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的意義》教學反思(彙編15篇)

來源:文萃谷 3.07W

作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比的意義》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彙編15篇)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1

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比的意義和性質以及比例的意義的基礎上教學的,它包括組成比例的各部分名稱、比例的基本性質及比例的基本性質的應用。

一、在學生學過比的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比例認識的教學。

在認識比例的各部分名稱時,我讓學生看書自學,然後讓他們自己説説比例裏各部分的名稱。

二、創設探究空間,經歷探索過程,得出了比例的基本性質。

我大膽地組織學生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質,沒有根據教材上所提供的現成問題“分別算一算比例的兩個外項和兩個內項的積,你發現了什麼?”不是機械地執行,而是大膽放手,用四個數組成等式這一開放練習產生新鮮有用的教學資源,我通過引導讓學生展開討論,進行有效的探究,體驗了探究的成功。

這節課是概念教學,在上課之前自己感覺整節課的設計挺不錯的,開始的分類,由放到收,讓學生在探索中學習。而且在知識點的獲取時,讓學生自主觀察發現,分析比較,概括出比例的基本性質,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整節課的設計,總體感覺還是比較適合學生的思維發展的,在結構上,我也注重了前後呼應,使整堂課也顯得比較緊湊。同時我發現還存在很多問題:

1、課件製作比較粗。課前我已經考慮到這個問題了,但是想到數

學課是抽象的東西,不像語文課那樣形象生動,學生應該是能接受的.。但是現在想想,數學課與其它課程一樣,課件的形象、生動、美觀不僅能吸引學生,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能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數學問題。

2、教師激勵性的語言還欠缺。本節課我注重了對學生的評價,儘可能的用多種語言來激勵學生,但是有的地方還是做的不太好。如在區分比例和比時,一名學生代表她們組回答的非常好,我只是簡單的表揚。如果在這裏感情更深些,更能激起她們組的學習興趣,使她們能更好的參與學習。

3、板書設計還有待提高。板書設計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它不僅能反映出知識生成的過程,而且能使學生對一節課的知識有一個系統的認識。本節課我的板書不規範,還有待提高。

我覺得通過這一節課我學到了好多,作為一名教師,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願去設計課程,要考慮到學生。作為一名教師,在今後的日子裏,還要好好努力,在實踐中不斷完善自己的教學方法。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2

本課教學的主要目標是:

1、讓學生理解比例的意義,能根據比例的意義組成比例。

2、經歷引導學生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發現過程和運用過程,體驗從實踐中學習的方法。

3、體會事物之間的相對性和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培養探究精神。

《比例的意義》是一個概念性質的內容。在教學過程中如何體現學生的主動性呢?我主要從如下兩個方面努力:

1、問題讓學生自己提出,引導學生嘗試解決。

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此在數學課上,我們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提到“比例”學生根據過去的學習經驗,可能會提出如下一些問題如:比例的意義或什麼是比例,比例的組成及名稱,比例與比有什麼不同等問題。而這些些問題,學生通過討論、自學、交流是完全有能力解決的。通過解決這些問題,學生體會到了成功,為繼續學習提供了動力和保證。

2、結尾設制懸念,激發學生繼續學習。

有人説,一節課上完之後,不應該是畫一個句號,而應該是一個問號。在本節課的末尾,我利用了課本33頁“做一做”中的第2題:用右圖中的4個數據可以組成多少個比例。學生通過練習、討論寫出了不同的比例,但大部分同學都沒有明確的方法,主要是根據比例的意義來寫比例的,所以個人寫出的比例並不全面或有重複。這時教師提出問題:比例的變化有規律可循嗎?(稍停)若有,用已有的知識可以解決嗎?(不能)下節課我們學習了《比例的基本性質》就會有明確的`答案了!這樣,學生繼續學習、探索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了。

在本節課教學的過程中,我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處理還欠缺:

1、對比例意義的引導還不夠細緻。應該讓更多的同學談談自己的認識,參與教學過程,體會成功。

2、課堂調控能力還需要繼續提高,對課堂生成性的內容處理不夠。學生在總結比例的意義時這樣説:比例表示兩個比值相等的比,教師沒能抓住“比值相等”這個關鍵做好學生認識與課本概念的過渡和銜接。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3

《百分數的意義和讀寫法》這節課可以説是百分數這部分知識學習的敲門課。百分數作為一種特殊的分數,它的含義有別於分數的意義。而且它在實際的生活中有着廣泛的應用,是一個重要的知識基礎。

根據以前的教學經驗,我感凡是每一單元的意義教學,都是非常重要的。意義理解好了,就為後在的學習活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這一節課我備得很用心,廣泛借鑑網上優秀的教學設計,再結合自己對教材的解讀,按步設計的教學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從生活出發,認識百分數。

