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感動中國”人物事蹟

來源:文萃谷 2.87W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嘗試過寫事蹟吧,根據範圍的不同,事蹟可分為集體事蹟和個人事蹟。想擬事蹟卻不知道該請教誰?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感動中國”人物事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品】“感動中國”人物事蹟

“感動中國”人物事蹟1

她大城鎮放棄留在大城市工作的機會,毅然回到革命老區、扶貧主戰場廣西百色,用深入泥濘的腳走出來扶貧的長征路,用汗水澆灌出圓夢花朵,將青春奉獻給養育培育她成長的家鄉。讀到這個年僅30歲的第一書記黃文秀的事蹟,我滿含淚水。這朵向着太陽開放的燦爛的'向日葵,在山洪中湮滅,是小家的悲痛,也是百色人民的心痛,她將生命永遠定格在扶貧路上,用其短短一生,向廣大黨員、幹部展示了一名那位同志對黨忠誠、心繫羣眾、忘我工作、無私奉獻的優秀品質。毫無疑問,黃文秀是廣大黨員、幹部時刻看齊的榜樣。

做黃文秀式的君王,從她頸上汲取前行的動力,就要以她為標杆,具有平常時候看得出來、關鍵時刻站得出來、此刻出來豁得出來的責任與擔當。幹部職工要在其位其位謀其政盡其責,以擔當詮釋忠誠、以擔當體現作為。

“感動中國”人物事蹟2

錢七虎還先後主持了北京、深圳、杭州等幾十個城市地下空間規劃的評審,而且他評審時堅持一個原則:對國家有利。他表示如果一個項目只是對某家企業,某個個人有力,那就不能幹,他所做的就是排除干擾,挑選出對國家有利的部分。

為國鑄盾60年,錢七虎先後獲得過多項榮譽和獎金,而他卻看淡名利,仍舊保持簡樸作風,不捨得浪費一米一飯,吃不完還會打包。不僅如此,他還把自己得到的上千萬獎金全部用於助學,至於提到兒女,他表示兒女自有兒孫福,靠遺產來生活是沒有出息的。

錢七虎的人生,真正做到了他少年時讀過的一句話:當一個人回首往事的時候,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這樣到了臨終的.時候,他就可以説:我把我的一生都獻給了偉大的共產主義事業。

“感動中國”人物事蹟3

張桂梅是一名貧困山區基層教育工作者,她是麗江市華坪縣女子高級中學黨支部書記校長,也是華坪縣兒童福利院(華坪兒童之家)院長。堅守貧困地區40多年,她全身心投入深度貧困山區教育扶貧主戰場。

張桂梅説:“我那個班裏幾乎都是山裏的少數民族,這些學生真的是很窮,他們冬天就穿一兩塊買的塑料涼鞋,我不知道這個地方怎麼會這樣,我真想進山裏去看看”。山區的貧困刺痛着張桂梅的心,她開始意識到,幫助貧困山區女孩獲得教育,才能有效的阻斷家庭的貧困,她開始四處奔波籌款,克服種種困難,建成了全國第一所全免費女子高中。

學校建成後,她堅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把立德樹人作為立校之本,把理想信念作為育人之基,用紅色教育樹人鑄魂,讓1600多名貧困山區女學生圓夢大學。20xx年華坪兒童之家(福利院)成立,張桂梅又成了許多孩子的“媽媽”,給予了福利院孩子無私的呵護。福利院孩子吳思思説:“每天晚上媽媽因為工作忙,幾乎整天都在學校,但她還是會每天抽時間回來看我們。媽媽每次回來對着我們都是甜甜的微笑,我們就會感覺特別的温暖。”

張桂梅先後榮獲:“全國十佳師德標兵”“全國優秀教師”“全國十大女傑”“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百名優秀母親”等榮譽稱號。將一片丹心奉獻給了她熱愛的地方。她説,“就是要解救山裏的孩子們,因為我是黨的一員,還是想為這片土地做點事”。

“感動中國”人物事蹟4

共產黨人講“無我”,是境界,是胸懷,是格局,是心中無私,全心全意為黨和人民事業奮鬥;是心中有民,始終把人民羣眾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時時為老百姓着想,處處為老百姓辦事。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朱彥夫的事蹟平凡而偉大、樸實而閃光,他用自己的樸實純粹、無私奉獻,觸動着你我內心最敏感的情感。

