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好事先進事蹟9篇

來源:文萃谷 1.89W

在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會用到過事蹟吧,事蹟是為了表揚先進、弘揚正氣、推動工作,對工作、學習中湧現出來的先進集體、先進人物的優秀事蹟如實記載和反映的書面材料。一般事蹟是怎麼起草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好人好事先進事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好人好事先進事蹟9篇

好人好事先進事蹟1

“我的一生只有28年,我再也沒有機會報答好心人、感恩社會了,我只能説一聲‘謝謝’!”日前,一則村官的絕筆信讓無數網友為之動容。

寫信的是大學生村官徐鋒,他20xx年在安徽歙縣鄭村鎮潭渡村任大學生村官,卻在20xx年底被查出罹患肝癌。肝癌晚期,腫瘤直徑8釐米,最好的辦法是肝移植,手術費至少50萬元。歙縣宣傳部副部長吳建平將徐鋒的遭遇告知歙縣縣委、縣政府,並在當地網絡論壇發起捐款。愛心匯聚而來,徐鋒初期的手術費很快有了着落。

20xx年1月18日,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迎來一個與徐鋒相匹配的肝源,手術馬上就能開始。

“徐鋒的情況,移植一定要快!”醫生反覆強調。而就在此時,醫院來了一位比徐鋒病情更嚴重的患者。得知這一情況後,徐鋒立刻決定把肝源先讓給更需要的人。“有人比我更急,更需要它,就先讓他移植了,我還能再堅持些日子。”歙縣愛心人士到浙江看望徐鋒時,他笑着説。

欣慰的是,半個月後,醫院終於又找到與徐鋒相匹配的肝源,他的肝移植手術順利完成。“是那麼多好心人給了我第二次生命,我只有用更大熱情和努力做好工作,才能回報幫助我的人。”徐鋒生前説。

20xx年,術後剛一個月的徐鋒,出現在鄭村鎮政府門口。鄭村鎮紀委書記朱儁敏回憶:“他戴着口罩,光着腦袋,執意回來工作。”考慮再三,鎮領導班子決定讓徐鋒擔任農經員一職,並私下和各行政村打了招呼:非工作時間不給徐鋒打電話,不安排過重事務。

“我們給他減負,他卻給自己加壓。”朱儁敏説,20xx年5月,鄭村鎮開展扶貧調查,需要蒐集2700位村民的信息。徐鋒堅持參與這項時間短、任務緊的工作,他説自己當了三年多村官,對村裏情況很熟悉,這項工作他再合適不過。就這樣,徐鋒又把所有精力撲到了工作上。

一直以來,話不多的徐鋒,心裏想着的'都是如何給鄉親們多做點事。鄭村鎮潭渡行政村黎明自然村盛產粉絲,徐鋒利用專業優勢,建起村級網站,“在網上賣粉絲”的路子,破解了長期以來粉絲難賣的問題。

鄭村鎮老黨員諸葛紀釵,因一場車禍導致癱瘓,老人至今還留着住院時徐鋒帶來的書報:“他來看我,帶來書報和米麪。出院後在我家,這孩子非要給錢,説是規定。我不要,他就偷偷把錢塞碗底下。”

遺憾的是,剛回去工作幾個月,徐鋒病情再次復發——癌細胞擴散到了肝、肺、腿骨。這一次,即使輾轉各地醫院治療也已無濟於事。病重時,徐鋒口述,表哥記錄,留下一封書信,滿滿的都是對社會的感恩。“絕望之際,大家沒有放棄我,積極為我募捐籌款,使我有機會做了肝移植手術。”徐鋒走之前表示,希望將社會捐給自己的剩餘善款,繼續捐給需要幫助的人。鄭村鎮是徐鋒唯一工作過的地方,“那裏是我的第二故鄉,我十分留戀這片土地。”“我的願望是在我死後,能埋在這塊土地上。”

12月1日上午,鄭村鎮迎來了久違的晴天,陽光灑滿徐鋒曾工作過的潭渡村。這天,徐鋒被安葬在村裏的公墓,他將和自己眷戀的土地永遠相伴。

好人好事先進事蹟2

楊德品,男,漢族,家住施甸縣老麥鄉楊柳村寺後組。一個沒有上過一天學的52歲盲人,眼睛裏只有黑色,面對重重困境,他卻依然昂首闊步,微笑着面對生活,勇敢地肩負着家庭的重擔,在黑暗中用超出血緣的孝愛親情書寫着人性光輝。

八個月大,從壩區到山區

1963年4月,楊德品出生在由旺鎮木蘭村的一户普通人家,12月的一天,家裏來了兩位特殊的客人,他們正是老麥鄉楊柳村寺後組楊水榮、餘正英夫婦,由於夫婦倆先前生過幾個孩子沒到一歲就都夭折了,所以這次來目的是領養楊德品。就這樣,八個月大的楊德品被養父養母帶到了新家。