數學來源於生活。在課前,我讓學生廣泛收集了關於身邊豆類有百分數的物品。課堂伊始,就讓學生展示自己帶來的物品,及時評價找得多的同學,以達到激勵的目的。然後讓學生圍繞2個問題:(1)你手中物品的百分數怎樣讀?你能説出它表示什麼嗎?在小組內展開討論交流。彙報時,我注意引導學生有序發言,提出了回答問題的模式:先説手中的物品是什麼?再讀出物品中的百分數,最後説説這個百分數表示什麼?以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在學生彙報時,我隨機板書這些百分數。並且注意抓住學生彙報中的關鍵點:沙琪瑪能量值是2145千焦/每100克;營養素為26%,一袋少琪瑪的質量是160克,而每100克的沙琪瑪中含有能量2145千焦,每100克沙琪瑪中能量產生的營養素佔營養素總量的26/100。這一問題的解決,使學生不僅走出了能量佔這袋小食品總營養素的26/100的誤解。而且為進一步揭示百分數的含義,做了良好地引導。

通過多個實例的彙報,我還不忘結合教材上給出的實例,讓學生再一次以文本為載體,加深認識百分數。順理成章地讓學生用一句話來揭示百分數的含義:一個數佔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相機教學黑板上的百分數的讀法,規範寫法,特別強調百分號%的書寫。如上教學,我不僅讓學生清晰地主識了百分數,理解了百分數的意義,而且讓學業生體會到了百分數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但我有一個問題沒有給學生交待得更清晰,這是在我第二堂課想到後給學生補充上去的,那就是:既然百分數,又叫百分率或百分比。就應該給學生點出:百分數體現了兩個數之間的倍比關係。只不過這個比的後項是一個固定的數100,寫在了帶有百分號的形式。

二、從實例拓展,加深理解

了使學生能夠更加透徹地理解百分數的含義,並且體會百分數易於比較,廣泛應用的好處。我增加了一個教學內容,即:一場籃球比賽,王治郅投中9球;易建聯投中11球;姚明投中了12球。問誰的準確率高?問題一出,很多學生脱口而出説:姚明投了100個球,才中了11個球,就説明王治郅投得準。這一節教學環節的設計讓學生們意識到:要判斷出準確率的高低,必須得知道兩個條件,為後續學習做好鋪墊。當我補充完條件,學生開始思考___寫出分數(投中的次數佔投籃次數的幾分之幾)----通分---- 比較----轉化成百分數。通過題中分數與百分數的對比,學生髮現了百分數的優越性。通過通分得到46/100,44/100,40/100,此刻滲透了分數轉化成百分數的簡單方法。另外,在最後一步也揭示了命中率的概念,一舉多得。最後,通過兩個小問題的提出:一個神祕手,命中率為100%,能不能説明他是高的,投籃準?和陳天華和姚明的命中率都是40%能不能説明他倆投中的球數同樣多?開拓了學生思維,深刻地認識了百分數。課的最後,我們觀察:黑板上出示的所有百分數,使學生知道了百分數有大於100%,也有小於100%,等於100%。百分號前面有整數的,也有小數。課上得很順利,知識交待很清晰。也注重了學生思維啟迪,教學效果良好。

後來,我進一步瞭解百分數時,又發現:對百分數的產生和擴展得還不夠。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4

教學要求:

1、使學生結合具體情境初步體會小數的含義,能認、讀、寫小數部分是一位的小數,知道小數各部分的名稱。

2、使學生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教學重、難點:能認、讀、寫小數部分是一位的小數,知道小數各部分的名稱。

教具學具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複習

7分米=()米 3角=()元

9釐米=()分米1分=()角

二、新授

1、認識整數部分是0的小數

出示情境圖:芳芳和明明在量桌面的長和寬,看看他們量的結果是多少?

(長5分米,寬4分米)

這是用分米做單位的,如果用米做單位,5分米是幾分之幾米?4分米呢?(板書)

師:十分之五米還可以寫成0.5米,0.5讀作零點五。

十分之四米還可以寫成0.4米,0.4讀作零點四。

(板書補充)

完整的板書:

5分米 米 0.5米 讀作:零點五米

4分米 米 0.4米 讀作:零點四米

書空:0.5 0.4

齊讀:零點五 、零點四

2、認識整數部分不是0的.小數

出示情境圖:

能不能像剛才那樣,把幾元幾角寫成以元做單位的數?

