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的習俗介紹

來源:文萃谷 2.57W

清明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又稱為“踏青節”,那麼屬於清明節的習俗都有些什麼呢?你有了解過清明節嗎?下面跟着本站小編一起來看看清明節的十大傳統習俗吧。

清明的習俗介紹

  清明節十大傳統習俗介紹

清明節傳統習俗一:掃墓祭祖

我國曆史上清明節祭祖掃墓的習俗沿襲已久,在清明節這一天,寒食禁火,祭奠先人。雖然現在已經不再流行寒食禁火,但是祭祀先人的習慣還是存在的。清明節前後,人們就會前後上墳掃墓祭祖,剷除雜草,放上供品,祭拜祖先,上香默哀,燃紙錢金錠,或簡單地獻上一束鮮花,以寄託對先人的懷念。

清明節傳統習俗二:盪鞦韆

這個主要是我國古代的清明節習俗。鞦韆是寓意着揪着皮繩而遷移。這個歷史非常古老,古時候叫做千秋,後來為了避忌諱,改為鞦韆。古時候的鞦韆,大部分是用樹椏枝為架,再拴上彩帶做成的。之後隨着時代的發展,慢慢變成了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盪鞦韆不但能從中獲得樂趣,還能培養勇敢精神。至今依然是許多兒童鍾愛的活動。

清明節傳統習俗三: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稱之為蹴鞠,類似於今日的足球。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據説是黃帝發明的,最初是用來訓練武士的。

清明節傳統習俗四:射柳

射柳是一種練習射箭技巧的遊戲。根據明代時期的記載,這是把鴿子放在葫蘆裏,然後將葫蘆高掛於柳樹上,彎弓射中葫蘆,然後鴿子飛出來,最後以鴿飛的高度來判定勝負。

清明節傳統習俗五:鬥雞

古時候鬥雞遊戲和比賽主要盛行於清明,鬥雞由清明開始,鬥到夏至為止。我國最早關於鬥雞的記錄,是在《左傳》裏面。唐朝時期鬥雞之風非常盛行,不但民間會舉行,就連皇帝也會參與,唐玄宗就是其中一位。

清明節傳統習俗六:蠶花會

在過去,梧桐、烏鎮、崇福、洲泉等地在清明期間都會有這個特有的民俗文化。每年的蠶花會都人潮洶湧,有各種各樣的活動。比如迎蠶神、搖快船、鬧台閣、拜香凳、打拳、龍燈、翹高竿、唱戲文等十多項。大部分在船上進行,小部分是在岸上舉行的,是一種極具水鄉特色的傳統習俗。

清明節傳統習俗七: 拔河

拔河的活動至今依然存在,而拔河早期是叫“牽鈎”“鈎強”,唐朝始叫“拔河”。拔河活動是在春秋後期發明的,一開始是流行於軍中,後來慢慢傳到民間。唐玄宗曾經在清明時期舉行了大規模的拔河活動。從此之後,拔河成為了一種清明習俗。

清明節傳統習俗八:踏青

清明時節,春回大地,許多地方已經恢復了勃勃生機,自然界呈現欣欣向榮的景象。此時正是春遊的大好時機,我國民間一直以來都保持着清明踏青的習慣。

清明節傳統習俗九: 放風箏

放風箏是普遍流行的習俗之一。在古時候放風箏不但是一種遊戲,還被認為是一種巫術行為。古時候有些人認為放風箏可以放走自己的穢氣。因此許多人清明節放風箏的時候會把自己的災病寫在紙鳶上面,待風箏放高的時候剪短風箏線,讓風箏隨風而去。寓意着自己的災病也會消逝。

清明節傳統習俗十:植樹

清明節前後,春雨綿綿,春風和煦,正是種樹的好時機。此時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所以從古至今我國都有清明節植樹的習慣。一直流傳至今。

  清明節簡介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8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受漢族文化的影響,中國的滿族、赫哲族、壯族、鄂倫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瑤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個少數民族,也都有過清明節的習俗。掃墓祭祖、踏青郊遊是基本主題

清明最早只是一種節氣的名稱,其變成紀念祖先的節日與寒食節有關。晉文公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在山西大部分地區是在清明節前一天過寒食節;榆社縣等地是在清明節前兩天過寒食節;垣曲縣還講究清明節前一天為寒食節,前二天為小寒食。

清明節是中國重要的“時年八節”之一,一般是在公曆4月5號前後,節期很長,有10日前8日後及10日前10日後兩種説法,這近20天內均屬清明節。清明節原是指春分後十五天,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明定4月5日為國定假日清明節,也叫做民族掃墓節。

《曆書》:“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氣温升高,正是春耕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點豆”之説。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2006年5月20日,中國文化部申報的清明節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清明節的來歷

民俗專家介紹説,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中國目前有25個民族過這個節日。

天津市社科院教授王來華介紹説,關於“清明”的最早文字記載出於西漢劉安的《淮南子·天文訓》:“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為清明。”它包含兩個意思,一是節氣,二是節日。二十四節氣演變為節日的只有“清明”。

中國民俗學會名譽理事長烏丙安教授指出,清明本是24節氣中一個普通的歲時節令,按《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的説法,這個節氣萬物復甦,是適合耕種的時令,從此進入農事大忙的階段。烏丙安説,清明節起初並沒有祭祀先人的習俗,但後來它逐漸與前一、二天的寒食節交匯融合。寒食節本是古代的禁火忌日,後來與晉文公悼念恩人介之推的傳説相附會,寒食節掃墓成了一種普遍的社會行為。兩個民俗節日交融後,禁煙冷食的習俗日趨淡化,祭祀先人的習俗越發凸顯,清明節於是發展為中國重要傳統節日。

另據介紹,清明節還吸收了上巳節的內容,在宋元時期成為一個以祭祖掃墓為中心,將寒食風俗與上巳踏青等活動相融合的傳統節日。

在學者閻崇年看來,清明節是一個凝聚着多元文化的節日,它至少有六重含義:一為節氣,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地球繞日,運行不息,清明節時,氣清景明,萬機勃發。二為農事,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的農諺,過了清明,開始農忙。三為寒食,清明前一日或二日的寒食,相傳紀念晉文公與介子推的故事。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冷食。清明禁火,或為拜火的遺風。後逐漸清明與寒食合為一節。蘇軾有著名《黃州寒食帖》傳世。四為踏青,就是桃花盛開,民眾踏青郊遊。五為民俗,清明射柳,是一種寓軍事於娛樂的節日活動。遼南京、金中都,從朝廷到庶民,仕女雲集,風氣極盛,表現了習俗的民族性。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記載,京城民眾,還盪鞦韆,嬉戲為樂。六為掃墓。總之,清明節期間,既有慎終追遠的感傷情懷,又有融入歡樂的愉悦賞春;既有追思先人的憶舊悲酸,又有清新明麗的歡慶景象。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