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交往心理(共15篇)

來源:文萃谷 3.11W

人際交往心理1

良好的人際交往能讓大學生內心變得寬容、理解和信任,這是心理健康的前提條件。大量事實表明,心胸是否寬廣、包容與大學生人際交往是否和諧直接相關,只有良好的人際交往,才能讓大學生的心裏對人對事變得寬容、理解和信任。在多年的心理諮詢實踐中,接觸了許多因人際交往不協調而產生心胸狹窄的實例,而且有的大學生為此形成了惡性循環,讓人很痛心。

人際交往心理(共15篇)

小李從北方來到南方一所省城大學讀書,臨行前在一家企業做人事主管的父親反覆告戒兒子,在大學裏首先要和寢室的同學搞好關係,這樣你的生活環境才會愉快,大學四年心理才有歸屬感。進校後,小李時刻告訴自己父親的話肯定有一定的道理,但是由於和同寢室的一名南方同學在對愛情的看法上相差甚遠,經常鬥嘴,導致彼此不服氣,互相看不起,矛盾時有發生,而那位南方同學用小李的話説比自己更會處理人際關係,到最後同寢室的其他同學都站到了自己的對立面,自己的`寢室同學關係開始變得緊張起來,其他人都不理解他、信任他,少數同學甚至奚落他。自己對他們也充滿怨恨和不信任,進而猜疑和反感,只要有兩位同學當着自己的面嘀咕幾句,自己就認為他們是在説自己的壞話,心理十分苦悶;而那位南方同學卻好像整天都過得很開心、很快樂,看到這一切,小李感到無能為力的同時又十分傷心,心胸開始變得狹窄,一度產生了退學的念頭。

從小李和南方同學的對比來看,可見人際交往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影響,小李因人際交往的緊張,使自己的心裏充滿了猜忌、嫉妒和對他人的不信任。經過對小李人際交往技巧和藝術的輔導,小李對南方同學開始變得更加寬容,並試着改變和寢室其他同學的關係,慢慢在小李的臉上又看到了燦爛的笑容。

人際交往心理2

暑假的時候,我看了李世強編著的《人際交往心理學》。看完後,我覺得人際交往是一門非常有學問的課程。

書上有這麼個故事:老楊是個很熱心的人,不僅酒量好,而且會説話,很多朋友接待客人都喜歡讓他來捧場。老楊每次都不負眾望,把氣氛搞得非常好。

朋友的女兒會考成績不怎麼樣,沒辦法到縣裏的一中讀高中。朋友就想通過關係來疏通一下,於是請了一位縣一中的領導來家裏吃飯。領導雖然來了,但一直不願提幫忙的`事,朋友看時機不對,也不好意思開口,場面有些冷。

老楊思忖,領導從事教育工作這麼久了,管理能力一定很好。

“聽説你年輕的時候是位非常有能力的教師,培養了不少人才。”老楊笑呵呵的説,“現在升到了管理層,真不錯!”

“有能力不敢當,管理也算是稍有經驗吧。”

“我的能力太弱了,想跟你請教一下如何提高管理能力。”就這樣,老楊轉換了一個對方感興趣的話題,形勢立馬好轉,朋友所求之事也水到渠成的辦成了。

看完這個故事,我感悟到尋找對方感興趣的話題在人際交往中非常重要。要想在短時間內建立良好的溝通氛圍,避免話不投機,就必須找到談話的“契合點”。讀後感m還需要注意的是,在交談中不要以自己為重,注意對方的情緒,對方是否願意交談。如果發現對方不感興趣或是在應付,千萬不要猶豫,立馬轉移話題。你拖得越久,對方對你的好感也就越少。要是不及時轉移話題,對方會拒絕繼續溝通,決不能給對方説不的機會。通過及時觀察,迅速找到共鳴點,溝通才可以繼續下去,也許這就是所謂的細節。

沒想到心理學方面的書我也可以讀懂,而且,還能對我的溝通能力有所幫助。看來,博覽羣書好處很多,我以後一定要多讀好書。同學們,讀書正如韓信用兵——多多益善。

人際交往心理3

【摘 要】大學生具備較強的人際交往能力是大學生成長與成才的需要,作為培養人才的高等院校,應該在培養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中發揮主導作用。本文從高校和學生管理工作者的角度,提出培養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培養

近些年,大學生就業總是新聞媒體的熱門話題。他們能否順利地走上社會,的確為全社會所關注。各高校舉行的校園招聘會上,一些企業負責人表示,在大學生就業的問題上,除去宏觀形勢、大學生擇業心態等因素外,大學生的交際與溝通能力越來越成為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獲勝的主要動力,因而用人單位在招聘時更看重求職者的綜合素質,而大學生的能力則成為用人單位關注的重點,特別是人際交往能力。面對用人單位開出的招聘條件,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感受到了人際交往能力的重要性。

1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涵義

社會交往能力是指妥善處理組織內外關係的能力,包括與周圍環境建立廣泛聯繫和對外界信息的吸收、轉化能力,以及正確處理上下左右關係的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分為三種:表達理解能力:表達理解能力意味着一個人能夠將自己內心的思想表現出來,還要讓他人能夠清楚地瞭解自己的想法,其次就是理解他人的表達。一個人的表達能力,也能直接地證明其社會適應的程度。人際融合能力:表明了一個人是否能夠體驗到人的可信及可愛,它和人的個性有極大的關係,但又不完全由它決定,更多的是一種心理上的意味。解決問題的能力:當前獨生子女的一大弱點是依賴性強,獨立性解決問題能力差,再加上應試教育的影響,學生的交往能力不盡如人意。

2人際交往對心理健康的影響

在人際交往過程中,也有可能受到一些人不好的影響,大學生思想尚未成熟,社會閲歷淺,易感情用事,缺乏辨別力,受到不良思想、行為的侵蝕。如:抽煙、酗酒、打架、賭博、沉迷網絡等等。現代大學生面臨着各方面的壓力,學習壓力、就業壓力、經濟壓力等,沒有良性的疏通渠道,就很容易導致心理疾病。沒有良好的人際交往環境和渠道,就無法形成健康的`心理支撐系統,這可能導致兩種情況:一是不良的交往可能會導致心理疾病的產生和加重;二是由於長期情緒、壓力無法排解,沒有形成正確的疏導渠道,而使心理疾病產生和加重。有可能形成小團體,不利於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成長。小團體一般都具有封閉性和排外性,思維固化性。在團體內的人已經形成了較為統一的習慣和方式,對外來的人和思想有一定的牴觸性,直接導致了思維的固化性。關心團體內的人多,和外界交流少,無法形成正常健康的溝通交流渠道。這種小團體已成為大學生人際交往的障礙。如老鄉會。人際交往的複雜性。人際交往具有泛指意義,它不僅僅指學校、同學之間的交往。我們的校園同樣不是封閉的,人際交往還包括與社會人員的交往和網絡交往。大學生思想尚未成熟,社會閲歷淺,容易被社會人員利用,陷入網絡陷阱。

