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科先進事蹟材料(通用5篇)

來源:文萃谷 7.17K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事蹟了吧,事蹟具有概括標明先進事蹟的主要內容或材料的用途。到底應如何擬定事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中醫科先進事蹟材料(通用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中醫科先進事蹟材料(通用5篇)

中醫科先進事蹟材料1

自參加工作以來,他一直堅持“對病人負責、對工作熱忱”的態度,腳踏實地、兢兢業業。在日常工作中,熱情接待患者,詳細詢問病人病情,耐心回答患者的問題,做病人的貼心人。為了能夠給更多的患者做更詳細的檢查,加班加點是常有的事,無論寒冬還是酷暑無一例外。在B超室的候診大廳裏,通常是同事們都下班了,可他的診室卻燈火通明,室外還有不少患者在候診。

業務上,他精益求精,嚴格要求自己,勤學善思,勇於創新。2013年,在全市率先開展四維產科超聲檢查項目,重點篩查胎兒先天畸形,有效地降低了畸形新生兒的出生,深得準爸準媽的信賴,受到廣泛好評,獲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目前該項目在滁州地區也處於領先地位,全市每年有近一半孕婦的產前超聲檢查都經他之手。他不僅努力學習新知識、新技術,而且很善於總結經驗及成果,在2014年及2015年的滁州市醫學會超聲分會學術年會上分別作了題為《四維產科超聲檢查體會》、《產科危急症超聲檢查思路》的學術報告,獲得了同行們的高度評價和認可,極大地提高了醫院在滁州地區超聲學科的影響力。

對於新開展的上肢血管、血液透析病人動靜脈造瘻術超聲檢查和腫瘤科PICC置管術後病人超聲血管評估,由於目前科室只有他一人做這項檢查,為了不耽誤這些危重患者的及時診治,他經常犧牲自己個人休息的時間,加班加點。通過與這些患者的接觸,並結合自己的學科知識,在這個領域他也有了一些自己的體會和見解,並及時向院領導和相關科室作了彙報和溝通,獲得院領導的充分認可。他提出:“這些病人都是飽受病痛折磨的人,保護他們的血管就要像保護我們的眼睛一樣,一個人只有兩隻胳膊,這邊的血管壞了,可以用那邊,如果那邊也壞了,怎麼辦?所以,我們不能等病人的胳膊腫了疼了再來處理,而是應該在置管前、造瘻前就充分做好血管的評估,選擇條件較好的血管,這樣就能減少血栓發生的機率,做到未雨綢繆,就能減輕病人的痛苦。將來有條件,我們有了自己的超聲介入診室,可以在超聲實時引導下進行穿刺和置管,那麼就能有效避免誤穿、反覆穿刺的發生,這都是很好的技術”。

作為一名青年超聲醫師,他深知自己還有很多不足,需要不斷向老師和前輩們學習。他認為:“要做好一名超聲醫師,不僅要學習自己的專業學科知識,還有一個特別重要的方面,那就是要多向臨牀的老師請教,和臨牀多溝通。臨牀需要的,就是我們要做的,臨牀困惑的,就是我們要研究的”。例如,剖宮產術後子宮切口瘢痕妊娠,正是由於臨牀存在極大的困擾,中醫院也曾出現過這樣兇險的案例,現有的資料不多,為此他做了很多工作,反覆大樣本對照觀察,總結了一套可行的診斷方法,給臨牀提供了重要的信息。還有一次在給一位高齡孕婦(孕36周)檢查時,發現羊水過少、臍動脈S/D異常升高,舒張期血流消失。根據他的超聲檢查經驗,胎兒存在嚴重的宮內缺氧,隨時都有發生宮內窘迫的危險,他立即聯繫了主治醫生,説明了病情並告知家屬,主治醫生隨即上報醫務科,請予剖宮產手術。第二天,孕婦的婆婆親自來到診室,當面告知母子平安並表示感謝。

沒有追求與理想,人就會碌碌無為;沒有信念,人就會缺失人生航線的座標。在工作中,他始終能做到勤奮肯幹、開拓創新、得失不計,他的目標就是要當好臨牀的左右手和患者的小旗幟,盡職盡責、踏踏實實地完成工作任務,為醫院發展盡一份力。

