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的發展

來源:文萃谷 2.09W

韓國茶禮

茶文化的發展

韓國的飲茶史也有數千年的歷史。公元7世紀時,飲茶之風已遍及全國,並流行於廣大民間,因而韓國的茶文化也就成為韓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

在歷史上,韓國的茶文化也曾興盛一時,源遠流長。在我國的宋元時期,全面學習中國茶文化的韓國茶文化,以韓國“茶禮”為中心,普遍流傳中國宋元時期的“點茶”。約在我國元代中葉後,中華茶文化進一步為韓國理解並接受,而眾多“茶房”、“茶店”、茶食、茶席也更為時興、普及。

80年代,韓國的茶文化又再度復興、發展,併為此還專門成立了“韓國茶道大學院”,教授茶文化。 和日本一樣,源於中國的韓國茶道,其宗旨是“和、敬、儉、真”。“和”,即善良之心地;“敬”,即彼此間敬重、禮遇;“儉”,即生活儉樸、清廉;“真”,即心意、心地真誠,人與人之間以誠相待。我國的近鄰――韓國,歷來通過“茶禮”的形成,向人們宣傳、傳播茶文化,並有機地引導社會大眾消費茶葉。

韓國的茶禮種類繁多、各具特色。如按名茶類型區分,即有“末茶法”、“餅茶法”、“錢茶法”、“葉茶法”四種。下面介紹韓國茶禮葉茶法:

(1)迎賓:賓客光臨,主人必先至大門口恭迎,並以“歡迎光臨”、“請進”、“謝謝”等語句迎賓引路。而賓客必以年齡高低、順序隨行。進茶室後,主人必立於東南向,向來賓再次表示歡迎後,坐東面西,而客人則坐西面東。

(2)温茶具:沏茶前,先收拾、拆疊茶巾,將茶巾置茶具左邊,然後將燒水壺中的開水倒過茶壺,温壺預熱,再將茶壺中的水分別平均注入茶杯,温杯後即棄之於退水器中。

(3)沏茶:主人打開壺蓋,右手持茶匙,左手持分茶罐,用茶匙撈出茶葉置壺中。並根據不同的季節,採用不同的投茶法。一般春秋季用中投法,夏季用上投法,冬季則用下投法。投茶量為一杯茶投一匙茶葉。將茶壺中沖泡好的茶湯,按自右至左的順序,分三次緩緩注入杯中,茶湯量以斟至杯中的六、七分滿為宜。

(4)品茗:茶沏好後,主人以右手舉杯託,左手把住手袖,恭敬地將茶捧至來賓前的茶桌上,再回到自己的茶桌前捧起自己的茶杯,對賓客行“注目禮”,口中説”請喝茶”,而來賓答“謝謝”後,賓主即可一起舉杯品飲。在品茗的同時,可品嚐各式糕餅、水果等清淡茶食用以佐茶。

高麗五行茶禮: 韓國的傳統茶禮,其形式與日本茶道相似,基本是對茶的沖泡和品飲,而高麗五行茶禮則大大突破了韓國茶禮的傳統模式,以規模宏大、人數眾多、內涵豐富,成為韓國最高層次的茶禮。高麗五行茶禮是古代茶祭的一種儀式。茶葉在古高麗的歷史上,歷來是“功德祭”和“祈雨祭”中必備的祭品。五行茶禮的祭壇設置:在潔白的帳篷下,並挑八隻繪有鮮豔花卉的屏風,正中張掛着用漢文繁體字書寫的“茶聖炎帝神農氏神位”的條幅,條幅下的長桌上鋪着白布,長桌前置放小圓台三隻,中間一隻小圓台上放青瓷茶碗一隻。

五行茶禮的核心,是祭掃韓國崇敬的中國“茶聖”炎帝神農氏。 茶禮中的五行均為東方哲學,包含十二個方面:

(1)五方,即東西南北中;

(2)五季,除春夏秋冬四季外,還有換季節;

(3)五行,即金木水火土;

(4)五色,即黃色、青色、赤色、白色、黑色;

(5)五臟,即脾、肝、心、肺、腎;

(6)五味,即甘、酸、苦、辛、鹹;

(7)五常,即仁、義、禮、智、信;

(8)五旗,即太極、青龍、朱雀、白虎、玄武;

(9)五行茶禮,即獻茶、進茶、飲茶、品茶、飲福;

(10)五行茶,即黃色井户、青色青磁、赤色鐵砂、白色粉青、黑色天目;

(11)五之器,即灰、大灰、真火、風爐、真水;

