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習俗作文9篇

來源:文萃谷 2.91W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裏,大家對作文都不陌生吧,寫作文是培養人們的觀察力、聯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記憶力的重要手段。相信寫作文是一個讓許多人都頭痛的問題,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春節習俗作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春節習俗作文9篇

春節習俗作文1

春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而除夕之夜吃餃子也是傳統項目之一,百姓們經過一年的辛勤勞動,在歲末休息調整,辭舊迎新,歲歲年年,周而復始。百姓們的生活如此,已經形成了慣例,紫禁城裏的皇族們是否也遵從民間過春節的文化傳統,除夕之夜包餃子吃呢?

餃子是一種深受我國人民喜愛的食物,也是一種年節食品,有一句民謠説的是“大寒小寒,吃餃子過年”,正是形象的表現出了餃子這種食品在中國人民心中不可替代的地位。中國人吃餃子的歷史是比較悠久的,據三國時期魏人張揖編著的《廣雅》中記載,當時已經出現類似的食物了,形如月牙,稱為“餛飩”。到了南北朝時,餛飩“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據推測,那時的餃子煮熟以後,不是撈出來單獨吃,而是和湯一起盛在碗裏混着吃,所以當時的人們把餃子叫“餛飩”。這種吃法一直延續下來,而混沌仍然是人們日常生活中一道非常重要的食品。大約到了唐代,“餃子”的形狀與現在的餃子已經基本沒什麼出入了,而吃法也以現在的吃法一模一樣了,即將煮好的餃子撈出來成在盤子裏。宋代時稱餃子為“角兒”,它是後世“餃子”一詞的詞源,這種寫法,在其後的元、明、清及民國間仍可見到。除了上述稱法,元代時還稱餃子為“扁食”,明代也沿用了這個説法,萬曆年間沈榜的《宛署雜記》記載:“元旦拜年,作匾食”。劉若愚的《酌中志》載:“七年級日正旦節,吃水果點心,即匾食也。”到了清代時,出現了諸如“餃兒”、“水點心”、“煮餑餑”等有關餃子的新的稱謂。

在特殊的日子吃餃子代表着特殊的意義,多為吉慶祥和的象徵。例如,民間長者過生日的前—天必吃餃子,稱之為“子孫餑餑”,意在祝願福壽綿綿、子孫滿堂。結婚.入洞房後也要先吃煮得半生的餃子。以祈祝早生貴子。除夕晚上。一家老少一起包餃子。待子時一到全家人—起吃餃子,取“歲更交子”之意。餃子的吃法也是多種多樣的,水煮的叫“水餃”,上屜蒸的叫“蒸餃”,在鐺中烙的叫“鍋貼”。可見,民間在喜慶、吉祥的日子有吃餃子的習慣,與民同慶的皇室也深受民間傳統文化的影響,在節慶之日吃餃子。

清代,餃子作為一種喜慶的食物,配合節日的氛圍,形成了許多約定俗成的習俗,作為國之表率的清代皇室自然要緊緊承襲傳統的民俗文化。

清代,皇帝大婚之時就要吃餃子。據《清宮述聞》中對同治皇帝大婚入洞房的情景有這樣的記載:“……皇上、皇后坐龍鳳喜牀,食子孫餑餑……至晚,皇上、皇后用長壽麪。”這裏面所説的“子孫餑餑”,就是餃子。

當然,每逢辭舊迎新之時,餃子是必不可少的,這不僅寓意“歲更交於”,更重要的是表示不忘祖宗。因為在清朝入關之前,滿族就有過年吃凍餃子的生活習慣。

清代皇帝在除夕子時這一重要時刻,先要進行一系列的瞻拜儀式,然後再開始吃餃子。

皇帝的瞻拜活動,是在總管太監引導下進行的,本來沒有絕對嚴格的時間規定。但是,御膳房的廚役們對煮餃子的時間,必須要掌握得十分準確,皇帝一到昭仁殿,餃子就要出鍋,旋即端上膳桌。對此,時間的掌握就尤其重要,清宮規定,元旦前後,皇帝出門、入門,都要放紙炮作前導。御膳房根據炮聲的遠近,就可以推測出皇帝的行蹤。例如嘉慶四年除夕,當嘉慶帝在奉先殿行禮畢,下台階時,膳房即開始煮餃子,他剛到昭仁殿,太監立刻傳:“送萬歲爺煮餑餑一品!”嘉慶坐穩後,首領太監捧進紅色雕漆飛龍宴盒一副,內置“三陽開泰”瓷碗兩件:一碗內裝素餡餃子6個,另一碗內有乾隆通寶、嘉慶通寶各一個。皇帝吃完餃子後,小太監用瓷碟盛餃子一個、紅薹一塊供在昭仁殿的小佛堂前,以示敬佛。而清宮的《膳食檔》中還記載了光緒過年吃肉餡餃子的情景;“正月七年級,萬歲爺在養心殿進煮餑餑。第一次進豬肉長壽菜餡煮餑餑十三個;豬肉菠菜餡煮餑餑十三個。”

