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室四寶和茶文化

來源:文萃谷 1.14W

所謂的“茶室四寶”,缺一不可。即玉書(石畏)、潮汕爐、孟臣罐、若琛甌。

茶室四寶和茶文化

玉書(石畏)即燒開水的壺。為赭色薄瓷扁形壺,容水量約為250毫升。水沸時,蓋子“卜卜”作聲,如喚人泡茶。現代已經很少再用此壺,一般的茶藝館,多用宜興出的稍大一些的紫砂壺,多作南瓜形或東坡提樑壺形。也有用不鏽鋼壺的,用電,可保温。我在萬般無奈的狀況下,用大的玻璃燒杯,盛水置微波爐內使之沸騰。此法需注意兩點,一是微波爐的時間和火力要調好,防止水未開或水老,需多次試驗過方能掌握;二是要清除微波爐內的異味。

潮汕爐是燒開水用的火爐。小巧玲瓏,可以調節風量,掌握火力大小,以木炭作燃料。此爐在現代亦使用較少。茶藝館裏,我所見到的有三種燒水用具。一種也是紫砂的小爐子,爐內可放置小小的固體酒精燈,配合大的紫砂壺燒水。彷彿也有燒蠟的。但是,無論是固體酒精還是蠟,需注意不能有味道和煙;一種是可保温電熱器,不鏽鋼壺置電熱板上;另一種則是磁感應燒水器,玻璃壺(底部是不鏽鋼?)放在感應盤上。這三種用具,以紫砂爐配紫砂壺最有意境,合乎品茶之道,只是較重而易損壞,不方便攜帶至遠處。

孟臣罐即泡茶的茶壺。為宜興紫砂壺,以小為貴。孟臣即明末清初時的制壺大師惠孟臣,其製作的小壺非常聞名。壺的大小,因人數多少而異,一般是300毫升以下容量的小壺。

若琛甌即品茶杯。為白瓷翻口小杯,杯小而淺,容水量約10-20毫升。現在常用的飲杯(區別於聞香杯),有兩種。一種是白瓷杯,另一種是紫砂杯,內壁貼白瓷。也有純紫砂的飲杯,我個人認為不可取,因不利於茶的色澤。

除了這四種必備茶具外,烏龍茶的沖泡中,仍用到其它名目繁多的茶具,簡單介紹如下:

茶船和茶盤。茶船形狀有盤形、碗形,茶壺置於其中,盛熱水時供暖壺燙杯之用,又可用於養壺。茶盤則是託茶壺茶杯之用。現在常用的是兩者合一的茶盤,即有孔隙的茶盤置於茶船之上。這種茶盤的產生,是因為烏龍茶的沖泡過程較複雜,從開始的燙杯熱壺,以及後來每次沖泡均需熱水淋壺,雙層茶船,可使水流到下層,不致弄髒枱面。茶盤的質地不一,常用的有紫砂和竹器。我自己有個狀如蓮花的紫砂小茶盤,很是小巧美觀。

茶海。形狀似無柄的敞口茶壺。因烏龍茶的沖泡非常講究時間,就是幾秒十幾秒之差,也會使得茶湯質量大大改變。所以即使是將茶湯從壺中倒出的短短十幾秒時間,開始出來以及最後出來的茶湯濃淡非常不同。為避免濃淡不均,先把茶湯全部倒至茶海中,然後再分至杯中。同時可沉澱茶渣、茶末。現在也常用不鏽鋼的過濾器,置於茶海之上,令茶湯由濾器流入茶海,以濾去茶渣。此法我認為不可取,因不鏽鋼本身多少有些異味。至少用於聞香的二泡茶,不可用濾器。

茶荷。形狀多為有引口的半球形,瓷質或竹質,用做盛幹茶,供欣賞幹茶並投入茶壺之用。好的瓷質茶荷本身就是工藝品,奈何許多茶藝館略去茶荷不用,甚是可惜。

聞香杯。聞香之用,細長,是烏龍茶特有的茶具,多用於沖泡台灣高香的烏龍時使用。與飲杯配套,質地相同,加一茶托則為一套聞香組杯。 茶匙。多為竹質,如今亦有黃楊木質,一端彎曲,用來投茶入壺和自壺內掏出茶渣。

