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民族滿族的清明節習俗介紹

來源:文萃谷 1.76W

我國有五十六個民族,民族不同文化色彩也有不同,在過傳統節日的時候習俗也不同,而滿族的人在過清明的時候有些什麼習俗呢?下面就隨本站小編一起來了解下吧!

少數民族滿族的清明節習俗介紹

  滿族清明節習俗介紹

滿族清明節亦稱“墓祭”,是滿族傳統祭祀節日。每年農曆三月五日舉行(有的地區則在四月上旬)。流行於東北的滿族地區。節日那天,各户人家乘坐大車到墓地。滿族人的清明祭奠活動,充分體現了這個民族厚重的倫理道德觀念。

清明節在墳上要插“佛託”滿語中的“佛託”是“柳枝”的意思,滿族人把柳樹視為神樹,因為柳樹適應性極強,有強勁的生命力,即使在十分惡劣的環境下也能生長髮育,插柳枝預示着家族的堅毅和興旺發達,在祖墳上插柳,以保佑後人興旺,百世流芳。然後將酒捋地,全家人在墳前叩着行拜,以示子孫不忘祖宗,祈求祖宗神靈保佑本家族平安。

清明節這天,滿族人還要搞結繩、寫譜、祭祀。結繩就是用五色彩線搓成一丈多長的子孫繩,從第一代祖先的男人開始,每一代紮上一個子孫條,這樣一代一代地排下去,往往要把五彩繩排得滿滿的,用以展示氏族的興旺發達。寫“譜書”,就是將家族中的重要事件記入家譜。如果後世子孫有不孝行為,或者有對家族、對社會有傷害的事,長輩人要在清明節這天對相關人進行教訓和責罰,以警示後人好好做人。

“燒包袱”是滿族人清明節重要祭祀活動之一。通常用黃毛紙糊成一個“包裹”,裏面裝滿冥錢。祭祀時,在祠堂或家宅正堂設供案,將“包裹”放於正中,“包裹”前面擺放水餃、糕點、水果等供品,燒香燃燭,全家分尊卑長幼施禮後,將“包裹”拿到門外焚化。焚化時,劃一大圓圈,按去往墓地方向留一缺口。以示郵寄的通道。還要在圈外燒三五張紙,這叫“打發外鬼”。

滿族在清明節,也有些媽媽令。比如説:“清明不吃蛋,窮的亂戰戰”、“清明不吃豆,窮的亂抖嗖”等等。這天吃雞蛋、吃豆腐,特別是必須吃春餅。因為手擀的春餅像荷花葉,又名“荷葉餅”。此餅是將兩片薄薄的`麪餅合在一起,擀得很薄,甚至於拿起來對着玻璃一看都透明。此“荷葉餅”必須兩葉合在一起擀,才能稱為正宗春餅。小康之家將肉絲炒綠豆芽、葱絲蘸麪醬卷在餅內,吃起來又香又軟乎。一般人家則用肥肉或雞蛋炒豆芽加粉條,還有的人將剛化凍的地裏冒出的小根菜挖出來洗淨,加上雞蛋絲或粉條頭子烙煎餅盒子吃。

  清明節的來歷簡介

“清明”最早只是一種節氣的名稱,其變成紀念祖先的節日與寒食節有關。晉文公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在山西大部分地區是在清明節前一天過寒食節;榆社縣等少數地方是在清明節前兩天過寒食節;垣曲縣還講究清明節前一天為寒食節,前二天為小寒食。

清明節是中國重要的“時年八節”之一,一般是在公曆4月5號前後,節期很長,有10日前8日後及10日前10日後兩種説法,這近20天內均屬清明節。清明節原是指春分後十五天,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明定4月5日為國定假日清明節,也叫做民族掃墓節。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8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受漢族文化的影響,中國的滿族、赫哲族、壯族、鄂倫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瑤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個少數民族,也都有過清明節的習俗。雖然各地習俗不盡相同,但掃墓祭祖、踏青郊遊是基本主題

《曆書》:“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氣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點豆”之説。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清明詞義

【讀音】qīngmíng   【英語】Tomb-sweeping Day或者Pure Brightness 【釋義】

1.清明節,原為二十四節氣中“春雨驚春清谷天”中的第五個節氣,後來兼併了寒食的習俗:~時節雨紛紛

2.清淡明智:惆悵東欄一株雪,人生看得幾清明!——蘇東坡《東欄梨花》

3.詞意探源

(1)猶治平。政治有法度、有條理。《詩·大雅·大明》:“肆伐大商,會朝清明。”,毛傳:“不崇朝而天下清明。”;《後漢書·班固傳》:“固幸得生於清明之世。”。

(2)指神志思慮清潔明朗。《荀子·解蔽》:“虛壹而淨,謂之大清明。”;《淮南子·齊俗訓》:“原人之性,蕪穢而不得清明者,物或淉之也。”

(3)指清澈明朗。如:天氣清明。

(4)二十四節氣之一。《孝經緯》:“萬物至此,皆潔齊清明。”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