1元2角,想一想,2角是多少元?那麼1元2角是多少元?(板書)

3元5角呢?(板書)

完整的板書:

1元2角 1.2元 讀作:一點二元

3元5角 3.5元 讀作:三點五元

書空,齊讀。

3、認識整數、自然數、小數及小數各部分名稱

師:我們以前學過的表示物體個數的1、2、3是自然數,0也是自然數,他們都是整數。像0.5、0.4、1.2、3.5都是小數。小數中間的點叫做小數點,小數點的左邊是整數部分,右邊是小數部分。

板書:

0、1、2、3 自然數 整數

05、 04、12、 35 小數

整小小

數數數

部點部

分 分

分別説一説0.4、1.2、3.5的整數部分和小數部分各是多少。

三、想想做做

1:仔細觀察圖意,説説題目的意思。

照樣子填寫。

説一説每組3個名數之間的聯繫和區別

2、3:獨立練習。

4:先同桌互説,再全班交流。

5:為什麼0右面第一個點上填0.1?1右面第二個點上1.2?

獨立填寫其他的小數。

教學後記:

學生説很簡單,我可不敢掉以輕心,在小數這一塊出問題的可多着呢。要不要説意義?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5

《小數的產生和意義》是在三年級《分數的初步認識》和《小數的初步認識》的基礎上教學的。這一內容,既是前面知識的延伸,也是系統學習小數的開始。要求學生明確小數的產生和意義,小數與分數的聯繫,掌握小數的計數單位及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從而對小數的概念有更清楚的認識是本節課應達到的知識教學目標。對比教學設計和上課的實際效果我有如下想法。

1、猜數導入,將學生注意力引向課堂。

課始當我打開課件,呈現的是一個由多個長方形組成的一個大長方形,學生們馬上就興奮了,老師,這是什麼啊。老師,這下面有什麼啊。我説:這個長方形下面有一個很特別的數看看誰能猜出來。當一個個小長方形不斷飛走數字一步步凸顯一直到8。9這個數出現學生都處於興奮狀態。就此很順利的引入了小數課題。這個環節也表明:興趣是最活躍的心理成分。當學生對某種事物發生興趣時,他們就會主動地、積極地、執着地探索。

2、注重方法滲透,引導學生探究

本節課中,在教學1分米=1/10米=0。1米時前我增加了讓學生在熟悉的人民幣單位背景中探究分數與小數的聯繫這個環節。具體的作法是:(1)出示一張一元的人民幣問:誰能從中拿出一角錢。有學生説去買九角錢東西就還剩下一角錢;有學生説把這一元錢換成10角錢再拿一角就行,我請這個學生上台示範給大家看。然後再問:一角錢用元作單位用分數怎麼表示,用小數怎麼表示。學生很快寫出了1元=1/10元=0。1元。。(2)我又拿起一張一角的`人民幣問:誰能從中拿出一分錢。將上一個環節重複。學生又寫出了1分=1/100元=0。01元。滲透了這種等量替換思想後讓學生自學書上關於1分米=1/10米=0。1米內容。讓學生感悟十進制分數與小數之間的聯繫,進而鼓勵學生在學習過一位小數的基礎上,讓學生遷移、類比認識二、三、四位小數。最後讓學生自己歸納抽象出十分之幾、百分之幾、可以寫成一位小數、二位小數使學生順利地從直觀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

3、不足或困惑

小數意義這一課屬於概念教學,如何讓學生建立準確的概念,尤其是在探索小數的意義這一環,本來用熟悉的米尺讓孩子去直觀認識,應該為學生實實在在的創設一片自主探究的天地,而我是一路扶着孩子走過來的,沒有把學習主動權真正交給學生,因為自己最怕上的就是要帶着學具,希望學生能夠小組合作進行操作探究的課,學生一操作,就要花費很多時間,這樣練習時間往往不夠。如何引導全體學生自主探究,並且能夠在操作中領悟到一些什麼,而且還有一些練習的時間,那該多好!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6

本課教學內容是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數學第十一冊第43~44頁比的意義。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學過分數與除法的關係,分數乘除法的意義和計算方法,以及分數乘除法應用題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高年級學生具有一定的閲讀、理解能力和自學能力,所以在教學時,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研究、探索、討論、總結,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自主學習能力。

1、注重知識的形成過程

數學教學過程的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交往互動和共同發展的過程。整個教學過程形成一個動態的教學活動主體,在這一動態的教學活動中,沒有教師強塞得知識,本課的導入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由神州5、6、7號發射引出課題,問題情境的創設主要立足於學生的現實生活,貼近學生的認知背景,設計形象而又藴含一定的與數學問題有關的情境,在開放性問題情境中,學生思維活躍,並積極主動地從多角度去思考問題,變“讓我學”為“我要學”。在學習比的意義的時候,考慮到學生對“比”缺乏感性上認知,所以以上面的例子採用“導、撥”的方法的基礎上又讓學生從加設的表格中找比,引導學生明確:對兩個數量進行比較,可以用除法,也可以用比的方法,即誰是誰的'幾分之倍或幾分之幾,又可以説成誰和誰的比,加深了學生理解了比的意義,在開放性問題情境中體驗了知識的形成。整個教學過程本着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教學理念,讓學生經歷自主探索,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活動,獲得了成功的體驗,鍛鍊了克服困難的意志,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同時也樹立了自信心。

