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故事(附歷史起源)

來源:文萃谷 1.57W

想必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都聽過一些故事,故事是指在現實認知觀的基礎上,對其描寫成非常態性現象。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側重於事件發展過程的描述。那麼有關端午節的故事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相關內容,希望對您有所幫助!(點擊對應目錄可以直接查閲哦!)

端午節故事(附歷史起源)

▼目錄▼
【1】端午節故事【5】端午節意義與內涵
【2】端午節簡介【6】國外影響
【3】端午節歷史淵源【7】傳承發展
【4】端午節習俗【8】文學記述

端午節故事 篇1

楚國大夫屈原投汨羅江死後,江上的漁夫和岸上的百姓,都紛紛來到江上,奮力打撈屈原的屍體,(此風俗日後演變成賽龍舟)人們紛紛拿出家中的粽子、雞蛋投入江中,讓魚吃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屍身。還有郎中把雄黃酒倒入江中,以便藥昏蛟龍水獸,使屈原大夫屍體免遭傷害。過不了多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條昏暈的蛟龍,龍鬚上還沾著一片屈大夫的.衣襟,人們就把這惡龍拉上岸,抽了筋,然後把龍筋纏在孩子們的手、脖子上,又用雄黃酒抹七竅,有的還在小孩子額頭上寫上一個“王”字,使那些毒蛇害蟲都不敢來傷害他們。

從此,每年五月初——屈原投江殉難日,楚國人民都到江上划龍舟,投粽子,喝雄黃酒,以此來紀念詩人,端午節的風俗就這樣流傳下來。

端午節故事 2

紀念孝女曹娥説

東漢(公元23年—公元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孝女曹娥之日。

端午節故事 3

在浙江紹興,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東漢孝女曹娥救父投江。傳説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14歲,晝夜沿江號哭尋找父親。過了17天,在五月五日這一天她也投江而亡,五日後從江中抱出父親的屍體,就此傳為神話。據史料記載,自宋代以來,歷代帝王都曾對曹娥大事褒揚。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後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後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

端午節故事 4

紀念介子推説

介子推是寒食節與清明節由來傳説的主角,可也有認為端午節的由來與介子推有關。據東漢時期蔡邕的琴曲著作《琴操》中説,端午節係為紀念先賢介子推。

學術界對“歷史人物紀念説”質疑: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説法甚多,諸如:“紀念屈原説、紀念伍子胥説、紀念曹娥説、紀念介子推説以及起於三代夏至節説、惡月惡日驅避説”等等。南北朝時代,南朝梁人吳均《續齊諧記》中方記載了端午節紀念屈原説,樑人宗懍在《荊楚歲時記》也有類似記載。

對於諸“歷史人物紀念説”,學術界大都認為是後世牽強附會之辭,難以置信。尤其是可疑的“屈原”,聞一多認為把屈原和端午節捆綁在一起,是南朝梁吳均的《續齊諧記》中才出現的,而端午節很早以前便已存在。由於《屈原列傳》存在種種問題,指其不可信的學者頗多。如胡適説,“《史記》本來不很可靠,而屈原、賈生列傳尤其不可靠。”胡適一直懷疑是否真的有屈原這麼一個人,因為在司馬遷的`《屈原列傳》之前,史書上沒有關於屈原的記載。在司馬遷前至戰國屈原所在時期百多年這段時間裏對屈原的記載是空白的,屈原是在司馬遷的《屈原列傳》才首次出現,如果真的有屈原這麼一個響亮人物,史書上不該空缺的。把屈原和端午節捆綁在一起是在南朝的文獻,而南朝離屈原跳江自盡間隔了七百多年。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與《楚辭》均沒有明確説明屈原投江事件的具體發生時間,最早記錄屈原投江於五月五日是南朝梁吳均所作的神話志怪小説《續齊諧記》。據考,許多流傳至今的端午習俗也與屈原毫無關係。據專家考古考證及學者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餘條古籍記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紀念歷史人物説,無論是伍子胥、介子推,或者曹娥、陳臨、屈原等説,學術界大都認為是後世杜撰附會之辭。

端午節故事 5

紀念女詩人秋瑾

端午節還曾被定為詩人節,起源主要是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和秋瑾。秋瑾字睿卿競雄,號鑑湖女俠,小字玉姑,浙江紹興人,幼年擅長詩、詞、歌、賦,並且喜歡騎馬和擊劍,有花木蘭、秦良玉在世的稱號。28歲時參加革命,影響極大,在策劃起義時為清兵所捕,至死不屈,於光緒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紹興軒亨口英勇就義。後人為敬仰她的詩,哀悼她的忠勇事蹟,於是,與詩人節合併來紀念她,而詩人節又是因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定為端午節。

民俗專家陶思炎説,眾所周知,端午是紀念詩人屈原的節日,但端午真正被定為詩人節,是在60多年前的'抗戰年代。當時,曾每年舉行隆重的詩人節慶典。1940年6月10日的端午節,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在重慶舉行了紀念屈原的詩歌朗誦會,會上有人提議以每年的端午為中國的詩人節——這就是詩人節的來歷。後來由於戰爭原因,詩人節紀念活動漸趨式微。陶思炎説,端午節還跟另一位詩人密切相關,她就是現代革命家、女詩人秋瑾。秋瑾6月5日殉國,後人為敬仰其詩作,復哀其忠勇,就將紀念她的活動與詩人節合併舉行,也就是端午節。

端午節故事 6

據史料記載,春秋時期楚國的大詩人屈原因仗義直言遭革職放逐。眼見國破家亡,老百姓流離失所,屈原是有心報國而無力迴天,憤然之下,於五月初五,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

傳説屈原死後,老百姓紛紛擁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的還拿出食物丟進江裏,説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因此,在以後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等的`風俗,以此來紀念屈原。時過境遷,人事物非,可端午節一直流傳至今,成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和文化。

端午節故事 7

屈原是戰國時代的楚國人,二十二歲時,就已官居左徒、三板大夫,輔助楚懷王。其時楚懷王受到奸臣的進讒,沒有接受屈原關於聯齊抗秦的'主張,被説客張儀騙到秦國軟禁起來,逼他割地獻城,後因憂慮成疾,不久便死於秦國。

屈原知道後悲憤欲絕,上書請求頃襄王為懷王報仇。但頃襄王窕寵信奸佞,不思振復,將屈原削職放逐江南,其後楚國被秦國攻陷,亡在旦夕。屈原救國的願望破滅了,在極度憂憤悲慟的心境下,於公元前278年(屈原六十二歲時) 農曆五月五日縱路投入波濤洶湧的汨羅江。

楚國人民聞訊,紛紛划船去追他,但追至洞庭湖上,已不見屈原的身影。這便成了每年此日競賽龍舟的起端。之後,人們每年這個時候,都把米撒入江中以祭祀他端午節的故事傳説端午節的故事傳説。但由於人們祭屈原的米,都讓江上的蛟龍吃掉,故後來人們改用粽葉、蘆葉和五彩絲包裹粽子。此後,歷代沿襲下來,便演變成端午節吃粽子的風俗。

端午節故事 8

詩人節之説

端午節也有“詩人節”一説,主要源自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和秋瑾。1940年6月10日的端午節,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在重慶舉行了紀念屈原的'詩歌朗誦會,會上有人提議以每年的端午為中國的詩人節。現代革命家、女詩人秋瑾是浙江紹興人,幼年擅長詩、詞、歌、賦,並且喜歡騎馬、擊劍,有“花木蘭、秦良玉在世”之稱。她在起義時為清兵所捕,至死不屈,英勇就義。

後人為敬仰她的詩,哀悼她的忠勇事蹟,就將紀念她的活動與詩人節合併舉行,也就是端午節。

端午節故事 9

惡日禁忌説

認為端午節起源於“惡月惡日”(見張心勤《端午節非因屈原考》)。漢代北方古人認為五月五日是“惡月、惡日”,且有“不舉五月子”之俗,即五月五日所生的嬰兒無論是男或是女都不能撫養成人,一旦撫養則男害父、女害母。甚至出現了“五月到官,至免不遷”,“五月蓋屋,令人頭禿”等説法。東漢王充《論衡》對“五月五日生子不舉”的`解釋:“夫正月歲始,五月盛陽,子以(此月)生,精熾熱烈,厭勝父母,父母不堪,將受其患。”一般認為這一習俗從戰國就開始流行。此俗在東漢王充的《論衡》、應劭《風俗通》以及《後漢書》中多有記載。認為五月五日是惡月惡日,因而出現了相關的文化活動,形成了頗有特色的“避五毒”、“躲端午”等習俗。

端午節故事 10

《紀念伍子胥説》

伍子胥家族在楚國很有名。先祖伍舉是直言楚莊王有功勞的楚國名臣,其父伍奢是楚太子建的老師。公元前522年,伍子胥因父親伍奢、兄伍尚及全家100多人被楚平王所殺,而避難逃奔吳國。後結識吳公子光,並幫助公子光奪得王位,是為吳王闔閭。為使吳國能內可守禦,外可應敵,他建議吳王闔閭“先立城郭,設守備,實倉稟,治兵革”,並受命親自選擇吳國都城城址。他“相土嘗水”、“象天法地”,最後選定城址,合理規劃,建造了闔閭大城。也就是今天的'蘇州城。

伍子胥具有雄才大略,又深得吳王闔閭信任。他忠心耿耿幫助吳王西破強楚,北威齊晉,南服越人,吳國國力達到了鼎盛之勢。吳王閹閭去世後,他繼續輔佐夫差即位,幫助吳國打敗越國。伍子胥分析吳越兩國由於自然條件的因素,二者只能存其一,所以他主張一定要滅掉越國。但是吳王夫差自矜功伐,聽信伯讒言,允許越國保全下來。並將伍子胥賜死。五月初五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裏投入大江。伍子胥死後三年,吳國被越所滅,夫差掩面自殺,吳國百姓更加懷念國之柱石伍子胥。千百年來江浙一帶相傳伍子胥死後忠魂不滅化為濤神,端午節即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節故事 11