樸實,是立身之本,是大愛無私的人生態度。朱彥夫作為一級傷殘軍人,毅然放棄優越的特護待遇,主動回到家鄉為羣眾服務。他擔任村支部書記25年,沒有領過工資,作了上千場報告,沒要過一分錢報酬,還用自己的撫卹金辦夜校,自當教員教羣眾識字,自掏腰包採購公用物資。“作為共產黨員,你就得這麼幹,不這麼幹,這個共產黨員就是假的,就是虛的。”朱彥夫這些樸實話語,折射着堅定的`信念,體現着“無我”的境界。

樸實,就是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忘我工作、無私奉獻,不計個人得失,展現的是一種偉大的“無我”境界。共產黨人講“無我”,是境界,是胸懷,是格局,是心中無私,全心全意為黨和人民事業奮鬥;是心中有民,始終把人民羣眾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時時為老百姓着想,處處為老百姓辦事。朱彥夫用行動展現了共產黨員的“無我”境界。

樸實“無我”的人,常常也是精神富足的人,還是最懂得幸福、最享受幸福的人。“起初,自己走幾步不摔倒,就是一種幸福;幹村支書,為羣眾多辦點好事,也是一種幸福;苦熬七年,寫成一本書,奉獻給社會,更是一種幸福。”在這裏,朱彥夫對幸福的理解是那樣樸實,完全超越了個人慾望。從朱彥夫身上,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奉獻者的“無我”風采,聽到的是一曲奉獻者的“無我”之歌。

心底無私天地寬。今天,我們謳歌英雄、崇尚楷模,不應該止於“誠心正意”的敬仰,而應該有起而行之、始於足下的行動,紮紮實實把每件平凡的事做好。樸實而“無我”,一切平凡的人都可以獲得不平凡的人生,一切平凡的工作都可以創造不平凡的成就。人人如此,涓滴之水終將匯聚成不可阻擋的時代洪流。

“感動中國”人物事蹟5

20xx年4月,12位隱姓埋名的我國導彈武器型號總指揮、總設計師的名字首次向社會公開,沈忠芳就是其中的一員。這是他退休後12年,第一次以真名展示在公眾面前。

幹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他是我國第三代防空武器系統總指揮,生在戰火紛飛的年代,從小就立志為祖國設計飛機。

他將自己的.一生最好的時光都獻給了中國的航空事業,他説:國家利益高於一切。

“感動中國”人物事蹟6

王紳森早年在工作中遇到生活困難的學生,都會自掏腰包,及時幫助。退休後仍然通過各種方式去資助困難學生。

20xx年,他通過媒體得知常山女孩徐玲玲考上了大學,但由於生活拮据四處打工,便陸續資助了她18000餘元。

為了幫助更多學生,王紳森決定通過自己的努力,增加一些收入。自20xx年起,他開始依靠回收廢舊物品掙錢助學。每天晚上10時許,老人就推着三輪車出門,直到凌晨三四點鐘回家。周邊的飯店、旅館、小超市都是老人廢品回收的來源,一個晚上下來,他可以撿滿兩輛三輪車,每個月能掙到四五百元。多年來,幾乎天天如此。被問及為何晚上才出去拾荒時,他説,白天撿廢品的.人多,很多人以此為生,我不去跟他們爭,不能搶了人家生活的飯碗。

除了堅持助學,王老還以更多善行温暖、影響着周圍的人們。在王紳森所住小區的單元門口,掛着50多把雨傘,全是他在廢舊物品回收時撿出並修好的。如今,這些雨傘已成為小區的“共享雨傘”,解決了突降大雨時路人的燃眉之急。

“感動中國”人物事蹟7

今年56歲的毛卓雲,12年來一直是寧波市看守所艾滋病在押人員專職監管民警。他管教的不僅都是艾滋病感染者,還有大量“癮君子”,更不乏重大刑事案犯。

遠離危險是人的本能,他卻把辦公室搬到了艾滋病監區的普通監室裏,把防護服鎖進倉庫,只為了讓管教對象能少一些距離感。

不怕嗎?他笑笑説:“怕的。一開始主動提出管這個監區,就是想做點事,這個想法一直沒變。”

12年來,初心未改,毛卓雲累計管理教育的艾滋病在押人員已達500餘名。

主動請纓管理艾滋病監區“我是老黨員,這點擔當意識是有的”

早上7時,毛卓雲走進寧波市看守所,開始新的一天工作。他目前管教艾滋病在押人員共26個,其中有18個“癮君子”。

20xx年,寧波市公安局決定將全市艾滋病在押人員集中羈押於寧波市看守所。許多艾滋病在押人員因為得病而自暴自棄,身陷高牆後更是破罐破摔,動輒自傷、自殘、威脅民警。管理難度大,職業風險高,這無疑是個燙手山芋。

“給我6個月時間,管好了我繼續,管不好另請高明。”毛卓雲主動請纓,“我的想法很簡單,工作總要有人做。沒人敢做,我就試試。我是1986年入黨的老黨員了,又是退役軍人,這點擔當意識還是有的。我也知道危險,本來想一直瞞着家裏!”