2、自主學習,促進學生能力的發展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起主導作用,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發揮主導作用,首先應體現在能否最大限度地引導學生參與教學全過程。自學是學生全面參與學習的一種有效的途徑,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留給學生一定的自學時間,讓他們在寬鬆、自由的探索空間中發現新知,探究新知並掌握新知,讓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如在學習比的各部分名稱及讀法、寫法時,採用了讓學生自學課本的方式,因為自學課本也是學生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重要途徑。根據高年級學生的閲讀、理解能力,結合教材的具體內容,充分相信學生,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研究、探索、討論、總結,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有利於學生思維發展,有利於培養學生間的合作精神。在學習比和除法以及和分數關係的時候採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意在突破傳統的教學模式,不講授,讓學生藉助教材、板書、計算機課件的有機結合,總結出三者之間的聯繫,實現了自主學習,並讓學生在彙報中思維的火花得到碰撞,思維的靈感得到迸發,也完成了知識的傳授。

一堂課下來,感覺不足之處還有很多,有些細節地方處理得不是很到位。像在教學比的意義時,對誰是誰的幾倍或幾分之幾也可以説成誰和誰的比,強調的還不夠,使學生的對兩個數相除也可以説成兩個數的比的感悟不是很深刻。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7

一、本課設計:

羅靜老師上的《小數的意義》這一課的整體設計我認為是比較合理的,體現了新的教育理念。無論從教學的引入還是新授課的`講解都讓學生自己親自體驗,動手、動腦、動口,讓學生充分讓學生感悟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的思想。整節課學生學得輕鬆愉快,教學效果較好。

二、聽了本課的幾點體會:

1、整個教學過程體現了民主寬鬆的教學氛圍,體現了新型師生關係。

2、從生活實際引入,小數作為新的數形出現,學生剛接觸對於它的讀法及表示的意義仍是難點,教師通過學生已有生活知識引入,處理得當。

3、重點把握比較準確,通過讓生自己説小數讓他們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只要你細心觀察,善於發現就會學到知識。

4、課件製作較好,體現多媒體教學的優勢。

三、我在備課時存在的問題:

1、學生體驗少,教學難點的落實不夠到位。

2、給學生質疑空間比較少。

四、教學感悟:

1、讓學生學會認知,即學會學習。學會學習比學會知識更重要。

2、學會做事,即學會在一定環境中工作的能力。

3、學會共同生活,即能夠與他人一道參與人的活動並在這些活動中進行合作。

4、學會生存,即充分發展自己的人格,並能以不斷增強的自主性、判斷力和個人責任感來行動。中國小階段對四個學會的培養起着關鍵作用。

因此,課堂教學目標除了繼續重視“雙基”之外,還應加上培養基本的能力和養成未來公民應有的基本觀念、情感和態度,構成“四基”的要求。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8

今天聽了xx老師的“分數的意義”這一課,“分數的意義”是在學生已對分數有了初步的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其教學目的是讓學生能正確地認識單位“1”,理解分數的意義,並能對具體情境中分數的意義做出解釋,有條理地運用分數知識對生活中的問題進行分析與思考。而分數的意義對於國小生來説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怎樣讓學生理解單位“1”的含義?

從聽這課我發現閆老師重視從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出發,抓住新知識的生長點,對單位“1”的認識和擴展,加深對分數的認識。課堂中閆老師的“活動系統”,就是組織學生的.活動性、合作性、反思性的學習。

(1)組織學生4人小組,展開合作學習

(2)構築互學的關係而不是互教的關係

(3)組織挑戰性的學習

課一開始,就從學生比較熟悉的把一個物體平均分入手,引導學生歸納出把一個物體平均分成若干份,這樣的一份或幾份可以用分數來表示,接着以嘗試解決把一些物體平均分,用分數表示部分和整體的關係這一新的數學問題,引起學生對所分物體個數的關注,通過思考、觀察、比較,使學生理解了也可以把許多物體看作一個整體進行平均分,用分數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幾份,從而完成了對單位“1”的認識與擴展,也為揭示分數的意義做了較充分的準備。

課堂教學基於教師應答學生學習的關係閆老師特別注意:貫穿傾聽、串聯、反芻三種活動,放低聲音的調門,精選課堂話語,基於即興式應對來追求創造性的教學。注重讓學生在應用中鞏固和加深對分數意義的理解。本節課不僅給學生提供了較豐富的學習材料,通過觀察比較、分析討論、歸納概括出分數的意義,而且還注意讓學生經歷分數在生活中應用的過程,這樣學生在應用中不但加深對分數意義的理解認識,而且把對分數的認識提高到一個新的層次,同時也為今後學習分數應用題打下了基礎。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9

