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個人事蹟(集合15篇)

來源:文萃谷 2.34W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用到過事蹟吧,事蹟具有觸發力大、感染力強的特點。那麼相關的事蹟到底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鄉村振興個人事蹟,歡迎閲讀與收藏。

鄉村振興個人事蹟(集合15篇)

鄉村振興個人事蹟1

她,雖是一名90後女孩,卻有着巾幗不讓鬚眉的勇氣和擔當;她,雖從小生活在市裏,卻對農村有着一份特殊的眷戀和情懷;她,雖有拿高薪做白領的機會,卻毅然放棄選擇服務家鄉和父老……她就是xx街道xx村鄉村振興專員孫曉丹。她入職以來能夠迅速轉變角色,積極參與村級各項工作,成為xx村的一名得力干將。

身體力行,做好黨員的帶頭示範員

作為xx莊村黨委第一黨支部書記,她始終以優秀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在村黨委組織安排的各項活動中,積極主動、衝鋒在前,為第一黨支部其他35名黨員起到模範帶頭作用。在支部日常管理中,她積極下達上級的各項指示和學習任務,對於支部內行動不便的老齡黨員,及時將學習材料送達老同志手中,不讓第一黨支部內的一名黨員掉隊。

疫情期間,她作為分網格長,積極調配網格內的黨員團員防控志願者分片分段,進行人員排查盯控、村內大集勸離、宣傳防控知識、下達防控通知,有效地防止了人員聚集,提高了村民自我防範意識和能力,築牢了村黨委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線。同時,她帶頭上交了壹仟元“特殊黨費”,支部36名黨員全部上交併積極捐贈,為疫情防控貢獻了力量。在安置房分房現場,她積極組織本支部黨員擔任志願者,為村民提供服務,保障分房現場有序進行,保障村民按時按規進行抽籤選房。

耐心細緻,做好羣眾的政策講解員

作為xx村第1、2、3村民小組的臨時負責人,她積極做好政策的講解員,讓村民真正聽懂弄通相關政策,尤其在處理十村整合分房問題過程中,為了協助村兩委積極穩定村民情緒,化解存在的矛盾,利用新媒體微信公眾號“吾鄉xx”在網絡上積極發聲,弘揚正能量,使區委、區政府的政策、答覆意見和聲音及時貫徹到全村,點擊閲讀量每次都能達到三四千,幾乎覆蓋了xx村全體人員並通過各種微信羣向外擴散,使更多不明真相的羣眾瞭解實情,及時有力正面宣傳引導羣眾把思想統一到區委、區政府政策意見上來,使矛盾逐步化解,使分房工作得以順利完成。

在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姑娘户土地收益分配問題上,她配合管區、村積極參與到調解中,整理歸類相關法律政策文件,為順利調解提供依據,避免了矛盾升級造成不必要的影響。

敢於突破,做好黨建工作的創新策劃員

服務黨建,融入黨建,開展活動是關鍵。她積極協助村黨委開展好傳統學習課堂的同時,改變和創新學習方式,協助策劃組織開展了“因為,我是共產黨員”宣講報告會、慶七一“愛誠仁孝虞麓下,喬遷新居頌黨恩”朗誦活動暨“中國夢 新時代 話小康”系列宣講活動,從“被動聽”到“主動講”,從“傾聽者”變成“講述者”,直觀生動的宣講,身邊的黨員講述身邊的事,更具有説服力和感染力,把純粹的理論轉化變成黨員的身邊實踐,從“細微處”凸顯“大格局”,切實激發帶動其他黨員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帶頭做實事,主動擔責任。

傳承紅色基因,秉持初心前行,讓實地課堂用起來。在黨員教育中,她協助配合村黨委運用觀摩、體驗、講授、研討等多種學習方式,採取主動學、走出去、學回來等形式,增強學習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先後協助策劃組織黨員赴長清大峯山革命根據地紀念館、萊蕪戰役紀念館、xx街道甄家村等地學習教育用實地實情實景教育黨員、感化黨員、激勵黨員,進一步了強化廣大黨員的黨性修養,學習模範人物典型事蹟的積極性,以及對標進行黨性自檢,汲取精神營養的自覺性。

發揮科技優勢,改變教育模式,讓網絡課堂聯起來。在疫情期間,為避免人員聚集接觸,她協助村黨委利用網絡平台,運用學習強國APP中的強國視頻會議,協助開展多次線上主題黨日活動,雲學習不斷檔。每次視頻會議後,積極聽取黨員意見,羣策羣力,不斷優化學習流程,努力讓老齡黨員也加入到網絡學習中,更努力滿足年輕黨員自主便捷的學習需求,延伸學習研討時間空間,實現學習資源共享。網絡課堂進一步提高了黨員的學習積極性,網絡課堂豐富的學習資源,讓黨員可以有針對性的學,帶着問題學,從而運用到實踐中。

履職盡責,做好黨建工作的總結宣傳員

為了適應新時代發展需要、適應村改居管理模式的變化,在管理區崔書記的指導下,她總結歸納出《xx莊村黨委“321+6”黨建工作法》,是xx莊村黨委黨建工作的再延續,更是黨建工作與社會治理相結合的新探索。

運營“吾鄉xx”微信公眾號,充分發揮其輿論傳播功能,宣傳xx莊村黨委黨建工作、村委會村務工作新動態,廣泛收集民意,提升羣眾對村兩委工作的認可程度。同時,她積極協助編寫村兩委各類彙報材料,如優秀黨支部事蹟材料、文明單位申報材料等。仔細認真梳理xx莊村文明村創建與文明實踐站的相關檔案,規範早期檔案,提升創建水平,將村兩委各類工作切實展現出來,做好文明村創建與文明實踐站的檔案整理員。

青春因磨礪而出彩,人生因奮鬥而昇華。作為一名鄉村振興專員,一名新時代的青年黨員,她將繼續腳踏實地,立足本職,為xx的鄉村振興貢獻“她”力量。

鄉村振興個人事蹟2

2016年4月10日,由市委指派,小劉來到省定貧困村龍門縣東村任村黨支部第一書記。駐村4年來,他不忘初心,記住使命,紮根瑤鄉,甘於獻身,唱響了新時代消除貧困和振興鄉村的雄渾樂章,給村民們帶來了消除貧困的成果。目前,上東村勞動力貧困家庭年人均收入突破1萬元的村集體收入從扶貧前每年約2.7萬元增加到39萬元,從貧困村到小康村,從後進村到後進村,從產業空心村到網紅打卡地的變化。

用真相贏得民心,激發消除貧困的內在力量。

上東村,八山一水一分田,山清水秀,風景宜人,是龍門縣青田瑤族鄉最大的少數民族村,這裏的貧困在省裏掛號:全村生病、殘疾、智力貧困現象突出,集體經濟弱、交通堵塞、公共基礎設施不足、大眾生產生活困難……

得知被派往東村時,小劉興奮焦急。市委要求將上東村建成省級扶貧示範村,向全市乃至全省表率。這意味着上東村扶貧工作不僅要做好,還要做好新的、優秀的工作。作為軍轉幹部,他深感重任肩膀,心裏暗暗地給自己立了軍令狀:不拔貧窮的帽子決不接受士兵!

要想脱貧,先改變自己。從機構到鄉村,只有紮根,才能把兩心變成一心。白天訪問貧困家庭瞭解情況,晚上熬夜整理扶貧資料,到了上東村,小劉忙於工作。

第一次來的時候,有些村民給這個從機關下來的扶貧幹部打了個問號,推測小劉是否來鍍金。但小劉決心以真心戰勝民心,凝聚消除貧困的攻勢。從星期一到星期五,吃、住、工作都是村裏的工作模式,很快就融入了上東村。他積極深入村民家,噓寒問暖家,瞭解村民家庭成員和收入狀況、貧困原因等,正確識別建卡貧困家庭47户172人(其中有勞動力貧困家庭35户153人,無勞動力5户12人,五保户7户7人)經常深入田地,與村民尋找財富的良策,與貧困家庭一起工作。四年來,小劉通過自己的社會關係為上東村貧困大眾籌措扶貧慈善金和物資共計一百多萬元,幫助大眾解決各種實際問題。最令村民感動的是,在2020年抵抗新冠肺炎流行期間,小劉一直與村黨員幹部奮鬥在防疫現場,為人民羣眾的安全和健康擔當守護者。

小劉的辛勤工作和真相深深感動了上東村村民。現在村民們的等、靠、要思想消失了,富奔康的內生力進一步激發了。

尋求良策實際招募,鋪設產業興村新路徑。

治貧困要治根。產業扶貧是消除貧困根源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也是提高貧困地區造血功能,幫助大眾就地就業的長期計劃。

上東村是龍門縣的水源保護地,被列為禁養區和禁採區,註定很難走工業化發展道路。如何打好產業扶貧卡,最大限度地將現有資源轉化為現實財富?小劉認為,產業扶貧只有根據土地條件、對症療法,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和長期穩定的扶貧。