中醫科先進事蹟材料2

通過廣泛的宣傳學習活動,使民族地區的幹部羣眾和麪臨就業的大學生,接收一次深刻的思想作風、工作作風和民族團結的教育,把王萬青同志的精神轉化為廣大幹部羣眾的工作動力和思想保證。

我被王萬青克服種種困難,獻身基層衞生事業,全心權益為藏區羣眾百姓送醫送藥的奉獻精神所感動。在王萬青身上,我感到了堅守的強大力量,甘於奉獻優秀的品格,感受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他身上的生動體現,我要以王萬青為榜樣,在工作中踐行愛崗敬業、艱苦奮鬥、執着追求的精神,在為患者服務中實現自身的價值。

通過 學習王萬青同志的先進事蹟和總結心的體會,培養我大公二無私的奉獻精神,學習王萬青的可貴品質和崇高精神。

看了王萬青的報道,深受感動,一個上海重點醫科大學畢業的高材生,能夠42年紮根草原,為當地羣眾看病送藥,這樣精神令人敬佩。更為難能可貴的是,他始終對妻子不離不棄,幾十年來,從容、樂觀地面對生活中的誘惑和變化,他的一生平淡而不平凡。作為年輕的醫務工作者,應該以王萬青為榜樣,珍惜眼下良好的工作環境,在工作中踐行王萬青那種愛崗精神,進一步做好本職工作,為廣大患者提供優質的醫療服務。

西部民族地區條件艱苦、經濟落後,王萬青始終堅守自己青春時代的理想和追求,以實際行動完成了從一個外鄉客到草原人的轉變,他以草原為家,用高尚的醫德和精湛的醫術贏得了藏區人民的認可和尊重。王萬青對人生道路的選擇帶給我們深刻的啟示,我們人生座標的設定必須與祖國的需要、社會的需要以及人民的需要緊密結合,只有在基層實踐中獲取新鮮的工作經驗,汲取成長的精神動力,才能實現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的有機統一。

王萬青是我們身邊的典型,他的精神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在艱苦的地區創造條件、艱苦學習不斷提高醫療技術水平,在位藏區人民服務的過程中實現自身的價值;二是在醫療服務過程中,視藏族同胞為親人,全心權益為他們服務,得到了當地的羣眾的尊重和認同,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實現了當初的誓言。王萬青的實際證明,我們社會的核心價值觀沒有變,那就是“祖國的.需要就是個人的志願,在人民羣眾的過程中實現自身價值”。王萬青做的看似都是些平凡的事,可是這些平凡的是能堅持做42年,的確很不容易。我們身處甘肅這樣一個經濟欠發達、科研條件相對落後的身份。年輕知識分子有時候會對環境和條件有不滿的情緒,可是王萬青卻為我們樹立了榜樣,中青年工作者要能夠甘於清貧、耐得起寂寞,要熱愛自己的事業,甘於為之奉獻。多年來王萬青無時無刻不在想念着家鄉,一邊是對故土親人的深切思念,一邊是缺醫少藥深受病痛折磨的藏族同胞,王萬青在一次次的回城潮中輾轉反側,但最終,他還是選擇了留下。

向王萬青同志學習,就要學習他追求理想、淡泊名利的優秀品格,學習他心繫羣眾、民族團結的高尚情懷,學習他紮根基層、無私奉獻的尊尚品質,學習他艱苦創業,奮發有為的敬業精神。王萬青同志是一位愛黨、愛國、愛人民、獻身藏區醫療衞生事業,維護民族團結進步的傑出典範,是優秀共產黨員的突出代表,他的事蹟在平凡中折射偉大,細微處體現崇高,是廣大幹部羣眾,特別是少數民族地區幹部和在校大學生學習的榜樣。

中醫科先進事蹟材料3

有一種追求,看似平凡無奇,它卻成就着不凡的業績;有一種追求,看似樸實無華,它卻輝煌着一個人的一生,那就是:熱愛中醫,甘於奉獻。作為一名40歲左右中醫門診醫生,他看上去還那麼年輕,但是他的中藥卻是遠近聞名,他就是中醫院醫生周道春。

