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自私的原因是什麼

來源:文萃谷 6.08K

孩子自私的源頭

孩子自私的原因是什麼

來自生活中的榜樣

鏡頭1:

明明媽發現,明明不知怎麼變得自私起來。小朋友找他借玩具,他擺擺小手説:“不借,借給你,我就沒玩了。”他手裏拿着好吃的東西,爸爸媽媽開口向他要,他也藏得緊緊地:“不給不給,給了我就沒了。”這樣的情況遇得多了,明明媽生氣地説:“明明,你怎麼可以這樣自私?”明明聽了媽媽的話,委屈地掉下了眼淚:“上次你不就沒把家裏的醬油借給鄰居阿姨嗎?你説,‘把自己的東西借給別人,自己就沒了’。”這下明明媽愕然了。原來是自己這個不經意的小舉動,讓明明變得自私了。

每個孩子都是一張白紙,而父母便是塗抹這張白紙的畫筆,做好孩子的生活榜樣,對每一個父母來説,都非常重要。

當父母努力以身作則,出門坐公車時主動讓位,鄰居有困難時熱心幫助。一段時間後,你一定會發現,孩子也開始為他人着想。

來自父母的溺愛

鏡頭2:

認識小路夫妻的人都説小路夫妻非常豪爽。雖然家裏條件一般,可別人有困難,他們還是會熱情幫忙。正因如此,他們覺得欠孩子太多。每一次家裏買好吃的,從來捨不得自己吃,全留給孩子。一次,家裏做了孩子最喜歡吃的糖醋排骨,由於做得多兩口子也沒禁忌,當他們剛要伸筷子夾時,那碗排骨就被寶貝兒子拿到了自己面前:“這是我的,你們不能吃。”看到兒子竟如此自私,小路夫妻很難過。

“爸爸媽媽不愛吃”這句話,很多父母都跟孩子説過。其實,正是父母對孩子的溺愛,造成了孩子的自私。父母不要溺愛孩子,應取消孩子的特權,讓他知道,好東西是要拿出來分享的,而不是自己獨佔的,當孩子來跟你分享時,更不要拒絕他的請求。

來自無條件的滿足

鏡頭3:

一次逛街,看到一個正哭鬧逼着父母買玩具的孩子。孩子在哭,兩個大人在吵P,孩子的父親説:“不能買了,這玩具家裏有好多個了。”孩子的.母親説:“又不是買不起,你看孩子哭得多可憐。”

寶寶已經有很多玩具,可還天天鬧着要買新的,見到別的小朋友的玩具,還忍不住地伸手去搶。父母遇到這樣的情況,大多選擇向孩子妥協,一來,孩子在外面哭鬧,不買覺得丟面子;二來,父母覺得生活條件好了,不願讓孩子受半點委屈。豈不知,正是這樣的想法,讓孩子的慾望成了個無底洞,永遠填不滿。

面對孩子不合理的要求時,我們要學會拒絕,而不是永無止境地滿足。所以當孩子提出什麼要求時,不要馬上滿足他,而是適當地拖一下時間,給他設置一些小障礙。漸漸地,他會明白,不是所有的要求都會得到大人的滿足,學會剋制自己的慾望。當他能剋制自己的慾望時,伸手去搶玩具的自私行為便會減少。

正確的引導對孩子很重要。當你看到孩子“自私”時,不要強制糾正,父母先自己做好榜樣吧!

家長朋友對培養孩子健康心理起到的作用是重大的,只有家長的正確引導和教育,不要過份溺愛孩子,有些要求我們不一定答應就是對的,一定要用正確的方法去給孩子説什麼是對的,家長在家中棒樣作用也是同樣重要。

另外還有一些原因:

1、獨生子女的特殊性。

現在的獨生子女幾乎都不同程度地具有自私的問題。由於是家中唯一的孩子,集寵愛於一身,甚至壟斷了父母的整個身心。家裏有什麼好吃的東西都先盡他一個人享用,他有什麼要求家長就儘量滿足,久而久之,自然而然地使他養成了自私的毛病。加之沒有兄弟姐妹,缺乏合作、分享、謙讓、奉獻等集體生活的經驗,容易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觀念。

2、年齡特徵所致。

心理學研究表明,在幼兒自我意識形成和發展的最初階段,他們心理活動都單純圍繞自我出發,接觸、瞭解與自己緊密相連的人和事,獲取自己想要的一切東西;他們所提出的任何要求,都是從滿足自己的生理和安全等需要出發的,不知道考慮別人對此有什麼想法,更難以理解別人可能有完全不同於自己的看法。大約到了兩三歲以後,隨着幼兒社會活動範圍的擴大和交往經驗的積累,幼兒才逐漸在主觀上產生你我的區別,並能逐步從客觀的角度看待自己。因此,在幼兒心理髮展的早期階段,如果缺乏正確的教育和引導,孩子很容易形成自私的問題行為。

3、周圍的不良影響。

孩子自私心理的產生,與其周圍人們的不良影響也有很大關係。例如,有的父母或家庭成員自私自利,愛貪圖小便宜,或與人共事斤斤計較,過於“小氣”;有的父母或家庭成員常常叮囑孩子自己的東西不給別人吃,玩具不許別人玩等。這些,都會助長孩子的自私心理。

4、物質生活的優越的影響。

隨着生活質量的提高,成人在不斷滿足幼兒需要中,助長了幼兒的霸道、自私。例如,當幼兒看到別人有的好玩的,好吃的,而自己得不到分享時,哭鬧後成人一般都會滿足。從而,滋長了幼兒對物質的索取,幼兒不斷滋生的慾望是自私的根由,慾望的無止境,自私便隨之而生。

5、在交往中不懂得策略。

很多孩子在玩同一玩具及交換時發生爭吵,往往是因為不懂得恰當的商議、溝通及分享的方法。大家都想玩,也明白別人也想玩,但矛盾在於怎樣選擇一個兩全其美的方法。成人雖然意識到了分享的重要意義,但由於對其含義理解不夠深刻,欠缺了對幼兒的指導。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