春節習俗作文2

俗稱破五。民俗一説破五前諸多禁忌過此日皆可破。按照舊的習慣要吃“水餃子”五日,北方叫“煮餑餑”。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三、二天,有的隔一天一吃,然而沒有不吃的。從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户都如是,就連待客也如此。婦女們也不再忌門,開始互相走訪拜年、道賀。新嫁女子在這一天歸寧。一説破五這一天不宜做事,否則本年內遇事破敗。破五習俗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是送窮,迎財神,開市貿易。

祭財神

南方人在正月初五祭財神。民間傳説,財神即五路神。所謂五路,指東西南北中,意為出門五路,皆可得財。

清代顧祿《清嘉錄》雲:“正月初五日,為路頭神誕辰。金鑼爆竹,牲醴畢陳,以爭先為利市,必早起迎之,謂之接路頭。”又説:“今之路頭,是五祀中之行神。所謂五路,當是東西南北中耳。”上海舊曆年有搶路頭的習俗。正月初四子夜,備好祭牲、糕果、香燭等物,並鳴鑼擊鼓焚香禮拜,虔誠恭恭敬財神。初五日俗傳是財神誕辰,為爭利市,故先於初四接之,名曰“搶路頭”,又稱“接財神”。

五祀即祭户神、灶神、土神、門神、行神,所謂“路頭”,即五祀中之得神。凡接財神須供羊頭與鯉魚,供羊頭有“吉祥”之意,供鯉魚是圖“魚”與“餘”諧音,詩個吉利。人們深信只要能夠得到財神顯靈,便可發財致富。

因此,每到過年,人們都在正月初五零時零分,打開大門和窗户,燃香放爆竹,點煙花,向財神表示歡迎。接過財神,大家還要吃路頭酒,往往吃到天亮。大家滿懷發財的希望,但願財神爺能把金銀財寶帶來家裏,在新的一年裏大發大富。

路頭神

路頭神是吳地所信奉的一位財神。俗以是日為他的生日,祭曬迎接,頗為壯觀。

路頭又稱“五路神”。據説元末有一何五路,為抵禦外寇而死,人們因此祀他為神,名“五路神”。但此五路神似乎與作為財神的路頭五路神無涉。或又以五路神實為五聖神,或曰五通神,在康熙年間湯斌毀禁上方山五通寺以後,民間不敢祀五通神,故改其名為路頭而祀之。一般以此路頭為古五祀中的行神,所謂五路乃東西南北中也;財貨無不憑路而行,故人們以行神為財神,謹加祭祀,冀求它引財入門,或出行獲利。古人外出行旅,祭祀路神以求平安,此為“祖道”之俗;吳俗接路頭,祭祀的也是路神,而這路神變成財神。路神變為財神,是因商業的發展,財貨流通的加劇。財貨往來於陸水之間,人們直觀地認為,路在冥冥之中主宰了財貨。

俗以為接路頭,越早越好,最早接到的才是真神,特別靈驗,因此叫“搶路頭”。有的地方,真的在元日初四便“匆匆搶路頭”了,且相沿成俗。既然路神已不再是行旅的保護者,人們便不再在赴旅時祭祀它了。

至於人們在元月初五祭拜路頭神,並以此日為其生日,乃五路神中之“五”與初五之“五”牽連之故。北方於此日祭“五窮”也是一樣。在正月而非其他月,乃取新年新氣象,圖一年吉利,財源茂盛,東西南北中,財富五路並進。

送窮

正月初五“送窮”,是我國古代民間一種很有特色的歲時風俗。這一天各家用紙造婦人,稱為“掃晴娘”,“五窮婦”,“五窮娘”,身背紙袋,將屋內穢土掃到袋內,送門外燃炮炸之。這一習俗又稱為“送窮土”,“送窮媳婦出門”。陝西韓城一帶,破五這一天忌出門,而且要將鮮肉放在鍋中炙烤,還要爆炒麻豆,令其崩裂發聲,認為這樣可以崩除窮氣,求得財運。此外舊時除夕或正月初五要吃得特別飽,俗稱“填窮坑”。民間廣泛流行的送窮習俗,反映了我國人民普遍希望辭舊迎新,送走舊日貧窮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傳統心理。