此外還有茶盂、茶夾、茶則、茶漏等輔助茶具,品種繁多,泡茶時並非一定使用,這裏不再細談。

茶寵收藏 三分選七分養

茶寵顧名思義就是茶水滋養的寵物,多是用紫砂或澄泥燒製的陶質工藝品。如今越來越多的茶客將品茶的興趣轉移到養茶寵上,前不久在天津舉行的首屆紫砂文化藝術節上,展出的一千多件茶寵頗受歡迎。除了首先要挑選一件好茶寵外,其未來的升值空間很大程度上靠後天茶水的滋養,而且茶寵的價格大大低於紫砂壺,門檻較低,可以説是一種非常有動手樂趣的收藏愛好。

彩砂蓮蓬茶寵

三分選 尺寸 寓意 泥料 工時 選好茶寵

天津紫砂會館的負責人介紹説,茶寵是工藝美術師閒暇時所創作的一個新種類,以紫砂茶寵最為常見和好養,最近幾年漸漸形成了風氣。一般大師級的工藝美術師重點還是做壺,茶寵都是工藝美術員和普通級別的美術師創作的,這也就決定了茶寵的價格要大大低於茶壺,在幾十元到幾百元不等,一般來講大件、有吉祥寓意的茶寵賣的貴一些。據茶寵收藏愛好者韓女士介紹,好的茶寵跟做工是否精細、泥料好壞及完成一件作品所需的工時是分不開的。以前都是用下等的泥料做茶寵,現在觀念有所轉變,有不少藝人也會用上好的泥料來做茶寵。現在,紫砂泥料開採已經受到限制,好泥料會越來越少,所以雖然茶寵作者名氣欠佳,但從泥料的角度看,茶寵的未來升值空間還是可以肯定的。

七分養 新茶慢刷 養好茶寵

一隻漂亮的茶寵,是品茶人花時間花心思慢慢“養”成的。喝茶時或用茶湯輕輕澆淋,或用茶掃蘸茶湯塗抹,年長日久,茶寵就會滋養出茶色,變得温潤可人、茶香四溢,就像紫砂壺一樣,越養越值錢。

不能泡:養茶寵不能老用剩茶泡,最好是一邊喝茶一邊用筆輕輕撫刷,以泡養寵雖然快,但效果不好,明眼人很容易分辨出來。

普洱、烏龍效果最好:用烏龍、普洱這樣的發酵茶養最容易出效果,一般一兩個月就能出現變化,半年左右就能看到温潤的效果,而綠茶則相對慢一些。

不換茶:有條件的話最好用一種類型的茶來養茶寵,這樣就不會讓茶寵因為接觸不同質地的茶而令顏色不純。

這些也要養

古玩行業講究包漿,包漿也就是以物品為載體的歲月痕跡,是悠長歲月中灰塵、汗水、把玩者的手澤層層積澱逐漸形成的一種更滑熟、沉靜的感官。養出來的東西顯露出一種温存的舊氣,不同於新貨那種刺目的“賊光”。不過,歸根結底這些都是身外之物,人最該養的還是自身,通過養物而養心,提高修養,養出一個豁達、樂觀、聰慧的內在才是最重要的。

紫砂壺

紫砂壺中升值最快的是“老壺”,藏壺的人都知道,紫砂壺的表面有一種和潤的光澤,俗稱“水色”。使用的時間達到一定年份,茶汁會慢慢滲透到壺壁的氣孔中,使得壺色逐漸變深。加上茶湯、茶油日復一日的作用,壺的表面會出現一層亞光,這就是包漿,包漿一直被視作紫砂壺優良質地和養成的標誌。

核桃

核桃是在把玩中浸潤、在把玩中收藏、在把玩中升值,也就是人們説的動態收藏。新核桃價錢相對便宜,盤上兩三年,核桃的包漿出來了,顏色深了,身價就開始大漲。

石之美者即為玉,而玉又絕非只能遠觀而不可賞玩之物,你越是與之親近,它就會越發圓潤、有光澤,玉的靈性正在於此。所謂養玉,講的便是藏家除了要對玉器進行日常的擦拭外,還須將它貼身而藏並且要不斷。

