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亳州的傳統節日習俗有什麼

來源:文萃谷 1.82W

安徽亳州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此活動。那麼,安徽亳州的傳統節日習俗有什麼呢?下面是小編為你搜集到的.相關內容,希望可以幫助到你。

安徽亳州的傳統節日習俗有什麼
  春 節

農曆正月初十,當地舊俗稱“過年”。這天五更起牀,先放開門炮,而後淨手、焚香、點臘燭;男女穿新衣。下湯(下扁食)時,放鞭炮。飯菜做好後,不食。首先全家叩拜天地,保佑全家平安,而後再向祖宗牌位、尊長叩頭拜年。飯後,全家主要成員帶着火紙、鞭炮、祭品(酒、肉、果品等)到祖墳拜年。返家後,到同族鄰居家給長輩行叩頭禮,平輩互相同好。各家備麻葉(一種油炸食品)、花生、瓜子、麻糖等食品招待,至親長輩給晚輩小孩壓歲錢。拜年以午前為度,午後參加各種文娛活動。八年級,帶大饃、點心、麻糖等禮物到外祖父家,九年級到姑母家,初四到岳丈家拜年。如誤期,見面時需説明原因,否則受責。走親戚、串朋友至正月十五日。城鎮商店初五開始營業。

  元宵節

農曆正月十五日為“元宵節”,又叫“上元節”,農村叫“小年下”。元宵晚上,屋內焚香、點臘燭,晚餐吃元宵。門外掛燈籠,放焰火,不論城市和農村,均燈火通明。燈籠式樣品目繁多,有“紅火炭”(用竹蓖扎的用紅紙糊的燈籠)、走馬燈、紗燈、龍燈、鳳燈等等。當晚放焰火,大型焰火是羣眾集資辦的,也有各家自行購買的。在屋外跑動燃放。建國後,迷信習俗廢除,掛燈籠、放焰火、吃元宵之俗尚存。80 年代,高蹺、“鬼會”、小車乾旱船、戲劇等,均到街頭演出。

  二月二

農曆二月八年級日,俗稱“龍抬頭”,這天家家户户早起圍倉。“圍倉”即用青灰在院子裏打麥場裏撒成圓圈,最少要圍三圈,中間放一撮五穀雜糧,用土或磚頭蓋住,以此祈求豐收。這天早晨,家家吃煎餅、大饃。歌謠雲:“二月二龍抬頭,打着犁子趕耕牛,大囤尖,小囤流。”建國後,農村仍有這一傳統的習俗。

  清明節

清明節,男女盛裝,攜帶祭品,遠足郊外,添墳祭祖,俗稱“掃墓”。在家裏插柳招魂,以表示紀念。另外用柳條穿燒餅,掛在房檐下或牆上,至立夏給孩子吃,據説這樣可以治小兒“苦夏”(小孩子食慾不佳,身體瘦弱)。建國後,掃墓之俗尚存,清明節前,機關、學校列隊持花圈到烈士陵園掃墓,聽陵園管理人講述革命先烈事蹟,啟迪後人。

  端午節

農曆五月初五日,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舊時人們認為這時蠍子、蜈蚣、蛇蜂、蜮等俱出為害,人稱“五毒”。於是畫五毒形象貼在門口,小兒塗雄黃於耳、鼻、眼窩肚臍處,防疫除病。婦女用香料繡成荷包,或用絲線纏成粽子、糖糕形狀,給小兒佩戴或用黃布為小兒做肚兜、虎頭鞋,是日穿戴,以避“五毒”。早晨,户户插艾。早餐城市吃粽子、糖糕、油條;農村吃粽子、糖包。中午飲雄黃酒。對至親厚友,以此相送為禮,表示祝願。建國後,飲雄黃酒、縫香包、龍舟競渡等習俗廢,唯插艾、吃粽子和糖糕等習俗尚存。近年來,兒女節前以雞、魚、酒、肉等孝敬父母岳丈之風盛行。

  中元節

農曆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這天家家户户掃墓,祭把祖先。據傳七月十五瘟疫流行投河淹死的、上吊死的、被人暗殺的等等“冤鬼”、“厲鬼”出來作祟。據舊志載:城西北隅有州厲壇,每至中元,州官在壇上公祭厲鬼,致禱詞,要他們念祭把恩德,不要在人間作祟。是日夜,威平寺和白衣庵的和尚,搭台唸經,超渡亡靈。人們施焰口、放河燈,給冤鬼引路指津,藉以驅除鬼祟。建國後,此俗已廢,唯存上墳這一習俗。

  中秋節

農曆八月十五日為“中秋節”。農村早晨吃焦饃(用芝麻、麪粉活成面塊,烙成烙饃,烤焦),城裏午餐豐盛。入夜舉家團聚,焚香祭月(多為主婦或姑娘主祭)。祭後,食月餅、瓜果、毛豆等,飲酒賞月,至深夜方散。建國後,舊俗雖易,但仍全家團聚,食月餅、瓜果等。80 年代,獨家生活的兒女,節前以月餅、酒、肉、瓜果等孝敬父母,至親厚友亦有禮品來往。

  臘 八

農曆十二月八日,叫“臘八”。舊時,是日早餐用毛慄、花生仁、紅棗、百合、山楂、蓮子、糯米、紅白糖等,煮成粥,叫“臘八粥”。信佛的人,是日施捨窮人。而現在臘八粥,用小米、豆腐、粉條、花生仁、芝麻仁、海帶、姜、葱等煮制,改甜為鹹,改早餐為午餐。因此時已接近年關,所以有“吃了臘八飯,便把年來辦”的俗諺。

  祭 灶

農曆十二月二十三日,各家打掃衞生,清除房舍塵土垃圾,男性用館糖奉灶君,祭時焚香叩頭,並祝禱:“上天好話多説。”為什麼用飴糖祭祀?一説是用館糖粘住灶君的嘴,不叫他上天説三道四。建國後,此俗已廢。

  除 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