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小班兒童案例分析範文

來源:文萃谷 1.13W

幼兒園小班兒童案例分析範文

好的學習習慣不僅關係着將來的學習成績,同時影響着人的性格和處事等等方面。然而幼兒園的孩子常常還帶着周身“奶氣”,尚不懂“學習”為何物。下面是本站小編給大家分享幼兒園小班案例分析,希望能幫到大家。

  幼兒園小班案例分析篇一

案例:洋洋上學前班了,洋洋媽媽卻憂慮起來,孩子就要上國小了,可是對於目前幼兒園的一點點學習任務,洋洋就表現出馬虎、丟三落四,這僅僅是漫長學習期的開始,不開一個好頭,怎麼能養成孩子學習細心的好習慣呢?其實,只要家長有心,這種弱點是可以改正的,也可以培養他們細心學習的好習慣。

首先,選擇合適學習的內容與方式。

誤區:不少家長受多年傳統教育的影響,把學習定義為認字計算,於是要求孩子認字、做計算題等。

分析:學前班是幼兒園與國小的過渡階段,提前瞭解國小的學習內容、形式與方法,無可厚非,但一定要注意選擇合適的內容和方式。不少家長受多年傳統教育的影響,把學習定義為認字計算,於是要求孩子認字、做計算題等。須知,這樣的內容和方式完全不符合孩子的身心發展特點。心理學證明,單調的刺激最易產生疲倦,疲倦狀態下的孩子是很難做到認真細緻的。

糾正:給學前班孩子的學習內容應豐富多彩:語言、音樂、科學、畫畫有講有唱有畫才能極大調動孩子的積極性。

其次,選擇合適的學具。

誤區:有些心急的家長為了讓孩子瞭解國小學習內容,給孩子買來學具全是黑壓壓的文字,孩子非常不感興趣。

分析:我們知道,孩子喜歡色彩鮮豔的東西。因此,給孩子的學具也要遵循這一特點,逐漸過渡。

糾正:開始階段,給孩子學具應以色彩鮮豔的圖畫為主,培養孩子對學習的興趣與愛好;一段時間之後,可以選擇圖文結合的學具,並且其中的文字要大,數量不能太多,培養孩子對文字的興趣;只有等孩子的思維方式發生質的變化,即由具體形象思維轉換到抽象邏輯思維,他們才可以擺脱圖片,接受完全是文字的學具。

第三,學習的時間不能太長。

誤區:很多家長為了讓孩子能長時間集中注意力,讓孩子持續讀書學習一兩個小時。

分析:時間越長,孩子的注意力越分散,越容易馬虎,長此以往,容易養成馬虎的壞習慣。

糾正:根據孩子注意力的集中程度安排學習時間,當孩子開始散漫的時候立刻轉移到其他事情上去,循序漸進地增加集中學習的時間長度。

第四,營造安靜、簡單的學習環境。

誤區:不少家長在家中一邊自己開着電腦電視,一邊要求孩子看書學習,這樣怎麼可能有專心的態度呢?

分析:幼兒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但學習是的心境例外。

糾正:在其學習時間內應有意減少周圍環境的刺激,營造安靜、簡單的學習環境,使其心靈逐漸沉靜,發掘對學習的興趣,以增進專心度,減少馬虎、不細心的行為。

第五,親子共同學習不僅可以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也有利於孩子養成學習細心的習慣。

誤區:孩子的學習要靠他自己不斷摸索和進步,家長只要看着和督促就行了。

分析:家長的善意提醒是孩子良好習慣養成的指南針;家長的表揚和鼓勵是孩子良好學習習慣養成的動力,家長自身的良好學習習慣是孩子最好的學習榜樣。

糾正:在親子閲讀中,媽媽和孩子一起用手指着故事內容,你一段我一段,其樂融融:在科學小實驗中,爸爸和孩子一起睜大眼睛,密切注視着實驗的變化;在音樂欣賞中,一起仔細聆聽每一個音符的跳動親子共同學習,孩子將會受益匪淺。

第六,日常生活中培養孩子的細心。

誤區:學習習慣是學習的時候培養起來的。

分析:學習是生活的一部分,是生活的寫照,細心學習的前提是細心觀察。

糾正:應引導孩子細心觀察周圍的一切事物,從自己到他人,從家裏到幼兒園,從到今天到明天其次,要培養孩子有條理的習慣,物品有條理,生活有條理,行為有條理,久而久之,孩子的思維也有條理。另外,要培養孩子的習慣。遊戲完了,檢查玩具是否收好了?畫畫好了,檢查一下是不是有遺漏的養成了檢查的習慣,也就養成了細心的習慣,將受益終生。

第七,家園合作,共同培養孩子學習細心的好習慣。

誤區:學習習慣的管教主要應該由幼兒園負責,家長平時多督促督促就行了。

分析:一個良好習慣的養成,是需要多方努力的,家園互不溝通,怎麼能達到一種默契呢?

