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中元節的習俗是什麼

來源:文萃谷 1.21W

中元節對於我國人來説是那麼的重要,那麼在廣西地區他們又是怎樣度過這個節日的呢?下面由本站小編為你整理的廣西中元節的習俗,希望大家喜歡!

廣西中元節的習俗是什麼

  廣西中元節的習俗

在廣西,中元節一般提前一天,也就是在農曆七月十四過,又叫“七月半”“七月節”。傳説,以前廣西老百姓也在農曆七月十五過節。到宋朝末年,南方戰亂,廣西老百姓正準備過中元節,聽聞元軍大舉進攻嶺南,為避戰亂,只好提前一天過節了。後來便一直延續下來。

在廣西,中元節是個重大節日。這一天,很多單位都會“人性化”地提前幾個小時下班,讓員工回家過節。在包括南寧在內的許多地方的壯家,中元節是僅次於春節的重大節日,無論家境如何,都要割肉宰鴨、隆重祭拜祖宗的。

陽山人以七月十四日為目連節,多殺鴨祭祖,當日路無行人,名為“躲鬼”。壯族民間傳説,人死後靈魂會到天上去,由天上管着;只有到七月初七至十五,才能放假回到人間探親。於是,每年到了七月初七,姑娘們過完乞巧節之後,家家都忙於籌辦給祖宗祭拜的活動。

中元節的過法因地而異,最具普遍性的是:農曆七月十三之前,家家户户都搞大掃除,注意言行禮節,備好供品,一是表達對祖宗的敬重,二是展現子孫的治家本事;七月初八開始“接祖”,七月十二以前要把祖宗接回家,一日三餐點香供祭;七月十四、十五(有的地方是七月十三至十六),全家停止一切農事,置辦豐盛的祭品,舉行祭拜儀式、聚餐等。

七月十四,第一次祭拜時,往往是半夜起牀,天矇矇亮全家就開始聚餐了。七月十五日為“送祖”日,當晚要把所有的紙供品燒化,以示送給祖先帶回去享用。七月十六日走親戚,嫁出去的女兒,這天都要拖兒帶女回孃家。因此,有的民俗學家將壯族“中元節”稱作壯族“團聚節”,也稱“姐妹節”。

中元節依舊。不過,人們已不信鬼神,僅以祭祀禮儀,表示對逝者的緬懷,求的大多是親人團聚,共同祈盼的是家庭的和睦,民族的團圓。一位在埌西菜市選購五色紙鞋等祭祀貢品的劉奶奶告訴記者,中元節買些貢品燒,是為了表達對親人的思念,祈求家人健康平安。一家老小也可以趁過節的機會吃頓團圓飯,這在平時是很難得的。

  福州中元節的習俗

在福州,七月十五日這天許多人家備菜蔬及紙錢,並延請僧道行超度儀式,然後將所備供品的一小部分散形於空野,以施無主孤鬼,謂之“施食”。南平、古田、尤溪、光澤、大田等地,也有十五日施食的習俗。在泰寧,十五日之夜,人們在房屋前後、穀倉前、果樹下以及橋頭、河邊、路口等處,燃香點燭,焚化紙錢,供無家可歸的孤魂用,以保地方平安。上杭舊俗,在十五日這天,城中豎起幡竹,以招亡魂。各傢俱齋飯,放置於幡竹下。祭壇上一道士端坐誦經,壇兩側道士奏鼓樂,觀者如堵,俗稱“做月半”,又叫“上台”。祭畢,齋飯多為貧民與乞丐取走。連城、長汀等地則在十五日夜焚香、燒金銀紙,以祭祀野鬼。

農曆七月十五日,俗稱“七月半”、“做半段”。中元節,整個七月每一天均可活動。傳説,目連為減輕其母罪孽,於是日邀十方僧眾做盂蘭會,以普渡超生其母。中元節日,家家舉行家祭活動。除一般供品外,還須焚燒紙衣,供給祖先鬼魂在陰間享用。

福州“做半段”主要在近郊各鄉。七月十五,一年至此已過一半,故稱“半段”。“做半段”的時間,有的以十五日前後的半個月,有的更長。主要活動是定期輪流舉行全村性的大宴會,分別宴請親友,同時還要演幾天戲,據説是演給神看的。“做半段”浪費甚巨,而且還伴隨出現聚賭之風。

福州過中元節還有一種舊俗,即在此期間如果流行傳染病,會被認為鬼怪作祟,於是便要“遊塔骨”。“塔骨”是以竹編製成人的形狀(比人還大),披上某種神的衣服、戴上帽子,古里古怪,然後人套其中扛着走。入夜,“塔骨”前呼後擁,巡遊街坊抓鬼怪,連續七天。最後制一紙船,把捉到的作祟鬼怪關入紙船中,跑步吶喊着把紙船放到江中,讓其順流飄去,稱為“出海”。

  中元節是為了紀念誰

“中元普渡”是目前民間最重要的節慶之一。民間俗稱農曆七月為“鬼月”,相傳陰司地府於七月七年級這一天“開啟鬼門”,讓孤魂野鬼重返陽世享受奉祀,直到七月三十日才“關鬼門”。因此,農曆七月是諸事不宜、禁忌最多的月分。農曆七月十五日舉行的中元普度,是七月份普度祭祀的最高潮,在古代,民間在這一天以剛收成的新谷祭拜祖先。

《禮記。月令》載:“是女也(七月),農乃登?,天子嘗新,先薦寢廟。”在收穫的季節,天子象徵性的以新?祭祀祖廟,表達對祖先的敬意。由於祖先崇拜在中國人的信仰中佔了相當要的一環,所以“薦新”的習俗得以存活數千年,甚至在它已從國家祭典中消失以後,民間都還保持着薦新的習俗,並且集中在農曆七月十五舉行。