《分數的意義》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第一節課,它屬於“數與代數”學習領域,是一節概念教學課。

教學這節概念課的基本模式是概念的引入——概念的形成——概念的鞏固——概念的發展。

概念的引入我採用的是在複習舊概念的基礎上引入新概念。因為三年級時就接觸分數,新舊概念聯繫緊密,就不用從概念的本義講起,只需從學生已有的,與其相關聯的的概念入手,加以引申。所以安排了第一環節回顧舊知,引入新課和第二環節交流預習,明確任務。培養學生的閲讀和自學能力,學生獲取了初步的認識,也就明確了本節課的學習任務和重點。學生帶着問題學習,培養了良好的學習習慣。

概念的形成採用師生交流,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瞭解的分數的產生讓學生舉實例,以感性材料為依據,認識到分數是在人們生產和生活的實際需要中產生的。同時我向學生介紹了分數的發展史,數學課中適當的滲透數學文化,可以為學生注入提高數學學習興趣的積極因素。然後再動手操作與交流中感受分數的意義,得到理性的概念描述。當學生對老師的概念產生質疑時,順學而導,引出單位“1”,這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難點的突破採用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把怎樣表示出“三張餅的3/4”這個問題拋給學生,讓學生經歷實踐的過程,探究不出結果也沒關係,因為再此基礎上,配合老師的講解和生活中的實例,學生會接受得更好,教學才有實效。同時,學生也會逐步感受到自己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從而提高學習的主體意識。

概念的鞏固是教學的第四個環節,拓展練習,深化理解,迴歸生活。概念課探究新知用時比較長,我精選了三道練習題。一是練習十一的第四題,動手、動腦相結合,讓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提高課堂學習的積極性。二是6、7題,都是與生活實際練習緊密的題目,能更好的提高了學生的應用意識,發展學生的數感。為了進一步增強學生對分數概念外延的認識,我有設計了遊戲練習。其實,這道題主要體現概念的發展。

概念的發展就是不失時機地擴展延伸概念的含義,每一道練習都是對概念的一次拓展,體現概念的發展過程。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10

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當然要屬吳老師《比的意義》這節課,她獨特的視角與解讀,讓我印象深刻。讓我們一起走進吳老師的課堂,感受她的數學教學理念與實踐。

1、抓住數學核心概念,引導學生深刻理解“比的意義”。

課前談話:對於比,你都瞭解什麼?生:身高比,體重比,足球比賽的比分、廣告詞金龍魚1:1:1,媽媽調果汁,水、蜂蜜、檸檬的比例……

關於比你還想知道什麼?比是什麼?比有什麼用?用在什麼地方?比到底是什麼東西(比是小數嗎?)

從學生的配糖水來研究,1:2,你畫出來,糖佔多少份,水佔多少份?

生:糖佔1份,水佔2份。糖比水少1份、糖是水的二分之一。

糖增加到2份,水的份數怎樣就還是1:2?一份和兩份之比。可以説:水的份數是糖的2倍,或者糖的份數是梨水的二分之一。還可以説:糖和水的關係就是1:2的關係。

認識比。比的樣子,比號,比的前項和後項。為什麼不能反過來?生:因為有順序。

練習中,吳老師藉助“師生比”、思考“你能給吳校長什麼建議”、不斷讓學生體會:“比是一把尺子”,“比可以進行比較”,“比可以幫助判斷”。

2、利用學生原始問題,引導學生在問題串中引發思考、質疑。給學生充分的思考空間

吳老師上課的素材從學生生活中接觸到的配飲料的配比關係引入,你想怎麼配就怎麼配,孩子説1:2,作為有生活經驗的老師們都知道,這樣的配法太濃,吳老師並沒有阻止學生,並問:感覺水有點甜?生:加水,加多少水?學生盡情思考表達,感受水在不斷變化,在變化中又感知了不變的1:2比例關係,理解了比的意義。

課堂中,學生不斷產生思維的.火花、思想的碰撞,同時對“比”的理解也更深入。接着,已有對份、倍、分數的認知,吳老師加強學生對比的深入認識,並將這幾者的聯繫有機結合,通過學生開放性的板書將知識串聯在一起,又通過精心設計的幾道練習題,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多種形式的比,更感受到:比其實就是研究數量關係之間的一種倍數關係。

3、敢於超越,聆聽同行聲音,整合設計,引導學生和教師思考概念本質

著名數學教育家波利亞説:“解決數學問題,我們必須一再地變化它,重新敍述它,變換它,直至最終成功地找到某些有用的東西為止。在數學上,張奠宙老先生認為我們國小數學教材中把兩個數相除,又叫兩個數的比”作為定義,是捨本逐末。“比”的概念發展有一個過程:1同類量的簡單倍數比較,如甘蔗飲料的配方——2同類量的複雜比,如樹高與其影長之比,具有函數背景——3不同類量的比較,具有量綱,如速度——4從“量”到“數”,引出兩個無量綱的數的比。