糾正:家長應主動和教師交流,相互學習彼此的優秀做法,互相促進,共同發展,一起幫助、監督孩子養成細心學習的習慣。

好的學習習慣不僅關係着將來的學習成績,同時影響着人的性格和處事等等方面,幼兒園學前班階段是孩子養成學習習慣的絕好時機,家長在這樣的一些問題上多花點心思,一定能看到成果,看到一個會學習的好孩子。

  幼兒園小班案例分析篇二

小班幼兒案例分析:愛打架的幼兒

巨家莊幼兒園——張晴

背景:

最近經常有幼兒跑到我身邊來對我説:“老師,張揚哭了。[]”然後馬上有其他小朋友説是鼕鼕打的。起初我把他叫到面前問明瞭原因又讓他向那個被打的小朋友道歉就完事了。但是後來我發現他打人的次數越來越多,幾乎每天都會上演這一幕,這讓我非常納悶。有一天我們正好去另外一個小朋友家家訪,他打電話來讓我們一起去給他過生日,因此我們趁這個機會去他家家訪了一次。在和他父母的交談中他媽媽也向我們提及了他最近在家攻擊性傾向也較嚴重,往往要讓他爸爸陪他打架,甚至早上一起來就要把他爸爸叫醒陪他打架。於是我們共同探討了產生這一情況的原因。

分析和反思:

鼕鼕身上發生的這一現象並不是個別的。在平時與幼兒的交往中我發現幼兒的攻擊性行為時有發生。經常有幼兒會因為被打而哭着向我訴説。我想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 幼兒平時喜歡看一些攻擊性強的電視,如警匪片、《奧特曼》等,這從幼兒平時的交談和喜好中便流露了出來。

第二, 幼兒的模仿力較強,好奇心也教強,比如:他們在平時看了攻擊性強的鏡頭,如奧特曼打怪獸後就像嚐嚐當宇宙英雄的感覺。於是來到幼兒園就把其他小朋友當作怪獸打。結果被打疼的幼兒就哭者來告訴老師。

第三, 現在的孩子都養尊處優,在家裏當慣了小公主,小皇子。過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習慣了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圍着他們轉,要什麼給什麼的日子。因此在幼兒園裏受了一點委屈就動手打人。 第四, 我們幼兒園的幼兒家大多住在農村,平時爸爸媽媽都很忙在服裝廠或其他廠裏一做就是十幾個小時,孩子就讓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帶。祖輩一般都是非常寵小孩的`,而且這些祖輩的文化層次普遍教低,沒有能力也沒精力去管教他們,也就造成了孩子平時在家就找其他孩子一起玩(所謂的玩就是吵鬧)的局面。

策略:

幼兒園小班案例分析 小班幼兒案例分析

針對這些現象就得有行之有效的解決措施。[)我想應該在平時的學習活動、生活活動、遊戲、運動中向幼兒灌輸團結友愛的思想。比如多組織一些集體活動讓幼兒感受集體活動的樂趣,多向幼兒講述一些團結友愛的故事,激發幼兒的團結意識,減少幼兒攻擊性行為的產生。

  幼兒園小班案例分析篇三

空軍西安藍天幼兒園 王冬梅

背景:

交往能力是指人在社會生活和實踐中通過與人和周圍環境的接觸,掌握社會規則和交往技能來逐步適應社會的1種能力。1個活潑開朗、樂於與人相處的孩子容易受到同伴的歡迎和成人的喜愛,而且也容易適應新環境。然而,現在的孩子多是獨生子多,他們因缺少同齡夥伴,接觸面較窄而產生了諸如自我中心、攻擊性強、不合羣等許多社會性方面的問題,尤其是進入幼兒園後,幼兒與同伴之間交往的過程中,會出現打鬧、搶玩具、不肯謙讓等現象,也有的幼兒把自己封閉在自己的小天地裏,不與同伴交往,在集體中不能很好的生活。要改變這種狀況,作為教師,在日常生活中應積極為幼兒創設交往的機會,同時,教給孩子交往的技巧,這樣孩子才會愛交往、會交往。