紀念屈原説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約公元前339年~約公元前278年),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人,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

相傳,屈原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自盡,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屈原投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終不見屈原的屍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彙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為了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划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百姓們又怕江河裏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

從文獻記載來看,最早將屈原和端午節聯繫起來的,是南北朝時南樑吳均的《續齊諧記》,此時屈原已去世750年以上,從唐人歐陽詢轉抄《風俗通》(東漢末年應劭著)的佚文可見,也許東漢靈帝時端午民俗中已有屈原的影子,但這也是他身後400多年的事了。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説,影響最廣最深,佔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繫在一起。

端午節故事 12

古越民族圖騰祭

春秋時吳國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後,化為濤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節。這則傳説,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投奔吳國,帶吳伐楚,五戰五勝,攻破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閭死後,其孫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伍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太守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

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説:“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都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裏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節故事 13

惡日説

在先秦時代,普遍認為五月是個毒月,五日是惡日,相傳這天邪佞當道,五毒並出。據《禮記》載,端午源於周代的蓄蘭沐浴。《呂氏春秋》中《仲夏記》一章規定人們在五月要禁慾、齋戒。《夏小正》中記:“此日蓄藥,以蠲除毒氣。”《大戴禮》中記,“五月五日蓄蘭為沐浴”以浴驅邪認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傳説也很多。《史記·孟嘗君列傳》記歷史上有名的`孟嘗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認為“五月子者,長於户齊,將不利其父母。”《風俗通》佚文,“俗説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論衡》的作者王充也記述:“諱舉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殺父與母,不得舉也。”東晉大將王鎮惡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給他取名為“鎮惡”。宋徽宗趙佶五月初五生,從小寄養在宮外。可見,古代以五月初五為惡日,是普遍現象。可見從先秦以後,此日均為不吉之日。

這樣,在此日插菖蒲、艾葉以驅鬼,薰蒼朮、白芷和喝雄黃酒以避疫,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並且人們還避“端五”忌諱,稱之為“端午”。

端午節故事 14

龍的節日説

這種説法來自聞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他認為,五月初五是古代吳越地區“龍”的部 落舉行圖騰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

(一)端午節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粽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粽子投入水裏常被蛟龍所竊,而競渡則用的是龍舟。

(二)競渡與古代吳越地方的關係尤深,況且吳越百姓還有斷髮紋身“以像龍子”的習俗。

(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絲係臂”的民間風俗,這應當是“像龍子”的紋身習俗的遺蹟。

端午節故事 15

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很受人們歡迎。

在端午節,人們吃粽子,划龍舟來紀念屈原。

屈原是戰國時期楚國著名的醫生。楚王不僅拒絕接受他的治國理念,而且還將他免職並流放。在途中,他看到楚國的大河和大山將被摧毀,無能的國王的手也將被摧毀。人民受苦受難,無法靠自己得救。他的`悲傷和悲傷使他於公元278年5月5日在汨羅江自殺。人們知道後,就跑去營救他。但為時已晚,屈原被無情的河水淹沒了。

人們擔心河裏的魚會咬屈原的身體。老百姓一個接一個地做粽子,扔進河裏吃魚,所以端午節有做粽子和划船的習俗。

端午節故事 16

夏至説

首倡夏至説者為黃石先生,1963年他在《端午禮俗史》(香港秦興書局1963年出版)一書中提出,端午節如涓涓之水發源於遠古時代,三代匯為川流,秦漢擴為河,唐宋納百川而成湖海。[10] 端午節源於夏至説聞世後,學者吞吐百家,從更廣泛的視野去研究。

1983年,劉德謙先生在《端午始源又一説》(《文史知識》1983年5期)中,認為端午來自夏、商、周時期的夏至,且提出端午節中“鬥百草”、“採雜藥”等與屈原無關。劉德謙在《“端午”始源又一説》和《中國傳統節日趣談》中,提出三個主要理由:

權威性的歲時著作《荊楚歲時記》並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節日風俗,卻把吃粽子寫在夏至節中。至於競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燭寶典》把它劃入夏至日的娛樂活動,可見不一定就是為了打撈投江的偉大詩人屈原。

端午節風俗中的.一些內容,如“踏百草”、“鬥百草”、“採雜藥”等,實際上與屈原無關。

《歲時風物華紀麗》對端午節的第一個解釋是:“日葉正陽,時當中即端午節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節又可稱為天中節。由此端午節的最早起源當系夏至。

2006年12月在韓國首爾舉辦的國際學術會上,中國社科院民族學人類學研究所研究員何星亮先生,再度完善了夏至説,又提出端午節即夏至。

端午節故事 17

紀念週處

三國東吳末年西晉初年,江蘇宜興有一個名叫周處的少年。他自幼父親早亡,母親溺愛,以致他囂張跋扈,再加上身材魁梧、臂力過人,整日縱情肆欲、橫行鄉里。當時有民謠把他當成一個禍患,與南山猛虎、西氿蛟龍合稱為陽羨城“三害”。這個説法傳到周處那裏,才自知自己為人所厭,幡然悔悟,決心為民除害,隻身入山射虎,下山搏蛟,經三日三夜,在水中追逐數十里,終於斬殺猛虎、孽蛟。此後他自己也改邪歸正,認真拜師學文練武,“三害”終於皆除。

改弦更張的周處成為國之棟樑,先後任新平太守、廣漢太守、楚內史、散騎常侍、御史中丞等職,做事用功,剛直不阿;由於得罪顯貴,他被派往西北討伐罪氐、羌等部落兵變,期間遇害於疆場。

值得注意的是,“端午”一詞最早就見於西晉名臣周處所著的《風土記》,這本文獻成了當代人們窺見端午節等傳統節日習俗的重要參考。此時此刻的端午節中,在祭祀前人的同時,也連帶着對周處的`一份歌頌。

其實,不論端午節的源頭是什麼,端午節所崇拜的對象是誰。這個節日都在歌頌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憂國懷民、剛正不阿、艱苦卓絕、尊親重孝、從善如流,每一種端午精神,都值得國人稱頌和體認。

端午節故事 18

勾踐操練水軍

勾踐操練水軍的故事,也是關於端午節比較經典的.傳説故事,據説龍舟競渡活動就是為了紀念越王勾踐操練水師並打敗吳國的歷史。傳説勾踐戰敗被俘後,在吳國過了3年忍辱負重的生活,騙得了吳王夫差的信任,被放回越國。回國後,勾踐卧薪嚐膽,立志雪恥,於當年五月初五端午節成立水師,開始操練。

數年後,終於一舉消滅吳國。後人為彰顯勾踐這種堅忍不拔的精神,便效仿越國水師演練時的情景,於五月初五日這一天划船競渡,以示紀念。

端午節故事 19

紀念介子推

紀念介子推,是關於端午節門前插柳而流傳下來的.一個故事傳説。相傳晉文公重耳復國,做了國君,封賞大典上,原來跟隨重耳逃難的人都加官進爵,連投降歸附的那些舊臣也都有了官職,卻獨獨少了介子推。介子推既不居功,又不願領賞,一聲不響地揹着老母親,跑到了棉山隱居了下來。後來重耳得知此事,悔之莫及,親自到棉山尋訪,但介子推拒不出山。

重耳無奈,便下令放火燒山,想以此逼他出山。誰知火燒了3日,介子推竟抱着大樹,母子二人活活燒死。晉文公懊悔不已,把介子推安葬在綿山下,下令把綿山改為“介休”山,併為他建立祠廟,於每年的五月五日祭祀他。人們為了紀念他,每到端午節這天,家家户户都在房檐上插上楊柳。

端午節故事 20

走黃巢

走黃巢,是關於陸河端午節起源插艾草的一個故事傳説。相傳在黃巢起義期間的一年農曆五月初五,在逃難的路上,一位婦女恰巧遇到了黃巢,當時她揹着一個較大的孩子,手裏拉着一個較小的孩子,黃巢見這位婦女的行為不合常理,便問她為何如此。這位婦女回答説:“揹着的是我的侄兒,拉着的是我的兒子,一旦黃巢追來,我就放棄自己的孩子,揹着侄兒快速逃走。侄兒的父親已經過世了,如果這個孩子被殺了,那麼他家就絕後了。而我的兒子若被殺了,我還年輕可以再生。”黃巢被她這種崇高的.德行所感動,於是對她説:“我就是黃巢,你不用怕,更不用逃,回去在自家的門楣上插上艾,我的軍隊就不會殺你們。”這位婦女回去照這樣做。

消息一傳開,左鄰右舍紛紛效仿。起義軍來到這個村子看見家家户户的門楣都插上艾,認為他們都是好人,便沒有殺他們。

端午節故事 21

白娘子現原形

端午節白娘子喝雄黃酒現原形的故事,是一個家喻户曉的.神話傳説,至今依然被人們津津樂道。傳説在端午節那天,老百姓都喝雄黃酒避邪,許仙按照法海教的辦法,逼迫白娘子喝雄黃酒。白娘子推卻不了許仙喝了酒後,馬上現出蛇的原形,許仙立刻被嚇死了。

為了救活許仙,白娘子不顧自己懷孕,千里迢迢來到崑崙聖山偷盜起死回生的靈芝草。

最後許仙被救活,知道白娘子真心愛自己,夫妻更加恩愛了。

端午節故事 22

蓄蘭沐浴説

據西漢禮學家戴聖所編的《禮記》中説,周代已有“蓄蘭沐浴”的習俗;古人五月採摘蘭草,盛行以蘭草湯沐浴、除毒之俗。《大戴禮記·夏小正》:“五月,……煮梅,為豆實也,蓄蘭為沐浴也。”屈原《九歌·雲中君》:“浴蘭湯兮沐芳,華采衣兮若英。”南朝梁人宗懍《荊楚歲時記》雲:“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此俗流傳至唐宋時代,又稱端午為浴蘭之月。