3人際交往能力與心理健康的關係

3.1年級不同表現不同

大一是適應階段,也是過渡階段。這一階段的大學生有着不同於中學生又有別於大學高年級學生的特點。他們剛剛從競爭激烈的入學考試中掙脱出來,滿腔熱情,對未來充滿希望,特別是面對來自五湖四海、個性迥異的同齡人,更讓他們興奮、好奇。交往的範圍比較廣,認識了許多新朋友。二年級經歷了一年級的大學生活,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有了進一步的轉變,通過一年的接觸大家逐漸相互瞭解,交往範圍縮小,學習開始繁忙起來,大都有針對性地交往有限的一些朋友。到了大三,學習壓力相對小一些,並已習慣了大學及所在城市的生活,這個時期會更多地接觸與瞭解社會,進一步擴大自己的社交範圍。而進入大四,面臨就業、考研等各種壓力,很多人都在為自己的將來而忙碌,人際交往的意願和行動會少一些。

3.2性別不同表現不同

不同性別大學生人際交往綜合能力有顯著性差異。在對人和人際交往的認知和評價取向、人際交往的社會退縮取向、對交往的意向性取向維度上,在對交往的自我評估、交往的外傾性、交往的坦誠性等特徵上存在顯著差異,都是女生的得分要高於男生。這表明,男性大學生在交往上可能顯得更封閉些。對不同性別大學生心理健康各維度和特徵的比較可以看出,男生的心理問題要多於女生。這種性別間的差異原因有很多,出現這一結果,除了男女生生理基礎不同,女生比男生早熟外,還與男女生回答問卷的真實性程度有關係。在使用問卷法時,當問卷觸及到的敏感問題,男生回答要比女生坦誠,少一些掩蓋性。此外,男女性別角色的社會期望不同,社會與傳統文化對兩性性別角色及行為形成了較為固定的看法或觀念,認為男性應當堅強,要有責任、敢擔當。這種性別角色偏見和期待,使得男性在遇到挫折時,常常選擇壓抑自己的內心痛苦,不願意敞開心扉與他人談論自己的情感問題,更不願意向他人尋求幫助,以維護其男性自尊。而女性則被容許脆弱,在遇到挫折感到痛苦時,往往會主動尋求別人的幫助,並善於通過傾訴等方式來宣泄被壓抑的情緒,來緩解乃至消除心理上的障礙。

3.3專業不同表現不同

不同專業大學生人際交往綜合能力不存在顯著性差異,這與王軍的研究結果一致。但在交往的外傾性、交往的互助性、對交往的理念上存在差異,都是理科生的得分要高於文科生。應當説,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和所學專業特點有關。理科學生平時得到的大多屬邏輯推理訓練,思維嚴謹。因此,在交往的理念上會比文科生更明確,更理性,對於自己認為是正確的東西,就會主動去追求,因此,也表現出一定的外傾性。由於理科專業的性質,有很多實踐性的知識(比如實驗)需要互相配合才能完成,因此表現了較好的互助性。不同專業的大學生在心理健康總體水平上不存在顯著差異,但在情緒失調上存在差異,文科生的問題要多於理科生。文科生由於平日接受各方面文化的教育,對生活、文化的體悟比較深刻,與理科生相比,有更多的情緒體驗,容易多愁善感,因此情緒更容易失調。

4結束語

很多專家都把大學生人際關係問題看作是困擾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而一個人的人際關係滿意程度與穩定程度狀況,除了受其人格的影響外,直接由人際交往能力制約。但是以往研究都是關於大學生常見的心理障礙及人際的作用、原則和技巧等方面,很少有人從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這個角度對心理健康進行研究。可見,探討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是否影響其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黃巧香.論大學生良好人際關係的建立[J].邵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xx,3

[2]周曉虹.大學教育與管理心理學[M].南京大學出版社,20xx

人際交往心理4

1、忌妒:

忌妒是對與自己有聯繫的、而強過自己的人的一種不服、不悦、失落、仇視,甚至帶有某種破壞性的危險情感,是通過把自己與他人進行對比,而產生的一種消極心態。

2、自負:

只關心個人的'需要,強調自己的感受,在人際交往中表現為目中無人。

3、自卑:

自卑的淺層感受是別人看不起自己,而深層的理解是自己看不起自己,即缺乏自信。

4、多疑:

具有多疑心理的人,往往先在主觀上設定他人對自己不滿,然後在生活中尋找證據。

5、羞怯:

具有這種心理的人,往往在交際場所或大庭廣眾之下,羞於啟齒或害怕見人。

6、干涉:

以刺探別人隱私而沾沾自喜的低層次的心理滿足而已。

7、敵視:

這是交際中比較嚴重的一種心理障礙。這種人總是以仇視的目光對待別人。

由此可見,努力克服這些溝通心理障礙對人際相處非常重要。讓自己的心態更加健康,讓自己更受羣體的喜歡,長此以往您不但會感受到生活變得更加有樂趣,做事也會變得更加輕鬆、容易。不要在苦於不會與人相處,靜下心來好好審視一下自己吧!改正先從自己開始!

人際交往心理5

人際交往的心理障礙:顧慮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顧慮是恐怕對自己,對人或對事情不利而遲遲不敢下決心或不敢按本意行動的一種心理狀態。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顧慮心理是普遍存在的。比如,有的人與別人打交道時總愛想:他可靠嗎?他會瞧得起我嗎?而當別人建議他做某事時,他又想:這合適嗎?失敗了怎麼辦?這些都是顧慮心理的表現。我們説,與陌生人初次交往,持有一定的戒備心理是可以理解的,但有些人過於謹慎,似乎天下的人都不可靠,因此辦起事説起話來總是畏畏縮縮,擔憂之心形諸於色。不信任他人,不僅不可能發展良好的人際關係,而且會挫傷別人的自尊心,傷害他人的感情。此外,顧慮心理還表現在只求至交,而不願廣泛結友,這樣自然就限制了自己的交往面。

顧慮心理與人的生活環境有很大關係。如果一個人一生下來就生活在順境之中,在他的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從沒有遇到過意外的刺激,不但自己是一帆風順的,而且也很少聽到或看到別人的不幸和痛苦,那麼他就很少有顧慮心理。一個人在後天的環境中遭受的失敗越多,遇到的困難越大,接觸的人和事越複雜,那麼他的顧慮心理也就越嚴重。

人的自我意識對顧慮心理也有巨大的影響。自我認可的人,認為自己是有價值的,對自己的能力和現實以及身體和容貌等都給予肯定,這種人自信能把事情辦好,所以不易產生顧慮心理。而自我拒絕的人,表現出過分地不贊成自己。他們對自己無傷大雅的身材、容貌、性格、出生等也要自我批評,常把自己帶入苛刻的環境中,認為自己不行,自己比不上別人,怕失敗了讓人看不起,結果辦什麼事都顧慮重重。

顧慮心理與個體的性格和氣質也有密切的關係。心理學家把人的氣質分為多血質,粘液質,膽汁質和抑鬱質四種。一般説來,表現為待人接物冷淡刻板,孤僻,不靈活,沉溺於內心體驗,辦事效率低,鬱鬱寡歡等特徵的抑鬱質的人,易於產生高程度的顧慮心理。在性格上,國際上採用的典型性格類型一般有五種。其中表現為情緒特徵不安定,內向,喜歡獨自思考問題,不喜歡出門,有自己的偏愛和興趣的E型性格又叫“現實逃避型”性格的人,易於產生過重顧慮心理。

此外,民族的傳統觀念對顧慮心理也有深遠的影響。中國人一般受“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的舊觀念之束縛,所以顧慮心理就表現得比西方人要明顯。