紫藝開拓略談

各位長官,各位紫砂朋友︰繁華歡欣的氣氛,伴着絢爛多彩的鮮花,給中國宜興第四屆陶瓷藝術節,綴上了節日的盛裝。值此激動人心的氛圍裏,我廠紫砂研討會,也隆重地召開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在各位紫砂藝人的探索、追求和開拓中,宜興紫砂事業必將更進一步的騰飛。藉此一隅,預祝我廠紫砂研討會圓滿成功,並藉此成為開創紫砂新局面的第一步。從古至今,紫砂藝海,後浪推前浪,且以供春壺開始,奠定了紫砂造型風格的基礎,又是光素器和花塑器的母體,後人承此進一步的涉進,出現了聞名着世的「曼生十八式」,將砂壺造型風格立下了一個發展前進的藍圖。後經前輩藝人的不斷探索開拓,終於開創了今日這樣的一個鮮花爛漫的紫砂天地,藝術海洋。紫砂藝術是一門具有強大生命潛力的工藝美術。生命潛力的強盛,就在於它的不斷髮展,不斷突破。

其中造型風格的突破尤為重要。一件藝術砂壺作品,其生命神意和氣質往往是在造型風格上顯示錶達出來。在承襲前輩藝人造型風格精華的基礎上,運用柔圓樸實,粗有力、細有神的恰當比例,在壺身、壺嘴、壺把及壺蓋、壺鈕的製作上,有機結合,圓曲剛勁,敦厚有力,從一個光素器亭立的靜態造型,一併突破為穩定泰然、剛勁有力、神采飛揚的動態造型,在藝壺的神意、氣質表達上,突破和躍進了一步。

這就是我近期一直在研磨、探索,並用個性、情感相結合顯示造型風格的一點收穫。雖然目前還未達到爐火純青,但期能在紫砂藝海中激起一層浪花,增加一些藝術風格的色彩,以便更進一步的遠涉藝海重洋。紫砂藝術的生命力還存在着一個實用性和藝術性相結合的特性。以上所述的新風格,更是在藝術性表達的同時,適合了砂壺實用性的功能。穩定泰然,剛勁有力,粗細有致的`造型,恰在玩壺中,放手得當,觸手舒適,提壺愜意,不失為一種玩賞樂趣橫溢砂壺的風格。砂壺藝術的生命力,還體現在「茶和壺」的關係中。關於茶文化,已多有文人雅士著書論述,本人在此不再另敍。但是茶需要有壺,壺更離不開茶。

品茶是一種文化意境的享受,玩壺則是一種藝術花園的遨遊,但當茶和壺相伴一體的時候,茶為壺增益,壺為茶添味,茶和壺的合用,在文化藝術的陶醉中,心曠神怡。砂壺藝術的生命力,在此就更突出了它的價值。如何讓砂壺藝術更融洽於茶文化的享受,敦厚質樸,神采飛揚的砂壺藝術風格,則更促進了「茶和壺」的動力,簡潔而圓潤,質樸而情真,在「茶和壺」的文化中,更增添了修養生息的真實感受。以上所述,只是談論造型風格突破的梗要,難免不足之處,但求更多的共鳴。

茶具的發展

茶具總論:

飲茶進入藝術品飲的唐宋時代,人們不僅開始講究茶葉本身的形式美和色、香、味、形四佳,也開始講究起茶具之完備、精巧,乃至茶具本身的藝術美,以增加人們的感官享受,達到心地的進一步調適和諧。

唐宋時期是我國曆史上的茶文化全盛時期。社會上嗜茶成風,以飲茶為時尚、為雅事和樂事。士大夫們不屑於家中的雜務,而對茶事卻是不厭其煩、精心操作,用於茶事的專用器具(即茶具)也隨之應運而生。古人甚而借“具”之美來烘托“茗”之佳。

中國是茶葉的故鄉,也是陶瓷的故鄉;是茶文化的發源地,也是茶具藝術的創制地。

茶具一詞最早見於西漢王褒的《僮約》賦中“烹茶盡具”一詞,即是説烹茶而極講究其用具。 唐代時,朝野上下無不以飲茶為樂。茶還在佛、道等宗教影響下,成為款待賓客、祭掃神靈、佛祖及先人的必備之物,茶具也就成為與飲茶密不可分的組成部分。