(12)五色茶,即黃茶、綠茶、紅茶、白茶、黑茶。

五行茶禮是韓國國家級的進茶儀式。所有參與茶禮的人都有嚴謹有序的入場順序,一次參與者多達五十餘人。入場式開始,由茶禮主祭人進行題為“天、地、人、和”合一的茶禮詩朗誦。這時,身着灰、黃、黑、白短裝,分別舉着紅、藍、白、黃,並持繪有圖案旗幟的四名旗官進場,站立於場內四角。隨後依次是二名身着藍、紫兩色宮廷服飾的執事人、高舉着聖火(太陽火)的二名男士、二名手持寶劍的武士人場。執事人入場互相致禮後分立兩旁,武士入場要作劍術表演。接着是二名中年女子持紅、藍兩色蠟燭進場獻燭、二名女子獻香、二名梳長辮着淡黃上裝紅色長裙的少女手捧着青瓷花瓶進場,另有二名獻花女則將兩大把豔麗的鮮花插入青花瓷瓶。

這時,“五行茶禮行者”共十名婦女始進場。皆身着白色短上衣,穿紅、黃、藍、白、黑各色長裙,頭髮梳理成各式髮型均盤於頭上,成兩列坐於兩邊。用置於茶盤中的茶壺、茶盅、茶碗等茶具表演沏茶,沏茶畢全體分二行站立,分別手捧青、赤、白、黑、黃各色的茶碗向炎帝神農氏神位獻茶。獻茶時,由五行獻禮祭壇的祭主,一名身着華貴套裝的女子宣讀祭文,祭奠神位畢,即由十名五行茶禮行者向各位來賓進茶並獻茶食。最後由祭主宣佈“高麗五行茶禮”祭禮畢,這時四方旗官退場,整個茶祭結束。

 布依族人的飲茶風俗

飲茶,以茶水待客,是布依族人的飲茶風俗。一有客人來到布依族人的家中,主人往往先遞上煙,然後敬茶。在他們日常的飲料中,茶是一種最普遍和必需的飲料。

布依族人用的茶葉都是自採自制,他們有時也上山去採和茶葉一樣能泡開水飲用的其他植物,然後和茶葉一起進行加工,再加入一種名叫金銀花的中草藥,製成混合茶葉。這種混合茶葉的味道特殊,芬芳醇美,還具有清熱提神的作用,泡出來的茶水是很好的飲料。

布依族人制作的茶葉中,飲茶風俗有一種茶葉很有特色,相當名貴,而且味道別具一格,這就是“姑娘茶”。姑娘茶是布依族未出嫁的姑娘精心製作的茶葉,每當清明節前,她們就上茶山去採茶樹枝上剛冒出來的嫩尖葉,採回來的通過熱炒,使之保持一定的温度後,就把一片一片的茶葉疊整成圓錐體,然後拿出去曬乾,再經過一定的技術處理後,就製成一卷一卷圓錐體的“姑娘茶”了。

這種圓錐形的“姑娘茶”,每卷約50至100克重,形狀整齊優美,質量也格外優良,是布依地區茶葉中的精品。平時,布依人家制好了這種茶葉都不拿出來出售,而只是作為禮品贈送給親朋好友,或在談戀愛或訂親時,由姑娘家作為信物而贈送給情人。意思是用純真精緻的名茶來象徵姑娘的貞操和純潔的愛情。

在布依族家中,男女老少天天都要飲茶。飲茶風俗這是他們生活中最為普遍和必不可少的飲料了。火塘上的茶壺,終日熱氣騰騰。他們相互往來,相互敬茶,品評茶味,説古論今,無拘無束,享受着天倫之樂。茶,則是他們之間聯絡、交往的紐帶。

品茶十層境界 你屬於哪一層

在我國茶文化裏品茶猶如品飲人生。品茶就品其茶的味道是一種比較高雅的精神上享受的藝術。品茶的境界有十八種不同,想知道自己是處在哪一層境界嗎?不妨跟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品茶第一層學茶(茶卒)。除了喝茶以外,更多的去了解茶葉知識。

品茶第二層愛茶(茶徒)。更着重於追求茶葉的觀賞及品飲之情趣。

品茶第三層嗜茶(茶客)。不斷的去追求瞭解茶葉的產地來源年份等。

品茶第四層耽茶(茶豪)。比較會以實際的行動來體會品飲茶葉。

品茶第五層暴茶(茶狂)。茶痴,茶貪最為明顯的表現,不斷追求茶道的最高境界。

品茶第六層長茶(茶仙)。品一種茶已經沒有了任何的雜念。

品茶第七層惜茶(茶賢)。茶如人生,珍惜每一種不同的茶猶如珍惜世間人與情。

品茶第八層樂茶(茶聖)。喝茶,喝與不喝都沒有什麼兩樣。

品茶第九層觀茶(茶宗)。只要看到茶就開心,大可不必飲之。

品茶第十層廢茶(涅槃)。涅磐重生最高境界。

簡説客家人的食茶習俗

喝茶一般都是飲一口細細的品茶回味其感覺。但是在客家那邊卻與我們有很大的不同。客家人的飲茶方式比較喜歡一碗一大口一飲而下。

在客家茶不僅是用當作解渴的飲品。更多的是用來熱氣招待客人用的一種方式。食茶便是客家人的一種習俗,也是所有飲品的統稱。哪怕客人是小坐一會,不論因的是白開水還是飲料什麼的都被稱之為食茶。在客家食茶不僅代表着喝茶更重要的是表達了客家人的好客淳樸。