實錄(一):

班裏的1個孩子帶來了1個新的拼圖玩具,早晨,我把玩具給了第1個到園的孩子玩。隨後孩子們陸續來園,都被這個新玩具所吸引,大家聚在一起你拿一塊我拿一塊開始嘗試拼圖。張智欽來了,他也很想試一試,他擠進人堆也擺弄起來。可是他覺得自己的拼圖不夠用,開始阻止別人拿拼圖,後來發展到用雙手蓋住拼圖不讓別人動,最後連身體也壓到了上面。他的舉動引起了大家的抗議,我讓他暫時離開,他氣呼呼地走到了一邊。

分析:

案例中的張智欽是1個非常好動的孩子,時常有攻擊性的行為,日常表現也有些霸道。同時他的語言能力發展比較緩慢,口齒不清,表達能力有限。他其實也很想和小朋友交往的,但又缺乏基本的交往技巧。他在玩的時候會不知不覺的忘了和小朋友好好的溝通,或者是自我主觀意識漸強,忍不住動手,東西都想佔為己有。張智欽的這種表現和家庭教育有關,在家裏,如果有想要的東西不能滿足就會發脾氣,然後是摔東西,打人咬人,很任性的,家長拿他沒辦法,只好儘量滿足他的要求,或者就是狠狠地打一頓。這種長期的環境適應,讓他不知道怎麼好好的和小朋友交往相處。

措施:

1.和張智欽談話,讓他意識到獨佔玩具是不對的,會得不到大家的喜愛,會失去好朋友。

2.和張智欽約定,早晨第1個來園,可以獨享一段時間的新玩具,滿足他渴望探索新事物的願望,尊重他願意獨立完成一幅拼圖的想法。

3.在日常活動中,老師有意識地多和張智欽談話,引導他説完整語句並練習正確發音,鼓勵他使用禮貌用語,發展口語表達能力。

4.與家長溝通,改變一味滿足孩子需求的不正確做法,面對孩子發脾氣、摔東西要學會冷處理,嚴肅地拒絕,不放縱。

5.學會分享,建議家長在幼兒園給孩子過一次生日。

實錄(二):

過生日的當天,張智欽的父親特意買了1個蛋糕和糖果送到幼兒園。大家一起為張智欽唱生日歌,一起摟着肩膀照合影,我讓張智欽給每1個孩子親手送出蛋糕和糖果,並要求他對每1個人説:“請你吃蛋糕(糖)”孩子們紛紛回説:“謝謝張智欽。”張智欽看起來很快樂。

反思:

“自我中心”是幼兒思維的1個顯著特徵。由於“自我中心”的影響,幼兒的行為大多從“利己”的觀點出發,這與現代社會要求相互合作、相互交流、具有創新精神的觀念是格格不入的,因此,我們要幫助幼兒克服以自我為中心,發展利他行為。

幼兒的行為除了從父母、老師等成人那裏學習模仿來的以外,絕大部分是從同伴那裏學來的,他們通過同伴之間的交往,可以產生認知上的衝突。作為教師,鼓勵、讚許、獎勵等外部激勵方法,能強化孩子的利他行為,克服消極的行為,但是,在實際生活中,幼兒有時不僅依靠外部強化,還要依賴於自身的強化來支持自己的行為。自我強化是幼兒在活動前自己先設立一些行為和活動的標準。在活動過程中將自己的活動情況與這些標準進行對照。如果是達到標準的,就愉快、自尊、自豪、滿足,從而加強和維持自己的行為,這種自我強化對幼兒利他行為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過生日是一次很好的交往“情境”,在這種活動中,張智欽作為主角,受到了大家的關注,所有的孩子“不計前嫌”地熱情地和他在一起合影留念,他的分享行為也換來了大家對他的感謝,由此而產生的快樂是由內而外發出的,相信張智欽通過這次愉快的情感體驗也能逐漸感受到只有對別人付出了愛才會得到別人的愛。

幼兒有了交往興趣,掌握了一定技能,克服了自我中心,發展了利他行為,在與同伴的交往中也就更受歡迎,就會被其他幼兒親近,積極與人合作,與人交往。


猜你感興趣:

1.幼兒園案例分析

2.幼兒園小班觀察記錄

3.幼兒園中班案例分析

4.幼兒園大班案例分析

5.幼兒園教學反思案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