毛卓雲接管艾滋病監區2年後,妻子徐愛英從《寧波晚報》一篇報道的`一張側影照片上認出了他,她這才知曉丈夫2年多來一直從事着這份高危的工作。提起往事,徐愛英聲音哽咽:“知道後吵了一架,因為管理艾滋病監區實在太危險了!”

更“危險”的是,去年毛卓雲把辦公室搬到了監區,就在管教對象監室的隔壁。辦公室只有一張桌椅,相當簡陋。因為去廁所不方便,他就儘可能少喝水。一天至少要和在押人員談話3小時以上,咽喉炎是老毛病了,難受時只能抿一口水,稍稍潤下嗓子。好處是,這樣就可以及時瞭解監室情況,又能拉近與在押人員的距離,讓他們覺得更親近。

監室裏壯漢發狂猛撞鐵門“我準備死一次,進去跟他談一談”

“最怕他們私藏違禁品自傷自殘。”毛卓雲説,“看守的第一要務是保障監所安全,保障訴訟程序順利進行。”

王某,這個身高1。8米的東北壯漢身患艾滋病,曾在20xx年9月當街刺傷女友、民警。他在看守所裏住了148天,期間曾多次自殘,吸毒後遺症導致的精神異常還時常令他狂躁。

“為了讓他平靜些,我什麼方法都用了。”放風場邊,毛卓雲鼓勵他大喊大叫,發泄積壓的情緒;睡前,讓他多做俯卧撐,有助睡眠。還請康寧醫院專家來會診,向心理諮詢師請教。整整3個多月時間,在毛卓雲的一遍遍談話下,王某終於平靜了些。“一次談話,往往要多個小時,拉着手,一點點聊,告訴他,男子漢要對做過的事情負責。”

但始料未及的是,12月21日,也就是案件宣判的次日,王某又出事了——用頭撞監室的鐵門,額頭出血,還像困獸一樣嗚咽。

這時候進監室太危險了。“我準備死一次,豁出去了,要進去跟他談一談。”毛卓雲跟領導請示後,還是走進了監室,裝作若無其事地檢查內務,正思忖着怎麼和王某切入聊天時,突然,他的背上受到了重重一擊。王某獰笑着看着他,眼冒兇光。他又發狂了!同監室的在押人員急得直吼:“他是毛警官啊,對你這麼好!”

第二天,毛卓雲又走進王某的監室。此時,王某神情落寞地坐在角落。令所有人意外的一幕發生了——毛卓雲走過去,輕輕擁抱住他。王某遲疑了一會,竟趴在毛卓雲的肩頭,像孩子一樣地哭了很久。在王某斷斷續續的傾訴中,毛卓雲捕捉到了關鍵信息——庭審時,王某的父母和女友都沒有到場,他害怕且絕望,覺得自己被所有人拋棄了。於是,毛卓雲通過辦案人員聯繫上了王某的女友、父母、表弟,逐一抄下他們發來的短信,帶到監室讀給王某聽:“我們會來看你,你要好好改造”。

之後,王某終於徹底平靜下來,開始配合管教。被送往監獄前,王某給毛卓雲深深地鞠了一躬,再次落淚。

“老毛敢於涉險的精神尤其讓我敬佩。12年了,他每分每秒都暴露在危險中。12年了,他對工作,對每一個管教對象負責的態度始終沒變。”看守所醫管大隊同事孫立洪説。

與曾經的在押人員保持通信“我多做點事,社會就能多一分安寧”