八歲患眼疾,雙目失明

一轉眼,楊德品來到新家已有八年,雖然當時的家庭生活是苦了些,但是楊德品八年的童年生活還算開心。可是,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一天,楊德品對父母説他眼睛痛,父母當時就急了,連忙把他送到大隊聯合診所找醫生看,由於當時醫療條件太差,醫生看了之後也沒説出導致眼痛的具體原因,父母只好帶着楊德品回家了。回到家後,楊德品整整睡了五天,第五天的一個早晨,睜開眼睛,突然眼前一片黑暗,父母這才發現,這個可憐的孩子雙目失明瞭。雖然到了上學年齡,可是由於雙目失明,當同齡人都開心上學時,楊德品就只能在家裏幫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楊德品一天天長大,到了婚嫁年齡,可是像這樣一位盲人且家庭困難,又有誰家的姑娘願意嫁給他呢?所以,至今楊德品還是孤身一人。他總説,上天還是對他好的,雖然眼睛瞎了,卻讓他健康地活着。

母親摔跤變癱,失去生活一大支柱

母親是家庭生活的一大支柱,20xx年的一天,家裏沒有做飯的柴火了,楊德品當時83歲的老母親餘正英就揹着籃子到山上打算找些柴火回家做飯,由於年紀大了,在背柴火的過程中不小心傷到了腿,回到家又因下雨地面太滑,又在自家院場重重地摔了一跤,把髖關節給摔斷了。由於家裏太窮了,沒得到正規治療,從那時起,母親餘正英就再也沒有站起來過,由當時已經80歲的老父親楊水榮照顧,父親到地裏幹農活時,總會帶着楊德品去,指導他做些簡單的農活。雖然日子依然困苦,但是父子倆幹完農活回到家裏,看到母親總微笑着看着他們,他們的內心卻是快樂的。他總説:“聽見父母笑,我就開心了。”

父親病逝,肩負起家庭重擔

,父親突然病逝,無疑給這個本來就困苦不堪的家庭雪上加霜。自父親去世後,楊德品就肩負起了家庭的重擔,家裏、家外、照顧母親都由他一個人打理。

在村裏還沒有自來水的時候,楊德品常常在晚上12點以後去村裏的一口井裏挑水,從楊德品家到井邊必須經過一條進村公路,白天車多人多危險,所以楊德品只能選擇晚上去,常常摔得鼻青臉腫。母親見了每次都哭,母親説他愛笑,儘管摔得很疼,可是楊德品總會微笑着安慰她説:“媽,不疼,不疼。”

提起幹農活,父親去世了,去地裏只能靠自己,所以楊德品只能在去地裏的路邊或是地邊放個石頭做記號,以防走錯。每逢雨水季節去地裏幹活,是最讓母親心疼的事。常常在地裏幹着活,突然就下起大雨,楊德品就只能站在地裏任雨淋,他也想找個避雨的地方,但是由於眼盲,自己根本就不知道哪裏可以避雨。

11月份,家裏沒做飯的.柴火了,楊德品就到離家1公里的地裏去砍長在地邊3米多高的核桃樹。連爬了好多次都沒爬上去,楊德品就在樹幹上砍了好多階梯,最後才爬了上去。他一邊摸索着一邊砍,突然一不小心砍到了左腳的大拇指,由於眼睛看不到,他自己以為傷的不嚴重,所以還是堅持繼續砍餘下的樹枝。後來,有村民去地裏幹活,看到他在樹上,而且樹幹上和地上有好多血,就告訴他腳趾傷的很嚴重,他這才從樹上下來,去村衞生室包紮。在他腳受傷疼得厲害的時候,他也從未喊過一聲,在家裏,他依然像往常一樣,把每頓飯做好,端到母親牀前。

這次受傷後,母親很不放心兒子一個人去地裏,楊德品也擔心母親一個人在家裏,所以他們家的地上經常有這樣的場景:母親坐在田埂上或柴草垛上,陪着在地裏幹活的兒子説説話。幹完活,背上的母親再指引着兒子回家……

村民們都很感動,經常替他到地裏幹農活,他也懂得知恩圖報,經常幫助鄰居做些輕巧的活,比如掰玉米、剝核桃。

由於家裏太困難了,楊德品母子倆一年到頭捨不得吃一次肉,他在家邊的菜地裏種了些蔬菜,他説自己種的蔬菜就夠他們母子吃了。他在地裏種的兩畝玉米收成還不錯,打算養上幾隻雞,自己用石磨把玉米磨成面,等母雞下了蛋,再孵出些小雞。這樣,母親就能夠吃上雞蛋和雞肉了。

遵從母親心願,放棄住進養老院

鄰居們都説楊德品喜歡笑,不管遇到什麼困難他都從來不會對生活失去信心,始終保持微笑。

楊德品母子雖然納入政府最低生活保障,但生活起居困難的情況讓大家牽掛,民政、殘聯等部門也為他們安排了入住養老院,這樣母子倆的生活算是有了着落。可當把這個消息告訴他們的時候,母親心裏卻不願意離開,她只想在這個生活了一輩子的家裏度過餘生。細心的楊德品雖然眼睛看不見,但卻能感受到母親的焦慮,他不願母親為難,微笑地婉言謝絕了大家的關心。他説:我看不見,我媽就是我的眼睛;我媽走不了,我就是媽的雙腳;媽在哪裏,哪裏就是家;我在哪裏,都不會讓媽餓着,生活再難,也要笑眯眯地走下去……

這個目不識丁的盲人,因為自強不息的精神,讓生命有了內涵;因為善良,讓歲月温暖而綿長。孝,或許就是面對困境微笑前行的依靠!