在客家的食茶習俗當中還用來男女提親女子受聘的意思。所謂好女不食兩家茶,指的是女子要專心於一個男子。

客家的食茶習俗説來簡單卻也複雜。總而言之更多的是表達客家人的好客及愛茶。

去柏林寺品味淡茶飯

去幽州是亦動亦鬧,而去河北趙縣的柏林寺就是尋找純粹的清淨心情,可以多住幾天,在這裏,你需要用心去體會的是淡泊名利與修禪雅意。

和什麼樣的朋友一起去

與去幽州不同,去柏林寺你絕對不能夠找那些愛鬧騰的朋友一起,這裏講究的是安靜,適合邀請幾個談得來的親密摯友一起去感悟人生意義。在這裏,4個或者6個人即可,正好是租滿一個房間,人太多了不好。

尋找清淨心

選擇去柏林禪寺,我們是為了尋找一顆清淨心。

柏林寺坐落在趙縣縣城的東南角,黃牆碧瓦、土紅山門,幾株不高不矮的碧樹,一份清淨自然而然地就從趙縣的紅塵中衝脱出來。

穿過山門、長廊、鐘樓、柏樹林,寺裏的路好像很長。放眼望去,層層樓閣、重重殿宇,高牆碧瓦間透露出莊嚴肅穆。裊裊的,從流通處傳誦出節奏舒緩的梵音佛樂,在正午炎熱的陽光裏淡淡流動,宛若隔世。

等待時遇見了一位師父,我去問客堂何時開門,師父不徐不緩答了幾句,帶着飄逸的神態,仙風道骨的凜然。看着那樣的眼神,不知道為什麼,我煩躁的心竟然在突然之間沉浸下來,靜謐非常。隨手,禪師送給我一個“金色淨瓶”胸針,我十分感動,心想這位師父真是大方。後來才知道他們都是如此,送書、送東西從不吝惜,也許,這就是佛所説的慈悲佈施。

品味淡茶飯

在柏林寺的雲水樓,6人一間的普通房間住了很多前來尋找清淨的遊客們。在這裏一定要起早,因為只有起早才能知道靜謐的真正情境。

5點鐘,東方晨霞微透,禪師們、居士們在大殿中按位置排列好之後,鼓聲敲動,聲音悠揚而綿長,這便是柏林禪寺新一天的開始。早課後是早飯,依次下來是誦經、休息、過堂、午飯、休息、坐禪、休息、晚課、吃飯、休息、講課、晚上9:30分,全寺便又沉睡在夜色當中。時間表安排得是一絲不苟,而禪師們的腳步也是按部就班,從不亂過半寸。

在寺廟內是要吃齋飯的,清清素素,對於出家人來説,這是修行的'一部分。而對於我們來説,這是調養生息的好機會,幾天的代謝吞吐,一個人便會有脱胎換骨的感覺。

在柏林寺,品茶也是另外的一門學問。大多禪師都精於茶道,所謂“茶禪一味”,深解其中奧祕的他們醒來一杯茶,參禪後一杯茶,飯後一杯茶,閒時還飲茶作賦,逍遙自在。

行程指導

怎樣去柏林寺

由北京西站搭乘至石家莊的城際快車,票價40元,行程3小時;或由蓮花池長途汽車站搭乘汽車。由石家莊火車站馬路對面的汽車站搭乘30路汽車至南郊客運站,由此搭乘至趙縣的中巴,票價7元,車會直接送你到柏林寺門口。

修禪柏林寺

在寺內留宿通稱“掛單”。柏林寺內食宿分為兩個檔次,雲水樓位於寺廟西側,10元/天,6人房間、電扇、公用衞生間,晚上可以到設在齋堂後面的公共浴室洗澡;茶香樓位於東側,20元/天,4人間、私人衞生間、空調、熱水澡;價格均含三餐齋飯。

順路參觀景點

在柏林寺大門右手300米處矗立着現存世界最高大的經幢——陀羅尼經幢;而舉世聞名的趙州橋距柏林寺3公里,門票:25元,搭車前往,5元往返。

閒談民族茶風俗

民族茶文化在中華茶文化中佔有特殊的地位,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茶俗、不同的風情。

白族“三道茶”