在實際調查和論證的基礎上,小劉和村兩委班尋求構想,提出構想,尋找產業興村的突破口。他立足於該村温泉、百竹園、古樹林等自然生態資源和瑤族特色文化優勢,加快推進以温泉為重點的少數民族特色生態旅遊產業和多種產業相結合的農村產業發展新路徑。經過不斷探索和實踐,目前該村發展的主要產業有鄉村生態旅遊、光伏發電、生態種養、廣告租賃、竹製品加工等。此外,小劉為上東村贏得韶新高速出入口,為今後大型温泉項目落地奠定了交通優勢。村民們説他為上東人民做了現代、工作千秋的好事。

小劉通過建立財富領導人才庫,請相關技術和業務專家培訓財富領導人,培養技術、通電商、會管理財富領導人,建立專業合作社3人。四年來,在上級黨委政府的領導和支持下,他和村兩委班子、村民們通過開闢切實可行、合理有效的產業發展新途徑,幫助上東村和貧困家庭形成造血功能,走上長期穩定的脱貧致富之路。

抓住黨建促進和諧,描繪美麗鄉村的新畫卷。

送錢送貨,不如建個好支部。四年來,小劉指導省、市、縣加強黨基層組織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實施方案,強調基層組織建設,以標準化、規範化的美麗黨建設體系引領上東村黨建設,建設不去的扶貧團隊。

針對上東村黨支部在外務工流動的黨員多、經常教育困難組織的特點,村黨支部建立了上東村黨員之家的微信羣,在小組中及時發表了村黨支部的工作動態、時政教育內容、黨的理論知識等,為在外黨員建立了學習教育的便利平台。與此同時,該村黨支部重視發展培養黨員,近3年發展3名30多歲的大學生預備黨員和2名30多歲的入黨積極分子,嚴格執行三會一課、民主評議、民主管理黨員等相關制度,重視制度管理黨務村務,致力於解決班級執行力、戰鬥力不強、組織生活不規範等問題。

四年來,通過抓住基層黨組織建設,進一步發揮了上東村黨支部的戰鬥要塞作用和黨員隊伍的先驅模範作用。黨建促進和諧,現在上東村各社會事務呈現出繁榮景象。該村也相繼榮獲省文明村惠州市法制建設示範點惠州市先進基層組織等稱號。小劉堅信,在黨建的帶領下,上東村的黨員幹部一定能成為未來描繪美麗鄉村新畫卷的主力軍。

現在的上東村,產業繁榮,生態宜居,鄉風文明,管理有效,生活富裕,村民有更多的幸福感,獲得感和安全感,富裕奔走的力量更充分。

上東村的蝶變有目共睹,而小劉所付出的努力更是讓當地村民們感動。2021年4月,因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工作方面表現突出,小劉獲評為廣東省鄉村振興先進個人,被省委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領導小組通報表揚。

鄉村振興個人事蹟3

自20xx年到擺龍村任村主任助理以來,我便開始思考:鄉村振興,該如何振興?《鄉村振興要塑形更要鑄魂》一文中是這樣説的“農村是我國傳統文明的發源地,農村不能成為荒蕪的農村、留守的農村、記憶中的故園、而應成為‘望得見山,看得見水,留得住鄉愁’的美麗家園”。縱觀我黨百年發展歷史,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三農”工作始終都是我黨關心的重點,脱貧攻堅以後我們的工作重心便轉向了在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新時代新起點新徵程,抓好鄉村振興,推動農村建設已是當代社會發展的主旋律。

“望得見山”,“山”既是金山銀山,亦是綠水青山,“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

擺龍村位於貴定縣昌明鎮猴場堡社區東北部,與都勻市毛尖鎮接壤,地勢較高,村內多山地林地,自然資源豐富。駐村以來,我積極協助村支“兩委”開展村事務管理,積極推動村經濟發展和產業項目發展。項目前期,我頂着烈日與村“兩委”到貴州雲華農旅有限責任公司參觀調研山桐子生長種植情況、規模以及種植技術等,回村後我們便在各個網格組織召開村民小組會議,向村民們講解為什麼要引進山桐子種植項目、如何種植、如何管護等相關事項,最終經過再三協調處理,我們成功説服了村民把山桐子種植項目引進了擺龍村,村民們增收致富又多了一條路。

20xx年,糧食安全被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縣委縣政府和鎮黨委政府都對糧食安全做出了相關的工作指示和安排。為了能夠保障擺龍村的糧食安全,我協助村“兩委”積極開展玉米大豆套種的入户宣傳工作。20xx年3月31日一大早,村委會門口早已熱火朝天,大家在學習完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技術培訓後紛紛排隊領取大豆玉米,他們邊領邊説“學完新技術,我準備種植4畝,2+3模式可以充分利用土地,提高產量,增加收入,是好事啊”“我準備種植5畝”“我要種9畝,我一直將土地空着,就是為了種植這個玉米大豆”,村民們熱情高漲,看着大家這麼積極,我也加快了手上的動作,將一袋袋玉米大豆送到村民們的手上,並再次告訴大家種植方法,在大家的滿載而歸中我結束了充實的一天,也體會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

“看得見水”,“水”既是水資源充足,亦是駐村幹部與村民們魚水之情。

走向基層,最基本的就是要識五穀、分六畜,敢於挽起褲腳踏進田間地頭,敢於擼起袖子扛着米粟稻穀,掌握基本的勞動技能,知曉農業信息技術知識,與村民們學在一起、幹在一起。每每我進行入户走訪時,“姥姥”們熱情招呼“小娃崽,來我家吃飯啊”,秉承着“不拿羣眾一針一線”的原則,我都婉拒了“姥姥”們的熱情邀約。在基層有這樣一句話,“駐村工作是否開展成功,看村民們會不會主動叫你去他家吃飯”,這意味着你的羣眾工作開展得好,得到了村民們的認可,他們已經把你當做了一家人,我也在大家的熱情邀約中逐漸有了歸屬感,擺龍村也成為了我的家鄉。

“留得住鄉愁”,鄉愁是一條無形的線,連着在外奔波的遊子與故鄉。

擺龍村布依族分佈較多,有極具少數民族風采的民族文化,如布依族的傳統節日“四月八”、“六月六”,這些頗具少數民族特色的民風民俗,是村裏寶貴的文化財富,是多少在外務工農民的鄉愁,我們通過開展文化活動宣傳家鄉文化,讓更多的人看到家鄉的風采,激勵更多的青年才幹熱愛家鄉,返鄉建設家鄉,推動家鄉的經濟社會文化發展。

鄉村是奮鬥的戰場,是展示的舞台,是成長的天地。《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舉全黨全社會之力推動鄉村振興》一文中曾強調“鄉村振興,關鍵在人、關鍵在幹。必須建設一支政治過硬、本領過硬、作風過硬的鄉村振興幹部隊伍”,鄉村振興離不開年輕幹部的力量,年輕幹部成就自我亦離不開鄉村振興的舞台。我們這一代的年輕幹部應抓住鄉村振興這個機遇,在鄉村振興中建功立業,以青春之我、以奮鬥之我,書寫美麗鄉村之畫卷。

鄉村振興個人事蹟4

我叫黃xx,1984年7月出生,中共黨員,是一名退役軍人,目前擔任桂平市木圭鎮泓源村黨支部書記。

自鄉村振興工作開展以來,在鎮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與大力支持下,泓源村積極圍繞貴港市委市政府打造“中國富硒小龍蝦之鄉”目標,堅持“一水兩用、一田多收、穩糧增效、糧漁雙贏”的原則,以“四級書記”抓稻蝦產業發展機制為抓手,通過經營土地流轉、引進龍頭企業、反季節養殖等措施,推動稻蝦綜合種養產業發展,助力鄉村振興。

鄉村振興,關鍵在於產業振興。

泓源村全村人口6358人,人均田地0.5畝,人多地少,土地綜合效益不高,加之沒有產業支撐,村民們一年四季種農田,面臨着“農業單一、農民貧困、大量勞力外出務工、農田土地撂荒”的境況。面對鄉村振興產業發展瓶頸問題,泓源村黨支部結合村情實際,抓住近年來龍蝦市場火爆和貴港市、桂平市出台稻漁綜合種養獎補政策的機遇,大力流轉土地,大力發展稻蝦養殖產業,走出了一條鄉村振興產業發展新路子。

一是堅持黨建引領稻蝦種養產業。

泓源村黨支部堅持黨建引領,探索“黨建+合作社+公司+農户”農企合作新模式,引進廣西桂平市潯盛有限公司生產經營,採取提前育苗、蝦苗分養的方式繁育小龍蝦,發展稻蝦共作面積1000畝,建成了木圭鎮首個千畝稻蝦綜合種養基地。同時通過土地流轉、農户增收、股份分紅等多種方式,幫扶全村30户貧困户實現增收脱貧,帶動周邊農民“抱團”發展稻蝦產業,吸納周邊60多户農民務工,每人每年增收2萬餘元。