好人好事先進事蹟3

人物簡介:管學剛,男,1977年10月出生,農工黨員,現為農工黨連雲港市醫衞支部主任、連雲港光明眼科醫院院長。

事蹟概述:2012年,連雲港光明眼科醫院成立,四年間,管學剛帶領全院的“光明義工”,為社會捐助醫療物資達1420萬元,院義診車輛行駛10萬多公里,免費健康查體5.6萬人次;還到76所學校、幼兒園查體3.77萬人次,發放愛眼、護眼資料45萬份,患者送來錦旗100多面。身為一名眼科醫生,他努力鑽研,醫術高超,幫助無數病人重獲光明,提起他的名字,大家有口皆碑。

管學剛,一位血氣方剛的山東漢子,他從沂水蒙山走來。這裏,曾孕育了“無私奉獻”的沂蒙精神,以其典型人物紅嫂聞名於世。

2012年鮮花盛開的時節,連雲港光明眼科醫院宣告成立。院長管學剛滿懷着革命老區的情愫,不僅把爺爺、父親致力的眼科醫技推向新的層面,為數萬民眾除眼疾送光明,而且把照耀齊魯的紅嫂大愛播撒於港城。

剛建院不久,市委就發出新一輪扶貧開發的號召,管學剛帶着他的團隊,主動融入解困攻堅大格局。在市慈善總會組織的東海“血透中心”項目推進會上,管學剛出手捐贈150萬元醫療設備,代表所有捐贈者講話。

從此,一發不可收。管學剛在港城慈善公益的捐贈薄上,寫下了一串串數字:

2013年5月18日,海州區市民廣場舉行第23個助殘日的大型活動。作為協辦方代表的管學剛致辭,向患有白內障的殘疾人捐贈價值80萬元的醫療物資。

同年12月18日,市慈善總會與市委駐東海縣幫扶工作隊聯手,開展“慈善扶貧項目推進現場會”。光明醫院捐贈10.46萬元手術及醫療物資,用於牛山鎮中國小師生眼健康普查和治療,還向青年教學能手捐贈3個價值16800元的飛秒激光近視手術,向留守兒童捐贈10副價值380元的近視眼鏡。

5月31日,市慈善總會發起的“助學圓夢”暨“一對一”捐助,在石樑河鎮國小啟動。管學剛向東海縣貧困村國小捐助21.6萬醫療物資,主要用於教學能手、貧困學生飛秒激光手術和眼疾治療。同時向海州區白內障貧困患者捐助30萬醫療物資。

11月9日,江蘇第五個‘慈善周’活動在市蒼梧綠園拉開帷幕。管學剛再次伸出援手,通過市慈善總會向困難家庭白內障患者捐助100例內障手術,向市蒼梧國小困難家庭近視學生捐贈眼鏡100副,捐贈手術及物資價值46萬元。

灑向人間都是愛。4年來,他累計捐助醫療物資1420萬元,免費健康查體5.6萬人次,到76所學校、幼兒園,查體3.77萬人次,發放愛眼、護眼資料45萬份。

“光明義工”致力慈善播撒愛心

管學剛掛帥的“光明義工”組織,更是十分活躍。兩台義診車常年奔波在城鄉,每到一地,隊員們就搭帳篷、擺桌子,安裝儀器設備,為每一位前來的羣眾,提供健康查體服務和開展愛眼護眼宣傳。“光明”帳篷,也經常亮相於全市大型公益活動。

光明義工們忘不了,11月下午,蒼梧綠園,市慈善總會、民政局、衞計委的主要領導來到帳篷前,熱情鼓勵正在忙碌的.管學剛等醫護人員。當天因前來義診的人多,醫護人員直到天上了黑影,看完最後一個病人才走。

2月27日,義工們來到新浦汽車總站,為春運中的雷鋒車手和乘客義診;3月上旬,來到萬家樂公寓、救助站寄養點看望老人和盲流人員;3月12日,去社會福利院看望孩子們;3月27日,義工們又陪着30多位殘疾智障的孩子們乘坐大客車,觀賞市區建設新貌、景點,看了動物園,還邀請他們作客醫院,欣賞文藝演出。

熱心院長關注民生解民之憂

管學剛不僅以自身的業務專長致力慈善,還常常把自己對民生的一些感悟付諸行動,做一些力所能及且對社會有益的事情。

2013年一個冬夜,他在回家的路上,看到一位年過六旬的環衞工人坐在馬路牙石上啃煎餅。這一幕深深觸動了他,他發起了為環衞工建“愛心暖房”的倡議,號召沿街店鋪門面房,為環衞工提供落腳休息之地。在媒體的支持下,他的建議得到了300多家單位響應。他率先行動起來,在醫院闢出地方讓環衞工人休息,還向其他休息點贈送茶具等物品。省、市媒體關注這一善舉,南通、揚州及周邊地區相關部門得知後,紛紛前來取經,這一做法在全省推開。

由市城投集團全面鋪開的港城自行車站點,推廣了低碳環保健康的出行方式,受到了市民的廣泛歡迎。但人們忘不了,管學剛也是這項服務的倡導者之一。他的着眼點是解決公交車乘客最後一公里的難題,買了30多輛車,放在新浦公園、120急救中心等處,讓乘客免費騎行。後來,擴大借用範圍,不僅僅限於乘客。