端午節故事 23

屈原投江

大約在公元前三四零年的戰國時代,屈原出生在楚國的一個貴族家庭裏。他青年時代就有着出色的才幹,踏進楚國朝廷不久,便受到賞識,當了[左徒]這一僅次於宰相的大官。但是屈原實行政治改革的主張始終不能實現,終於被削職流放出去。他在流放途中,走遍了現在湖南、湖北的許多地方,寫下了許多充滿愛國憂民感情的詩篇。後來楚國亡了,屈原心裹有説不出的痛苦,便來到汨羅江邊,抱起一塊石頭,縱身投入江裏自盡了。

屈原死後,人們為他建廟築墳,長久地敬仰他、懷念他。他死在農曆五月初五日,人們把這一天當作一個節日,即端午節。屈原的.家鄉和中國南方廣大地區有個風俗,每到這一天就要舉行盛大的划龍舟比賽,據説劃龍船就是表示救屈原的意思。人們每到端午節就要吃粽子,據説也同屈原有關。

最初是汨羅江邊的老百姓為了祭祀屈原,把米包成粽子投進水裏去餵魚,使魚吃飽了不再去吃屈原的屍體;後來這習俗傳遍了全國,甚至還傳到了朝鮮、日本、東南亞各國。

端午節故事 24

很久以前,楚國有個大臣,名叫屈原。

楚國旁邊有個秦國。秦國有統一天下的野心,把楚國當做最大的敵人。楚王中了秦國的奸計,罷了屈原的官,還把他趕出了京城。屈原離開京城,來到了汨羅江邊。汨羅江邊的一位老漁夫認出了屈原,請他住在自己的茅棚裏。屈原等啊,盼啊,可楚王總也沒召見他,逃難的百姓卻越來越多了。聽到國家遭難的消息,屈原萬念俱灰。

五月初五的晚上,屈原抱着一塊大石頭,一頭扎進了汨羅江。人們悲傷地喊着屈原的名字,用葦葉包上蒸熟的飯糰,扔進江裏。人們悲傷的喊着屈原的名字,把雄黃酒倒進江中。大家找了幾天幾夜,也沒有找到屈原。為了紀念屈原,人們把他投江的'五月初五這一天定為端午節。

每年的這一天,人們都要吃用葦葉包成的粽子,喝雄黃酒。在南方很多地方,人們還要賽龍舟。端午節包粽子,賽龍舟的活動,都是對屈原的紀念。屈原愛國家,愛百姓,人們永遠不會忘記他。

  返回目錄>>>

端午節簡介

(一)介紹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五節、天中節等,日期在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歡慶娛樂和飲食為一體的民俗大節。端午節源於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仲夏端午,蒼龍七宿飛昇於正南中央,處在全年最“中正”之位,正如《易經·乾卦》第五爻:“飛龍在天”。端午是“飛龍在天”吉祥日,龍及龍舟文化始終貫穿在端午節的傳承歷史中。

端午節是流行於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傳説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初五跳汨羅江自盡,後人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説法。端午節的起源涵蓋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學等方面內容,藴含着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雜糅了多種民俗為一體,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習俗內容或細節上的差異。

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響廣泛,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也有慶賀端午的活動。2006年5月,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自2008年起,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准將其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端午節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二)節名涵義

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最初是上古先民以龍舟競渡形式祭祀龍祖的節日。因傳説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端午抱石跳汨羅江自盡,後來人們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個別地方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説法。總的來説,端午節起源於江浙地區吳越部族的龍圖騰祭祀,注入夏季時令“祛病防疫”風尚,把端午視為“惡月惡日”起於北方,附會紀念屈原等歷史人物紀念內容,最後形成如今端午節文化內涵。

“端午”的“端”字本義為“正”,“午”為“中”。“端午”,“中正”也,這天午時則為正中之正。古人以天干地支來作為載體,天干承載天之道,地支承載地之道,設天干地支以契天地人事之運,紀元通用天干地支。仲夏午月午日飛龍在天,此時龍星處在正南中天,為全年周天運行最“中正”之位,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古人歷來崇尚中、正之道,“中正“之道在此表現得淋漓盡致。另,端亦有“初”的意思,因此午(五)月的第一個午日,亦謂端午。

據統計,端午節的名稱在中國所有傳統節日當中叫法最多,達二十多個,如有龍舟節、重午節、端陽節、端五節、重五節、當五汛、天中節、夏節、艾節、上日、五月節、菖蒲節、天醫節、草藥節、浴蘭節、午日節、地臘節、正陽節、龍日節、粽子節、五黃節、詩人節、躲午節、解粽節、端禮節、五月初五、五月當午等等。端午的多個名稱由來:

●端陽節

古人紀年、紀月、紀日、紀時通用天干地支,根據干支歷,按十二地支順序推算,第五個月即“午月”,而午日又為“陽辰”,所以端午也稱為“端陽”。

●天中節

仲夏端午蒼龍七宿處在正南中天,位置最”正“、最”中“。另,因端午節對於在北迴歸線及以南地區,太陽在天空位置是一年裏最當中。

●重午節

上古干支紀元法,以天干地支來作為載體,紀元通用天干地支。端午原為干支歷的午月午日,正月建寅,第五個月即為午月,午月午日謂之重午,午月午日“中正”也。到了漢代時,由於南北統一,曆法變動,朝廷為了方便過節,規定每年的端午節改為陰曆五月初五。

●龍舟節

龍舟競渡最早是江浙地區吳越部族祭龍祖的一種祭祀活動形式,古代的百越民族是以龍為圖騰的,為表示他們是“龍子”的身分,端午節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粽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粽子投入江河水裏祭祀龍神,而競渡則用的是龍舟。他們不僅有“斷髮紋身”以“像龍子”的習俗,而且每年在端午這天,舉行一次盛大的圖騰祭;其中有一項活動便是在急鼓聲中刻畫成龍形的獨木舟,在水面上作競渡的.遊戲,繪圖騰神。這便是龍舟競渡習俗的由來。划龍舟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故又稱龍舟節。

●草藥節

端午日是草木藥性在一年裏最強的一天,端午遍地皆藥,這天採的草藥治皮膚病、去邪氣最為靈驗、有效,故名。

●龍節

端午節龍是吳越部族的原始信仰,源自天象崇拜。上古百越先民在端午進行祭龍,端午節在當時其實是“龍的節日”。仲夏端午“飛龍在天”,蒼龍的主星“大火”(心宿二)高懸正南中天,龍氣(陽氣)旺盛。由於易經的陰陽轉化之道,盛極必衰,“上九”(乾卦第六爻)則為“亢龍有悔”;從卦辭而言,“上九”為最陽之爻,再無上升的餘地,必然要走向衰落。而仲夏端午的“九五”是為“飛龍在天”,龍星處於全年最“中正”之位,喻事物處於鼎盛時期,大吉大利。《易經·乾卦》爻辭中所言的“龍”,實質是對蒼龍七宿一年四時運行的闡發。

●浴蘭節

民間有在端午採草藥煲水沐浴的習俗,故亦有浴蘭節之稱,如漢代《大戴禮》雲:“午日以蘭湯沐浴”。

●上日

端午,有的地方稱為“上日”,意思是“神的日子”。亦有佳日、佳節的意思。

●菖蒲節、艾節

古人認為菖蒲、艾草有辟邪作用,端午陽氣旺,且艾、菖長勢茂盛,每年端午人們有在門上掛菖蒲或艾草闢陰邪的習俗,故端午節也稱“菖蒲節”、“艾節”。

●當五汛

在上海部分農村,靠杭州灣北岸一帶區域,如奉賢、南匯等地區,習慣上稱“端五節”為“當五汛”。亦有個別地區稱為“五月當午”。

●躲午節

古時南北風俗各異,“五月”古時北方中原稱之為“惡月”,所以有的地方在端午節這天,父母便把未滿週歲的兒童,送到外婆家去躲藏,以避惡,故有“躲午節”之稱。

●地臘節

道教把全年分為五臘,正月一日天臘,五月五日地臘。據《天皇至道太清玉冊》與《雲笈七箋》中説,五月初五名地臘,五帝攢會之日,此日五帝會於南方三炁丹天,查生人祖考及見世子孫所行善惡,以定罪福,校定生人官爵。道教認為一年中的幾個臘日是良辰吉日,適合祭祀祖先和諸神以獲得福佑。

端午節歷史淵源

(一)歷史源流

古老傳統節日的起源與上古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及天象、曆法等人文與自然文化內容有關。根據現代人類學、考古學的研究成果,人類最原始的兩種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古老節日多數形成於古人擇吉日祭祀,以謝天地神靈、祖先恩德的活動。早期的節日文化,反映的是古人自然崇拜、固本思源等人文精神;一系列的祭祀活動,則藴含着祗敬感德、禮樂文明深邃文化內涵。節日的起源和發展是一個逐漸形成,潛移默化地完善與普及的過程。古時南北風俗各異,先秦時代端午節的節俗活動鮮見於中原文獻記載,就現存文獻沒法直接考證其源流。關於端午節的相關文字記載,“端午”二字,最早出現在晉代的《風土記》中,但端午的習俗卻早已有之,如龍舟競渡祭祀之俗,早已存在。