隨着時代的變遷,歲月的流逝,人們的日常品茶跨越了僅僅是生理需要的階段,而昇華為一種文化,一種為全民族所共有的文化,而茶和茶具也就成為珠聯壁合的文化載體。

一、茶具的發展

作為茶葉之鄉的我國,茶具歷史也十分悠久。茶具文化也是茶葉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歷史上最古老的茶具,大約可推陶土製的缶,類似今天四川、雲南的烤茶罐,它既可用來煮茶,也可作盛具用。雖形狀古樸,但笨重粗糙。西漢以來出現了釉陶茶具,外表光亮平滑,且色彩鮮豔,初現了茶具的藝術性。唐代時,以陶瓷茶具為主,同時貴族、富家也出現了金、銀、銅、錫等金屬茶具。宋代“鬥茶”用的茶具,以黑釉盞為主。元代時青白釉茶具較多,明代中葉出現了紫砂壺。至清代,廣州織金彩瓷、福州脱胎漆器等茶具相繼問世。近代,則有了玻璃茶具和搪瓷茶具。我國的茶具林林共總、儀態萬千,茶具藝術絢麗多姿。

茶具和飲茶方式的關係相當密切。

唐宋時的飲茶方法,是將鮮葉蒸熟後,經搗碎做成餅,再用繩子串起烘乾,稱“茶餅”或“餅茶”。喝茶時由喝茶人將餅茶碾成碎末(也稱末茶)放在鍋裏煎煮,以讓茶葉充分滲透再喝,因而當時的茶具十分繁雜。茶聖陸羽在其《茶經·四之器》中就列舉了共計二十八種茶具。除常用的煮茶、飲茶、貯茶的茶具外,還有用以碾茶的茶具:茶碾和茶羅。

茶碾為碾茶之工具。有木質茶碾和石質茶碾。木質茶碾用質地堅硬細密且無異味的木材製成。上等者為橘木,次為梨木、桑木、桐木等。此種木茶碾由“碾盤”和“碾墮”組成。碾盤外形四方,中間剜空成圓孔,正好容“墮”。碾墮是一塊圓木,在中間安上輪。碾茶時以手持軸轉動碾墮,靠碾墮與碾盤間的擠壓來碾碎茶餅。

茶羅即“篩子”,茶聖陸羽稱之為“羅合”。羅合的羅圈是用竹子或杉木經烘烤彎曲而成,圈面上塗刷油漆。羅面是用細紗絹製成。羅(篩)茶末時,要加上蓋,以免茶末飄散。宋代茶羅的羅圈,考究的用金銀製成,羅面則採用四川鵝溪所產的細畫絹製成。當時的品茶者,多用茶碾和茶羅自碾自羅。

唐宋以來,茶具依其質地不同,可分為陶土茶具。瓷質茶具、漆器茶具、金屬茶具。玻璃茶具、竹木茶具等。而在宋代時,瓷質茶具的生產異常繁榮,出現了各種不同風格的瓷茶具。當時

把玩紫砂十二招(上)

紫砂壺是人一生的玩物,也是愛好者情感偏好的投射,不可能有速成的,只能一點一滴的積累。如果你太浮躁,估計是要交不少學費,新手玩壺的路還很長。現在的新人很茫然,並不明白什麼是原礦紫砂,只能把自己的想象強加在紫砂身上,剛開始喜歡顏色鮮豔的、光亮的,泥被打成120目通粉的,表面細得像玻璃一樣的。這種壺其實表面已經瓷化,和瓷器沒有任何區別,那還算得上紫砂嗎?顆粒的甄別,通過肉眼是可以區分的,紫砂的目數自起源至如今,大致基本鎖定在:20-120目的範圍,製作紫砂壺最優的目數應該在30-60目之間。過粗過細均會對紫砂的工藝步驟造成影響。

磨刀不誤砍柴工

如果你原來不喝茶,是突然玩壺的,那麼“恭喜”,你會有很多的彎路要走。一定要花點時間在茶上面,能用蓋碗喝出茶葉的好壞,對你將來玩壺的進級非常有幫助。壺和茶是不可以分家的。

不要追求什麼驚天絕世好泥

什麼朱泥大紅袍,什麼青灰泥那些不知名的泥料,玩這些會吃太多的虧。傳統的紫泥、段泥、紅泥最美。紫砂泥料只有三種,就是紫泥、紅泥、本山綠泥,其他都是這三種基礎泥料的分支或者天然共生礦,玩偏門的我看不懂。關於清水泥很多人都問過我是什麼東西,我是這樣認為的,清水泥起源於一廠的練泥工藝,以前一廠做壺喜歡把幾種不同的紫泥礦拼配在一起來做壺,這樣顯得高檔。但是用來做花盆的泥料,不願意花這麼大的功夫,就用一種單一的紫泥礦來製作所以叫清水泥。現在清水泥的定義已