管學剛是一位眼科醫生,他愛説的話是:“生活中不是缺少美,是缺少發現。同樣的道理,生活中也常會遇到些問題,我們看到了,只要力所能及,我們也可以伸伸援助之手”。管學剛這樣説了,他也這樣去做。

他應邀到新浦公園看櫻花,卻打起了路旁一塊空地的主意。隔了一天,一個建報廊的方案擺到了公園管理者的面前。在公園的支持下,他投資的“光明讀報長廊”建起來了。裏面擺放着省、市黨報和其他報刊,4年來,來這裏的閲讀者不計其數。

很多好事,媒體做了報道。有很多好事,管學剛保持低調,不讓外人知道,悄悄地做。有個三年級的國小生,父母分居,他跟着生活的母親又出車禍去世,上學、生活遇到困難。家裏人封門堵路,大鬧相關單位一個多月。管學剛聞訊,化名請派出所轉交6000元,最終化解了矛盾糾紛,也解決了孩子讀書難題。

2005年4月,被授予第五屆莒南縣十大傑出青年;,被授予連雲港市“最美十大慈善人物”,江蘇省第二屆“百佳孝星”,農工黨連雲港市委先進個人;,先後榮獲連雲港市“十大傑出青年”、連雲港市“醫德之星”稱號。

這,就是管學剛,把慈善作為畢生的追求,將大愛灑向人間。他像一盞燈,照耀他人,也亮了自身。

好人好事先進事蹟4

對隱患把關嚴

6月,上萬名鐵路建設者集結在內蒙古額濟納至新疆哈密之間的大戈壁上,短短18個月,他們要在這“天上不飛鳥,地上不長草,風吹石頭跑”的生命禁區,修建延綿600多公里的鐵路。時間緊迫、任務艱鉅。剛剛被任命為安全質量部部長的王鎮一頭扎進大漠戈壁,沒日沒夜地忙碌在現場,不厭其煩地組織克缺,全力以赴盯控施工安全,決不放過絲毫安全隱患。

一次,一個施工隊承建的15個涵洞基礎墊層厚度比標準少了幾毫米,施工負責人認為差得不多沒關係,而且戈壁灘上乾旱少雨,不會有問題。可王鎮不聽對方辯解,毫不留情地下發了處罰通知書,要求立即返工整改。還有一次,他在檢查中發現一個橋涵牆模板放偏了,現場十幾名施工人員都説看不出來。可王鎮卻偏不信,經過反覆測量確認,模板果然偏移了2毫米。由於王鎮工作精益求精、敢於較真碰硬,一些職工戲稱他為“黑臉包公”,後來這個綽號竟隨着一張張檢查通報傳遍了整個額哈線。

在額哈鐵路建設期間,王鎮帶領安全質量部檢查發現各類安全質量問題12781個,下發檢查通報30餘份,因為個別嚴重問題,還給施工項目部上級單位發公函15次。

對自己要求嚴

“黑臉包公”王鎮不僅對工程質量要求嚴,對自己要求更嚴。工作中,他以身作則、率先垂範,常常廢寢忘食、通宵達旦,無怨無悔地付出着、奉獻着。

去年10月,額哈鐵路進入收尾的關鍵時期,一場大雪卻不期而至,想到前期的問題整改肯定會受影響,當時身患重感冒的王鎮着急得整宿沒睡着覺。為了不給整體進度拖後腿,第二天天剛亮,他顧不上吃藥就到工地殺了個“回馬槍”,看看施工現場的情況。不料,許多人覺得天氣惡劣,理應進行休整,可王鎮卻毫不讓步,硬是“盯着”施工人員熬了個通宵把剩下的.問題解決了。

通過這件事情,王鎮意識到日常管理存在不規範問題。於是,在施工分析會上,作為領頭人的他做了檢查,主動承擔了責任,並在隨後幾天連續加班加點,帶領職工們制定出《冬季施工作業指導書》,規範了作業標準、明確了管理職責,使冬季施工更加安全有序、質量可控,受到了中國鐵路總公司和呼鐵局質量監督站的一致好評。

對家庭虧欠多

因為一心撲在施工現場,王鎮根本無暇顧及家庭,心中滿是對家人的愧疚。女兒去年剛滿13歲,正是最依賴父親的年齡,可連升學考試的時候都沒見到爸爸,一打電話就怪爸爸不回家;同為鐵路職工的妻子,工作雖然沒有丈夫那麼忙,但因年近50,工作和家庭一肩挑,已經明顯力不從心。為此,王鎮曾不知多少次對妻子説,等額哈鐵路通了車,就申請回呼和,把這些年欠娘倆的都補回來。可眼看着火車開進了茫茫戈壁,王鎮依然很少回家,因為他又要奔向新的戰場,對家人的承諾再次成為泡影。

然而,對於王鎮來説,屢屢食言固然有愧家人,但一想到額哈鐵路將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中大放異彩,他覺得心裏一陣陣温暖。

