。二是餃子形如元寶。人們在春節吃餃子取“招財進寶”之音。

吃臘八粥是我們這兒過年的前奏,農曆臘月初八這一天,杭州市民一般都要用胡桃、松子、蓮子、棗子、芡實、桂圓和荔枝做成臘八粥,並饋贈親友,這碗粥起源於南宋寺廟,原本為僧家齋供用品,稱之為“七寶五味粥”。這不,我們家早早的就熬好了臘八粥。一出鍋,香氣四溢,我這隻小饞貓一眨眼間,從十米外跑到了這兒。口水都饞的流下來了,實在忍不住啦。我就趁奶奶不注意,喝了一勺。啊,那香氣充滿口腔,刺激着味蕾,我從來不知道一碗粥竟能如此的好吃。

在我們杭州,掃地一定要“掃進來”,不能“掃出去”。就是在清掃的時候,笤帚千萬不能從裏往外掃,而要從外往裏反掃,意思就是把如意、財氣往裏收,這是杭州對來年家中吉祥、財富不斷增加的美好期望。

春節的由來也是家喻户曉的故事了吧。傳説古時候有一種怪獸叫“年”,它頭上長着觸角,十分兇猛,每到歲寒將盡,就要出來掠食噬人。人們為了防禦它,一到此時,便聚在一起,燃起篝火,投入一根根竹子,使其發出“劈劈啪啪”的爆裂聲,把“年”嚇跑。一夜過去,大家平安無事,於是就高高興興地互相表示祝賀,拿出豐盛的食物在一起吃。這樣年復一年,就形成了歡樂的節日——“過年”。

過年是我國傳統的節日,每個地方的習俗也是各不相同,我們要尊重我們的傳統節日。

春節的習俗的作文 篇6

過年嘍!過年嘍!新的一年又來到。小朋友們,你們知道過年是有怎樣的來歷嗎?有怎樣的習俗嗎?哈哈,就讓我來告訴大家吧!

相傳以前,有一頭叫“年”的怪獸。每到除夕這天,村裏的人們便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

這年除夕,人們準備上山避難。這時,從村外來一個乞討老人。鄉親們誰都顧不上這位乞討老人。只有一位老婆婆給老人一些食物,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老人笑道:“婆婆若讓我借宿一夜,定把‘年’攆走。”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發現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燈火通明,還傳來“噼裏啪啦”的鞭炮聲。“年”最怕紅色、火光和鞭炮聲,只能狼狽逃躥。第二天,人們回來後,村裏依然安然無恙。

這件事很快傳開,人們都知道驅趕“年”的辦法。

從此,每年除夕,家家户户貼紅對聯、燃放爆竹、守更待歲。這種風俗越傳越廣,最後成為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春節。

知道過年的來歷,就讓我們再去解一下紹興人是怎樣過年的吧!

在紹興,一跨入農曆十二月,人們就忙着準備過年:裹粽、撣塵、殺雞宰鵝、曬魚乾、醬豬肉,準備新年的衣裳,購買贈送親友的禮品。

臘月二十三晚上,家家户户都要送灶神上天。送灶神之後,除夕之前,每户人家總要選擇一個祝福的吉日,這是一年之中最為隆重的大祭典。紹興人叫祝福菩薩,來答謝神明保佑和祈求來年幸福。人們都説,天上的菩薩,不進不潔之家。因此,祝福之前,必須把廳堂、祭桌、祭器等撣掃、洗刷得乾乾淨淨。

大年夜,首先要給祖宗分歲,就是祭祖。祭祖後,一家人就會聚在一起吃年夜飯,年夜飯所備飯菜是最為豐盛的一餐。年夜飯後,就是“辭歲”,小孩向長輩行禮,長輩將事先用紅紙所包的錢幣分發給晚輩,俗稱“壓歲錢”。在新年的鐘聲敲響的時候,有些人會燃放爆竹,俗稱放關門炮仗。有些人則嬉戲娛樂,通宵不眠,直至天明,俗稱守歲、坐長命夜,據説坐長生夜可以保佑長生不老。

過年的習俗,紹興和外地大同小異。在新年舊歲交替的一個月裏,人們就是這麼忙碌着的。

春節的習俗的作文 篇7

在春節的時候,母親從她公司抱了一隻小狗回來,小狗的眼睛圓溜溜的,非常可愛,眼睛下面一個烏黑的鼻子翹得高高的,母親對我説:“我們來給小狗洗個澡吧!”

我拿了一根紅色的繩子把小狗栓了起來,系在衞生間裏。母親找了個大盆子,打開熱水,把小狗放了進去。一開始,小狗動不動就跳出盆子,後來好像是感到很舒服就不動了。母親拿來了沐浴露抹在了小狗身上,母親用手揉啊揉,小狗好像很癢,就繼續往外跑,只聽“呼!”地一聲,直見母親換了一盆水,澆到了小狗身上,終於洗完了!

母親把小狗抱到了地上,拿着吹風機給小狗吹風,吹完後,小狗變得乾乾淨淨,渾身的絨毛也乾乾的,還有一股香氣,摸起來可舒服了!它在地上走來走去,我看着電視,幾十分鐘後,爸爸母親把飯做好了,是我最愛的炒飯,我三口兩口的吃完了,然後又倒了一些給小狗吃,小狗吃得可香了!

這就是我覺得春節裏最有趣的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