二是發揮黨員先鋒模範作用。

推動稻蝦產業的發展,重點是土地流轉,關鍵在村“兩委”幹部。在鎮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由政府黨員幹部和村“兩委”幹部為主要成員的土地流轉工作專班,實行“5+2”“白加黑”工作模式,通過召開動員黨員大會、村民小組會、張貼告示、進屯入户宣傳等方式,深入了11個自然屯900多户農户家裏宣傳發動。在土地流轉過程中,有一名老黨員在發放土地租金時向我説道:“我兒子也是在外地發展稻蝦產業的,現在看到稻蝦養殖在我們家門口發展,政策又好,政府也大力支持,他也希望回來發展稻蝦產業。我們村委在黨委政府的帶領下走了一條好的產業發展路子啊!這不僅使我們村裏面的產業得到了發展,也使我們村的農民得到增收,這才是為民着想、為民辦實事的好政府!”經過一個多月,完成土地流轉1200餘畝土地,為稻蝦養殖發展夯實了基礎。

三是踐行“三變”綜合發展模式。

泓源黨支部堅持“以農民為主體、讓農民共同致富”的理念,探索實施“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的“三變”綜合性發展模式,形成了人人是股東、户户當老闆,走出了一條產業發展新路子,推動了鄉村振興發展。在資源變資產方面,我們將集體和農民掌握的資源和土地經營權以股權的形式入股合作社,變“死資源”為“活資源”、“冷資源”為“熱資源”,解決村集體有資源無資產,農民有權利無利益等問題。在資金變股金方面,我們將與公司合作所得到的土地租金進行進一步整合,集中投入到村合作社,合作社在與公司合作,量化為村集體和農户的股權,激活和放大資金使用效益,變“一次性”投入為“持續性”增收。在農民變股民方面,在農民自願的基礎上,將個人的土地資源、資金等入股到經營主體,從而獲得穩定的收益回報,讓他們由“旁觀者”變為“參與者”、由“打工族”變成“主任翁”。比如,桂平市潯盛公司從村裏流轉土地1000畝,每畝年付租金700元。20xx年小龍蝦預計畝產量最低300斤,按照每斤最低20元計算,收入600萬餘元;無公害水稻按種植面積800畝,畝產500斤,每擔300元計算,收入120萬元。除去生產成本和人員工資,預計稻蝦養殖第一年就盈利200多萬元。按照村股份經濟合作社佔股25%計算,全村11個屯的400多個股民可以分享50餘萬元的“紅利”。隨着“三變”的實施,我們村集體經濟得到進一步的壯大,鄉親們的“錢袋子”將裝得越來越鼓,生活越來越幸福。

下一步,我們泓源村將進一步發揮支部黨建引領作用,依託稻蝦基地,聚焦產業振興,積極探索稻蝦發展的新路子,推動稻田產業升級,促進規模化經營、產業化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同時充分發揮基地的示範輻射作用,帶動更多農户發展“稻蝦共作”綜合種養,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高質量推進鄉村振興打下堅實基礎。

鄉村振興個人事蹟5

xxx志自20xx年3月入駐拉伯鄉拖甸村委會以來,按照省、市、縣關於“回頭看”文件精神,紮實開展“四項工作”,以走村入户瞭解情況、徵求意見為前提,以解決羣眾中存在的熱點難點問題為目的,與當地黨員羣眾同學習,同工作,在實踐中創造性地開展工作,確保了拖甸村委會幫扶活動不走過場、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效果。

深入走訪,準確掌握村情民意

拖甸村位於拉伯鄉政府所在地,距縣城147公里。全村有15個村民小組,610户,2542口人,其中有建檔立卡貧困户191户,667人。

xxx把自己看作是一名普通的村民,把駐地當作自己的家,克服了高温的考驗,起早貪黑、走村串户,深入農户調查摸底,訪貧問計,短短兩個多月時間,足跡踏遍了拖甸村委會15個村民小組,走訪建檔立卡貧困户159户。他還不時與村組黨員幹部、農民羣眾座談交流,瞭解生產生活狀況,認真記好民情日記。通過查村情和深入的走訪調研,他不僅準確掌握了建檔立卡貧困户的第一手資料,還清楚掌握了整個村情社貌。

吃透政策,深入查找扶貧對象是否精準

xxx志剛來,正趕上全省扶貧工作轉入整改階段,按照省、市、縣關於“回頭看”文件精神,先後進行了7次“回頭看”。他先後參與了拖甸村委會易地搬遷工作存在問題的摸底調查、拖甸村卡外農户的摸底調查和託甸村精準扶貧動態調查等專項活動。xxx與兩委班子一道,及時組織廣大扶貧幹部職工認真學習領會,把握政策要點,吃透政策精神,並緊緊圍繞“兩不愁三保障”目標和“六九五六”貧困退出標準,嚴格對標對照,逐户分析研判。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了進村入户摸底調查等工作任務。

在調查工作中,xxx志始終堅持問題導向,聚焦脱貧目標,深入查找產業發展、易地扶貧搬遷、就業創業、安全飲水、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兜底保障等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深入查找扶貧對象是否精準,扶貧措施是否有效,資金管理是否嚴格,貧困退出是否真實等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等,按照“五查五看、三評四定一公示”的要求,逐村召開村民大會、黨員大會對村內建檔立卡户進行核實,擬定貧困户於組內,經村內評議、村內張榜公示後無異議報鄉政府,確保了全村貧困户的準確性。

摸底調查結束後,他與其他隊員一道不辭辛苦,認真撰寫出《寧蒗縣拉伯鄉託甸村駐村扶貧工作隊入户調查統計表》、《託甸村回頭看整改意見彙總》、《託甸村回頭看統計表》《託甸村建檔立卡貧困户人數增減情況明細表》、《託甸村貧困户信息表修改》等,準確掌握了拖甸村民委員會建檔立卡貧困户變動情況,着力降低錯評率、漏評率,努力提高了羣眾的滿意度,從而確保了拖甸村委會“整改”活動不走過場、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效果。

謀劃項目,農牧民受益匪淺

xxx志與雲南省社科院駐村工作組,籌建了託甸村委會精準脱貧作戰室,並以查民情、聽民意、解民憂、惠民生為出發點,同村班子一道,齊心協力,真抓實幹,把跑辦幫扶項目當成自己的事情來辦,盡最大努力爭取項目資金。

xxx與他的隊友們,在確保託甸村委會貧困户1萬元掛聯配套資金、家庭助學基金10萬等足額投入外,時刻關注並落實託甸村委會三江口、布落、兩家村“灌溉用水”、託甸村委會文化活動廣場等工程項目推進情況。同時加強溝通協調,爭取更多資金幫助村民解決安裝太陽能路燈及安裝廁所+淋浴室+太陽能熱水器等項目建設。為此,xxx志親自認真撰寫了《安裝廁所+淋浴室+太陽能熱水器項目立項申報建議書》、《安裝太陽能路燈項目立項申報建議書》等報告。經過xxx等同志不懈的努力,雲南省社科院共落實項目資金27萬元,在格落、草皮甸、古魯甸三個村組試探性地實施了太陽能路燈項目,經評估驗收後進行運營,效果十分良好。在最短的時間內辦成了讓羣眾看得見,摸得到,用得上的好事實事,用實實在在的工作成績贏得了羣眾的認可。

xxx還直接參與了《託甸村精準脱貧示範村建設項目》方案的草擬工作。通過深入調查,瞭解掌握了拖甸村目前的發展現狀,初步確定了以打造4個示範村,即民族文化生態示範村、民族團結進步示範村、美麗鄉村建設示範村、鄉村旅遊示範村,建設房屋固化工程、道路硬化工程、路燈亮化工程、庭院美化工程、環境淨化工程、特色產業、村民素質提升工程、基層黨建創一流工程等為主的10大惠民項目。

艱辛的付出,收穫了累累碩果。如今,拖甸村委會各種規章制度健全,發展思路明確,農村經濟有了堅實的保障。走進拖甸村,一條條寬敞的路面、一盞盞明亮的太陽能路燈、一間間整齊的民房、完善的各類公益設施,儼然向人們展示了一個祥和、安康的農村新景象。

牢記宗旨,展現人民公僕形象

在離開昆明時,xxx在他的日誌中寫道:説實在的,年逾五十,重新接受一項全新的工作,確實有一定的挑戰性,何況是去偏僻的鄉下,有那麼一瞬的忐忑。但這次去的地方,卻是生我養我的故土,我能拒絕嗎?我拒絕得了嗎?故鄉時時象一隻無形的手,牽絆着我的心,何況我的故鄉還是那麼落後、閉塞,我能為她做點什麼呢!好吧,去了再説,那怕只有三分力,我會使出四分勁!就讓我帶着一顆誠心,一份熱忱,故鄉我來了!