產生顧慮心理的原因是很複雜的,以上僅是其中的幾個主要方面。顧慮心理是人際交往的心理障礙,因此有必要加以克服或控制。為此建議做到以下幾點:一是要改變帶有偏見的傳統觀念,不可固步自封,對未來要持樂觀態度。要堅信世界上好人是佔絕大多數的。遇事要達觀,態度要開朗,要讓希望心理時刻占主導地位。二是要了解和肯定自己。個人對自己的一切。不但要充分了解,而且要坦然地承認並欣然接受。不要欺騙自己,更不要拒絕和憎恨自己。要認為我就是我,別人講什麼用不着介意。三是要善於改變自己的處境,創造條件取得成功。要善於向逆境和自己的短處挑戰,不能甘居落後,要創造機會爭取成功,成功的次數多了,你也就有了勇氣和自信心。四是要樹立遠大的志向,培養堅強的毅力,要有“有志者,事竟成”的膽略和氣魄,遇失敗不泄氣,不會幹就嘗試着幹,養成果斷地處理事情的習慣,要培養鍛鍊自己的意志。假如你摔倒了99次,你要有第100次站起來的勇氣。做到了這些,你的顧慮也就煙消雲散了。

朋友們,離羣索居,閉門自守的時代早已過去了。在今天誰都需要更多的朋友,讓我們走出自己生活的小圈子,掙脱顧慮心理的鎖鏈,爭取更多地交往機會,去建立更多的友誼吧!

影響人際交往的七種心理障礙

自負

只關心個人的需要,強調自己的感受,在人際交往中表現為目中無人。與同伴相聚,不高興時會不分場合地亂髮脾氣,高興時則海闊天空、手舞足蹈講個痛快,全然不考慮別人的情緒和別人的態度。另外,在對自己與別人的關係上,過高地估計了彼此的親密度,講一些該講的話。這種過於親暱的行為,反而會使人出於心理防範而與之疏遠。

忌妒

西班牙作家賽萬斯指出:“忌妒者總是用望遠鏡觀察一切,在望遠鏡中,小物體變大,矮個子變成巨人,疑點變成事實。”忌妒是對與自己有聯繫的、而強過自己的人的一種不服、不悦、失落、仇視,甚至帶有某種破壞性的危險情感,是通過自己與他人進行對比,而產生的一種消極心態。當看到與自己有某種聯繫的人取得了比自己優越的地位或成績,便產生一種忌恨心理;當對方面臨或陷入災難時,就隔岸觀火,幸災樂禍。甚至藉助造謠、中傷、刁難、穿小鞋等手段貶低他人,安慰自己。正如黑格爾所説:“有忌妒心的人自己不能完成偉大事業,便儘量去低估他人的偉大,貶低他人的偉大性使之與他本人相齊。

忌妒的特點是:針對性———與自己有聯繫的人;對等性———往往是和自己職業、層次、年齡相似而超過自己的人;潛隱性———大多數忌妒心理潛伏較深,體現行為時較為隱祕。

多疑

這是人際交往中的一種不好的心理品質,可以説是友誼之樹的蛀蟲。正如英國哲學家培根説的:“多疑之心猶如蝙蝠,它總是在黃昏中起飛。這種心情是迷惑人的,又是亂人心智的。它能使你陷入迷惘,混淆敵友,從而破壞人的事業。”具有多疑心理的人,往往先在主觀上設定他人對自己不滿,然後在生活中尋找證據。帶着以鄰為壑的心理,必然把無中生有的事實強加於人,甚至把別人的善意曲解為惡意。這是一種狹隘的.、片面的、缺乏根據的一種盲目想象。

自卑

美國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兒童時期如果各項活動取得成績而得到老師、家長及同伴的認可、支持和讚許,便會增強他們的自信心、求知慾,內心獲得一種快樂和滿足,就會養成一種勤奮好學的良好習慣。相反,他們會產生一種受挫感和自卑感。個體自卑感的形成主要是社會環境長期影響的結果。

自卑的淺層感受是別人看不起自己,而深層的理解是自己看不起自己,即缺乏自信。

干涉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人人需要一個不受侵犯的生活空間。同樣,人人也需要有一個自我的心理空間。再親密的朋友,也有個人的內心隱祕,有一個願向他人坦露的內心世界。有的人在相處中,偏偏喜歡詢問、打聽,傳播他人的私事,這種人熱衷於探聽人的情況,並不一定有什麼實際目的,僅僅是以刺探別人隱私而沾沾自喜的低層次的心理滿足而已。

羞怯

羞怯心理是絕大多數人都會有的一種心理。具有這種心理的人,往往在交際場所或大庭廣眾之下,羞於啟齒或害怕見人。由於過分的焦慮和不必要的擔心,使得人們在言語上支支吾吾,行動上手足失措。長此下來,會不利於與他人正常交往。

敵視

這是交際中比較嚴重的一種心理障礙。這種人總是以仇視的目光對待別人。這種心理或許來自童年時期的家庭環境,由於受到虐待從而使他產生別人仇視我,我仇視一切人的心理。對不如自己的人以不寬容表示敵視;對比自己厲害的人用敢怒不敢言的方式表示敵視;對處境與己類似的人則用攻擊、中傷的方式表示敵視。使周圍的人隨時有遭受其傷害的危險,而不願與之往來。

人際交往心理6

良好的心理,是人們進行廣泛社交活動的必要條件,也是交際才能得以充分發揮的前提。相反,心理狀態不佳,會形成某些隔膜和屏障,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人們交朋結友和適應社會。因此,我們在工作生活中應該注重自身修養的提高,努力克服以下種種人際交往中的不良心理。

冷漠心理:

有些人對與自己無關的人和事一概冷漠對待,甚至錯誤地認為言語尖刻、態度孤傲,高視闊步,就是自己的“個性”,致使別人不敢接近自己,從而失去了更多的朋友。

自卑心理:

有些人容易產生自卑感,甚至瞧不起自己,只知其短不知其長,甘居人下,缺乏應有的自信心,無法發揮自己的優勢和特長。有自卑感的人,在社會交往中辦事無膽量,習慣於隨聲附和,沒有自己的主見。這種心態如不改變,久而久之,有可能逐漸磨損人的膽識、魄力和獨特個性。

作戲心理:

有的人把交朋友當作是逢場作戲,往往朝秦暮楚,見異思遷,且喜歡吹牛。這種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方式只是在做表面文章,因而常常得不到真正的'友誼和朋友。

怯懦心理:

主要見於涉世不深,閲歷較淺,性格內向,不善辭令的人。怯懦會阻礙自己計劃與設想的實現。怯懦心理是束縛思想行為的繩索,理應斷之,棄之。

排他心理:

人類已有的知識、經驗以及思維方式等,需要不斷地更新,否則就會失去活力,甚至產生副效應。排他心理恰好忽視了這一點,它表現為抱殘守缺,拒絕拓展思維,促使人們只在自我封閉的狹小空間內兜圈子。

猜疑心理:

有猜忌心理的人,往往愛用不信任的眼光去審視對方和看待外界事物,每每看到別人議論什麼,就認為人家是在講自己的壞話。猜忌成癖的人,往往捕風捉影,節外生枝,説三道四,挑起事端,其結果只能是自尋煩惱,害人害己。

逆反心理:

有些人總愛與別人抬槓,以此表明自己的標新立異。對任何事情,不管是非曲直,你説好他偏偏説壞;你説一他偏説二,你説辣椒很辣,他偏説不辣。逆反心理容易模糊是非曲直的嚴格界限,常使人產生反感和厭惡。