“感動中國”人物事蹟8

福建農林大學教授林佔熺發佈儀式介紹,林佔熺現任福建農林大學國家菌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他於1986年發明的菌草技術解決了“菌林矛盾”這一世界難題。30多年來,林佔熺一直活躍在菌草研發和推廣一線,不僅幫助數以千萬計的農民種菇脱貧,還在減少水土流失、保護生態環境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貢獻。如今,菌草技術已被推廣至全球106個國家,在13個國家和地區建立示範基地,並被聯合國列為“和平發展基金項目”重點項目向全球推廣。發佈儀式通過現場訪談、視頻連線和視頻短片等形式展現了林佔熺的先進事蹟,並現場宣讀了致敬辭和《中共福建省委宣傳部關於授予林佔熺同志“八閩楷模”稱號的決定》。

值得一提的是,林佔熺是此前熱播的對口扶貧題材電視劇《山海情》中凌一農教授的原型。澎湃新聞此前採訪時瞭解到,和《山海情》中的凌一農一樣,作為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援寧羣體一員的林佔熺奉獻出他的科研技術,帶領團隊教村民種植雙孢菇。為了給村民的生產保底,他甚至和當地政府簽訂了包銷協議,團隊成員分組為村民的產品跑銷路。

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林佔熺表示,在他和當年的團隊成員看來,《山海情》中呈現的大部分內容基本屬實,但實際情況比劇中更艱苦、更曲折。

林佔熺説,電視劇中的凌一農是眾多援寧科技工作者的縮影,很感謝《山海情》的'播出,讓更多人瞭解到了閩寧協作中不同羣體的貢獻,同時也有更多的人瞭解到菌草行業,推動了菌草行業的發展。

如今,79歲的林佔熺仍堅持在菌草研究一線工作,對於自己的狀態,他覺得就像是《西遊記》主題曲中唱的那句——“踏平坎坷成大道,鬥罷艱險又出發”。

“感動中國”人物事蹟9

程不時是新中國航空事業的見證者,他參與了新中國第一批飛機工廠及航空發動機工廠的建廠設計,後擔任中國設計的第一架大型噴氣式客機“運-10”的總體設計及副總設計師。

70年代的工作、生活條件是極其艱苦的,但程不時和同事們所運用的方法和技術,在當時也是世界一流的。他和他的同時代人,秉承“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作風,使當時中國的民用航空器的研製水平,接近了世界航空巨頭美、蘇、歐洲的高度,填補了中國大型客機研製的空白。雖然“運-10”項目中途下馬,但在20年之後,“運-10”的科研成果成為中國自主研發商用大飛機的基礎。

20xx年,中國商用大飛機C919成功首飛,在歡呼慶祝的人羣中,人們看到87歲的程不時淚濕雙眼。

從1970年我國自主研製的“運-10”飛機立項到C919成功首飛,中國人的大飛機之夢穿越了47個春秋,作為“運-10”和C919飛機的設計師,程不時親歷了這一夢想艱辛的歷程。

“感動中國”人物事蹟10

張桂梅作為千千萬萬基層教育工作者中的一員,她始終把教書育人、立德樹人作為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奮鬥目標。自1990年參加工作以來,她始終把教書育人作為自己的人身追求,而且在工作的這三十年中也一直積極踐行這一人生追求。

作為一名教師,她心繫困難羣眾,始終相信羣眾利益無小事,積極響應國家的號召,投身教育扶貧行列,在她的努力下,華坪建成了全國第一所全免費女子高中。她堅持樹人先樹魂,把思想政治建設和理想信念教育作為立校之本。她長期拖着病體,堅守工作崗位,以實際行動兑現了自己“只要還有一口氣,就要站在講台上”的諾言。她把自己的工資、獎金和社會各界捐助她治病的100多萬元全部投入教育事業自己卻甘守清貧。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張桂梅在教書育人的同時還有一項重要的工作——家訪。張桂梅身體不好,但是她卻從來不讓學生家長來開家長會,自己拖着生病的身體進大山挨個對學生進行家訪。在遇到有輟學思想的學生時會不厭其煩苦口婆心的給學生和家長做工作,不讓一個同學掉隊。就是這樣的家訪,張桂梅堅持了十年,幫助很多想輟學的`孩子又重新走進了學校,坐在了課堂上學習。

拜讀了張桂梅同志的先進事蹟和用生命點滴的人生故事,我深切的領會到一個智者和仁者所顯現出來的精神魅力。張桂梅不是製造出來的英雄,她是那樣樸實,那樣真實,也許她在悄悄的改寫着英雄的概念。”張桂梅的精神,是一種時代的精神,體現了中國知識分子強烈的愛國主義追求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張桂梅的精神,又是一種平凡的精神,體現了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師把對國家、對人民的熱愛和回報,具體落實到自己的事業和學生上,在普通教學崗位上,恪盡職守、嘔心瀝血、淡泊名利、執着追求。我作為教師中的一員,我要用心感受、用心學習張桂梅的精神,學業上不斷進步,修養上不斷完善,做學生熱愛、人民滿意的優秀教師,做無愧於時代的光榮教師。