雲南白族“三道茶”,久負盛名,茶分三道,味各有異,表達的涵義不一樣,泡飲的技藝也獨特:

第一道稱“苦茶”。即先把小砂罐放在炭火上烤熱,然後放入一撮茶葉,用手握砂罐,邊烤邊抖動,待茶葉色澤變微黃色,散發出清香時,立即衝入少許開水,這時“嚓”聲如雷,茶水翻騰,如“繡球花”盛開的泡沫溢出罐外,這是吉祥的象徵,這一道茶稱作“雷響茶”。主人給客人斟茶非常講究,遵循“酒滿敬人,茶滿欺人”的尊客例規,先在小小茶杯斟入三、四滴,再兑入少許開水,待茶水色如琥珀、晶瑩透亮、清香撲鼻時,主人即雙手將杯舉到齊眉敬獻賓客品飲。這苦茶味苦純真,在客人細品時,主人唱起了動聽的歌:你是遠方的山鷹,帶着吉祥和幸福,翻山越嶺不怕苦,飛來我家落……

第二道稱“甜茶”。先在小茶碗內放入生薑片、紅糖或蜂蜜、炒熟的白芝麻、核桃仁片,再衝入茶水,這道茶芳香撲鼻、滋味甘甜,品飲時別有情趣,主人又熱情的獻上甜甜的歌:舉杯甜茶敬友人,品飲甜茶情更深,品飲甜茶意更重,杯杯甜在心……

第三道稱“回味茶”。即先將辣桂皮、花椒、生薑片放入水裏煮,然後倒入茶碗內,添加蜂蜜,再斟入苦茶,攪均後敬獻客人。這道茶甜香苦辣,細細品飲,回味無窮。主人便唱起了激動的歌:“三道香茶三道情,三道香茶敬客人,三道香茶三道意,道道表深情……

白族“三道茶”一苦二甜三回味,不但表達了白族同胞好客的情意,同時藴含着先苦後甜,苦盡甘來,無限深刻的人生哲理。

侗族打油茶

湘、桂、黔三省交界處的侗寨,森林茂密,風景秀麗,吃茶風情獨特,侗族同胞吃慣了打油茶。

其方法是,將佐料如黃豆、花生、芝麻、幹筍子等放在油鍋中,同猛火炒熟,取出備用,然後把茶葉同樣用油略炒一遍,隨即加入清水,放入鹽、生薑、葱花、桔皮、棗等配料,待燒沸後倒入佐料即成打油茶。這時客人坐定,主人用碗分盛敬獻客人。

每位客人至少吃三碗,這叫“茶行三遍”又稱“三遍不見外”。打油茶理脾解表、脆香可口,使人飲後生情。

 彝族罐罐茶

美麗的雲南蒙樂彝鄉,有着悠久的茶文化。品飲罐罐茶是彝鄉人民最高尚的禮節。

每當親朋好友登門之際,主人在山堂候坐,邊敍友誼,邊生火爐燒水,待銅壺水燒開後,主人拿出陶瓷罐,每個客人一個罐一個杯,罐罐烤熱後放入茶葉,客人們各自仿照主人的動作,輕輕的抖動,此起彼落,如同“三跺腳”的打歌盛會,風情別緻,抖到茶葉微黃焦香時,倒入少許沸水,頓時罐響如爆竹,噴出水花,茶香滿屋,這時客人們各自倒茶於杯並添加少許開水,互相舉杯,互敬“請茶”。這種罐罐茶,真是神乎其神,味中有味,品飲時情趣無窮,這是彝鄉風情的藝術享受。

 藏族酥油茶

藏族聚居在西藏及青海、甘肅、四川、雲南的部分地區,生活在氣候幹寒的高原環境,有悠久的歷史文化,藏族茶文化在藏族民族文化中佔極有特殊的地位,茶是藏族人民生活中的必需品,真可謂:“不可一日無茶”。

藏族飲茶方式主要有酥油茶、奶茶、鹽茶、清茶等幾種,酥油茶是藏族人民最喜愛、最普遍的飲用方式。

酥油茶的烹煮方法是:先將磚茶切開搗碎加水烹煮,然後濾清茶汁,倒入預先放有酥油和食鹽的攪拌器中不斷攪拌,使茶汁與酥油充分混合成乳白色的汁液,然後倒入茶壺以供飲用。

藏族同胞多用早茶,飲過數杯後,最後一杯飲到一半時在茶中加入黑麥粉調成糊狀熱食。午飯時喝茶一般加麥面、奶油及糖調成糊狀熱食。酥油茶醇香可口,喝一碗頓覺芬芳進肺腑,心胸開朗,令人體會到:玉液滿杯泛瓊漿,霧紗輕揚萬縷香,未到脣邊心已醉,怡神爽氣煥春光。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