貪財心理:

有的人認為交朋友的目的就是為了“互相利用”,因此他們只結交對自己有用、能給自己帶來好處的人,而且常常是“過河拆橋”。這種人際交往中的佔便宜心理,會使自己的人格受到損害。

人際交往心理7

如何擺脱人際交往中的悲觀心理

拋棄世態炎涼的心態

在人際關係,有種以利益為前提的交往,看多了這樣的事情,人就會慢慢覺得,這世界只有變得有錢有勢別人才會跟你交往;當然現代社會是有這樣的現象,但這並不是世態的主流,不能因為一個人以怨報德,而懷疑所有人都是以怨報德者。

克服對人猜忌的心態

有句話説“人心隔肚皮”,這句話是不錯,但反過來你真的有去了解這個人的心理,還是隻有自己的胡亂猜測而否定這個人。

不要有人走茶涼的心態

很多人擔心兩個人的關係只要離得遠了,這兩人的關係就會慢慢的疏遠,因此他們寧願不去跟別人交往,也要避免這種事情的發生;就好比擔心旱災會發生,就不去種莊稼是一個道理。其實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的,關鍵是在於你和他是否有親密的友誼。

如何克服人際交往的心理障礙

1.不要忌妒別人

忌妒是當看到與自己有關的人獲得了比自己大的成績,從而生出一種忌恨心理;當對方遇到苦難年,就幸災樂禍,落井下石,以獲得心理的'滿足。就像黑格爾説的:“有忌妒心的人自己不能完成偉大事業,便儘量去低估他人的偉大,貶低他人的偉大性使之與他本人相齊。

2.遠離自負

只在意個人的感受,強調自己的需要,常常表現得目中無人。和朋友在一起,不高興就亂髮脾氣,高興時就會滔滔不絕講個痛快,全然不考慮別人的感受。另外,在與別人相處時,往往過分估計彼此的親密度,説一些不該説的話。

3.不要做個多疑的人

這是一種非常不好的品質,是友情之樹的蛀蟲。就像英國哲學家培根所言:“多疑之心猶如蝙蝠,它總是在黃昏中起飛。這種心情是迷陷人的,又是亂人心智的。它能使你陷入迷惘,混淆敵友,從而破壞人的事業。”多疑的人,常常先在主觀上認定他人對自己不滿,然後才從生活中找證據。

4.丟棄羞怯

羞怯是社會上很多人都有的一種心理。這樣的人,常常在大庭廣眾之下,羞於啟齒或者害怕見人。因為過度的焦慮和沒必要的擔心,讓人們在言語上會吱吱唔唔,行動上也會手足失措。

5.不要敵視他人

這是非常嚴重的一種心理障礙。這類人總是以仇視的目光看他人。這種心理有可能來自童年時期的沒有安全感,從而仇視一切。對比不上自己的人以不寬容表達敵視;對比自己強的人用敢怒不敢言的表達敵視;對與自己相似的人則用中傷的方式表達敵視。使周圍的人隨時有遭受其傷害的危險,而不願與之往來。

人際交往心理8

人際交往與心理健康之間有重要的聯繫,良好的人際關係可以使人舒緩壓力、平復情緒,對人們的個人發展、身心健康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然而,許多人都存在着人際交往心理障礙,例如自負、自卑、干涉他人、多疑、敏感、嫉妒等。

人際關係和諧,人們之間可以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互相幫助,這樣就可以降低心理壓力,化解心理障礙,有利於心理健康。人際關係惡劣,缺乏知心密友,有話不想説,也不能説,只有把所有的問題都壓抑在心中,這樣,產生的問題不能得到有效的化解,因此,很容易把心理問題積蓄和放大起來,產生心理障礙。

大家如果有稍微注意一下,就很容易發現,那些性格內向的人羣很容易產生心理障礙,而那些性格外向的人則不容易。性格外向的人,會把問題及時的渲泄出來,所以就不容易把問題積累起來,以至產生較大的心理問題。但是性格內向的人卻不一樣,因為他們把什麼問題都藏在自己心裏,這樣,他們的問題就不能得到及時的渲泄,因此,問題就有可能越積越多,最終以心理障礙的形式暴露出來。

因此,從人際交往的方面來説,心理健康問題要注意幾個方面:——

一,要有幾個知心良友,以至於有什麼問題都可以有人傾斥,及時化解心理問題;

二,要學會與人交往,因為人只有在融入團體才會比較有安全感,而且也容易化解一些產生的心理問題;

三,與家人建立平等融洽的.家庭關係,良好的家庭氛圍能讓人有一種安全感,也能化解心理問題;

四,學會去進行心理諮詢,因為心理諮詢就是心理諮詢師與求助者建立的一種特殊的人際關係,這種人際關係是與其他的關係是不一樣的。

心理諮詢師與求助者之間是一種平等的關係,求助者到心理諮詢室不必感到低人一等;在心理諮詢室,你可以盡情的渲泄,讓你內心的問題得到早大的釋放。當然這只是心理諮詢室促進心理健康的一些方面,心理諮詢師還可以進行運用專業知識進行助人與心理治療等。

大量實例與研究結果表明,人際關係對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響。我們在平日裏要尊重他人,樂於助人,對人對事抱有寬容、理解的態度,樹立自信心,不卑不亢,在與人交流時,注意溝通技巧,適當的培養幽默感,就一定會有良好的人際關係。

人際交往心理9

一、問題提出

從理論上來説,在良好的教育引導下,幼兒社會交往的內在需求和能力日益高漲,表現為在社會交往中開始妥善注意自己和他人之間的關係,活動的合作程度逐漸提高;隨着年齡的增長,對同伴的依賴性也呈現逐漸增強的趨勢。[1]具有較好的親他性。

但考察幼兒心理的現實表現,情形令人堪憂。由於家庭教養方式或者幼兒園教育生活方式的不當,數量眾多的幼兒在人際交往中表現出明顯的排他性情緒和行為,比如自我中心、任性;有的孩子與他人交往感到緊張羞怯,以至於逃避與別人的交往而發展成孤僻的性格;有些孩子對待他人態度淡漠、冷淡,給人以“拒人於千里之外”的印象;有的孩子在與成人或同伴交往時攻擊性行為較多,對別人語言性攻擊和身體上的攻擊以及對他人所有物的攻擊,在家庭或幼兒園中是常見的現象。

這些不良心理若得不到及時的改善,在很大程度上將影響孩子以後的發展,尤其影響其人際關係的建立。艾裏克森認為,青少年時期與社會不協調不同一的心理,應該歸因於兒童早期與社會不和諧的經驗。因此,培養和塑造幼兒的親社會心理顯得尤為有價值。這個問題向我們從事正規幼兒教育的教師們提出了強烈的挑戰,要求我們反思幼兒園教育和家庭教養的實踐,提出解決問題的具體措施。

二、應對策略

“親他性”這個概念由“親社會性”概念演化而來。親社會性指的是作為個體的人對親在的社會生活中的人和事物抱有認同、接受、寬容等積極的態度和情感。親他性是親社會性的一個方面,是個體對周圍生活中的他人具有喜歡、親近、關心、同情、幫助、撫慰、分享、包容等心理特徵的總和。幼兒的親社會性主要在與成年人、與同伴的直接交往中表現出來。