説到中醫中藥文化的博大精深,在人們印象中中醫中藥在養生保健方面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治病救人方面似乎西醫要來得快些。但是前不久因為一些事,讓人着實領教到中醫中藥的神奇,也讓筆者真正近距離認識了周醫生。一位朋友長期從事伏案工作,因為頸椎病嚴重影響到工作和生活,她原本患有強直性脊柱炎,長期吃激素類藥物,西藥這方面是不能考慮了,很多理療項目也不能做,除了鍼灸。無奈神經壓迫症狀太嚴重了,而且朋友也不能耐受針炙,治療效果自然不明顯,症狀越發嚴重。她讓筆者帶她找周道春醫生看看,據説這位醫生素有“周半仙”之稱。筆者以前只是聽説,從沒接觸過周醫生,礙於朋友請求,抱着試試看的態度找到了周醫生。雖然中藥沒有副作用適合養生保健,但是在治病除痛方面筆者還是側重於西醫。看了檢查單,周醫生詳細四診之後開了五副中藥,筆者看了下也就幾味中藥,也沒開西藥。他只是將中藥煎服法詳細告知患者,先吃吃看吧,不行再想其它辦法吧!這是周醫生的原話。老實説,當時也就是抱着將信將疑的態度。所謂病急亂投醫,筆者只是希望能幫朋友做些事,至於效果自然要看吃藥後才能確定。在陪朋友就診全過程裏,至始至終周醫生都是面帶微笑心平氣和,這樣的醫生有時本身也是一種正能量的傳遞。朋友回家就開始煎中藥喝,第一天沒有什麼變化,到第三天早晨打電話給筆者,電話那頭她興奮告訴筆者,感覺疼痛好些了,上肢能抬高而且好像也沒有之前那樣僵硬了。筆者聽了之後心裏還是有點犯嘀咕,就幾味中藥,有那麼神奇嘛?朋友吃了五副中藥之後,迫不及待的讓筆者帶她再去找周醫生,去時病人很多,就陪朋友在一邊等,一邊看他給病人看病。周醫生看病那才叫四平八穩,無論病人如何多,始終堅持認真耐心,有時候遇到老人家,看上去狀態不好的,都是親自攙扶病人就座。後來聽朋友説她又去複診幾次,最後一次去時,周醫生説不用吃藥了,只要按照他教的方法堅持頸部活動就可以了。至今朋友頸椎病沒再復發過。

也許是説者無心,聽者有意,一次筆者先生同事到他辦公室玩,談及臉上患有激素性皮炎痛苦不堪,西藥是不敢吃也不能塗,但是臉部癢痛症狀卻很明顯。曾經如花似玉容顏現在變得紅一塊白一塊的,到了夏季更是痛苦不堪。之前看了不少地方始終不見效果,先生就建議她試試吃中藥調理,反正中藥也沒多少副作用,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事實。如果説上次筆者是半信半疑,這次找周醫生則有點想挑戰的意思。周醫生在詳細四診之後還是隻開五副中藥,依然謙遜地説回家吃吃看吧,如果感覺皮膚不痛不癢症狀好些就再來。幾天過去沒有接到電話複診,想必這中藥也沒有那麼神奇,也就沒再多問。沒想到後來筆者先生告訴她説同事吃了中藥效果很好,臉部感覺舒服多了,因為不好意思麻煩筆者,她自己找周醫生又開了中藥,還一直在吃呢。為了美她打算堅持吃一段時間中藥,最重要的是她從周醫生那裏懂得一個道理,像她這樣的皮膚毛病更多的需要內調而非外治。這以後遇到難纏的問題都喜歡讓病人找周醫生,他都是隻開五劑中藥先吃吃看,這句話已成了他謙虛待人的口頭禪。

