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大班案例分析及反思(精選6篇)

來源:文萃谷 2.75W

幼兒園大班老師在案例分析背後,要有自己的反思並將經驗應用到自己的教學中。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幼兒園大班案例分析,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幼兒園大班案例分析及反思(精選6篇)

幼兒園大班案例分析及反思 篇1

【案例描述】

進入大班第二學期,孩子們隨着年齡的增長,自我意識有了很大的發展,已經形成了自我的內在價值觀,社會性發展也有顯著性提高了。在同伴之間的關係上,產生更多的情緒等,也因此更容易出現爭執、吵鬧等情況。於是處理孩子們接二連三的告狀便成了我額外的“負擔”。不僅要“洗耳恭聽”,而且要“及時處理”。所以我在繁忙的教學工作中多了一種“調節員”的身份。當我發現這一現象時,我對此進行了特別的關注。在一個上午的帶班中,我粗粗記錄了幼兒的告狀。從晨間活動到餐前的這一段時間內,歸類了一下,大致有以下幾種情況:

1、看熱鬧型:“陳老師,樂樂摔倒了”、“陳老師,謝依娜又遲到了”……

2、求助型: “陳老師,我的椅子找不到了”、“陳老師,他不跟我拉手”……

3、揭發型: “陳老師,她洗好手沒擦毛巾”、“丁盛又在插嘴了”……

4、辯解型: “是他叫我多拿一塊餅乾的”、“陳老師,《成長快樂》媽媽沒寫好,所以沒帶來”。……

情況分析:上面的幾種情況1、可以發現很多的告狀其實都源於幼兒生活與交往間對規則執行的一種衝突。2、對於大班孩子而言,他們的思維能力,獨立性等還很差,依賴性較強。他們還不能應付和處理髮生在他們身上的問題。3、同伴間的矛盾、摩擦等都會引發幼兒的告狀行為。面對孩子們的告狀,不應該以簡單的呵斥或回絕來維持所謂的正常的教學秩序。因為對幼兒來説,生活即教育,問題即教學。既然幼兒已經能發現問題而尚未有解決問題的能力,那我們就應該引導幼兒學習自己去解決,對大班幼兒來説更有助於其社會性的發展。

我的措施:

1、問題討論

在一個下午,我組織幼兒進行了一次討論。首先,我例舉了發生在孩子們身上的一些“告狀”案例,引導他們針對這樣的“告狀”進行討論:在這樣的情況下,需不需要告訴老師?可以怎麼做?

如:繪畫活動中多多與小小蘇為了一支藍色的油畫棒而鬧起了意見,多多忍不住把小小蘇推倒在地上,小小蘇將這事報告了老師。老師批評了多多,可多多告訴老師是樂樂讓他推的。過了幾分鐘後多多又告訴老師:“小小蘇昨天還打小多了!”

KK:需要告訴老師的,打人是不對的。

賢賢:要告訴老師,這樣他們就不會打架了。

毛毛:不用告訴老師的 ,我們自己先解決,解決不了再找老師。

……

利用同伴間的積極討論、交流看法,我們大致統一了意見:如果有發生小朋友受到傷害的要第一時間告訴老師,讓老師來處理。如果你發現其他小朋友沒有遵守規則的你可以直接去提醒他改正。如果別人搶了你的玩具或打了你,可以嘗試自己和他交涉,不行的話可以請別的小朋友幫忙,再不行可以請老師幫忙,等等。

2、角色模擬

我請事先安排好的幼兒進行真實案例的模擬,然後請個別幼兒嘗試解決。最後集體評價並討論是否有更好的解決方法,如果這個方法行不通還可以怎麼做等等。利用同伴間的相互學習,共享彼此不成熟的觀點,最終在分析彼此想法的基礎上找到一個最好的方法。

經過引導幼兒發現問題的討論和移情訓練很好地使幼兒解決問題特別是在處理同伴關係中的能力得以提升。以後在遇到類似的問題還是會有幼兒在第一反應下來告狀,但只要我一提醒:這個需要告訴老師嗎?能自己先來解決嗎?幼兒就會馬上意會然後自己去做。現在,班上的告狀聲逐漸減少但還是會有,我想只要我們堅持正確的教育方法,隨着孩子自制力和自主性的逐步發展,這樣的告狀聲會越來越少,而幼兒間的相處也必將會更和諧!

