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網遊搶孩子要嚴格監管更要真情溝通

來源:文萃谷 3.2W

3月1日起,由文化部、教育部等八部委推出的網絡遊戲未成年人家長監護工程正式啟動。一旦未成年人沉迷網絡遊戲,家長可實名舉報並叫停其遊戲賬號。不過,記者這兩天在採訪中發現,針對這些看似嚴格的監管措施,不少孩子早已想出了種種應對之策,目前看起來似乎還挺有效,這不免讓人產生了“監管成浮雲”的擔憂。

與網遊搶孩子要嚴格監管更要真情溝通

對策應對政策,監管會否成浮雲

記者昨日登錄《征途》、《傳奇》等多家網遊網站,發現“家長監護工程”專題已被放在了醒目位置。點擊進入後,申請流程和相關資料一應俱全。而與此同時,不少酷愛網絡遊戲的學生似乎早就想出了應對的辦法。不少玩網遊的學生透露,自己同一個遊戲的賬號幾乎都在2個及以上,不擔心家長“封殺”他們。

在南京某重點高中就讀的高二學生馬邊揚已有幾年網遊經驗。“我是未雨綢繆啊,呵呵!”小馬告訴記者,“之前玩遊戲,我就習慣多註冊幾個賬號,因為這樣升級比較快,大號、小號之間可以互轉。現在既然家長要監護,我隨便給老媽一個小號就行,不礙事。”

南京24中七年級學生肖力(化名)每天花三四個小時玩網絡遊戲,這大大超出了父母為他規定的一個小時的上限。“要是父母舉報你怎麼辦?”記者問他。“沒事,我已經從淘寶上買了幾個賬號,這都是用別人身份證註冊的,父母查不到我到底在玩哪個,他們也就沒法舉報了。”南京一所外校的八年級男生朱濤更是得意地介紹了一個經驗,“我決定以後只登錄遊戲的英語(論壇)界面,這樣他們看不懂,也就沒法管我了。”

知易行難,家長還得先“補課”

“我連孩子在玩什麼網遊都不知道,怎麼舉報?”孩子在中華中學就讀的李女士就對記者説,“每次看到的遊戲都不一樣,一會兒在打架,一會兒又在打球,根本不知道他在玩什麼,怎麼去‘監護’呢?”

加入到“網遊家長監護工程”,對許多家長來説還真是個技術活。因為,家長在舉報前需要了解孩子當下在玩什麼遊戲,登錄遊戲的時段及時長、遊戲角色級別、賬號、角色名等相關資料。一份調查報告顯示,46.4%的未成年網遊用户的父母對網遊並不瞭解,短時間內要讓他們知道如何舉報,的確不容易。不過,孩子在梅園中學上高二的'楊先生就説,雖然自己也覺得登記有些繁瑣,但想到這能讓孩子不再沉迷網遊,再麻煩也沒事。

對於家長的煩惱,省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副所長徐琴認為,“其實,這從某一方面也説明了父母對孩子的不瞭解。連孩子在玩什麼都不知道,稱職嗎?”有鑑於此,“家長監護工程”在流程中設計了“回訪監護人”和“與監護人協商處理方式”兩個重要環節,不但能幫助家長增加對網遊的瞭解,還能增進他們和孩子的溝通。監護工程試運行期間,“完美時空”網遊公司一年來收到的家長諮詢有1023件,但最終封號的只有4件。對此,公司工作人員解釋説,“永久封禁並不是最妥善的解決方式,我們的客服人員很大一部分精力都用於家長和孩子之間的溝通,尋找最合理的解決方式。”通過溝通,很多“網遊煩惱”也迎刃而解了。

要嚴格監管,更要真情溝通

溝通,不但可避免生硬的封殺與叫停,還能有效消除兩代人之間的隔閡。這一點,或許是不少家長在“封殺”前沒有想到的。

“玩遊戲是人類的天性。每個人小時候都喜歡玩遊戲,難免痴迷。只不過隨着時代的發展,當年的玩石子變成了現在的高科技網遊。”南京師範大學知名社會學者王少磊對記者説,“對遊戲要有平常心,不要太過緊張。其實,家長與其一味地責怪孩子、封殺網遊,不如捫心自問,是不是我們陪孩子的時間太少了?”

的確,從此前“家長監護工程”在部分城市試運行的反饋來看,一味地封殺,並不能讓孩子擺脱網癮,反而會讓父母站到孩子的對立面。其後果,就是“逼”着孩子去找對策。現實中,反倒是一些放下身段、以平等姿態和孩子溝通的父母,不但帶着孩子走出網遊,和孩子的關係也更融洽了。王少磊的女兒今年9歲,在“和網遊搶孩子”這場仗上,他贏得很漂亮。“她也喜歡玩遊戲,但我們沒有一味禁止,而是一有空就帶她去郊遊、野炊、農家樂、釣魚,換着花樣讓孩子玩。上個週末,我們朋友幾家人一起去了揚州,幾個孩子在大自然中玩得特別開心,早就忘了什麼升級打怪了。”

在著名網癮治療專家陶宏開教授看來,未成年人沉迷網遊不僅僅是家庭問題,更是社會問題。“治標更要治本,如果政府直接把有害的網絡遊戲消滅了,還需要家長監管嗎?何況,家長更多的責任是引導和教育孩子,而不是監管。”陶教授告訴記者,到2009年底,全國網癮青少年已達2400萬,1800萬青少年有網癮傾向。不過,網癮不是孩子的錯。要想治本,政府部門必須在源頭加強監管,清理那些製造、販賣有害網絡遊戲的企業。不把污染源拿掉,網絡環境不可能淨化。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