剛入村那天,看着從車上搬下的三套行李、洗漱用品,鄉黨委書記驚訝地説:“真住啊?”xxx真誠地説:“從今天開始,我們就是你的村民,每月要住20天以上。”從此,一住就是5個月。作為雲南省社科院派出的駐村扶貧工作隊員,xxx志首先認真思考了四個問題,一是省委為什麼要開展“找問題、補短板、促攻堅”為主題的整改活動,二是下派駐村工作隊到村做什麼,三是駐村期滿給黨員羣眾留下什麼,四是回去收穫什麼。xxx志為了回答好這四個問題,他時刻警醒自己,駐村工作隊是一面旗子、一面鏡子,要時時、處處、事事嚴格要求自己。

xxx志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上,堅持和羣眾“同吃、同住、同學習”。作為一名有着30多年黨齡的老教師,他深知脱貧攻堅工作事關黨羣、幹羣關係;事關黨和政府在人民羣眾中的形象;事關黨的執政基礎。他毫無怨言、義不容辭地投入鄉村。時刻把基層黨員羣眾的反映做為第一信號,時刻把羣眾滿意又不滿意做為標準。他時常對身邊的年輕隊員説,我們工作隊來村是為百姓辦實事、辦好事的,不是來享福的,要多向老黨員、老幹部請教、學習,加強黨性鍛鍊和思想改造,自覺把廉潔自律貫徹到工作、生活的各個方面。

在“整改”工作中,xxx志善於宣傳教育和政策落實,他不僅帶頭講黨課,而且在深入村組和貧困户家中時,耐心細緻地做好羣眾思想工作,解釋政策變動的原因及新政策要點,使羣眾理解支持政策調整並根據實際情況做出選擇。

幾個月的相處,老百姓把xxx和他的隊友當成了親人,他們的住處也成了村辦公室,一天到晚總會有老百姓來嘮家常,村民誰家有事,不管大小都願意來和工作隊商量。他感慨地説:“都説羣眾工作不好做,通過駐村這幾個月工作經歷,我看只要心裏始終有老百姓,帶着感情真正走到羣眾中去,老百姓就會把你當自己人,那就沒有做不成的事!”

“回到寧蒗,回報家鄉,這是本人長久以來的一個強烈願望。在駐村期間,我一定嚴守扶貧工作紀律,勇於擔當,勤勉工作,真正做到用心、用情、用力,努力完成各項扶貧攻堅工作任務,給組織和當地民眾交上一份圓滿的答卷。”這是xxx志抵達拖甸村委會後第一篇日誌中的話,可也正是他的真實寫照!

鄉村振興個人事蹟6

2016年4月10日,由市委指派,xxx來到省定貧困村龍門縣東村任村黨支部第一書記。駐村4年來,他不忘初心,記住使命,紮根瑤鄉,甘於獻身,唱響了新時代消除貧困和振興鄉村的雄渾樂章,給村民們帶來了消除貧困的成果。目前,上東村勞動力貧困家庭年人均收入突破1萬元的村集體收入從扶貧前每年約2.7萬元增加到39萬元,從貧困村到小康村,從後進村到後進村,從產業空心村到網紅打卡地的變化。

用真相贏得民心,激發消除貧困的內在力量。

上東村,八山一水一分田,山清水秀,風景宜人,是龍門縣青田瑤族鄉最大的少數民族村,這裏的貧困在省裏掛號:全村生病、殘疾、智力貧困現象突出,集體經濟弱、交通堵塞、公共基礎設施不足、大眾生產生活困難……

得知被派往東村時,xxx興奮焦急。市委要求將上東村建成省級扶貧示範村,向全市乃至全省表率。這意味着上東村扶貧工作不僅要做好,還要做好新的、優秀的工作。作為軍轉幹部,他深感重任肩膀,心裏暗暗地給自己立了軍令狀:不拔貧窮的帽子決不接受士兵!

要想脱貧,先改變自己。從機構到鄉村,只有紮根,才能把兩心變成一心。白天訪問貧困家庭瞭解情況,晚上熬夜整理扶貧資料,到了上東村,xxx忙於工作。

第一次來的時候,有些村民給這個從機關下來的扶貧幹部打了個問號,推測xxx是否來鍍金。但xxx決心以真心戰勝民心,凝聚消除貧困的攻勢。從星期一到星期五,吃、住、工作都是村裏的工作模式,很快就融入了上東村。他積極深入村民家,噓寒問暖家,瞭解村民家庭成員和收入狀況、貧困原因等,正確識別建卡貧困家庭47户172人(其中有勞動力貧困家庭35户153人,無勞動力5户12人,五保户7户7人)經常深入田地,與村民尋找財富的良策,與貧困家庭一起工作。四年來,xxx通過自己的社會關係為上東村貧困大眾籌措扶貧慈善金和物資共計一百多萬元,幫助大眾解決各種實際問題。最令村民感動的是,在2020年抵抗新冠肺炎流行期間,xxx一直與村黨員幹部奮鬥在防疫現場,為人民羣眾的安全和健康擔當守護者。

xxx的辛勤工作和真相深深感動了上東村村民。現在村民們的等、靠、要思想消失了,富奔康的內生力進一步激發了。

尋求良策實際招募,鋪設產業興村新路徑。

治貧困要治根。產業扶貧是消除貧困根源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也是提高貧困地區造血功能,幫助大眾就地就業的長期計劃。

上東村是龍門縣的水源保護地,被列為禁養區和禁採區,註定很難走工業化發展道路。如何打好產業扶貧卡,最大限度地將現有資源轉化為現實財富?xxx認為,產業扶貧只有根據土地條件、對症療法,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和長期穩定的扶貧。

在實際調查和論證的基礎上,xxx和村兩委班尋求構想,提出構想,尋找產業興村的突破口。他立足於該村温泉、百竹園、古樹林等自然生態資源和瑤族特色文化優勢,加快推進以温泉為重點的少數民族特色生態旅遊產業和多種產業相結合的農村產業發展新路徑。經過不斷探索和實踐,目前該村發展的主要產業有鄉村生態旅遊、光伏發電、生態種養、廣告租賃、竹製品加工等。此外,xxx為上東村贏得韶新高速出入口,為今後大型温泉項目落地奠定了交通優勢。村民們説他為上東人民做了現代、工作千秋的好事。

xxx通過建立財富領導人才庫,請相關技術和業務專家培訓財富領導人,培養技術、通電商、會管理財富領導人,建立專業合作社3人。四年來,在上級黨委政府的領導和支持下,他和村兩委班子、村民們通過開闢切實可行、合理有效的產業發展新途徑,幫助上東村和貧困家庭形成造血功能,走上長期穩定的脱貧致富之路。

抓住黨建促進和諧,描繪美麗鄉村的新畫卷。

送錢送貨,不如建個好支部。四年來,xxx指導省、市、縣加強黨基層組織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實施方案,強調基層組織建設,以標準化、規範化的美麗黨建設體系引領上東村黨建設,建設不去的扶貧團隊。

針對上東村黨支部在外務工流動的黨員多、經常教育困難組織的特點,村黨支部建立了上東村黨員之家的微信羣,在小組中及時發表了村黨支部的工作動態、時政教育內容、黨的理論知識等,為在外黨員建立了學習教育的便利平台。與此同時,該村黨支部重視發展培養黨員,近3年發展3名30多歲的大學生預備黨員和2名30多歲的入黨積極分子,嚴格執行三會一課、民主評議、民主管理黨員等相關制度,重視制度管理黨務村務,致力於解決班級執行力、戰鬥力不強、組織生活不規範等問題。

四年來,通過抓住基層黨組織建設,進一步發揮了上東村黨支部的戰鬥要塞作用和黨員隊伍的先驅模範作用。黨建促進和諧,現在上東村各社會事務呈現出繁榮景象。該村也相繼榮獲省文明村惠州市法制建設示範點惠州市先進基層組織等稱號。xxx堅信,在黨建的帶領下,上東村的黨員幹部一定能成為未來描繪美麗鄉村新畫卷的主力軍。

現在的上東村,產業繁榮,生態宜居,鄉風文明,管理有效,生活富裕,村民有更多的幸福感,獲得感和安全感,富裕奔走的力量更充分。

上東村的蝶變有目共睹,而xxx所付出的努力更是讓當地村民們感動。2021年4月,因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工作方面表現突出,xxx獲評為廣東省鄉村振興先進個人,被省委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領導小組通報表揚。

鄉村振興個人事蹟7

周慧,中共黨員,副教授。2007年8月參加工作,先後擔任滁州衞校教師,滁州城市職業學院思政部教師、團委副書記、團委書記、醫學系黨總支副書記。

該同志自2020年7月掛職定遠縣池河鎮黨委副書記以來,積極投身鄉村脱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偉大實踐,貫徹新發展理念,在參與“創業創新巾幗行動”“巾幗脱貧行動”“鄉村振興巾幗行動”中表現優秀、成績突出,得到羣眾廣泛認可。

該同志是一個熱愛學習的人,她除了認真學習政治理論知識,加強信仰以外,還特別注重學習當今最新的、與業務相關的知識。在工作中,能夠運用平時所積累的理論知識,深入實踐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工作中存在的難題和基層人民羣眾所關心的迫切問題進行思考、提出切實可行、符合實際的意見和建議,不斷優化管理工作,得到了上級的肯定和羣眾的歡迎。

一、完善幹部管理制度,建立、培養鎮青年幹部隊伍

作為黨委副書記,該同志牢記自身職責,協助上級領導加強制度的完善,探索建立並不斷完善青年骨幹隊伍管理制度,為進一步加強鄉村振興奠定了青年基礎,加強對共青團的指導工作,建設一支黨放心、羣眾滿意的青年幹部隊伍。通過組織開展主題團日活動,經常與青年談心談話,增強各團支部的凝聚力和戰鬥力,充分發揮全鎮青年幹部的積極性、主動性以及在新媒體宣傳上的創新優勢,為開創池河鎮宣傳事業新局面提供有力的青年支持。現在,這一舉措已取得明顯的效果,池河鎮的宣傳與青年培養工作效率有了明顯的.提高。