開市

舊俗春節期間大小店鋪從大年七年級起關門,而在正月初五開市。俗以正月初五為財神聖日,認為選擇這一天開市必將招財進寶。

春節習俗作文3

我們家鄉每逢到春節都是熱鬧非凡,你看街上的行人都在逛商場,各種各樣的年貨,各種各樣的玩具,讓我可是非常心動的。 我們的除夕習俗其實全國都一樣,大家都要一起團聚吃飯,開開心心的吃。七年級八年級,晚輩都去給長輩拜年,而我們呢?可説是大豐收,紅包滿了自己的口袋,裝滿的是全家的幸福。元宵時,大家都得回去自己家放鞭炮,扒拉扒拉,非常熱鬧,大家都玩得很開心,街上掛滿了新異的燈籠,街上的人個個臉上掛滿了笑容,可見得春節多麼熱鬧啊,我的家鄉就是這麼熱鬧,這麼喜慶,這麼歡喜。 客家人過年風俗 過年

“百節年為首”,客家人與全國全省多數地方一樣,視過年為一年中最為隆重和歡樂的節日。人們很早就開始準備過年,九、十月開始曬番薯片、米糕片供過年油炸和炒食。“冬至”一到,開始蒸酒。年近三十,家家户户要蒸糖糕、做米果、殺豬、做豆腐、宰雞等,歡歡喜喜迎接新年到來。

祭灶

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二十三日晚飯後要把灶台刷乾淨,把舊的灶君取下燒掉,三十日晨把新像貼上,一送一迎,都要擺置酒肉、糖果、甘蔗、米果等,在灶前燒香、點燭、放紙炮。

入年界

農曆十二月二十五日,入“年界”,加緊準備過年,外出的人都要趕回家過年。入年界限後,要教育小孩不能相罵,不能講不吉利的話。在入年界前後,要擇定吉日在屋內掃塵,打掃衞生。要清洗廚桌板凳,洗曬被褥蚊帳,乾乾淨淨過年。

過大年

大人小孩都要洗澡,穿上新衣,乾乾淨淨過年。各家廳堂還要陳設供桌,佈置香案,擺起雞、魚、肉、果品等,敬奉祖先。除夕晚上,吃團圓飯,菜餚豐盛。桌上要多放幾副碗筷,以示請祖先回來一起過年。飯前,要先給祖先篩酒,將酒灑地,然後開始吃飯。席間,老人小孩吃雞腿,以示尊老敬幼。

守歲

吃罷團圓飯,灶具要洗得乾乾淨淨,以備正月七年級早上或全天吃素。晚上要守歲,辭舊歲,迎新春,每個房間要整夜燈火通明,叫“點歲火”,有些地方牛欄、豬舍也要點上燈。家長要給小孩發壓歲錢,有些地方還要給老人壓歲錢。

開大門

正月七年級按《通書》規定的吉利時辰開大門,頓時鞭炮聲此起彼伏,響徹雲霄。

拜年

正月七年級早上吃素,飯後人們相互拜年以吉利話相頌。正月八年級,走親戚拜年、特別是新婚女婿(岳家會用書貼來請)要去岳父母家中拜年。去時要帶小母雞、米果、糖果、香燭、鞭炮等,到時要在岳家祖先靈前燒香、點燭、放鞭炮。中午岳家請客,女婿要喝醉,不醉不熱情。

吃歲飯

吃歲飯,九年級早上吃“歲飯”(有的年前廿九日晚上蒸好,有的正月八年級晚上蒸好),飯上插上筷子,家中有幾個人就插幾雙,再插上一根帶葉樹枝,有的還要放上橘、柚等水果。吃歲飯前先要把飯擺在“當天”神位上,供奉天神和祖先。吃歲飯要準備很多菜,有雞有肉,與大年三十吃團圓飯差不多。九年級不能殺生,雞要在八年級殺好或過年時留下。

出年界

正月初五,出年界。廳堂的祖宗畫像要收起,紙門簾要取下燒掉,外出做工幹活的就可以啟程了。 元宵節

正月十五日元宵節,又叫“上元節”,家家户户要籌辦菜餚,喝酒過年。要鬧元宵,新春遊樂活動到達高潮。從過年開始到正月十五,各地遊樂活動不斷,以游龍燈、舞獅為多,有的從正月七年級二起開始活動。龍燈和獅隊來到前,會預先發貼,來後要給他們送紅包、吃點心。龍燈、獅隊等除到各家各户表演外,還要到村中各廟宇和祠堂向神靈及祖先拜年。逢到春節後的第一個墟期,各路龍燈、船燈、獅燈等都要到集上表演,叫做“開墟”。