“感動中國”人物事蹟11

9月10日,是第34個教師節,當日上午,央視媒體攝製組專程來到和縣,採訪報道"為農村教育事業鞠躬盡瘁,用責任和堅守詮釋人民教師崇高師德師風"的和縣烏江鎮卜陳村退休教師葉連平。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91歲高齡的葉老一生熱愛教育事業,"痴迷"三尺講台,傾盡一生心力、財力,自辦"留守兒童之家",為農村留守兒童免費提供學習輔導的場所,努力用知識改變農村孩子的命運,幫助他們實現人生理想。"平凡中見偉大。"採訪過程中,葉老的.事蹟深深感動了央視記者,他們給予葉老極高的評價。

9月10日教師節當晚,時長近6分鐘的葉老事蹟專題在央視新聞頻道播放,令無數教育人和觀眾感動和震撼,全國各大網站相繼轉載,各地網友紛紛跟帖評論點贊,閲讀點擊量逾10萬。

"我希望呼出的最後一口氣是在講台上……""站好最後一班崗""我覺得人生付出越多,越覺得值,越快樂。所以我要爭取長壽,多活幾年,為孩子們多做點貢獻!"葉老樸實而又豪邁的話語,讓人動容,更讓人敬佩。

據瞭解,現年91歲的葉連平老人,曾被授予"中國好人"、"全國師德先進個人"、"安徽省優秀共產黨員"等殊榮,其事蹟曾被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國文明網、中國新聞網等多家中央媒體以不同形式報道過。

“感動中國”人物事蹟12

【吳錦泉高節卓不羣】

窄條凳,自行車,弓腰扛背,沐雨櫛風。身邊的人們追逐很多,可你的目標只有一個。刀剪越磨越亮,照見皺紋,照見你的夢。吆喝漸行漸遠,一摞一摞硬幣,帶着汗水,沉甸甸稱量出高尚。

【人物事蹟】

2010年8月9日,吳錦泉收聽廣播時得知甘肅舟曲發生特大泥石流災害,將磨刀掙來的硬幣湊上1000元錢送給紅十字會捐給災區。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發生7.0級地震,吳錦泉得知此消息後,將兩年來走街串巷替人磨刀掙下的1966.2元辛苦錢,通過紅十字會捐給災區。自2008年汶川地震之後,累計捐款37000多元錢。吳錦泉,江蘇省南通市港閘區五星村一名普通村民,如今年過八旬,僅靠磨刀為生,生活並不富裕,老兩口還住在三間破舊的瓦房裏,但他關心社會,為村裏修橋補路,去福利院看望孤兒,將自己的辛苦錢毫無保留地捐獻出來。

今晚,磨刀老人的善舉“感動中國”

今天8時不到,南通市港閘區五星村村委會議室,數十名電視觀眾就早早地圍坐在吳錦泉身旁,觀看央視“感動中國”度人物頒獎盛況。此刻,這位普通的農民不僅是觀眾中的主角,更是央視熒屏上的主人公——“感動中國”年度人物之一。

頒獎盛典的開場是專門為老人設計的,背景是老北京胡同。主持人白巖鬆和老人在街角相遇了,開始講述他的愛心故事。

老人踏着紅地毯第一個出現在屏幕中,敬一丹充滿深情地宣讀“感動中國”給老人的頒獎詞:“窄條凳,自行車,弓腰扛背,沐雨櫛風。身邊的人們追逐很多,可你的目標只有一個。刀剪越磨越亮,照見皺紋,照見你的夢。吆喝漸行漸遠,一摞一摞硬幣,帶着汗水,沉甸甸稱量出高尚。”

當屏幕中的吳錦泉高高舉起水晶獎盃接受致敬,小小的會議室爆發出熱烈的掌聲。而老人卻一如平常地謙虛:“我做的這些事很小,人們卻給我了很高的榮譽,讓我很感動。”

榮譽,對老人來説,是鼓勵和認可,但更是一種責任和鞭策。今天上午,記者來到吳錦泉的家時,他推着裝有窄條凳、磨刀石的自行車才剛剛做生意回來。“春節用刀多,生意好做些。這不,今天早上就有人打電話給我,讓我去磨刀。”吳老説。