二、加大外宣力度,不斷提升池河的知名度

該同志各項工作都不放鬆,為把外宣工作落到實處,她常常親自到各個村、單位、部門進行宣講,並積極配合各村搞好相關工作,主動做好了“疫情防控”、“秸稈禁燒”、“森林防火”、“防溺水工作”的宣傳,通過走訪、座談、召開動員會、宣講政策等形式,池河鎮人心穩定,森林防火中幹部羣眾齊心協力。哪個村有需要,她就會盡力解決問題。還常常邀請記者對社區外宣活動進行採訪報道。2020年下半年,安徽日報、中安在線、安徽文明網、滁州日報、定遠新聞等媒體對池河鎮產業扶貧、移風易俗、扶貧攻堅、環境整治等先進經驗和典型進行推介報導;截至目前,學習強國安徽學習平台7篇,安徽日報10餘篇專題,安徽文明網4篇,中安在線2篇,安徽電視台三農財經專題報道池河鎮3條,安徽新聞聯播1次專題報道,滁州新聞聯播2次。中國文明網、安徽文明網均對池河鎮精神文明創建工作進行報道,堅持每日一篇原創新聞報道,利用池河微發佈發佈信息400餘篇。

三、情繫教育,以人為本

該同志分管教育工作,她堅持主動聯繫師生, 經常深入池河鎮教育教學一線,多次前往池河中學、池河國小、池河二小、池河回民國小調研工作,她利用擅長文化教育的優勢,常常深入村居、學校,瞭解村居、學校學生學校和生活中的困難,力所能及地進行解決。在她的帶領下,池河鎮每年開學初都要召開全鎮教育工作座談會,同時她還動員各方力量共同關注農村基層教育,親自組織志願者關愛有困難的村居留守兒童。

(周慧同志關心農村教育)

周慧同志自掛職定遠縣池河鎮以來,通過實地調查研究發現農村(定遠縣池河鎮)的留守兒童平均每天的課外閲讀時間不超過10分鐘,閲讀量與理解能力都很有限。為此,她利用在池河掛職的機會,利用下班時間,以激發孩子讀書的興趣、培養孩子讀書習慣為目的,與孩子一起開展讀書活動,積極投身關愛農村困境兒童的社會志願服務,把自己多年來積累的“半小時讀書會”經驗帶到定遠縣池河鎮,長期堅持開展關愛留守兒童、提升農村困境兒童閲讀力的“半小時讀書會”活動。每天,他帶領大約10餘個留守兒童開展每日30分鐘的讀書活動;她還通過視頻網課以及喜馬拉雅聽朗讀故事的方式聯繫滁州的小小志願者們繼續帶領這10個鄉村留守兒童開展讀書會活動。此外,還帶領自己的孩子捐給農村農家書屋200餘冊圖書。孩子們親切地稱她“周媽媽”。經過近一年的探索與實踐,定遠縣池河鎮的這10餘個孩子的閲讀興趣大大提升,並且還積極主動參加當地的讀書與志願服務活動,讓善良的種子廣泛傳播。

四、培育文明鄉風,助力鄉村振興

該同志分管池河文化、精神文明創建工作以來,主動謀劃,認真踐行先進文化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將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所試點工作作為一項基礎性、戰略性的重要任務,精心組織、紮實推進,把加強農村新時代精神文明建設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着力在服務羣眾中凝聚引領羣眾,切實推動黨的創新理論深入人心、落地生根。在她的帶領下,池河鎮以街道和村居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為載體,以志願服務為切入口,推動各類資源整合、下沉,搭建各類文明實踐平台,孵化組建五色志願服務隊,着力打造“紅色黨員志願服務隊、綠色團員志願服務隊、橙色羣眾志願服務隊、藍色法治志願服務隊、白色醫務志願服務隊”的五色志願服務隊,深入開展政策宣傳、醫療服務、關愛三留守等系列志願服務活動,在全鎮範圍內營造志願服務為大家的良好氛圍。

鄉鎮綜合文化服務中心是農村文化標杆,為此,該同志高度重視文化站建設工作,通過廣泛開展“我們的節日”“鄉村大舞台”等系列活動,推動傳統文化熱起來、紅色文化火起來、自辦文化旺起來,羣眾參與熱情不斷提高、精神風貌持續向好。各村(社區)自發成立廣場舞隊等羣眾文藝組織,極大地豐富羣眾文化生活,以滿足人民羣眾日益增長的文化生活需求,提高全鎮人民的道德、文化素質,為全鎮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提供強大思想保障和精神動力。

同時,她積極思考,統籌利用全鎮範圍的各類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科普教育基地、農業教育基地等各類場館、基地設施,拓展作為新時代文明實踐的重要陣地,通過聯席會議、結對共建,推動機關事業單位全面參與文明實踐,探索建立五色志願者聯盟,激發羣眾參與積極性。通過新時代文明實踐,組建五色志願服務隊,創新宣講等形式,春風化雨、潛移默化中增進羣眾對黨的認同感,越來越多羣眾走出教堂、走進文明實踐站、所;通過組織好人新風贊、十星級文明户評選、敲鑼打鼓送榮譽等特色活動,以先進典型激勵帶動越來越多的羣眾崇德向善;通過紮實開展文明村、文明家庭創建,開展各類文明主題實踐,通過成立紅白理事會,完善村規民約,嚴格紅白事操辦標準等,深入推進移風易俗,新風良俗逐漸深入基層、走進萬家。羣眾精神文化生活不斷豐富,羣眾思想覺悟不斷提高,文明素養明顯提升。讓“文明池河”成為池河鎮一張閃光的名片。

五、紮實推進疫苗接種,抓好疫情防控

在鎮主要領導的帶領下,周慧同志參與分管疫情防控與疫苗工作,按照“能接盡接、應接盡接”原則,連日來池河鎮紮實推進新冠疫苗接種工作,池河鎮黨委政府高度重視,鎮主要領導親自抓落實,確保疫苗接種工作有序開展,截止目前,池河鎮已累計接種10600劑次,周慧同志主持召開疫苗接種部署會,摸排各村未接種人員信息,細化任務到個人,利用微信公眾號、電子屏、宣傳橫幅、大喇叭多渠道宣傳疫苗接種必要性,發動網格員及時通知轄區村民接種時間、地點、注意事項,確保羣眾人人知曉。

六、潛心教學科研,努力成為專家領導

該同志不論在哪個單位,哪個崗位工作,始終堅守科研一線,不僅自己在做好行政管理工作,同時潛行教研科研,為發揮專家在治學中的作用,管理、教學、科研工作三輪驅動,2020年以來,在《齊齊哈爾大學學報》、《滁州學院學報》等報上公開發表學術論文6篇,其中二類1篇三類5篇;主持在研安徽省重點教研究項目1項,市級重點科研項目1項。 在她的努力下,池河鎮已經建立2個大學生校外實踐基地,1個產學研合作基地,教授親自到田間地頭指導農民種植,併為岱山村民開展系列科技指導服務。

她利用掛職池河鎮黨委副書記期間,積極踐行好關於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聚焦鄉村振興,將思想政治教育、黨史教育、社會實踐教育相結合,組織青年大學生深入基層調研,鼓勵青年紮根基層、服務人民、奉獻國家。

鄉村振興個人事蹟8

張xx,女,xx年08月13日出生,漢族,xx縣xx鎮趙莊子村人。20xx年xx農業大學植保系畢業後,為實現人生價值,響應國家鄉村振興的號召,她回到家鄉xx縣xx鎮趙莊子村當起了職業農民。通過八年的努力,獲得了頗多收穫。現將事蹟總結如下。

一、以“一心一意”為宗旨,當好為民辦事的貼心人

張xx生在農村,長在農村,對農業農村有着深厚的感情,可是當農民後,才發現農民沒那麼好當,首先得懂政策才行,在前期瞭解了政策背景後,她看到了鄉村發展的潛力,但初入行的她對農業生產幾乎一無所知,從零開始。搞農業,從種養技術,到電商銷售,方方面面需要學習的很多。遇到問題,她就向科研院校、農業農村局專家、技術人員請教,參加各類培訓班,瞭解最新市場動向,不斷給自己充電。她熱愛祖國,代表着一份厚重的情感,內含着對農民深沉的熱愛,對國家糧食安全的一份責任。也正是這樣一份執着的熱愛,讓她選擇了農業用自己的熱情與汗水,自動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積極參與鄉村振興和發展現代農業,誠實守信,勇於進取,無不良記錄。

二、加強理論學習,發展現代農業

張xx就在想:“一個人致富不算啥,帶動更多的人一起脱貧致富,才是最有意義的!想做一名成功的企業家,就要能夠吃苦耐勞,沉得下心,放得下架子,融入到田間地頭,然後一切從村民的實際需要出發,以積極的心態去幫助村民們解決生活上的困難。”