教師評語:這篇文章小作者向我們介紹了家鄉的春節習俗,讓我們瞭解了客家人的過年風俗。文章語言樸實無華,敍事有條理,富有生活氣息。但是,文章詳略不得當,描寫不生動。

春節習俗作文4

春節,迎春滿福:年年歲歲,春喜大地;朝朝日日,福滿乾坤。所謂春節,必定要熱熱鬧鬧,一家人和和美美,吃頓團圓飯,倖幸福福,嘮幾句家常……也算樂在其中了。

春節帶有辭舊迎新之意,人們以盛大的儀式和熱情,迎接新年,迎接春天。因此,它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它凝聚着華夏人民對生命追求和情感寄託。它好似黃河,奔流不息了幾千年,卻依然在人們心中湧動,它好似一株煙花,歷經千百年的積澱,總是異彩紛呈地展現於高空……看似隆重的春節,卻已繁衍了幾千年,其傳統文化可謂源遠流長。這也使每年的春節過得分外有“年味”。

春聯,是人人過春節時必不可少的物品,這是中華民族藝苑中一朵絢麗多彩的奇葩。

春聯的淵源,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期的“桃符”。那時人們每逢過年總是用兩塊桃木刻上神荼、鬱壘二位神將的像,掛在門旁,以之驅鬼辟邪。人們可從王安石的《元日詩》中“千門萬户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中得知。這也是春聯演變的最初形象,從而也給人們留下了一份回味。

而改寫紅紙書寫始於明朝。那時的明太祖朱元璋不僅自己酷愛對聯,而且還要別人喜歡。

在明朝初年的一個除夕,他傳旨所有人都要寫春聯。當時,朱元璋在京都微服查訪時,發現一家人未貼春聯。得知這户人家無人會寫字後,朱元璋親自幫他們寫了一副春聯。

此後,各國效仿流傳,才正式演變為今天的紅紙春聯。除夕夜,家家户户貼春聯的習俗才得以保留……

放爆竹也是迎來春節的一種必不可少的元素。當紅色的紙絮伴着熱烈的響聲騰飛於空中,人們心頭不禁湧起微微的激動。當然,它也訴説着一個古老的傳説……

傳説古代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長頭尖角,兇猛異常。每逢除夕,就會出來害人。最終被一個白髮老人制服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炸響……從此以後,每年的'除夕家家都放爆竹,户户燈火通明,也因而有了守歲的習俗。

拜年是中國民間人們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彼此相互送去祝福。七年級,一般是晚輩先給長輩拜年,祝福長輩身體健康萬事如意。隨後,長輩把準備好的壓歲錢發給晚輩。

明中葉陸容在《菽園雜記》中説:“京師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民,往來交錯道路者連日,謂之‘拜年’”。當左鄰右舍或親朋好友亦相互登門拜年或相邀飲酒娛樂時,餐桌上一定要準備這種食物——年糕。它是中國民族的一種傳統食物,年糕是用糯米摻豆沙、紅棗、青絲等製成。它可以蒸、炸、炒、煮着吃。它還分為白年糕和黃年糕。

中國人吃年糕有兩千多年的歷史,而它的起源在春秋時期。那時有個叫伍子胥的官員。為了抵禦越國的侵入,他主張修建了一座堅固的城牆。吳王見了大喜,從此不理朝政。伍子胥多次勸告,不料被奸臣陷害,吳王還説伍子胥到處散播國家會滅亡的危言,命令伍子胥自殺謝罪。

伍子胥臨死前對身邊人説:“吳王昏庸無能,吳國必然滅亡。只要在城門下掘地三隻便可找到食物。”

伍子胥死不久,越國大攻吳國。蘇州城被層層包圍,軍民因缺少糧食,餓死不少。忽然有人想起了伍子胥的遺言,於是拆牆挖地,發現牆基不少是用糯米漿製成的。人們用它煮食充飢,度過了艱難的歲月。為了紀念伍子胥,人們每逢過年就用糯米制成磚形的糕,並叫它年糕了。

春節的魅力是中國的魅力、東方的魅力,也是世界文明的魅力。中國的春節,是對世界文明的一種貢獻,是送給全人類的一份厚禮。我們應當好好珍惜我們的祖先給我們留下的寶貴財富,並將它繼續傳承下去,發揚光大。以後,不論是在何方,我們都能自豪地説:“這是屬於我們中國的傳統,這是屬於我們中國的文化,這是屬於我們中國的節日!”

