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昌族的節日習俗有什麼

來源:文萃谷 1.43W

阿昌族是中國雲南境內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阿昌族有着獨特的文化特色,那麼,阿昌族的節日習俗有什麼呢?下面是小編為你搜集到的相關內容,希望可以幫助到你。

阿昌族的節日習俗有什麼
  阿昌族的節日習俗1."窩羅"節

"窩羅"節是梁河地區阿昌族盛大的民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曆正月初四,梁河地區的阿昌族從四面八方彙集在一起,圍繞着"窩羅"台方如痴如醉地跳起窩羅舞。"窩羅"台高約1米,4米見方,中央矗着兩塊約6米高的牌坊,牌坊頂端中央架着一把巨大的木刻滿弦弓箭,意示人類始祖遮帕麻用這把神箭射落了妖魔臘訇的假太陽。左牌坊頂端繪着光芒四射的太陽,右牌坊頂端繪着皓月碧空。太陽月亮下面繪製着阿昌婦女服飾的各種彩色圖案,意示遮米麻給阿昌人民紡織的`龍衣鳳裙。節日從紀念人類始祖天公地母遮帕麻和遮米麻重整天地、為民除害、造福人類發展到歌頌黨、歌頌社會主義、歌頌阿昌人民的幸福生活。節日期間各級領導前來祝賀,各民族代表隊表演節目,還舉行阿昌族的傳統體育刀舞、棍術、拳術以及對歌、春燈等活動。節日歡快隆重,熱鬧非常。

  阿昌族的節日習俗2.火把節

阿昌族都過火把節,雲龍漕澗阿昌族的火把節在農曆六月二十五舉行,以獻五穀神,祈求五穀豐登為主要內容。梁河、户撒地區的阿昌族的火把節在農曆六月二十四舉行。

  阿昌族的節日習俗3.會街節

會街,是阿昌族人民的傳統集會,多在每年農曆九月中旬舉行。 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會街原屬宗教集會。傳説“個打馬” (阿昌語,意思是菩薩)在上天取經的路途上,克服了重重困難,終於把經書取到,並決定九月十五日返回人間。阿昌族人民為了迎接“個打馬”的歸來,便紮起青龍、白象,由男女青年收齋米,煮出齋飯供齋。以後,逐漸演變成民族節日。

屆時,男子穿藍、黑或白色對襟上衣,黑褲,斜背一個“筒帕”,打包頭,腦後留一尺多長的包頭布,已婚女子穿袖長而窄的對襟衣和遮往膝蓋的裙子,裹綁腿,纏黑布或藍布包頭。姑娘們多是將一根發辨盤於頭頂,用二指寬的布圍在辨子裏,胸前並排四個銀鈕釦,扣上掛四根長長的銀鏈,戴銀滄花和項圈,耳環等首飾。會街期間,主要是耍自象,舞青龍。白象和青龍是村寨裏的藝人用竹木精心編扎的,一般是竹木做架,紙糊身,布做象鼻。耍白象時,一人藏在自象的肚裏,雙手拉動連着象鼻帶有滑輪的繩子,象鼻子就上下左右的甩動起來。青龍,由盛裝打扮的小夥子揮舞,表演各種動作。

會街開始,人們給白象、青龍繫上紅綢,各村寨的男女老 少簇擁着耍白象,舞青龍的隊列,敲鑼打鼓繞寨一週,然後來到廣場,將白象、青龍圍在中間。頓時,象腳鼓聲,鍩鑼聲,鑔聲齊鳴,人民跳起歡快豪放的象腳鼓舞。跳時,敲鑔者始終和擊象腳鼓者斜對着,雙腳前後左右跳躍挪動,腿時蹬時收,身體象波浪一樣起伏。跳着跳着各往前跨一大步,接着退回往下一蹲,一跨一退一蹲連續三次。情緒達到高潮,鑔聲連續的“鑔鑔鑔”地打着,拿着樹枝起舞的男女也發出一片歡呼聲。圍觀的羣眾熱烈鼓掌歡迎。此時,白象的鼻子甩得更勤,舞青龍的小夥子也更加起勁。

  阿昌族的節日習俗4.潑水節

和當地的傣族一樣,阿昌族也過潑水節,潑水節期間是年輕人擇偶的好機會,屆時常常由姑娘家備好八大碗菜餚招待來串親的小夥子。參加聚餐的人數相符,大家才能落座入席。小夥子要在別人不察覺的情況下把姑娘家的雞頭偷走,如雞頭被姑娘查出來,要罰偷雞頭者一碗酒,否則就要罰姑娘喝酒。如果偷者被人當場抓住,不僅要受罰,還要被姑娘取笑。酒後小夥子要根據菜價,將錢在不讓姑娘察覺的情況下交給姑娘。

  阿昌族的節日習俗5.進窪

漢語稱"關門節",每年六月到九月四個月間,正值農閒時期,在一般情況下,信徒們都到各村寨的佛寺中靜坐參佛,聽經説法,過佛寺生活,此間還不能進行結婚嫁娶。

  阿昌族的節日習俗6.出窪

漢語稱"開門節",進窪三個月期滿,一年一度的佛寺生活宣告結束,恢復正常的生活。出窪要舉行盛大的集會。

  阿昌族的節日習俗7.燒白柴

農曆十二月舉行。為使佛像暖和,各佛寺所屬羣眾,晚上在佛寺附近,將木質成白色的木柴堆成"井"字形,燃起熊熊大火,和佛像一起烤火取暖,求佛保佑。

  阿昌族的節日習俗8.換黃單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