紫砂壺養壺藝術

講究飲茶者,大都採用宜興紫砂壺,容積一般在800CC-200CC為主多。泡茶時,首先,如何識別名茶、如何鑑賞名茶。觀幹茶形,聞幹茶香,選好茶後用茶抄抄起卷緊茶葉如珍珠,倒入紫砂壺中,茶壺發出清脆的“嘀嘀……”之聲,隨之注入沸水,壺口泛出的茶泡沫用壺蓋輕輕括去,蓋上壺蓋約一二分鐘,把壺中的茶湯倒入放有茶濾斗的牛奶杯中(此杯在茶道中稱公平杯),這叫洗茶;然後把奶杯中的茶分別倒入聞香杯和口杯中,再把茶湯澆在紫砂壺上,人稱“茶湯養壺”。然後開始泡茶,一巡巡的泡,一杯杯的飲,使大家真正領略到台灣茶的撲鼻茶香,和妙不可言的潤喉甘甜滋味,台灣同胞喜用紫砂壺沏泡台灣茶,並一致認為台灣的茶,唯有用宜興的紫砂壺,才能沏出真茶之味,用宜興紫砂壺泡台灣茶,才能更得壺之真趣,什麼樣的茶,該取什麼樣的壺,沏茶飲茶怎樣用好壺和養好壺,都有一番科學的方法和養壺之術。沏好茶的壺,周身是熱的,澆在壺身上的茶湯容易被壺熱蒸發,同時,也容易被壺體表面吸收。另外,新壺初用,不免有點土味,由於紫砂壺體壁內有雙重氣孔結構,使壺透氣而不滲水,並容易吸收茶汁,去除土味,留下濃郁茶香。壺的表面往往會積有茶跡,這就需用養壺毛筆或軟毛牙刷在壺表面經常刷洗,以保持清潔,這就稱之謂“茶湯養壺”。如此日擦、滌洗,壺的表面亞光逐起,愈用愈光亮,亦有人稱亞光為“包漿”(葆漿),這種亞光(包漿)用高温高壓沖洗都沖刷不掉,甚顯高雅品位。亦有人為使砂壺快些光亮,用油手、油布在壺身揩擦,這樣出現的光,稱為“和尚光”,假如用清潔劑一洗,亮光隨即褪去,露出一塊一塊垢疤,很不好看,《陽羨名陶錄》雲,“而愛護垢染舒袖摩挲、惟恐拭去曰吾以寶其舊色爾,不知西子蒙不潔,堪充下陳”,所以,切不要把油污垢物沾上壺身,一定要保持壺的潔淨,才能養好壺。

另外一種養壺的方法即每天早晨清洗茶壺茶具時,用壺中的茶渣在壺體周身潤擦一遍,這樣,一則可擦去壺身的茶垢結渣痕,二則經濕茶葉水磨一遍使壺體光潤亮澤。

還有一種養壺的方法:把瓦片(江南黑土瓦)碾磨成很細的粉末,用六層紗布包紮成枇杷大小的布球,趁茶湯澆在壺體時,紗布球沾上茶湯輕輕順序撫磨壺體使壺體潔淨光潤。在科學發達今天,可採用精細磨料粉末代替瓦片粉末做成紗布球,亦可達到同樣理想的效果。

還有人乾脆把壺放在茶中煮,還有人研製成功用來養壺的養壺機,這些雖有它另一方面的功效,但總覺不如日積月累的茶汁澆洗滌揩來得柔和絢麗。

宜興紫砂壺,經久用、久養的工夫培養,養成了渾圓脂潤,方敦厚重,珠璣隱現,肌體豐滿,亞光寶氣,似玉潔瑩,像是撩開了神祕的面紗,看到了完美肌理的真容,紫砂段泥壺,有人認為“段泥壺泡茶容易髒,愛者甚少”。而今天我看到台灣人用段泥壺泡台灣包種茶,養好的段泥壺,如銅質之色,似玉石之光,擊之有鏗鏘聲,胡玉胡金別有一番精神,樸質可愛。

有貼雕裝飾的“四方印紋竹壺”採用“茶湯養壺法”,不僅可以養出紫泥可愛肌理,更有意外收穫:泥色之變,乍陰乍陽的呈色,襯托着薄薄地貼在壺面上的竹葉,如微風吹着的動感;方壺的面養得似鏡一般,真是養功獨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