春節習俗作文5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家萬户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文化有很多,比如:

一、貼春聯、門神

春聯,起源於桃符。“桃符”是周代懸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木板。據《後漢書·禮儀志》説,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神荼”、“鬱壘”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時歲記》上説:“春聯者,即桃符也。”五代時,西蜀的宮廷裏,有人在桃符上提寫聯語。據《宋史·蜀世家》説:“後蜀主孟昶令學士章遜題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筆題雲: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這便是我國的第一副春聯。直到宋代,春聯仍稱“桃符”。王安石詩中就有“千門萬户幢幢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為紙張,叫“春貼紙”。

二、貼年畫

過年,人們除了貼春聯,剪窗花外,還喜愛在客廳裏、卧室中掛貼年畫。一張張新年畫給家家户户平添了歡樂的節日氣氛。

三、拜年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

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

四、放爆竹

古代過年時人們以火燒竹,爆裂發聲,用以驅鬼,“爆竹”一名由此而來。《荊楚歲時記》説:“正月一日,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闢山臊惡鬼。”到後來,由於社會和民俗的進化,爆竹發生了兩大變化:一是火藥發明以後,從燒竹子發展為用紙筒灌裝火藥引爆,炸開後響聲貫耳,紙屑飛揚,火藥香四溢,於是爆竹又叫“爆仗”。此後人們又用麻莖把爆竹編成串來放,稱為“編炮”。因其聲音清脆如鞭響,故也叫“鞭炮”。在“鞭炮”的基礎上又出現了各種花炮乃至煙花。二是爆竹的功能由避邪驅鬼完全轉變為節日的吉祥、熱鬧、喜慶和歡樂。王安石詩曰:“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因此過去老百姓認為不放鞭炮不喝酒就不算過年。

五、掃塵

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在春節前掃塵,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户户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大江南北,到處洋溢着歡歡喜喜搞衞生、乾乾淨淨迎新春的氣氛。

六、壓歲錢

壓歲錢由來已久,古稱“厭勝錢”、“壓崇錢”、“押歲錢”等,在錢幣系列中,它被歸為花錢類。早在漢代我國就已出現壓歲錢,以圓形圓孔和圓形方孔居多,錢的正面多為吉祥文字,如“去殃除兇”。“福山壽海”、“長命富貴”、“強身健體”等,還有的正面為錢文,背面為祥瑞圖案,如“北斗七星”、“龜蛇”、“老虎”、“八卦”、“生肖”等紋飾。

十、包餃子

餃子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歷代曾叫牢丸、水角、餛飩、餑餑等。後來怎麼叫餃子呢?餃的原名叫“角”,“粉角”即用麪粉做的角,“水角”指用水煮的角,因北方人發音“角”“餃”相似,後來就説成“餃”子了。三國時《廣雅》一書載:“餛飩,形如偃月,天下之通食也”。這個餛飩就是餃子,偃月就是半月形。唐《酉陽雜俎》已有“籠上牢丸蒸餃”、“湯中牢丸水餃”的描述。

今天昌明盛世的餃子更是異彩紛呈。從餡來説,有雞蓉、鮮蝦、什錦、三鮮等上百種;從烹法來説,有湯煮、籠蒸、罐煲、鍋貼等各法,速凍餃、即食餃等產品也層出不窮。餃子館也如雨後春筍遍佈神州。京城“八大樓”之一的鴻興樓飯莊,一兩面能捏成25個小餃子,一個一種味道。西安唐城餃子館的餃子宴名揚海內外,據説一些老外們吃的時候一邊老叫肚子脹一邊還拼命往口裏塞。瀋陽的“老邊餃子館”因煽鍋蒸餃和熗雞湯煮餃而聞名遐邇。天津清真“白記餃子館”和太原“認一力餃子館”也為華廈餃子上品,使路人垂涎因而門庭若市。廣東粵菜中的鮮蝦仁蒸餃有後來居上之勢,北方人南下均趨之若鶩。

此外,春節還有蒸年糕,倒貼“福”字,守歲,迎春,回孃家等習俗。

春節習俗作文6

一到12月27日,媽媽就帶我上街買鞭炮和對聯。

我們來到街上,媽媽拉着我走啊,走啊。我看到了許許多多整整齊齊的鞭炮和對聯,一轉頭,看見我去年買的幾種對聯,我拉拉媽媽的手説:“媽媽買。”媽媽就帶我來到那一問店中,我挑了幾種説:“媽媽,這些各買一盒。”媽媽親切地對我説:“好!”然後我們付了錢,我們拿着東西,又來到裏面買白菜、花菜、空心菜、雞、鴨、魚、肉等主食,我們跑了好幾趟,終於把年貨全買齊了。

大年三十下午,爸爸已經準備好漿糊貼對聯了,我就和爸爸拿着對聯來到大門下,爸爸把漿糊塗在門牆上,我們急忙把對聯貼了上去。

除夕家家户户都要吃團圓飯,我們也不例外,我們一家子團聚在桌子邊,一起吃團圓飯,喝團圓湯,歡迎新的一年到來,媽媽一邊吃一邊吩咐我説:“不能打破東西,也不能説”壞話,呀!