因此吳老師作為數學課標編寫組的成員,對比的本質有了自己的思考,並融入到自己的課堂中,教學中不急於給出定義,也不停留在口頭上的反覆強調,而是讓學生感悟比的本質。先講清比是一種“關係”,再處理比的結果——比值,也就是多少倍。倍數關係,度量都是“比”的概念性理解,除法是“比”的程序性理解。凸顯“比”的概念本質。

一天的學習雖已結束,但我的思考並未停止,好的課堂標準是什麼?是師生間的分享,生生間的分享,是教師抓住數學的本質,揮灑創作,是學生站在課堂的最中央,聽到他們生命的拔節聲,還如初戀一樣,讓人着迷與沉醉。由此我不斷告誡自己,在未來的道路上不斷學習,你若盛開,蝴蝶自來。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11

1、導入環節

為了激起同學們的學習熱情,提升同學們的學習積極性,我以黃山風景PPT配樂(高山流水)導入,通過第一天的課堂反應,同學們的學習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了,課堂是很積極,但是問題來了:第一導入有一些太長,與教材內容想關聯程度不大,耽誤了課堂時間。

2、新授

教材中例1直接引入相關聯的量,成正比例的量,我覺得引入太多,自己根據黃山風景導入中的門票價格,編制例題一道,先來教授相關聯的量。然後通過例1來認識正比例。這樣的處理帶來的問題:教材中安排例1和試一試,兩道來認識正比例,第1題比值為速度80是整數,試一試中比值單價為0。3為小數,教材編寫從整數到小數,由簡到難,循序漸進,如果引入我的例題就打破了教材的編寫循序漸進的'原則,最後決定刪除這部分內容。

3、課件

PPT的製作不太合適,內容太多,每頁上的字數太多,每頁上最多不能超過4行字,我在製作PPT時總是想把所有內容都呈現出來,總怕不全面,都想呈現給孩子看,不想錯過什麼,熟不知道孩子們根本不會看,而且呈現太多會導致重點不明確。第二次試課我忍痛刪除了一部分。

4、童謠中

有反比例的部分,現在剛上出示有一些太早,應當反比例上完呈現。學生理解深度會加深。利於掌握新內容。

5、課堂上

教師不能頻繁移動自己的位置,這樣會影響學生思考。

上完這節課,我身上暴露的問題很多,還需要不斷的去改進,反思,特別是最教材的整體把握。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12

《方程的意義》這一課的教學。難點是區分“等式”和“方程”,為突破這一難點我這樣設計了這節課的教學過程。

新課前進行三分鐘口算。上課開始進行簡單的小遊戲:把粗細均勻的直尺橫放在手指上,使直尺平衡。通過這一簡單的小遊戲使學生明白什麼是平衡和不平衡,以此使學生能明白在方程意義教學過程中什麼是相等關係,天平中的平衡的情況是當左右兩邊的重量相等時(食指位天直尺中央),緊接着引入了天平的演示,在天平的左右兩邊分邊放置20+30的兩隻正方體、50的砝碼,並根據平衡關係列出了一個等式,20+30=50;接着把其中一個30只轉換了一個方向,但是30的標記是一個“?”天平仍是平衡狀態。得出另一個等式20+?=50,標有?的再轉換一個方向後上面標的是x,天平仍保持平衡狀態,由此又可以寫出一個等式20+x=50。整個過程注重引導學生通過演示、觀察、思考、比較、概括等一系列活動,由淺入深,分層推進,逐步得出“等式”——“含有未知數的等式”——“方程”。雖然整個教學任務是完成了。但從學生的練習中我們發現還有一部分學生對“等式”和“方程”的關係還是沒有真正弄清。

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設計充分關注了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結合具體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通過操作、實驗、分析、比較,歸納出了方程的意義。教學中教師沒有將等式、方程的概念強加給學生,而是充分尊重學生原有知識水平,結合具體情境,引導學生分析數量間的相等關係,再用含有未知數X的'等式表示出等量關係,並用天平平衡原理來解釋各數量之間的相等關係,使學生理解等式及方程的意義,尊重了學生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

教學中為學生創設了多次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和小組合作研究。如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數量關係式,用含有x的等式表示數量變化情況等。

總之,本節課從學生認知規律和知識結構的實際出發,讓他們通過有目的的交流、討論,主動構建自己的認知結構,一方面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另一方面使學生藉助集體思維,加深對方程意義的認識,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慾望,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們還要注意將“等式”和“方程”進行直接對比。以使學生理解和區分“等式”和“方程”。口算題引入鋪墊後,要再回過頭來充分利用。在講完“等式”和“方程”後再回到口算題上,將口算題通過變化由等式到既是等式又是方程,這樣進行對比使學生弄明白“等式”和“方程”的關係。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13