任何心理的發展都不是一個自然發生的過程,而是他人有意識影響或者主體主動接受外界影響的過程,基於這個基本原理,我們認為,幼兒親社會性的發展需要我們為幼兒的交往創設有益的周圍生活環境,並進行有意識的訓練培養。

(一)師長在日常生活中具有積極交往的行為

班杜拉社會學習理論揭示出,兒童品德行為的形成,人際交往方式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由於模仿習得,年齡越小對成人的模仿越多。因此,教師、家長在日常社會交往中的方式是幼兒早期學習社會交往的楷模,也許,孩子很少説出“我爸爸媽媽就是這樣做的”“老師就是這樣做的”之類的話來為自己的友好行為作歸因,但是,實際上,這種想法在他們的內心存在着,正如他們常常説:“老師説……”“爸爸媽媽説……”,可見師長的言行對尚缺乏主見的孩子來説是多麼重要。

教師家長應該時刻意識到,師長之間、與親戚朋友之間、與公共場所的臨時相關人之間説話的內容方式、行為所傳達的內心思想感情都能被孩子感受和領悟到,不知不覺被他學習到。有兩個典型的例子:冰冰的媽媽與奶奶的關係和諧,奶奶生病了,冰冰的媽媽問婆婆要不要喝水,冰冰也關心地問:要不要吃蘋果。可是,紜紜的媽媽與奶奶的關係很僵,常有意無意地流露出盼婆婆 “早死早好”意思,甚至惡言相加,奶奶生病了,紜紜高興地説:太好了,奶奶要死了。

所以,建議師長們在日常社會交往中努力做到與他人平等;待人和氣、熱情;為人大方、彬彬有禮;具有良好的溝通、理解、安慰他人的能力;對他人的優點善於讚賞,對他人的缺點要寬容……;與孩子平等交往,尊重孩子的感情想法。做孩子人際交往的路標。

(二)讓幼兒在人際交往中形成親他性心理

一句諺語説得好:“只有在游泳中才能學會游泳。”情緒心理學認為,“把情緒與某人、某事聯繫起來,就會對某人、某事產生相應的感情”[2],由此可見,幼兒只有在交往中產生愉悦的情緒體驗,將這種愉悦的情緒體驗與所接觸的他人聯繫起來,才能養成親他行為。為此,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幫助幼兒進行社會交往。

1、為幼兒創設獨立交往的機會和條件

首先,確立讓幼兒獨立交往的觀念。我們應該相信孩子有一定的'交往能力和交往技巧,他們能與別人進行正常的交往;即使存在不足,交往失敗,正好為引導他提供了依據。所以,確立讓孩子獨立交往的觀念是至關重要的。

其次,為幼兒交往創設機會和條件。有些老師常有意讓幼兒做自己的小助手,如請幼兒給隔壁班的老師傳個口信;到食堂取個調羹;幫忙帶件東西給某個缺課的小朋友;去社區活動中心聯繫交一份活動計劃等等。小朋友在幫助老師工作中學會了怎麼表達,怎麼讓別人感到滿意;也能感受到老師對自己的信任,受到別人的誇獎而感到高興、愉快。一位有成功經驗的家長介紹到,在孩子很小的時候,他就讓孩子給隔壁的孩子送只蘋果,到樓上阿姨家借本書,向陌生人問路,請求別人幫助……長期的教育和訓練,造就了孩子交際能力很強,性格大方,熱情開朗,討人喜歡的良好個性。

幼兒能參與的具體的交往方式,可以分成:

(1)日常生活交往:這類交往的時間和空間、交往對象都極為廣泛,應該鼓勵幼兒積極地與家庭成員交往、與幼兒園或鄰居遊戲夥伴交往、接待和拜訪客人;必要的時候有監護地與陌生人交往,請幼兒買個小東西付付錢、問問路,都是既可行又很有益的方法。生活中,有些家長對孩子採取過保護的政策,不允許孩子到鄰居家、不允許接受他人好意的饋贈,不準與陌生人講話等,使得幼兒少了許多發展的機會。所以,我們認為,與其禁止孩子做什麼不如指導孩子怎麼做。我們真的應該讓孩子學會大膽地與他人説話,自己決定該不該接受他人的東西,自然地表達對他人的友善,使孩子能更好地接近真實的社會,適應社會。

(2)在遊戲中學習交往:遊戲是幼兒社會交往的主要形式,也是一種重要的學習形式。教師和家長可以為孩子們的共同遊戲提供必要的條件,使幼兒在遊戲中學習合作分享、學會建議商量、請求和拒絕、學會感謝和道歉。比如,會選擇遊戲夥伴;想玩同伴的玩具時,會事先徵求同伴的同意;衝撞了同伴,不經提醒會道歉;會表達自己的感情。只要教師、家長組織引導得當,無論是平行遊戲還是合作遊戲,對幼兒親他性心理的形成都具有激發意義。

(3)特定的交往活動:通過特別設計的幼兒交往活動,培養孩子的親他行為。幼兒園根據幼兒的年齡特徵設計的社會交際活動課程、有的電視台為孩子們舉辦的親社會性的活動等,都比較有助於孩子的發展。

2、運用情境訓練,教給幼兒基本的交往技巧

幼兒有強烈的交往願望,沒有基本的交往技巧,容易導致交往失敗而使孩子產生挫敗感,產生不愉快的體驗,所以,對孩子的交往技巧進行培訓是不可忽視的。

一般來説,人際交往是傳送信息和接受信息的過程,交往的質量依賴於雙方的語言表達技巧、表情動作技巧以及傾聽、理解對方、與對方共情的技巧。對於幼兒而言,幫助他們學會通過語言和表情動作合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學會傾聽理解對方是基本的教育任務。這就需要我們創設特定的情境,讓幼兒做到:

習慣説“你好”“阿姨早”等禮貌語言;

學會安慰別人,“你還疼嗎?”“彆着急,你媽媽會來接你的!”

學會表達對他人的讚賞,會説“你真聰明,你的畫畫太美了”;

學會請求,會説“請你、我可不可以、好嗎、能再説一遍嗎”等請求語;

學會拒絕、懷疑、反駁,恰到好處地説“我不想、不對吧、好象是、不是這樣的”等語言;

學會微笑着注視對方説話或聽別人説話;理解別人的意思以點頭或用其他方式表示。

但要注意避免成人化的技巧訓練,堅持兒童化的訓練原則。

3、為幼兒樹立同伴榜樣

隨着年齡的增長,幼兒對同伴的依賴增加,同伴行為對他們的影響力也相應增大。幼兒羨慕同伴的成功,羨慕同伴的良好行為方式,因而會自覺不自覺地學習模仿,爭取得到別人的讚賞和羨慕。

不過,有的家長持有這樣的觀點:害羞的孩子一定要跟活潑的孩子在一起玩,不能與文靜的孩子一起玩。這個觀點有一定的道理,但也不完全正確。固然一般情況下,活潑的孩子良好的個性可能會帶動、感染害羞孩子的情緒,為害羞孩子所模仿;但另一種可能性,大家通常很少考慮到:如果不給活潑的孩子下達“幫助對方”的任務,“風頭”很可能完全被活潑的孩子搶去,致使害羞的孩子得不到任何表現的機會,結果達不到預想的目的。也許,跟文靜的孩子在一起玩,起步差不多,更容易協調。所以,關鍵的是讓孩子知道同齡夥伴的哪些行為是值得學習的,怎樣與夥伴友好共處的問題,而不是簡單選擇交往對象的問題。