幼兒園大班案例分析及反思 篇2

一、案例現象

趙文豪小朋友胖嘟嘟的,非常可愛,可是他有一些習慣很不好。

觀察一:晨間自由活動時他會帶着同伴在教室或幼兒園竄來竄去,追逐打鬧;玩積木時,他會把所有的積木都扔在地上;小朋友正聚精會神地聽講,他卻和周圍的小朋友頭碰頭講得熱火朝天,手舞足蹈……

觀察二:繪畫活動開始了,他趁老師不注意,拿着記號筆在畫紙上、桌布上亂塗亂畫,要不,就拍着桌子大聲叫“我畫不來”,當老師走近他時,他就對你笑嘻嘻的,讓你又好氣又好笑。

觀察三:他的口語表達能力較差,一緊張就小臉漲得通紅,讓他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有時也會結結巴巴説不清楚,有時直接説“我不會”。

觀察四:自理能力特差,可以説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他媽媽對他是一點辦法都沒有。

二、案例分析:

1、好奇心很強。這時期的孩子好奇心理很強,不管對什麼東西都很感興趣,而且,我們這裏的積木他以前根本沒玩過,尤其是那些好玩好看的、自己沒有的一些東西他們總想弄個明白,想個究竟,因此他們會玩玩弄弄,甚至把玩具弄壞。事實上,孩子所表現出的惡作劇、小破壞有時並非真的壞行為,但卻是一種不利於他人的行為。

2家庭環境的影響,在家裏,他是小皇帝,上面還有一個姐姐,長他6歲,他提出的條件不管是合理的還是不合理的,人人都會答應,使他養成了唯他獨尊的性格,以致,什麼都不會,因為有人包辦了。

三、措施與效果:

不良的習慣,不是説一時就能改正的,我軟硬皆施,表揚和批評相結合,每天對他吹耳邊風,睡午覺時,摸摸他的頭,拍拍他的背,把他哄睡,孩子也會反思的,逐漸,他慢慢改掉了這些不良習慣。針對趙文豪畫畫時的表現,我讓能力較強的幼兒坐在他的身邊,時常關心他,照顧他,還手把手的教他勾線,教他塗色。並與家長取得聯繫,在家多為孩子添置一些繪畫工具,讓他在家裏塗塗畫畫,培養他的興趣。針對孩子口齒不清、説話結結巴巴這一問題,我在平時注意與孩子多交談,讓他重複其他幼兒的回答,並時常找機會讓他在集體面前講述。另外,請家長平時用普通話與孩子交談,讓孩子在家多聽故事,多接觸語言環境,在每次的外出活動中,陪伴在他身邊,引導他描述周圍的景色、人們的活動,讓他複述別人的話,漸漸地孩子的語言有了較大的進步。還有,午睡起牀,讓他自己穿衣,他每次都穿的滿頭大漢,我用鼓勵的眼光看着他,向他豎起大拇指,現在,穿衣服對他來説,已經很拿手了。

現在趙文豪已有了可喜的進步。早上來園時很有禮貌地向老師問好;和小朋友能友好的相處;繪畫時不但能根據老師的範畫進行勾線,還能通過想象進行添畫;有時還主動幫忙清潔教室、給小朋友講故事。

幼兒園大班案例分析及反思 篇3

情節描述: 陽陽是我們班的開心果,活潑開朗的一個小男孩。陽陽在激勵吃飯從來不動手,就是等着爺爺奶奶來喂他,不喂他他就寧願餓肚子。於是我想個辦法改變陽陽的.這一行為。今天我看見他旁邊的小朋友在大口大口地吃飯,可是陽陽就看着這份飯菜一動不動,突然我看到了眼前的旺仔小饅頭(陽陽非常喜歡的零食),於是我就跟他説:“你今天自己吃飯我就獎給你小饅頭。”他猶豫了一下,點點頭。