(二)龍形星象

端午節兩個標誌性習俗是扒龍舟和食粽。聞一多先生認為端午節是古百越族舉行龍圖騰崇拜活動的節日,他在《端午考》及《端午節的歷史教育》(見《聞一多全集》)兩篇論文中詳細論證了他的觀點。當時龍已是吳越民族的圖騰,後來演化成了全民族的圖騰崇拜;就是在祭龍的儀式中,才逐漸有了划龍舟的習慣。吳越先民以“龍”為圖騰,而且每年在端午這天,舉行一次盛大的圖騰祭;其中有一項活動便是在急鼓聲中以刻畫成龍形的獨木舟,在水面上作競渡祭龍神,也給自己遊戲取樂,這便是龍舟競渡習俗的由來。關於龍的傳説,在《路史》等著作中有相關記載:“天皇氏驤首、鱗身”。《易緯通卦驗補遺》:“天皇氏之先,與乾曜合德。”此言天皇氏祖先與日、月、五星(七曜)合德,即其身份極為崇高。《河圖》:“五龍見教,天皇被跡。”榮氏注曰:“五龍治在五方,為五方神。”《春秋命歷序》:“(五龍)父子分治五方”。上古吳越先民以“龍”為圖騰,在圖騰時期,四支族的四龍各治一方,而以團族的一龍為中央共主,所以有五龍分治五方之説(聞一多《端午考》)。這些龍的歷史傳説,其實即是源於上古吳越先民對龍的崇拜與信仰。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證實: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在新石器時代,有一種幾何印紋陶為特徵的文化遺存。該遺存的族屬,據專家推斷是一個崇拜龍的圖騰的部族,史稱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紋飾和歷史傳説示明,他們有斷髮紋身的習俗,生活於水鄉,自比是龍的子孫,端午節就是他們創立用於祭祖的節日。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經演變為漢族了,其餘部分則演變為南方許多少數民族,因此端午節成了全中華民族的節日。

龍及龍舟文化始終貫穿在端午節的傳承歷史中。據考證,進行龍舟競渡的先決條件必須是在產稻米和多河港的地區,這正是中國南方沿海地區的特色。龍舟作為一種文化,它的出現比屈原所處的年代要早得多。《淮南子·齊俗訓》中有“胡人便於馬,越人便於舟”的記載。中國古代南方水網地區人們常以舟代步,以舟為生產工具和交通工具。人們在捕捉魚蝦的勞作中,攀比漁獲的多寡,休閒時又相約划船競速,寓娛樂於勞動、生產及閒暇中,這是遠古時競渡的雛形。據河姆渡遺址和田螺山遺址的史前文化表明,早在7000年前,就有了獨木舟和木槳;龍舟最初原形是單木舟上雕刻龍形的獨木舟,後來發展為木板製作的龍形船。競渡與古代吳越地方的關係尤深,況且吳越百姓還有斷髮紋身“以像龍子”的習俗。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絲係臂”的民間風俗,這應當是“像龍子”的紋身習俗的遺蹟。在古代典籍有關龍舟起源的記載中,最早是出現在東漢。據此可以推測,端午的習俗最初可能只在長江下游吳越民族中流行,後來吳越文化逐漸和中原文化交流融合,這種習俗才傳到長江上游和北方地區。端午節風俗形成可以説是南北風俗融合的產物,隨着歷史發展又注入新的內容。總的.來説,端午節起源於上古百越先民擇“飛龍在天”吉日拜祭龍祖、祈福辟邪,注入夏季時令“祛病防疫"風尚;把端午視為“惡月惡日”起於北方中原,附會紀念屈原等歷史人物紀念內容。

(三)由來

端午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龍圖騰祭祀演變而來。端午祭龍禮俗與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干支曆法以及蒼龍七宿正處南中的天象有關。中國古代的星象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古人很早開始就探索宇宙的奧祕,並由此演繹出了一套完整深奧的觀星文化。據《春秋命歷序》:“天地開闢,萬物渾渾,無知無識;陰陽所憑,天體始於北極之野…日月五緯一輪轉;天皇出焉…定天之象,法地之儀,作干支以定日月度。”上古時代人們定天之象、法地之儀,根據日月星辰的運行軌跡和位置,將黃道和赤道附近的區域分作28組星宿,俗稱“二十八宿”,按東南西北四方各分為七宿,即為“四象”;在東方的“角、亢、氐、房、心、尾、箕”組成一個完整的龍形星象,即蒼龍七宿。蒼龍七宿的出沒週期與一年四時週期相一致,春季於東方抬頭,夏季於南方騰昇,秋季於西方退落,冬季隱沒於北方地平線下。仲夏端午蒼龍七宿高懸於正南中天,處在“正中”之位置,喻事物處於最鼎盛狀態,乃大吉大利之天象。

(四)二十八宿

在傳統文化中,方位和干支時間以及八卦是聯繫在一起的。先天八卦以乾坤定南北,天南地北為序,上為天為乾,下為地為坤;正南為先天八卦的乾位,即為“天”。仲夏午月午日,蒼龍七宿運行至正南中(乾)方位,是龍飛天的日子。蒼龍羣星一年四時的運行情況及事象規律,在《易經·乾卦》的爻辭中有闡發,仲夏端午蒼龍運行至正南中天,對應乾卦第五爻“飛龍在天”。在《易經》中,以八卦為基礎又兩兩重合而構成六十四重卦;重卦乾由上下兩個乾卦重合而成,它的卦形由六根陽爻組成;爻是要從下往上數,而陽爻又以“九”代稱,故從下數第五爻稱“九五”;九五之爻在上乾卦中居於中的位置,稱“得中”,而且從總卦來看,它處於奇數的位置,陽爻處於奇位稱“得正”,故九五爻既“得中”又“得正”,從其所處位置來看,就是大吉之位。九五爻“飛龍在天”是《易經》乾卦中最吉利的爻。

古老節日是傳承古老文化的載體,古老節日的由來與古老文化密切相關。仲夏午月午日蒼龍七宿飛昇於正南中天,《易經》稱其為“飛龍在天”,龍星處在“中正”之位,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天象。“龍”是上古百越先民的原始信仰,仲夏端午是“飛龍在天”的吉祥日子,先民在端午這天舉辦一些喜慶的活動,特別是與龍相應的活動元素,如龍圖騰祭、扒龍舟這類活動,或是藉此吉日做一些祈福納祥、壓邪攘災的活動等。古代的祭儀情形雖渺茫難曉,但還是可以從後世的節儀中尋找到一些古俗遺蹟。端午文化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天人合一”的自然觀。端午節是老祖宗留下的文化瑰寶,它不僅清晰地記錄着中華民族先民豐富而多彩的社會生活文化內容,也積澱着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內涵。

(五)考證

古老傳統節日的由來多與上古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及天象、曆法等人文與自然文化內容有關。古人對龍圖騰的崇拜,源於對天象的崇拜。仲夏端午蒼龍整個星座都出現在天空中最顯著的位置,最明顯的標誌是蒼龍的主星“大火”,位於南方正中天。《易經·乾卦》中的爻辭“飛龍在天”;《堯典》中的“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夏小正》中的“五月初昏大火中”,講的都是此時的天象。古人把“飛龍在天”這天定為龍的節日,龍及龍舟文化始終貫穿在端午的傳承歷史中。聞一多先生在《端午考》一文中主張認為端午節最早源自於百越先民圖騰祭,聞一多認為就是這個龍圖騰,後來演化成了全民族的圖騰崇拜;就是在祭龍的儀式中,才逐漸有了划龍舟的習慣。據河姆渡遺址和田螺山遺址的史前文化表明,早在7000年前,就有了獨木舟和木槳;龍舟最初原形是單木舟上雕刻龍形的獨木舟,後來發展為木板製作的龍形船。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表明:早在上古時代,百越先民便創造出璀璨的高度文明。出土的文物和歷史傳説示明,端午節就是他們創立用於祭祖的節日。

  返回目錄>>>

端午節習俗

一、民間習俗:

(一)傳統民俗

端午節是中國民間十分盛行的民俗大節,過端午節,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加上許多故事傳説,於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盡相同的習俗。仲夏端午,是飛龍在天的吉日,以扒龍舟形式祭龍是端午節的重要禮俗主題,此俗至今在中國南方沿海一帶仍盛行。此外由陰陽術數及季節時令也衍生出了一系列的端午習俗。根據陰陽術數,午為陽,重午為至陽。古人把端午日午時,三午相重,視為極陽時分,最能闢陰邪。古人還把端午這天正好逢上夏至看作吉祥的年份,稱為“龍花會”,有“千載難逢龍花會”之説。夏季是陰陽二氣相爭的時節,陽動於上、陰迫於下,午月純陽正氣,為陰邪所懼。夏季也是一個驅除瘟疫的季度,仲夏端午陽氣旺盛,萬物至此皆盛,是草藥一年裏藥性最強的一天,端午這天採的草藥祛病防疫最為靈驗、有效。由於端午日天地純陽正氣匯聚最利闢陰邪以及這天的草藥神奇特性,因此自古傳承下來的很多端午習俗都有闢陰邪與祛病防疫內容,如掛艾草、午時水、浸龍舟水、拴五色絲線辟邪以及洗草藥水、薰蒼朮祛病防疫等等習俗。

(二)端午習俗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古老節日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古老節日的形成藴含了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古老節日重視祖先神靈信仰與祭祀活動,祖先神靈信仰是古老傳統節日的核心。端午習俗甚多,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多彩,熱鬧喜慶。仲夏端午,飛龍在天,龍氣旺盛,百邪皆避。端午節是集祈福辟邪、歡慶娛樂和飲食為一體的民俗大節。端午習俗內容豐富多彩,這些節俗圍繞着祭龍、祈福、攘災等形式展開,寄託了人們迎祥納福、辟邪除災的願望。端午節自古就是食粽與扒龍舟的喜慶日子,端午節時熱鬧的龍舟表演,歡樂的美食宴會,都是慶賀佳節的體現。”

(三)習俗活動

端午節在歷史發展演變中雜揉了多種民俗為一體,全國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習俗內容或細節上的差異。端午習俗主要有扒龍舟、祭龍、採草藥、掛艾草與菖蒲、拜神祭祖、洗草藥水、打午時水、浸龍舟水、食粽、放紙鳶、睇龍船、拴五色絲線、薰蒼朮、佩香囊等等。扒龍舟活動在中國南方沿海一帶十分盛行,傳出國外後深受各國人民喜愛並形成了國際比賽。端午食粽之習俗,自古以來在中國各地盛行不衰,已成了中華民族影響最大、覆蓋面最廣的民間飲食習俗之一。端午節期間通過傳統民俗活動展演,既能豐富羣眾精神文化生活,又能很好的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響廣泛,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也有慶賀端午的活動。

二、各種傳統民俗活動:

(一)扒龍舟

扒龍船古代的越民族以龍為圖騰,為了表示自己是“龍種”身份,他們不僅有斷髮文身的風俗,而且在每年端午這天,舉行一次盛大的圖騰祭。其中便有類似於今天的競渡遊戲,這就是競渡習俗的由來。划龍舟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古代龍圖騰祭祀的節儀,乃遺俗也。先民把黃道附近的星宿分為28星宿,分四東南西北四組,東方蒼龍七宿,北方玄武七宿,西方白虎七宿,南方朱雀七宿。端午這天,東方龍星正好到了最南邊的最中的位置,信奉天文的先民們這天自然要祭祀,這大概是龍舟競渡的來源。

據《河姆渡遺址第一期發掘報告》稱,早在7000年前,遠古先民已用獨木刳成木舟,並加上木槳劃舟。龍舟作為一種文化,它的出現比屈原所處的.年代要早得多。春秋之前,古代百越地區(長江中下游以南一帶)崇拜龍圖騰的一些部族會在端午這天以龍舟競渡的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這是五月初五龍舟賽最初的樣子。《淮南子·齊俗訓》中有“胡人便於馬,越人便於舟”的記載。中國最早的“龍舟競渡”的圖形,發現於浙江寧波市鄞州區雲龍鎮甲村。龍舟最初是用單木舟上雕刻龍形的獨木舟,後來發展為木板製作的龍形船。

扒龍舟歷史悠久,是多人集體划槳競賽。龍舟競渡分為請龍、祭龍神、游龍和收龍等幾個版塊。龍舟競渡前一般都要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先要請龍、祭神。在端午前要擇吉日從水下起出,祭過神後,安上龍頭、龍尾,再準備競渡。閩、台則往媽祖廟祭拜。在過去,人們祭祀龍神時氣氛很嚴肅,多祈求福佑、風調雨順、去邪祟、攘災異、事事如意。在湖北的屈原家鄉秭歸,也有划龍舟祭拜屈原的儀式流傳。

(二)掛艾草與菖蒲

在端午節佈置種種可驅邪祛病的花草,來源亦久。人們把插艾草和菖蒲作為端午節重要內容之一。如掛艾草於門,《荊楚歲時記》:“採艾以為人,懸門户上,以禳毒氣。”這是由於艾為重要的藥用植物,又可制艾絨治病,灸穴,又可驅蟲。五月艾含艾油最多,(此時正值文生長旺期)所以功效最好,人們也就爭相採艾了。往往會在家門口掛幾株艾草,由於艾草特殊的香味,人們用它來驅病、防蚊、辟邪。

(三)掛艾草與菖蒲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淨化空氣。菖蒲的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藥物。有關艾草可以驅邪的傳説已經流傳很久,主要是它具備醫藥的功能而來,如宗懍的《荊楚歲時記》中曰:“雞未鳴時,採艾似人形者,攬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驗。是日採艾為人形,懸於户上,可禳毒氣。”

(四)端午食粽

粽,即“粽籺”,俗稱粽子,主要材料是糯米、餡料,用箬葉(或柊葉)包裹而成,形狀多樣,有尖角狀、四角狀等。粽子由來久遠,最初是用來祭祀祖先神靈的貢品。傳入北方後,用黍米(北方產黍)做粽,稱“角黍”。由於各地飲食習慣的不同,粽形成了南北風味;從口味上分,粽子有鹹粽和甜粽兩大類。端午食粽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已成了中華民族影響最大、覆蓋面最廣的民間飲食習俗之一,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五)放紙鳶

紙鳶,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紙或絹,拉着系在上面的長線,趁着風勢可以放上天空,屬於一種單純利用空氣動力的飛行器。在中國南方一帶,端午節兒童放紙鳶稱為“放殃”。

(六)洗草藥水

草藥水,即是古籍記載的沐蘭湯,端午日洗草藥水可治皮膚病、去邪氣。端午日是草木一年中藥性最強的一天,端午日遍地皆是藥。端午期間,中國不少地方有采草藥煮草藥水沐浴的習俗,端午草藥的藥性在其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歲時廣記》卷二十二“採雜藥”引《荊楚歲時記》佚文:“五月五日,競採雜藥,可治百病。”關於洗草藥水習俗的現存文字記載最早見於西漢末的《大戴禮記》中,但文中的蘭不是蘭花,而是菊科的佩蘭或草藥,有香氣,可煎水沐浴。此俗至今尚存,且廣泛流行。在廣東,兒童用苦草麥藥或艾、蒲、鳳仙、白玉蘭等花草煮水洗,少年、成年男子則到江河、海邊沖涼,謂之洗龍舟水,洗去晦氣,帶來好運。在湖南、廣西等地,則用柏葉、大風根、艾草、菖蒲、桃葉等煮成藥水洗浴,不論男女老幼,全家都洗。

(七)拴五色絲線

拴五色絲線中國傳統文化中,象徵五方五行的五種顏色"青、紅、白、黑、黃"被視為吉祥色。端午以五色絲線係臂,曾是很流行的節俗。傳到後世,即發展成如長命縷、長命鎖、香包等許多種漂亮飾物,製作也日趨精緻,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民間藝品。

在端午節這天,孩子們要在手腕腳腕上繫上五色絲線以驅邪。傳統之俗,用紅綠黃白黑色粗絲線搓成彩色線繩,系在小孩子的手臂或頸項上,自五月五日系起,一直至七夕“七孃媽”生日,才解下來連同金楮焚燒。 還有一説,在端午節後的第一個雨天,把五彩線剪下來扔在雨中,意味着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謂之可去邪祟、攘災異,會帶來一年的好運。

(八)打午時水

打午時水午時水,即是在端午日午時於井裏打上來的水。端午節"打午時水”是盛行於南方沿海一帶的傳統習俗。重午日的午時,陽上加陽,所以“午時水”有“極陽水”、“龍目水”、“正陽水”之稱。古人把打上來的午時水視為大吉水,這天的午時陽氣最盛,端午日午時驅邪最佳,具有辟邪、淨身、除障的效果。據説午時水用來泡茶釀酒特別香醇,生飲甚至具有治病的奇效。有諺語道:“午時洗目,明到若烏鶖”,又説“午時水飲一嘴,較好補藥吃三年”。

(九)鑄陽燧

東漢王充的《論衡》記載了端午節“鑄陽燧”的禮儀習俗:“陽燧取火於天,於五月丙午日中之時,消煉五石,鑄以為器,摩勵生光,仰以向日,則火來至,此取真火之道也”。古人認為,午月午日午時具三重之火,是陽氣極盛之時,在此時刻以火克金,是最佳的熔金鑄鏡的時刻,鑄成的銅鏡具有不可思議的神力。以鏡辟邪的習俗,在南方沿海一帶有着廣泛的應用和遺傳,常能見到出生不久的小孩子,身上佩帶着銀製的鏡子等飾物,這類銀飾小鏡子等,就是用於孩子們辟邪。新建的寺廟道觀,其屋脊的正中也往往裝飾着銅鏡。就是現代小區嶄新建築的門、窗上方,也往往能發現懸掛着的鏡子,這些都是用於所謂的辟邪。由此可見鏡子辟邪的文化信仰在民間根深蒂固。

(十)浸龍舟水

龍舟水,發生在小滿至夏至期間。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雨與龍是聯繫在一起的,龍不僅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風化雨的主宰,龍飛天上,行雲布雨。在自然天象上,仲夏期間正是蒼龍七宿飛昇正南中天之時,在《易經·乾卦》爻辭中曰:“飛龍在天”。在仲夏端午前後,中國南方暖濕氣流活躍,與從北方南下的冷空氣在華南一帶交匯,往往會出現持續大範圍的強降水。端午強降水來時,江河水位迅速上漲,為扒龍舟提供了良好的場地條件。浸龍舟水是流行於華南地區的傳統習俗,因為龍舟水寓意吉祥,龍舟水及龍舟滑過的水人們都認為是“大吉水”,按照傳統説法浸龍舟水寓意吉祥如意、事事順心。

(十一)佩豆娘

舊時端五節婦女的頭飾,多見於江南。一些地區亦稱作健人。此物一説源於古代的步搖,一説即艾人的別樣形式。《清嘉錄》引《唐宋遺紀》雲:“江誰南北,五日釵頭彩勝之制,備極奇巧。…加以幡幢寶蓋,繡球繁纓,鍾鈴百狀,或貫以串,名曰豆娘,不可勝紀。”

(十二)貼午時符

舊時廣東一些地方有貼“午時符”的習俗。午飯後,家家貼“午時符”。符用寬約一寸,長近一尺的黃紙條,上面用硃砂寫上“五月五日午時書,官非口舌疾病蛇蟲鼠蟻皆消除”等字樣。在大門上懸掛菖蒲、鳳尾、艾葉等,並紮上一束蒜頭,塗以硃砂避邪。也有些人家還在門上貼上用黃紙寫的小對聯:“艾旗迎百福,蒲劍斬千邪。”

(十三)拜神祭祖

拜神祭祖是端午節重要習俗之一。“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天地是生命的根本,祖先是人類的根本,祭祖是一種傳承孝道的習俗,通過祭祀來祈求和報答他們的庇護和保佑。

(十四)畫額

畫額端午節時以雄黃塗抹小兒額頭的習俗,雲可驅避毒蟲。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黃酒在小兒額頭畫“王”字,一借雄黃以驅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額紋,又虎為獸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鎮邪。除在額頭、鼻耳塗抹外,亦可塗抹他處,用意一致。山西《河曲縣志》雲:“端午,飲雄黃酒,用塗小兒額及兩手、足心,……謂可卻病延年。”