1月下旬,經過民主推薦、網絡投票和最終評議,“感動中國”評選組委會最終從22名候選中人推舉出當選人物,吳錦泉高票入選。受中央電視台之邀,23日,老人推着他的磨刀行頭走進央視演播廳錄製今晚播出的節目,並捧回了沉甸甸的心形獎盃。但回到南通,他便把獎盃小心翼翼地鎖進木箱後,每天依然冒着嚴寒,騎着老舊的自行車,踏行幾十公里,走街串巷磨菜刀、剪子。三塊、四塊地小心積攢着零錢,儲存進他的慈善夢想中。

每月僅花300元,他卻捐出4萬多元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造成的巨大災害牽動着全國人民的心。地震後第四天,南通紅十字會募捐點,一位衣着陳舊的八旬老人走了進來,將隨身攜帶的布包向募捐台上一倒,一堆硬幣“嘩啦啦”地傾瀉出來。“我是一名黨員。四川受災,我心裏很難過。這是我磨刀掙的錢。雖然我今年已經80歲了,但我身體還好,還能掙錢。這點心意捐給災區人民。”

這名老人便是吳錦泉,一位走街串巷靠磨刀賺辛苦錢的手藝人。當天,他向四川災區捐出了1002元。“我力量不大,否則還能多捐點。”握着空空的布袋,老人滿臉歉意地説。

汶川地震凝聚了全國人民的愛心,讓吳錦泉感受到了愛的力量。他,要做這種力量的傳遞者。

磨刀,是一門技術活,也是體力活。從62歲退休後操起磨刀舊手藝,吳錦泉送走酷暑、迎來寒冬,堅持了已26年。

“鏘,鏘鏘……”在南通市港閘區一帶,居民們只要聽到清脆的“吊金龜”聲(六片鐵板串成的敲打器具),就知道是磨刀老人吳錦泉來了。接過居民送來的菜刀、剪刀,吳錦泉停下車子,支起窄條凳,擺好磨刀石,弓着腰,一絲不苟地磨了起來,“老人家的手藝特別好,我服裝廠的剪刀都是送來給他磨。磨一次能用一年,價格還便宜。”港閘一家服裝廠老闆張郭平説。

從起初每磨一把刀收幾毛錢,到現在不過三四塊錢。吳錦泉沒有其他收入來源,每天僅賺着幾十元的微博收入。他生活十分簡樸,青菜自己種,幾乎沒買過新衣服。每個月的生活費不過300元。他省吃儉用,卻將磨刀積攢下的微薄收入,以及政府頒發的慰問金、獎金慷慨捐了出去。

孤殘兒童需要幫助,他將1000元政府慰問金和316元磨刀收入捐給了紅十字會;玉樹地震第二天,他就蹬着自行車向募捐點捐去1000元;舟曲泥石流,老人又捐出一大堆硬幣,共1001元;南通中華慈善博物館籌建,他捐款3000元;雅安地震,他又將兩大罐硬幣捐給了災區,近2000元……哪裏有困難,哪裏總能看到吳錦泉步履匆匆的腳步。近年來,吳錦泉共向災區、孤殘兒童、貧困家庭捐款達4萬多元。

榜樣的力量,滿城愛心如泉湧

4萬多元,對於那些大慈善家來説,也許微不足道,但對於靠磨刀為生的近9旬老人吳錦泉來説,幾乎是傾其所有。老人的善舉,一次又一次感動着社會。但他更像一盞燭光,召喚着無數胸懷善意的愛心人士,也感染了滿城愛心猶如泉湧。

有吳錦泉為榜樣,老人所在的五星村成立了“錦泉一元愛心社”。吳錦泉帶頭捐款3000元,還發動兒子捐款。村裏的15家企業也自發捐出了3萬多元,就連一些普通村民也加入到愛心捐獻中來。目前愛心社救助資金達到5萬多元,已救助39人次,向傷殘、重症、貧困家庭發放救助款1.4萬餘元。“更多的人不一定向吳老一樣去捐款,但可以在自己的工作中做貢獻。他給村裏帶來一種精神,可以感染每一個家庭。”五星村黨總支書記褚君芳説。