比的意義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學過分數與除法的關係,分數乘除法的意義和計算方法,以及分數乘除法應用題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比的概念實質是對兩個數量進行比較表示兩個數量間的倍比關係。任何相關的兩個數量的比都可以抽象為兩個數的比,既有同類量的比,又有不同類量的比。教材還介紹了每個比中兩項的名稱和比值的概念,舉例説明比值的求法,以及比和除法、分數的關係,着重説明兩點:

(1)比值的表示法,通常用分數表示,也可以用小數表示,有的是用整數表示。

(2)比的後項不能是0。本課的教學重點是理解和運用比的意義及比與除法、分數的聯繫;教學難點是理解比與分數、除法之間的關係,明確比與比值的區別。

當然,學生對於本節課的學習,也有足夠多的知識儲備,因為比與除法、分數有着密切的聯繫,三者具有明顯的、可供利用的內在聯繫。在傳統的教學中,過早地揭示比的概念,不利於學生對於比的'意義的理解,容易產生“囫圇吞棗”的現象。因此,在課堂上:

一、我重點採用“正面引導”的方式,通過引課板書2÷3=2/3,從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出發,複習除法與分數的關係。

1、除法算式可以寫成分數形式;

2、除法算式的商可以用分數表示。

較好地搭建起了連接舊知與新知的橋樑。在學生能用除法、整數、分數描述兩個數量倍數關係的基礎上,我引出兩者的關係還可以用數學上的“比”來表示,引出課題並及時板書出2:3=2÷3=2/3(在前面板書的基礎上),讓學生觀察式子並提出問題:兩個數的比表示什麼?學生很容易明白:

1、兩個數的比表示兩個數相除。

2、比表示的是一種關係。

很容易的突破了本節課的難點。緊接着我又對比着式子讓學生複習2÷3和2/3中各部分的名稱,帶着複習的收穫自學課本並思考兩個問題:

1、比的各部分名稱。

2、比的各部分與除法、分數的聯繫。

學生很容易類比出比、除法、分數三者之間的區別與聯繫

比和比值的聯繫與區別也是一個教學的難點,尤其是用分數表示比且前、後項互質時如2/3,這個分數表示的究意是比還是比值,要視具體情況而定,我是這樣設定的問題:

1、表示兩個數的關係時是比還是比值?

2、表示結果時是比還是比值?

這樣學生進一步理解了比是一種關係,讀作幾比幾;比值是得數(一個數)。

趁熱打鐵我繼續讓學生觀察黑板上的2:3=2÷3=2/3並提出"怎樣求比值"?學生對照着一下子就明白了"求比值先用前項除以後項再求出商"這一過程就是求比值的過程。

我把課本上的兩個引題放在了這節課的最後,在學生明白了比的意義和各部分名稱後讓學生理解任何相關的兩個數量的比都可以抽象為兩個數的比,既有同類量的比,又有不同類量的比。同類量的比表示倍的關係,不同類量的比表示一個新的量如路程:時間=速度工作量:工作時間=工作效率等。

比在生活中無處不在,我沒有讓學生舉例生活中的比,在後面我才舉例足球比賽場上分數之比,通過比較學生明白這不是我們學過的比,只是兩個隊的得分差。

一堂課下來,感覺不足之處還有很多,有些細節地方處理得不是很到位。像在教學比的意義時,對同類量的比説得過快,以致部分學生對什麼叫同類量的比是什麼意思不清楚。對誰是誰的幾倍或幾分之幾也可以説成誰和誰的比,強調的還不夠,使學生的對兩個數相除也可以説成兩個數的比的感悟不深刻;還有因為時間原因,習題以下內容包括課堂總結和延伸處理得比較粗糙。還有在比的後項不能是0這一點上沒有能很好的強調。總之,還有很多地方需要學習改進。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14

一、自我評價:

1、反思教學任務的完成情況

本節課通過讓學生全面參與舉例,動手操作,自我創造等主動探究活動,學生理解了單位“1”的含義和分數的意義,並知道了分數單位的含義,整節課教學重點突出,難點也突破的很好,教學任務順利完成,基本達到教學目標。在整節課的學習活動過程中,學生的抽象、概括及實踐能力獲得了很好的發展,實際教學效果基本達到備課時的設想。實際教學基本按照原計劃進行,只有在向學生介紹分數的產生這個環節,由於相關視頻因設備原因無法正常播放時,我臨時調整讓學生通過閲讀教材62頁的小資料來了解分數的產生。知識傳授效果良好。