她在20xx年10月和20xx年7月份參加了河北省高素質農民合作社骨幹培訓,通過參加培訓在今後的發展經營中學以致用,不僅讓她成為了一名綠色雜糧種植能手,還讓她成為了帶動當地農民共同發展的“領頭雁”。

以前她吃過不懂技術的虧,現在不想讓大家再走彎路。農廣校的老師常常教她們,作為高素質農民要自己幹得好,還要帶着大家一起幹好。於是,從20xx年開始,她每年免費舉辦技術培訓,她通過舉辦創業導師培訓、實訓實習、技術諮詢、項目幫辦、項目申報、技術人才引進等模式為種地大户及廣大村民們提供服務,目前已開展的活動主要是涉及糧食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植保體系技術、農機事故應急處置、無人機等農業新科技等種植技術培訓20餘次,創新創業培訓9次,政策宣講5次,電子商務培訓3次,財務諮詢3次;培訓參加人數共達700餘人。

張xx領辦的鑫翰合作社主要農作物有小麥、玉米、穀子、高粱等。合作社在穩定糧食播種面積的基礎上,大面積應用以節水小麥種植技術為主的糧食增產技術,確保了糧食產量連年增加。小麥畝產達495公斤以上,玉米畝產達700公斤以上。近幾年來,合作社認真貫徹落實省、市、縣關於發展糧食生產的精神,在上級業務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按照縣委、縣政府和縣農業局的安排部署,取得了糧食生產豐收,農民羣眾獲益,為糧食生產進一步提高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農民羣眾依靠科技大力發展生產取得一個又一個突破的信心高漲。糧食生產在穩健中得到不斷髮展。

三、夯實基地建設,標準化農業生產

近3年來她的規模不斷壯大,現在合作社擁有耕作、收穫、土地深鬆、農作物播種、病蟲害防治等多種農用機械,合作社以誠信服務為宗旨,以推廣使用農業新技術為紐帶,在大面積承包土地種植農作物的同時為廣大農民提供代耕、代種、代管、代收、代加工業務。合作社現流轉土地13850畝,其中合作社自建基地6540畝,社員以土地入股7350畝;託管土地29500畝,每年社員分紅資金約110萬元。

隨着農民種地成本增加和土地收益的降低,農村外出務工農民越來越多,家中留守的大多是老人和孩子,一些土地因沒有及時耕種變得荒蕪。為幫助農民解決“誰來種地”、“怎麼種地”問題,張xx牽頭組建了xx縣鑫翰種植專業合作社,以“土地流轉”為切入點,以保障市場供應、增加農民收入、擴大勞動力就業為目標,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本地氣候、土壤等自然條件,調整種植結構,突出特色,努力實現雜糧種植區域化、生產標準化、管理集約化、產品優質化和市場多元化;積極發展訂單生產,開發雜糧種植基地;依靠科技進步,穩步擴大雜糧種植面積,提高單產,改善品質,打造本地雜糧品牌,逐步擴大市場,助推脱貧攻堅,帶領全鄉鎮村民致富奔小康。

20xx年,她意識到合作社農機化轉型升級需要更加智能化、精準化的農機技術裝備作支撐,合作社在20xx年承擔了《河北省農作物全程機械化示範項目》,在項目中與國家農業智能裝備中心、河北省農林科學院等多方合作,共同搭建起了農業全程機械化平台。

她積極發展糧食深加工業,以“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為抓手,在確保糧食市場穩定的同時,也帶動農民增加了收入,可謂一舉兩得。主要是特色農產品加工,擁有現代化綠色食品石磨麪粉、雞跳腳玉米渣生產線3條,分裝線20餘條,原糧收儲及加工基地2個,年加工雜糧雜豆90萬噸。她的合作社始終堅持“做名牌、創名牌”的經營理念,目前xx縣鑫翰種植專業合作社擁有“鑫翰”農副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宸福農場”牌雜糧品牌扶貧公益品牌、“鵬沃”牌小雜糧系列產品品牌商標。助推了雜糧雜豆產品暢銷北京、天津、廣州、深圳東莞等全國50多個地區,解決了當地農户雜糧雜豆銷售問題。

今後她將繼續加快農業結構調整步伐,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產品質量為重點,以提高農業效益、促進富民增收為核心,不斷培育壯大優勢特色產業,努力讓土地成為“聚寶盆”、大農業成為“致富源”。

鄉村振興個人事蹟9

黃xx,在永寧村裏有口皆碑。上一屆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主任因病去世,一下子村裏沒有了當家人,整個村就像一盤散沙。20xx年7月根據組織安排,任命黃xx為永寧村黨支部書記。

上任伊始,她帶領全體黨員和全體村民,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遇事多商量,多討論,集思廣益,把村裏的日常事務處理的井井有條,村民的生活也越來越富裕。新建了兩委辦公場所和村門樓,改善了辦公條件和村容村貌。為了解決農業用水和生活飲水的問題,黃書記和開發辦多次協商,在村北大坡打一眼深水井,更換了全村的吃水管道並修建了一座水塔,徹底解決村民用水的問題。同時,她解決了羊羣亂放的問題。多年來,有些養羊户亂放羊羣致使好多莊稼被毀,她制定了相關的規章制度對這些農户有了一定的制約,另外,給放養户提供有償的場地。在20xx年冬天的村委成員換屆時,黃xx以高票當選為村委會主任。在實際工作中,她用事實和行動向村民證明自己的能力,她帶領村民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在村北大坡新栽植棗樹1800多畝,積極配合在村北大坡和老龍川開通觀光路。近幾年來,永寧村的村容村貌有了很大的改觀。新建的村內的大街小巷全部硬化、村主街道實現了綠化、安裝了太陽能路燈、硬化和綠化了永寧至南陽的同村路,方便了村民的出行,20xx年硬化老龍川田間道路1800米,20xx年天然氣入户工程基本全面完工。

鄉村振興個人事蹟10

當塗縣均慶河蟹生態養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是馬鞍山市當塗縣湖陽鎮的一名90後大學生,畢業於武漢理工大學,20xx年,他放棄大城市的高薪職位,辭職回鄉創業,成立了安徽一對活寶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採用“電商企業+線下門店+養殖基地+合作社+農户”的新型企業運營模式,註冊品牌商標“一對活寶”,以全新業態帶動鄉親共同致富。

能人回鄉創業,線上賣蟹新業態:小徐回鄉創業前是在某電商平台公司負責運營管理,憑藉對互聯網電商運營的研究和接受專業的農村電商知識培訓,回鄉創業第一年,他就在天貓、京東、蘇寧易購、拼多多等網購平台開設旗艦店,進行農產品網絡銷售。“他們想通過電商這種年輕化渠道,把這裏的螃蟹推廣出去。‘一對活寶’這個品牌具有年輕、活力並且俏皮的特點,符合他們產品線上發展的定位,然後在知名電商平台開設了一些旗艦店。因為有自己的養殖基地,真正實現產地直銷,且在品質方面把控得較好。”小徐説。

“一對活寶”先後獲得“安徽省百佳好網貨”、“安徽省農村電商重點企業”、“中國十大名蟹”、“安徽省大學生返鄉創業示範基地”、“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示範基地”等榮譽。在企業的示範帶動下,當地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從事農產品電商銷售,均慶村20xx年成為首批省級農村電商示範村,湖陽鎮20xx年被評為省級農村電商示範鎮。

三產帶動一產,科技養蟹新業態:農業產業發展是基石,農產品質量才是銷售的致勝法寶。為了提升產品品質和口感,小徐通過合作社建立了近6000畝一對活寶養殖基地,基地全部採取“種草、投螺、稀放、控水、混養”的生態養殖模式,為了提升養殖技術,合作社尋求當地農業部門幫助,先後與安徽省水產技術推廣總站、上海海洋大學簽訂了合作協議,長期開展“產、學、研”合作,為企業水產養殖新技術新品種推廣應用奠定了基礎。截至目前,企業取得授權發明專利4項,實用新型專利13項,制定企業標準9項,申報中發明專利6項,參與養殖技術項目20xx年獲得“中國范蠡科學技術獎二等獎”。通過幾年建設,產品取得了綠色食品A級認證,養殖基地目前是國家級水產健康養殖示範場,年產值超過4000萬元。20xx年均慶合作社在中國農民合作社500強中排名第181位。

經過近幾年快速發展,如今的“一對活寶”依託“三科”(科研創新、科技助農、科普基地),結合物聯網、智慧漁業等現代農業管理髮展模式,不斷提升養殖技術、規範養殖流程、創新養殖模式、探索養殖工藝。合作社先後被認定為安徽省農業標準化養殖基地、安徽省農業科技示範園、安徽省科技型中小企業、安徽省科技特派員工作站、上海海洋大學教授工作站,目前正向高新技術企業方向發展。“企業將持續進行研發與技術成果轉化,形成核心自主知識產權,真正做到養殖技術化、技術數字化、數字標準化、標準產業化。”對此小徐信心十足。20xx年合作社入選了第三批全國農民合作社典型案例。