2012年,南通市紅十字會還創建了“磨刀老人微公益基金”。吳錦泉個人捐款3000元,截止目前,基金已收到各界捐款15萬餘元,惠及60歲以上的'特困老人、困難環衞工人、困難農民、貧困學子等人羣。“磨刀老人”也被註冊為江蘇省首個公益商標。

就連吳錦泉踏着自行車外出磨刀時,人們也都認出這位就是用微薄收入慷慨行善的磨刀老人吳錦泉。不少人在磨刀時,特意給老人一張整錢:“吳爹爹,不用找了,我們都知道你是在做好事,掙的錢捐給了困難人羣。你也算幫我捐一點。”對於這樣的好心人,吳錦泉心裏感動着,但他一定讓人寫下自己的名字,代為捐贈。

“我是一個磨刀的,也是一名慈善大使。通過我,希望能讓更多的人成為有愛心的人。”吳錦泉説。如今,他是南通年紀最長的紅十字志願者。

“我要活到老,磨到老,捐到老”

今天上午,揚子晚報記者走進港閘區五星村。村裏大多數人家洋房聳立、生活富足。但來到吳錦泉老人的家,卻讓人有些心酸。三間低矮的舊瓦房修了又修,老人已住了40多年。舊桌椅、舊被鋪,家裏幾乎沒有新的傢俱和值錢的生活電器;走進廚房,沒見到半點肉丁,半隻吃剩的煮山芋老人還不捨得扔;老人身上的衣服,還是補了又補的舊物。穿的黑褲子已經有39年了,還是出門時才捨得穿的行頭。

物質生活寒酸,但放眼四周,牆上一幀幀老人獲獎或接受接見的照片,以及一塊塊獎盃,又填充着老人的精神世界,富足又讓人敬仰。吳錦泉先後獲得中國好人、中國公益良心獎、省道德模範等榮譽。“去年老伴去世了,就我一個人,吃自己種的菜,也花不了多少錢,能存下來多少,我就捐多少。”吳錦泉説。

他指着牆上掛着的一幅照片告訴記者,那是他2012年獲得第七屆中華慈善獎“最具愛心楷模”榮譽時,在xx接受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李克強接見。當時他對總理説,自己要磨刀磨到90歲,做好事做到90歲!“現在政府接我定期到醫院檢查,視力、聽力都很好,身體沒問題。現在我要説,我磨刀肯定不止90歲,我要活到老,磨到老,捐款做好事到老。做點好事,這輩子的最後幾步路也走的舒坦。”吳錦泉説。

磨刀老人——吳錦泉。一身舊衣、肩背微弓、滿臉風霜……老人踏着紅地毯一出現,就贏得了現場經久不息的掌聲。

“感動中國”人物事蹟13

第一次寫周秀芳的故事時,湖南省懷化市漵浦縣,對於大多數鄞州人來説還是一個很遙遠很陌生的地名。記得當時某位與貧困學子結對的愛心人士,一個字一個字告訴記者,那些陌生的鎮名、村名、校名應該怎麼寫。

如今,不僅漵浦山區已經成為大家所熟知的愛心匯聚之地,還有源源不斷的人羣,在那山路上,用腳步丈量着屬於他們的公益歷程。

這一切的發生,都是因為那個滾燙的名字——周秀芳。

記者在漵浦的第一站是北斗溪鎮桐林希望國小,是她牽線捐建的29所希望國小中的第一所。

“下雪天,孩子們在沒有門沒有窗户的教室裏上課,小臉凍得通紅。”這樣的情形,每一次在記者腦海浮現,只為了與眼前高山之上,樹木清幽,校舍嶄新的景象作對比。

每一次去桐林,一路都是“過山車”般的轉彎,驚心動魄的山路,同行的新聞界同仁,有人在半路就吐了,有人到第二天還暈着。

這樣的山路,恐高、膝蓋疼痛的周老師,走過了4年。

在那些希望國小,每一次都會出現的畫面是,周奶奶被孩子們圍在中間,他們親熱地叫着她,好像是在叫着自己的親奶奶,他們還總會拿出畫之類的小禮物,送給周奶奶。

孩子們爭先恐後的身影,燦爛的笑容,與周圍山區的.環境,與他們身後一個個貧困的家庭,形成了一種反差,給初見的我們帶來強烈的震撼,總是有人當場濕了眼眶。

在孩子們中間,她的笑容熱情親切,她的聲音温柔隨和,她叫得出每一個孩子的名字,她會問起他們家人的近況,她會勉勵大家要努力學習,她會隨時隨地教導學生,從握筆的姿勢到正在做的數學習題。