(十五)薰蒼朮

薰蒼朮是端午節傳統習俗活動之一,在民間用蒼朮消毒空氣,即將天然的蒼朮捆綁在一起,燃燒後產生的薄煙,不僅會散發出清香,還可以驅趕蚊蟲,令人神清氣爽。

(十六)挑端午擔

寧波舊俗,毛腳女婿要在端午節挑“端午擔”送到女方家。“端午擔”,少者四色,多者八色,黃魚要成雙。 按禮節,丈人丈母要把部分“節貨”作“回禮貨”送還女婿家。

(十七)躲端午

躲端午,簡稱“躲午”,亦稱“躲端五”,地方民俗,是舊時流傳於中國北方中原的端午節習俗。古時北方俗以五月、五月五日為惡月、惡日,諸事多需避忌,因有接女歸家躲端午之俗。《嘉靖隆慶志》亦記雲:“已嫁之女召還過節”。又,《灤州志》:“女之新嫁者,於是月俱迎以歸,謂之‘躲端午’”。

(十八)避五毒

五毒端午在古代北方人心目中是毒日、惡日,在民間這個思想一直傳了下來,所以才有種種求平安、避五毒的習俗。其實,這是由於北方夏季天氣燥熱,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蟲繁殖,易咬傷人,這才形成此習慣。民間認為五月是五毒(蠍、蛇、蜈蚣、壁虎、蟾蜍)出沒之時,要用各種方法以預防五毒之害。一般在屋中貼五毒圖,以紅紙印畫五種毒物,再用五根針刺於五毒之上,即認為毒物被刺死,再不能橫行了。民間又在衣飾上繡制五毒,在餅上綴五毒圖案,均含驅除之意。

(十九)採藥、制涼茶

採藥是最古老的端午節習俗之一。民俗認為,端午陽氣旺盛,是草木一年中藥性最強的一天,端午遍地皆藥。採藥是因端午前後草藥莖葉成熟,藥性好,才於此日形成此俗。在端午採藥與設置種種可驅邪的花草,其來源久遠,這一風俗在漢代時已影響廣泛,後來也逐漸影響到東亞各國。西漢末《大戴禮記夏小正》載:“此日蓄藥,以蠲除毒氣。”《歲時廣記》卷二十二“採雜藥”引《荊楚歲時記》佚文:“五月五日,競採雜藥,可治百病。”中國民間至今仍普遍保留着端午所採之藥最為靈驗的信仰。支撐這類俗信的原理,自然也是基於一種宇宙論式的解説:端午或這天午時,由於季節變動致使陽氣極盛,但同時也是各種草藥的生長最為茂盛之時,所以,這天採的草藥最為靈驗、有效。

(二十)飲蒲酒、雄黃酒、硃砂酒

雄黃酒飲蒲酒、雄黃、硃砂酒,以酒灑噴。《荊楚歲時記》:“以菖蒲或鏤或屑,以冷酒。”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後來又在酒中加入雄黃、硃砂等。明馮應京《月令廣義》:“五日用硃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額胸手足心,無會虺(古書上説的一種毒蛇)蛇之患。又以灑牆壁門窗,以避毒蟲。”此俗流傳較廣。

藥料包括雄黃、朱耒、柏子、桃仁、蒲片、艾葉等,人們浸入酒後再用菖蒲艾蓬蘸灑牆壁角落、門窗、牀下等,再用酒塗小兒耳鼻、肚臍,以驅毒蟲。這些活動,從衞生角度來看,還是有科學道理的。雄黃加水和酒灑於室內可消毒殺菌,飲蒲灑也頗有益。

(二十一)端午雨

端午下雨南方稱之為龍舟水、端陽水,洗龍舟水能去晦氣、帶來吉祥。北方認為端陽無雨是豐年,端午日雨,鬼旺人災;五月五日哨,人曝藥,歲無災;雨則鬼曝藥,人多病;此種俗信在很久以前即已存在;陳元靚《歲時廣記》引《提要錄》雲:“五月五日哨,人曝藥,歲無災。雨則鬼曝藥,人多病。”又許月卿《次韻蜀人李施州芾端午》自注雲:“臨川人謂端午日雨,鬼旺人災;清趙懷玉詩自注亦引有“端陽無雨是豐年”的諺語。

(二十二)跳鍾馗

跳鍾馗跳鍾馗:一種民間舞蹈,又稱“嬉鍾馗”。據悉,跳鍾馗,源自北宋,是古徽州遺存下來的一種傳統民俗表演,有《出巡》、《嫁妹》、《除五毒》等多種內容,體現了民眾崇尚鍾馗的剛正不阿和祈盼除害降福的美好願望。在民間,“鍾馗”是避邪扶正的象徵,端午跳鍾馗,寓意為消除五毒,四季平安,人壽年豐。到了清代,江南蘇、浙一帶的居民大都在農曆五月於大門或堂中掛鐘馗圖一月,以期驅邪除害、祛兇引福。

(二十三)鬥草

鬥草是一種由採草藥衍生而成的民間遊戲,於端午日外出,找些奇花異草互相比賽,以新奇或品種多者為勝。起源無考,普遍認為與中醫藥學的產生有關。漢以前不見鬥草之戲(《歷代社會通俗事物考·尚秉和》)。鬥草以對仗形式互報花名、草名,多者為贏,兼具植物知識、文學知識之妙趣;兒童則以葉柄相勾,捏住相拽,斷者為輸,再換一葉相鬥。據樑朝人宗懍在《荊楚歲時記》中雲:"五月五日,四民並踏百草,又有鬥草之戲。"

(二十四)打馬球

馬球,是騎在馬上,持棍打球,古稱擊鞠。中國北方民族沒有端午龍舟競渡的習俗,但會在端午這天射柳和打馬球,這很明顯是來源於北方遊牧民族的競技遺俗。馬球,是騎在馬上,持棍打球,古稱擊鞠。

三、節慶飲食

(一)端午食粽

端午食粽端午食粽,是端午節的傳統習俗。粽,俗稱粽子,主要材料是糯米、餡料,用箬葉(或柊葉、簕古子葉)包裹而成,形狀多樣,有尖角狀、方狀等。其由來久遠,最初是用來是祭祀祖先神靈的貢品。傳入北方後,用黍米(北方產黍)做粽,稱“角黍”。由於各地飲食習慣的不同,粽形成了南北風味;從口味上分,粽子有鹹粽和甜粽兩大類。端午食粽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已成了中華民族影響最大、覆蓋面最廣的民間飲食習俗之一,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蛤蔞、蛋黃等多種餡料。

(二)吃五黃

五黃五黃,即是黃魚、黃瓜、黃鱔、鴨蛋黃、雄黃酒(雄黃酒有毒性,一般都喝普通的黃酒代替雄黃酒)。吃五黃是漢族的民間風俗,流行於江南等地。農曆五月,江南人稱五黃月,因有五種帶“黃”音的食物上市而得名。

在端午節的中午吃五黃餐,即是把五種黃顏色的食物混在一起吃。因為中醫理論認為,端午節是在農曆五月初五,是一年中陽氣最盛的時候,而中午,又是一天中陽氣最盛的時候,可利用端午節氣的力量,抑制黴運、提升自己的精力。

(三)飲蒲酒、雄黃、硃砂酒,以酒灑噴

作為端午習俗的藥酒主要是蒲酒和雄黃酒。蒲酒也叫菖蒲酒、菖華酒等,古代民間常在端五製作、飲用,俗雲可避瘟氣。雄黃也是一種藥材,據説能殺百毒。端午飲雄黃酒的習俗,從前在長江流域地區極為盛行。古語曾説“飲了雄黃酒,病魔都遠走”。《荊楚歲時記》中説:“以菖蒲或鏤或屑,以冷酒。”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後來又在酒中加入雄黃、硃砂等。明馮應京《月令廣義》:“五日用硃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額胸手足心,無會虺蛇(古書上説的一種毒蛇)之患。又以灑牆壁門窗,以避毒蟲。”此俗流傳較廣。雄黃加水和酒灑於室內可消毒殺菌,飲蒲灑也頗有益。

四、端午祝福

節日設立的初衷就是祈願幸福快樂。很多節日祝福都會用“快樂”兩字表達自己對他人的美好祝願。而“快樂”這兩個字似乎被賦予了更多的意義,祝別人節日快樂,除了祝他人在這一天開心高興之外,也藴含了希望他人身體健康、事事順心的含義。每到端午節,人們都會跟身邊的朋友道一聲問候: "端午節快樂",表達自己對他人的美好祝願。端午節只能“安康”不能“快樂”,是因幾年前的一條謠言。自2015年來,端午節網絡和微信圈裏瘋傳説“非遺專家楊廣宇教授”提醒,端午節是個祭祀節日,傳説這天伍子胥自刎、曹娥救父投曹娥江、大文豪屈原投汨羅水,是後人祭祀先人的日子。近年每到臨近端午節,該所謂“非遺專家楊廣宇教授”提醒得到不少網民轉發。有些網民對此深信不疑,“快樂”的字樣也被“安康”代替。現在已經證實,所謂的“非遺專家楊廣宇教授”是個莫須有的人物,查無此人。只能祝安康不能祝快樂的説法並無依據。根據考證,端午節快樂是這個節日約定俗成的祝福語,每到端午節,人們都會互道“端午節快樂”。

關於端午節的祝福語,大部分民俗學家認為,是先有端午節日之後,才將屈原等歷史人物紀念附着在節日上,賦予節日以其它意義,但這些意義也只是端午節其中的一部分。端午節設立初衷就是一個歡樂的節日。“端午節安康”在史籍上並無相關記載,古人不道“端午節安康”。端午安康是近幾年一些社交媒體新造的祝福語。“端午節安康”的説法也是有理可依的,古人辟邪驅瘟的目的,的確是為了安康。不過,"安康"一詞,在生活慣用上,一般用於祝福老年人的慣用語;而用於節日不分對象不論男女老幼,對普羅大眾均祝安康,顯得不倫不類。至於端午節與祭祀有關,中國很多傳統的民俗大節多數都與祭祀、辟邪有關,例如除夕、春節等歡樂節日均與祭祀、辟邪、除穢等有關。端午節因賦予有祭祀、辟邪等內容而不能互道"快樂",是對中國文化缺乏基本瞭解的説法,它還窄化了端午節的形式和內容,並且無助於端午傳統文化的傳播。

  返回目錄>>>

端午節意義與內涵

一、端午節意義:

端午節是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以圍繞才華橫溢、遺世獨立的楚國大夫屈原而展開,傳播至華夏各地,民俗文化共享,屈原之名人盡皆知,追懷華夏民族的高潔情懷。

端午節,是上古百越先民創立用於祭祖的節日,因傳説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羅江自盡,後來人們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紀念日。

二、端午節文化內涵

端午節在傳承發展中被賦予了很多文化內涵。

1、文化意藴:關於端午祝福是該説“快樂”還是“安康”的討論,背後其實是民眾對節日精髓、傳統面目的探尋,是希望能原汁原味地還原端午節的文化意藴。

2、愛國之情:人們紀念屈原,不只是因為他的藝術造詣,更是因為他偉大的靈魂和深沉的愛國之情。

3、家國情懷:端午節裏的家國情懷,更有大力弘揚的必要。對於很多人來説,端午節是個小長假,但對於醫務工作者、社區工作人員、客運工作者、環衞工人等許許多多奮戰在一線崗位的人來説,依然是“戰鬥”的節奏,正是他們的默默堅守和負重前行,才有了“安康”的端午節。他們的`行為本身,就是對家國情懷的詮釋,也值得全社會感念。

4、儀式感:每到端午節,各地都會組織各式各樣的節日活動——誦讀《離騷》、包粽子、做香包、划龍舟等等。通過這些活動,構築起節日的儀式感,人們在參與的過程中,漸漸地與傳統親近。

5、赤忱的愛:端午節所承載的這種對祖國、對民族赤忱的愛,足以凝聚起我們持續拼搏和奮鬥的磅礴力量。

6、傳承責任: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傳承好發揚好端午節的文化內涵,是歷史交予我們的責任。

國外影響

1、日本

日本自古以來就有過中國節的傳統。在日本,端午的習慣是在平安時代以後由中國傳入日本的。從明治時代開始,各節日都改為公曆日。日本的端午節是公曆5月5日。端午節的習俗傳到日本之後,被吸收改造成為日本的傳統文化。日本人在這一天不划龍舟,但也跟中國人一樣會吃粽子,並在門前掛出菖蒲草。在1948年,端午節被日本政府正式定為法定的兒童節,成為日本五大節日之一。

端午節成為傳統的風俗,日本人稱“艾旗招百福,蒲劍斬千邪”。節日特有飲食有日本粽子和柏餅。

2、朝鮮半島

韓國江陵端午祭朝鮮半島人民認為端午節是一個慶典,是祭天的時候。韓國人將‘端午’稱為‘上日’,意思是“神的日子”。在農業社會時期的朝鮮半島,民眾共同參與的傳統祭祀活動,祈求豐收。在祭祀舉行時會進行假面舞劇、韓式摔跤、盪鞦韆、跆拳比賽等具有朝鮮地方特色的.活動。韓國這天會祭拜山神,用菖蒲水洗頭、吃車輪餅、盪鞦韆、穿韓國的傳統服裝,但不划龍舟,不吃粽子。

2005年11月25日被世界教科文組織指定為人類口頭和無形遺產。韓國申報“端午祭”的文本中,第一句話是“端午節原本是中國的節日,傳到韓國已經有1500多年了”,可見其本來源於中國,它原名“江陵祭”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直到1926年,因為其時間是從每年的陰曆四月十五持續到五月初七,與中國的端午節相近,才更名“江陵端午祭”。

3、新加坡

新加坡華人每當端午節到來時,人們總不會忘記吃粽子、賽龍舟。

4、越南

越南的端午節是越歷五月初五,又稱正陽節。端午節有吃粽子的習俗。

5、美國

從20世紀80年代始,端午賽龍舟已經悄悄滲入了部分美國人的運動習慣,成了美國發展最快的流行體育娛樂項目之一。

6、德國

端午文化中的賽龍舟在德國落地生根已經有整整20年的時間。

7、英國

在英國,全英中華端午龍舟賽影響力逐年擴大,已經成為英國乃至歐洲規模最大的龍舟賽事。

國傳承發展

1、先秦時期

朱宣鹹中國畫《端陽佳節》端午節最初為古代百越地區(長江中下游以南一帶)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端午日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據河姆渡遺址等的史前文化表明,早在七千年或更早前,就有了競渡所用的獨木舟和木槳。據考證,進行龍舟競渡的先決條件必須是在產稻米和多河港的地區,這正是中國南方地區的特色。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表明:早在上古時代,百越先民便創造出璀璨的高度文明,上古先民以“龍”為圖騰,在當時端午其實是拜祭龍祖的節日。

2、漢時期

漢代是中國統一後第一個大發展時期,南北的經濟文化交流使風俗習慣也互相融合。古人紀年、紀月、紀日、紀時通用天干地支,午月午日,“中正”也。漢代時南北統一,曆法變動,朝廷為了方便過節,規定每年的端午節改為陰曆五月五日。就現有文獻記載來看,兩漢時期的北方一些地方的端午風俗主要以避惡為主。

3、魏晉南北朝

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戰爭頻繁,人們飽嘗戰亂之苦,所以一些地方最重視的端午習俗莫過於“闢兵繒”了。風俗作為一種社會生活方式來説,隨着社會發展,一方面要受到上層的意識形態的影響,另一方面歷史上許多仁人志士的活動,也必然會在風俗生活中積澱。因此,本來端午節起源於民間的原始崇拜,但是到了漢末魏晉時,就又被賦予紀念歷史人物的內容。

4、隋唐時期

隋唐時期,端午節從風俗形式上都繼承了前朝。在文字記載上,節日風俗活動,大多演變為節日娛樂活動,充滿了節日的歡樂。唐玄宗《端午三殿宴羣臣探得神字˙詩序》中記述:皇宮端午日盛況,召來儒雅臣僚,大張筵席,“廣殿肅而清氣生,列樹深而長風至”。

唐代端午龍舟競渡尤其值得一道。在唐代全盛時期,經濟繁榮,人民生活相對穩定,在節日娛樂方面,一方面是上行下效,蔚成風氣,另一方面對民間的一些風俗活動也受到官府的支持。因此,競渡之風尤為鼎盛。

5、宋代

宋代以後,端午節許多風俗有了新變化。漢魏時以朱索、桃印施於門户,止惡氣驅瘟避邪,而宋代卻講究貼天師符。陳元靚《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雲:“端午,都人畫天師像以賣。”還有合泥作張天師,以艾為頭,以蒜為拳,置於門户上。

宋代,端午節風俗也被遼、金兩國吸收。在端午節還有拜天之禮、射柳之俗及擊鞠娛樂活動。

6、明清時期

到到了明代,端午節又吸收了金人射柳之風俗。明代把端午又稱“女兒節”。《帝京景物略》雲:“五月一日至五日,家家妍飾小閨女,簪以榴花,曰‘女兒節’。”不僅節日名稱有異宋代,而且民間風俗也有變化。北方無江水之便,也就不存在競渡。

明清時期,端午風俗活動形式變化雖不大,但是規模卻愈來愈盛行。尤其南方的龍舟競渡,成為轟動一時的盛舉。據《武陵競渡略》記載,龍舟競渡已不限於端午一天。而是“四月八日揭篷打船,五日一日新船下水,五日十日十五日划船賭賽,十八日送標”。

7、近現代

自民國以來,經過幾十年的.移風易俗,端午節許多舊的風俗已被人們遺忘了,但端午節仍是民間深受歡迎的傳統節日,粽子是不可缺少的佳節食品。

8、近現代端午划龍舟比賽

2006年5月20日,端午節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7年12月7日國務院第198次常務會議通過了《國務院關於修改〈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的決定》,正式將端午節列為國家法定假日,規定農曆端午當日放假1天。

2009年5月,中國已啟動端午節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程序,申報的遺產名稱為“中國端午節”。2009年9月30日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四次會議9月30日在阿聯酋阿布扎比審議並批准了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76個項目,中國“端午節”名列其中。這是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2022年4月29日,端午節(車陂龍舟景)、端午節(白廟蛋家游龍),被列入“廣東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項目編號Ⅹ-5。

  返回目錄>>>

文學記述

1、歌謠: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

2、諺語:

“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這首童謠所唱的便是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北方)

癩蛤蟆躲不過五月五。(北京)

端午不戴艾,死去變妖怪 。(西北)

午時水飲一嘴,較好補藥吃三年 。(南方)

喝了雄黃酒,百病遠遠丟。(山西)

有錢難買五月五日旱 。(山西)

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還要凍三凍。(上海寶山)

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江浙)

端午(五)請菩薩,端六發烏賊 。(江浙)

良辰當五日,偕老祝千年。(江蘇)

氹氹轉,菊花園,炒米餅,糯米糰,五月初五系龍舟節,阿媽叫我去睇龍船。(廣東)

未食五月粽,被褥不甘鬆。未食五月粽,破裘唔甘放。未食五月粽,破裘毋甘放。未食五月粽,寒衣勿入櫳。未食五月粽,寒衣未入櫳。食過五月粽,寒衣收入槓,未食五月粽,寒衣不敢送。未食五月粽,寒衣不入櫳,食過五月粽,不夠百日又翻風。(廣東)

3、歇後語:

端午節賣月曆——過時了。

癩蛤蟆躲端午——躲過七年級,躲不過十五。

端午節的黃魚——在盛市上。

4、端午節祝福語

1、端午已至,特送粽子一個,淡淡的粽葉香包着關心米、健康豆、甜蜜棗,最後用幸福繩紮緊。祝您端午節快樂!

2、夏日高温不退,生活枯燥無味,精神備明天,事事順心美夢圓,幸福之花永不謝。

3、端午伴着五穀,幸福填滿一屋;糖餡裹着幸福,吃下沒有苦楚;香粽艾葉同煮,走過漫漫長路;“粽”有情“艾”有意,一生和你共度。

4、片片葦葉片片情,天天擁有好心情。幾枚紅棗幾顆心,讓你開心又順心,鈔票有如粒粒米,包在一起送給遠方的您,祝端午節快樂、健康、長壽!