(三)家園並重

從認識上來説,幼兒園教育對幼兒親社會心理的養成還是比較重視的,但由於種種原因,在落實和操作過程中,還存在各種弊端。比如相關課程內容狹窄、主題活動簡單化階段化、教師日常管理中缺乏與孩子的親切交流(放學後,讓沒被接走的孩子靜坐是普遍現象),如此等等,都應該加以改革。真正為幼兒的成長創設生動活潑的師-幼互動、幼-幼互動、師-師互動的交往氛圍。

幼兒園與家庭合作的方式很多,在此,本文不一一列舉,只提出兩個原則:①教師-家長互訪的時候,讓孩子一起參與談話,發表意見和看法。②做父母的應當同小孩子作伴侶[3]。

 三、關注幼兒的內部因素

首先,激發幼兒產生交往的勇氣和信心

幼兒的心智可塑性強,只要我們方法得當,多用鼓勵的語言,多用獎勵表揚的方法;少用打擊他積極性、壓抑他心情的語言,他們的交往積極熱情是比較容易調動起來的。另外,注意運用正向暗示的方法也是比較有效的,比如語言直接表述:“爸爸知道津紅想跟小朋友玩”“津紅會説得很清楚”;用行動和表情表述:當知曉幼兒想出去與小朋友玩時,父母微笑着點點頭,表示鼓勵;還有態度表述、誘導性提問等方法,不一一舉例。

其次,引導孩子體驗成功交往的愉快

可以説,幼兒對成功交往產生的愉快的體驗,是促使他繼續產生類似行為的強化物。“強化與隨反應即來的結果有關,主體對反應產生滿意的結果,就產生正強化;不能滿足需要或引起痛苦的反應,則是一種負強化,會使有關的行為減弱。”“應讓他們在良好行為與滿意的結果之間建立聯繫。”[4]所以,我們應該不要吝嗇對孩子的讚許。

同時引導孩子説出在與別人打交道後的情緒體驗,並與孩子產生共情和同感;進一步引導孩子回顧交往的過程,重新把體驗過的快樂情緒表現出來,將起到奇妙的強化效果。

讓每一個孩子都成為受歡迎的人!

人際交往心理10

卡耐基運用心理學的知識,從自己親身經歷的所受所感、對人類的心理特點進行分析和探索,完成了很多著作,《卡耐基人際交往心理學》就是其中一本,這是一本讓讀者可以在其書海中受益終身的關係指導書。

我每讀完一篇內容,內心都在説:“説的真對,內心豎起大拇指”。其實在人際交往中就應該像卡耐基書中説的那樣:尊重並禮遇對方,只有尊重他人的人,才值得他人尊重自己,其實尊重是相互的;懂得理解和關心,換位思考,站在對方的角度去看待事情,從對方的出發點想問題,這樣的你會得到意想不到的結果。

學會分享與合作,在社會生存,在一份工作崗位上,基本上都是團隊協作,這時的你應該拿出誠意,學會與他人分享,為他人創造快樂,這樣你的'團隊會越來越好,自然團隊的其他人也是一樣的,所謂的眾人拾柴火焰高;與他人溝通要講究溝通的技巧,會讓事情事半功倍,好的溝通能讓你前進的道路順暢很多;改變自己和提升自己,在任何時候我們都應該審視自己的行為,不要成為自己都討厭的自己,與人溝通的時候先正視自己的問題,無論什麼時候都不可以驕傲放縱。不論是與同事、領導、陌生人、家人、朋友的交往,卡耐基的這本書都會讓你受益匪淺。

人際交往心理11

我今年19歲,男。我很苦惱,在人多的地方我不敢説話。還很害怕與我同齡或者大我十歲以內的女性交流,面對她們我總是不知道該怎麼辦,看到同齡的男同學或者朋友與女性自由的交流我有些自卑和嫉妒,一個女性在我面前我還是敢與她交流的,但兩個或以上我不知道該説些什麼,只有沉默,很被動。似乎從小就這樣,那時村裏的夥伴都説男生不和女生玩,本來之前我有兩個玩的好的女孩,後來因為夥伴這樣認為我就不再和女生説話,以至後來不敢與女生説話。我現在有時感覺和男的説話都有些緊張,感覺患上了人際交往恐懼症。

心理解答:美麗心靈心理諮詢中心主任、婚戀心理諮詢專家 戴仕梅

19歲正是青春期的時候,有這樣的問題確實會令人感到煩惱。在青春期無法很好地在大家面前展示自己,無法和異性好好交流也不利於自己的發展和成熟。很高興你沒有在發現問題後選擇壓抑或是逃避而是主動來尋求我們的幫助,希望可以獲得較好的改變。正如你所説的,在你小得時候,因為夥伴們的關係讓你覺得女孩子是不適合交往的,並且一直沒有和女生有所交流,所以你缺少和女孩子交往的經驗,我們在做自己沒有做過的事情時就會缺乏自信,如果可以有幾次成功和女孩子交流的經驗,相信會對你的狀況有所幫助。

我們都知道“羅馬城不是一天建成的`”你可以從最簡單的和異性打招呼,如點頭或微笑開始做起,循序漸進,多多鼓勵自己,你會發現和異性交流沒有想象中困難。關於你提到的是否有人際交往恐懼症的問題,很多人在青春期出現難以和異性交往的問題,要看持續時間,症狀嚴重程度與否等等,需要蒐集更多的相關信息,所以還無法給你定義為人際交往恐懼症,我們在熟知這個症是如何判定的情況下,一般不輕易給人下定義,因為這對於一個人的發展是影響很大的,希望能夠幫到您!

人際交往心理12

兩人各削去一半自己的個性和缺點,然後湊合在一起才完整。如果沒有相互的忍讓和包容,最終兩個人很難成為一體。

32、這樣的心理調節你做的到嗎?

①把看不順的人看順;②把看不起的人看起;③把不想做的事做好;④把想不通的事想通;⑤把快罵出的話收回;⑥把咽不下氣的嚥下;⑦把想放縱的心收住。其實你不需每時每刻這樣做,但這樣多做幾回,你就會:①情商高了;②職位升了;③工資漲了;④朋友多了。

33、七種夢境可能預示疾病

①夢到有人敲打你的頭:與腦部神經系統有關;②夢中聽到怪響:與聽覺中樞有關;③夢到氣管被卡住窒息:與呼吸系統有關;④夢中被追逐:與心臟供血有關;⑤夢中走路不穩:與心絞痛有關;⑥夢到從高處墜落:與心臟病有關;⑦夢到水的'場景:與肝膽腎臟有關。

34、貝勃規律

原本1塊的報紙變成了10元一份,你定會感到無法接受;相比較而言,原本5000元的電腦漲了50元,你一定不會有這麼大的反應。貝勃規律表明,當人經歷強烈的刺激後,之後施予的刺激對他來説也就變得微不足道了。

35、其實人生只有900個月!

事實上,你可以畫一個30×30的表格,一張A4紙就夠了。每過一個月,就在一個格子裏打鈎。你全部的人生就在這張紙上。你會因此有一個清晰的概念:你的人生將是如何度過的?