是奶奶,也是老師。從她身上,每個孩子都感受到被愛被重視的幸福。特別是一些身體上有些病殘的孩子,依偎在她身邊時,臉上的神情特別踏實。

在山村的國小,聽着孩子們的聲音,看着那一條條曲折而漫長的山路,曾經,這些孩子們為了上學,每天要走上幾個小時。

也只有走到這裏,看到她和孩子,才會更加明白,那一所所希望國小,那些因為她而來的支教、送教的老師,對於孩子們,對於山區的未來,所具有的意義。

她因此成為所有人的“周奶奶”,孩子、村民、家長、學校老師、縣城裏社區的居民以及記者在漵浦不同場合遇到的人們,都知道她。

她實實在在感動着漵浦,感動着湖南。

“感動中國”人物事蹟14

感動是水,有水,世界才不會乾枯

——題記

又一個春天,又一次感動。一座座獎盃頒給了他們,留給我們的是:相信,他們讓我們相信這是一個有愛的世界,他們讓我們相信這是一個有愛的未來。這是感動中國的結束語。

兩個小時過去了,我身邊的衞生紙疊成一團,這是眼淚,是人心裏最柔軟的地方被觸動了。當音樂沉沉響起,當獎盃緩緩豎立,當我眼前被一簇簇馬蘭花所吸引,彷彿有一股暖流湧入了我心中。敬一丹説:馬蘭的生命力很強,它在戈壁上慢慢開放...是啊,提起馬蘭花,我想起兒時的一首歌謠:“馬蘭花,馬蘭花,風吹雨打都不怕,勤勞的人在説話,請你馬上就開花。”馬蘭,一種在“死亡之海”羅布泊大漠中仍能紮根綻放的野花。正如中國工程院院士林俊德同志,他一生為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發展傾盡心血。在癌症晚期,生命的最後一刻,先後9次向家人和醫護人員提出要下牀工作。他一再強調:“我們核試驗工作者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醫生讓他躺下休息,他卻説:“我不能躺下,躺下就起不來了。不要勉強我,我的時間太有限了。”在有限的時間裏,為了完成他的責任,他與死神展開了爭分奪秒的賽跑。沒有人讓他這麼做,這是他心中的'信念,對工作的執着,對祖國的熱愛。還有很多很多:堅持五年揹着生病母親上下班的陳斌強;行醫在大山中的夫婦周月華,艾起;因病去世並把器官捐獻給他人的十二歲女孩何玥....她們的善良,她們的執着,她們的堅持無一不感動着中華民族

上上下下五千年的子孫。

感動中國。這足以證明,我們有心改變,我們也希望向好的方向努力,我們的靈魂在與現實接近,我們的美好品質在發揚,我們的身邊有可愛的人。就像屏幕中一次次出現的花,像馬蘭堅強、勇敢,擁有着對生命的珍惜;像蒲公英平凡、堅韌,擁有着對美好的嚮往;像海棠潔白、純淨,擁有着天使般的善良;像玫瑰熱情、執着,擁有着對愛的呵護;像青松偉岸、正直,擁有着對祖國的奉獻。我們是平凡人,但平凡的人就是庸俗嗎?不!我們應該像這顆顆植物,頑強,執着,用我們的微薄之力,共譜美好的人生!

謝謝!

“感動中國”人物事蹟15

在張格莊一處山坡上,坐落着張格莊中心完小。王云然曾是張格莊完小的校長,記者輾轉見到她時,她和丈夫剛剛騎着電動三輪車摘櫻桃回來。王云然告訴記者,當時她是王亞平隔壁班的`班主任。由於兩家還算近,所以王亞平入學前,她們就認識。

“每次學校組織活動和比賽,都能看到王亞平。她從小就挺活潑,學習好,那時候老師們在課後也會談論起她。”王云然説。20xx年,王亞平回家鄉擺喜宴,新郎是兄弟部隊的飛行員。那一次,王云然也去了。經過那麼多年,她坦言“王亞平變化不大”。

據記者打聽,當年教過王亞平的老師,大部分都搬到了福山區,難以尋找。但在村民的指引下,記者找到了張格莊完小老師王智興的家。王智興曾在張格莊國小做體育老師。他告訴記者:“這孩子身體素質好,有毅力,從小跑長跑。”據他介紹,王亞平多次參加學校、縣區的運動會,都是參加長跑項目,直到高中。從小到大都是校隊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