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如何做小生意致富

來源:文萃谷 3.02W

古代人是如何小本創富?不妨看看《清稗類鈔》一書介紹的一個故事。

古人是如何做小生意致富

大概在清朝咸豐同治年間,浙江商人何心安去福建經商。春節前途經延平遭歹人搶劫,過後,何老闆僅剩棉被一件,小錢十餘個。此時,他碰到了同樣遭劫的安徽商人範幼銘,共同的理想讓他們走到一塊。

財富戰略:先殺開財路 再殺開生路

範老闆是個悲觀派,他分析了形勢:舉目無親,不可能獲得親友的幫助;手頭資金有限,住在旅店得花費,用完這點資金,就等死吧;何老闆卻是個樂觀派,他認為當前的形勢是積極可為:

第一,要放棄尋求親友幫助的想法。就算此地有親友,此時上門只會讓他們覺得晦氣,這條路走不通。

第二,不要把錢看成生存資本,而是要看成發展資金。如果看成生存資本,肯定坐吃山空;如果看成發展資金,就會想法去盈利,去錢生錢,將錢變成活水。

第三,要以樂觀的心情對待困境。何老闆説,他從來沒有因為遭到搶劫而灰心喪氣。

第1步經營計劃:

以兒童玩具業為突破口

兩人買來廉價的竹片竹枝和彩紙,用來做玩具,因為這一天就是大年七年級,玩具肯定受歡迎。在春節賣兒童玩具,可以説是在正確的時間,在正確的地點,銷售正確的產品,雖然玩具製作有欠精良,但老百姓不在乎這種一次性玩具的性能,好玩就行。一天的銷售下來,賺錢七千多個銅板。

當天下午,再用部分資金進原材料,兩個老闆把自己當成工人使,把旅店當成廠房,連夜趕製玩具。大年八年級再去前一天沒有去過的`地方兜售,又銷售一空,盈利和前一天相當。

盈利是本金的上百倍,這下算是掙足回家的旅費了,走吧?不行,現在不是回不回家的問題,而是守不守住市場的問題,只要哪裏有市場,哪裏就是家鄉。何老闆開始思慮如何才能掙更大的一桶金。

第2步經營計劃:

將竹質玩具升級為公仔

何老闆用賣竹子玩具賺來的資金,去一些綢緞店收購被剪碎不用的綢緞布匹,再買進一批棉花,原材料便宜,然後製作成公仔。產品升級了,價格自然也往上走,因此價格是竹雞玩具的三倍,銷售十多天,又賺取銀子百多兩。

在當時,玩具產業的特點在於它的低成本和低技術,進入門檻低,因此,落魄異鄉的何老闆選擇了這個區域快速脱困。

而玩具市場也具有口味多變的特點,何老闆摸準了市民消費心理,當推出的第一類產品——竹雞,在市場趨於飽和,消費者開始厭倦的時候,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推出新產品——公仔。公仔技術含量比竹雞高,因此附加值也相對高一些,賺取的利潤更大。

第3步經營計劃:從事洋貨貿易

大賺了,接下來做什麼?兩人認為,必須改變經營方向,提升商業層次,而要實現這些改變,首先得換地方。

兩位老闆離開延平,來到沿海第一線城市:福州。專門賣洋貨,先練地攤,兩年下來,手頭有了千兩黃金,就開設對外商棧。他們直接跟洋人拿貨;而且講信用,進貨款一定按期支付給洋人供貨商,因此洋人特別信任他們,每當海外有新貨時,洋人供貨商優先給他們供貨,或者任由他們來取貨,不作限制。

在進貨這個環節上,何老闆與範老闆優於其他貿易商,從而使他們商品的多樣性和獨特性,也優於其他貿易商。又兩年下來,賺取黃金數萬兩。兩人從此在福州安家,購置不動產,擴大商棧,將家人接過來安置,兩家還成為姻親。

鏈接:清朝時廣東的店鋪已運用超市模式

《清稗類鈔 農商類》記載,至少在清朝時,廣州的店鋪已經採取超市的方式經營。即任憑市民進入市肆,隨便參觀,抬腿就可以進去。這樣做的目的是什麼呢?主要因為廣州是外國商品,舶來品的集散地,中國人對西方的新奇玩意,充滿了好奇感,要勾起他們的新奇感和購買慾望,就得讓他們看得到,摸得着,因此只有開放式的經營模式才能達到這個目的。如果捂在商店裏捨不得讓人看,不讓人充分了解,就打不開市場,讓人充分接觸商品,購買慾在觸手可及的感性認識中,肯定會更強烈。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