作為一名醫生,他總是從病人的角度出發,理解病人的困難,設身處地為病人着想,盡力讓病人少花錢看好病,能用中藥解決的儘量不開西藥,能不用檢查的就不檢查。在病人當中樹立了良好的口碑,病人之間口口相傳,慕名前來的病人越來越多,以至於他每天都不能按時下班,有時候病人實在太多了,就讓家人將飯送到單位,簡單吃點再接着看病人。因為有很多病人很多來自農村,難得上來看病,不忍心讓病人等太久。即使節假日休息,只要有病人打電話,他就到醫院來上班。他經常説的一句話:“生病也不能分節假日,人家也是沒辦法。”樸實的話語裏透露出周醫生滿滿的責任心和愛心。

中醫科先進事蹟材料4

古語云:寧治十男子不治一婦人,寧治十婦人不治一小兒。凡人皆知小兒疾病診療不易,戲稱兒科為“啞科”。小孩子都是父母心頭肉,任何一點不舒服都會引起孩子哭鬧,長輩的驕縱,父母的疼愛伴隨着孩子們的哭聲,所有承載給兒科醫生身上都是壓力。小孩子身體適應性低,體質敏感嬌弱,容易生病,所以醫院裏兒科門診一直人滿為患;所以,做兒科醫生要付出的不僅僅是愛心和耐心,還需要強健的體質和強大的心理承受能力。

説起中醫院兒科醫生朱培林,他那質樸、正直、平易近人為很多人所稱道。有很多家長小時候吃着朱醫生中藥長大的,如今自己的孩子生病了還是找他看。他作為一名中醫兒科門診醫生,每天要面對大量的門診病人,遇到有季節性流行病時,門診量更大。孩子們來看病了,只要掛了號就必須看完,有時候一個上午坐診下來,連喝茶的功夫都沒有,即使這樣他也能始終保持和顏悦色,無論孩子有多鬧,他都不厭其煩。給小孩子看病不同於大人,沒有明晰的説明,更多的需要醫生多詢問細觀察。兒科門診有一個奇怪現象,醫生一搭脈,家長就不説話,總覺得醫生摸摸聽聽就能知道原因了,這時候就需要醫生耐心地問診了,可是這一問不要緊,家裏來的人少還好,一問一答之間思路也很明晰,就怕家裏來的人多,醫生一問,家長搶着答,單選題立馬變成多選題。還有的家長更奇怪,怕醫生用藥重了,刻意將病情説輕點,有的家長怕醫生不重視,又刻意説重點,這時候就要考驗醫生的診斷水平了。朱醫生總是能通過細緻入微的望聞問切,給予準確的辯證施治,他開的中藥一般被家長稱作為“香茶”。

對濫用抗生素副作用的擔憂也讓家屬帶孩子看病的同時依從性很差。有時候孩子的病看過了,藥也拿來了,朱醫生也交代清楚了:中藥如何服,配合的西藥如何吃。結果家屬還是問個不停:中藥苦不苦?西藥有沒有副作用?喂不下去怎麼辦?諸如此類的問題讓人應接不暇。更有甚者,有的家長在家藥喂不下去,將孩子帶到醫院喂。生病總得有個過程,道理人人都懂,但是作為家長一旦遇到孩子生病了,就會有些不理性,總希望可以藥到病除。經常有的孩子回家才吃一兩次藥,家長就打電話詢問朱醫生,燒為什麼還沒退完?咳嗽為什麼還不停?這樣的電話幾乎每天都接到,可無論白天晚上,他都是耐心給予解答。他經常掛在口邊的一句話,為人父母,能理解家長的心情。

作為一名兒科醫生,除了有過硬的醫術外,還要有高度的責任心。有一次,有位家長半夜裏打電話給他,説發現孩子用藥後面色通紅,一直睡覺不醒。在電話裏看不到患兒情況,他讓家長立即將孩子帶到醫院,親自查體再加上仔細詢問之下才發現,原來家長給孩子一天藥量當成一次喂進去了。虛驚之後家長也很不好竟思,畢竟大半夜裏還驚動醫生。他卻安慰家長,能理解家長的心情。這樣的事例還有很多很多。