好人好事先進事蹟5

李黎明,男,1998年12月退伍後,他被分配到林業處蒼石林場工作。

李黎明是個踏實敬業的人。20xx年初,林場安排李黎明到條件異常艱苦的牛肺溝護林,負責守護9780畝林區的3百多萬顆林木。這日行一趟的“必修課”,他是用雙腳徒步走完這40多裏的崎嶇山路。18年來,他風雨無阻、從不間斷地走了46萬多裏,相當於沿着中國陸地邊境線走了近10圈。

李黎明是個任勞任怨的人。李黎明值守的'護林點位於林區深處,交通相當閉塞、條件異常艱苦,糧食蔬菜通常隔一段時間往山裏背一回,一年到頭也吃不上幾次肉,夏天就喝溪溝水、冬天則嚼野坡雪。剛剛度過39歲生日的李黎明,卻是一個頭發花白、滿臉皺紋、有點駝背的“糟老漢”。儘管如此,李黎明卻從來沒有向組織提過任何要求。

李黎明是個一心都只在工作的人。護林點不通車、不通電,甚至沒有廣播和通訊信號,最近幾年,護林點逐步覆蓋了廣播信號,李黎明的生活中才添加了一部半導體收音機。上任之初,從護林點到最近的汽車站要走36裏山路。他常常要十天、半個月才能下一次山,到了防火期更是要4個月都不能下山。婚後的13年裏,他下山回家的時間累計不超過2年,有9頓年夜飯都是在護林點裏吃的,快9歲的兒子至今還常常錯把這個很少回家的爸爸叫“叔叔”,每每到這時,這個平日裏堅強的漢子都要忍不住流下淚水。

李黎明是個認真到“較真”的人。牛肺子溝林區溝深林密、資源豐富,是不少想發歪財之人“惦記”的“肥肉”。之前,林區內亂砍盜伐、偷挖山苗現象時有發生。李黎明到任後,這個“缺口”就被堵死了,也因此斷了一些人的“財路”。有人找過他,求他“睜隻眼、閉隻眼”;也有人勸過他,讓他多想想上有老、下有小,妻子沒工作的實際困難;甚至有人罵過他、誣告他、打過他,可他一律“不開竅”。時間久了,他又多了個外號——叫“黑臉包公”。

有一次,李黎明巡山時發現了盜伐分子留下的車轍和拖痕,為了將保住國家財產,他在來不及向上級報告的情況下,隻身一人循着印跡展開追蹤,翻山越嶺幾十裏,渾身汗水濕得精透,終於追回了被盜林木,就連落網的盜伐分子都只能無奈地説:“遇上這麼個拼命三郎,我們只好認栽了!”

好人好事先進事蹟6

在大彭實驗國小三年級三班,有一個九歲的小女孩,她雖然不是很漂亮,但卻有着一顆善良真誠的心靈,她個頭雖然不高,但卻有着一股執着向上的追求,她雖然年紀不大,但卻有着一腔勇於負責的精神,多年來在老師和父母的教育下,在自己的努力下,她德、智、體、美、勞得到了全面發展,成了同學們學習的榜樣。

她從國小一年級開始就擔任所在班集體的班長,在老師的關愛下得到了鍛鍊和成長,出色的表現和真誠的付出,贏得了大家的信任、同學們的信賴、家長們的喜愛——她就是三年級三班的族彤彤同學。

她勤奮好學、品學兼優、樂觀向上。從踏入國小校園連續三年來,先後多次被評為三好學生、優秀學生幹部、優秀少先隊員,還多次在繪畫、書法、運動會等活動中獲獎。

她有一顆善良真誠的心靈。有人説,金子是最純美的,但比金子更美的是人的心靈。族彤彤同學有一顆潔白無暇、善良真誠的心靈,她心地善良、追求純真、無私無邪。在家裏,對待親人,關注親人的冷暖,經常幫助爸爸媽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打掃衞生,摘菜洗菜、洗衣服,讓親情其樂融融。對待鄰里,她文明禮貌、與人為善,休息時間絕不會製造噪音影響鄰里的休息,深得鄰里喜愛。在學校,她有一顆真誠的愛心。對於困難同學,她總是樂於伸出援助的小手,助人為樂,真誠奉賢,有時同學忘了帶課本回家,她知道後總是趕緊做完作業把課本借給同學使用。對於學習上的後進生,她也是及時給予力所能及的幫助,從不計較個人的得失。對於博大複雜的世界,她有一顆天真的童心,小小心靈裝滿了追求真、善、美的理念。

她有一股執着向上的追求。“向上”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力量源泉,族彤彤同學的身上有着一股強烈“向上”的追求。她追求思想向上。從呀呀學語到接受家庭啟蒙和幼兒、國小教育,初諳世事的她就一直在追求着思想的向上:“做個好孩子,做個好學生”。她尊敬長輩和師長,團結同學,遵守校規校紀,對人講禮貌,自覺遵守國小生行為規範和社會公德,深得鄰居、家長、老師和同學們的好評。進入國小校園不久,通過學習,當她知道了少先隊組織是少年兒童的先進組織後,她每時每刻就把自己置於組織的約束之下,嚴格要求自己,身體力行少先隊員的先進性;她追求學習向上。對待學習,她一絲不苟,並有一股可貴的.鑽勁兒和韌勁兒,語文、數學、英語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她追求全面發展,她興趣廣泛,除認真學習課本知識外,她還特別喜歡看書、繪畫、體育和音樂。