評價分析: 據小班的年齡特點,大部分孩子在家都養成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習慣。剛離開家人的照顧很多幼兒還不是很適應。作為教師的我們應該正確理解幼兒的行為,然後根據問題的情節嚴重給孩子一個慢慢糾正的過程,千萬不能批評,這樣會使幼兒進餐的食慾。在盛飯菜的時候請保育員老師注意不要一次性盛的過多,給幼兒自己體會自己吃完飯的成就感。事後也要和家長多交流、溝通,以便家園一致,促進孩子的進步。 所思所悟: 現在的幼兒都在優越的條件中長大,這些行為習慣的養成不得不讓人感慨。我們要組織家長學校、家長開放日或者家園聯繫欄,告訴家長几個有效的方法,如:學小兔、大嘴寶寶等,讓家長也鼓勵孩子自己吃飯的習慣;告訴家長孩子自己吃完時要及時給他表揚,如小紅花等。希望在家長和幼兒園的一起努力下,讓孩子慢慢養成自己吃飯的良好習慣,當然也適當改變幼兒的挑食習慣。

幼兒園大班案例分析及反思 篇4

情景表現:

三個大班小朋友在大型玩具上滑滑梯,一個要從上面滑下來,其中一個非要從下面往上爬,另一個在滑梯下面拽往上爬的小朋友……遠遠看着這一情況的我來不及制止,就見上面的小朋友在滑梯的慣性中滑了下來,腳踹在了往上爬的小夥伴的臉上,細嫩的小臉上沁出血絲來……

大班的老師恰巧過來了,看到這一情景,便大聲責罵“肇事者”:“濤濤,我就知道你最調皮,看你做的好事。”孩子嚇得不敢説話。老師生氣地拉着受傷的曉雨去了保健室,幾分鐘後,老師把三人叫到一邊繼續未完成的“教育”, “你們説説,剛才是怎麼回事?”三個人都低着頭,濤濤囁嚅着把事情説了個大概,老師歎了口氣,對濤濤説:“你看看,你都把人家踢成這樣了。他爸爸媽媽看見了多心疼啊!你想想,要是你被別的小朋友弄成這樣,你爸爸媽媽是不是很心疼啊?”濤濤低着頭説:“是。”老師説:“這就對了。快對曉雨説‘對不起’。”濤濤絞着手,不説話。老師又要求説:“快向曉雨道歉,説‘對不起’!”濤濤停頓了幾分鐘後,才不情願地抬起頭對曉雨説:“對不起。”曉雨回答説:“沒關係。”老師看到自己的要求被執行了,就温和地對濤濤説:“以後不許再發生這樣的事情了,聽見了嗎?”濤濤點點頭。“好了,去玩吧!”

問題分析:

這位教師對問題的解決是圍繞被攻擊幼兒的受傷程度進行的,使攻擊的幼兒認識到打人是錯誤的,然後讓他通過道歉來彌補過錯,取得對方的諒解。事情到此為止,沒有再深入下去。

我認為教師調解應該一步一步地引導雙方幼兒説出自己的感受,在這一過程中,當事的幼兒有沒有真正明白自己的行為對錯呢?濤濤的道歉是心不甘、情不願的,因為他覺得自己是無意的,而且認為是曉雨錯在先。事實上從滑梯下面往上爬本身就是危險的,老師也應該禁止過,錯誤的造成是可預見的,既然出現這樣的狀況,老師應該就事論事,瞭解問題的實質,一分為二來處理,換言之,難道誰受傷誰就沒錯嗎?同時,老師還可以就此事件對全班幼兒進行隨機教育,讓幼兒以此為鑑,以絕後患。

幼兒園大班案例分析及反思 篇5

實錄:

剛開學的一天,焦點小朋友站在那大聲的哭了起來,我們連忙跑過去,問焦點怎麼了,邊哭邊指着手説:““鄺憶冰咬我”,只見焦點手上一個深深的齒痕,別的小朋友見焦點哭了,也都跑來看樂鬧。這時李家齊也跑來告訴我“鄺憶冰打我,還搶積木”。但見鄺憶冰小朋友卻若無其事,正在玩剛搶來的積木。

分析:

鄺憶冰小朋友是個她聰明伶俐,長相可愛。但就是這樣一個女孩,她自私,以自我為中心,把什麼玩具都歸為己有,人家要玩,她就打,就咬,嚇得其他孩子哇哇大哭。針對這種情況,我們經常與家長溝通,才發現原來該幼兒她要什麼總是事事依着她,使她養成了自私,好攻擊的心理。這樣的孩子我們該採取怎樣的教育呢?