到了七年級,早上吃了一碗熱呼呼的面線糊和甜雞蛋,爸爸媽媽和我來到爸爸媽媽、叔叔阿姨、外公外婆家拜年,人人都説我“長高了,懂事了,學習進步了。”

每個人都給我紅包,我對他們説:“恭喜發財,新年快樂。”

正月十五的時候,我們這裏就不像北方那麼熱鬧了,只是吃“狀元圓”而已,可是,聽説世紀公園、泉州公園晚上卻是燈火通明,一眼望去,都能看見幾百盞燈來,要是我能親眼一見,那就太好了

我們家鄉的春節別有一番特色,從除夕到正月十五,每天都會有精彩。雖然春節期間大家都忙裏忙外,但是如果把忙碌和歡樂相比,我想應該是歡樂佔的比例更多吧。

除夕是最值得我們慶賀的一個時刻。因為在這個時刻,除了有特殊原因外,一般大家都會回到家裏,與家人們團聚 在一起,吃上一頓豐盛的年夜飯,説説離別時的奇聞樂事,津津有味地品償美味佳餚,享受着團圓的樂趣。吃完年夜飯,我們可以到室外去觀看四處美麗的煙花在夜空中繽紛綻放,聆聽四處每一聲喜慶的祝福。走在小鎮的每一條大街小巷,你都會真切地感受到那激動人心的時刻。隨着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改善和企業科技力量的提高,五花八門、千姿百態的煙花不斷湧現,我們所看到的煙花越來越美、人們燃放的煙花也越來越多,特別是今年我感到變化很大。除了晚上八點鐘的春節聯歡晚會外,到了十二點左右,也就是午夜零點時刻,我們又能聽到一陣一陣激烈的爆竹和鞭炮聲,這是為什麼呢?原來,這是為了迎接新一年的到來啊!

大年七年級的早晨,我們總是要吃湯圓或麪條,這是我們的傳統習慣。從七年級開始至初十左右,我們大家都要到親戚朋友家裏去作客拜年。去時一般都會帶上一些禮品,表達一片客氣之意。同樣,親戚朋友來作客也是如此。無論是我們去作客,還是親戚朋友來作客,小孩子肯定賺足了便宜,因為他(她)們能得到大人們的壓歲錢,手拿壓歲錢心裏別提有多高興!

正月裏各個商家初次開門都會燃放爆竹,企業開工一般在初六之後,也都會燃放大量爆竹,還有的放煙花,都呈現給人一派喜慶的景象。正月裏我們家鄉還有各類豐富的娛樂活動,如書法家們為大家現場書寫並贈送春聯,京劇、越劇愛好者們會組織演唱會等。

正月十五元宵節又是我們春節期間的一個重要節日,家家户户都會購買湯圓或自己做湯圓吃。吃湯圓表示我們大家團團圓圓、和和美美。

家鄉的春節多姿多彩,最快樂的當然要屬我們小朋友了。除了過年能有壓歲錢外,最開心的是我們可以輕鬆自由地玩耍。尤其是春節裏,男孩子們可盡情地點放鞭炮,每一次響亮的爆炸聲,都預示着一次快樂的歡呼,哪怕是冒着耳朵也能感受到心跳的精彩。大人們雖然沒有和我們一起玩,但看着我們那高興的樣子,他(她)們也都心花怒放!

春節是快樂的節日,是豐收的節日,讓我們一起來慶賀吧!

春節習俗作文7

我的家鄉是三德範,那是一個風景優美的村莊,那裏的春節有着獨特的習俗。 家鄉過春節差不多從臘月初就開始了,家家都買起了年貨,忙裏忙外的準備了起來。而小孩子們更是熱鬧,男孩子向大人要錢買鞭炮,女孩子纏着……

我的家鄉是三德範,那是一個風景優美的村莊,那裏的春節有着獨特的習俗。

家鄉過春節差不多從臘月初就開始了,家家都買起了年貨,忙裏忙外的準備了起來。而小孩子們更是熱鬧,男孩子向大人要錢買鞭炮,女孩子纏着父母吵着要買新年衣裳。可平時‘小氣’的大人們在這時總是大方地把錢從錢袋裏掏出來給小孩買衣服、買鞭炮煙花。

看吧,每天都有幾個是好朋友或者是親戚的男孩子在衚衕裏放鞭炮;聽吧,每天家門外頭都沒完沒了地響着,什麼二踢腳啊、竄天猴啊……各種各樣的鞭炮聲,隨着幾個男孩的笑聲響了起來。我不知道別人聽到這種奇妙而又特別的“樂曲”是什麼感受,但我知道每當我聽到這聲音的時候心情都特別舒暢。

轉眼間,已經是小年了,臘月二十三,孩子們差不多都放假了。這一天,大人開始忙活着包水餃了。晚上,一盤香噴噴的水餃擺在了餐桌最顯眼的位置,看着是多麼美味可口啊。這水餃的皮兒是父母的關愛,這水餃的餡兒是父母的期望啊。