她有一腔勇於負責的精神。在學校裏她力爭成為老師的好助手,同學們的好服務員。族彤彤同學從國小一年級開始當選為班長,自當上班長那一天起,她就用稚嫩的肩膀承擔起了一份責任。一年級時她管着教室的鑰匙,為了讓同學們能夠提前進教室,她總是比其他同學提前到校,放學後最後一個離開,不論是颳風還是下雨,不論是冬天還是夏天,她常年堅持,從沒有失誤過一次。在各項活動中她總是積極參與,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為班級贏得了很多的榮譽。因為她是班長,勞動時她總是搶着幹最髒最重的活兒,從不偷懶,也不會拿出班長的架子只指揮別人幹,下課後同學們休息她卻還在忙着收發作業本。有同學不守紀律了,她會及時給同學們指出來。有同學遇到不懂的問題了她要耐心輔導,連放學後還有同學甚至是家長找她問這問那。對於這些,她沒有半句怨言。

她愛學習、愛思考、勤於實踐,堅持努力學好各門功課,並且積極參加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瞭解社會,有一定的實踐能力。她善於觀察,勤學好問,根據自己的想象,經常在家制作一些小東西,種植一些小植物,實踐讓她吸取了甘甜,擁有了豐潤,豐滿了羽翼。

好人好事先進事蹟7

“一牆之隔”的“一家人”

7月的上海熱浪滾滾,記者在長興坊一棟居民樓的底樓見到了剛為邱家母女買菜歸來的張玉生。他一進屋,躺在牀上的邱家小妹就哭着問他:“‘舅舅’我的腿不會站不起來了吧,我不能殘廢啊,人家都説長得好看的小姑娘,殘廢了就可惜了。”張玉生忙哄着她説:“沒事的,明天帶你去看醫生,看好就好了。”

陪同前往的居委幹部小甘告訴記者,邱家小妹因小時候受到驚嚇而致精神重殘,病情時好時壞,平日裏都是靠張玉生這麼哄着。自從她哥哥邱光生因突發腦溢血去世後,這一鬨已經哄了廿多年……

兒時玩伴離世他接棒照顧母女

1986年的秋天,隨着上海城市建設步伐的加快,原先隸屬打浦橋斜徐路斜三居委會的老街坊們,大都在同一時期,被拆遷安置到康健街道長興坊小區散住。邱家住79號,張家則住在68號。不僅相隔不遠,遇到節假日,兩人還時常在一起喝酒聊天。

可是平靜的日子沒過上幾年,1992年夏秋季節的一天,邱光生突然昏迷不醒,醫院診斷為腦溢血,經搶救無效離開了人世。

當時,熟知情況的街坊都説,這真是屋漏又逢連天雨啊。因為在這之前,小邱的爸爸“老廣東”也已經因病去世。所以邱光生走後,家裏只剩下一個退休在家體弱無助的媽媽,和那個患有精神疾病的小妹。要説經濟狀況,邱家這個拆遷過來的窮家庭,住的竟還是未經裝修的毛坯房。

“我跟小邱從小一起長大,在棚户區的時候就穿着開襠褲在一起玩,在我兒子小的時候他還幫忙照顧過。”從未想到兒時的玩伴竟然年紀輕輕就因病辭世,面對這個要錢沒錢、要人沒人的困難家庭,心地善良的.張玉生實在看不下去。於是,他隔三岔五地上門,不時地伸出手幫一把。隨着時間的慢慢流逝,張玉生伸手相助的內容越來越寬泛,以至於他慢慢成為了支撐這個困難家庭的重要“靠山”。

假“舅舅”真感情長年累月送温暖

邱家小妹邱玉琳,與張玉生年齡也只相差11歲,應該叫張玉生為“哥哥”,但是她卻口口聲聲地喊他“舅舅”。其實這倒是一個精神不健全的病人,通過日常生活的耳聞目睹,對自己所尊敬的人發自內心的一個恰當稱呼。

在邱玉琳的印象中,自己平時生活上吃吃喝喝的要求,都是由“舅舅”解決的;碰到就診、取藥等難以搞定的困難,也大多找“舅舅”來擺平。正因為“舅舅”的權威不可動搖,所以邱玉琳發病時,任何人的話都可以不聽,而“舅舅”的話卻是必須聽的。

一次,小妹發病衝出家門要找媽媽,鄰居們沒拉住,趕緊打電話給張玉生。張玉生正在外面吃飯,接到電話就放下碗筷打車往回趕,在小區門口的車站攔住了小妹。見到“舅舅”,小妹立刻安靜下來,張玉生説:“媽媽在家裏,你回去找去。”小妹聽了,乖乖地往家走。

再説張玉生對待小邱的老母親孫銀妹,那更勝過親兒子。去年下半年,區裏適老改造項目落實下來。要説也是個大好事,孫銀妹卻犯了愁——施工一週的日子怎麼過啊?張玉生看破老人的心事,胸脯直拍説包在自己身上。他與居委會安排的小區其他志願者一道,不僅順利解決了母女倆“吃飯難”的問題,還幫忙收拾屋子,自己掏腰包添置毛巾架、防滑墊等小物件,讓孫銀妹感動不已。