36、胡鬧有時候是一種依賴

心理學上説,人們大多數只對有安全度的人發脾氣因為在那個安全度之內。你潛意識知道對方不會離開你。胡鬧有時候是一種依賴。

37、戀人矛盾應對策略

①不要凡事分出對錯,先換位思考,體察對方的潛在動機,相互理解。

②平時保持適當的心理距離,靠得太近會審美疲勞。

③別習慣相互抱怨並形成消極定式,嘗試在嬉笑打鬧中解決問題。

④寬容為上。我們都不是聖人,沒必要為對方的一點行為舉止過分挑剔。

⑤尊重對方,給對方愛你的理由。

38、一流女人的八大特徵

①有大女人素質,有小女人情懷;②大事清楚,小事糊塗;③自強自立;④能温柔似水,也能堅強如鋼;⑤喜歡孩子;⑥上得廳堂,入得廚房;⑦愛美,會美;⑧擁有浪漫情懷。

39、男生和女生分別有6種基本的愛情需求

男生需要的愛的形式:信任、接受、感激、讚美、認可、鼓勵;

女生需要的愛的形式:關心、理解、尊重、忠誠、體貼,安慰。

40、男女心理

如果某個男人主動替你拎包,把你放在道路的裏邊走,主動為你拉椅子,不要因此而感激涕零。這隻能説明他之前有無數個女朋友教過他這一點。而能讓他記住的女人,永遠是改變了他的那個女人,而不是你。所以,越是細節完美的男人,對女人而言越是挑戰。

人際交往心理13

每一個人,都希望善於交往、都,希望通過交往建立起和睦的家庭關係、親屬關係、鄰里關係、朋友關係、同學、同事關係……而這些良好的社會關係可以使個人在温馨怡人的環境中愉快地學習、生活和工作。但在實際的交往過程中,總是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不盡如人意之處,影響了人際交往的正常進行。

自負

只關心個人的需要,強調自己的感受,在人際交往中表現為目中無人。與同伴相聚,不高興時會不分場合地亂髮脾氣,高興時則海闊天空、手舞足蹈講個痛快,全然不考慮別人的情緒和別人的態度。另外,在對自己與別人的關係上,過高地估計了彼此的親密度,講一些該講的話。這種過於親暱的行為,反而會使人出於心理防範而與之疏遠。

忌妒

西班牙作家賽萬斯指出:“忌妒者總是用望遠鏡觀察一切,在望遠鏡中,小物體變大,矮個子變成巨人,疑點變成事實。”忌妒是對與自己有聯繫的、而強過自己的人的一種不服、不悦、失落、仇視,甚至帶有某種破壞性的危險情感,是通過自己與他人進行對比,而產生的一種消極心態。當看到與自己有某種聯繫的人取得了比自己優越的地位或成績,便產生一種忌恨心理;當對方面臨或陷入災難時,就隔岸觀火,幸災樂禍。甚至藉助造謠、中傷、刁難、穿小鞋等手段貶低他人,安慰自己。正如黑格爾所説:“有忌妒心的人自己不能完成偉大事業,便儘量去低估他人的偉大,貶低他人的偉大性使之與他本人相齊。

忌妒的特點是:針對性———與自己有聯繫的人;對等性———往往是和自己職業、層次、年齡相似而超過自己的人;潛隱性———大多數忌妒心理潛伏較深,體現行為時較為隱祕。

多疑

這是人際交往中的一種不好的心理品質,可以説是友誼之樹的蛀蟲。正如英國哲學家培根説的:“多疑之心猶如蝙蝠,它總是在黃昏中起飛。這種心情是迷惑人的,又是亂人心智的。它能使你陷入迷惘,混淆敵友,從而破壞人的事業。”具有多疑心理的人,往往先在主觀上設定他人對自己不滿,然後在生活中尋找證據。帶着以鄰為壑的心理,必然把無中生有的事實強加於人,甚至把別人的善意曲解為惡意。這是一種狹隘的、片面的、缺乏根據的一種盲目想象。

自卑

美國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兒童時期如果各項活動取得成績而得到老師、家長及同伴的認可、支持和讚許,便會增強他們的自信心、求知慾,內心獲得一種快樂和滿足,就會養成一種勤奮好學的良好習慣。相反,他們會產生一種受挫感和自卑感。個體自卑感的.形成主要是社會環境長期影響的結果。

自卑的淺層感受是別人看不起自己,而深層的理解是自己看不起自己,即缺乏自信。

干涉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人人需要一個不受侵犯的生活空間。同樣,人人也需要有一個自我的心理空間。再親密的朋友,也有個人的內心隱祕,有一個願向他人坦露的內心世界。有的人在相處中,偏偏喜歡詢問、打聽,傳播他人的私事,這種人熱衷於探聽人的情況,並不一定有什麼實際目的,僅僅是以刺探別人隱私而沾沾自喜的低層次的心理滿足而已。

羞怯

羞怯心理是絕大多數人都會有的一種心理。具有這種心理的人,往往在交際場所或大庭廣眾之下,羞於啟齒或害怕見人。由於過分的焦慮和不必要的擔心,使得人們在言語上支支吾吾,行動上手足失措。長此下來,會不利於與他人正常交往。

敵視

這是交際中比較嚴重的一種心理障礙。這種人總是以仇視的目光對待別人。這種心理或許來自童年時期的家庭環境,由於受到虐待從而使他產生別人仇視我,我仇視一切人的心理。對不如自己的人以不寬容表示敵視;對比自己厲害的人用敢怒不敢言的方式表示敵視;對處境與己類似的人則用攻擊、中傷的方式表示敵視。使周圍的人隨時有遭受其傷害的危險,而不願與之往來。

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心理策略

(1)角色協議。人際交往建築於心理學的“自我狀態”。即每個人在心理上都有三種自我狀態:父母的自我狀態,成人的自我狀態和兒童的自我狀態。父母的自我狀態是指父母對其子女的態度及行為而言,常表現為以權威與優越感為標誌的統治、責罵和其他專制作風。兒童的自我狀態是泛指一切像孩子們的態度與行為,常表現為好奇、衝動、情緒化等。成人的自我狀態的特徵是注意對事實根據和理智的分析,表現為能站在客觀的立場上面對實際,能冷靜的腳踏實地、合乎邏輯地分析情況。在這三種狀態中,每一種狀態都可能對人有暫時的或長期的支配作用,並使人產生相應的感覺與行為方式。

角色認識的順利進行也有賴於對交往角色的認知。即對某人在社會上所扮演的角色身份的認知與判斷及對有關角色行為的社會標準的認知。每個人對自己所擔任的角色行為標準的認知,決定了他在社會上的行為。如師生關係、上下級關係等,在一般人心目中都有固定方式,一旦角色確定,便在客觀上決定了交往方式,不懂得這一原則,將不會掌握好人際交往的尺度。

(2)心理相容。如果兩個人之間存在着心理相容,那麼,一個人的態度與行為就很容易引起他人的肯定的反應,如果處於高度的心理不相容狀態,對方的態度與行為則容易被否定。

為了達到心理相容,在人際交往中就應儘可能做到:

①肯定對方。人類普遍存在自尊的需要,只有在自尊心高度滿足的情況下,他才會產生最大程度的愉悦,才會對人際交往中對對方的態度、觀點易於接受。

②真誠熱情。人際交往中,若對方感到了你的真誠與熱情,顯然會得到對方肯定的評價。所以,在交往中,不但需要充沛的熱情,同時又坦誠言明自身的利益,顯得真誠而又合情合理。