作為一名兒科醫生,除了看病還要面對一些醫學之外的問題。曾經在門診親眼見到過這樣一個例子:一個小孩子生病了,家裏來了父母還有老人,朱醫生在看病問診的時候就聽那小夫妻抱怨帶孩子的老人,一定是給孩子吃了什麼不乾淨的東西,衣服也穿少了。眼看着兩代人在為孩子生病引發的爭吵就這樣你一言我一語的開始了。小小的診室裏孩子的哭聲,家長的吵架聲,沸騰着至少有80分貝的噪音,再加上一些孩子排泄物的氣味,讓人不堪忍受。沒想到他倒是一副淡定自若的樣子,一邊看病一邊勸架。既要安撫老人委曲,還要指導年輕父母負起責任。真是打心底裏佩服他,換作旁人估計吵就被吵暈了,還談什麼看病!

《2015年中國衞生統計年鑑》數據顯示,我國平均每千名兒童只有0.43位兒科醫生,而在美國,這一數字為1.46位。醫患比例嚴重失調,導致兒科醫生每天都是超負荷運轉,而朱醫生這一堅持就是30多年。作為一名兒科醫生,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堅持,體現的也不僅僅是奉獻精神,更是無私的境界。正所謂“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中醫科先進事蹟材料5

他出生在醫學世家,耳濡目染,從小就希望長大成為一名醫生,為病人解除痛苦。見到了各種病人的疾苦,大學聯考後如願以償成為一名醫學院學生,在五年的醫學生涯中,他學習刻苦,成績優異,實習的時候,多次受帶教老師表揚。2002年7月他來到了天長市中醫院開啟人生的新篇,跨入了職場生涯。從住院醫師到主治醫師再到副主任醫師,14年的醫生生涯,他勤奮工作,始終以科學的態度信服別人,以崇高的醫德塑造自己,在平凡的崗位上熱心服務病人。

工作以來,沒有完整的節假日,只要醫院需要,不分白天黑夜,只要病人需要,風雨無阻。把苦、累、髒留給自己,將樂、安、康送給病人。他曾經持續給一位沒有心跳呼吸的病人按壓一個多小時,只是源於對職業的執着和對生命的敬畏,不想如此一個鮮活的生命就這樣結束。有時遇危重病人,他以院為家,一夜一夜的守護,直到病人轉危為安。曾經有一次千辛萬苦把病人搶救成功準備出院,病人卻因其他疾病突然死亡,但是患者家屬還是非常感謝他,因為家屬能感覺到他的堅持不放棄,這是對生命最高的尊重。“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待患者如親人。”簡單的話語卻是要有強烈的責任心和職業操守的人才能做到。

2012年,他在江蘇省人民醫院進修呼吸內科,1年的進修時間中他刻苦學習、虛心請教,深受黃茂主任的讚賞。回到醫院後參加了數十次呼吸危重病人的搶救及會診,把一個個病人從死亡線上拉回,與同事們一起開啟了醫院呼吸危重病人搶救的新紀元。與張曉東醫生一起開展了氣管鏡的檢查與治療,提高了醫院呼吸系統疾病的診治水平。在內二科工作,雖然他的專業是呼吸內科,但他們科是綜合內科,什麼樣的內科病人都有,本着對病人負責的態度,他一直堅持不斷學習,主動請教。14年的堅持,不為什麼,只因為病人以命相托,他要以心相對。在本科室同級別的醫生中,他始終病人最多,服務最好。病人多,事情就多,除了外出學習,長年累月堅持早晚查房,瞭解病人病情,以便拿出最好的治療方案。對病區急危重病人的診治能做到隨叫隨到,對院內急危重病人的會診也同樣如此。一週工作時間70小時以上成為常態化。工作過程中經常遇到病人送紅包的情況,他一概婉言謝絕,實在推不掉的就悄悄的給病人存在賬户上。

作為一名醫生,他深深懂得敬業精神至關重要。敬業就是要忠於職守、熱愛本職工作;就是要以病人為中心,全力為病人解除痛苦;就是要對工作精益求精,對患者極端負責;就是要關愛病人,甘於奉獻。選擇了醫生這個職業,就選擇了神聖,選擇了偉大,選擇了高尚,選擇了奉獻。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