隨着年歲的增加,孫銀妹生病的時候越來越多。俗話説,久病牀前無孝子,張玉生卻以行動證明了自己的孝心。不管是請醫生登門,看病配藥,還是陪同她去醫院門診、打吊針,忙前忙後,他都絕無怨言。今年2月23日,孫銀妹因心衰住進市八院,直到3月16日病情穩定後才出院。整個住院期間,全是張玉生一手照應。以至孫銀妹同病室的病友們異口同聲,都誇這個“兒子”好孝順。後來聽説張玉生和孫銀妹只是鄰里關係,一個個都搖頭表示這“絕不可能”。

面對命運不公他盡最大的努力

邱家沒有空調,沒有冰箱,在紅色高温警報頻發的夏季,母女倆僅靠一台電扇度夏。年已八旬的孫銀妹,她一方面為自己每月只有三千多元的養老金犯愁,一方面又懷有另外的心思。多年來她持家過日子,在生活方面是省之又省。張玉生説:“你根本想不到,她們前幾年電費都只有幾塊錢,老太既捨不得用電,也捨不得用水,還捨不得用氣。”

張玉生明白孫銀妹想省下家裏的每一分錢,實現自己離世後,女兒能夠在自己家裏生活,直至終老的願望。平日裏,雖説“包攬”了邱家的日常起居,但張玉生從不沾手邱家的錢財。每個月,孫銀妹會交給張玉生700元錢,而這就是邱家一個月的飯錢。張玉生精打細算,不僅要滿足母女倆的營養需要,又要照顧到老人家的飲食偏好,時不時地還自掏腰包給邱小妹開點“小灶”。

除此之外,邱家的大事小事,張玉生都會幫孫銀妹籌劃、打點。平日裏買米買油等重活,都是由張玉生拿着“解困卡”一趟趟跑糧油商店拎到家。

邱家小妹5年前患上乳腺癌,被切除了一側乳房,近期癌症又有轉移的跡象。每天,張玉生至少要到邱家兩次,而他現在最擔心的就是復發帶來的疼痛會引發小妹的精神疾病。“剛開始純粹是道義上的感情投入,時間久了就發展為生活中的一種慣性,再後來就自然而然地上升為親情”。張玉生口中的“三部曲”讓現在的兩家,雖不是骨肉至親,卻享有“一家人”的情感待遇。張家人自家有事儘量不煩張玉生,反而把邱家的事當成自家的事讓張玉生去認真打點。平時無論邱家需要做什麼,哪怕有時發生衝突,即便暫且丟下自家的事,也要張玉生去幫邱家一把。身為共產黨員的妻子孔秀珍,以及長期一起生活的兒子、兒媳,他們數年來從無怨言的鼎力支持,讓張玉生幫邱家做事時腰桿筆直,滿心寬慰。

自己身體不好仍會抗下一輩子的責任

他是柴米油鹽一把抓、事事親勞的“保姆”,也是給予心靈上關懷與依靠的“舅舅”,但他真正的身份僅僅是“鄰居”。從一個生龍活虎的中年人跨入了老年人的行列,張玉生二十多年如一日照顧鄰居母子,用行動詮釋了一個普通人的價值選擇。

5年前的一天,張玉生當眾昏倒,被鄰居送到醫院檢查,原來他是患上了較為嚴重的冠心病,不得已在體內安裝了支架。可他放心不下邱家母女,出院沒多久,就又開始每天上門探望,忙前忙後。問他母女倆這樣一直需要有人照顧,他自己身體不好怎麼辦,張玉生説:“只要身體允許,我會照顧她倆一輩子。”

在這個世界上,總有一些人的奉獻會讓你毫不猶豫地給出“偉大”的評價,他們不圖名不圖利,把助人為樂的意義升格為內心的踏實與安定,把點滴小事做成眾口傳唱的愛之讚歌。如果社會上能有更多的人挺身而出,伸出善意的援手,既能讓年過花甲的好人張玉生“減負”,亦能讓孫銀妹這樣的特困家庭感受到和諧社會的更多陽光。如果能有這樣的結局,一定會讓所有知道這個故事的人從心底裏感到特別的温暖。

好人好事先進事蹟8

他的名字叫侯-,今年59歲,是-市礦區馬家坪派出所的一名普通民警,主要負責平潭街西社區的日常警務,也就是咱們常説的“片警”。從警20多年來,他不僅是一位大家公認的好警察,還成了37位老人的“好兒子”,在他看來,民警也好“片警”也罷,説到底都是給咱老百姓解難的人。

老侯的一天是從平潭早市開始的,每天早上他都會早早過來巡查治安,順便再買點菜,這些菜是買給一位行動不便的老人的。早市結束,街上的人漸漸少了,侯-回到社區警務室,接待完辦事的居民後打了一個電話。

中午下班,老侯沒有回家,而是來到離警務室不遠的一棟三層樓房,還沒上完樓梯,一位老人已經迎了過來,84歲的李黑小就是那個與他通電話的人。李黑小老人無兒無女,孤身一人,7年前,侯-在一次户口排查中發現了他,那時的李黑小腰部扭傷、腿部浮腫,生活無法自理,侯-先帶老人去醫院做了檢查,後來就天天定時定點來為他做按摩、洗被褥、處理大小便,直至老人好起來。