首先,我們通過家長學校講座、家長會、家園聯繫欄地等形式向家長宣傳幼教知識,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觀念。其次,我們通過填寫“家完聯繫冊”、家訪,半日開放活動,以及入園、離園時與家長交流等方式幫助家長更全面的瞭解自己的孩子,對孩子有正確的認識。第三,我們指導家長用恰當的語言正確評價自己的孩子,發現孩子的優點,及時給予鼓勵,找出孩子的不足之處,給予指導幫助,使孩子全面發展。

反思:

針對這樣的情況,我們老師在幼兒園裏應該多培養該幼兒的自控能力,比如説在體育活動中為達到遊戲目的,幼兒必須勇敢、頑強、機智、果斷、團結互助,幼兒的年齡特點設計了他們感興趣的體育遊戲,來促進自控能力的發展,如設計遊戲“木頭人”,目的是培養幼兒的反應能力,發展自控能力,方法為:教師背對幼兒念兒歌邊向前走,幼兒跟隨其後,唸完兒歌后教師回頭,幼兒迅速停止正在做的動作,並保持身體姿態不變,遊戲中教師鼓勵幼兒要儘量把堅持不動的時間拉大一些,對於自控較好的幼兒給予充分的肯定。再加“過小橋”,讓幼兒走過高25釐米的平衡木,剛開始時,幼兒走得很慢,有1/3的幼兒

不敢過,我們鼓勵“勇敢點”,並牽頭他們的手,經過多次練習,幼兒基本都能獨立、快速、順利的走過平衡木,變得更能力,不怕困難了。通過遊戲孩子們的自我控制能力增強了。

希望通過我們與家長的溝通,使家長認識到自我意識培養的重要性,家長以更積極的態度面對孩子,給孩子以良好的榜樣,讓孩子在模仿父母過程中,學會認識自我,評價自我,控制自我,形成了良好的自我意識。

幼兒園大班案例分析及反思 篇6

《認識人民幣》

案例描述: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學習《認識人民幣》這節課時,我一開始就告訴孩子們這節課我們來聽一個小故事:從前有一個愛問問題的孩子,一天,他又拉着爺爺問問題了:“爺爺,我們國家到底有多少錢啊?”爺爺想了想笑着説:“我們國家有188元8角8分。”同學們你們知道為什麼嗎?以故事引入,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對於不同面值的人民幣進行區分,孩子們掌握的也比較好。真正的難題在後面,錢數的換算,一張10元可以換幾個一元這個孩子們還容易理解,因為前面我們已經學過10個一是10,可是要問一張10元可以換幾個兩元就有點難了,在講這道題目的時候我着重講了幾個2加起來是10,並聯系生活舉例,引發學習興趣。

孩子們在換幣的過程中,也是利用實踐活動來進行的,在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掌握元、角、分之間的十進關係和角之間的換算關係。但對人民幣的簡單計算孩子們一開始覺得難以掌握,因為在計算的過程中關係到單位的換算,不能再象以前一樣直接把數字相加減,只有通過鞏固練習讓孩子們慢慢掌握。回顧本章的教學,覺得在有些環節上沒有處理好。

分析與反思:

在教學實踐中,仍然較多地考慮自己的教學設計,有些地方還沒有及時根據孩子的學習情況調整教學思路。對於孩子對分幣的陌生,應該抓住孩子提出的問題“5分是5角嗎?”讓孩子來展開討論,加深理解。孩子對分幣比較陌生,因為“分”在實際生活中已經很少使用,所以沒有着重講解,其實這是認識人民幣的開始,分幣的認識同樣重要,雖然分幣不大使用,但是讓孩子建立元、角、分的觀念,理解元、角、分的關係,分幣的認識不容忽視。

在認識人民幣的同時告訴孩子們要從小養成勤儉節約的好品質,對孩子進行品德教育。我還要感謝我們班那些可愛的家長朋友,因為有他們的幫助孩子們對人民幣知識的掌握更加牢固了,有位家長告訴我為了讓孩子更形象的理解錢數換算,週末家裏換了一堆的零錢回來,我堅信有我們的共同努力,孩子們一定能夠在天華這個大家庭中健康快樂的學習、成長。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