帶領鄉親發展,集體致富新業態:一方面發展特色產業,另一方面為了帶動更多村民共同致富,小徐依託合作社與養殖户簽訂採購協議,創新訂單養殖模式,將它們發展成為了“一對活寶”的線下貨源,合作社以高於市場價5-20元每斤收購農户的優質螃蟹,根據協議來採購,養殖户根據協議訂單來養殖,通過這套利益聯結機制,帶動200多户每年户均增收約4000元。20xx年均慶合作社被評為國家級農民合作社示範社。

“鄉村振興就要以產業發展實現強村富民。”小徐説,“一個企業不僅自己發展起來,更要帶動村集體和村民都富起來。”為了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助力鄉村振興事業,20xx年合作社積極主動改革創新,通過持股16.5%,聯合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其他養殖大户、村民等共同投資成立當塗縣均慶供銷合作社有限公司,小徐出任公司法人。村控股企業依託1萬多畝河蟹產業基地,建設大型為農綜合服務中心,在苗種引進、農資供應、生產技術、電商銷售等方面做好“產前、產中、產後”全程參與和全方面服務。

經過2年發展,目前均慶公司已累計給村集體分紅了12萬元。同時隨着村控股企業的發展壯大,小徐再次承諾首先減少一對活寶公司所佔股份,讓出股份吸引越來越多的農户加入進來,帶領大家共同發展致富。

數字農業和農村電商的興起及蓬勃發展,為年輕創業者打開了一片全新的藍海市場,作為“後浪”的90後一代,小徐滿懷感恩、無所畏懼、奔湧前行,力爭在大時代中有所作為,這是他對鄉村振興的躬身實踐,也是對現代農業美好明天的強烈表達。

鄉村振興個人事蹟11

“我叫次XX,是一名鄉村振興專幹,2020年春節,是我入職的第一個節日,也是特殊的一個節日。按照組織安排,我本來是有機會回到老家過一個祥和、歡樂的節日,但就在這個時期,全國爆發了冠性病毒疫情,通過各個媒體平台看到每天的確診和死亡人數不斷激增,我猶豫了,想到入黨申請書裏的誓言,我決定,放棄節假日,我要和國措村村“兩委”、駐村工作隊一起,用身體為羣眾築起一道牢不可破的疫情防線,踐行自己的初心和使命”。

面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形勢,次XX積極響應組織的號召,提前結束假期紛紛赴村到崗,全力投身基層疫情防控工作。他們和鄉村幹部一起,攜手同心、主動作為,當好宣傳員、勸導員、戰鬥員、服務員,用實際行動守護一方百姓。

一、加強輿論引導,身體力行築長城

接到上級通知後,次XX與村“兩委”、駐村工作隊連夜制定疫情防控方案。同駐村工作隊3名隊員、黨支部在崗的17名黨員成立巡邏組、值班組、應急組,在村域內開展24小時巡邏工作,禁止羣眾外出串門、聚會。在村口搭設簡易帳篷,24小時開展值班登記工作,羣眾日常生活用品,全部由次XX和村“兩委”代辦採購,為打贏這場疫情攻堅戰奠定了紮實的基礎。他憑藉幾個月來在羣眾中打下的基礎,動員帶領大學生組成宣傳隊,一邊學習、一邊宣傳疫情傳染、防範知識,加強羣眾對疫情的認知程度。

二、科學管控,以身垂範防疫情

疫情的爆發在藏曆春節時期,按照往年的做法,國措村黨員、羣眾將放下所有的工作,歡聚一堂,舉辦各種娛樂活動,慶祝新年伊始,但是看到疫情形勢愈來嚴峻,為保證羣眾生命安全,經過與村“兩委”代表和羣眾代表多次溝通協商,最終一致決定,取消今年所有慶祝活動,關閉所有娛樂場所,今年拜年全部以微信、短信通訊方式進行,堅決把上級的各項要求和政策落實到位、落實到人,不給病毒有機可乘。

三、知恩圖報,馳援湖北送愛心

通過組織村黨支部17黨員認真學習吳英傑、齊扎拉致廣大黨員幹部的一封信後,本村17名黨員主動交上了自己在回信中的學習體會,並紛紛承諾要緊緊團結在黨中央周圍,勇於擔當、攻堅克難、紮實工作,以堅定的決心和必勝的信心奪取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的全面勝利。

次XX在看到全國人民飽受疫情折磨,想到西藏各族人民多年來一直深受黨中央、國務院的厚愛,值此國難當頭,理應站出來貢獻發揮黨員模範引領作用,在他的倡導下,發起“回報黨恩、馳援湖北、彰顯真情”自願捐贈活動,籌集善款5450元,交由縣民政局。大家表示,錢雖然少,但是代表的是國措村羣眾的真情厚意,希望這微不足道的幫助能讓千里之外的湖北人民感受到一點温暖和關懷。

他説:“這次疫情是全國各族人民的一場戰爭,也是對我任職鄉村振興專幹的一方催熟劑,讓我明白了羣眾對我的期盼有多高,我身上的擔子就有多重,在這場不見硝煙的戰爭裏,我會像千千萬萬的黨員、醫護人員一樣,乘風破浪、逆風而行,守初心、擔使命,完成組織重託,不辜負羣眾期望,助力全面打贏此次疫情攻堅戰”。

鄉村振興個人事蹟12

陳xx,稷山縣人民法院執行局變現組負責人,20xx年10月25日接任中社村第一書記職務,當時該村未脱貧5户14人,這在西社鎮是未脱貧的村莊中貧困户最多的。20xx年是脱貧攻堅收官之年,陳xx深知肩上的任務之重,打贏脱貧攻堅戰是當前最大的政治任務。

作為黨員幹部,她牢記第一書記“抓黨建、促扶貧”的責任和使命,堅持用情走訪農户,用心服務羣眾,千方百計謀發展,多措並舉做實事。從建強基層組織、推進精準脱貧、發展特色產業入手,帶領羣眾克難攻堅,使中社村的農業發展初見成效,民生保障有所提高。幫助貧苦户賈立明解決其愛人的慢性病的辦理,給其家裏免費安裝暖風機,賈立明親自送上錦旗表示感謝。幫助貧困孤兒賈富琴搬新家,聯繫扶貧辦和學校,解決其上學問題,並享受所有減免政策。同時,積極聯繫鎮政府、縣扶貧辦和發改局等部門溝通協調,免費為中社村貧困户安裝5台取暖機,並且還為自己所幫扶的高渠村免費安裝4台,確保貧困户能夠過一個暖冬。

黨建工作是她一直緊抓不放的主要工作,20xx年負責本院黨員活動中心的建設,黨員活動中心成立以來,共接待上級法院、兄弟單位、縣直各單位學習參觀20餘次,受到各級領導們的一致好評,使稷山法院黨建工作在全縣乃至全市遙遙領先。

鄉村振興個人事蹟13

原xx,現任化峪鎮張開東村支部書記兼村委主任。自參加工作以來,立足崗位、勇於奉獻,發揮女同志特長,富有熱心、細心、耐心和責任心,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帶領張開東村發展的越來越好,村莊面貌煥然一新。

勤奮好學,學以致用。注意加強學習,努力提高理論素質和業務水平。對鎮黨委政府的工作安排和重要文件,她都善於學習研究,認真領會,並注重體現到工作中,受到了領導幹部和同事羣眾們的一致好評。20xx年6月被中國共產黨稷山縣委員會授予優秀村黨組織書記稱號;20xx年3月被稷山縣婦女聯合會授予最美女性稱號;20xx年6月被稷山縣委授予優秀黨務工作者稱號。

甘於奉獻,忘我工作。該同志忠於職守,愛崗敬業,腳踏實地,甘於奉獻。工作以來,她牢固樹立一心為公,無私奉獻的理念,始終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敬業愛崗,埋頭苦幹。嚴格要求自己,約束自己,自我加壓,不怕艱苦,勇挑重擔。

創新思路,業績突出。她能根據上級領導交辦的工作,創新工作思路,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堅持久久為功,心無旁騖,尤其是在近三年裏,下大力氣在基礎設施建設上真抓實幹。20xx年投資5萬元硬化村東環村路,投資2萬元村邊綠化,投資7萬元安裝太陽能路燈;20xx年投資60餘萬元更新人畜飲水深井一眼,累計投資70萬元為全村修建灌溉渠道4500米,解決了村民吃水用水難的問題,整理村容街道加寬、水渠蓋板共投資8萬元;20xx年投資4萬餘元對村北蓄水池進行改造升級;投資1萬元左右對東街變壓器線路進行改造;投資4萬餘元完成荒山綠化補栽1500餘株等,持續優化村莊生態環境。

作風嚴謹,清正廉潔。她作風優良,為人正直,關心同事,團結同志,無論是在工作、生活還是學習中,都能以身作則,為同事作出表率。能做到辦事不推諉,遇難不迴避,做到不貪不佔,清正廉潔。

鄉村振興個人事蹟14

xxx,現任佛山市南海區農業農村局黨組成員,區委農辦、區扶貧辦專職副主任,20xx年6月被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國家鄉村振興局授予“全國鄉村振興(扶貧)系統先進個人”稱號。

