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古城有什麼好玩的

來源:文萃谷 1.41W

其實咱們中國的古城有很多,除了那幾個特別出名的古城以外,還有一些小眾古城也很值得一去,像麗江古城、鳳凰古城那樣的地方,因為當做旅遊景點時間已經很久了,商業化也是滿滿的,但是本篇要跟大家講的徽州古城是一個很有真實感覺的古城,下面就跟着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徽州古城有什麼好玩的

立春過後,離春節又更近了一些,徽州古城的中和街上熙熙攘攘,遊人如織,門市生意興隆,趕集購年貨的人魚貫而出,組成一派熱鬧的街市圖景。

八角牌坊(亦名許國石坊)往東100米十字路口的旁邊,有一條很少被遊人問津的巷子,本地人喜歡稱它為南街。若不是難得的有緣人,你可能會輕蔑的在路口探視一下,然後匆忙地打開地圖,急切尋找下一處景點了。因為它沒有名流的深宅大院,也沒有博物館、紀念館,更沒有值得讓你拍攝到此一遊的觀景台。

如果你選擇親近他,就走進了另一番天地,因為它屬於生活,屬於記憶。整個街道長不到2裏地,是徽州古城一處居民住宅區,離西城牆不遠,比起大徽商的斗山街,這裏的人們往前數三代,準不是城裏人,但此刻他們確是了,這種滿足猶如北京皇城根的人們的不屑。每家每户的面積不大,大門也就三米寬,但是房子很狹長,縱深卻有二十來米,前廳可以改成迎街的店面,中間是套房,後面還有一處庭院,採光對於他們來説,成為了一種奢侈,所以一般會在上面蓋間閣樓,隨着積蓄的增多,也就把閣樓改成二層的空間,依次類推,就造就了今天開到的碉堡一樣的民樓了。這算是有門有户,很是體面的人家了。

街上還散落着所謂幾户大宅子,它們多半是公租房,幾户甚至十幾户人家雜居在一起,共用一間大廚房,共用一間大廳房,每家的灶台也好,餐桌也罷,總是恰如其分的存在於一個角落,彼此互不干涉。沿街也有些小商店,賣些油鹽醬醋等家居用品、還有討孩子喜歡的果糖、開胃丹等小零食。當然還有一些功能區,巷子的路口靠牆的一抹會有一位補鞋匠,然後依次是家理髮店、父子照相館、還有祖傳的鑲牙、開司米織衣店,嫻熟的技藝、固定的客源,儼然成為這裏的一處風景,居民們的一種生活。

街坊裏的這些民樓緊緊的靠着,絕不留一點空隙,有時為了充分利用好空間,她們沒有大户人家才有的嚴謹、冷漠的牆根並腳,她們就這樣手挽着手,肩並着肩,在天宇和大地之間很好的契合。

建築的樣式造就了生活的模樣,也還原鄰里關係的氣息。叔叔、阿姨,伯伯、嬸嬸,這些稱謂顯得那麼冠冕堂皇。沒有“大頭”、“三花”、“小妹”來的親切,來的由衷的.滿足。

街坊間的嘮嗑也是有出奇的神韻。走在街上,遠遠的望着走過的婦人,提着嗓門喊着“三花她媽”,對面也應和着,站在十字街口,你一句我一句,從今天出門的巧遇開始,可以聊及七姑八姨。男人們則顧不上這些家長裏短,手裏端着茶壺,癱坐在門口的石鼓上,走過幾個熟人他們儀式的揮揮手,遇到個説上話,準會裝出“老炮兒”模樣,指點乾坤,八面來風,一切眾生盡運於掌心,來幾個陌生的迎合幾聲,那才叫一個爽快,似乎從此攀上了一位高親,起碼也讓別人知道“我是十字街頭長大的,你別小瞧我了。”

孩子們的天地就是在迷宮般的街道和巷弄裏穿梭,一會在東家的天井下,一會在西家的閣樓上,或是街邊靠牆的石墩邊,或是後院的菜地裏,跳房子、和稀泥、玩滑翔車、捉迷藏、打“菩薩紙”。大人們總是要到吃飯的時候才想起不曾回家的小調皮們,這裏的人們可沒有那麼好的耐性,在這裏呆久的就學會了大嗓門,隔着房子,站在街中央,喊上幾聲,有時還拌上城裏話的音韻平仄。傍晚的餘風成了傳遞的憑藉,孩子們其實並沒有走遠,懂事般迅速的回到家人身邊,回到儘管黑暗、潮濕但能感覺到家人心跳的小民樓裏。

慢慢的,南街合上了眼眸,悄悄地進入夜的世界。古城裏其他街道的喧譁,是屬於他們的。南街略顯得不識時務,她總是那麼固執,像一位老頑童執拗於自己的脾氣,即使兒孫們苦口婆心,道盡自己的孝順,但是兒孫們哪裏懂得柳暗花明的世界不在於繁花似錦,尋常巷陌的生活如果失去了就不再擁有。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