臘月二十八這天,是趕集的日子,這一次趕集和往常的不一樣,這不僅僅是一年中最後一次趕集了,而且這一天大多數人都是去買煙花爆竹。小孩跟着父母,在賣鞭炮煙花的區域裏逛着,東挑挑、西挑挑,不一會兒,籃子裏就裝滿了煙花、爆竹,當然還有小孩能自己玩的小鞭炮和煙花。一家人就高興而滿意的回家了。

其實,最熱鬧的還是大年三十這天。天漸漸黑了的時候,一家之主,小孩的父親拿着掛在竹竿上的鞭炮,站在大門口上就噼裏啪啦地放起了鞭炮,那熱鬧勁兒就甭提了。當天完全黑了的時候,男人們才開始放煙花,而婦女則在家裏準備除夕晚上豐盛的大餐。這時,小孩是最悠閒的了。大家都紛紛爬到了自己的房頂上,懷着那種興奮的心情看着五彩繽紛的煙花。當我像其他孩子一樣,站在房頂上看到那一朵朵燦爛奪目的煙花時,就會想到,這一晚今年的最後一個晚上,過了這一晚我就又長大了一歲,長大了一歲的我會邁向人生更高的階梯、會突破人生更多的奇蹟……看完了煙花的‘表演’,大家都從房頂上下去了,回到温馨洋溢的屋子裏,會看到一桌豐盛美味的大餐,還有幾盤光滑晶瑩的水餃。這時,小孩子的爸爸會拿出一瓶酒,津津有味地喝兩盅。全家吃着可口的飯菜,看着引人入勝的春節聯歡晚會,全家洋溢在幸福的生活之中……

大年七年級,這一天便是春節了。不管男女老少這一天都會穿着新衣服,邁着輕鬆的步伐去給親戚朋友們拜年。小孩這一天會非常的高興,因為他們又可以收到壓歲錢了,雖然我們這裏的壓歲錢給的不多,但是小孩們都會非常開心。

接下來的幾天一般都是去小孩子媽媽的孃家走親戚,這也是一種習俗,也是過春節可少的習俗呢!

大約初七初八吧,“扮玩”活動也隨之來了。大人小孩都到街上去看“扮玩”。扭秧歌的婦女們個個容光煥發;趕毛驢兒的、扮豬八戒的老太太們個個都精力旺盛,好像是年輕了好幾十歲;踩高蹺的人們個個都十分賣力;站在抬杆上的小朋友們個個精神抖擻。扮玩也是一門藝術,我覺得它是一門了不起的民間藝術。

到了正月十五這一天,正是元宵節,也叫元節,因為這是新年第一個月圓夜,賞燈節也是元宵節的別名,這是因為歷代這一節日有觀燈習俗。這一天,大家會吃着香甜粘滑的湯圓;到了晚上,每一家都會出來放煙花,有的還會去街上賞燈,有耍龍燈的、玩雲彩燈的……真的是應有盡有!這一天,將又是一個非常美好的夜晚……

過了正月十五元宵節,春節也差不多就結束了,大人們去工作了,孩子們也都陸續開學了……大家都精神煥發地開始了新一年的工作和學習。

春節習俗作文8

對於我們學生來説,春節是寒假的開始,是在美味佳餚裏流連,是拿壓歲錢的日子。而對於大人們來説春節又是一個忙碌的開始……

中國人的春節不同於外國人,在外國1月1日元旦後便是新一年的開始,而在我們中國,到了農曆正月七年級才算真正的過年。當然,在中國每一個地方的春節習俗都是不同的。

就拿我們餘姚這個魚米之鄉來説吧。農曆中的最後一天被稱之為“除夕”,在這一天裏,全家人要坐在大圓桌前吃一頓年夜飯,寓意“團團圓圓、和和美美”,餐桌上都要留下一條魚,寓意“年年有餘”。吃過年夜飯,一家人其樂融融地坐在電視機前看春晚。(1983年央視舉辦的“春節聯歡晚會”已成為了中國人的“新民俗,新文化”,是每年除夕夜必看的電視大餐。)華麗的舞台上火紅的燈籠高高掛起,絢麗的紅綢在半空飛舞。雅俗共賞的相聲讓人開懷一笑,驚心動魄的雜技讓人歎為驚止,宛轉悠揚的歌聲讓人縈繞耳畔,優美動人的舞蹈讓人浮想聯翩……當屏幕上出現一個個跳動的數字——“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零——”新年的鐘聲在此刻敲響,十三億中國人民一起歡呼起來,窗外的禮花似乎在為新一年的到來而歡呼喝彩。天空,在那一刻不再是一片黑暗的,禮花把它照耀得是如此絢麗多彩。在那一刻我們也又長大了一歲,以更加矯健的步伐邁向我們的黎明……