5、五月五是端午,粽葉飄香鼻尖傳。片片蘆葦片片情,點點紅豆寄情誼。粒粒紅棗心歡喜,滴滴雄黃吉祥意。年年歲歲端午節,分分秒秒幸福時。

6、一片艾葉,滲透情意的芬芳;一條龍舟,搏出熱情的高漲;一個,裹滿生活的蜜糖;一聲問候,願你心情飛揚。端午快樂!

7、迎端午,共歡度,拋除煩惱留不住;喝雄黃,戴香包,驅邪避禍去五毒;賽龍舟,打龍鼓,事業順利競相度;吃粽子,送祝福,願你美滿又饒富;端午安康!

8、收到這條短信,你就是“粽”經理;閲讀,你就是“粽”督;保存,你就是“粽”管;轉發,你就是“粽”裁;刪除,你就是“粽”統。“粽”之,端午快樂!

9、人生只有一條路,一條路上多棵樹。有錢的時候莫忘路,有難的時候靠靠樹。幸福時候別迷路,休息時候澆澆樹。端午節快樂!

10、端午節到了,祝你:事業過“午”關斬六將,家庭“午”谷豐登,生活“午”彩繽紛,才智學富“午”車,朋友“午”湖四海,人生“午”味俱全!

11、端午聞見粽葉香,你我歡喜買來嘗。紅線拴着貴如銀,吉祥如意好心情;藍線拴着福如海,團團圓圓好家庭;綠線拴着壽如山,活力四射好身體。端午節快樂!

12、糯米價格堅挺,端午節粽子走高。朋友短信送粽子,欲與天公試比高。祝你眼光別太高,手段高上高。身體能長高,事業步步高。血壓不升高,快樂高樂高!

13、粽子甜,願工作順利忙中有閒;粽子香,願經常鍛鍊身體健康;粽子鹹,願生活幸福常有餘錢;粽子黏,願朋友四海時時掛念!祝你端午節快樂!

14、粽子黏黏,思念甜甜;粽子軟軟,祝福閃閃;粽子香香,健健康康;粽子大大,財運佳佳;粽子多多,快樂多多。端午要快樂喲。

15、端午即到,願你“端”起“五”好:端起快樂,煩惱全消;端起吉祥,好運不倒;端起財運,廣納錢寶;端起前途,事業走高;端起幸福,如意逍遙!

16、角黍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祝福親愛的朋友端午節快樂!

17、今天是端午節,送你只香甜粽子:以芬芳的祝福為葉,以寬厚的包容為米,以温柔的叮嚀做餡,再用友情的絲線纏繞,願你品嚐出人生的美好和這五月五的情懷!

18、祝福不斷連連的,真情實意綿綿的,包成粽子圓圓的,吃在嘴裏黏黏的,味道總是鹹鹹的,化在心裏甜甜的。祝甜甜的你,過個甜甜的端午!

19、龍舟一盞,乘八方幸福之風,破四海好運之浪,龍粽一串,連四季幸福滋味,裹一年健康希望。端午節到了,祝您粽是快樂,粽是幸福,粽是愜意,粽是平安!

20、蕩起漿,推開浪,龍舟下水喜洋洋;艾草青,粽米香,快樂祝福冠羣芳;戴香包,喝雄黃,驅邪防病保健康。端午節快樂。

21、今天端午節!我收集世上一切美好的東西為原料,用無憂為外衣,以我的真心祝福為絲帶為你包了一個特別的粽子送給你!吃了它你永遠快樂,幸福!

22、端午將至,粽香千里;鶴起湖湘,銜粽而飛;用真誠的心把平安幸福包成一個大粽子送給您及家人,祝端午節快樂。

23、端午節來了,送你一個粽子,用祝福的粽葉,包裹一生一世的'幸福,一心一意的愛情,一點一滴的關懷,一朝一夕的開心,祝你心想事成,闔家幸福!

24、一笑憂傷跑,二笑煩惱消,三笑心情好,四笑不變老,五笑興致高,六笑幸福繞,七笑快樂到,八笑收入好,九笑步步高,十全十美樂逍遙,端午節快樂!

25、五月五日是端陽,各種風俗傳統揚,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撒白糖,掛菖蒲,辟邪忙,龍舟過江划槳忙,歡暢過節喜洋洋。願友人端午節快樂。

26、收到這條短信,你就是粽經理;閲讀,你就是粽督;保存,你就是粽管;轉發,你就是粽裁;刪除,你就是粽統。粽之,端午快樂!

27、端午節到了,雖然你身體很強壯。但屈原説:少打麻將,多鍛鍊身體,才能多吃粽子,胃口好,吃嘛嘛香,天天健康。

28、端午短信莫要藏,羣眾眼光賊雪亮,粽子到哪哪飄香,送你粽子短信道聲:端午節,吃粽香,快快樂樂朋友莫忘。

29、你是雄鷹,我是小鳥;你是大樹,我是小草;你是我老爸,我是你那位特調皮搗蛋的孩子,今天特意發短信給您過節呢!

30、端起安康,放下煩惱;端起輕鬆,放下浮躁;端起逍遙,放下困擾;端起幸運,收成微笑;端起祝福,温情圍繞。端“五”節日安康!

31、五月初五是端午,朋友特地送祝福:祝身體健康似老虎,聰明敏捷像小鼠,幸福好運奪門入,好事宅家跑不出,一個粽子一份情,一條信息一種意,端午佳節願您幸福起!

32、端午節,我送你一座後花園,園子裏栽的是智慧樹,流的是忘憂泉,開的是自在花,搭的是幸運橋,祝願好運好心情,端午節快樂。

33、端午節了,送你一顆好運粽,裏面包藏健康米,好運蛋,平安菇,快樂蝦,長壽花,幸運粟,如果你收到將會好運連連。祝你端午節快樂!

34、願幸福就像一根粽繩,緊緊地纏住你;願快樂就像一片片粽葉,團團地圍住你;美滿就像一陣陣粽香,久久地環繞你。衷心祝你端午節幸福快樂美滿!

35、送你一顆好運粽,裏面包藏:健康米,好運蛋,平安菇,快樂蝦,長壽花,幸運慄;如果你收到將會好運連連。祝你端午節快樂。

36、為你“端”來一生的幸福,為你“端”來一世的甜蜜,為你“端”來一年的平安,為你“端”來一季的健康,為你“端”來一天的吉祥,祝你端午節安康!

37、想念,不要太滿,只要讓我看得見;祝福,不要太多,發條短信即可;粽子,不要太大,只要肚子裝的下。怎麼樣,要求不多吧?端午到了,記得吃粽子啊!

38、在友誼旅途上,有時你看不到我在你身旁不是我把你遺忘,更不是讓你一人走是我選擇走在你身後,當你不小心跌倒,我就跑上去踩端午節快樂啊!

39、時至五月五,喜慶在端午。滿紙肺腑言,送你真祝福。事業展宏圖,如日在當午。財源滾滾來,金錢不勝數。身板硬朗朗,賽過小老虎。吉祥如意,非你莫屬!

40、端午節又到了,今年的我沒有準備特殊的禮物,只是準備了我的關心、誠心、愛心,這些統統送給你,祝你‘端午節快樂’。

41、雖然你身體很好,但屈原説:多鍛練身體,少打麻將,才能多吃粽子,天天健康。願老爸粽子裏來健康伴,端午裏來幸福長!

42、如果我是財神,就把財富都給你;如果我是月老,就把愛情全給你;如果我是壽星,就把健康全給你;只可惜我只有一條短信,但是可以把所以的祝福都給你。端午節快樂!

43、緣分,讓我遇見你;開心,自從認識你;牽掛,讓我想起你;端午,想要祝福你;短信,最先發給你;祝你,事事有喜氣;佳節,一切都如意!

44、心善是根,人和是本;尊師是方,重友是法;能忍是聰;會讓是明;遇難有勇,遇困有謀;小事糊塗,大事清楚;端午節愉快。

45、送你一顆好運粽,裏面包藏健康米,好運蛋,平安菇,快樂蝦,長壽花,幸運慄,如果你收到將會好運連連。祝你端午節快樂!

46、甜甜的豆沙粽子,美美的幸福生活;香香的大肉粽子,滿滿的萬事如意;鹹鹹的各色粽子,真真的祝福情誼:端午來臨,願你幸福健康,萬事如意。

47、鋤禾在端午,汗滴和下土,為了盤中餐,粽是不怕苦。端午節快到,提前送祝福,事業展鴻圖,機會不勝數。健康心中駐,快樂不迷路。

48、心飛揚,喜洋洋,鑼鼓聲聲迎端陽;粽子香,賽蜜糖,生活萬年長,喝雄黃,艾滿堂,龍舟競發爭弱強;祝你端午節快樂!

49、走過山山水水,腳下高高低低;經歷風風雨雨,還要尋尋覓覓;生活忙忙碌碌,獲得多多少少,失去點點滴滴,重要的還是端午開開心心。

50、碧綠的艾葉裏,包裹着幽香的粽子。幽香的粽子裏,有絲絲的祝福。祝福你生活每一天,幸福美麗,快樂如昔。祝端午節快樂!

51、天空吸引你展翅飛翔,海洋召喚你揚帆啟航,高山激勵你奮勇攀登,平原等待你信馬由韁。願你前程無量!端午節快樂!

52、端午到,嘗粽忙,嚐個棗粽香甜溢,祝願生活多甜蜜,嚐個肉粽滿口香,祝願家庭福滿多,嚐個豆粽有滋味,祝願愛情多趣味。端午節祝願生活如粽子多滋多味。

53、快樂粽語:餃子説:我代表吉祥;湯圓説:我代表如意;月餅説:我代表團圓;粽子説:我把好事都包起來,趁端午送給你!祝你端午節快樂!

54、端午粽子香,端午粽子甜,端午的祝福送心間;端午的粽子黏,端午的粽子滿,端午的問候不會晚。端午節又到,祝您端午快樂,好運連連。

55、端午節想你是最快樂的事;見你是最開心的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