老人原先的房子一碰到下雨天、下雪天就會漏水,老侯就乾脆給他租下了警務室旁邊的小房子,還為他添置了澡盆、被罩和電話機。在老侯的悉心照顧下,老人的雙腿漸漸康復了。

晚上8點,老侯結束了一天的工作之後,又匆匆走上了一條通往虎尾溝的小道。今年83歲的李文彩是侯-照顧的另外一位老人。1996年,李文彩的兒子被判了無期徒刑,老人對周圍的一切一下子變得十分冷漠。聽説這事後,侯-就趕來看望老人。

誰料幾個月後,李文彩的老伴傷心去世,女兒也得了腦梗,一下了沒了親人的關懷,老人的心情更是極度低落。老人愛吃餃子,侯-就買來餡和老人一起包了吃,他給老人做飯、縫衣服、洗被單,遇到老人生病,就乾脆住過來。老人漸漸接納了侯-,現如今更是離不開他了。

侯-的細心照料讓兩位老人的生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而20多年來把侯-當兒子看待的遠不止一兩位老人。

78歲的劉如榮是侯-在澡堂洗澡時偶然遇到的,老人因為腦梗後遺症行動不便,侯-就主動幫他擦身搓背。除了日常的照料,侯-幫助老人洗澡的習慣一直沒變,在侯-的警務室裏掛着一沓子澡票,這是他專門為他照顧的老人們買的,每次他都帶着一位老人去洗澡,成了老人們的專職搓澡工。

人們口口相傳,讓不少人都認識了侯-,在老人們的介紹下,侯-還接手了不少他轄區外的老人,自行車到不了的地方他就坐公交,每天忙碌於不同地區、不同的老人之間。做飯、收拾家務,或者給老人唱唱戲,陪老人聊聊天。從警25年,他長期照顧過的老人有37位,沒圖過什麼名利,卻收穫了至親的感情。

這些年,老侯的事也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轄區內的水電工和老侯結成對子,幫老侯給老人修理水電工具,社區不少熱心居民主動要求成立愛心團體,推選老侯為領隊人,社區工作人員送來了縫補工具,還有居民送來了米麪菜,要和他一起照顧老人們。

一份愛心和熱心,把一個59歲的民警和37位孤寡老人緊緊地聯繫在一起,今年年底侯-就要退休了,他説,照顧老人這件事是一種美德,更是一種責任,他會堅持下去,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加入到關注老人、關愛老人的隊伍中來

好人好事先進事蹟9

眾所周知,西寧營業部一直擔負着旅客貨物發送,大宗貨物批量運輸的工作任務。每天迎接的是來自全國各地成千上萬的旅客,各個年齡階層,夾雜着天南海北口音奔波的人羣,大家來到車站,把來自青藏地區的特色產品寄送給他們的家人、朋友。那麼如何做好與這些旅客的溝通,讓旅客安心的將貨物寄送出去,是考驗營業部導巡員的一項重要任務。

都偉明同志在作為導巡員的工作期間,兢兢業業的完成了本職的工作任務,除此之外她還做了很多大量額外的工作。

一、業績顯著,工作成績有目共睹

每有旅客相來諮詢,都偉明同志都會熱情接待,詳細介紹服務種類,資費標準。把旅客當作家人,細緻耐心的解答旅客的疑惑和不解,積極引導客户辦理快遞業務,有時客户通過了解,還會主動辦理高資費時限、高鐵業務。同時,因為廣泛的接觸客户,對客户信息的收集和掌握也相對到位,對後續的產品銷售做到了基本的鋪墊。當然,用服務來感動客户,用赤誠的心為旅客服務,一直是西寧營業部的標準。

二、尊老愛幼,身體力行幫助旅客

有時碰到年歲較大的旅客,都偉明同志都會主動幫助搬運貨物。有一次,一位老大爺打算寄送60公斤的貨物,由於是一個大件,搬運起來十分不便。恰時,所有的裝卸師傅正在忙着裝卸貨物。這時都偉明同志剛好旁經過,瞭解到老大爺的困難後,都偉明同志二話沒説,推着板車幫忙搬運起來,作為一名女同志,特別是一名剛生育完處於恢復期的母親,搬運這件貨物的困難可想而知,正是設身處地的為旅客考慮,解決實際問題這一精神信念支持着她默默無聞的.無私奉獻。

三、同甘共苦,積極主動協助同事

隨着營業部業務量的增長,制票窗口的同志要對大批貨物進行信息錄入,工作時間的延長是常有的事情,往往這個時候也是旅客寄送貨物相對較多的時候,都偉明同志作為導巡員,這時也會主動協助制票窗口的同志進行工作。經常性的加班有時也會造成家人的不解,但當她面對家庭和工作的選擇時,她仍然選擇了工作。

當大家讚揚都偉明同志的時候,她總會説,這沒什麼,都是我應該做的。一種淡然處之的心態,一種甘於無私奉獻的優秀品質,就這麼在營業部紮下根來。作為我們一線職工來講,我們的工作是光榮而艱鉅的,光榮而在於平淡,艱鉅而在於漫長。但就是因為像都偉明同志這樣的許多同志的默默奉獻,我們才能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貢獻,為公司既好又快的發展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中鐵快運西寧營業部的全體同仁一起加油,向都偉明同志學習!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