③瞭解羣體規範及對方的人格。人際交往中應注意瞭解對方的羣體規範,不同的羣體有不同的規範,對其成員的影響是不同的。同一規範會使得同一羣體中的成員接受大致相同的教育,獲得大致相同的知識,遵循同一的要求,因而對某一類問題會產生較為一致的認識。

(3)正確歸因。我們幾乎每天都要對別人或自己的行為結果進行分析和推理,以此對別人和自己的行為進行解釋的預測。但是,由於人的認知的侷限性以及種種主觀因素的干擾作用,人們在進行這種歸因時,經常會發生錯誤。

人際交往心理14

良好的心理諮詢素質,是人們進行廣泛社交活動的必要條件,也是語言技巧,交際才能得以充分發揮的前提。相反,心理諮詢狀態不佳,會形成某些隔膜和屏障,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人們交朋結友和適應社會。因此,我們在工作生活中應該注重自身修養,努力克服以下種種人際交往中的病態心理諮詢。

自卑心理諮詢:

有些人容易產生自卑感,甚至瞧不起自己,只知其短不知其長,甘居人下,缺乏應有的自信心,無法發揮自己的優勢和特長。有自卑感的人,在社會交往中辦事無膽量,習慣於隨聲附和,沒有自己的主見。這種心態如不改變,久而久之,有可能逐漸磨損人的膽識、魄力和獨特個性。

怯懦心理諮詢:

主要見於涉世不深,閲歷較淺,性格內向,不善辭令的人。怯懦會阻礙自己計劃與設想的實現。怯懦心理諮詢是束縛思想行為的繩索,理應斷之,棄之。

猜疑心理諮詢:

有猜忌心理諮詢的人,往往愛用不信任的眼光去審視對方和看待外界事物,每每看到別人議論什麼,就認為人家是在講自己的壞話。猜忌成癖的.人,往往捕風捉影,節外生枝,説三道四,挑起事端,其結果只能是自尋煩惱,害人害己。

逆反心理諮詢:

有些人總愛與別人抬槓,以此表明自己的標新立異。對任何事情,不管是非曲直,你説好他偏偏説壞;你説一他偏説二,你説辣椒很辣,他偏説不辣。逆反心理諮詢容易模糊是非曲直的嚴格界限,常使人產生反感和厭惡。

排他心理諮詢:

人類已有的知識、經驗以及思維方式等,需要不斷地更新,否則就會失去活力,甚至產生副效應。排他心理諮詢恰好忽視了這一點,它表現為抱殘守缺,拒絕拓展思維,促使人們只在自我封閉的狹小空間內兜圈子。

作戲心理諮詢:

有的人把交朋友當作是逢場作戲,往往朝秦暮楚,見異思遷,且喜歡吹牛。這種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方式只是在做表面文章,因而常常得不到真正的友誼和朋友。

貪財心理諮詢:

有的人認為交朋友的目的就是為了“互相利用”,因此他們只結交對自己有用、能給自己帶來好處的人,而且常常是“過河拆橋”。這種人際交往中的佔便宜心理諮詢,會使自己的人格受到損害。

冷漠心理諮詢:

有些人對與自己無關的人和事一概冷漠對待,甚至錯誤地認為言語尖刻、態度孤傲,高視闊步,就是自己的“個性”,致使別人不敢接近自己,從而失去了更多的朋友。

人際交往心理15

人的本質屬性是他的社會性,社會中的每一個人都不能脱離社會羣體而獨立生活。每個人都有與他人交往的需求,也都有與他人交往的必要。人一生的成長與發展、成功與幸福,都是和與他人的交往及關係密切聯繫的:人一生的愉快與煩惱、快樂與悲傷,也都是和與他人的交往及關係密不可分的。日常生活實踐和心理學研究都表明,正常的人際交往和良好的人際關係是個體心理正常發展、維持心理健康的基木前提。

發展心理學的研究發現,兒童與父母之間建立穩定、親密的人際關係,是其身心健康發展、形成健康個性、適應社會生活的必不可少的前提。正常的人際交往對於個體心理健康的意義,隨着心理健康意識的廣泛覺醒,更易於在日常生活實踐中表象化地認識到。交往是影響個體性格形成的重要因素,如果一個人長期缺乏與別人的積極交往,缺乏良好而穩定的人際關係,要麼這個人往往有某種層面的性格缺陷。在心理健康標準的界定中,也必然直接或間接地包含健康的交往方式,健康的交往與健康的個性總是相依偎的。一個人的個性越健康,與他人的交往也就越積極,與他人的情感聯繫紐帶越寬厚越深刻。他們往往更符合社會的期望和角色要求,與他人保持着良好的交往,建立了融洽的心理關係,易於理解他人,接納他人,容忍他人的缺陷,更富有同情心,這是現代交往的基本要求。

現代社會中,交往無疑是一種能力,是與社會進行交流,展示自己的才能和魅力,使自己更易被他人接受和歡迎的能力。交往具有深刻的社會性,作為一種能力逐漸引起重視,是社會發展使然。健康心理學展示的事實前已述及,全球化趨勢的發展,使人們之間的溝通日益頻繁。而溝通能否順利實現,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雙方的交往能力。經對那些取得卓越成就的'人士的成功經驗的研究發現,在個人取得成功的諸多因素中,社會交往能力的作用,決不亞於他們所掌握的專門知識和技能。對個人而言,卓越的社會交往能力,能夠使自己更容易被理解、被接納、被幫助,能夠使自己的成功之路更通暢,能夠使自己的生活更幸福。

交往的重要性被充分認識的同時,有必要揭示與此相對立的另一重要性,即交往需要的有限性。這一屬性或命題的提出或許會引人注目。我們正廣泛地認識着交往的重要性,在現代社會中,人際交往既然是一種重要能力,那麼人際關係也是一種重要資源。難道這種重要資源有邏輯意義的限定嗎?

社會心理學研究表明,我們的確需要與他人交往,但過多的交往和過於複雜的人際關係又會引起我們的不安。這種矛盾的根源在於人的兩種不同的需要。一是對交往的需要,對穩定的人際關係的需要,對他人的需要;二是對獨處的需要。前者使人通過社會比較,通過觀察自己和觀察別人確立自我價值,產生安全感,後者則使人通過內省,通過對外來印象的自我消化,積累和整合自我。實際上,個人自由自在地表現自我,在正式的社會交往情境中是無法實現的。社會交往情境中,個人總在面臨着來自多方面的評價壓力,這使得自己必須慮及他人的存在,慮及自己承擔的社會角色,慮及自己的言行舉動對他人的影響,慮及他人對自己的期望,慮及他人的可能反應,等等。這也使得自己將注意的一大部分指向外部,而內在的如真實的自我體驗,如對外部表現的自我評價等,則在很大程度上被忽略了,因而,個人便不能很好地觀察自我、反省自我、評價自我。“學會孤獨,學會與自己交談,聽自己説話,就這樣去學會深刻。”人的機體作為一個綜合性的需要系統,不僅要使自己接受的刺激總量保持最佳水準,也要保持各種刺激量之間的平衡。“和別人在一起時,我向往孤獨。孤獨時,我又嚮往看到我的同類。”對於交往,人們也需要保持最佳水平。交往過少,機體的調整方向是促使與人交往:交往過多,則又逃避他人,增加獨處時間。一個樂於交往的人,也可能是愛好獨處的人。不同的人,其交往需要和獨處需要的強度或許有很大差異,但都需要保持二者的平衡。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