2、反思教法情況

教法的成功之處是,我綜合運用啟發式教學、情境教學法、活動教學法,讓學生通過舉例、分一分、自我創造分數等,來體驗得到分數過程,感悟分數的意義。從而促進學生對新知識的內化和建構。

存在的問題是,在教學中我對留給學生動手、動腦、交流的空間和時間把握的不夠合理。

3、反思學法指導工作情況

在本節課中,我在學生思維訓練方法指導的比較到位,學生數學遷移能力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對學生的合作學習指導的還不夠,學生小組內合作探究的意識和效率還有待於提高。

二、反思問題

1、反思教學中的不足

本節課的教學中存在的不足之處有以下幾點:

(1)、在時間的安排上過於平均、鬆散,以至於出現前鬆後緊和拖堂現象;

(2)、個別知識點學生已經掌握並能用語言表達出來,教師還是心有餘悸地展開討論,佔用較多時間;

(3)、教師放手的還不夠,在學生進行彙報時,語言表達不是很恰當時,教師有些操之過急,補充的較多;

(4)、對學生小組內合作學習指導的不夠到位;

(5)、課堂上教師激勵性的語言比較缺乏,課堂氣氛未能真正調動起來;(6)、課件沒有完全調試好,介紹分數的產生時沒能發揮多媒體資源的

優勢進行教學。

2、反思課堂上突發事件及處理情況

在教學分數單位含義後,我發現學生注意力和學習興趣有所下降,我及時採取了搶答分數的分數單位的方法,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使學生注意力又回到課堂教學活動中。

三、課堂重建

1、我的收穫和感悟

在本次教學實踐中我不僅收穫了很多,也悟出了一些道理。在認識單位“1”時,學生能先將一些物體看成一個整體,把一個整體用自然數1表示,這樣為認識單位“1”,突破本節課的難點,奠定了很好的基礎。對於五年級的學生來説,數學概念還是抽象的。他們形成數學概念,一般都要求有相應的感性經驗為基礎,從許多有一定聯繫的材料中,通過自己操作、思維活動逐步建立起事物一般的`表象,從而分出事物的主要的本質特徵。

2、對不足之處的改進策略

對於本節課不足之處的改進策略及設想,我認為應從以下幾點去改進、去思考:

(1)、教師要相信學生,該放手時要放手,對於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不要再花過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強調,把寶貴的教學時間放在教學的重點;

(2)、數學課堂上要儘可能精講多練;

(3)、教師要豐富自己激勵性語言,對於學生好的表現要通過多樣的形式去肯定學生,鼓勵學生,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創造輕鬆愉悦的學習氛圍。

3、對某些教學環節的改進設想

在經歷了動手操作、自我創造等活動後,讓學生歸納概括分數的意義這個環節還可以這樣去設計:只給一個分數,如 ,讓學生舉例交流它的含義,之後給學生這樣兩個分數 和 讓學生再去交流它們的含義,從而讓學生概括出分數的意義,並理解“分成若干份”和“表示這樣的一份或幾份的數”這些關鍵詞語。

在認識分數單位這個環節還可以這樣設計,讓學生先閲讀課本自學,隨後學生交流自學成果,通過適當的練習及時鞏固學生自學效果,從而逐步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和信心。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15

《小數的意義》這節內容知識點多,在教學過程中,我分成兩課時進行教學,第一課時教學小數的讀法、寫法、小數的組成、小數的意義,第二課時教學小數的數位順序表。

雖然學生已在三年級初步認識了小數,但本節課教學我仍然把探究一位小數和兩位小數的意義作為重點,充分運用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組織教學,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教學時我把準備的正方形紙片平均分成十份,並將其中的一份塗色,然後請學生用已學過的分數來表示塗色部分,在學生説出十分之一後告訴學生十分之一也可以寫成小數0。1,接着又將十份中的三份塗色要求學生先用分數再用小數嘗試表示塗色部分,在學生會用一位小數表示分母是十的'分數後,我又將另外一張正方形紙平均分成一百份並將其中的一份塗色,並請學生用分數表示出塗色部分,在學生説出百分之一後告訴學生這百分之一還可以小數0。01表示,接着我又將其中的58份塗色,並請學生嘗試用分數和小數來表示塗色部分。因為有了一位小數和兩位小數的學習基礎,學習三位小數我就放手讓學生用知識遷移的方法學習。因為學生對分數的知識掌握得較紮實,所以學生學得較輕鬆,課堂上的師生互動配合得很好,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高昂,從課後作業反饋的情況來看,學生對小數的意義有真正的掌握。

但教學過程中也存在着不足,在引導學生認識小數的意義時,沒有充分放手給學生動手操作的機會,束縛了學生的思維,在學生學會用小數表示分數後沒能趁機再次利用正方形紙的作用,引導學生理解小數相鄰數位間的進率。

熱門標籤