《荊楚歲時記》記載:“七月十五日,僧尼道俗悉營盆供諸佛。”

《玄都大獻經》載:“七月十五日,中元之節也。……是日地官校閲,搜説眾人,分別善惡。諸天聖眾,譜詣宮中,簡定劫數人鬼簿錄,餓鬼囚徒,一時俱集,以其日作玄都大齋,敵於玉京。及採諸花果,世間所有奇異之物,玩弄服飾,幢幡寶蓋,莊嚴供養之具,清膳飲食,百味芬芳,獻諸眾聖,及與道士。

與其日月講誦是經,十方大聖,高錄靈篇,囚徒餓鬼,當時解脱,一俱飽滿,免於眾苦。得選人中,若非如此,難可拔脱。”

中元普度是道教的“中元節”和佛教的“盂蘭盆會”兩個民俗節日的結合。

佛教的中元節是宣揚孝道為主,旨在勸善教化。而道教則是解脱超渡罪孽餓鬼。“盂蘭盆”乃梵文“解救倒懸”之意。“盂蘭盆經”所載目連救母的故事,自唐代以降,衍譯成目連救母的“變文”和“寶卷”,至宋代民間盛行“目連戲”,明清兩代目連戲又融合“西遊記”情節和雜技表演,內容更為豐富。

依據道教的説法,道教的.中元節是“三元”之一。正月十五日為“上元”,是天官賜福紫微大帝誕辰日;七月十五日為“中元”,是地官誕辰日;十月十五日為“下元”,是水官解厄洞陰大帝誕辰日。天官、地官、水官,合稱為“三官大帝”,民間俗稱“三界公”。上、中、下三元節誕辰,是對天、地、水三界神明的自然崇拜。

盂蘭盆供儀規自梁武帝大同四年傳入中國後,大行其道,雖經多次法難及歷史變遷至今不衰,正是由於其提倡之孝道符合我們中華民族傳統道德思想,儒家認為“大孝者,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有悠久文化的中華民族視敬老尊賢,上慈下孝為天經地義的美德,這也是佛教的基本精神。

中元地官赦罪清虛大帝,名舜帝,是黃帝的八代孫,因生母死,父再娶,繼母后來生了兒子象,其父、繼母及象常害舜,但舜事奉父母,相待幼弟,仍恭敬如一。在歷山耕作,在雷澤網魚,在河濱製陶,他所居住的地方人民相攜來聚,兩年成村邑,三年成都市,二十歲時以孝舉聞名天下,三十歲時堯帝以二女賜為妻並禪帝位。

舜事親至孝,所以中元節又叫“孝子節”,這天家家户户殺雞宰豬,準備極為豐盛的酒肉祭品,祭拜祖先與陰間鬼魂。同時民眾聚集廟宇中,豐盛祭品普施陰公,孝祭祖先,繼而普度遊魂野鬼,稱“中元普渡”。

七月十五日,也是佛教的“盂蘭盆節”,盂蘭盆節起源於民間故事《目蓮救母》,據佛教《盂蘭盆經》記載,釋迦的十大弟子之一目蓮尊者被地藏王渡化後,其母卻肆意胡為,毆僧罵道,閻王一怒之下把她打入地獄受苦。某日目蓮神遊地獄,見母親化為餓鬼,不勝悲哀,於是送飯給母親吃,沒想到飯還沒送到母親口中,就化為火焰。

目蓮無計可施,請教於佛祖,佛祖説:“你母生前罪孽太深,以你一人之力無法化解,必須仰賴十方僧眾,在七月十五日,備百味五果,置於盆中,共同祭祀,供養十方鬼靈,超渡眾餓鬼,才能解救你母的危難。”於是目蓮依佛祖旨意行事,蓮母才能脱離鬼道,升入天堂。後來的盂蘭盆會就是因目蓮救母之事而來的。

據《盂蘭盆經》所載,眾僧在四月十五日“結制”於廟中持誦經咒,一共過了九十天,到七月十五日“解制”。七月十五日是眾僧功德圓滿之期,相傳在這天修供,其福報可百倍。

佛教民眾在七月十五日做“盂蘭盆會”,以百味五果供養僧伽,以所得福報來為在生父母植福,也為去世父母超渡。而“中元普渡”則是用供品酒食祭祀不相干的孤魂野鬼,與佛教的“盂蘭盆會”是有區別的。

《帝京景物略》中載:“十五日,諸寺建盂蘭會,夜於水次放燈、日放河燈。最勝水關,次泡子河也。上墳如清明時,或制小袋以往。祭甫訖。輒於墓次掏促織,滿袋則喜,秫竿肩之以歸。”

《帝京歲時紀勝》載:“自十三日至十五日放河燈,使小內監持荷葉,燃燭其中,羅列兩岸,以數千記。又用琉璃作荷花燈數千盞,隨波上下。……都中小兒亦於是夕執長柄荷葉,燃燭於內,青光熒熒,如磷火然。又以青篙縛香燼數百,燃為星星燈。鏤瓜皮,掏蓮蓬,俱可為燈,各具一質。”

按道教信仰,七月十五日為職司管理陰間鬼魂的地官下降判定人間善惡的日子

古代人相信,人死後會變成鬼魂,悠遊於天地之間。中元普度祭拜無子嗣的孤魂野鬼,讓們也能享受到人世間的熱忱,是中國傳統倫理思想“博愛”的延伸。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