大學時代,培養奮鬥精神和務實作風

他1993年入讀仲愷農業工程學院,成為國土與房地產開發管理專業的第一批學生。大學期間,他擔任班長,也加入了學生會。“在仲愷校園學到了很多有用的知識,老師們也給我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老師們在學習上對我們要求很嚴格,在生活上又很親切,對我們很關心,還經常跟我們一起打羽毛球、打排球,我們管理學院書記李錫儒老師當時就住在學校裏面,經常帶我們去他家吃飯。可以説,在仲愷校園的這兩年,既充實又快樂。”他回憶起仲園的點點滴滴,還是記憶猶新。

他在專業學習上刻苦認真,學習成績總是名列前茅。大二期間,光榮入黨。“李錫儒老師經常教導我們,要多出去鍛鍊,做事情要多實踐。”“務實做人,踏實幹事”是他做人做事的宗旨。大學期間,專業的老師常教導他們要肯吃苦耐勞、敢於創新,老師們的教導他一直記在心裏,他也養成了務實、一絲不苟的學習態度和工作作風。

用心幫扶,助力涼山州脱貧

20xx年6月,他被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國家鄉村振興局授予“全國鄉村振興(扶貧)系統先進個人”稱號。實際上,早在20xx年響應號召到貧困村掛職任村委副書記時,他便與扶貧工作結緣。

20xx年,為響應黨中央“東西協作”的政策,南海區與涼山州的甘洛、越西、喜德三縣簽訂了結對幫扶框架協議,他開始了涼山州扶貧的攻堅克難之旅。

“像是從現代社會穿越回到了原始社會,村民們的住宅分散在山上,地板是泥土,衞生環境很差”,回憶起當初入涼山州時的情形,他仍充滿感慨。當時涼山州是我國的深度貧困地區之一,甘洛、喜德與越西是涼山州11個深度貧困縣的其中三個,彝族人口占大多數。當地自然條件惡劣,地形比較封閉,原本村民的住宅分散,他每次走訪當地居民都需要坐四至五個小時的車程,下車後,他還要徒步走一到兩個小時才能到達各個散落的農户。

地形的封閉導致當地與外界的交流較少,思想封閉,村民文化水平低,有些村民甚至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村民們平日僅靠手工種植玉米、蕎麥等作物維持生活。有些貧困户家裏只有一口鍋,一把勺子,也沒有區分碗筷的意識,吃飯時一家人坐在泥地板上,用手抓飯吃,這把勺子全家共用。由於當地衞生環境的較差,村民們也不講衞生,醫療資源匱乏,導致肺結核在當地比較多發,諸多問題擺在他等扶貧工作人員的面前,他們感到時間的緊迫和扶貧的壓力。

他覺得扶貧工作千頭萬緒,不可能一蹴而就,最重要的還是要轉變人的觀念和思想。“在仲愷學經營管理時,老師一直強調,管理最重要的是激發人的內生動力,發揮人的優勢。”他想讓“一部分人先走出去,起帶動作用”。他牽線搭橋、想方設法讓村裏的青壯年勞動力到珠三角地區打工,一開始他們沒有工作技能,他就先對他們進行培訓,耐心指導他們。為他們提供工作崗位,讓他們儘快適應外面的世界,融入社會。幾年間,共有6000多村民走出大山,到珠三角地區務工。這不僅改善了村裏的經濟,更重要的是,他們開闊了視野,提升了技能,假期回到家鄉,也會傳播先進的思想、帶動周圍的村民改變觀念,讓他們看到依靠勤勞奮鬥,可以讓生活變得更美好。慢慢地,村裏人也開始講衞生了。一切都在潛移默化中慢慢改變。

他不僅帶領村民“走出去”,還採取了“引進來”的方法。他與扶貧隊伍一起多方聯繫,為涼山州北三縣引進企業11家,因地制宜,打造7個產業園區,總投資超3億元,帶動2萬名貧困人口在“家門口”就業增收。村民的經濟有了很大的.改善。

但村裏的衞生條件還是比較差,特別是學校條件簡陋,設施也不齊全。沒有開水房,學生們只能從家裏帶水到學校,帶來的水喝完就沒有了,實在渴了只能喝生水。他看在眼裏,急在心裏。他成立了“雛鷹助飛扶貧慈善基金”,籌集社會善款310餘萬元專款為北三縣104間學校安裝255台淨水熱水器,使涼山州北三縣學生飲上安全熱水。

聊起扶貧中遇到的困難,他打趣道:“頭髮就是這樣白的。”他頓了一下,説:“扶貧工作中的遇到困難和挫折時,常想起仲愷李錫儒老師的教導:無論遇到什麼困難,不要驚慌,保持樂觀,一步一步地去解決,要奮進,不要鬆懈!”這些話給了他前進的力量。

在南海區扶貧幹部們眼裏,他一直是特別能戰鬥、特別敢擔當、特別能吃苦的“一線操盤手”,務實肯幹的他被人們形象地稱為扶貧路上的“老黃牛”。

他每年都要進涼山十幾次,每次短則一週,長則十幾天。回憶起剛到涼山的日子,他笑着説:“起初什麼都需要我們手把手去教他們,就像父親教孩子讀書一樣一遍遍地去教,雖説很辛苦,但是幫人的人是最幸福的,看到羣眾脱貧走向幸福,我也覺得很幸福。”

科技扶貧,發展智慧農業

“互聯網對鄉村振興是大有可為的,而物聯網是超越互聯網的形式,通過物聯網發展農業是未來農業的發展趨向。”他對物聯網發展農業的前路信心滿滿。他在幫扶地推動5G農業、智能化農業發展。最近幾年,南海區配合當地在涼山三縣打造起7個產業園:在喜德縣,他們打造起魯基鄉現代農業循環產業園,該產業園成為四川省第一個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基地;在越西縣,打造的現代農業(蘋果)產業園區,採用5G信息技術栽種“5G蘋果”,成為涼山州首個產供銷一體、物聯網智能化農業園區……這些舉措有效提升了生產效率,促進幫扶地農民實現了增產增收。

他結合雲浮羅定地區特點創立了“萬畝南藥基地”,除了引導利用好羅定當地資源外,他結合南海區的優勢,聯繫南海區製藥廠與南藥基地對接,為基地引入實力雄厚的合作企業,以“強強聯合”做大做強南藥基地。同時,他還聯動中科院華南植物園、中科院廣西植物研究所,為基地注入先進技術力量。“科技創新是農業發展的源泉,我們也致力於利用科技智能化推動幫扶地的產業發展。”他説。

扶貧期間,他及其團隊為雲浮56條貧困村集約土地超過3萬畝,落實產業項目326個;為涼山北三縣引進企業11家,打造產業園區7個,建立“帶不走”的長效脱貧機制。發動企業募集近1億元款物,助推民生髮展。20xx年發動165家企業結對雲浮56條村,助力脱貧攻堅。20xx年底,雲浮市20607名貧困人口全部脱貧,涼山州北三縣全部脱貧摘帽。

“看到羣眾脱貧過上好日子,我也覺得很幸福!”務實做人,踏實幹事,他用自己在大學的所學、所悟,為鄉村振興和扶貧事業貢獻力量。他,值得吾輩致敬和學習!

鄉村振興個人事蹟15

馬鞍山“十月豐”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中共黨員。2007年和弟弟創辦了馬鞍山“十月豐”食品有限公司並擔任總經理;2014年,小王加入黨組織;2016年公司成立黨支部,他擔任黨支部書記。

學無止境——在技術革新上不斷更新

創業中,小王堅信,一個企業的發展壯大,必須上下求索,激流勇進,要不斷創新、打造品牌,利用科技創新讓產品迸發出市場競爭力。2016年,公司成立了科學技術協會,同年和安徽省農產品加工協會與合肥工業大學合作,成立了專家服務站。2020年10月,“十月豐”食品有限公司被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

上下求索——在經營管理上不斷創新

創業十多年來,公司一步一個腳印,在“食品安全”上求生存,在“品牌效益”上求發展,在“科技創新”上求突破,在“舌尖美味”上求聲譽。2020年6月,“十月豐”被安徽省農業產業化工作指導委員會認定為安徽省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

回報社會——致力鄉村振興

作為企業支部書記,小王歷來對企業黨建工作尤其重視。要求全體黨員加強政治理論學習,堅持“三會一課”,按時交納黨費,強調要求企業黨員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動上自覺同黨中央保持高度的一致,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平時,他以身作則,加強自身學習的同時也積極參與社會活動,主動幫扶慰問貧困殘疾人士和關心困難職工生活。

在企業發展的同時,他勇擔社會責任。帶動周邊農户致富,尤其幫助貧困殘疾人士脱貧,與善厚集社區9户困難户簽訂了扶貧協議,2018年每户當年分紅3080元。在“百企幫百村”活動中,資助皂角貧困村生產資料,積極參加“慈善一日捐”活動,疫情防控期間,慰問抗疫一線醫務人員,抗洪搶險的時候,慰問在善厚鎮的人民子弟兵,資助困難優秀學子,為“和州紅”公益項目捐贈款項,慰問困難殘疾人士等,近年來共捐贈各類款項、贈送慰問品,達十萬餘元。

小王帶領公司在和縣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將投資6000萬元新建標準化廠房20000平米。今年將收購訂單辣椒400萬斤,帶動2000種植户,就業人員150人增收。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