辭舊迎新,當太陽迫不及待地探出腦袋要在這新年的第一天散發出他無窮無盡的光芒時,勤勞的人們已經在自家的門前貼上了春聯、貼上了“福”字。當然這貼春聯和貼“福”字也有很多的講究:由於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楣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鬥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而“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人們就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

在這一天,走親訪友當然也是少不了的。父母都會帶着孩子們到親戚朋友家給長輩拜年。長輩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相傳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而民間認為分壓歲錢給孩子,當惡鬼妖魔或“年”(傳説中,中國古時候的怪獸,頭長尖角,兇猛異常,“年”獸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來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去傷害孩子時,孩子可以用這些錢賄賂它們而化兇為吉。在吳曼雲《壓歲錢》這首詩中寫道:“百十錢穿綵線長,分來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談簫價,添得嬌兒一夜忙。”

放爆竹也是中國的民間習俗之一,爆竹亦稱“鞭炮”、“炮仗”,在我國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相傳最早的爆竹是人們焚燒竹子而發出的巨響,用來嚇走“年”。而現在,放爆竹這個歷史悠久的傳統已經成為我國人民(尤其是孩子們)歡度春節的一種不可缺少的形式。這種活動,雖然可以給節日增添歡樂的氣氛,可是卻大大影響了自然環境,嚴重的還可能引發火災,所以我們應該儘可能少燃放煙花爆竹,以保護自然環境,同時保護我們的自身安全。

寫到這裏,我突然想起很多描寫春節的古詩比如王安石的《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户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文徵明的《拜年》: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敝廬。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情嫌簡不嫌虛。還有林伯渠的《春節看花市》:“邁街相約看花市,卻倚騎樓似畫廊;束立盆栽成列隊,草株木本鬥芬芳。通宵燈火人如織,一派歌聲喜欲狂,正是今年風景美,千紅萬紫報春光。”……

春節習俗作文9

春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又名除夕。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們正扶老攜幼上山避難,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只見他手拄枴杖,臂搭袋囊,銀鬚飄逸,目若朗星。鄉親們有的封窗鎖門,有的收拾行裝,有的牽牛趕羊,到處人喊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這時,誰還有心關照這位乞討的老人。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老婆婆驚目細看,見他鶴髮童顏、精神矍鑠,氣宇不凡。可她仍然繼續勸説,乞討老人笑而不語。婆婆無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難去了。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裏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年"朝婆婆家怒視片刻,隨即狂叫着撲過去。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慄,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

第二天是正月七年級,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裏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説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鄉親們一齊擁向老婆婆家,只見婆婆家門上貼着紅紙,院裏一堆未燃盡的竹子仍在"啪啪"炸響,屋內幾根紅蠟燭還發着餘光……欣喜若狂的鄉親們為慶賀吉祥的來臨,紛紛換新衣戴新帽,到親友家道喜問好。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裏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户户燭火通明、守更待歲。七年級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這就是關於春節來歷最通俗的解釋之一,光是這一個故事就接連描述了四個春節習俗:貼紅對聯、燃放爆竹、守更待歲、七年級一大早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除此之外還有很多習俗,如:掃塵、逛廟會、觀社火、貼門神、祭灶神、倒貼福、長輩給小輩壓歲錢……這些習俗都是經過了千百年延續的,中國五十六個民族都是一樣的,每年歡聚一堂。古今的春節也是有差距的,要知道古代可沒有那些高科技產品,春節和現代的春節相比,即不免有些無趣。

光是文天祥的一首詩就足以證明:乾坤空落落,歲月去堂堂; 末路驚風雨,窮邊飽雪霜。 命隨年欲盡,身與世俱忘; 無復屠蘇夢,挑燈夜未央。但是隨着娛樂項目的增多,好多傳統節日已經失去了它的意義,好像春節只不過是一個比周末更長的假期,供人們娛樂、休息。除夕夜在一部分現代人看來的唯一作用就是:讓人們有個藉口和家人一起吃頓飯,看一會春節聯歡晚會。這是令人悲哀的,我們中國人怎麼了?怎麼會由原來那精神無比高尚的種族變成這樣了?是在現代社會的紙醉金迷中墮落了?是在金融危機的情況下迷茫了?是在地球變暖的環境下失落了?是在……不管怎麼説,中國人現在是沒有以前的那種精神了。

時代在進步,而我們中國的精神卻是在退步:我們的精神就像是一座雪山,貪婪、墮落、慾望、自私、血腥、殘忍、瘋狂、嫉妒……就像是無數個太陽,它們每時每刻都在釋放着自己的能量,中國人的精神被瘋狂的摧毀。我相信如果中國人不再覺醒的話,這座凍結了千百年的雪山也會被陽光曬到坍塌,化為無數的雪水,再逐漸變成水汽,我不希望這樣的假設成為事實。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