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謹慎求知腳踏實地做人作文

來源:文萃谷 2.99W

知識是人們溝通和交流的通行證,如果説知識的缺乏是由於認識上的不足所造成的話,那麼不懂裝懂就是對知識的褻瀆,更會成為別人的笑料,因此要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謙虛一點,謹慎一點,彌補自己的知識上的缺憾才是最應該做的。在做人上,不乏那種沒有真才實學還高喊口號不知道天高地厚的人,當然並不是説不能有崇高的理想和目標,不能有高傲不羈的心態,最關鍵的是你是否有這種資本,所以腳踏實地做人才是真。昨日從《中學生閲讀》國中版讀寫的2010年第1——6期的封面上讀了6則文言文小故事,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些小故事在讓人發笑的同時,更引起了我的反思。

虛謹慎求知腳踏實地做人作文

故事一:對軍數

宋太祖召武臣問軍數,其識字者,預先寫軍數於笏上,臨時高舉笏當面,見字,隨時即對。党太尉不識字,不知他人笏上有字,亦照樣舉笏加額,近前大聲曰:“啟覆陛下,軍數都在這裏。”(明·樂天大笑生《解愠編》)

感受:何謂不懂裝懂?何謂照葫蘆畫瓢也不盡然?党太尉的這種只看外表不注重實際引來羣臣譏笑的做法會給我們一個正確的答案。在古代,像党太尉這樣不識字的.人有好多,關鍵是如何對待自己的無知,倘若掩蓋則會欲蓋彌彰,不如正視不足,問清緣由,學習別人的做法,逐漸提高自己。三國呂蒙是一介武夫,孫權勸學,開始呂蒙以軍中多務推辭,最後孫權以身試法,最終呂蒙成為了好學的典範,也讓我們懂得了“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的道理。同時也告訴我們學習不能只顧及外表,更要抓住問題的實質。

故事二:與黃帝之兄同年

鄭人有相與爭年者,一人曰:“吾與堯同年。”其一人曰:“我與黃帝之兄同年。”訟此而不決,以後息者為勝耳。(戰國·韓非子《韓非子·外儲説》)

感受:無論社會如何發展,總有些無聊爭論不休的人,正所謂吹牛不納税,他們爭論誰的年齡大,紛紛以老者自居,而這種無聊的爭論、這種沒有任何事實理論依據的爭論是沒有任何實際意義的,做人做到這種虛偽的程度,做到這種臉皮厚的程度,也的確夠可悲的了。比無可厚非,因為有競爭才有進步,但是比要有意義,就像我們的學生,不要去比誰家有錢有勢有房有車,不要去比誰穿的更是名牌,比的是誰有一個更好的習慣,比的是誰的學習態度更端正。

故事三:石學士

石曼卿善諧謔,時乘馬出街,御者失鍵,馬驚墮地,從吏遽扶掖升鞍。曼卿笑曰:“幸我是石學士,若瓦學士,豈不跌碎乎?”(明·樂天大笑生《解愠編》)

感受:生活中,我們會時常因一些偶然因素忽然情況而造成一些尷尬的境界,而面對這種尷尬,尤其是主要由於別人的原因所造成的,我們更多的人選擇的往往是將責任全部推卸到別人身上,甚至是破口大罵更有甚者大打出手。而如果我們有點做人的底藴甚至有點交流的藝術,這種尷尬的局面是完全可以避免的,既不會讓自己難堪,更會展示自己一顆寬容美好的心靈。生活中,我們應學習石學士這種處理問題的態度,學點做人的藝術,不要斤斤計較,寬容一些,幽默一些,給自己一點做人的空間,給別人一點寬容的天地,生活會更美好。

故事四:頭巾

一僕隨主人應試,巾箱偶墜,呼曰:“頭巾落地矣。”主人曰:“落地二字不好,當叫及地(第)。僕頷之拴好,復曰:“今再不及地了。”(明·陳眉公《即興笑話》)

感受:漢語文化博大精深,8被人們想象成了發,6被人們想象成了順,7被想象成了起,這表現了人們對幸福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所以無論是電話號碼還是車牌號等人們都希望即使多拿上兩個錢也希望有個吉祥的數字,正如落地和及地,本來是同一個詞同一個意思,但是放在讀書人身上它的意思就變成了,才會有這樣的笑話的產生。其實語言數字就是一個符號,只要擺正心態,有真才實學才是最重要的。

故事五:下飯

二子午餐,問父用何物下飯,父曰:“古人望梅止渴,可將壁上掛的醃魚望一望,吃一口,這就是下飯了。”二子依法行之。忽小者叫雲:“阿哥多看了一眼。”父曰:“鹹殺了他。”(清·遊戲主人《笑林廣記》)

感受:“望梅止渴”是在行軍極其艱苦的情況下,曹操為了安撫軍心使用的一種方法,而如今卻被一些吝嗇鬼用來安撫自己那顆狹隘的心上。節約是一種美德,而吝嗇則是一種自私,正如畫餅充飢,也如白日做夢,最終的結局也只能是自欺欺人。

故事六:出醜

有屠牛者,過宰豬者之家,其子欲諱“宰豬”二字,回雲:“家尊出亥去了。”屠牛者歸,對子述之,稱讚不已。子亦領悟,次日屠豬至,其子亦回雲:“家父往外出醜去了。”問:“幾時歸?”答曰:“出盡醜自然回來了。”(清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